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得体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心得体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心得体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道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在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键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按照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一以贯之、不断推进,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体要强化“六个基本”。

一是强化生态红线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要遵循这一规律就必须要强化生态红线的基本理念。当生产与生活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生活、当项目与环境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环境、当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优先服从于保护,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领域,以生态红线划出生态底线。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指向,切实强化生态红线的基本理念,更加自觉地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万事万物皆有生命,自然是一切生物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把保护自然作为道德态度和伦理原则;顺应自然,就是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有其存

在价值,人类顺应自然就能与外界和谐相处,违背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保护自然,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避免会对自然造成破坏,但这是有底线的,必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二是强化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生态文明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是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人类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不断强化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从自然环境角度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从系统均衡角度看,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人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生态环境与技术、资本、劳动力一样可以创造巨大财富,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来保护生产力、以改善生态环境来发展生产力,努力使绿水青山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从民生福祉角度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三是强化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合理规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城乡建设空间,进一步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要加强绿色城镇建设,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和城镇各类空间布局,大力

保护自然景观,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要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完善县域村庄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要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深化水体、矿山、土壤等环境整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实践过程中,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先后编制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三美同步”,持续打好治水治气治矿攻坚战,全域打造大景区、大花园。

四是强化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健全这一体系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持续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真正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推动发展加速度、高质量、均衡性、可持续。要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持续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金融业,发展再制造和再生利用产品,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市场调节,落实项目用地准入制,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深入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在实践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招引“大好高新”项目、发展绿色富民经济,先后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创新型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