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项目(通用项目)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项目(通用项目)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项目(通用项目)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项目(通用项目)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项目(通用项目)

评审组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1 农林养殖

组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程安春(四川农业

大学),

汪铭书(四川农业

大学),

朱德康(四川农业

大学),

贾仁勇(四川农业

大学),

陈舜(四川农业大

学),

黎渊(成都天邦生

物制品有限公司)

四川省

2 农林养殖

组高产高油酸花生种质创制和

新品种培育

禹山林(山东省花

生研究所),

杨庆利(山东省花

生研究所),

王晶珊(青岛农业

大学),

王积军(山东省花

生研究所),

迟晓元(山东省花

生研究所),

潘丽娟(山东省花

生研究所)

中国农学会

3 农林养殖

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

其应用

杨代常(武汉大学),

谢婷婷(武汉大学),

何洋(武汉大学),

宁婷婷(武汉大学),

施婧妮(武汉禾元

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

欧吉权(武汉禾元

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

湖北省

4 农林养殖

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新技

术构建及其应用

周继勇(浙江大学),

于涟(浙江大学),

荣俊(长江大学),

杜元钊(青岛易邦

北京大北农科

技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

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刘爵(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程太平(长江大学)

5 农林养殖

组低成本易降解肥料用缓释材

料创制与应用

张夫道(中国农业

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农业区划研究所),

张建峰(中国农业

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农业区划研究所),

杨俊诚(中国农业

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农业区划研究所),

王玉军(中国农业

科学院农业资源与

农业区划研究所),

黄培钊(深圳市芭

田生态工程股份有

限公司),

王学江(五洲丰农

业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部

6 农林养殖

组水稻抗旱基因资源挖掘和节

水抗旱稻创制

罗利军(上海市农

业生物基因中心),

梅捍卫(上海市农

业生物基因中心),

熊立仲(华中农业

大学),

余新桥(上海市农

业生物基因中心),

钟扬(复旦大学),

王一平(中国水稻

研究所)

上海市

7 农林养殖

组果实采后绿色防病保鲜关键

技术的创制及应用

田世平(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

蒋跃明(中国科学

院华南植物园),

秦国政(中国科学

院植物研究所),

郜海燕(浙江省农

业科学院),

孟祥红(中国科学

中国科学院

院植物研究所),郑小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8 农林养殖

组油菜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

装备

李耀明(江苏大学),

徐立章(江苏大学),

陈进(江苏大学),

李萍萍(江苏大学),

易中懿(农业部南

京农业机械化研究

所),

赵湛(江苏大学)

中国机械工业

联合会

9 医药卫生

组1.1类原创新药——口服重

组幽门螺杆菌疫苗

邹全明(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

学),

童文德(芜湖康卫

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

毛旭虎(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

学),

郭刚(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三军医大

学),

鲁东水(中国人民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

学),

吴超(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三军医大

学)

重庆市

10 医药卫生

组一类单体中药新药参一胶囊

创制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富力(大连经济技

术开发区天富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

弓晓杰(大连大学),

刘基巍(大连医科

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

王杰军(上海长征

医院),

燕秋(大连医科大

学),

鲁岐(大连经济技

术开发区天富科技

大连市

开发有限公司)

11 医药卫生

组基于生物生存策略的有毒动

物中药功能成分定向挖掘技

术体系

赖仞(中国科学院

昆明动物研究所),

熊郁良(中国科学

院昆明动物研究

所),

张云(中国科学院

昆明动物研究所),

肖昌华(中国科学

院昆明动物研究

所),

王婉瑜(中国科学

院昆明动物研究

所)

云南省

12 国土资源

组硫化矿新型高效捕收剂的合

成技术与浮选应用

钟宏(中南大学),

刘广义(中南大学),

覃文庆(中南大学),

王帅(中南大学),

蒋玉仁(中南大学),

曹占芳(中南大学)

中国有色金属

工业协会

13 国土资源

组碳酸盐岩油气藏转向酸压技

术与工业化应用

周福建(中国石油

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刘玉章(中国石油

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张福祥(中国石油

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塔里木油田分公

司),

张贵才(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

郭建春(西南石油

大学),

熊春明(中国石油

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

院)

中国石油天然

气集团公司

14 国土资源

组高瓦斯突出煤层强化卸压增

透及瓦斯高效抽采关键技术

林柏泉(中国矿业

大学),

中国煤炭工业

协会

师永贵(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

翟成(中国矿业大学),

屈永安(陕西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

郝志勇(中国矿业大学),

杨威(中国矿业大学)

15 国土资源

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

识别技术及应用

李颖(大连海事大

学),

刘瑀(大连海事大

学),

陈澎(大连海事大

学),

刘丙新(大连海事

大学),

徐进(大连海事大

学),

陈铎(大连海事大

学科技开发总公

司)

交通运输部

16 环境与水

利组污染物微生物净化增强技术

新方法及应用

任洪强(南京大学),

郑俊(安徽华骐环

保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孙珮石(云南大学),

耿金菊(南京大学),

吕锡元(江苏三强

环境工程有限公

司),

丁丽丽(南京大学)

江苏省

17 环境与水

利组厌氧-微藻联合资源化处理

高浓度有机废水新工艺

张亚雷(同济大学),

赵建夫(同济大学),

席北斗(中国环境

科学研究院),

朱洪光(同济大学),

周雪飞(同济大学),

郑平(浙江大学)

上海市

18 环境与水

利组高效微生物及其固定化脱氮

技术

倪晋仁(北京大学),

叶正芳(北京大学),

籍国东(北京大学),

赵华章(北京大学),

陈倩(北京大学),

孙卫玲(北京大学)

教育部

19 环境与水

利组工业钒铬废渣与含重金属氨

氮废水资源化关键技术和应

曹宏斌(中国科学

院过程工程研究

所),

李鑫钢(天津大学),

林晓(中国科学院

过程工程研究所),

张懿(中国科学院

过程工程研究所),

宁朋歌(中国科学

院过程工程研究

所),

刘晨明(中国科学

院过程工程研究

所)

环境保护部

20 轻工纺织

组基于风味导向的固态发酵白

酒生产新技术及应用

徐岩(江南大学),

范文来(江南大学),

吴群(江南大学),

王莉(贵州茅台酒

股份有限公司),

杜小威(山西杏花

村汾酒厂股份有限

公司),

周新虎(江苏洋河

酒厂股份有限公

司)

中国商业联合

21 轻工纺织

组重大淀粉酶品的创制、绿色

制造及其应用

王正祥(江南大学),

路福平(天津科技

大学),

郭庆文(山东隆大

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

石贵阳(江南大学),

叶秀云(福建福大

百特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

刘逸寒(天津科技

中国轻工业联

合会

大学)

22 轻工纺织

组检验检疫生物传感检测技术

及其应用

王利兵(湖南出入

境检验检疫局检验

检疫技术中心),

胥传来(江南大学),

丁利(湖南出入境

检验检疫局技术中

心),

匡华(江南大学),

徐丽广(江南大学),

于艳军(天津出入

境检验检疫局工业

产品安全技术中

心)

湖南省

23 轻工纺织

组高性能二次电池新型电极、

电解质材料与相关技术

吴锋(北京理工大

学),

杨汉西(武汉大学),

艾新平(武汉大学),

陈人杰(北京理工

大学),

张先林(江苏华盛

精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

曹余良(武汉大学)

中国轻工业联

合会

24 化工(发

明)组全结晶复合孔分子筛催化新

材料的创制与工业应用

谢在库(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

院),

滕加伟(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

院),

赵国良(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

院),

王家纯(中国石化

中原石油化工有限

责任公司),

时海涛(中国石化

工程建设有限公

司),

中国石油化工

集团公司

丁维平(南京大学)

25 化工(发

明)组类人胶原蛋白生物材料的创

制及应用

范代娣(西北大学),

马晓轩(西北大学),

朱晨辉(西北大学),

惠俊峰(西北大学),

米钰(西北大学),

骆艳娥(西北大学)

陕西省

26 化工(发

明)组新型甲醇羰基化催化剂的结

构设计及工业应用

袁国卿(中国科学

院化学研究所),

宋勤华(中国科学

院化学研究所),

钱庆利(中国科学

院化学研究所),

邵守言(中国科学

院化学研究所),

李峰波(中国科学

院化学研究所),

潘科(中国科学院

化学研究所)

中国石油和化

学工业联合会

27 化工(发

明)组生物法生产富马酸及其衍生

物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黄和(南京工业大

学),

李霜(南京工业大

学),

徐晴(南京工业大

学),

宋萍(南京工业大

学),

李云政(南京国海

生物工程有限公

司),

高振(南京工业大

学)

中国石油和化

学工业联合会

28 化工(发

明)组含空间位阻的大分子硫化物

脱除关键技术及相关催化材

料创制

郭蓉(中国石油化

工股份有限公司抚

顺石油化工研究

院),

方向晨(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

院),

彭绍忠(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

集团公司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刘继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杨成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陈勇(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9 材料与冶

金组磷酸钙类生物活性陶瓷和骨

修复体模板法仿生制备新技

术及临床应用

王迎军(华南理工

大学),

陈晓峰(华南理工

大学),

卢建熙(上海贝奥

路生物材料有限公

司),

任力(华南理工大

学),

杜昶(华南理工大

学),

王臻(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

教育部

30 材料与冶

金组高性能钼合金材料制备关键

技术及其应用

孙军(西安交通大

学),

孙院军(金堆城钼

业股份有限公司),

张国君(西安交通

大学),

王林(金堆城钼业

股份有限公司),

刘刚(西安交通大

学),

罗建海(金堆城钼

业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

31 材料与冶

金组KBBF族晶体深紫外非线性光

学特性的发现、晶体生长与

激光应用

陈创天(中国科学

院理化技术研究

所),

中国科学院

许祖彦(中国科学

院物理研究所),

王继扬(山东大学),王晓洋(中国科学

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李如康(中国科学

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唐鼎元(中国科学

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32 材料与冶

金组现代混凝土流动性调控与超

早强关键技术及应用

刘加平(江苏省建

筑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

冉千平(江苏省建

筑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

洪锦祥(江苏省建

筑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

缪昌文(江苏省建

筑科学研究院有限

公司),

杨勇(江苏博特新

材料有限公司),

周栋梁(江苏博特

新材料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

联合会

33 材料与冶

金组高能射线探测器用碲锌镉晶

体材料及制备技术

介万奇(西北工业

大学),

王涛(西北工业大

学),

查钢强(西北工业

大学),

徐亚东(西北工业

大学),

李国强(西北工业

大学),

李宇杰(西北工业

大学)

陕西省

34 材料与冶

金组钕铁硼晶界组织重构及低成

本高性能磁体生产关键技术

严密(浙江大学),

罗伟(浙江大学),

浙江省

马天宇(浙江大学),樊熊飞(浙江英洛

华磁业有限公司),姚宇良(宁波科宁

达工业有限公司),王新华(浙江大学)

35 材料与冶

金组冶金高频液压控制伺服元件

关键技术及应用

陈奎生(武汉科技

大学),

陈新元(武汉科技

大学),

傅连东(武汉科技

大学),

曾良才(武汉科技

大学),

湛从昌(武汉科技

大学),

张济民(韶关液压

件厂有限公司)

中国钢铁工业

协会

36 机械(发

明)组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

标签制造核心装备

尹周平(华中科技

大学),

王瑜辉(东莞华中

科技大学制造工程

研究院),

熊有伦(华中科技

大学),

陶波(华中科技大

学),

陈建魁(武汉华威

科智能技术有限公

司),

蔡小如(中山达华

智能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

教育部

37 机械(发

明)组飞机大型整体结构件测量/

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赵慧洁(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周富强(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姜宏志(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隋少春(成都飞机

工业(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

联合会

杜宝瑞(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祝世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8 机械(发

明)组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

检测技术

梁晋(西安交通大

学),

赵宏(西安交通大

学),

洪军(西安交通大

学),

刘志刚(西安交通

大学),

郭成(西安交通大

学),

王永信(西安交通

大学)

陕西省

39 机械(发

明)组飞机数字化装配若干关键技

术及装备

柯映林(浙江大学),

李江雄(浙江大学),

蒋君侠(浙江大学),

方强(浙江大学),

董辉跃(浙江大学),

刘刚(浙江大学)

教育部

40 机械(发

明)组仿生耦合多功能表面构建原

理与关键技术

任露泉(吉林大学),

周宏(吉林大学),

张志辉(吉林大学),

邱小明(吉林大学),

刘国懿(一汽铸造

有限公司),

李家勋(广东美的

生活电器制造有限

公司)

吉林省

41 机械(发

明)组大行程、高精度、快响应直

线压电电机

赵淳生(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姚志远(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时运来(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金家楣(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李华峰(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教育部

黄卫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2 动力组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冷热湿一

体化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张小松(东南大学),

殷勇高(东南大学),

梁彩华(东南大学),

李舒宏(东南大学),

徐国英(东南大学),

庄嵘(珠海格力电

器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

43 动力组基于行驶环境感知与控制协

同的汽车智能安全新技术及

应用李克强(清华大学),

王建强(清华大学),

罗禹贡(清华大学),

李升波(清华大学),

郑四发(清华大学),

杨殿阁(清华大学)

教育部

44 动力组复杂工况下电机系统高效能

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

用夏长亮(天津大学),

何湘宁(浙江大学),

李瑞来(山东新风

光电子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

陈炜(天津大学),

何洪臣(山东新风

光电子科技发展有

限公司),

赵相宾(天津电气

传动设计研究所有

限公司)

天津市

45 信息组异构多域无线网络协同安全

关键技术及应用马建峰(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

郑志彬(华为技术

有限公司),

裴庆祺(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

吴昊(北京交通大

学),

沈玉龙(西安电子

科技大学),

左文树(华为技术

有限公司)

教育部

46 信息组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

技术柴天佑(东北大学),

丁进良(东北大学),

吴永建(东北大学),

教育部

岳恒(东北大学),吴志伟(东北大学),方正(东北大学)

47 信息组信息密度非均匀下的异构无

线组网新技术张平(北京邮电大

学),

陶小峰(北京邮电

大学),

张建华(北京邮电

大学),

冯志勇(北京邮电

大学),

赵先明(中兴通讯

股份有限公司),

向际鹰(中兴通讯

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

48 信息组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

技术及其应用吴建平(清华大学),

崔勇(清华大学),

李星(清华大学),

徐明伟(清华大学),

赵慧玲(中国电信

集团公司),

蒋胜(华为技术有

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

49 电子仪器

组基于生物敏感膜的便携式传

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

蔡新霞(中国科学

院电子学研究所),

崔大付(中国科学

院电子学研究所),

赖平安(中华人民

共和国北京出入境

检验检疫局),

刘春秀(中国科学

院电子学研究所),

何伟(北京怡成生

物电子技术有限公

司),

蔡浩原(中国科学

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0 电子仪器

组高场静磁装备设计理论和关

键技术及应用

王秋良(中国科学

院电工研究所),

胡新宁(中国科学

院电工研究所),

戴银明(中国科学

北京市

院电工研究所),严陆光(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建益(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汪建华(武汉工程大学)

51 电子仪器

组高精度微纳结构掩模制造核

心技术

刘明(中国科学院

微电子研究所),

谢常青(中国科学

院微电子研究所),

叶甜春(中国科学

院微电子研究所),

陈宝钦(中国科学

院微电子研究所),

卞福良(无锡华润

微电子有限公司),

龙世兵(中国科学

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52 电子仪器

组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

术及其应用

樊尚春(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郑德智(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王帅(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

秦杰(太原航空仪

表有限公司),

邢维巍(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郭占社(北京航空

航天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

53 电子仪器

组高速半导体激光器制备、测

试与耦合封装技术

祝宁华(中国科学

院半导体研究所),

余向红(武汉电信

器件有限公司),

朱洪亮(中国科学

院半导体研究所),

谢亮(中国科学院

半导体研究所),

黄晓东(武汉光迅

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中国科学院

54 电子仪器

组宽带复杂信号实时捕获与合

成技术

田书林(电子科技

大学),

王厚军(电子科技

大学),

叶芃(电子科技大

学),

刘科(电子科技大

学),

曾浩(电子科技大

学),

王志刚(电子科技

大学)

教育部

55 工程建设

组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

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张建民(清华大学),

张嘎(清华大学),

胡黎明(清华大学),

侯文峻(清华大学),

冯大阔(清华大学),

张雷(清华大学)

中国土木工程

学会

56 工程建设

组新型自密实混凝土设计与制

备技术及应用

余志武(中南大学),

谢友均(中南大学),

田倩(江苏省建筑

科学研究院有限公

司),

郑建岚(福州大学),

李化建(中国铁道

科学研究院),

龙广成(中南大学)

铁道部

57 工程建设

组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

技术

付林(清华大学),

张世钢(北京清华

同衡规划设计研究

院有限公司),

罗勇(北京华源泰

盟节能设备有限公

司),

景树森(赤峰富龙

热力有限责任公

司),

李岩(清华大学),

肖常磊(北京华源

泰盟节能设备有限

公司)

北京市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科技部门户网站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3057102.html, 2013年01月17日来源: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Z-101-2-01 模空间退化和向量丛的稳定性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 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2 Z-101-2-02 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白志东(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省 3 Z-101-2-03 守恒律组和玻尔兹曼方程的一 些数学理论杨彤(香港城市大学) 周毓麟,李大潜, 石钟慈 4 Z-102-2-01 低维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奇异 自旋性质理论研究王玉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曹俊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张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 数学研究所), 陈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所), 戴建辉(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5 Z-102-2-02 金笼子与外场下纳米结构转变 的研究 龚新高(复旦大学), 孙得彦(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 研究所), 刘志锋(香港中文大学), 顾晓(复旦大学), 季敏(复旦大学) 教育部 6 Z-102-2-03 基于核自旋的量子计算研究杜江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教育部 7 Z-102-2-04 “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超出” 的发现常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 文台) 中国科学院 8 Z-103-2-01 基于边臂策略的立体化学控制 与催化反应研究唐勇(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孙秀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叶松(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周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 化学研究所), 上海市

2015年机械工程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高温超导风力发电机中超导绕组及低温结构的设计基础研究 负责人:瞿体明 金额:83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1)项目批准号:51475257 申请单位:清华大学 关键词:高温超导绕组;低温结构;多界面;多场耦合;热稳定性 2.实现多轴车辆纯滚动转向的新型变胞梯形驱动及多执行器电液伺服控制 负责人:杜恒 金额:25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流体传动(E050202)项目批准号:51405084 申请单位:福州大学 关键词:电液伺服;多轴纯滚动转向;液压控制;多缸驱动;变胞梯形 3.面向汽车安全设计的层次化模型验证和外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负责人:詹振飞 金额:24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设计理论与方法(E050601)项目批准号:51405041 申请单位:重庆大学 关键词:模型验证;层次化模型外推;汽车安全;设计优化;不确定性分析 4.面向再制造的大过盈配合拆解损伤机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负责人:周丹 金额:25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可持续设计与制造(E051004)项目批准号:51405121 申请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关键词:再制造;拆解;损伤机理;实验 5.重载轮轨型面磨耗损伤行为研究 负责人:李霞 金额:25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机械结构与系统动力学(E050303)项目批准号:51405055申请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关键词:重载铁路;动力学;非赫兹接触;轮轨磨耗 6.仿肌-骨张拉的高性能机械腿关键问题研究 负责人:王润孝 金额:82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仿生机械设计与制造(E050702)项目批准号:51475373申请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关键词:整体张拉机构;仿生机械腿;骨重建;结构拓扑优化 7.基于高量值复现性与精确多参量模型的圆柱度量值溯源方法 负责人:黄景志 金额:80万申请时间:2015学科代码:机械计量标准、理论与方法(E051101)项目批准号:51475110申请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关键词:量值溯源;圆柱度;模型解耦;椭圆标准器;复现性 8.位移差动自感式磁流变阻尼器自感应性能分析及动力特性研究 负责人:胡国良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附件2: 国家自然科学奖 推荐单位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刘淑莹、刘子阳、宋凤瑞、刘志强、吉林省气相离子-分子反应及富勒烯气相离子化学徐文国 通过金属配位作用而实现的一些高选择性合成戴立信、侯雪龙、唐勇、施小新、上海市反应王德坤 李有泉、马启欣、施大宁、张富春、浙江省轨道简并强关联系统的SU(4)理论顾世建香港特别半单李群上的非交换调和分析黄劲松行政区 香港特别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李述汤行政区 朱位秋、黄志龙、雷鹰、应祖光、教育部随机激励的耗散的哈密顿系统理论杨勇勤 邢定钰、盛利、顾若愚、刘楣、教育部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理论董锦明李小文、朱启疆、朱重光、王锦地、教育部定量遥感基础理论研究张仁华陈清如、赵跃民、骆振福、韦鲁滨、教育部干法分选和干法筛分理论刘初生沈岩、孔祥银、赵国屏、赵军、卫生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致病基因的鉴定张晓海、胡兰靛 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马兰、裴钢、范国煌、向 斌、卫生部依赖中的作用陆林 周宏灏、肖洲生、黄松林、刘昭前、卫生部药物反应差异遗传机理朱冰中国科学解思深、李文治、潘正伟、孙连峰、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的研究院周维亚中国科学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蒋锡夔、计

国桢、张劲涛、范伟强、院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史济良中国科学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洪茂椿、吴新涛、曹荣、黄群、院究苏伟平中国科学朱道本、李玉良、严继民、赵忠贤、C60的化学和物理基本问题研究院徐愉中国科学刘汉范、于伟泳、左晓斌、涂伟霞、高分子稳定金属纳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院王远 中国科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魏奉思、冯学尚、章公亮、颜毅华院 中国科学单孝全、汤鸿霄、王子健、钱易、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院陈静生中国科学陈心启、郎楷永、吉占和、罗毅波、中国兰科植物研究院朱光华中国科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活性以及分子王志珍、邹承鲁、蔡晖、姚怡、院伴侣帮助的蛋白质折叠宋九莉 殷鸿福、杨遵仪、盛金章、张克信、专家推荐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陈楚震专家推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测序项目杨焕明、沈岩、傅刚、董伟 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照理论,信号盲分离和主成专家推荐陈天平份(微小成份)分析 刘式墉、杨毅、谢志元、黄劲松、专家推荐新结构有机/聚合物电发光机理和应用研究侯晶莹 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陆昉、蒋最敏、王迅、龚大卫、专家推荐制备樊永良 煤燃烧过程中非主量组分的变化行为和氧化亚郑楚光、徐明厚、邱建荣、陆继东、专家推荐氮生成规律的理论描述刘德昌 叶轮机械气动正、反问题的求解与设计优化的研陈乃兴、黄伟光、徐燕骥、张丰显、专家推荐究董明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报奖公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高砷多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推荐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推荐奖种:科技进步奖 完成单位: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完成人:杨成渊、雷思维、汪友元、谭自强、蒋晓云、胡忠东、余旦新、王栋、王强、冯治兵、李和平、唐光炜、刘永龙、武卫国、李鹏 项目简介: 随着冶金工业的迅猛发展,冶炼矿产资源中而伴生的铅、锌、砷等有害杂质呈上涨趋势。在冶炼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中砷及重金属的含量大幅增加,造成冶金工业废水处理难度的增大。根据(国办发〔2009〕61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保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的排放提出了严格的限制,要求重金属排放企业必须做到达标处理。本项目通过两家企业联合研究,结合白银公司生产工艺现状及生产实际,开发出了高砷多金属酸性废水处理技术。2010年12月,高砷多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公司成功使用,处理后的废水达到《铜、镍、钴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7—2010)》。该技术率先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化应用,并已成功推广到江西铜业、铜陵有色、山东恒邦、豫光金铅、云南冶金、灵宝黄金等铜铅锌镍及黄金冶炼企业。 推广应用情况: 该技术率先在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化应用,并已成功推广到江西铜业、铜陵有色、山东恒邦、豫光金铅、云南冶金、灵宝黄金等铜铅锌镍及黄金冶炼企业。 前三完成人主要贡献: 1、杨成渊高级工程师,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主持了项目技术方案论证、可研和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将①开发了高砷多金属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②研发了智能模块化电化学装置③开发了高砷多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管理包三项创新点应用于该项目。 2、雷思维高级工程师,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负责。主持了项目前期方案论证、组织协调、全程跟踪监督项目的实施。创造性地将①开发了高砷多金属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②研发了智能模块化电化学装置③开发了高砷多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管理包三项创新点应用于该项目。 3、汪友元教授级高工,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本项目技术路线的确定和技术方案的论证,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协调等,提高了项目研发效率,加快了建设进度。创造性地将①开发了高砷多金属废水电化学处理技术②研发了智能模块化电化学装置③开发了高砷多金属废水处理工艺管理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2016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二等奖 47 项(通用项目)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 (推荐专家) 1 F-301-2-01 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 术张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周欢 敏(内蒙古农业大学),权富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光鹏 (内蒙古大学),王勇胜(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刘军(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陕西省 2 F-301-2-02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新 品种选育技术及应用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苗红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魏利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张体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李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 中心), 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 护研究所) 河南省 3 F-301-2-03 玉米重要营养品质优良 基因发掘与分子育种应 用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 杨小红(中国农业大学),胡建广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 究所), 教育部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 研究所) 4 F-301-2-04 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 残留物高效检测关键技 术 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彭大鹏 (华中农业大学),王玉莲(华中 农业大学),陈冬梅(华中农业大 学),陶燕飞(华中农业大学), 潘源虎(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5 F-301-2-05 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关键 技术的生产体系构建与 新型肥料产品创制高进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 司), 陈明良(上海化工研究院), 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 研究所), 孔亦周(宝鸡秦东流体设备制造有 限公司), 张英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 源与环境研究所), 解学仕(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 司 山东省 6 F-302-2-01 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心 技术体系的创建与临床 应用 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 院),侯志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 医院),陈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 医院),张柳(华北理工大 学), 中华医学会7 F-302-2-02 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技王锐(兰州大学),甘肃省

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名称 海洋牧场生境构建和资源修复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二、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供给侧改革和产业布局等亟待产业转型升级兴业。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又能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项目系统开展了牧场设施研发、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监测评价、预警预报和集成应用,取得了牧场生境构建、资源修复和平台建设等系列创新性成果。突破了增殖放流与生境构建关键技术、创新了海洋牧场生产经营与管理策略,发展和丰富了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和技术,为黄渤海渔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范例。 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文章45篇,专著2部,制定山东省标准6项;阶段性成果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在黄渤海集成应用,示范面积9万亩,推广面积45万亩;近三年新增销售额55亿元,新增利润11亿元。通过CCTV焦点访谈、中国科学报等专题报道和系列科普报告,提高了全民保护、合理开发海洋的科学意识;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实现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推荐材料,确认推荐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相关栏目符合要求,根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经评审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水产科学技术领域。 受陆源污染、过度捕捞、盲目开发影响,我国近海生境严重退化,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海洋荒漠化显著。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海洋经济新业态,是实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恢复、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蓝色碳汇”的重要途径。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面上项目 面上项目是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系列中的主要部分,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基金资助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促进各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两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 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不得申请面上项目,但在职人员经过导师同意可以通过其受聘单位申请。 面上项目申请人应当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发展现状与动态,能领导一个研究组开展创新研究工作;依托单位应当具备必要的实验研究条件;申请人应当按照面上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申请的项目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理论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案可行。面上项目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资助期限一般为4年。 2014年度面上项目共资助15 000项,资助经费1 193 487万元,平均资助强度为79.57万元/项,比2013年度增加了5.47万元/项;平均资助率为25.35%,比2013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资助情况见下表)。2015年度面上项目资助规模、资助强度与2014年度基本持平,着力资助有创新思想的项目申请,为科学技术人员在广泛学科领域自由探索提供有力支持。申请人请参考相关科学部的资助强度说明,实事求是地提出经费申请。 关于面上项目资助范围、近年资助状况和有关要求见本部分各科学部介绍。 2014年度面上项目资助情况 金额单位:万元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 项目名称 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 提 名 者 工业和信息化部 提名意见 该项目围绕高维图像类脑化语义信息提取展开研究,是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 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一套语义可解释鉴别化紧致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基于时空协同和内部协同的图像协同处理架构,显著提升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受大脑演化认知特性启发,提出了基于演化表达的图像信息描述理论和方法,突破了手工设计描述子的局限。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和IEEE/ACM/OSA/SPIE/IAPR/AAAS Fellow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针对语义丰富的高维图像信号,借鉴和发展脑科学、认知科学的成果,对高维图像进行类脑化处理是减少和消除语义鸿沟重大问题的关键,代表了当前信息领域的发展方向之一。本项目以类脑化处理为手段,建立了语义可解释、协同认知、演化表达三个方面的高维图像语义信息提取理论和方法。取得了如下科学发现: 1.受大脑基于部件的认知过程启发,提出了同时提取隐藏语义和保持内在流形结构的非负矩阵分解理论框架,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流形正则化稀疏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并应用到高光谱图像处理和恢复中,解决了非负矩阵分解可解释性强但鉴别能力弱的难题。还提出了确定性列矩阵分解子空间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套可解释鉴别化语义特征提取理论和方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认知可解释和特征可鉴别的统一。 2.受大脑协同思维的启发,提出了图像及视频的协同处理框架:针对视频内容识别,提出了时空拉普拉斯金字塔协同编码机制,能够同时捕获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克服了传统方法误配准问题。针对图像识别,提出了Gabor区域协方差矩阵描述子,

国家技术发明奖和进步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中国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不授予组织。 简介 技术发明是指利用自然规律首创并成功地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新成果。它一般是与生产有关的新技术,如在国民经济某一技术领域中提供了新的、先进的、效益好的新技术。以上所称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各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原料;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科学发现、科学理论不属于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奖励范围,但是,将科学发现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等实践,将新的发现体现在工艺、产品中,也可以推荐为技术发明奖。如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虽为客观存在,但如果将其开发为一种新药品或转化为一项技术发明,则符合技术发明奖的奖励范围。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而别人又不能根据所提供的方案将其重现的技术,不属于技术发明奖的奖励范围,如各种个人拥有的特技。[1] 授奖条件 (1)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2)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3)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在候选人所完成的产品、工艺、材料公开之前,前人所没有的,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各种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 推荐国家技术发明奖时,一般应出具获得发明专利的证明,如果没有获得发明专利,应当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统称“国家奖励办”)认定的科技信息部门进行文献检索和查新,以确认一项技术是否符合前人尚未发明或尚未公开的条件,文献应该检索到该技术的公开时间。界定或者确定“公开”时间的形式具有多样性,除技术鉴定外,还有专利申请、产品鉴定、产品或者技术公开销售使用、主要技术内容公开发表等。如果一项技术同时存在着上述几种公开方式,那么,确定发明权的公开时间应以最早的时间为准。 “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而言。先进性是指在推荐评审时,其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综合优于同类技术。先进性要求一项发明不但是新的、前人没有的,还要求它具有技术优越性,从而具有竞争力和实用价值。创造性是指发明的技术思路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创造性要求一项发明不是简单的前人所没有,必须和已有同类技术有本质的差异,有质的飞跃和突破。先进性和创造性主要是与先进的同类技术进行全面比较。 “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实践检验证明技术确是成熟、实用的,而且已经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该条件要求发明不但是先进的,还应当具有实用价值,并已较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实践。推荐参加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的技术发明,应该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取得良好的实用效果。产品、材料至少应已批量生产和应用,对工艺要求至少经过中试或相当于中试以上规模的生产实施。[1]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2016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名单 二等奖47项(通用项目)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 推荐单位(推荐专家) 1F-301-2-01 良种牛羊高效克隆技 术张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周欢敏(内蒙古农业大学), 权富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光鹏(内蒙古大学), 王勇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 2F-301-2-02 芝麻优异种质创制与 新品种选育技术及应 用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苗红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魏利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张体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李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 究中心), 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 护研究所) 河南省 3F-301-2-03 玉米重要营养品质优 良基因发掘与分子育 种应用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 严建兵(华中农业大学), 杨小红(中国农业大学), 胡建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 究所), 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 王国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 研究所) 教育部 4F-301-2-04 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 药残留物高效检测关 键技术袁宗辉(华中农业大学), 彭大鹏(华中农业大学), 王玉莲(华中农业大学), 陈冬梅(华中农业大学), 陶燕飞(华中农业大学), 潘源虎(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5F-301-2-05 基于高塔熔体造粒关高进华(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山东省

键技术的生产体系构建与新型肥料产品创制司), 陈明良(上海化工研究院), 武志杰(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孔亦周(宝鸡秦东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张英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解学仕(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 6F-302-2-01 骨折微创复位固定核 心技术体系的创建与 临床应用张英泽(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侯志勇(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陈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张柳(华北理工大学), 郑占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王娟(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中华医学会 7F-302-2-02 多肽化学修饰的关键 技术及其在多肽新药 创制中的应用王锐(兰州大学), 袁建成(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方泉(兰州大学), 马亚平(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刘建(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张邦治(兰州大学) 甘肃省 8F-303-2-01 重建多期油气复杂成 藏过程的关键仪器与 方法刘文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金之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秦建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徐旭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郑伦举(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志荣(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 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公司 9F-303-2-02 复杂结构井特种钻井 液及工业化应用蒋官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孙金声(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 术研究院), 蒲晓林(西南石油大学), 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王玺(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 术研究院), 王平全(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 业联合会 10F-303-2-03 陆域天然气水合物冷 钻热采关键技术孙友宏(吉林大学), 郭威(吉林大学), 陈晨(吉林大学), 吉林省

国家科技进步奖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日程 (2013年) 时间 工作安排 1月 提交推荐材料 2月 形审,受理项目公布 4月 初评网络评审 5月-6月 初评会议评审 6月 初评结果公布 6月-7月 初评通过项目考察,异议处理 8月 评审委员会会议 9月 监督委员会会议,奖励委员会会议 10月 报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 11月 下一年度推荐工作部署 12月 批准,授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形审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予提交评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须按要求在线填写和上传。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上下各2.8㎝(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部分)和附件(第十一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单双面不限),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1份(封面顶部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复印件1份。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专业评审组、序号、编号: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填写。 2.奖励类别: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3.项目名称:不超过30字。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技术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企业名称等字样。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应紧紧围绕项目核心创新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创新工程所属领域、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中一般不使用xx研究字样,必要时可以通过使用企业名称或者产品品牌等方式来限定工程的内容,以防止侵犯其他企业的权益。 科普项目应直接使用科普作品的名称。 4.公布名:不超过30字。如项目名称不可直接对外公布,应在此栏填写可公布名称,并且必须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供审查。不填写此栏时视为项目名称可直接公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二)提名意见 针对我国履行环保国际公约的迫切需求和制冷工质绿色替代的技术难题,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高安全性测试方法与环境友好性评价等关键技术,首次建立了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研发多种制冷空调新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冷冻冷藏设备、空调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建筑、食品等重点领域,产品出口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履行环保国际公约贡献了“中国方案”,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技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工质在制冷空调装备中承担着能量转换和传输的重要作用,制冷空调装备使用的传统工质存在破坏臭氧层、温室

效应高等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对绿色发展的日益关注及《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协定》等系列环保国际公约的签署,积极寻找制冷空调装备安全适用的绿色工质替代技术是全球同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也将成为抑制全球温升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装备制造国和消费国,传统工质年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以上。因此,如何实现我国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的替代并保障行业平稳转换过渡,已成为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展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迫切需求。 本项目依托联合国框架下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等专项支持,集合国内制冷空调行业产学研各界优势资源,针对R32、CO2、NH3等不破坏臭氧层且具有低温室效应潜值的绿色工质,历时近十年联合攻关,突破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复合制冷(供热)系统安全节能调控、流动传热与除霜降噪协同设计、新型测试评价方法与安全可靠运行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制冷空调装备绿色工质替代的技术体系,并实现多种新装备的应用和产业化。创新成果主要包括: 1.国内率先开展了可燃性工质多因素耦合泄漏燃烧性能试验,建立了安全可靠的“湿蒸气压缩”热力学循环和自然工质复叠式热力学循环,测定了工质含油状态下的强化换热准则,探明了绿色工质制冷空调装备基于新型热力学循环的增效机理,提出行业绿色工质替代路线图,为全面替代传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强流稳态中子调控关键技术及装置 (二)提名意见 针对先进核能系统复杂中子场构建问题,发明了强流稳态中子调控技术,创新研制了中子调控科学装置,解决了复杂系统重要的核辐射安全设计与验证难题。 该大型装置及相关技术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SCI论文81篇。获省部级一等奖多项。项目成果在大型核工程、国防装备等重大项目中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推动了核能及核技术交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核能利用是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能系统中,中子被称为“灵魂”,是核能安全发展的源头。中子行为研究是核能安全发展的源头和关键。针对先进裂变堆、聚变堆、混合堆等先进核能系统的研发及验证,传统技术在中子场精准构建以及辐射安全评价等方面存在

重大挑战,成为制约先进核能系统发展的关键瓶颈。 针对上述挑战,项目团队突破了强流稳态中子调控技术瓶颈,创新研制了中子调控科学装置,解决了复杂系统重要的核辐射安全设计与验证难题。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创新研制了聚变裂变耦合的中子调控装置。发明了高产额中子源强调控技术,发明了基于阵列射流强化散热的靶技术,突破了氘氚聚变中子源强难以提高的技术瓶颈,研制了加速器驱动的氘氚聚变和裂变耦合的大型中子调控装置,其氘氚中子源强提升了28%。 (2)发明了调控模块自适应组合的中子场构建技术。设计了分能区的中子调控模块体系,发明了基于响应矩阵的中子能谱调控方法,研制了中子场调控系统,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构建先进核能系统中子场的难题。 (3)发明了复杂中子场的在线反演评价技术。研制了特征识别的中子在线测量系统,大幅提升了测量范围;提出了基于离散点测量的中子场在线反演方法,解决了复杂系统辐射安全动态特性的精准评价难题。 该大型装置及相关技术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1项、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SCI/EI论文81篇。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多项。项目成果在大型核工程、国防装备等重大项目中获得广泛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推动了核能及核技术交叉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发展。 (四)客观评价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光功能共轭聚合物设计、合成及生物应用的基础研究 二、提名单位意见: 该项目围绕重大疾病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对共轭聚合物的设计、荧光信号放大性能及其生物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材料,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新方法,率先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首次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和累积检测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人群结肠癌七种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临床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诊断准确率大于80%;首次构建了可逆抗生素超分子组装体系,提出了共轭聚合物高效抗菌的新策略。该项目研究特色鲜明,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分子基元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能与传感机理及其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该项目研究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将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限1页,不超过1200字): 发展重大疾病的早期、高灵敏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对提高国民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分子层次上标志物(如DNA和蛋白质)的检测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警及诊断,但检测中由于生物探针分子与大多数的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后其光学信号或电子特性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如何理解和认识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体系,并将其作为信号传导基元把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信息转化为可测量的光信号,这是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分子水平上正确理解分子材料中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设计发展光学功能化学分子及其光学检测体系是推动该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该项目以共轭聚合物为研究对象,利用其独特的电子共轭结构与光学信号放大特性,建立和发展了快速、简便的生物识别与检测方法,在分子与细胞水平实现了重大疾病相关的基因、蛋白质的高灵敏检测并获得与肿瘤的关联性信息;通过设计高效抗菌新体系,实现了共轭聚合物在疾病治疗中的新应用。该项目将共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及其在生物领域应用的基础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离子型共轭聚合物,阐明了它们的分子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的关系,通过高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机制发展了生物识别与传感

2015年自然科学基金标书模板-青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申 请 书 ( 2 0 1 6 版) 资助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 请 人: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托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申请代码 受理部门 收件日期 受理编号

基本信息 申请人信息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学位职称无每年工作时间(月)电话电子邮箱 传真国别或地区 个人通讯地址 工作单位 主要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信息名称 联系人电子邮箱电话网站地址 合 作 研 究 单 位 信 息 单位名称项 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资助类别亚类说明附注说明 申请代码 基地类别 研究期限 申请经费 关键词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 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研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 张宏福:西北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杨经绥:南京大学、教授、地质学、中科院院士 李献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地球化学、中科院院士 提名意见: [张宏福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如何运行是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的水由于其显著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效应,是探索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该项目选择中国东部的深源壳幔样品,围绕典型矿物含水性开展了系统化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经十余年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为认识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以及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还首次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其含量明显高于下覆岩石圈地幔,这极大改变了干态下地壳的传统认识,下地壳与岩石圈地幔水含量的垂向差异造成壳幔界面附近流变强度

的变化,影响深部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对深俯冲榴辉岩的研究发现了石榴石具有极高水含量及其高度不均一的分布特征,意味着大陆板块深俯冲过程中石榴石和绿辉石都能将大量水携至地球内部,同时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流体活动能力非常有限。该项目关于名义上无水矿物含水性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特色性和原创性的工作,是国际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方向。这些成果对于深刻认识我国东部的深部过程和大陆动力学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这是基于我国地质的实际背景、解决了我国东部大陆壳幔作用过程中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的重要工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经绥院士提名意见]地球内部水是近二十年来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夏群科教授等人根据国际上相关研究进展和中国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名义上无水矿物为对象,围绕中国东部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深源样品,系统开展了以“中国东部上地幔和下地壳中水的分布、循环和效应”为主题的综合研究。这些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重大国际影响的创新成果:1)发现了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高水含量和新生代中国东部上地幔(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水含量分布的不均一性。高水含量确定了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地幔水化密切相关,而水含量的不均一分布特征为认识东亚大地幔楔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参考;2)发现了大陆下地壳含水且水含量明显高于下伏岩石圈地幔。下地壳含水性的发现

西南大学两成果分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校两成果分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和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 供稿: 编辑: 审核: 阅读次数: 1003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我校两项成果获奖,其中,夏庆友教授主持的“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加纳教授主持的“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校合校以来首次同一年度以第一完成人单位获得两项国家奖,是我校继2013年获得首个国家奖后,在国家科技奖励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夏庆友教授课题组的《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是针对我国蚕业科学重大问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一是完成了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二是建立家蚕基因组数据库SilkDB;三是利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RNAi、转基因和定向敲除等方法对关键基因进行了功能研究;四是阐释了家蚕丝蛋白合成、变态发育、分子免疫、性别决定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形成分子机理;五是建立了高效实用的转基因及基因组编辑系统,获得20余个转基因素材和1

个转基因新型实用蚕品种。相关研究发表于Science、PNAS等刊物。 国内外传统油菜都是黑籽,油和饼的商品性差。李加纳教授《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课题组克服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不稳定、丰产性抗性较差等世界性难题,理论上弄清了甘蓝型油菜粒色形成机理;创制出一批国际领先的粒色稳定、丰产性和抗性显著提高的甘蓝型黄籽油菜亲本资源材料,创新了选择效率显著提高育种技术方法,选育出4个高产优质高效的黄籽油菜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确立了我国甘蓝型黄籽油菜基础研究与生产应用的国际领先地位。 据悉,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5项成果、7名外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 67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这是继2004年之后,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科学技术处成果专利办报道编辑郑劲松)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安徽省提名项目公示 (一)项目名称: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意见 面向农业防灾减灾、脱贫攻坚战略需求,针对沿淮涝渍灾害突出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安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按照“结构避灾、生物抗灾、技术减灾”新思路,通过良种良机良法融合、避灾抗灾减灾统筹,开展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灾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经过18年研究,揭示了沿淮“降水-汇流-入渗-涝渍”成灾机制,创建了农田快速排水工程技术与标准,创新了改土增渗降渍技术;攻克作物涝渍抗性和减产机理以及抗性评价方法瓶颈,创新了玉米和小麦抗涝渍栽培关键技术;在行蓄洪区首创“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和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技推广合作奖2项,发明专利10项,作物新品种4个,行业、地方标准11项;2009年以来,技术累计推广3.29亿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系统化解决了沿淮主要粮食作物涝渍防控、稳产增潜难题。中国农学会评价认为成果总体水平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

项目材料填写规范,内容真实,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沿淮地区是指鄂豫皖苏四省淮河沿岸50-80km的大片低洼平原,耕地面积约1.4亿亩,光温水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多年平均成灾面积占全国同期的39%,面广、频发、重发的涝渍灾害长期困扰着粮食生产稳定性和增产潜力的提升。针对传统种植模式适应性差、品种涝渍抗性弱、防灾减灾栽培技术缺乏等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历经18年联合攻关,创建了“创新种植结构避灾、增强作物耐渍能力抗灾、调水改土技术减灾”涝渍灾害综合防控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技术,主要创新如下: 1.首创沿淮行蓄洪区“旱稻-小麦”结构避灾新模式,创新了旱稻“精量机直播旱管”轻简栽培技术。首次揭示旱稻在该区生态适应性强,率先提出“旱粮调旱稻”结构避灾新策略,破解了传统“玉米(大豆)-小麦”模式产量低而不稳难题;发明新型板茬宽幅小麦旱稻兼用施肥播种机,首创旱稻免耕开沟条播、侧位精准施肥、覆土镇压保墒一体化作业的轻简化精量播种方式,首次明确潮土旱稻旱管补灌的盈亏临界点,制定技术规程4套;新模式较原模式稳产增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