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科技能操作规范

内科技能操作规范

实习医生——内科技能操作规范
来源: 于小熊的日志
(一)内科技能操作规范

1、临床体格检查规范



体格检查是医师运用自已的感观,并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了解身体状况,发现患者阳性体征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常用的器具有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叩诊锤、直尺、手电筒、消毒棉签、压舌板、标记笔等。

病房内查体,病人多取仰卧位。医师步入病房,站在病人右侧, 向病人问侯,并作自我介绍,告之查体注意事项,希望病人予以配合。通过简短的交流,消除其紧张情绪,增强信任感,并了解病人的应答和言语状态。

取体温表,先检查体温表内水银柱是否已甩至35°C以下,然后把体温表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如有汗液则须擦干后测体温,并嘱病人用上臂将体温表夹紧。

检查脉搏时右手指并拢,以示指、中指和环指指腹平放在病人右手桡动脉近手腕处,至少计数30秒脉搏搏动次数。同时观察病人呼吸,计算胸廓起伏频率,计数30秒。

测量右上臂血压前必须在安静环境下休息5 ~ 10分钟。 先打开血压计开关,检查水银柱液面是否与0点平齐。使病人右上肢裸露,伸直并外展约45° ,袖带气囊胶管避开肱动脉,袖带紧贴皮肤缚于上臂,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 袖带不宜过紧或过松,一般以能伸进1指为宜。在肘窝肱二头肌腱内侧触及肱动脉,将听诊器膜式体件置于肱动脉上,不宜将体件塞在袖带下,并使测量点与腋中线同一水平。右手以均匀节奏向气袖内注气,待动脉搏动消失,再升高20 ~30mmHg(2.6~4.0kPa)。然后缓缓放气,使水银柱缓慢下降,以每秒2mm速度为宜。两眼平视水银柱平面,听到的第一个搏动声为收缩压;水银柱继续下降至声音突然变低沉,直至消失,此时所示压力值为舒张压。同样的方法测定两次,间歇1分钟左右,取最低值为血压值。解下袖带,整理好后放入血压计内。向右侧倾斜血压计约45° ,使水银柱内水银进入水银槽内后关闭开关。

取出体温表,观察刻度后甩下水银, 将体温表放入托盘内。分别记录每分钟脉搏、呼吸次数、血压和体温。

观察被检者发育、营养、体型、面容、表情和体位。观察头发、头颅外形。用双手拨开头发,检查整个头颅有无压痛、包块、损伤等。

观察眉毛分布有无脱落,眼睑有无下垂、水肿。嘱被检者眼睛下视,用右手示指和拇指捏住左上眼睑中部的边缘,轻轻向前牵拉,然后示指向下压,并与拇指配合将睑缘向上捻转,翻转上眼睑。观察眼睑结膜和穹窿结膜。提起上眼睑皮肤,使眼睑翻转复原。按同样方法检查右上眼睑。用双手拇指置于下眼睑中部,请受检者向

上看,同时向下牵拉睑缘,观察下眼睑结膜、穹窿结膜、球结膜及巩膜。

观察眼球的外形有否突出或下陷,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园。取手电筒,聚光圈后检查对光反射。先查左瞳孔,手电光由外向内移动,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左瞳孔是否缩小。移开光源后,用手隔开双眼,再次用手电光直接照射左瞳孔并观察右侧瞳孔的动态反应。用同样的方法检查右侧瞳孔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

检查者伸右臂, 竖示指, 距受检者左眼前约30~40cm处。嘱被检者注视示指的移动,并告之勿转动头部, 可用左手固定被检者头部。示指按水平向外?外上?外下?水平向内?内上?内下, 共6 个方向进行。检查每个方向时均从中位开始,观察有无眼球运动障碍和眼球震颤。同法检查右侧眼球运动。

嘱被检者注视1m以外的示指, 然后将示指较快地向鼻梁方向移动至距眼球约20cm处,观察两侧瞳孔变化,即调节反射。再将1m外的示指缓慢移近, 观察两侧眼球的内聚,称为辐辏反射。

角膜反射检查时,嘱被检者向对侧上方注视, 用棉签毛由眼角外向内,轻触被检者的角膜边缘, 同时观察两侧眼睑闭合反应。先查左侧, 后查右侧。清醒病人可不查角膜反射。

检查耳廓有无畸形、结节或触痛。请被检者头部转向右侧,将左手拇指放在左耳屏前向前牵拉,右手中指和环指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拇指和示指持手电,观察外耳道的皮肤及有无溢液。检查乳突有无压痛。先左后右。

观察鼻部皮肤和外形。左手拇指将鼻尖上推,借助手电光观察鼻前庭和鼻腔。检查者用手指压闭一侧鼻翼,请受检者呼吸,以判断通气状态。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

检查额窦、筛窦和上颌窦有无压痛。用双手固定于病人的两颞侧,将拇指置于眶上缘内侧同时向后按压,询问有无压痛,两侧有无差别。将手下移,先用右拇指置于被检者左侧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内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接着用左手拇指压右侧鼻根部与眼内眦之间,向后内方按压,询问有无压痛。再将两手下移,拇指置于颧部,同时向后按压,询问有无疼痛,两侧有无差别。

观察口唇色泽,有无疱疹、口角糜烂等。取手电筒和消毒压舌板,观察口腔粘膜、牙齿、牙龈。轻轻压迫牙龈,注意有无出血和溢脓。嘱病人张大口并发“啊”音,手持压舌板的后1/3,在舌前2/3与舌后1/3交界处迅速下压,借助手电光观察软腭、软腭弓、悬雍垂、扁桃体和咽后壁。注意有无粘膜充血、红肿、淋巴滤泡增生。如果扁桃体增大,则须分度。请被检者伸舌,观察舌体、舌苔和伸舌运动、鼓腮、示齿动作。

解开衣领,充分暴露颈部。观察颈部皮肤,

有无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搏动和颈静脉搏动, 先左后右。观察甲状腺是否突出,是否对称。

按顺序由浅入深触诊颈部淋巴结。用双手指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请被检者将头转向右侧,用右手指触诊枕骨下区的枕后淋巴结。头部还原,检查者双手指尖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翻掌,用双手指尖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然后让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检查者左手扶住头部,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和颏下淋巴结。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请被检者头部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检查锁骨上淋巴结。如触摸到淋巴结时,应注意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疤痕、瘘管等。

双手触诊法检查甲状腺, 右手拇指在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甲状腺峡部在气管前有无增厚,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判断有无肿大或肿块。然后用左手拇指在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对侧轻推, 右手示指、中指和环指在左胸锁乳突肌后缘, 右手拇指在气管旁,使甲状腺左叶在此四指间, 以拇指滑动触摸来确定甲状腺的轮廓大小及表面情况,有无肿和震颤。请被检者吞咽,肿大的甲状腺可随吞咽运动上下移动。同法检查甲状腺右叶。

将示指与环指分别放在两侧胸锁关节上,将中指置于气管之上,观察中指与示指、环指间距离, 判断有否气管移位。

听诊颈部大血管区血管性杂音,先左后右。如果有甲状腺肿大,则将听诊器放在肿大的甲状腺上,注意有无连续性静脉“翁鸣音”或收缩期动脉杂音。甲状腺无肿大则无须听诊。

揭开被子,取枕,嘱被检者下肢自然伸直,颈部放松,检查者左手托住被检者枕部,右手放在其胸前固定位置。左手使被检者头部前屈作被动屈颈动作,测试颈肌抵抗力,有无颈项强直;再次快速屈颈数次,观察两膝关节和髋关节的活动,如有屈曲则为Brudzinski征阳性。

解开衣服,充分暴露前胸部。视诊皮肤,观察呼吸运动是否均衡,节律是否规整, 两侧是否对称;肋间隙宽度,胸壁静脉有无曲张。蹲下观察并比较胸廓的前后径与左右径,注意胸廓外形的异常改变,如桶状胸、佝偻病胸或局部隆起。视诊两侧乳房对称性和乳房皮肤有无异常,乳头的位置、大小和对称性,男性有无乳房增生。

触诊腋窝淋巴结。检查者左手扶着被检查者左前臂,屈肘外展抬高约45°, 右手指并拢, 掌面贴近胸壁向上直达腋窝顶部,将被检者手臂放下靠拢身体,由浅入深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壁、内侧壁、前壁。触诊腋窝前壁时,

注意拇指和四指的配合。再翻掌向外, 触诊腋窝外侧壁。左手检查右腋窝淋巴结,方法同前。注意事项同颈部淋巴结的触诊。

用手掌前部分别触压胸廓左右上、中、下三部位,检查有无皮下气肿,并询问被检者有无胸壁压痛。双手按压胸廓两侧,检查胸廓的弹性。用拇指按压胸骨柄及胸骨体的中、下部,询问被检者有无压痛。女性则常规触诊乳房, 先查健侧, 后查患侧。乳房检查按内上、外上、尾部、内下、外下顺序由浅入深触诊, 最后触诊乳头。检查者的手指和手掌平置在乳房上,用指腹轻轻施加压力,旋转滑动触诊,一般以能触及肋骨而不引起疼痛为度,注意乳房有无红肿热痛和包块。触诊乳晕和乳头,则用拇指和示指同时轻压乳头两侧对应部位,注意有无硬结和分泌物。

检查胸廓扩张度,两手掌及伸展的手指置于胸廓前下部的对称位置,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两拇指间距约2cm。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将双手掌置于被检者胸部的对称位置, 嘱其以同等强度发“yi”长音, 并双手作一次交换,以排除两手感觉的误差。检查上、中、下三部位,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增强或减弱。

双手掌置于被检者胸廓下侧部, 嘱其深吸气, 触诊有无胸膜摩擦感。

检查胸部叩诊音分布, 以胸骨角为标志,确定肋间隙。板指与肋骨平行,由第1肋间至第4肋间,按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两侧对照的原则叩诊。注意叩诊音改变及板指的震动感。

肺下界叩诊, 按右锁骨中线、左腋中线、右腋中线顺序叩三条线。被检者平静呼吸,检查者板指贴于肋间隙,自上而下, 由清音叩到实音时翻转板指,取板指中部用标记笔作标记,数肋间隙并作记录。

肺部听诊按锁骨中线、腋前线和腋中线三条线,上、中、下部左右对称部位。比较两侧的呼吸音有无异常变化,是否有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干、湿性罗音),必要时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动作。

检查语音共振。听诊器体件位置同语音震颤的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从内到外。嘱被检者以一般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作两侧对比,有无增强或减弱。嘱被检者深吸气,在下侧胸壁听诊有无胸膜摩擦音。

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观察心前区是否隆起、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及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手掌置于心前区,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有无震颤。示指和中指并拢,用指腹确定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是否弥散,有无抬举性搏动,确定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用手掌在心底部和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诊,注

意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判定收缩期还是舒张期。

心脏叩诊先叩左界, 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沿肋间由外向内。叩诊音由清变浊时,翻转板指,在板指中点用标记笔作标记。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间。叩右界则先沿右锁骨中线, 自上而下,叩诊音由清变浊时为肝上界, 于其上一肋间(一般为第4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上移一个肋间,于第3、第2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并分别作标记。然后标出前正中线和左锁骨中线,用直尺测量左右心浊音界各标记点距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和左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间的距离,并记录。

心脏听诊先将听诊器体件置心尖搏动最强的部位。听诊心率(1分钟)、心律、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然后依次在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3肋间)、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4、5肋间)听诊。注意A2与P2的强度比较,心音分裂与呼吸的关系。如听到杂音,应认真辩别其最响的部位、时期、性质、传导、强度及与体位、呼吸、运动的关系。在胸骨左缘3、4肋间听诊心包摩擦音。

嘱被检者坐起, 两手抱膝,暴露背部, 视诊皮肤。双拇指在第10肋水平,对称性地把手掌放在背部两侧,两拇指间距约2cm,两手向脊柱方向推挤,使皮肤松弛致双手大拇指掌侧缘平行。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比较两手的动度是否一致。

检查者两手掌置肩胛下区对称部位,请被检者发“yi”音,然后两手交换,请被检者以相等强度重复发“yi”音,比较两侧语音震颤是否相等。

背部叩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共4 点,先左后右。比较叩诊音的分布是否正常。

请被检者上臂自然下垂贴于胸侧壁,检查者握其肘,稍作内收外展动作,另一手触摸肩胛下角,在上臂自然下垂时确定肩胛下角位置,通过此角的垂线为肩胛线。沿肩胛线自上而下, 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 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迅速沿左肩胛线自上而下叩至浊音区, 翻转板指, 在其中点作一标记。恢复平静呼吸,再嘱其深呼气后屏气, 迅速沿左肩胛线自上而下叩出浊音区,翻转板指, 再作标记,嘱被检者恢复正常呼吸。数肋间,用直尺测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即肺下界移动范围。再叩右肩胛线处肺下界及深吸气、深呼气末的肺下界,数肋间,测量右肺下界移动范围。作记录。

听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共4 点,注意双侧对称部位

的呼吸音是否异常,有无干、湿性罗音。嘱被检者以相同的声音强度发“yi”长音,在肩胛间区脊柱两侧和肩胛下区左右共4点对比两侧语音共振有无增强或减弱。

用双拇指按压背部第12肋与脊柱夹角的顶点(即肋脊点)和第12 肋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即肋腰点),同时询问被检者有无疼痛。用左手掌平放在左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询问有无疼痛,即肾区叩击痛。然后检查右侧有无叩击痛。

请被检者前后左右活动颈部及腰部,观察脊柱的活动度,有无活动受限。检查者用手指沿脊柱的棘突以适当的压力从上向下划,观察划压后皮肤出现的红色充血线,判断脊柱有无侧弯。检查者用拇指自上而下逐个按压脊柱棘突及椎旁肌肉直至骶部,询问有无压痛。先用间接叩击法,嘱被检者坐正,将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头顶部,右手半握拳叩击左手背。观察被检者有无疼痛,疼痛部位多示病变位置。然后用叩诊锤直接叩击胸椎和腰椎体的棘突,询问有无叩击痛。如有压痛或叩击痛,则以第7颈椎棘突为骨性标记,计数病变椎体位置。

嘱被检者躺下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腹部。蹲下平视腹部外形是否平坦。视诊腹部皮肤,呼吸运动是否存在或有无异常,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或蠕动波等。

请被检者屈膝并稍分开,以使腹肌松弛。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部,感受腹肌紧张度,并使患者适应片刻。然后轻柔地进行腹部浅触诊,先触诊未诉病痛的部位,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滑行触诊,然后沿逆时针方向移动,同时观察被检者的反应及表情。注意腹壁的紧张度、抵抗感、表浅的压痛、包块、搏动和腹壁上的肿物。用指尖深压位于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McBurney点,停留片刻后突然将手抬起,以检查有无反跳痛。再作深触诊,左手与右手重叠,以并拢的手指末端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同浅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进行。如果触及肿物或包块,须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及与腹壁的关系。

双手触诊法检查肝脏。嘱被检者张口,检查者用左手拇指置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以限制右下胸扩张,增加膈下移的幅度。右手三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地放在右髂窝,沿右锁骨中线,患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迎触下移的肝缘。如此反复进行中,手指逐渐向肋缘滑行移动,直至触及肝缘或肋缘。注意吸气时手指上抬的速度要落后于腹壁的抬起。如果肋下触及肝脏,必要时宜在右锁骨中线叩出肝上界并测量肝脏的上下径,以排除肝脏下移。然

后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测量肝缘与剑突根部间的距离。触及肝脏除测量肝脏的大小外,还应注意其质地、表面、边缘、压痛、搏动感等。肝脏肿大者作肝颈静脉回流征检查,即用手掌压迫右上腹,观察颈静脉,如出现颈静脉怒张更加明显,则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脾脏双手触诊法,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左腰部第7~10肋处, 试从后向前托起脾脏,右手掌平放于腹壁,与肋弓大致呈垂直方向。一般从脐部开始,两手配合,随呼吸运动深部滑行向肋弓方向触诊脾脏,直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触诊不满意时,可嘱被检者右侧卧位, 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使腹部皮肤松弛,再作触诊。如脾脏肿大,则测量甲乙线、甲丙线和丁戊线;除大小外,还应注意脾脏的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及摩擦感等。

被检者仍取仰卧位,两腿屈起稍分开。Murphy氏征检查以左手掌平放于被检者右季肋区下部, 以拇指指腹勾压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其余四指与肋骨交叉。然后嘱作深吸气,同时注意被检者的面部表情,询问有无疼痛。因疼痛而突然中止吸气动作, 为Murphy氏征阳性。

双手拇指依次深压两侧肋弓第10肋下缘偏内(即季肋点)、脐水平腹直肌外缘(上输尿管点)和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中输尿管点),注意有无压痛。检查肝区叩击痛,用左手掌平放在右季肋区,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询问叩击时有无疼痛。

液波震颤检查时, 检查者左手掌轻贴被检者右侧腹壁, 右手四指并拢屈曲,用右手指指腹部叩击左侧腹壁。如左手掌有波动感, 为排除腹壁本身振动的传导,则请被检者或助手用右手掌尺侧缘压在脐部腹正中线上, 再叩击对侧腹壁, 如贴于右腹壁的手掌仍有被液体冲击的感觉,则为液波震颤阳性。

检查者左耳凑近被检者上腹部,右手示、中、环三指并拢置于上腹部,手指与腹壁呈70° 作数次急速有力的冲击动作, 如闻及气体和液体相撞击的声音即为振水音。

腹部叩诊音分布检查同浅触诊,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诊,以发现有无异常的浊音或实音。

移动性浊音的叩诊先从脐部开始,沿脐水平向左侧方向移动。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板指位置固定,嘱被检者右侧卧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是否变为鼓音。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板指移动不便时可改变指尖方向,继续叩诊直达浊音区。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被检者向左侧翻身180° 呈左侧卧位,停留片刻后再次叩诊, 听取叩诊音之变化。如出现浊音区随体位移动而变动之现象,为移动性

浊音阳性。

右下腹听诊肠鸣音(1分钟)。在脐部和脐上两侧听诊有无血管杂音。鉴于腹部触诊和叩诊可能影响肠鸣音的活跃程度,可根据专科情况,腹部检查改为视、听、触、叩的顺序进行。

双手触摸两侧腹股沟淋巴结。比较两侧股动脉的搏动是否存在,搏动强度是否一致,并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股动脉搏动处,听诊有无射枪音;稍加用力,注意有无Duroziez双重杂音。

取棉签分别沿肋弓、脐水平、腹股沟,由外向内轻划刺激腹壁,先左后右,左右对比,检查上、中、下腹壁反射是否引出。

盖好被子,视诊上肢皮肤、关节、手指及指甲。检查上臂内侧肘上3~4cm处皮肤弹性。触诊左滑车上淋巴结时,用左手扶托被检查者左前臂,并屈肘约90°,以右手小指固定在被检者的肱骨内上髁,示指、中指及环指并拢,在其上2~3cm处肱二、三头肌之间的肌沟中,纵行、横行滑动触摸滑车上淋巴结。同法检查右上臂皮肤弹性和右滑车上淋巴结。

比较双侧桡动脉搏动是否一致,有无交替脉。请被检者深吸气,检查有无奇脉。左手指掌侧紧握被检者右手腕桡动脉处,将被检者前臂抬高过头,感觉桡动脉的搏动,判断有无水冲脉。用手指轻压被检者指甲末端,观察有无红白交替现象,即毛细血管征。

请被检者活动上肢,观察有无运动功能障碍或异常。右手置被检者上臂内侧,嘱被检者作屈肘动作;右手置被检者前臂外侧,嘱其作伸肘运动,观察肌肉克服阻力的力量,即肌力。相同方法测试右前臂肌力,并与左侧作比较。请被检者双手紧握检查者示指、中指和环指,检查者用力回抽,以比较双侧握力。

以左手托被检者屈曲的肘部,将大拇指置于肱二头肌肌腱上,然后以叩诊锤叩击拇指甲,观察前臂的屈曲动作,即肱二头肌反射。用叩诊锤直接叩击鹰嘴突上方的肱三头肌肌腱,观察前臂的伸展运动,为肱三头肌反射。使被检查者腕部桡侧面向上,并使腕关节自然下垂,用叩诊锤叩击桡骨茎突上方,观察前臂前旋、屈肘动作,为桡骨膜反射。检查者左手握住被检者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指及示指夹持被检者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部处于过伸位,然后以拇指迅速弹刮患者中指指甲,如果其余四指有轻微的掌屈动作,则为Hoffmann征阳性。同样的方法检查右侧。

暴露下肢,视诊双下肢皮肤、下肢静脉、关节、踝部及趾甲。使被检者屈膝,触摸国窝淋巴结,触压胫骨前缘内侧有无压陷性水肿, 先检查左下肢,后查右下肢。 双手同时触摸两侧第1、2趾骨间足背动脉,并作比较。

请被检查者活动下肢,观察有无运动功能障碍。用手握住小腿下部,嘱被检

者作屈腿动作;用手置于受检者胫骨下方并施加压力,请受检者对抗阻力作伸膝动作,检查肌力并两侧对比。

用左手在国窝处托起下肢,使髋、膝关节稍屈,然后用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的股四头肌肌腱,观察小腿伸展动作,先查左侧后查右侧膝反射。使被检者髋、膝关节稍屈,下肢外旋外展位,用左手使足掌背屈呈过伸位,然后以叩诊锤叩击跟键,观察足向跖面屈曲运动。同样方法检查右侧跟腱反射。

用手托住被检者左踝部,用叩诊锤柄或钝竹签沿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划至小趾掌关节处再转向大拇趾侧,正常表现为足趾跖屈,为Babinski征阴性。再检查右侧Babinski征。用拇指和示指或示指和中指沿被检者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阳性表现为拇指缓缓背伸,其它四趾呈扇形展开,称Oppenheim征阳性。将膝部稍抬起,右手拇指及其它四指捏压腓肠肌,称Gordon征,阳性表现同Babinski征和Oppenheim征。均先查左侧后右侧。

先使被检者一侧髋、膝关节屈曲成直角,左手置于膝关节上,右手置踝部并抬高小腿,Kernig征阳性者伸膝受限伴有疼痛,而且对侧膝关节屈曲。先查左侧后右侧。

盖好被子,收拾完毕后,感谢被检者的配合,并道别。



附:“全身体格检查”考核评分参考标准

一、一般检查[5.0]

1.器具齐备。站在病人右侧, 向病人问侯,告之查体注意事项。

2测量体温。把体温表放在腋窝深处紧贴皮肤。[0.5]

3.检查脉搏,至少计数30秒。 [0.5]

4.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计数30秒。[0.5]

5.测量右上臂血压。观察水银柱液面, 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 听诊器膜式体件与腋中线同一水平;两眼平视水银柱平面。同样的方法测定两次,间歇1分钟左右。测量完后倾斜血压计,关闭开关。 [3.0]

6.取出体温表,观察刻度后甩下水银。

7.观察被检者发育、营养、体型、面容表情和体位。 [0.5]

二、头部[5.0]

8.观察头发、头颅外形。

9.触诊头颅。

10.观察眼睑,翻转上眼睑,观察上下睑结膜、穹窿结膜、球结膜及巩膜,先

左后右。 [0.5]

11.观察眼球的外形、双侧瞳孔。

12.取手电筒,检查左右瞳孔的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0.5]

13.检查左右眼球运动。示指按水平向外?外上?外下?水平向内?内上?内下,共6 个方向进行,检查每个方向时均从中位开始。[0.5]

14.检查调节反射。 [0.5]

15.检查辐辏反射。清醒病人不查角膜反射。[0.5]

16.检查耳廓,观察外耳道,检查乳突,先左后右。 [0.5]

17.观察鼻外形、鼻前庭和鼻腔,检查两侧鼻通气。[0.5]

18.触压双侧额窦、筛窦和上颌窦。[0.5]

19.观察口唇;用

消毒压舌板观察口腔粘膜、牙齿、牙龈、扁桃体、咽后壁等;观察舌体、舌苔、伸舌运动、鼓腮、示齿动作。[1.0]

三、颈部[8.0]

20.观察颈部皮肤、血管, 先左后右,观察甲状腺。[0.5]

21.按顺序触诊颈部淋巴结:耳前、耳后、乳突区、枕后、颈后三角(双手指尖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后缘触诊)、颈前三角(翻掌,双手指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被检者头稍低向左侧,检查者右手指尖分别触摸颌下和颏下淋巴结,同法触摸右侧颌下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被检者头部稍前屈,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 [2.5]

22.触诊甲状腺峡部和左右叶。右手拇指在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请受检者作吞咽动作; 用左手拇指在甲状软骨下气管右侧向对侧轻推,右手示指、中指和环指在左胸锁乳突肌后缘, 右手拇指在气管旁滑动触摸,请被检者吞咽;同法检查甲状腺右叶。[3.0]

23.触诊气管位置。[1.0]

24.听诊颈部血管性杂音,先左后右。甲状腺无肿大则无须听诊。[0.5]

25.测试颈项强直。取枕,左手托住被检者枕部,右手放在其胸前使被检者头部作被动屈颈动作,同时观察两膝关节和髋关节的活动(Brudzinski征)。[0.5]

四、前胸部和肺部[16.0]

26.视诊前胸部皮肤、呼吸运动、肋间隙、胸壁静脉;蹲下观察胸廓外形;视诊两侧乳房、乳头的位置。[0.5]

27.触诊腋窝淋巴结。左手扶着被检者左前臂,右手指并拢, 掌面贴近胸壁向上直达腋窝顶部滑动触诊。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壁、内侧壁、前壁。触诊腋窝前壁时,注意拇指和四指的配合。再翻掌向外,触诊腋窝外侧壁。左手检查右腋窝淋巴结,方法同前。[2.0]

28.触压胸廓,了解胸廓的弹性,检查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胸骨压痛。 [1.0]

女性则常规触诊乳房,先查健侧,后查患侧。按内上、外上、尾部、内下、外下顺序由浅入深触诊,最后触诊乳头。

29.检查胸廓扩张度。两手掌及伸展的手指置于胸廓前下部的对称位置,左右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两拇指间距约2cm。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 [1.0]

30.触诊语音震颤。将双手掌置于被检者胸部上、中、下三部位的对称位置,嘱其以同等强度发“yi”长音,并双手作一次交换。 [1.0]

31.触诊胸膜摩擦感。双手掌置于被检者胸廓下侧部, 嘱其深吸气。[0.5]

32.检查胸部叩诊音分布。由第1肋间至第4肋间,按由外向内、自上而下、两侧对照的原则叩诊。 [2.0]

33.肺下界叩诊。按右锁骨中线、左腋中线、右腋中线顺序叩三条线。被检者平静呼吸,自上而下, 由清音叩到实音时翻转板指,取板指中部用标记笔作标记。 [

3.0]

34.肺部听诊。按锁骨中线、腋前线和腋中线三条线,上、中、下部左右对称部位听诊。必要时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动作。[3.0]

35.检查语音共振。嘱被检者以一致的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同语音震颤检查上、中、下三个部位,作两侧对比。 [1.0]

36.听诊胸膜摩擦音。嘱被检者深吸气,在前下侧胸壁听诊。 [1.0]

五、心脏[19.0]

37.观察心前区是否隆起、心尖搏动。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视诊心前区异常搏动。[2.0]

38.触诊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和震颤。用手掌在心前区和心底部触诊,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具体位置和时期。 [4.0]

39.触诊心包摩擦感。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用手掌触诊。[1.0]

40.叩诊心浊音界。先叩左界, 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cm处开始,由外向内,由清变浊,作标记;如此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间。叩右界则沿右锁骨中线, 自上而下,叩至浊音,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叩出浊音界,自下而上叩至第2肋间;然后用直尺测量左右心浊音界各标记点距前正中线的垂直距离和左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间的距离。 [6.0]

41.心脏听诊。先将听诊器体件置心尖搏动最强的部位。听诊心率(1分钟)、心律、心音(强度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杂音。然后依次在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听诊。[5.0]

42.听诊心包摩擦音。在胸骨左缘3、4肋间听诊。[1.0]

六、背部[15.0]

43.视诊皮肤。被检者坐起,两手抱膝,暴露背部。[0.5]

44.触诊胸廓扩张度。双拇指在第10肋水平,对称性地把手掌放在背部两侧,两拇指间距约2cm,两手向脊柱方向推挤,使皮肤松弛致双手大拇指掌侧缘平行;然后嘱被检者作深呼吸动作。[1.0]

45.触诊语音震颤。两手掌置肩胛下区对称部位,请被检者发“yi” 长音,然后两手交换,请被检者以相等强度重复发“yi” 长音。[1.0]

46.背部叩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共4 点,先左后右。 [2.0]

47.叩诊肺下界和肺下界移动范围。 沿左肩胛线自上而下, 叩出平静呼吸时的肺下界。 嘱被检者作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迅速自上而下叩至浊音区, 翻转板指, 在其中点作一标记。再嘱其深呼气后屏气, 迅速自上而下叩出浊音区,翻转板指, 再作标记,嘱被检者恢复正常呼吸。用直尺测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再叩右侧。 [5.0]

48.背部听诊。肩胛间区脊柱两侧上下共4个部位,左右腋后线、肩胛线上下

共4 点。[2.0]

49.听诊语音共振。嘱被检者以相同的声音强度发“yi”长音,在肩胛间区脊

柱两侧和肩胛下区左

右共4 点,两侧对比。[1.0]

50.检查肋脊点、肋腰点压痛和左右肾区叩击痛。[1.0]

51.观察脊柱的活动度。 [0.5]

52.检查脊柱弯曲度、压痛、叩击痛(先用间接叩击法,再用直接叩击法)。

[1.0]

七、腹部 [24.0]

53.视诊腹部外形(蹲下平视)、腹部皮肤、呼吸运动、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或蠕动波。 [0.5]

54.腹部浅触诊。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滑行触诊,然后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检查McBurney点反跳痛。[1.0]

55.腹部深触诊。左手与右手重叠,以并拢的手指末端逐渐加压触摸深部脏器,一般自左下腹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进行。[1.0]

56.肝脏触诊。用左手拇指置于季肋部,其余四指置于背部,右手自右髂窝沿右锁骨中线,与呼吸配合,向肋缘滑行移动,直至触及肝缘或肋缘。如果肋下触及肝脏,必要时宜在右锁骨中线叩出肝上界并测量肝脏的上下径。肝脏肿大者作肝颈静脉回流征检查。[5.0]

57.在前正中线触诊肝脏。一般从脐部开始,自下向上滑行移动,与呼吸运动配合,测量肝缘与剑突根部间的距离。[2.0]

58.脾脏触诊。左手掌置于被检者左腰部第7~10肋处,右手掌自脐部开始,两手配合,随呼吸运动深部滑行向肋弓方向触诊脾脏,直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触诊不满意时,可嘱被检者右侧卧位, 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再作触诊。如脾脏肿大,则测量甲乙线、甲丙线和丁戊线。[3.0]

59.Murphy氏征检查。以左拇指勾压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其余四指与肋骨交叉,嘱作深吸气,同时注意被检者的面部表情,询问有无疼痛。[3.0]

60.双手拇指依次深压季肋点、上输尿管点和中输尿管点。 [0.5]

61.检查肝区叩击痛。 [0.5]

62.检查液波震颤。左手掌轻贴被检者右侧腹壁,右手指指腹部叩击左侧腹壁,必要时请被检者或助手用右手掌尺侧缘压在脐部腹正中线上,再叩击对侧腹壁。[0.5]

63.检查振水音。左耳凑近被检者上腹部,冲击触诊上腹部。 [0.5]

64.检查腹部叩诊音分布。从左下腹开始,以逆时针方向叩诊。[0.5]

65.叩诊移动性浊音。从脐部开始,沿脐水平向左侧方向移动,叩及浊音时,板指位置固定,嘱被检者右侧卧位,稍停片刻,重新叩诊该处;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被检者向左侧翻身180°呈左侧卧位,停留片刻后再次叩诊。 [3.0]

66.右下腹听诊肠鸣音(1分钟)。[1.0]

67.听诊有无血管杂音。 [0.5]

可根据专科情况,腹部检查按视、听、触、叩的顺序进行。

68.触诊两侧腹股沟淋巴结、股动脉搏动。[0.5]

69.听诊有无射枪音和有无Duroziez双重杂音。听诊器体件置于股动脉上听

诊。 [0.5]

70.检查上、

中、下腹壁反射。 [0.5]

八、四肢及部分神经反射[8.0]

71.视诊上肢皮肤、关节、手指及指甲。

72.检查上臂内侧肘上3~4cm处皮肤弹性。触诊左右滑车上淋巴结。[0.5]

73.触诊双侧桡动脉搏动、有无交替脉、奇脉、水冲脉和毛细血管征。检查水冲脉时,用左手指掌侧紧握被检者右手腕桡动脉处,将被检者前臂抬高过头。 [0.5]

74.检查左右上肢运动功能和肌力。 [0.5]

75.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及Hoffmann征检查,先左后

右。 [2.0]

76.视诊双下肢皮肤、下肢静脉、关节、踝部及趾甲。

77.触摸国窝淋巴结,触诊压陷性水肿,先检查左下肢,后查右下肢。触摸两侧足背动脉。[0.5]

78.检查左右下肢运动功能和肌力。[0.5]

79.左右膝反射、跟腱反射、Babinski征、Oppenheim征、Gordon征、Kernig征检查。 [3.0]

80.盖好被子,收拾完毕后,感谢被检者的配合,并道别。 [0.5]

备注:

1.要求在40分钟内完成全身体格检查。时间一到,立即中止查体,未查部分无分。

2.操作错误、顺序颠倒,按程度扣分。

3.上列条目中,重要或易错误处作较详细描述,以供参考。

4.每条目后方括号内为参考分值。

5.如有阳性体征未发现者,按情况扣分。

2、胸膜腔穿刺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证

1.大量的胸腔积液或积气,穿刺抽出液体或气体以减轻其对肺或大血管的压迫,改善呼吸或循环障碍。

2.胸腔积脓时抽出脓液,减轻中毒,防止脓胸的进一步发展,并可对脓液进行检查如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

3.抽出胸腔积液进行化验明确其性质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4.通过胸膜腔穿刺向胸膜腔内注入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粘连剂等)以行局部治疗。

(二)禁忌证

1.有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2.大咯血、严重肺结核及肺气肿等;

3.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或行基础麻醉后进行胸膜腔穿刺。

(三)穿刺部位和体位

1.胸膜腔穿刺抽气取仰卧高坡位或半坐位,穿刺点应选择叩诊为鼓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多取锁骨中线第2肋间。

2.胸膜腔穿刺抽液体可取反向骑跨坐于靠背椅上,上肢屈肘交叉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病情不允许久坐者,可取仰卧高坡位,病侧稍向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显露胸部后外侧。穿刺点应选择叩诊为实音或听诊呼吸音降低最明显的部位,一般常取肩胛下角线第7~9肋间,腋后线第7~8肋间,腋中线第6~7肋间,腋前线第5肋间。

3.对于包裹性积液和局限性积气,须结合X线

或B超定位穿刺点。

(四)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胸穿包携至操作地点。胸穿包一般要求含有带橡皮管的胸膜腔穿刺针(16号或18号)、血管钳、纱布、弯盘、孔巾、7号针头、10ml及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标本试管。另须准备较大容量的容器盛放积液。

2.病人准备

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对于精神紧张者,可于术前半小时给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30mg或可待因0.03g等以镇静止痛。剧烈咳嗽者可给予止咳剂如氨酚待因。

(五)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用2%利多卡因在穿刺点肋间下一肋上缘进针自皮肤至胸膜壁层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损伤肋间血管和神经;麻醉过程中边进针边回抽,拔针前可试探性刺入胸腔抽吸少许积液或积气,作为胸腔穿刺深度的参考。

4.用16或18号胸穿针,针座接乳胶管,用血管钳将乳胶管夹闭。术者用一手示、中指固定穿刺处皮肤,另一手持胸穿针先刺入穿刺点皮下,再沿肋骨上缘按局部浸润麻醉的路径缓慢刺入,当穿透壁层胸膜时可有突然落空感。助手将乳胶管末端接排空的50ml(或更大)的注射器,松开夹闭乳胶管的血管钳即可抽液。注射器吸满后,必须先用血管钳夹闭乳胶管,才能卸下注射器将液体注入试管或其它容器(气体则排如大气中),排空后再接上乳胶管,再松开血管钳。如此循环操作反复抽液,以防止外界空气进入胸腔。抽液(气)用三通接管则较简便,但术者必须认清开关控制方向,最好先作预试,并应准确操作。

5.抽出液体应详细记录数量、色泽、浑浊度等,并留取标本送检。

6.胸腔穿刺抽气操作同前,用注射器反复抽气,以使病人呼吸困难缓解,或用气胸箱测压抽气。

7.穿刺抽吸完毕,夹闭乳胶管,拔除穿刺针,压迫穿刺点片刻,局部消毒后覆盖无菌纱布,以胶布固定,嘱病人静卧休息。

(六)注意事项

1.胸腔穿刺前阅读胸部X片等影像学检查资料,严防穿刺错左、右侧。

2.操作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昏厥等胸膜过敏反应;或出现连续性咳嗽、气短、咳泡沫痰等现象时,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0.3-0.5ml,或进行其他对症处理。

3.一次抽液或抽气不应过多、过快,诊断性抽液,50-100ml即可;减压抽液或抽气,首次不超过6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两次抽吸的

间隔时间一般为5~7天,积液量大时可每周2~3次;如为脓胸,每次尽量抽尽。疑为化脓性感染时,助手用无菌试管留取标本,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查瘤细胞,至少需100ml,并应立即送检,以免细胞自溶。

4.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始终保持胸腔负压。

5.应避免在第9肋间以下穿刺,以免穿透隔肌损伤腹腔脏器。

6.恶性胸腔积液,可注射抗肿瘤药或注射硬化剂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促使脏层与壁层胸膜粘连,闭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积聚。具体方法是于抽液500-1200ml后,将药物加生理盐水20-30ml稀释后注入。推入药物后回抽胸液,再推入,反复2-3次,拔出穿刺针覆盖固定后,嘱病人卧床2-4小时,并不断变换体位,使药物在胸腔内均匀涂布。如注入药物刺激性强,可致胸痛,应在术前给强痛定等镇痛剂。

7.术后严密观察有无气胸、血胸、肺水肿及胸腔感染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①气胸:为最多见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刺破脏层胸膜或穿刺装置漏气,穿刺过程中病人咳嗽亦可引起。穿刺前后应仔细查体,一旦怀疑气胸,即应行X线检查。如果损伤肺引起的气胸较重,影响病人通气功能或张力性气胸,应安置胸膜腔闭式引流管。

②出血:轻微的胸膜腔出血并不少见,故第一管不宜做细胞计数检查。损伤肋间血管或胸内较大血管,可见明显出血。若穿刺液开始清澈,以后变为血性,应怀疑损伤引起出血。此时需立即停止穿刺,严密观察数小时。

③咯血:大咯血罕见。若穿刺针刺入肺并损伤肺血管,或进入炎症区域,可造成咯血。牢记勿进针过深可预防。

④心动过缓和低血压:胸膜腔穿刺时偶尔发生心动过缓,应有一助手观察脉搏。若病人感到软弱无力或出虚汗,要立即停止穿刺,让病人平卧。几小时后可以再穿,大多数不会再发生低血压。

⑤肺水肿:抽出胸腔积液或气体,使肺迅速复张,可以发生相应部位的肺水肿。

肺压缩持续3天以上,可发生此症。此种肺水肿一般预后良好,3~4天内即自行消退。大量胸腔积液的病人如采取分次抽液,一般不会发生肺水肿。

3、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证

1.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膜炎、腹腔积液时,行腹腔穿刺抽取腹腔液体化验检查以了解其性质,辅助诊断。

2.当有大量腹水严重影响呼吸和循环或引致腹部胀痛时,可穿刺放液减轻症状。

3.经腹腔穿刺向腹腔内注入诊断或治疗性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利尿药等。

4.重症胰腺炎时行腹穿后予腹腔灌洗引流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收,为重症胰腺炎的

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二)禁忌证

1.腹腔粘连、包块。

2.肝性脑病或脑病先兆。

3.包虫病的包囊。

4.卵巢囊肿。

5.严重肠胀气。

6.躁动不能合作者。

(三)穿刺部位和体位

1.患者可取半卧位、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2.选择适宜的穿刺点:①左下腹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此处不易损伤腹壁动脉,最为常用;

②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处,此处无重要器官且易愈合;

③侧卧位,在脐水平线与腋前线或腋中线之延长线相交处,此处常用于诊断性穿刺;

④少量积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时,须在B超指导下定位穿刺。

(四)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腹穿包携至操作地点。腹穿包应有注射器、腹穿针、标本瓶、孔巾等。

2.病人准备

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术前嘱病人排尿排空膀胱,以免穿刺时损伤。

(五)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自皮肤至壁层腹膜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4.术者左手固定穿刺部皮肤,右手持针经麻醉处垂直刺入腹壁,待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时,示针尖已穿过壁层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样送检。诊断性穿刺,可直接用20ml或50ml注射器及适当针头进行。大量放液时,可用8号或9号针头,并于针座接一橡皮管,助手用消毒血管钳固定针头,以输液夹子调整放液速度,将腹水引入容器中记量并送检。

5.放液后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以手指压迫数分钟,再用胶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头腹带,以防腹压骤降、内脏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或休克。

(六)注意事项

1.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头晕、心悸、恶心、气短、脉搏增快及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适当处理。

2.放腹水时若流出不畅,可将穿刺针稍作移动或稍变换体位。

3.放液不宜过快、过多,首次不超过1000~20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3000~4000ml,以免膈下移,影响呼吸和循环;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过3000ml,过多放液可诱发肝性脑病和电解质紊乱,并要输入白蛋白以缓解。

4.血性腹水,仅留取标本送检,不宜放液。

5.对腹水量较多者,为防止漏出,在穿刺时即应注意勿使自皮到壁层腹膜的针眼位于一条直线上,方法是当针尖通过皮肤到达皮下后,即在另手协助下,稍向一旁移动一下穿刺针头,尔后再向腹腔

刺入。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胶布或火棉胶粘贴。

6.术后嘱患者平卧,并使穿刺针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漏出。

7.放液前、后均应测量腹围、脉搏、血压,检查腹部体征,以观察病情变化。

4、骨髓穿刺术操作规范



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一)适应证

1.采取骨髓液进行各种检查,协助诊治血液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细菌感染等)。

2.证实骨髓中是否有异常细胞浸润如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3.采取骨髓液作骨髓移植。

4.特殊毒物检验及鉴定如酚、醌等。

(二)禁忌证

血友病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如无特殊需要,勿作骨髓穿刺检查。

(三)体位和穿刺点

①髂前上棘穿刺点,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该部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无危险性;患者取仰卧位。

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距后正中线约4~6cm;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③胸骨穿刺点,胸骨柄或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位置(胸骨较薄,约1.0cm左右,其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穿刺深度一般不超过1cm,严防穿通胸骨发生意外);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可置枕头,使胸部略为突出。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丰富,当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时,仍需作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点,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一般选择第11~12胸椎或第1、2、3腰椎棘突为穿刺点。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前者患者反坐于靠背椅上、双臂向前伏势式,使腰椎明显暴露;侧卧位时体位同腰穿。

⑤3岁以下小儿可穿刺胫骨头部内侧。

(四)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对患者行出、凝血时间检查。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骨穿包等携至操作地点。骨穿包内应有:骨髓穿刺针、10ml和20ml注射器、洞巾、纱布、棉球、载玻片6~8张、推玻片1张,按需要准备细菌培养管等。

2.病人准备

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帮助病人摆好体位,儿童或不能合作者由其他人帮助固定体位。

(五)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皮肤、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上(胸骨穿刺约1.0cm、髂骨穿刺约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针向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穿刺,针体略向腹部倾斜,针体与骨面成30-45度角),当针尖接触骨质后则将穿

刺针围绕针体长轴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若穿刺针未固定,则应再钻入少许达到能固定为止。

5.拔出针芯,放于无菌盘内;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适当力量抽吸,若针头确在骨髓腔内,抽吸时病人感到一种轻微锐痛,随即有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3ml为宜。

6.将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急速涂片数张备作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检查。如临床疑有败血症,则于骨髓涂片后,再接上注射器抽取骨髓液1.0ml于试管中,送骨髓培养。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则可能是针腔被皮肤或皮下组织块堵塞,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带有血迹时,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如仍吸不出骨髓成分或仅吸出少许稀薄血液,则称为"干抽",此种情况多见于骨髓纤维化、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需要更换其他部位再穿。

8.抽吸完毕,应将针芯迅速插入;左手取无菌纱布置于针孔处,右手将穿刺针连同针芯一起拔出,随即将纱布盖于针孔上,并按压1~2分钟,再用胶布将纱布加压固定。

9.穿刺后注意局部有无出血,一般静卧2~4小时,无任何变化可照常活动。

(六)注意事项

1.术前行出、凝血时间检查,有出血倾向患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对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

2.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3.穿刺针头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胸骨穿刺不可用力过猛、过深(胸骨外板厚仅1.35mm,髓腔7.5mm),以防穿透内侧骨板伤及心脏、大血管。

4.抽吸液量如为作细胞形态学检查不宜过多,以免影响有核细胞增生度判断、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

5.骨髓液取出后应立即涂片,否则会很快发生凝固,致涂片失败。

6.如穿刺过程中,感到骨质坚硬、穿不进髓腔,提示可能是大理石骨病,应作骨骼X线检查,不可强行操作,以防断针。



5、腰椎穿刺术操作规范



(一)适应证

1.诊断性

⑴检查脑脊液的性质成分,对诊断颅内炎症(脑膜炎、脑炎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寄生虫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重要意义。

⑵测定颅内压力,了解有无颅内压增高或减低。

⑶检查脑脊液的动力学,了解椎管内是否阻塞及其程度。

⑷注入造影剂或核素等介质以行神经影像学检查。

2.治疗性

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某些颅内炎症时,放出有刺激性的脑脊液以缓解头痛等临床症状。

⑵鞘内注入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二

)禁忌证

1.颅内压明显增高,已明确后颅凹占位病变或已有脑疝迹象者。

2.穿刺局部感染、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

3.垂危、休克及躁动不能合作者。

4.穿刺部位或颅底骨折脑脊液漏,腰穿可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5.高位颈段脊髓肿瘤,腰穿后可至脊髓急性受压,出现呼吸麻痹。

(三)体位和穿刺点

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特殊情况下亦可取坐位进行穿刺,患者向前弯,双臂交叉置于椅背上,使脊柱突出。

2.确定穿刺点,以两侧髂棘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棘突间隙进行。小婴儿脊髓相对较长,穿刺部位可选择第4~5腰椎棘突间隙。

(四)术前准备

1.术者准备

术者应认真体检和备齐穿刺物品。将皮肤消毒用品、无菌手套、局麻药物、治疗用药和腰穿包等携至操作地点。腰穿包内应有:腰穿针(成人19~20号,儿童22号)、测压管及三通管、5ml或10ml注射器、洞巾、纱布、棉球及试管3支等。

2.病人准备

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消除顾虑;帮助病人摆好体位,儿童或不能合作者由其他人帮助固定体位。

(五)具体操作

1.按上述方法摆好体位,确定穿刺点。

2.操作者先戴口罩、帽子,穿刺点周围常规皮肤消毒(范围至少15cm),戴无菌手套,覆盖消毒洞巾。

3.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针尖稍斜向头部、针体偏向臀部,成人进针深度约4~6cm,儿童约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的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之后可嘱病人,头和腿稍伸直,呈放松体位,便于脑脊液流出。

5.放液前先接上压力计(一般为测压管)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0.098kPa=10mmH2O)或40~50滴/min。据临床需要作Queckenstedt试验,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即在测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秒,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正常时压迫颈静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秒,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

全阻塞;若施压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凡颅内压增高者,禁作此试验。

6.撤去压力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操作法留标本。必要时可在放液后用测压管再测一次脑脊液压力为末压(相对之前的为初压)。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去枕平卧4~6小时,多饮盐开水,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者必须先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瘤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者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者均列为禁忌。在后两种情况,又必须进行脑脊液检查时,可行小脑延髓池穿刺(详见专业书籍)。

2.穿刺时患者如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应处理。

3.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等量脑脊液,然后再等量置换性注入药液。推入药物时勿一次完全注入,应注入、回抽,每次注入多于回抽,如此反复多次,才可完成。

4.低颅压者可于腰穿放出脑脊液后,注入等量生理盐水,防止术后头痛加重。

5.并发症及处理

①头痛:最常见,多由于腰穿后颅内低压所致,特点为平卧时头痛减轻或缓解,而坐位或站立时症状加重。治疗主要是补充液体如生理盐水500~1500ml,或鼓励病人多饮水;多进咸食,少进甜食,以免利尿,卧床休息,一般5~7天缓解。

②脑疝:最危险的并发症,多见于颅内压增高或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其腰穿后可引起钩回疝或枕骨大孔疝,延髓受压危及生命。处理主要是予脱水剂,停止防液。

③腰背痛及神经根痛:多为穿刺不顺利或穿刺针损伤神经根引起。

④感染:未严格无菌操作引起。

6.腰穿损伤的鉴别:当腰穿发现脑脊液有血时,应鉴别是损伤所致还是非损伤性出血。其方法有:

①损伤性出血多有穿刺不顺利。

②自行凝固者为损伤性出血,而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脊液搏动有去血中纤维素的作用和大量脑脊液稀释的缘故,通常不自凝。

③三管法:用3个试管取脑脊液,若三管颜色哟深变浅或转为无色为损伤性出血,而三管颜色均匀一致则为非损伤性出血。

④离心试验:将血性脑脊液离心后,其上层若无色透明、红细胞形态正常为损伤性出血,而非损伤性出血者红细胞皱缩。

⑤血性脑脊液经离心沉降后,其上清液溶血试验阴性者为损伤性出血,阳性者为非损伤性出血(因出血后2小时红细胞即溶解,放出氧合血红蛋白)。

⑥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