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实践型教学构建语文生态课堂-2019年教育文档

用实践型教学构建语文生态课堂-2019年教育文档

用实践型教学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实践型语文教学是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的关键,是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打造语文生态课堂,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披文入情,三步相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文心雕龙?神思》中刘勰曾有妙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篇美文,总是文字当先,情流于间,理蕴于底。所以阅读一篇美文,必先披文,然后入情,最后悟理。笔者平时在教学中就采取了这三步法,每一步均设计学生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为主,提升语感能力和思辨能力。

首先,在独立预习时,必先大声朗读,吟哦讽诵,声情并茂,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在阅读时,圈点精美词语和语句,搜寻文中能表明行文思路、蕴含情感、饱含哲理的重点词句,并体会这些词句里所含的重要信息。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互相整理提炼。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分小组展示,集体交流,以便能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感知文章内容,有指向

性地把握重点词句与语段,为体验作者的情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体验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上,我设计的实践性活动是让学生描绘出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轨迹图。因为一篇饱含情思的典范美文往往流露出来的情感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辗转反复、起落交错的,时而迷惘,时而豁然;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悱恻,时而豪放。让学生根据文章探寻作者的情感变化,并绘制成曲线图,且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对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同身受、心如明镜。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时,就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绘制出诗人的心理曲线图:心绪烦乱→景阔情豪→自我欣赏→理想追求→壮志难酬→超脱尘世。学生自己探究,共同绘制出曲线图,对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了深切的认识。

二、自我审题,巧取角度,培养学生的真情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学生不感兴趣,言之无序,言之无物,索然无味;教师挖空心思去指导引领,去激发兴趣,可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固步不前,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附属品。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我实践、自我探索,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1.自我解题

一般的作文教学,只是因循守旧,教师帮助学生去审题,去

解题,学生缺乏自我探究的过程,得来终觉浅,并养成了依赖的习惯。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审题与解题,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补充,最后班级汇总,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一篇作文的写作空间和写作外延。例如在指导习作《我们一起走过》时,让学生自己去审题,竟然分析出了很多注意点和选材角度。

①“我们”是泛指,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②“一起”起限制作用,所写材料必须体现“我”的参与。③“走过”体现出一个“过程”,所写材料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可以采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写人记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也可以采用“冰糖葫芦”式的片段法,如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分析出来的,所以感触深、体验真,写起来就会思绪泉涌、情真意切。

2.自选角度

学生写不好作文,或言之无物,或陈词滥调,是因为缺乏语言基础,更是因为没有巧取角度,精心设计。一篇作文,通过认真审题之后,会发现有很多取材角度,问题是学生想不到去巧妙地选取一个角度,使文章既真实自然又让人耳目一新。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取材“切口小,角度巧”。例如一篇中考作文《心里美滋滋的》,小作者选取的角度竟然是“洗碗”,“别人皆以洗碗为苦,我独以之为乐”,把洗碗时温馨的家的氛围、内心的快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碗”洗干净后如同一件件艺术珍品,描写细腻、生动,读罢让人拍案叫绝,可谓真

情实感、匠心独运。所以,对于习作,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分析,自选角度,力求做到“切口小,角度巧”。

3.变式训练

作文训练,并不是以次数多取胜。练习的次数虽多,但是多而不精,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让学生疲于应付、兴趣索然。其实,很多作文虽然题目不同,但内容相通,例如中考作文题《留在心底里的风景》《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我心中的春天》等。所以,我平时进行作文教学,注意让学生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将一段时间的习作进行汇总和比对,将不同作文里所用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对平时习作中运用得好的素材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作文素材库。在以后的作文训练时,将适宜的素材信手拈来,驾轻就熟,进行巧妙的变式训练。这样,学生就会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厌恶感,还会有一种成就感以及自信感。当然,要获得理想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学生都要积累丰富的素材,而不是去“套公式”一样地进行变式训练。

4.自我批阅

一般的作文训练,多是教师批阅,写上评语,然后发下去,有时学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或根本就不看,老师所提的修改建议也成为了一纸空文。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要“三阅三改”:①打好作文草稿后,必先自我批阅、自我修改一遍(红笔体现)②小组互阅,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二次修改(彼此签名)③教师批阅,进行三次修改。这样做的目的有三点:一是避免每

次作文训练成为浮云流水,过而不留;二是让学生自我批阅,能激发兴趣,加深体验,提升自我鉴赏能力;三是使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在不断的修改中,培养学生的写作的严谨性,明确写作中自身的薄弱点,在修改中提升和完善。

三、延伸课外,活动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笔者作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者,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力求从四个方面来加强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1.组建文学社

我校最惹眼的是中心大道两旁的香樟树。站在学校的大门前,放眼望去,香樟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一直延伸到校园的最深处。樟叶飘香,枝干遒劲,香樟树可谓品质高洁、德馨远播,成为我校的“校树”。我们建有“香樟树文学社”,组织健全、活动丰富,成为了爱好写作的学生的精神家园。

2.开设广播台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建有“校园之声”广播台。

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撰稿,自我播报。每天中午11:30准时开播,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组建小记者站

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我们和县广电站一起组建了校园小记者站,统一服饰,持证上岗。让小记者们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融入社会。

4.走进图书馆

我校明确要求图书馆要正常开放,定期统计各班的图书借阅量。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读课必须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图书馆,让学生切实受到书香的熏陶,感受阅读时静谧美好的氛围,让学生爱好读书,读有所获。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间,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