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虎式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式武器的评价

虎式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式武器的评价

虎式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式武器的评价
虎式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式武器的评价

第9卷 第2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 No.2 2008年4月JO U RNA L OF BEIHUA UN IV ERSI T Y(Social Sciences)Apr.2008

虎式坦克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新式武器的评价

申文勇

(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吉林132033)

摘 要: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装备的一种重型坦克。作为战争期间投

入使用的一种新式武器,德军对虎式坦克给予了极大的期望。与纳粹在战争中使用的众多新式

武器一样,虎式坦克未能帮助德军扭转战局,但是,这种坦克却为我们评价二战期间的新式武

器提供了最佳标尺。

关键词:虎式坦克;新式武器;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E9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8)02-0083-0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扭转败局,纳粹德国先后研制、装备了数量众多的新式武器。在纳粹研制的众多新式武器中,虎式坦克的知名度极高,也极具有代表性。作为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一种新式武器,德军曾经对虎式坦克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试图依靠它来扭转战局。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也的确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纳粹在战争中使用的众多新式武器一样,虎式坦克并未能扭转败局,甚至未能帮助德军打赢一场战役。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对虎式坦克的评价大多很差。但是,通过对虎式坦克研制、生产、使用情况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凭借一、两种新式武器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片面鼓吹武器制胜论是错误的。

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装备的一种重型坦克,德军的正式编号为: PzkpfwⅥ。为了区分后来生产的“虎王”坦克,虎式坦克也被俗称为“虎”Ⅰ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的性能主要反映在三方面:机动性能、装甲防护水平和火力。

在机动性能方面,虎式坦克的发动机功率,根据具体型号不同分别是650马力和700马力,单位功率分别是12.04马力/吨和12.3马力/吨。这个数字当然不能和当今的主战坦克相提并论,但是,与同时期的盟军同类坦克相比还是比较优秀的。苏军装备的JS—2重型坦克重46吨,发动机功率520马力,单位功率是11.30马力/吨;美军装备的M—26“潘星”重型坦克重41.5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单位功率12.04马力/吨;至于英国装备的“丘吉尔”重型坦克,单位功率则只有8.75马力/吨。而且JS—2重型坦克和M—26“潘星”重型坦克正式服役都是在虎式坦克之后。而在苏德战争之前就已经服役的KV—1、KV—2重型坦克的机动性能与

收稿日期:2007-06-09

作者简介:申文勇(1970—),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虎式坦克相比更是望尘莫及。

苏联官方对虎式坦克的评价很差。他们认为虎式坦克“在机动性方面也不如苏联的T—34坦克,而在武器方面则不如苏联的JS—2重型坦克”[1]。这种评价是经不起推敲的,单纯指责虎式坦克的机动性能是不公正的。虎式坦克属于重型坦克,T—34坦克属于中型坦克,两者在机动性能方面本来就缺乏可比性,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公正的。

虎式坦克在机动性能方面确实不能尽如人意,其实这是二战期间所有重型坦克的共同缺陷。

作为新式武器,虎式坦克的负重轮多达48个,大大超过了其他型号的德国坦克,更是远远多于盟军坦克。很多评价指出,这导致虎式坦克结构复杂,给生产和维护保养,特别是战场抢修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虎式坦克也由此背上了德国产品“奇技淫巧”的恶名。其实,凡事都是相对的。虎式坦克以行走系统结构复杂为代价换来的是行驶非常平稳,而这又是虎式坦克固有的突出优点。平稳的行驶性能加上优异的操作性能,可以极大地缓解坦克乘员的战斗疲劳,增强其持续战斗能力。而苏军坦克却根本没有这种优势,结构简单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就是“人性化设计较差”[2]128。

与机动性能密切相关的是坦克的可靠性问题。由于虎式坦克刚刚投入战场时的拙劣表现,很多人对此持批评态度。其实,任何一种新式武器在经过长期严格的测试改进之前,无一例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而在形势危急的战争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对所有的新式武器进行完全充分的测试。事实上,苏军战前服役的KV—1、KV—2重型坦克的可靠性要比虎式坦克糟糕得多!而且经过改进之后的虎式坦克是非常可靠的[3]48。

对于虎式坦克的火力,各国基本上没有异议。虎式坦克配备的88毫米L56加农炮的强大威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确实天下无敌,这也是虎式坦克作为新式武器所具有的最突出的优势之一。而且,虎式坦克观瞄系统的性能也出类拔萃。甚至连苏军元帅崔可夫对虎式坦克的火力都十分欣赏。认为“(虎式坦克)简直是一座超重型工事!光学瞄准镜的设计十分出色,88毫米口径火炮的威力强大无比”[4]。这些来自对手的评价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虎式坦克刚刚服役时,所有的盟军坦克都不是它的对手。虎式坦克的强大火力还表现在持续作战能力方面。虎式坦克的弹药基数达92—108发,仅仅略少于苏军的KV—1重型坦克,至于美军的M—26弹药基数是70发,JS—2更是仅有可怜的28发!充足的弹药基数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盟军坦克的数量优势。

虎式坦克的防护水平也是非常优秀的,其正面装甲厚度达102毫米,当时,在普通交战距离上,没有任何一种盟国坦克能够对其构成威胁。

需要指出的是,坚不可摧的坦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出于重量以及命中概率的考虑,坦克的装甲最厚的部位都是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

虎式坦克第一次大规模投入战斗是在库尔斯克战役时期。由于德军在这次战役中投入了众多的新式武器,因此,德军在战役中的失败自然成了否定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新式武器的最好理由。苏军将领强调,“苏军坦克手知道,德军重型坦克在直射的射程方面略胜于T—34型坦克,因此他们巧妙地利用T—34坦克高度的机动性,大胆地将坦克开近敌人的坦克……”[5]。一些西方学者也附和这个观点[6],似乎虎式坦克在装甲、火力方面的巨大优势完全可以通过快速接近战术加以化解。问题真的如此简单吗?

其实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以说明问题:

坦克的火力与射击距离成正比关系。虎式坦克发射的88毫米Pzg r.39穿甲弹击毁T—34坦克的最远距离是3900米。因此,在1500米的普通交战距离上击穿T—34坦克的炮塔或车体正面装甲是非常轻松的。在这个距离上,Pzg r.39穿甲弹的实战命中率是74%,虎式坦克火炮的射速为每分钟8发[3]44。而T—34坦克的76.2毫米加农炮在超过1000米的距离上根本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前装甲(著名的T—34/85坦克此时还没有投入使用)。T—34坦克要想击毁虎式坦克只有缩短射击距离这一个办法,也就是射击距离必须要少于1000米。T—34坦克的越野时速最高是50公里左右,折合每秒13.89米,而要与虎式坦克的距离从1500米缩短到1000米,

T—34要用36秒。

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T—34坦克在进入能够击毁虎式坦克的有效射程之前,虎式坦克至少可以发射4.8发穿甲弹,命中3.55发,也就是说,T—34坦克至少要有5:1以上的优势才有可能在快速接近的战术中胜出。可见快速接近绝对不是高明的战术。

当然,上述设想仅仅是纸面计算,战场的实际情况肯定要复杂得多,人员训练水平、通讯设备性能、战场侦察能力、天气、地形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战斗结局的因素。但是,相对于德军坦克,苏军坦克通讯系统和观瞄系统的落后是人所共知的。虎式坦克的优势应该还是十分明显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对战场形势的了解情况并不比德军好,因此,说苏军充分了解虎式坦克的弱点并加以利用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如果苏军真的能意识到重型坦克的固有缺陷,他们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就不可能让自己的KV—1重型坦克在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发起损失惨重的冲锋了[7]。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虎式坦克在德军坦克部队中数量一直不高,所以,苏军的接近战术其实也无形中变相提高了德军Ⅲ型和Ⅳ型坦克及强击火炮的穿透能力。因此,攻击虎式坦克这样的目标,单纯依靠快速接近并不是理想选择,苏联学者将这个问题简单化了。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虎式坦克通常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只是由于数量不多而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甚至在它们理应取得突破的时候却因为过于分散而挨打。据载,在整个战役中有13辆坦克报废,实际数量可能还不止这些。与德军在整个7月里共计损失563辆坦克相比,13辆并不算什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的这个总数通常是被夸大了的[8]79。

评价一种新式武器,应该以其综合性能为着眼点。作为武器,坦克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作战体系的一部分。从问世之日起就不是孤立地出现在战场上。坦克的研制、生产、使用其实都是战略、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能简单依据一两项指标来判断坦克的优劣。

在理想情况下,坦克的各项性能应该构成一个标准的多边形,边长相等意味着综合性能的均衡和突出。而某项指标的过分突出必然以总体均衡性的丧失为代价。从机动性能、装甲防护水平、火力这三个方面来判断,作为新式武器的虎式坦克是非常优秀的,可以说是1943年世界上最强大的坦克。俄罗斯学者也承认了这一点[9]。但是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放大,问题就出现了。作为新式武器,虎式坦克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这种坦克本身的性能问题,而是这种坦克的设计、生产以及使用方面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看,虎式坦克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成本太高,生产工艺太复杂,耗费的工时太多,不适合也不可能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这几乎是德国所有新式武器的通病。纳粹德国在虎式坦克之后服役的黑豹坦克、虎王坦克也都未能避免这个问题。坦克本身很优秀,而在无法达到足够数量的情况下,个体性能的优势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将改变战局的希望寄托于虎式坦克这样的新式武器显然是注定要失败的。

反观苏军的JS—2坦克,其最大成功之处不在于性能超群,而在于性能均衡。

从机动性能、火力、装甲防护水平来看,JS—2坦克都不如虎式坦克。苏联的坦克设计师非常清楚,除了弹药基数和火炮射速以外,JS—2坦克在装甲防护方面的缺陷也很严重。如果对前装甲进行回火处理,就能大大提高其硬度。但是,这种做法过于复杂而且成本太高,所以,苏军一直没有采用。设计简单,有利于在设备有限、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这就是苏联坦克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其最大的优势。而德国坦克恰恰没有这种优势!

作为设计精巧、制造精良的武器,生产1辆虎式坦克需要25万到30万个工时。而工艺水准不高的T—34坦克最多不过8000个工时。在战时情况下,甚至可以压缩到3700个工时[2]143!同样是重型坦克,JS—2也不过50000工时[10]。

制造成本高昂加上德国铁、铜、钼、钨等战略性金属资源的极端匮乏,极大地制约了这种新式武器的装备数量。这种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的现役数量始终没有超过700辆[8]79。虎式坦克的总产量也仅仅是1346辆。这个数字远远少于苏军的KV—1、JS—2重型坦克,与美国的M—26

坦克也无法同日而语。战争期间,美国生产了49230辆性能均衡的M—4坦克;至于制造并不精良但综合性能出众的T—34坦克的产量更是高达53552辆[11]!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性能优良的德军坦克摧毁的盟军坦克要远远多于自身的损失,但是,最终纳粹军队还是被盟国无穷无尽的钢铁洪流吞没了。

战争可以看做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必然拥有强大的战争潜力。因此,战争中的战胜国往往是军事大国更是经济强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潜力相对弱小的德国将改变战局的希望寄托于某种新式武器,结果新式武器虽然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最终决定战争结局的还是综合国力。所以,评价某种新式武器,不能仅仅看它的性能,而是要从总体、从战略的高度去看待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单纯依靠几种新式武器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不过,随着武器经济技术含量的增加,新式武器与战争结局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战争期间德国研制的种种新式武器对战后军事技术变革的深远影响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盟国不具备研制生产虎式坦克一类新式武器的能力,而是在面对研制、生产这类武器的必要性与成本的选择时,盟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苏联国防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M].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编译.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 1982:564.

[2][英]蒂姆·比恩,威尔·福勒.铁甲雄师———二战中的苏军坦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朴,杨林.虎!T IGER[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

[4][苏]崔可夫.崔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384-385.

[5][苏]索洛维约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年:第七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67.

[6][英]邓肯·安德森.库尔斯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8.

[7][英]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400.

[8][英]罗杰·福特.虎式坦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9][俄]斯·尼·斯拉温.第三帝国的秘密武器[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529.

[10]许盛达.钢铁战神———苏联JS系列重型坦克[J].兵器,2002,(3):54.

[11][英]马瑟·休,里克斯·曼.T—34坦克[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101.

【责任编辑 李 丽】Making Comment on New-style Weapon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the Tiger Tank

SHEN Wen-yong

(History and Culture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Jilin132033,China)

A bstract:The Tiger tank is a kind of heavy tank w hich Nazi equippe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 ar. As a new-sty le weapon,it beg an to be used during the w ar.The Nazi gave it a g reat deal of hope.The Tiger tank didn't help Nazi change the w ar situation like other new-sty le weapons that were used in the war.The tank offers the best surveyo r's rob for us to m ake comments on the new-sty le w eapons during the second w orld w ar.

Key words:The Tiger tank;New-style w eapons;System;Comment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十分嚣张的主要原因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B.西方大国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C.轴心国的军事力量强大 D.国际联盟没有约束作用 2.慕尼黑阴谋的产生的最大危害是() A.使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B.导致捷克斯洛伐克亡国 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使德国把战争矛头指向苏联 3.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B.德国突然袭击波兰 C.英法对德国宣战 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4.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A.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B.开战后没有及时抓住有利战机 C.德军绕过坚固的马其诺防线 D.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溃退 5.法西斯德国未能击败英国的原因中,不包括() A.新首相丘吉尔采取了坚决抵抗的政策 B.德国空军经受不住巨大的损失 C.英吉利海峡使德国精锐陆军无能为力 D.苏德战争的爆发牵制了德军 6.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的事件是() A.苏德战争的爆发 B.意大利参战 C.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7.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关键是() A.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反法西斯国家在实力上超过法西斯国家 C.美苏之间社会制度矛盾的消除 D.法西斯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8.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中,不包括() A.战后对德国进行军事占领 B.在德国西部开辟第二战场 C.苏联决定在击败德国后参加对日作战 D.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意大利投降 D.诺曼底登陆 10.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的相似点是() ①法西斯国家都采取了突然袭击的战术②战争初期都经历了不利的局面③都导致了战争的规模扩大④战场的转折都发生在境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的事件是() A.意大利投降,退出战争 B.阿拉曼战役中,意大利军队投降 C.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 D.德国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时间和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原因)、时间和标志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德意日建立法西斯统治,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时间:1939 年9 月1日 标志:1939 年9 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易错微析 二战中波兰失败的原因(拓展点):绥靖政策的结果、德国的闪电战、军事装备落后。 当欧洲二战爆发时,中国早已在进行抗日战争。 例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经济危机的打击 C.德日法西斯的扩张 D.英法等国实行缓靖政策 答案:A 解析:ABCD四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但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20世纪二十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尖锐。答案A。 例题2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慕尼黑阴谋 B.德国进攻波兰 C.德国进攻苏联 D.日本偷袭珍珠港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答案B。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 A.1937年7月 B.1938年9月 C.1939年9月 D.1914年12月 2.1939年8月31日,希特勒签署了关于实施“白色方案”的命令。其中写道:“进攻日期:1939年9月1日。”签署该命令是为了() A.突袭波兰 B.进攻苏联 C.偷袭珍珠港 D.包围斯大林格勒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英、法对德、意、日的法西斯侵略行为实行绥靖政策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④经济危机的影响⑤苏德战争爆发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4.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法西斯势力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国家领袖 轴心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德国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国 总理 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 党) 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 尼 意大利王国首相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日本裕仁日本天皇大本营·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人物职务政党 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保守党 中国蒋中正(蒋介石)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 苏联约瑟夫·斯大林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共产党 根本原因 一、是由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的。经济上,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条约》对其的严惩和限制,(军队中没有100名以上的年轻人,没有总参谋长,没有重炮或军用飞机,没有超过9840吨级的舰只,这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的规定,其目的是在德国将世界卷入灾难而遭到惩罚后,永远不能再对任何国家产生武装威胁;随着失败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马克的下跌,大范围的失业,德国也不能对任何国家产生经济或贸易上的威胁。但 在1932年的选举中,德国国社党赢得37%选票,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实际上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他毫不隐晦自己的计划,就已很清楚地阐明了奋

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熊月之

摘要:上海城市在近代大部分时间里, 每遇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战争,租界都保持中立。其人口数量巨大,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各国利益在这里互相联系,互相牵扯,有大面积的交叉与重叠。上海既像一个多国共有的珠宝店,又像一个国际信息总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上海地位特殊,作用巨大。这里是调动、牵制日本的战略据点,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从这里内迁的工厂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孤岛”时期呈现了世界其他城市都没有的奇观,既可近距离观战,又畸形繁荣;国际情报网络在这里发生神奇链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这里奇妙集合;这里也是如实报道中国抗战的媒介基地,令汉奸丧魂落魄的锄奸之地。战时上海,要悲壮有悲壮,要柔情有柔情,要崇高有崇高,要平庸有平庸,万象杂陈,令人目不暇接。很多戏剧性情节在其他地方是岂有此理,在上海便竟有此事!这些奇迹是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中国人 民,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综合妙用上海城市特点的智慧结晶。 ① 关键词:上海;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作者简介: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①本文部分内容曾发表于2015年8月7日《文汇报》,此文是全文。 ●特约专稿 上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熊月 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抗日战争时期,包括自九一八事变以后、七七 事变以前的局部抗战时期,七七事变以后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全面抗战时期,上海城市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呈现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奇特与中立。上海一市三治,存在着国际 公共租界、法租界与华界三个政治实体。自从1853年小刀会起义以后,这里就形成惯例,即一旦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战争,无论是中国与外国的战争,还是中国内战,租界都宣布中立,事实上也保持了中立。太平天国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辛亥革命、军阀之间的江浙战争,以及北伐战争,炮火都没有波及租界。一二八淞沪战争、八一三淞沪战争,都是在华界进行的,包括闸北与南市,更主要是闸北。虽然也偶有炸弹误落租界之事发生,但那是极个别、非正常现象。 二是多元与交汇。上海人口庞杂,民族多元,利益交叉,信息交汇。全世界所有国际性大都市,无论伦敦、巴黎、柏林还是东京,都没有上海这一特点。无论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日双方,还是第二次世界大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 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091080075 颜廷飞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二战;中国;影响 前言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军民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非凡的贡献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国已对中国另眼相看,尤其是战后,中国的命运已不再操纵于列强之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已经甩掉。此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也渐渐加快。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凶恶的敌人没有屈服,他们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奋起抗击侵略者,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在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打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表,使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 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 导火线 由于一战战过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直接原因 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是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沈阳,其后全面吞并中国东北,为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最高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公开挑战《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后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诺门罕战役,日本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战。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此战后,日本基本死了与苏联再战之心,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9月5日,美国发表《中立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神积弊和悲观阴霾,鼓舞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出了屈辱幽暗的历史低谷,重新找回了自尊与自信。这种久违了的自尊与自信,使中华民族获得了足够的信心去重新缔造一个崭新的国家。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古老民族,并不畏惧战斗和牺牲,她有决心有能力在“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并在救亡图存的基础上迈向伟大的复兴。从此以后,任何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敢再像近代列强那样把中国视为一个欺压的对象,中华民族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抗日战争的确堪称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 勇敢的中国人民面对凶恶的敌人没有屈服,他们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奋起抗击侵略者,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在这个地域和规模都十分浩大的东方反法西斯战场上,只有中国单独地和日本侵略者进行着决斗。在国内外重重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承担着日本侵略战争的全部压力,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坚持全国抗战长达4年之久。中国的抗战粉碎了日本的战略企图,打乱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时间表,使日本陆军主力陷于中国。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 —20 12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37AGP 课程名称:欧洲五百年史改卷教师: 学号:103010015 姓名:侯芳芳得分: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德国发起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是由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为什么在德国会出现法西斯专政?其根源是什么?本文通过从经济危机,德国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来探讨德国法西斯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破坏剧烈、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世界性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和爆发不能简单地看成只是经济危机引起的,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的,经济危机只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导火索。其中,德、意、日法西斯的兴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导致了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30年代经济危机只是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加速了法西斯的兴起。法西斯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一、经济危机是德国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1929年10月下旬,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风暴首先猛烈地袭击美国,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次的危机持续到1933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遍及工、农、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这次危机波及范围广、失业率高持续时间长,使它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德国对美国经济的严重依赖,自1929年从美国华尔街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到德国后,德国遭到了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要沉重得多的打击,成为了危机的主要受害者。 面对德国历史上最尖锐、最深刻、最持久的危机,资本主义原来的自由放任主义显然已经失去了效力。德国共产党在领导工农运动的过程中,其影响和威望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艺术与设计学院20091080075 颜廷飞 摘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二战;中国;影响 前言 二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中国军民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非凡的贡献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各国已对中国另眼相看,尤其是战后,中国的命运已不再操纵于列强之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帽子已经甩掉。此后,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也渐渐加快。雅尔塔会议确立了中国在联合国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 一、对中华民族团结的影响 二战对参战各国城市和乡村社会结构的破坏和重塑无法回避。比如中国清末社会的封建因素,由于抗战在辛亥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进一步被破坏和重构,二战抗日期间,我国大量城市平民、农民及乡村地主阶层被迫向大后方迁移,原先稳定而单一的社会结构被打乱,乡村宗族统治势力被破坏,原先农民和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因战争一定程度消失了,人民在战争迁徒中增长了阅历,增进了社会各阶层的了解和团结,为将来平民式社会结构重建和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前所谓“旧军阀”势力导致国家政权实际四分五裂,但二战中都能统一接受了国民党政府指挥进行抗战,在国难当头之时,这些军阀都能舍弃小我,毅然为国热血捐躯,颇令人感动! 二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但抗战胜利带给中国的不仅于此,还有更加内在的收获,那就是一扫百年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精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中国的作用

一,二战的起点:主流是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二战起点。 二,二战性质:大多数学者支持“单一性质”论(认为二战自始至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首先,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及其目的来看,二战是由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集团发动的,旨在奴役和征服整个人类的战争,这一世界主要矛盾就决定二战的性质。其次,英法对德宣战具有帝国主义争霸性质,但也具有保卫民族独立的性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人民和世界人民。再次,不应以社会制度作为判断战争性质的依据。 三,二战爆发的起因: 1,从国际体系层面来看: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在矛盾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凡尔赛体系包括巴黎和会以及其后战胜国与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对德国的《凡尔赛条约》、对奥保匈土四国的条约以及《洛桑条约》)所构成的欧洲国际关系体系,华盛顿体系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九国公约》所构成的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体系是战胜国列强意志的集中体现,它建立在对战败国残酷掠夺基础上,利用战胜国因一战获得的某种优势地位,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战后结构,而没有考虑这种结构是否适合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加剧,而战胜国之间的实力不等、分赃不均又激化了彼此矛盾,加之殖民地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得体系内部矛盾日益加剧。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同日本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也受到了英美的抵制和中国的反抗,加剧了体系的不稳定性。故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的争夺性与称霸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1929——1933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使国际关系中原有的重重矛盾迅速激化,不仅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波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冲击了一战后的秩序。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家纷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军备竞赛不断加剧,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展开掠夺,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间展开了经济战,形成了法国为首的金集团,英国为首的英镑集团和美国主导的美元集团,关税战、贸易战、倾销战此起彼伏。 2,从国家层面分析 (1)英法美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的本质和目的:祸水东引,避战求和,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即得利益,牺牲苏联求得西线无战事。 绥靖政策的表现: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而西方民主国家坐视不管的“九一八事变”,到1934年英国“政治绥靖”日本政策的提出;从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美的实际纵容下最终得手,到1936——1937年英日关于英国是否承认伪满洲国的谈判;从1936年英法以不干涉政策为名最终使德意法西斯支持的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上台执政,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英法美却拒绝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从1938年英法两国对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默认、英国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海关利益的非法协定,到英法两国进一步与德意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慕尼黑协定”;从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英日两国签订的英国实际承认日本侵华具有合法性的“有田——克莱琪协定”,直到希特勒进攻波兰引发欧洲大战。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对英国来说,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意义上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从而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均势;世界经济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的虚弱,以及当权者无视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而一味消减国防开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发的战后和平主义的盛行;还有英国所面临的全球战略困境,都是绥靖政策在英国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法国来说,世界性萧条对其经济所产生的恶性影响,政坛斗争的异常激烈而使国家的政治无稳定可言,右翼对左翼的强烈的意识形态敌意而导致亲纳粹势力的发展,消极防御战略以及对英国的一味依赖所造成的战略瘫痪,这是法国绥靖的原因。对美国来说,经济危机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救济以缓和国内局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安排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普遍孤立主义情绪,战后国内的和平主义与反战运动,以及担心过于介入欧洲的政治而将美国再次拖入战火,是30年代中立法被提出并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2)苏联政策的转变 苏联从集体安全政策即偏向英法的一方转向了中立,也就是待价而沽,同时与英法和德国两方分别谈判,最终与德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纳粹德国对两线作战的担忧,根据霍尔巴赫备忘录等材料,希特勒原本预计到1943至1945年才能准备好战争,但二战在1939年正式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到来。在苏联与英法签订集体安全条约时面临几大障碍:首先,苏联要求的是一个建立在军事行动上的顽强的联盟,也就是出兵干涉的联盟,而英法满足于一个建立在外交基础上的联盟,希望通过外交上的相互联系来威慑德国。第二,苏联要求英法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军备,而英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 * 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 * 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 * 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 * 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四、 * 国家蓄谋发

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 * 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 * 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 * 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 * “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 * 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 * 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六、局部反 * 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就遭受 * 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 * 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 * 联盟去遏制 * 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从原始社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大约1万年前,人们开始使用工具来种植农作物,开启了经济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与经济活动没有关系。可以说,农业是人类经济史上具有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国家为一方,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揭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经过艰苦的战略防御和相持阶段于1944年转入反攻。1945年8月,中国抗日军民发动全国反攻,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围歼日本关东军。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在中国、苏联和美国的全面攻击下,日本被迫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并在同年9月2日投降,战争最后以中国的胜利结束。 欧洲西线战场 1939年9月1日,德国出动62个师共160万人进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此后,德军接连向欧洲西、北和东南方向展开大规模进攻。1943年7月,英美盟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9月,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军集结268万人,成功进行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并在西欧各国抗德武装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两季完全解放德占西欧国家。 欧洲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撕毁1938年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国,出动550万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4000多辆坦克,分兵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而苏联则仓促准备了2000万士兵和4000余辆坦克迎战。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起反击,开始了卫国战争。在战争初期,苏联处于防御阶段,因对德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加之党内高级军官此前被斯大林以叛党名义迫害,导致苏军前期作战严重失利,损失了60~90个师。至7月中旬,苏军28个师被击溃,70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苏军在1941年9月—1942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6年09月23日星期六17:35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同年8月中国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60年了。沧桑历尽,迷雾清晰,我们应该看到历史的真实,世界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而这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战场最广阔,陆军作战规模最大,牵制和消灭的日军最多,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 日本是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国家之一,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 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很大的,“九一八”侵华就不是简单的侵略中国,同时也是其北进攻苏,南进与美英争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1936年日本制定的“基本国策”就更明显暴露了日本的这一侵略野心。因此日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也是美、英、苏的敌人。所以1931年中国开始的抗战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早开始,到 1945年9月抗战结束,前后历时14年。其中在 1931年9月至 1939年9月英、法对德作战的8年,只有中国在坚持着对法西斯势力的作战。其间虽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但这些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短暂,又是小国,中国这个广阔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可以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加对日作战后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1931年9月至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

二十世纪世界史

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以及中国的影响 摘要:初中,高中,大学,我们从未停止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未曾忘记过二战对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影响。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重灾难,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世界和平的重要性,铭记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它的胜利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它的胜利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深远的影响不仅仅只在于它所造成的战后世界格局,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所留下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人类留很多宝贵的东西,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是和平与科学。这两者贯穿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辟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大的一个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最大的陆地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始终如一地承担了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义务,在战争的第一线,从未停止过战斗。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和平运动;中国;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并开始分化,形成约半个世纪的“冷战”国际关系。 1.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 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雅尔塔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能力;利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讲述战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2.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形式的复杂性。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新闻视频 教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周边很多国家的不满和愤怒。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引起很多国家的愤怒和不满呢?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新闻导入,对于这个新闻一直是很多人注意的事情,作为学生情绪可能更好调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与逐步扩大 1.二战的全面爆发 播放:视频《二战的爆发》 教师:二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学生: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欧洲,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此时的西线,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却按兵不动,坐视波兰亡国。 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在欧洲的扩张形势图》 教师: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天内征服了波兰,4小时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就连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在39天内被征服。30多万的英法联军被迫在敦刻尔克进行大撤退。看看下面这个法国人悔恨与无奈的表情,猜猜看,他可能悔恨什么呢? 展示: 学生:悔恨不该实行绥靖政策,不该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教师:西方大国推行纵容政策自食其果,导致了法国的灭亡。法国投降后,德国于1940年秋准备大举进攻英国,为取得制空权,德军对英国实施猛烈空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不列颠之战”。英国与法国的结果相同吗? 展示: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教师:面对气势汹汹的纳粹,从伦敦的重重迷雾中传来了新首相丘吉尔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们决不投降!”英国军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带领下,顽强抗拒,粉碎了德国的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