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鱼油无助心脏健康?

鱼油无助心脏健康?

鱼油无助心脏健康?

2012年09月13日新华网

鱼油是不少人,特别是老年人喜欢的保健品之一。鱼油究竟是否有助长寿素有争议。希腊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长期服用鱼油能有效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这一研究报告由11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

效果不佳

希腊约阿尼纳大学医院研究人员在医学教授万耶洛斯·里佐斯带领下,分析20项经缜密策划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重点关注服用从鱼油中提取的欧米茄-3脂肪酸补充剂的人。

这20项研究开展于1989年至2012年,共涉及68680名成年人,研究时间跨度至少一年。

里佐斯和同事发现,严格的数据分析显示,通过饮食或营养品补充欧米茄-3脂肪酸与降低心脏病、中风或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没有明显关联。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里佐斯的话报道:“我们的研究显示,欧米茄-3脂肪酸在每日临床实践中并非恰当的结构化干预方式。”

约阿尼纳大学医院的研究并非第一个宣称鱼油无用的研究。今年4月,韩国一项涉及两万人的研究得出相似结果。

广受欢迎

1989年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曾患心脏病的男士把鲑鱼、沙丁鱼和鲭鱼等富含油脂的鱼类纳入日常饮食后,两年内死亡的风险降低29%。在这一研究和其他类似研究的推动下,不少医学组织建议面临心脏病风险的人要么多吃鱼,要么服用欧米茄-3脂肪酸补充剂。

近几年来,鱼油成为最受美国人欢迎的保健品之一。《福布斯》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显示,2009年美国人在药店直接购买鱼油的花费达7.39亿美元;2010年,美国人在购买含鱼油制品方面花费近40亿美元。

在英国,鱼油通过国家医疗卫生系统(NHS)批准,成为预防心脏病二次发作的保健品。

“鱼油是天然食品而且没有副作用,这是它受病患和医生喜欢的原因,”美国纽约大学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的霍华德·温特劳布博士说。

众说纷纭

那么,究竟是否应该吃鱼油?专家们各执一词。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史蒂文·尼森教授说:“从来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鱼油)在临床上有益。”

密歇根大学的梅尔文·鲁本菲尔说,他和不少专家认为,人们应该停止对鱼油的盲目崇拜,不过甘油三酯高的人适量服用鱼油确有好处。

波士顿塔夫茨医学中心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心负责人理查德·卡拉斯则认为,吃健康食品而不是保健品才能有益健康。他说,研究一再证明,富含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食品有益健康,可人们总是认为,“如果你吃下含这些成分的补充剂就会更健康”,事实并非如此。

卡拉斯如今建议他的病人每周至少吃两次鱼。

人类干细胞治好沙鼠耳聋

2012年09月14日新华网

英国研究人员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耳聋的沙鼠,取得明显效果,为治疗人类神经性耳聋打下坚实基础。

研究报告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网络版。

效果明显

英国设菲尔德大学以18只沙鼠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解释说,之所以选择沙鼠而不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小白鼠,是因为沙鼠的听力范围与人类相似。

研究人员先用药物破坏沙鼠的听觉神经,令它们的一只耳朵失聪。接着给它们注射含有约5万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的针剂。这些干细胞事先经过培养,可以转变成恢复听力所需要的耳部细胞。

沙鼠接受注射后,听力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研究人员说,恢复状况取决于新细胞与耳蜗的结合程度。

主持这项研究的马塞洛·里沃尔塔在报告中写道,研究人员通过测试沙鼠脑中的电信号发现,它们的听力平均恢复46%。

成果空前

路透社12日援引里沃尔塔的话报道:“如果这是一名病人,这种听力恢复程度意味着他从听不到卡车从街上驶过的声音转变成能与人正常交流。这项研究显示,人类干细胞能令听觉功能恢复,这前所未有。”

造成耳聋原因之一是耳内的听觉毛细胞或听觉神经受损。听觉毛细胞只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一旦受损就无法修复,会造成永久性失聪,只能靠人工耳蜗移植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但若是听觉神经受损,重获正常听力几乎无望。

里沃尔塔说,干细胞治疗有望帮助解决因听觉神经受损导致的失聪问题。他说,研究人员有可能在“几年之内”进行用干细胞治疗人类失聪的临床试验。

不确定性

资助里沃尔塔研究的慈善机构工作人员拉尔夫·霍姆说,研究成果为将来的失聪研究带来“极大鼓舞”和希望,“丧失听力令数百万人生活质量下降,这些人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进一步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坦承,这种治疗方法目前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最大的问题是,干细胞在身体中能“变”成其他细胞意味着它们可能导致肿瘤。沙鼠实验只持续

了10周,研究人员没有观察到肿瘤出现。里沃尔塔说,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确定这种方法是否安全。

另外一个不确定性是,移植的细胞可能遭受体免疫系统排斥。

先前有研究人员使用干细胞在小范围内治疗失明,取得积极成果。医学界希望,有朝一日干细胞能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神经轴突生长的机制

2012年09月13日新华网

日本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东北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12日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神经细胞轴突形成的机制。

轴突是神经细胞长出的一根较长的圆柱形细长突起,每个正常的神经细胞只会伸出一个轴突。它是神经系统主要的信号传递通道,人类的轴突最长可以达到1米。

此前,研究人员已知轴突的前端是通过扩展细胞膜而伸长的,但是一直不清楚其详细的形成机制。新研究中,奈良尖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副教授稻垣直之等人利用大鼠脑神经细胞进行实验,发现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Rab33a”会将合成细胞膜的成分运到轴突前端,从而使轴突向前生长。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减少“Rab33a”蛋白质的量,轴突形成就减缓,如果这种蛋白质过量,则细胞膜成分的供应过剩,一个神经细胞会长出多条轴突。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神经科学杂志》上。稻垣直之认为,新发现将有助于治疗脊髓损伤等疾病,在再生医疗领域得到应用。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利于纳米抗癌的短肽物

2012年09月16日新华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温龙平教授研究组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人员合作,近期发现一种能够降低纳米材料抗癌毒副作用的短肽物,并能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为纳米技术抗癌开辟出新的思路。

将纳米技术用于癌症的预防与控制,是近年来国内外抗癌研究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以往研究表明,以诊疗为目的进入人体内的许多种纳米颗粒,可引发具有“双面效应”的细胞自噬并导致细胞死亡。这种细胞自噬一方面会在正常细胞中引发毒性,需要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在特定细胞中可用于帮助增强癌症的放化疗和免疫治疗效果,治疗如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中科大温龙平教授研究组与国外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发现了一种短肽RE-1,它能够与稀土金属氧化物和稀土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并在其表面形成稳定的肽涂层。小鼠实验表明,该短肽能够抑制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以降低细胞自噬水平,从而屏蔽细胞毒性和组织损伤,提高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另一方面,该短肽与能够通过与肿瘤细胞外的整合素相互作用,

提高稀土纳米材料对肿瘤细胞的自噬及杀伤效应。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材料》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认为其有望同时实现在正常细胞中屏蔽自噬和在肿瘤细胞中提高自噬,通过增进化疗效果为纳米技术抗癌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普:工作压力大易导致心脏病风险升高

2012年09月16日新华网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而欧洲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出现心脏病的风险会更高,因此人们如果能想办法减轻工作压力,有助改善健康。

英国医学刊物《柳叶刀》14日刊登论文说,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调查了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荷兰、瑞典和英国这7个欧洲国家中近20万人的健康资料,分析结果显示,那些工作压力较大的人,与其他人比起来出现心脏病的风险要高出23%。这里的工作压力大是指工作对人的要求较高,并且缺少对工作内容的决定权的情况。

领导这项研究的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米卡·基维迈基说,分析显示工作压力与心脏病风险之间存在联系,即使在考虑了目标群体的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并随之进行计算调整后,这种联系是仍然存在的。因此,如果能想办法降低工作压力,将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患病风险。

有专家指出,这项研究中所涉及的工作压力只是实际工作环境对人们精神状态造成影响的一部分,人们可能还会面临工作是否稳定和失业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实际生活中工作压力带来的心脏病风险也许会比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更高。

报告称澳大利亚人开始变“胖”

2012年09月12日新华网

澳大利亚卫生和福利研究所11日发布报告指出,尽管吸烟和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性开始减弱,但在澳大利亚,不少人又开始染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变胖。

新增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缺乏运动以及不合理膳食等,由此导致超重、肥胖非常普遍。卫生和福利研究所发言人吕内尔·莫恩指出,这些不良习惯使人们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慢性肾病等的风险大幅提高。

报告显示,澳大利亚人中有不少人都超重或肥胖,其中12岁至44岁的女性发胖的情况最为严重。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15至24岁的人最缺乏锻炼。大部分12岁以上的人每天吃到的蔬菜数量都不足以满足身体所需。

新研究支持针灸的止痛功效

2012年09月12日新华网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其效果能否经受西方近代科学的检验一直是广受关注的问题。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针灸的止痛功效是确实存在的。

南安普敦大学教授乔治·莱威思参加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新一期《内科学文献》杂志上报告说,对过去29项针灸研究中近2万人资料的调查显示,真实的针灸与用作对照的“假针灸”相比,的确能舒缓背部、颈部、肩部和头部的疼痛,还能缓解关节炎疼痛。

这里的“假针灸”是指在针灸时故意针刺非常浅或是针刺不正确的位置,这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对照方法,用于排除安慰剂效应,即某种治疗方式可能单纯是由于心理安慰作用而生效。之前有许多中医治疗方法由于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而遭受争议。

莱威思教授说,这项研究显示针灸有确切的止痛功效,虽然现在针灸还没有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但他认为西方医学界会逐渐认可针灸的这种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