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积极主动型配置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积极主动型配置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积极主动型配置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积极主动型配置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积极主动型配置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马汝国/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北京100020

摘要:关于基础设施的配置管理是现行各个管理体系标准共同关注的内容,也是整体化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积极主动型”与“消极被动型”二种管理体系模式是组织在建立管理体系初期需要首先确定的方针,以ISO9001为代表的、以“满足要求”为目标的消极被动型管理体系标准也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它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原则异化为“全员服从”;建立以“超越期望”为目标的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将有效地激发组织的创新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实践“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最后,笔者基于整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角度对建立积极主动型的配置管理体系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积极主动型、消极被动型、配置管理、管理体系

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管理是组织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部分设施如监视和测量设备、特种设备等还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现行各管理体系标准对此也各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组织基础设施的管理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然而,一方面,由于现行管理体系的垂直性特点,即:各个管理体系只是考虑本身从基础性管理到专业性管理的单方面要求,从而将组织基础设施的管理割裂为若干个不同的方面,不但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而且也不能满足组织对于其基础设施的整体管理要求;另一方面,我国依然有很多单位的基础设施管理目前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固定资产管理阶段,使得组织的基础设施管理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要求,因此,探寻信息化时代组织基础设施的整体化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行管理体系标准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分析

虽然基础设施等资源管理是组织实现其产品与价值的必要条件与根本保障,但是现行各管理体系标准对于组织基础设施管理的要求和重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1—2008/ISO9001:2008为例,该标准“6.3基础设施”条款仅要求:“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符合产品要求所需的基础设施”,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该标准7.5.1c条款要求“使用适宜的设备”,但是也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判定设备是否适宜、又怎样去保证设备的适宜性?然而该标准在“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条款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基础设施管理的思路,主要包括:确定基准和检定、调整、标识、防止失效、日常管理(搬运、维护和贮存)五个方面的内容。该标准7.5.1c条款关于设备的适宜性要求、7.5.2b 条款关于设备的认可要求、7.6条款对于计量器具的检定和调整要求可以看作都是对于设备能力的确认。

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6.2.2软件”、“6.3.1测量设备”二个条款关于测量设施的管理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7.6条款的相关要求基本一致。

如果说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对于组织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比较简略,那么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T28001—2011/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就显得有点“简单”了:这二个管理体系标准仅要求组织“提供必要的资源”,均是通过注解的方式说明资源包括基础设施,但是丝毫没有提及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

如果说作为基本要求的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当然也是“基本”的,那么作为较高要求的GB/T19004—2011/ISO9004:2009《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标准关于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又是怎样的呢?该标准“6.5基础设施”条款提出了基础设施管理的五个方面要求:

1.基础设施的可信性(包括考虑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以及保障性等);

2.安全性和保密性;

3.与产品和过程相关的基础设施要素;

4.效率、成本能力和工作环境;

5.基础设施对工作环境的影响。

标准同时还要求:“组织应识别和评估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风险,并应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包括制定适宜的应急计划。”

由此可见:GB/T19004—2011/ISO9004:2009标准依然只是单方面地考虑基础设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这个目标,只是要求的内容更加明确而已,但是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其中对于基础设施“可信性”的要求可以认为与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7.6条款对于计量器具的基准与检定的要求相一致。

但是并非所有的ISO标准都不重视基础设施的管理。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GB/T24405.1—2009/ISO/IEC20000-1:2005)这个标准中提出了“配置管理”的概念,该标准通过注释的方式对配置管理的对象------配置项进行了说明:“配置项在复杂性、规模和类型方面变化可能很大,配置项可以是整个系统,包括所有的硬件、软件和文档,也可以是单个模块或很小的硬件部件”;在标准“9.1配置管理”条款中明确了配置管理的具体要求,包括建立配置管理的策略、配置项的基线与标识、配置控制规程、配置审核规程等,标准明确要求配置管理“控制的程度应足以满足业务需求、失效的风险和服务的关键性”,标准同时还要求“定义财务资产核算过程的接口”,并要求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在《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2部分:实践规则》(GB/T24405.2—2010/ISO/IEC20000-2:2005)标准中对以上要求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例如该标准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应整合“顾客与供方”的配置信息、应明确重要资产和配置的管理者、制定配置管理计划、配置项应通过描述“功能和物理特性的属性”进行定义等,并给出了配置项10个方面要求的内容。虽然在最新的

ISO/IEC20000-1:2011标准中对配置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有所调整,似乎更倾向于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的管理,反而不再强调配置策略、配置控制规程、配置审核规程等管理要求,但是标准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配置管理框架。

GB/T22081—2008/ISO/IEC27002: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标

准从信息安全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组织基础设施管理的另一方面要求。由于该标准的管理要求是面向组织所有资产的,所以严格而言该标准的所有要求对于基础设施管理均适用,其中与基础设施管理直接相关的内容主要有:A.7.1对资产负责、A.9.2设备安全、A.10.1操作规程和职责、A.10.7介质处置等条款,其中某些要求可以与其它标准的相关要求互相参照,例如:“A.7.1.2资产责任人”条款可以认为与GB/T24405.2—2010/ISO/IEC20000-2:2005标准所要求的关于重要资产和配置的“管理者”相一致,“A.7.1.3资产的可接受使用”条款可以认为与GB/T19004—2011/ISO9004:2009标准所要求的“基础设施的可信性”互相补充等等,标准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指出了基础设施管理的共同要求。

从以上不同标准对于组织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可以看出:

一、无论是对于组织的产品和业务,还是对于组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言,关于基础设施

的配置管理都非常重要;

二、我们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关于组织基础设施管理的全面的、有效的配置管理标准。

二、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二种管理体系方针的选择

一个组织中需要建立哪些管理体系、以及如何建立这些管理体系,这一定是由组织的根本利益、也就是组织的战略和方针决定的。GB/T19004—2011/ISO9004:2009标准“5战略和方针”条款明确指出:“最高管理者应建立和保持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然而现实工作中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很多组织依据GB/T19001—2008/ISO9001:2008等标准建立管理体系的时候,不但我们组织的管理者对于组织的战略和方针往往并不十分清晰,存在着比较普遍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而且现行的标准本身也似乎刻意回避了这样的问题、并且为组织的管理体系建设做好了“巧妙”的安排。

组织中存在若干方面不同的管理要求,因此可以分别建立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从整体化组织管理的角度考虑,如果我们希望建立某个管理体系,那么我们首先必须确定这个管理体系在组织整体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为此需要解决二个方面的问题:一、这个管理体系在组织整体管理中的定位,或者说:组织中建立这个管理体系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这将决定我们建立管理体系的策略;二、这个管理体系与组织的方针宗旨及其他各个管理体系的相互关系如何?

关于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定位与作用,现行各管理体系标准中均有明确的说明,我们可以从管理体系的方针中加以确认。以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为例,该标准的“5.3质量方针”条款提出了“满足要求”、“适宜性”等五项要求,这就告诉我们: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以单方面被动地“满足要求”为目的的,所以质量方针的首要任务是“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至于如何更好地确认与改进组织的宗旨、如何更加恰当地发现产品与服务的要求等等,似乎不是我们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消极防守性特点。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中,例如: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GB/T22081—2008/ISO/IEC27001:2005中提出了“在组织的战略性风险管理环境下,建立和保持ISMS”的方针要求,对组织ISMS的要求同样是消极被动的。最新版本的标准

ISO/IEC20000-1:2011中同样体现了管理体系的这种特点,均没有要求管理体系为组织的战略框架提供支持与帮助。

这种以单方面的“满足要求”为目的的消极被动型管理体系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化理念是不一致的。中华文化认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并非只是简单的单方面的服从,更应该有积极的互动,即:个体不仅要服从主体的要求,更应该为主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主体也不能仅仅要求个体服从主体的利益,同时也应该为个体的成长提供帮助,所以中国人天生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各人自扫门前雪”是正确的。《孙子兵法?谋攻第三》说:“故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同样是强调全局观念的重要性。片面以“满足要求”为目的的管理体系必将伤害组织的创新精神,这与GB/T19000—2008/ISO9000:2005标准关于“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也是不一致的,它无形中还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原则异化为“全员服从”,这必然会严重伤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整体性观点认为,系统整体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素对系统整体效益的不可分割性,二是系统整体功能对要素功能的非加和性,即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这种观点与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化理念才是一致的。

那么这种单纯以“满足要求”为目的的被动型管理体系模式是不是ISO的本意呢?还是让我们从ISO的标准中来寻求问题的答案吧。GB/T19000—2008/ISO9000:2005标准在阐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原则时指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我相信这个观点代表了ISO真正的本意。但是GB/T19001—2008/ISO9001:2008标准“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条款的要求却是:“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很显然这样的要求比前面管理原则中的要求降低了:仅仅保留了“满足要求”的内容、而取消了“超越期望”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ISO对于管理体系建设“巧妙”安排的原因。

在ISO目前的管理体系模式中只能建立这种消极被动型的管理体系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无奈的。因为ISO目前所颁布的管理体系标准都是各自独立的,一个管理体系既不需要向上考虑如何建立组织的战略与宗旨,也不需要向前后左右考虑其与组织中其他管理体系的相互关系,他们只需要从组织现有的管理环境中挤出一个空间来安身立命即可。这样一个没有全局观念的管理体系就必然是服从型的,只能“知其然”(接受要求)、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样要求),所以就只能做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样的管理体系无论其自身是多么的完善,由于缺少了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以组织的整体管理依然无法形成“体系”。

根据GB/T19000—2008/ISO9000:2005标准关于“体系”的定义:“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一个管理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只能实现组织某一方面管理的体系化,只有实现组织内部各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组织整体管理的“体系化”,这是任何以“满足要求”为目的的消极被动型管理体系无法实现的,因为“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的各方都必须是积极主动的。

我们期望的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不仅仅能够“满足要求”,而且要争取“超越期望”、“给顾客以惊喜”,以真正实践“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原则,整体化管理体系结构模型(详见拙作《基于过程方法的结构式整体化智能性管理体系建设探析》)的建立将使组织建立这种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成为可能。

在整体化管理体系结构模型中需要首先确定的是一个管理体系在组织整体化管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也就确定了该管理体系与组织中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各个管理体系与组织的中央控制系统紧密相联,不但接受中央控制系统的统一指挥,同时也负责向中央控制系统及时反馈各项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各方面对组织的战略宗旨与发展方向都有清晰的了解,对于工作要求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够及时发现并致力于与相关方协同合作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项内、外部挑战,并且积极开拓探索未知领域的可能性,所以不仅能保障满足相关方的需求,而且能够努力争取超越相关方的期望,从而做到引导和创造需求的现实效果。

我们认为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应该具备这样三个特点:一、空间上面向组织、过程、甚至相关方和外部环境的整体利益,能够向组织或过程的其他管理体系提供主动的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自动与相关方和外部环境的要求相适应;二、时间上涵盖整个生命周期,面向组织、过程以及相关方和环境未来的发展要求,不仅能够迅速适应、并且能够为组织或过程的快速更新提供帮助;三、方法上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不仅仅以“满足要求”为目标,而且要争取“超越期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管理体系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让组织的各个管理体系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组织的发展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践“持续改进”的管理原则。

建立这样一种以“超越期望”为目标的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必将对组织中其他各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改进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三、建立积极主动型的配置管理体系

纵观现时国内各单位对于基础设施的配置管理现状,基本上也是处于单方面的“满足要求”这样一个消极被动的处境之中,甚至连“满足要求”这样的基本目标也难以达到。无论是那些传统企业的“设备科”、还是新兴IT公司的“运维部”,他们的职责基本上就是“维修”与“保障”,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很少具备为组织、过程及其产品的持续改进主动提供支持与引导的职责与能力,这种状况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标准GB/T24405.1—2009/ISO/IEC20000-1:2005不仅提出了配置项的管理要求,还提出了配置管理的策略、配置控制规程、配置审核规程等要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配置管理体系的雏形,体现了标准对于配置管理的重视。虽然在最新版本的标准ISO/IEC20000-1:2011中仅仅保留了配置项管理的内容,而取消了配置管理的策略、配置控制规程和配置审核规程方面的要求,我相信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无奈选择:毕竟ISO/IEC20000-1是一个面向服务的专业性管理体系标准,而配置管理只是组织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不应该在专业性体系中占有太重的比例。

《基于过程方法的结构式整体化智能性管理体系建设探析》一文已经在其“整体化智能性

管理体系结构图”中展示了配置管理体系在组织整体化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组织的配置管理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与组织整体化管理体系中其他各个管理体系的关系在组织的整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过程中,组织的各个管理体系均要服从其中央控制系统的统一指挥,配置管理体系

当然也不能例外;不仅如此,一个管理体系在组织整体化管理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也

同时决定了这个管理体系与组织中其他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主要是由

其优先级确定的,对于配置管理体系而言:它不但需要服从其上级管理体系(信息

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的领导、需要与其同级的人员管理体系

和能源管理体系保持良好的协同配合,同时还要为组织责任层和业务层的其他管理

体系(如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提供建设框架。

2.配置管理体系应面向组织、过程的容量和能力管理要求根据组织的整体化管理体

系建设策略,组织需要首先确定其建立的管理体系是以“满足要求”为目的的消极

被动型管理体系、还是以“超越期望”为目的的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如果组织希

望其配置管理体系是以“超越期望”为目的的积极主动型管理体系,这样的管理体

系就必须具备为组织、过程当前甚至将来的容量和能力管理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引

的功能,这将极大地增加管理体系的复杂性,并且对相关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例如:可能要求组织的配置管理负责人参与到组织对于过程能力计划的制定

过程之中。

3.在正式的配置管理体系标准没有颁布之前,现行有关管理体系标准如前文所介绍的

GB/T24405.1—2009/ISO/IEC20000-1:2005及其最新标准ISO/IEC20000-1:2011、

GB/T24405.2—2010/ISO/IEC20000-2:2005、GB/T19004—2011/ISO9004:2009等标准

可以为组织建设配置管理体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指导。配置管理策略需要依据组织

的产品与服务、业务特点、管理要求等进行精心策划,配置管理的范围是否需要包

括供方(甚至包括分供方)与顾客的配置信息、配置管理与变更管理的关系、怎样

通过功能与物理特性来定义配置项、配置项的基线与标杆等等都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问题。

4.将GB/T22080—2008/ISO/IEC27001:2005、GB/T22081—2008/ISO/IEC27002:2005信

息安全管理体系关于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服务三类资产及其风险的管理纳入配置

管理体系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基于对组织整体化管理体系的认识,我认为现行信息

安全管理体系对于其六类资产的风险管理应该分解到三个管理体系中分别实施:信

息管理体系只关注信息资产和无形资产的风险管理,人员资产的风险管理由人员管

理体系负责,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服务三类资产的风险管理由配置管理体系负责。

当然,将与配置管理体系三类资产相关的操作规程、培训手册等信息资产作为其配

置项的一部分纳入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进行管理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将

组织的配置管理数据库与组织的其他数据库相关联,例如:考虑到以上资产的责任

人,则需要与人员数据库相关联;考虑到以上资产的检测报告等,则需要与信息资

产数据库相关联;考虑到资产的财务核算要求,则需要与组织的财务数据库相关联

等等,所以组织在以上数据库的策划和建设过程中也需要统一考虑。

5.对于存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类资产的组织而言,生物类资产的管理也是配置管

理体系需要关注的内容之一,应该根据这类资产的特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管理。

6.GB/T22080—2008/ISO/IEC27001:2005标准关于控制措施及其有效性测量的思想是

对管理体系建设的巨大贡献,应该被引入配置管理体系的建设中来,前提是需要服

从组织整体化管理体系中测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

7.与以上三类资产相关的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管理、应急准备和响应管理、必要时还

包括保密性、可信性管理等等也是配置管理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需

要组织根据自身的管理要求进行认真策划和实施,必要时还需要兼顾顾客和供方的

服务连续性和可用性、保密性等管理要求。

8.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还可以包含与配置项相关的环境因素、职业健康安全危

险源辨识及其管理要求等信息,或者与这样的信息数据库相关联,这需要为组织的

配置管理体系与其下层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接口做好精心的策

划和安排。

作为组织整体化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以配置管理体系的建设为例来说明如何在组织的整体化管理体系框架下建设某个具体的管理体系。由于组织的整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本文的疏漏和不当之处是不可避免的,在此仅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各位对组织的整体化管理体系建设感兴趣的同仁一起加入到这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中来,从而为组织的整体化管理体系研究贡献我们的才智与心力!

2013.8.14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15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 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于本标准。 ISO 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GB/T 19000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c)组织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 d)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 注1:外部的环境,可以考虑法律、技术、竞争、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不管是国际、国家、地区或本地。 注2:内部环境,可以组织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确定: 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 b)相关方的要求。 组织应更新以上确定的结果,以便于理解和满足影响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度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 a)直接顾客 b)最终使用者 c)供应链中的供方、分销商、零售商及其他 d)立法机构 e)其他 注:应对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导致改进和变革机会的识别。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组织应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确定其范围。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标准4.1条款中提到的内部和外部事宜 b)标准4.2条款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应描述为组织所包含的产品、服务、主要过程和地点。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当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公司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通过规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满足顾客要求,力争超出顾客期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能证实公司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适用法律法规和自身要求的产品的能力;通过体系的建立使TS16949标准转化为指导公司各过程的可操作的管理文件,并通过文件的实施,规范公司的各项工作,提高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第一阶段导入阶段 1.1 质量体系策划 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每项工作的开展均应参照PDCA模式在开始前进行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也一样。应成立由公司高层领导参与的质量体系推进小组,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编制体系建设计划、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体系文件的编制和评审、确定体系的范围以及是否需请咨询公司等。 1.2 培训 公司在计划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同步调查公司各阶层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查看公司内审员资源能否达公司发展需求。一般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时即包含对公司中高层领导及各部门重点业务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内审员进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各部门在编制体系文件时不与标准条款相违背。必要时可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及质量意识普及。 为避免体系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标准条款的培训需在体系文件编制前进行。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2.1 体系文件编制 2.2.1过程识别 质量体系推进小组根据公司发展规划、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责等以过程的方法识别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为COP顾客导向过程、MOP管理过程、SOP支持过程。其中:管理导向的过程用来建立基本的管理平台确保顾客导向过程的实施;支持导向过程是支持顾客导向过程,是实现和完成顾客导向过程的关键;管理导向过程和支持导向过程均服务于顾客导向过程,确保满足顾客需求和期望。各过程之间的关系可用矩阵图形式表述。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 第一章工程管理目标 1、工程质量: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现行质量标准,合格; 2、安全无重伤、死亡事故,轻伤小于4‰; 3、环境管理:扬尘、噪声达标,有害固体、液体达标排放; 4、施工工期:保证工程总进度达到合同要求。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图如下 第三章项目班子成员岗位职责 一、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1、负责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2、对工程质量、环保、安全、工期、文明施工管理负全面领导责任。是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负责项目部的组织机构设置、资源配备,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批准项目施工方案、施工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和机械设备租赁计划。

5、负责项目经理部合同管理。组织物资采购、劳务、机械租赁及专业分包的调查、评价,签定工程项目物资采购合同、劳务供方、机械租赁供方承包合同。 6、负责与建设、监理单位及有关方的联络、沟通工作。 二、生产副经理岗位职责 1、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过程负组织、执行管理责任。 2、负责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材料动力设备管理、文明工地管理。 3、负责制定、审查工程项目的资源管理计划、施工计划、物资采购计划。 4、组织实施工程施工方案、环境和安全管理方案。落实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5、组织职工入场教育培训,进行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的交底。 6、分管生产安全组、材料动力组。 三、项目技术副岗位职责 1、对项目经理部的施工技术负责组织、执行管理责任。 2、负责项目经理部内部及外部技术活动的组织与沟通、协调。 3、参与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的组织工作,并负责设计变更的复核确认。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汇报(例)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汇报 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于2004年7月开始建立,于9月1日开始运行,5个多月来,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1.编制和发布质量体系文件 公司在顾问公司的指导下,组织了由各部门主管参与的文件编写委员会,体系文件于9月1日正式发布并实施。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1份,程序文件12个,作业指导书8个。所有文件都经过严格的编制、审核、批准程序,并对文件的实施进行跟踪记录管理,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受控和有效性。 2.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a.公司结合实际,制定并颁布了“以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满足客户的 需求”的质量方针,明确了公司质量管理工作总的宗旨和方向。 b.制定了公司质量目标: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顾客满意度达到100%。同 时各部门围绕公司质量目标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制定了部门质量目标,为衡量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制定了标准。 3.资源的配制 a.公司结合实际需要,调整了组织机构的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做到权责 清晰,分工明确; b. 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了人员招聘和部门人员配置,基本做到了事事有人负责,人人都有事 做; c. 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对公司员工进行了ISO9000基础知识培训,内审员培训及上岗 人员的再培训工作,保证了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 d. 公司在物力方面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施等。 4.实施第一次内审质量体系审核 公司于5月中旬,实施了新版体系文件的第一次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本次审核覆盖了公司的所有中、高级管理人员和质量体系所覆盖的部门,共发现轻微不合格项3项,主要分布在开发部、系统集成部、行政部,经过近2周时间的整改,基本上得到了纠正,并由内审员进行了验证。通过审核发现,这些不合格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不熟悉所致。 5.顾客反馈情况及处理 5月份客户服务部作本年度顾客满意度调查,根据客户的反馈情况,客户对我们产品的提供、价格、交货期、品质、技术服务等都是很满意的。5个多月来,客户在品质上对我公司的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最新)

寰宇国际5#、12#、13#楼 现 场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四川国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章: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一、施工项目经理及经理部的质量管理职责 1、施工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工程质量、方针、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全面负责。 2、制订工程项目质量方针目标、作出承诺,形成文件,并组织全员进行全过程的贯彻执行,质量方针目标应是: 1)、满足使用要求,具有适用性、安全检查性、可靠性 2)符合国家环保、城市规划、安全消防等强制性要求 3)符合公司的质量目标要求 3、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其基本要求,控制要点,并要求责任部门和单位制订实施措施,质量管理的重点部位有: 主要分项分部工程、功能性施工项目,关键与特殊工序、现场主要管理工作。 4、定期组织对工程项目质量方针目标管理进行诊断和综合性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经济承包责任制挂钩。 5、建立完善实施质量体系所必须的组织机构、责任、程序、过程,促进质量体系有效运转。 6、加强质量成本、材料质量、质量检验、安全生产、施工进度各职能 的协调,重视对质量要素和有关费用的核算、评价、分析,降低质量损失费用。

二、质量体系的组织机构 1、质量体系的主要环节: 1)施工准备 2)材料采购 3)施工生产 4)试验与检验 5)功能试验 6)竣工验收 7)、回访与保修 2、质量体系结构 (1)质量责任和权限 1)明确规定工程项目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质量责任 2)明确规定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3)规定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控制内容和控制措施 4)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工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情况,并做出客观的评价报告 5)对施工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质量偏移、采取积极补救措施 (2)组织机构 见附图 3、成立由生产计划、施工技术、安全、材料、等部门组成的QC质量活动管理小组和由各工种、各班组技术骨干组成的QC质量活动小组。 (三)质量控制程序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A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制造单位应该按照本要求的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制造单位应该做到: 1,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极其在制造单位中的应用 2,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3,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4,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5,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行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6,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7,对外包过程加以识别,确保对其实施控制 8,按本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B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 B1,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质量手册 3、本要求规定的程序文件 4、质量计划 5、本要求所规定的记录 C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的内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规定制造单位的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质量管理体系 2、概述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的控制内容、控制方法,规定程序文件 3、表述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时间的相互作用 D 文件控制 制造单位应当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予以控制 D1、规定控制要求内容 文件程序控制应当规定一下控制内容 1、明确受控文件类型 2、文件的编制、审核、批准方法 3、文件的修改和更新方法 D2 控制应当达到的要求 1、确保文件是充分适宜的 2、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3、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使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4、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5、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6、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7、文件的发放、回收、保管及建立现行有效文件清单等管理要求 E 记录控制 E1记录保持 1、制造单位应建立并保持产品记录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记录,以提供产品符合要求 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记录应优质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 2、制造单位应当建立记录控制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E2 记录的控制 记录的控制应做到以下要求: 1、明确产品记录和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所需的表格,并做到表格的标准化、文件化 2、产品记录表格的内容应当满足压力管道元件产品安全性能的控制要求 3、记录的标识、储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得到所需的控制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详细

关于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 方案 参考资料: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 《 ISO9001:2000标准》 修改记录: 作者简介: 软件企业质量经理、高级项目经理,联系方式__qq:317974257 方案说明: 参考了《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 ISO9001:2000标准》。同时参考了业界同行

写的相关方案或文章,吸收了他们的优秀见解。 1.引言 (3) 1.1软件质量概述 (3) 1.2公司软件质量现状分析 (4) 1.3软件质量管理的特点 (4) 1.4软件质量责任分配 (7) 2.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7) 2.1进一步推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则 (8) 2.2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9) 2.3配置管理—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步骤 (10) 2.4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测试管理体系 (12) 2.4.1.软件测试的组织与管理规划 (13) 2.4.2.测试管理体系过程控制 (15) 2.4.2.1测试流程模型 (16) 2.4.2.2测试流程控制 (16) 2.4.2.3测试小结 (18) 2.5软件质量保证(SQA)的实施 (19) 2.5.1.SQA概述 (19) 2.5.1.SQA实施 (20) 2.5.2.SQA与SQC区别与协作 (22) 2.6全面软件质量管理 (23) 2.6.1.全面软件质量管理 (23) 2.6.2.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制定质量管理计划 (23) 2.6.3.全面软件质量管理的方法---技术评审 (24) 3.结束语 (24)

1.引言 1.1软件质量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软件产品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造就了软件行业激烈竞争的生存环境,随着软件规模及复杂性急剧加大,软件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技术是软件企业的生命,而质量则是它的灵魂,软件企业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质量保证是第一要素。由此,软件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软件质量是指与软件产品满足规定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有关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通常来说,软件质量应该包含六方面的特性: 功能性、可靠性、易使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 软件质量管理包括:软件质量计划编制、软件质量保证和软件质量控制三个过程域。质量计划就是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计划,它主要结合各个公司的质量方针,产品描述以及质量标准和规则通过收益、成本分析和流程设计等工具制定出来实施方略,其容全面反应用户的要求,为质量小组成员有效工作提供了指南,为项目小组成员以及项目相关人员了解在项目进行中如何实施质量保证和控制提供依据,为确保项目质量得到保障提供坚实的基础。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 ,QA)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的人员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通过客观地检查和监控“过程质量”与“产品质量”,从而实现持续地改进质量。质量保证是一种有计划的、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方法。质量控制是对阶

2017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报告

2017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报告 自公司通过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审核后,通过运行,实施并保持了符合公司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一年以来,公司实施了四次过程审核、两次内审和二次管理评审。健全了自我完善机制,提高公司内部整体的持续改进效果。现将一年来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质量方针和各部门质量目标执行情况: 由公司制定并发布和执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坚持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理念,明确了公司开展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体现了持续改进质量体系有效性的要求。公司的质量目标是对质量方针中顾客的期望和需求的进一步展开,既追求高水平,又保证能够实现。 经过一年来的运行,与质量体系有关的员工已能够准确地理解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在各项质量活动中贯彻执行。我们认真地管理,跟踪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施,及时地纠正偏离质量方针的现象。 质量方针: 顾客的满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坚持质量第一追求质量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满足客户需求 质量目标: 1)成品合格率100%。 2)顾客满意度100%。 至今为止,公司质量目标已基本实现。合同履约率已达到100%、顾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各部门质量指标也圆满完成,并对职工进行了综合考核。

二、文件管理和执行情况 一年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体系文件做了适当修改,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各部门工作中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分工明确,奖惩严明。 三、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对于内审和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均通过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并得到了有效实施。今年5月公司进行了本年度第一次内审,开具3项不合格报告,其中一项为严重不符合项,其他均为一般不合格项。从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中解读出,设备管理的严重不符合项目将直接的影响到公司取得再次认证通过的资格,请设管部务必配合体系工程师做好整改工作。内审的不符合项中发现在产品开发、人员技能的获得与持续改善方面也是很薄弱的环节,望各部门尽快完成不符合项的改善,并在以后工作中更加倾向于事务的纠正、预防实施情况跟踪其有效性,避免重复发生。 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情况 为了达到公司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人员的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相应岗位的要求,各部门分别加强了对公司技术人员、新进员工及全体员工的培训工作,以满足规定的要求。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1、为了达到公司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人员的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相应岗位的要求,操作工人的技能达到加工工艺要求,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对公司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在职职工的技术提升培训,对公司职工进行规范化管理。 2、组织有关设备的供应商技术人员到公司进行操作技能培训,请客户的技术人员,检验人员来厂指导操作者和检验员工作。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学习。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doc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方法-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特点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有2个特点,即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可靠性是指已完工的建筑工程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能够达到的功能水平。在竣工验收时建筑工程要达到一定的规定指标,同时保证其正常功能在规定的使用期内持续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应有的使用价值。所谓环境适应性是指该建筑工程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相协调,这样可更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现状 2.1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发达国家建筑类企业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及雄厚经济实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先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加强企业相关人员树立职业意识及敬业精神的同时,还应在认真总结已有建筑工程施工实际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更为科学有效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和方法,更有效地推进与实施建筑工程现场的监理工作,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2.2 建筑质量战略面临调整 现有建设项目质量理念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建筑质量战略应更好地体现业主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合理需求,顺应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向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重心进行转移是企业建筑质量战略调整的正确选择。 2.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发展趋势 国际上少数先进建筑类大公司,通过积极应用先进信息技

术、不断强化质量接口管理、开展质量功能及质量再造工程等质量管理工作,在质量管理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公司获得蓬勃发展。 3 我国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3.1 建筑材料质量问题严重 工期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是建筑施工项目的普遍特点,再加上部分工程存在层层分包、层层克扣的情况,使得真正用于施工的资金不足,造成了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已成为质量事故多发的最主要因素。 3.2 质量意识薄弱 虽然追求利润是企业的本质,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过于重视成本和利润就会忽视质量管理,达不到质量诚信、用户满意的结果。 3.3 忽视质量管理数据统计工作 质量控制管理在纵深方向发展上存在局限性,如传统的控制图技术存在着数据统计不准确、不全面等方面问题。 3.4 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 “建筑法”作为建筑行业的根本已无法满足其快速发展的需要,技术标准、工程安全标准严重滞后,随着人民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日益重视,产生了用户对建筑工程质量要求高于工程标准的矛盾。 4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4.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策划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策划是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质量策划一般包括制定并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等工作内容,它直接决定

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 - 要求 1. 范围 1.1 总则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 1.2 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而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GB/T1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经过了更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组织——>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用以取代GB/T19001-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 4. 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见1.2); b)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到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 4.2 文件的要求 4.2.1 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情况报告(1)

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情况报告 2013年-2015年 深圳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内审概述 1.2013年内审 根据《2013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的安排,分别在2013年12月19-20日和2013年12月26日对ISO9001/ISO14001/TS16949/QC080000/OHS18001各管理体系进行了管理体系审核、制造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审核范围覆盖了公司所有事业部及生产基地,以验证我司各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审核供发现3个一般不符合项,11个建议改善项,目前所有改进项目都已经改善完成,具体不符合项分布见下图: 在公司高层及各部门经理的积极配合之下,按计划顺利完成2013年内部审核。本次审核共发现问题3个,其中质量管理体系2个问题,分布在生产和服务的提供7.5.1.4和7.5.2条款、7.6仪器校正条款;有害物质及环境管理体系未发现不符合。所有的问题涉及到LAMP制造部、SMD 制造部、品管部共3个部门;所有的问题均已开出不符合项改善报告,均已完成改善并验证合格。 2.2014年内审 根据《2014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的安排,分别在2014年12月23-24日和2014年12月26日对ISO9001/ISO14001/TS16949/QC080000/OHS18001各管理体系进行了管理体系审核、制造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审核范围覆盖了公司所有事业部及生产基地,以验证我司各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审核供发现11个一般不符合项,目前所有改进项目都已经改善完成,具体不符合项分布见下图: 在公司高层及各部门经理的积极配合之下,按计划顺利完成2014年内部审核。本次审核共发现问题11个,其中质量管理体系5个问题,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个问题,环境管理体系3个问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2个问题。所有的问题涉及到LAMP制造部、SMD制造部、照明

建筑工程公司ISO质量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汇编

四川省XX市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管理制度汇编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

2004年月日发布 2004年月日实施

目录 1.档案管理办法 2.质量目标管理细则 3.岗位任职标准及考核办法 4.员工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办法 5.设备管理制度 6.仓库管理制度 7.工作环境管理制度 8.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9.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办法 10.工程/劳务分包管理细则 11.合格供方评价准则 12.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13.过程(工序)质量控制点设置和管理细则 14.工程项目交付后维修服务回访制度 15.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措施 16.顾客财产管理规定 17.产品防护管理规定 18.检测设备管理办法 19.检测设备校准规程

20.检测设备操作规程 21.顾客满意度调查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办法 1 目的 对应归档保存的各类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存放和管理作出有效的规定,确保档案管理标准化,充分合理利用档案,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类档案的立卷归档和管理利用。 3 职责 3.1 办公室系本公司文书档案、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3.2 办公室档案室负责本公司档案的立卷归档和日常管理、利用工作。 3.3 各部门、项目经理部负责本部门、本单位未立卷归档的文件资料、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资料、各种记录等的临时管理。 4 档案分类 4.1技术档案 4.1.1建设工程档案 建设工程档案资料工作应与工程项目施工进程同步,由该工程项目内业资料员负责收集组卷成册,汇交工程档案资料内容:GB50328-2001《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及条文说明》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4.1.2设备档案 档案分类 技术档案 文书档案 财务档案 建设工程档案 设备档案 质量管理体系档案 行政管理档案 生产经营管理档案 生产技术管理档案 会计凭证 会计帐薄 会计年度报表 其他

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15标准 目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 4.4 质量管理体系 5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质量方针 5.3 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 6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7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8 运行 8.1 运行的策划和控制 8.2 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 8.3 运行策划过程 8.4 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产品和服务开发 8.6 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8.7 产品和服务放行 8.8 不合格产品和服务 9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10 持续改进 10.1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10.2 改进

附录A 质量管理原则文献

ISO9001:2015标准 前言(略) 委员会征求意见稿说明(略)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 能力; 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 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 a) 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 b) 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 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 ISO9000:2015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ISO9000:2015 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 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 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 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 a) 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 b) 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值观;

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措施方案

一、质量管理体系与保证措施 1.质量方针 我公司贯彻执行“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以优质工程和优质服务求生存、图发展。”的质量方针,做到持续改进和持续满足客户要求,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有着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强大的综合优势。职工队伍的相对稳定为工程服务的连续性提供了保证,进货渠道合法性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质量目标 (1)分项工程交验合格率100%; (2)单位工程交验合格率100%; (3)本工程质量合格,争创优质工程; (4)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活动记录完整,与工程同步; (5)与业主、监理、设计保持良好关系,共同合作搞好质量管理。 我们将按照企业成熟的项目管理模式,层层监督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提供专业化施工保障,严格按照三个体系的标准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运作,以专业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的科学化管理体制,全面推行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管理,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施工和一流的服务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履行对建设单位的承诺,确保本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3.质量保证体系 3.1质量控制和保证的指导原则

(1)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配备高素质的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人员,强化“项目管理,以人为本”。 (2)严格过程控制和程序控制,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创“过程精品”、“建设单位满意”的质量意识,使该工程成为我公司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工程。 (3)制定质量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质量责任、权力彻底落实到位,严格奖罚制度。 (4)建立严格而实用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办法、实施细则,在工程项目上坚决贯彻执行。 (5)严格执行质量检查和审批等制度。 (6)广泛深入开展质量职能分析、质量讲评,大力推行“一案三工序”管理措施即“质量设计方案、监督上工序、保证本工序、服务下工序”。 (7)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和控制,强化了质量检测和验收系统,加强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8)大力加强图纸会审、图纸深化设计、详图设计和综合配套图的设计和审核工作,通过确保设计图纸的质量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9)严把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设备的出厂质量和进场质量关。 (10)确保检验、试验和验收与工程进度同步;工程资料与工程进度同步;竣工资料与工程竣工同步;用户手册与工程竣工同步。 3.2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按照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以ISO9001:2000标准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推行ISO9001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合同为制约,强化质量的过程和程序管理和控制。项目经理部推行专业责任工程师负责制,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使质量保证体系延伸到每个操作人员,通过明确分工,密切协调与配合,使工程质量得到有效地控制。 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岗位责任制和质量监督制度,明确分工职责,落实施工质量控制责任,各岗位各负其职。根据现场质量体系结构要素构成和项目施工管理的需要,成立由项目经理领导、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的质量保证体系,生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报告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报告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596 更新时间:2009年09月07日【字体:大中小】【颜色:红绿蓝黑】 为提高工作效能,改进管理方式,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于2006年9月开始应用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自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以来,我院各项工作任务和服务项目都得到了有效促进。各所室技术人员全面有效地开展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对我院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管理、改善服务态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障了我院管理的有效实施,严格依法办公。通过定期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评审和工作质量检查,运用数据分析等各种科学手段,对系统管理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力求不断改进工作,促进系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确保预期质量方针、目标的实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意义 贵州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是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基础性、公益性业务工作任务,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并面向社会承接各类与国土资源勘测规划相关的商业性项目。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提供勘测规划服务。土

地、矿产、地质环境资源调查及土地权属勘测定界测量技术服务;土地利用、矿产资源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农田规划、修定;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服务;中小型矿山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技术服务;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统计,储量平衡表编制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等服务。 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持续的顾客满意度。我院引进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00 idtISO 9001:2000标准,管理体系阐保持和持续改进规定了我院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明了我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我院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法规性文件和行为准则;也是我院建立并有效运行符合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证据性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为:(1)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是按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的,即企业质量的管理体系必须包含管理体系标准的基本思想、基本要素和基本内容。(2)ISO9001管理体系是由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联系在一起构成的,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联系。ISO9001管理体系是一个以领导对质量方针和宏观目标的承诺为核心,以单位机构、资源和文件为支持,以防止不合格和降低顾客满意度为重点,以持续改进为要求的体系。(3)单位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不是要抛弃单位现存的一套可行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和体系,而是要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85173

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贯穿于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牵涉到建设工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施工质量的预控、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质量验收各方面各环节的工作。只有认真把住每个环节按质量要求严格控制它,才能建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工程。 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指导下,通过对具体作业技术和管理活动的计划和实施过程,致力于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是一种过程性、纠正性和把关性的质量控制。只有严格对建设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建立和运行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采取施工质量预控,实施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严把施工质量验收,才能实现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目标。 1、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以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如施工项目经理部)为主体,根据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和业主方或总承包方的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总体系统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而建立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需要根据施工管理的范围,结合工程的特点建立,其主要内容有: ①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体系; ②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业务职能(部门)分工; ③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制度和主要工作流程(可引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 ④现场施工质量计划或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⑤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点及其控制措施; ⑥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外沟通协调关系网络及其运行措施。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是通过以上内容所形成的现场施工质量保证的制度性和程序性的文件体系,为现场施工管理组织注入质量控制的活力和机制。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有如下特点:系统性、互动性、双重性、一次性。 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应以质量计划为龙头,过程管理为重心,按照PDCA循环原理展开,即计划(Plan),明确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实施(Do),包含两个环节,计划行动方案的交底和按计划规定的方法与要求展开施工作业技术活动;检查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引言 总则 过程方法 与ISO9004的关系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1 范围 1.1 总则 1.2 应用 2. 引用标准 3 术语与定义 4 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4.2文件要求 4.2.1总则 4.2.2质量手册 4.2.3文件控制 4.2.4质量记录的控制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5.2 以顾客为中心 5.3 质量方针 5.4 策划 5.4.1质量目标 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5.5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5.5.2管理者代表 5.5.3内部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1总则 5.6.2评审输入 5.6.3评审输出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6.2 人力资源 6.2.1总则 6.2.2能力、培训和意识 6.3 基础设施 6.4 工作环境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3顾客沟通 7.3 设计和开发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7.3.2设计和开发输入 7.3.3设计和开发输出 7.3.4设计和开发评审 7.3.5设计和开发验证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7.3.7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7.4 采购 7.4.1采购过程 7.4.2采购信息 7.4.3采购产品的验证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2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7.5.3表示和可追溯性 7.5.4顾客财产 7.5.5产品防护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总则划 8.2 测量和监控 8.2.1顾客满意 8.2.2内部审核 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3 不合格品控制 8.4 数据分析 8.5 改进 8.5.1持续改进 8.5.2纠正措施 8.5.3预防措施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模板

软件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方案

关于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 方案 参考资料: 《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 《 ISO9001: 标准》 修改记录: 作者简介: 软件企业质量经理、高级项目经理, 联系方式__qq: 方案说明: 参考了《cmmi3级软件过程改进方法与规范》、《ISO9001: 标

准》。同时参考了业界同行写的相关方案或文章, 吸收了她们的优秀看法。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软件质量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公司软件质量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软件质量管理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软件质量责任分配...................................................错误!未定义书签。 2.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总体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进一步推动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软件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配置管理—实施软件质量管理的重要步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测试管理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软件测试的组织与管理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测试管理体系过程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1测试流程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2测试流程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3测试小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2.5软件质量保证(SQA)的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1.SQA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