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 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故乡的榕树 同步练习

故乡的榕树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吮吸(shǔn)鬈曲(quán)谑而不虐(xuè)敷衍塞责(sè)

B.汩汩(ɡǔ) 荆杞(qǐ)嗟来之食(jiē)天崩地坼(chāi)

C.伉俪(kànɡ)崔嵬(wěi)扪心自问(mén)妍媸毕露(chī)

D.咨询(zī)温馨(xīnɡ) 宵衣旰食(ɡān)疾首蹙额(cù)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蓊郁峨冠博带钟鼓馔玉口慧而实不至

B.摇曳义愤填膺真知灼见敏于事而纳于言

C.暮霭惴惴不安兴高采烈无所不用其极

D.沽取怙恶不悛耿耿于怀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答案:C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可曾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可曾想到嗷嗷待哺的儿女?可曾想到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将因此而蒙受巨大的创伤!

B.《诗经·斯干》那首诗里就是拿舞的姿势来赞美周宣王的宫室,说它“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C.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D.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也就是音乐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B.李白与杜甫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真有天壤之别。

C.这一伙侵吞巨额财产、破坏党纪国法的“硕鼠”被押进法庭时,人人侧目而视,嗤之以鼻。

D.战地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述,使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对伊拉克人民遭受的苦难寄予深深的同情。

答案:A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在这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压着树梢,狂风摇撼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起来了,烧空了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头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用渗流出来的乳白的液汁涂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①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她挥舞。

②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头四周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逼人的酷热,洒落一地阴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水冲洗过的石板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高兴时,还有人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

5.文中写到了有关驼背老榕树的故事,还写到了烧纸钱“祈求”榕树之神,折树枝“祭祀祖先的神灵”,是不是很迷信?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3分)

答案:写这些内容不是迷信,而是使榕树富有传奇色彩,以及祖母的慈爱和浓浓的乡情。这些都是最富有特色的故乡风物,是使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情。

6.文中所写是不是很富有诗意?作者为何对其念念不忘?(3分)

答案:文中所写并非富有诗意,那里的故乡还很落后,乡亲们的生活还很苦涩,但就在那苦涩的日子里,榕树却给了人们蔚蕴,“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纯朴的人们”。作者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乡情。

7.分析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分)

答案:①运用了借代,写出了祖母的慈爱,对我的关心。②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写出了当时天气的恶劣和榕树对人们的庇护。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8分)

拉萨的天空

王宗仁

40多年间,我曾数十次到过日光城拉萨,每次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一种特制的清水洗过的宝石一样清爽。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触摸到蓝天。有人在描述拉萨的天空时讲了这么一句话:“掬蓝天洗脸。”说得实在精妙。我则常常这样想,也许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拉萨天空的湛蓝才越发显得深邃、纯净;也许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它的湛蓝也更加鲜活、美丽。

拉萨天空的蓝色是属于那种纯粹得淋漓尽致、无拘无束的色彩。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使之长久地凝固在天幕的某个地方,让你尽情而贪婪地享受人间的碧蓝所带来的无限宽阔。我站在这个城市里任何一条并不讲究的街头或陋巷中,都会看到许多人在荧屏上和书本上看到过的那座高大的、依山而建的气势磅礴的房子——布达拉宫,它头顶的天空在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还是盛夏都净蓝净蓝地发亮。有了这蓝天,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变得更加神秘、诱人!于是,我有了这样的猜想:拉萨的天空之所以这么湛蓝,就是因为有这座独特的圣殿,如果少了它,拉萨的天空就会冷得像结了冰,寂寞得像一所空房子。

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就在浮云碧空下石块砌成的通往大昭寺的路上,我不时地能看到一些磕着长头的虔诚的信徒,他们全身伏地,朝圣拜佛,一步一磕头,用即使伸长了仍然佝偻的身体丈量着大地。衣褶里雪霜搅和着沙尘和满脸的沧桑告诉人们,他们是从遥远的山那边河那边匍匐而来的。这些朝觐者的手上戴着皮套,两个膝盖上扎绑着护膝,他们作好了应付旅途上一切艰险磨难的准备,然而他们心灵上因急切企盼而聚集的灼痛,因极度寂寞而结痂的伤痕,却是什么也难以抚慰和弥合的。漫长的朝圣路上,他们只知道磕头,从不说话。没有话语反而显得他们说了许多话。现在大昭寺就在眼前了,这是他们此行的终极目的地,也是极辉煌极鼓舞人心的最后一段里程。据说,磕长头到“圣地”来朝拜,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我没有想到在这些朝拜者的队伍里,竟然有一个藏族少年,他认真磕长头的动作却怎么也掩盖不了他的笨拙。只剩下最后一个长头的距离,他就到大昭寺了,他却没有磕这个长头,突然站起来,大喊一声:“拉萨!我的亲娘!”喊完后,他觉得肚子好像饿空了,静静地伏卧在地上,舒展着四肢,倾听着日光城从地心里传来的呼唤藏家儿女的声音。

藏族少年的头不偏不倚地正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他从阿爷的嘴里就知道,这圣殿的墙上彩绘着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故事,他此次进日光城就是为了亲眼看看这位祖祖辈辈受到藏家人尊敬的公主的铜塑鎏金像。就在藏族少年全身伏地在大昭寺前虔诚地朝拜时,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蓝天下格外耀眼,闪金闪银。有一朵白云飘飘而来,打扫着天空的灰尘……

8.从第一段来看,日光城拉萨的天空有什么特点?(3分)

答案:①湛蓝,透亮。②低矮。(或:伸手可及)。(评分标准:只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全对得3分。)9.第三段尾句“这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了”,联系上下文,说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5分)答案:①贴切的比喻,形象揭示了天空和拉萨相互映衬的和谐;(1分)②有了这块“窗帘”,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就显得更加神秘、诱人。(2分)

10.文章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两幅民族风情画?(6分)

(1)请概括这两幅画的内容。

(2)两幅画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情?

答案:(1)众信徒虔诚地前往大昭寺朝觐;(2分)藏族少年朝拜大昭寺(或:藏族少年朝拜文成公主)。(2分)(2)两幅画共同体现了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2分)

11.选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4分)()

A.“掬蓝天洗脸”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拉萨天空的魅力。

B.对朝圣拜佛信徒的描述,作者含蓄地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笨拙。

C.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由天空写到人,由上写到下,由点写到面。

D.文章最后两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正是民族文化的交流,民族间的融合,在促进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也汇铸壮大了绚丽的中华文明,这才使得拉萨的天空具有独特的魅力。

E.本文语言清丽、俊逸,却又不失厚重;想象丰富、奇特,笔法灵活多变,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答案:BC

三、语言运用题(5分)

12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组成概括材料全部内容的单句(可增删个别词语),成为“一句话新闻”。(5分)(1)济梁运河扩宽主体工程已全部竣工;(2)竣工河道长80.5公里;(3)工程承担单位是兖州、金乡两个县;(4)竣工时间为3月29日;(5)竣工河道地处梁山、济上到济宁市郊区地界。

答案:由兖州、金乡两个县承担的地处梁山、济上到济宁市郊区地界全长80答案:5公里的济梁运河扩宽主体工程于3月29日全部竣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