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
■背景导读
一、理论背景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
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
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
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二、政策背景
2010年
5月
6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并指出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2012年达到
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
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
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
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于建设人力资
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
意义。
三、当前状况
2009年底,北大宣布在国内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生源质量优秀的中学,其校长可以以个人
名义和自身信誉为担保,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简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此文一经公布,
在社会上引起激烈讨论。一方面认为此举可以改变一考定终身,是对现有录取制度的探索和
补充;另一方面,对这一政策能否得到公正执行持质疑态度,认为可能导致教育的更加不公
平。另外,社会各界对于综合素质优秀等选拔标准也提出质疑,可能会导致推良不推优。

■重要性和问题
一、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抓好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科技人才和各个领域的高级
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即使那些未能进入
高等院校而自学成才的人,同样离不开基础教育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和本领。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切实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才有可靠的根基。
※基础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环节。根据我国的情况,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能够进入高
等学校的人总是少数。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是
生产力

中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一切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保证,经济效益的增加,都难以实现。不论
是从现实情况看,还是从长远观点看,决定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在于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基础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既是每一个合格劳动者素质的内涵,也是
他们进一步发展提高的起点。
※基础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基础教育传授的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培育的
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内容。基础教育阶段所掌握的知识,为进一步接

受人类文明的成果提供了条件。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这个时期所受的教育,影
响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人的一生,进一步说,也就影响整个
中华民族的素质。我们常说,培养“四有”新人,从幼小抓起,从根基抓起,就是从基础教
育抓起。
二、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这轮全球化进程中,大学获得了空前的扩张,但也存在违背大学精神和大学使命的诸多倾向,
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是出现了过分功利化的倾向。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带来了社会的普遍功利心理,
大学也在不知不觉中跟着走得很远,甚至变成了名利争夺场。如大学的运作越来越商业化
,
发展项目的设置越来越重视收益回报,大学的绩效考核对学术特性的背离,对教师的评价重
视科研成果的数量指标和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远离学术精
神,并从根本上削弱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导致大学弥漫着浮躁的情绪,影响了人才培养
的质量。这种功利化倾向,既来自于社会的压力,又对社会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必
须反思这一倾向,匡正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出现了过分产业化的倾向。表现为大学企业化、教授老板化、考核绩效化
,经济人假
设和效益导向被当作发展的指导思想
,导致大学发展方向迷失、大学精神被动摇、作为良知
守望者的大学追求被淡化。高等教育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
,但教育属性决定高等教育不能完
全按照产业化运作。大学如果产业化就必然面临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的命运。有卖点的
被操作放大,无卖点有社会价值则会被束之高阁。所以,要对大学产业化发展趋势和强调服务
社会的一些不良倾向进行反思,是不是大学也和企业一样,让价格机制来指导一切。
※三是出现过分强调适应社会的倾向。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迎合市场化和全球化,大学把适
应社会甚至迎

合潮流作为指导思想,大学精神不自觉地被淡化。这导致大学在适应社会与引
领社会上形成新的不平衡,它远离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正如弗莱克斯纳指出的
:“大
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
,这
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
”因此,大学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引领社会
发展。
■对策措施
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
方针
第一,促进教育公平
未来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把发展经济与改
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内在统一起来,围绕改善民生促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
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促进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国家教育
政策的基本取向。要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主要从
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依法接受较高质量的义务教
育。
※四是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五是扶助困难群体,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二,提高教育质量
未来十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要求我们
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看到,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
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高质量的普及,有更多高水平的学校。
许多国家都着眼于金融危机后的振兴与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
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引优秀基础研究人才、高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要提高
教育质量,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着重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
本标准。
※二是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三是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
※四是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切实强化教育督导,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五是建立以提高质量

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
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三,完善教育体系
未来十年要实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
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我们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要
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一是既要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又要突出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
育、继续教育,还要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二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
育有效衔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
果的互认和衔接。
※三是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教育体系。
第四,深化教育改革
未来十年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改革,通过改革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
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
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终身学
习的观念、系统培养的观念。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
一、因材施教,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三是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总体、系统设计。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
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
校制度;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
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
增长点;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化水
平。

■命题预测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近期社会上涉及教育的热点均与教育公平有关,进而与社会公平有
关,解决思路应当是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合理布局,深化高考制度

改革,规范加分
政策及其执行,强化考试监督,多方面措施并举,保障教育公平。

本专题命题方向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从宏观的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等角度入手。这包括东西部的教育问题、
城市和农村的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向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的偏移问题。

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切入。这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等问题,也包括
打工子弟教育等。

考生在复习中不仅需要把教育专题的内容吃透,还要注意把握热点之间的联系,并广泛
积累相关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等理论依据,对教育领域的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思考,正确把握
不同热点之间的深层次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