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工荒”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民工荒”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民工荒”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民工荒”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民工荒”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摘要

“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南方一些主要城市,并尤其在春节时期尤为明显。“民工荒”既包括“普工荒”,也包括“技工荒”,但无论哪种类型,其所反映出“荒”的特征都可以概括为一种结构性短缺。“民工荒”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03 年,在我国福建、海南等省份及周边沿海地区就出现了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民工荒”,致使一些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消退,经济企稳回暖,而随之而来的“民工荒”问题又开始在珠三角的大批制造企业出现,并呈现从东部向中西部蔓延的趋势。2009年9月21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以“四川也现民工荒”为题报道了作为劳动力大省的四川出现了“民工荒”问题。与此同时,福建、广东、浙江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缺工均达到10%以上。进入2010年以来,在一些原本是农民工输出地的省份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工荒”现象。从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大量裁员产生的“民工慌”,到2009年9月以来随着制造业企业招工困难产生的“民工荒”,一年的时间内,以“低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高体力强度”为特点的制造行业及其他劳动密

集型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大幅下降。

农民工为什么不愿意选择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企业如何改善措施走出缺工困境,社会、政府、培训机构如何加强引导和调控,化解“民工荒”问题。本研究将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以输出地沧州为主要视点,将沧州地区农民工和农村青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输出地区农民工和农村青年的就业意愿、就业需求情况,从中得出结论和对策,为解决当前形势下的“民工荒”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为深入了解沧州市“民工荒”产生的原因,论文课题组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国际劳工组织(ILO)和天津、沧州两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帮助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沧州地区农村青年和天津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技能状况、权益保障和务工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并作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 调查; 分析

1.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1.研究背景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农民问题是解决好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广大农民兄弟遍布全国660 多个大中小城市,在建筑、服务、环卫、运输、轻工业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就业比例高居榜首,他们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得不到保障、生活工作条件差、维权之路艰辛已成不争事实。同时许许多多用工单位招工难,特别是一线操作工人大量短缺严重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是现实问题。我省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现象呈蔓延趋势,2010年调查显示,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仅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一地就缺工超百万。虽然,各用工单位在招不到工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已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及各种福利待遇,但“民工荒”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招工难导致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开工不足、劳动成本上升、恶性招聘竞争、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1.2.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为个人,即已经在输入地(天津)或输出地(沧州)

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和尚未外出就业的农村户籍青年。

第二类为企业和其他组织,即吸纳农民工就业较多的企业及相关行业组织;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的公公培训机构,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服务的政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1.2.2.研究方法

访谈分析法,针对农村务工人员、农村青年了解农民工就业和培训的情况及需求;针对企业了解是否出现了“用工荒”情况,急需何类人才,以及用人单位对待农民工的管理、使用、培训开展情况;针对培训机构了解农民工技能培训开展情况,培训热点、培训模式及就业前景;针对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了解支持和引导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主要政策措施。

文献研究法,对2004年以来中外针对我国“民工荒”问题的各类研究报告、数据模型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搜集、鉴别、整理,得出基于“一手数据”研究而产生的“二手数据”结果,并通过“二手数据”来佐证本研究得出的研究观点,支撑研究结论。

问卷调查法,着重对输出地(沧州)的农村青年和地方企业、培训机构进行问卷调查,以输出地视角解读“民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

1.2.3.分析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的方法。此外,还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着重从供给与需

求、农村青年和青年农民工个人主观愿望与企业需求、输出地与输入地的视角对青年农民工的技能需求进行了分析。

2.沧州地区农民工教育和技能水平

本次调查工作在输入地天津市对农民工个人(含农民企业家)调查的抽样依照其就业行业规模采取比率抽样,而对行业内企业的农民工采取的抽样方法为简单随机抽样。共发放青年农民工个人问卷1,335份,收回1,128份,其中有效问卷999份,达88.56%。样本的行业分布为,制造业企业62.66%,建筑业12.61%、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70%、批发零售业5.01%、住宿和餐饮业10.2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80%,其他行业占3.01%。

在输出地沧州市,课题组采用了与上相同的抽样方法,即按比例随机选取。调研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将问卷调查细分至五类人群,即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已接受过培训的农村青年、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村青年和准企业家,根据各类人群所占具体比例进行抽样选取,分别在黄骅旧城、耀华商厦、东光培训中心、市技工学校和六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选择了1386名农村青年作为调查对象。被企业录用但未工作人员由于和前五类人群互相交叉,特征不明显,没有进行单独分类研究。调查对象分析方法均以年龄分类和性别分类进行研究,部分研究根据提取信息需要采用文化程度分类和不同人群分类进行研究,同时对16岁以下调查对象的教育和技能相关情况进行重点分析。问卷共发放1386份,回收1386份,回收

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327份,有效问卷率95.7%。其中录入微机进行数据统计的问卷:初中毕业生260份,高中毕业生160份,已接受培训的农村青年290份,未接受过培训的260份,准企业家51份,共计1021份。在访谈中,主要选择了四类人群:一是政府官员,主要通过政府官员了解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的基本情况,以及政府支持和引导农民工就业、创业、职业培训的主要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等内容。二是非政府组织代表,通过他们了解对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培训的建议。三是培训机构,主要了解职业培训开展情况、培训热点项目、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等内容。四是企业,通过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情况。

2.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课题组将调查对象分为16岁以下组、16岁至17岁组、18岁至20岁组、21岁至24岁组、24岁-35岁组、35岁以上组,其中24-35岁组和35岁以上组主要是为了进行自主创业的调查和统计需要;16岁以下组由于数量有限,当数据不能满足调查需要时,提取16-17岁年龄段数据进行调查。调查样本在不同年龄段、调查地点、性别上的分布情况如表2-1所示。数据显示,18-20岁的调查对象为最多,计424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41.5%;此外,女性调查对象和男性调查对象人数比为1.09:1,女性调查对象人数高于男性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中汉族占96.38%,少数民族占3.52%。

表2-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统计情况(年龄)

16岁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以

比例

性别分布男12 143 190 101 41 0 487 47.70% 女25 138 234 112 24 1 534 52.30%

民族分布汉族36 278 403 202 64 1 984 96.38% 少数

民族

1 3 21 10 1 0 36 3.52%

2.2.调查对象总体教育水平分析

如表2-2、2-3所示,超过52%的受访对象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或初中文化程度,只有不足两成的人员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可以看出,输出地区农村青年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并从而导致其就业能力较差,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多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差异性不大。

表2-2: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情况(年龄)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总体

小学及以下0% 0% 0.24% 1.88% 1.54% 0% 0.59% 初中97.30% 91.46% 32.78% 37.56% 24.62% 100% 51.81% 高中 2.70% 1.42% 45.52% 34.27% 35.38% 0% 28.80% 中专/技校/职高0% 6.76% 20.75% 16.43% 27.69% 0% 15.67% 高级技工学校/

技师学院

0% 0.36% 0.47% 6.57% 0% 0% 1.67% 大专以上毕业0% 0% 0.24% 3.29% 10.77% 0% 1.47%

表2-3: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情况(性别)

16岁年龄段女选项男女16岁年龄段男性

性小学及以下0.62%0.56%0.00%0.00%

初中55.24%48.69%100.00%96.00%

高中26.49%30.90%0.00% 4.00%

中专/技校/职

13.55%17.60%0.00%0.00%

高级技工学校

2.67%0.75%0.00%0.00%

技师学院

大专以上毕业 1.44% 1.50%0.00%0.00%

2.3.被调查对象中参加技能培训人员受技能培训和教育情况

调查对象中参加技能培训人员共290人,占全部样本量的28.40%。

2.3.1.接受技能培训情况

调查对象职业技能等级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4所示。调查对象中,中级技工所占比例最多,占44.87%,没有技术等级的为19.35%。说明沧州地区的培训学校课程仍以中低级技工培训为主。如果从全部1021名调查对象来看,没有技术等级的所占比例最大,为73.07%,说明沧州地区农村青年的总体技能水平仍偏低,并成为了阻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的最重要阻碍。此外,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的技能水平要低于男性,主要集中于初级技工和没有技术等级。

表2-4:调查对象职业技能等级情况(年龄)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总体

初级技工100.00%25.93%8.73%7.81% 1.72%0.00%8.80%中级技工0.00%37.04%51.59%42.97%37.93%100.00%44.87%高级技工及以上0.00%14.81%25.40%39.06% 5.17%0.00%26.10%没有技术等级0.00%22.22%12.70%10.16%53.45%0.00%19.35%其他0.00%0.00%0.79%0.00% 1.72%0.00%0.59%

2.3.2.对学校开设课程与用工需求匹配度认识情况

调查对象对学校开设课程与用工需求匹配度认识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5所示,认为学校开设课程与用工需求比较匹配的所占比例最多,占调查对象的48.62%,不匹配的占1.52%。但从表2-32中,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所学的课程一般或没有优势的比例超过了70%,和本题结论矛盾。针对此现象,我们专门在访谈中设臵谈话内容,问询被调查对象对市场的用工需求的了解程度,访谈结果表明,83%的受访对象认为自己并不了解市场上的用工需求。从而表明农村青年和青年农民工缺少获知真实、及时的市场用工信息的渠道。可见,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为农民工“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第二个重要阻碍。

表2-5:调查对象对学校开设课程与用工需求匹配度认识情况(年龄)选项16岁以下16-17岁18-20岁21-24岁25-35岁35岁以上总体

匹配0% 33.33% 47.20% 49.61% 22.22% 0% 45.86% 比较匹配100% 59.26% 47.20% 44.88% 77.78% 100% 48.62% 不匹配0% 7.41% 5.60% 5.51% 0% 0% 1.52%

2.3.3.为调查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情况

调查对象在各类机构接受培训情况(按年龄分类)如表2-6所示,其中民办机构提供的培训所占比例最多,占调查对象的65.69%,其次为政府所属机构和企业,分别占23.46%和12.61%。通过年龄段比对发现,参加政府所属机构培训的比例随着年龄段的递增而增长;参加民办机构培训的比例则随着年龄段的递增而降低。这表明年纪较小的农村青年从民办培训机构受益较大,而政府组织的培训多面向20岁以上的农村青年,对16岁年龄段农村青年关注不够。

表2-6:为调查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情况(年龄)

选项16岁以下16-17岁18-20岁21-24岁25-35岁35岁以上总体政府所属机构0% 3.70% 19.05% 31.25% 24.14% 100% 23.46% 企业0% 0% 11.90% 14.84% 15.52% 0% 12.61% 民办培训机构100% 88.89% 69.84% 60.94% 56.90% 0% 65.69% 其他0% 7.41% 13.49% 10.16% 5.17% 0% 10.26% 为调查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构情况(按性别分类)如表2-15所示,在民办机构接受培训的居于首位,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1.81%和72.60%,女性高于男性。男性参加政府组织的培训比例为31.94%,高于女性的15.07%,女性参加企业组织的培训比例为15.07%,高于男性的7.64%。可见,沧州地区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更偏向于重体力、高强度的工种,而企业组织的

培训更适合女性的技术及生理特点。16岁年龄段中,男性和女性参加民办机构培训的比例分别为87.50%和89.47%,表明在该年龄段中,政府培训的作用要小于民办培训机构。

2.3.4.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负担情况

调查对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负担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7所示,可以看出,个人负担培训费用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63.93%,其次为政府负担占37.83%,企业负担为8.21%。从年龄分析,在16以下和16—17岁年龄段,个人负担的比例分别为100%和85.19%,均高于其他年龄段。说明农村青年培训所需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并由此原因阻碍了农村青年更多的接受多种类型的技能培训,从而不能达到企业所需的技能水平。

表2-7:调查对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负担情况(年龄)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总体

政府负担(免费培训)0% 14.81% 36.51% 50.00% 24.14% 100% 37.83% 企业负担0% 0% 7.14% 4.69% 22.41% 0% 8.21% 个人负担100% 85.19% 67.46% 58.58% 58.62% 0% 63.93% 政府、企业部分负担0% 11.11% 7.14% 7.81% 8.62% 0% 7.92% 2.4.被调查对象中准备就业人员对就业及培训的期望情况分析

准备就业人员是指问卷人群划分中应届初中毕业生、应届高中毕业生、未接受培训人员、正在接受培训人员,共计四类人员,970人。问卷中主要关注调查对象对职业生涯发展的期望情况的题目有9个,涉及调查对象的未来计划、希望就业的行业与职业、

影响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2.4.1.未来计划

调查对象对未来的计划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8所示,“在家乡创业”和“在其他地方找工作”所占比例最多,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8.39%和34.48%;结婚、养家糊口、返乡回家仅占4.21%;选择在其他地方找工作、在其他地方学习、在其他地方创业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此数据表明,输出地区农村青年具有强烈脱离土地、进入城市生活的要求和期望,这将成为由农村劳动力转变成产业工人的内在条件。

表2-8:调查对象未来计划情况(年龄)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总体

在家乡找工作10.81% 16.73% 29.25% 29.11% 16.92% 100% 24.39% 在其它地方找工

59.46% 45.20% 35.14% 23.94% 4.62% 0% 34.48% 在家乡继续学习18.92% 26.33% 9.43% 9.86% 9.23% 100% 14.59% 在其他地方继续

学习

67.57% 37.37% 28.77% 19.72% 3.08% 0% 28.99% 在家乡创业16.22% 25.27% 34.67% 50.70% 92.31% 0% 38.39% 在其它地方创业35.14% 25.62% 20.75% 19.72% 15.38% 0% 22.03% 与家人共同经营

家族生意

5.41% 11.74% 14.62% 8.92% 2

6.15% 0% 13.03% 结婚、养家糊口、

返乡回家

5.41% 2.85% 5.42% 3.76% 3.08% 0% 4.21% 其他 2.70% 1.07% 1.65% 1.41% 3.08% 0% 1.57%

2.4.2.调查对象希望就业的地域范围情况

调查对象就业地域范围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9所示,到北京就业所占比例最多,占调查对象的49.75%。其次是去其他沿海地区就业,占45.92%,选择到天津就业的占27.63%;选择北京和其他沿海地区的比例随年龄段递增而呈降低趋势。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青年的选择逐渐趋于理性化,开始考虑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地区。选择天津的人数随年龄段递增而逐步上升,基本符合沧州地区在外务工人员多集中于天津市的现实情况。

表2-9:调查对象希望就业的地域范围情况(年龄)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总体

北京64.86% 57.50% 49.41% 39.81% 41.54% 0% 49.75%

天津18.92% 26.79% 31.68% 27.49% 10.77% 0% 27.63%

其他沿海地区67.57% 50% 43.74% 41.71% 44.62% 0% 45.92%

家乡及周边

乡镇

5.41% 1

6.79% 24.82% 34.60% 58.46% 100% 26.06%

其他24.32% 12.50% 8.04% 9.48% 6.15% 0% 10.03%

2.4.

3.希望就业的行业

调查对象就业行业选择倾向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10所示,有53.09%选择了制造业,位居第一位;第二至第五位分别是居民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社会工作、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业,选择的比例分别为41.53%、33.01%、24.00%、23.60%。16岁以下年龄段选择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比例为

62.16 %和45.95%。而实际上,按输出地培训学校的情况和自身经济情况,输出地区农村青年在缺乏接受相关培训或外部资金支持情况下,基本不可能从事以上职业。这表明部分16岁以下年龄段农村青年没有对自身认识清楚,想法不切合实际。

表2-10:调查对象就业行业选择倾向情况(年龄前十位)

1、制造业40.5

4%

52.31%50.94%55.87%67.69%

100.

00%

53.0

9%

2、居民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24.3

2%

41.28%37.97%47.89%53.85%

100.

00%

41.5

3%

3、社会工作16.2

2%

28.83%30.90%42.25%43.08%

100.

00%

33.0

1%

4、金融业62.1

6%

29.54%25.00%12.68%7.69%

100.

00%

24.0

0%

5、信息传输、计算机应用服务和软件业40.5

4%

33.10%21.46%16.43%9.23%

100.

00%

23.6

0%

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0

3%

31.67%16.98%12.68%10.77%

0.00

%

20.0

8%

7.、理发及美容保健服务10.8

1%

19.22%20.05%26.29% 6.15%

0.00

%

19.8

8%

8、建筑业21.6

2%

22.06%20.99%15.96%12.31%

0.00

%

19.6

9%

9、房地产业45.9

5%

22.78%18.63%12.21%13.85%

100.

00%

19.2

0%

10、教育业27.0

3%

19.57%12.97%7.04%15.38%

0.00

%

14.2

0%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2.4.4.调查对象就业职业选择倾向情况

调查对象就业职业选择倾向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11所示,选择室内装饰设计员的最多,比例为24.98%,以下依次为美发师21.74%,调酒师17.53%,美容师16.26%人,花卉园艺师14.10%。16岁年龄段选择较多的依次是室内装修设计员35.14%、美发师24.32%、调酒师29.73%。审视输出地所提供的培训课程,能够满足以上需求的只有美发师课程。这一结果,一方面暴露出输出地面向农村青年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渠道的缺失,另一方面再次反映了现有培训体系中缺乏职业生涯指导。

表2-11:调查对象就业职业选择倾向情况(年龄前十位)

1.室内装饰

设计员

35.14%25.62%27.12%20.66%16.92%0.00%24.98%

2.美发师24.32%21.71%2

3.58%21.60%9.23%0.00%21.74%

3.调酒师29.73%19.57%19.10%13.15% 6.15%0.00%17.53%

4.美容师10.81%1

5.66%1

6.98%1

7.84%12.31%0.00%16.26%

5.花卉园艺师1

6.22%13.52%16.27%9.39%16.92%0.00%14.10%

6.营养配餐员10.81%16.37%15.33%9.39%10.77%0.00%13.91%

7.收银员21.62%14.59%12.26%8.45%7.69%100.00

%

12.24%

8.装饰美工 5.41%14.59%12.97% 4.69%9.23%0.00%11.17%

9.中式烹调师 5.41%14.95%11.08%9.39% 4.62%0.00%11.17%

10.西式面点师16.22%13.52%13.44% 4.23% 4.62%0.00%11.07%

选项

16岁以

下16-17岁18-20岁21-24岁25-35岁

35岁以

总体

2.4.5.调查对象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有无就业优势情况

调查对象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有无就业优势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12所示,认为一般的占比例最多,占调查对象的46.43%;认为无优势的24.78%,认为有优势的占28.80%。认为有优势的比例随年龄段递增而上升,认为无优势的比例随年龄段递增而下降,其中16岁以下群体认为有优势的比例为21.62%,无优势比例为40.54%。这体现出,在目前教育体制下,16岁年龄段群体的技能水平最低,就业信心最弱。

表2-12:调查对象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有无就业优势情况(年龄)选项16岁以下16-17岁18-20岁21-24岁25-35岁35岁以上总体有优势21.62% 17.44% 29.01% 38.97% 47.69% 0% 28.80% 一般37.83% 45.91% 49.53% 42.25% 46.15% 100% 46.43% 无优势40.54% 36.65% 21.46% 18.78% 6.15% 0% 24.78%

2.4.6.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无就业优势的原因情况

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无就业优势的原因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13所示,认为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无就业优势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经验、缺乏技能和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分别占73.41%、68.25%和48.81%。

表2-13:调查对象认为现有教育和职业技能无就业优势的原因情况(年龄)

选项

16岁

以下16-17

18-20

21-24

25-35

35岁

以上

总体

缺乏技能73.33% 71.84% 65.56% 62.50% 75.00% 0.00% 68.25% 缺乏经验46.67% 73.79% 77.78% 75.00% 50.00% 0.00% 73.41% 没有机会接受培训46.67% 58.25% 52.22% 20.00% 25.00% 0.00% 48.81% 在家乡/社区没有培

训机构

20.00% 23.30% 21.11% 7.50% 0.00% 0.00% 19.44%

其他13.33% 7.77% 7.78% 5.00% 0.00% 0.00% 7.54% 2.4.7.调查对象月工资要求情况

调查对象月工资要求情况按年龄段分类如表2-14所示,月工资1500-2000所占比例最多,占调查对象的29.58%。其次为

2000-3000元,占28.21%。

表2-14:调查对象月工资要求情况(年龄)

选项16岁以下16-17岁18-20岁21-24岁25-35岁35岁以上总体680-920元21.62% 2.85% 3.77% 4.23% 0% 0% 4.02% 920-1500元16.22% 13.52% 13.92% 14.08% 12.31% 0% 13.81% 1500-2000元27.03% 28.83% 28.30% 32.39% 32.31% 100% 29.58% 2000-3000元16.22% 25.62% 29.01% 29.11% 38.46% 0% 28.21% 3000元以上18.92% 29.18% 25.00% 20.19% 16.92% 0% 24.39% 调查对象月工资要求情况按人群分类如表2-15所示,已接受培训的人群主要选择比例集中于1500-2000元(32.41%)和2000-3000元(25.17%),其他人群里,选择比例中1500-2000元、2000-3000元和3000元以上比例差距不大。两者相比,已接受培训的人群对工资的要求低于其他类人群,一方面表明接受培训人员能够针对自己的技术等级为自己的劳动定价,另一方面说明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和未接受培训人员因为不了解劳动力市场情况,对预期工资收入估计过高。2008年河北省企业在岗职工平均月工资约为2033元。

表2-15:调查对象月工资要求情况(人群)

选项已接受过培训的

未接受过培训

的、初中毕业生、

高中毕业生

总体

680-920元 5.52% 3.68% 4.23% 920-1500元16.55%12.79%13.92% 1500-2000元32.41%28.68%29.79% 2000-3000元25.17%28.38%27.42% 3000元以上20.34%26.47%24.64%

2.5.对天津地区农民工深度访谈结果

2.5.1.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和务工条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务工环境较差。表现为:

2.5.1.1. 工资发放没有保障,常被拖欠

在接受访谈调查的天津地区务工人员中,64. 99 %的务工人员工资曾被拖欠。

2.5.1.2. 多数从事较艰苦的工作

在对务工人员的访谈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事的是建筑业、工厂的临时工和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工作相对来说较为艰苦。

2.5.1.

3. 务工人员的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较差、环境较恶劣

访谈表示,基本上所有的务工人员均有加班的经历。实地调查也发现,80%以上的务工人员的日工作时间都超过9 小时,每周最多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有的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休息。工作现场没有劳动保护措施,气味、粉尘、噪音严重侵害着工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城市居民的问询表示,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工作平均收入低,工作条件一般较差,他们一般不愿意从事这些工作。4近半数的城市居民认为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才会从事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十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宁可失业也不做。

2.5.1.4. 务工过程困难重重

访谈表明,务工人员对“务工过程遇到的最困难的事情”集

中表现在找不到工作、待遇低、权益经常被侵犯、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差、子女无法就学等。

2.5.1.5. 大部分务工人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虽然访谈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务工人员有签订正规劳动合同。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极少数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工人”有签订劳动合同,其他均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两者数据出现显著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务工人员担心反映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实际情况会被“炒鱿鱼”,不敢如实接受调查;二是务工人员对劳动合同认知出现偏差,将一些简单协议当作正式劳动合同。

2.5.1.6. 维权难度大

访谈表明,务工人员维权意识较淡,维权能力较低,维权成本高,使只有微薄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望而却步,有的务工人员采取了极端形式如”跳楼”来维权。城市居民对务工人员采取极端手段看法不一致,近二分之一的城市居民认为外来务工人员采取”跳楼”的手段讨薪是一种走极端的方式,是作“秀”,而更多的城市居民则认为外来务工人员用“跳楼”的方式是一种走投无路,被逼无奈的选择。

2.5.2.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访谈结果显示,在务工人员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对生活条件满意或比较满意。就医、子女就学等生活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他们。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详解

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在农村有地,但离开了;他们在城市工作,但没有城市户口,不享受社会保障;他们为城市贡献巨大,向往城市,但不被城市接纳,游离于 主流社会之外。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工资偏低,被拖欠现象严重;劳动 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培训就业、子女 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 我们的城市政府不愿意接纳农民工,使之成为与城市原住民一样的权利平等的居民,主要是担心他们成为城市的负担。有的城市领导人还说,若对农民 工开放了城市,城市财政就会破产。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短视的、错误的。 最近几个月,国内几座大城市在这方面有重大举措,会给改革的后进者形成压力。但话说回来,解决农民工问题如果仅仅靠地方政府,的确有很大局限性。 必须有国家层面上的综合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问题。 首先,城市政府自己要降低和规范农民进城落户的门槛。只要合理设置城市门槛,辅以适当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完全不会成为城市的负担。所谓合理的城市门槛其实很简单:只要一个人或包括其家庭成员在一个城市拥有或租用合法、合规住房,并在这个城市工作或长期居住,就可以登记为

这个城市的居民,并拥有这个城市的所谓“户口”。 其次要创造条件降低房价。要以更大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征收房产税,并尽快推出赠与税、遗产税,以加强房产税的威力。房价降下来后,保障房建设的 成本就会降低。这样一来,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再次,要建立既有灵活性又有统一性的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本养老 制度。成都市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实现了基本医保和基本养老的全辖区一 体化。为了不显着增加财政支出,可将目前的新农保和农村养老标准作为全民 基本医保标准和基本养老标准。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没有任何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可以让他们适用农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形成全国不分城乡的统一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允许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在各地有一定差异, 但中央政府应支持一些落后城市逐步提升保障水平,最后形成全国体制机制统一、数量标准一致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以外,可允许形成和收入挂钩的、保障程度高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层次。任何 一个农民都有这样的基本社会保障险,他走到哪里都不占便宜,因此他们也未必要挤到“北上广”这类城市落户;只要有社保账户转移接续制度,各地政府 也不会怎么吃亏,不会产生财政压力。这个变革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一些城 市政府在目前的条件下都能做,其他城市有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会更容易做。国家只要对落户地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即可。 最后一个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是大学考试录取制度。应下决心革除这种极不公正的大学考试与录取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命题、考试和录取制度; 自主招生的院校更不能按省区设置不同的录取标准。目前,大学招考适龄人口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经济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崔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本文论述了中国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原因,以及“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模型;劳动力;结构 [DOI]10.13939/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8186258.html,ki.zgsc.2015.35.229 1从“民工潮”到“民工荒”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农民连绵不断地爆发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现象,这种跨地区转移,被称作“民工潮”。然而从2003年开始,在珠三角首先出现招工难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闾定军,等.“民工荒”探源[J].特区经济,2004(10). 2“刘易斯模型”的理论分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参见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译本)[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或参见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是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

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至此二元经济完全消除,劳动力市场从此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此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却发生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经济学理论界更是出现了一个大胆的结论:中国的“人口红利”阶段已近尾声,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转变,我国已进入了“刘易斯拐点”。 但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既不合逻辑,也非理性。首先,当一国出现“刘易斯拐点”时,经济发展将出现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达到很高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但还将出现小的生育高峰。此外,劳动力的二元市场仍然存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并未观察到此种迹象。我国有劳动力人口7.4亿多,其中农村劳动力5亿人,剩余劳动力人口1亿多。可见,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与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前提并不相符。 3“民工荒”现象成因探究 刘易斯模型只是个一般模型,不能直接用它解释所谓的“民工荒”现象。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如下:首先,宏观调控效果显著。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粮食不断减产显然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其次,农民经营收入增加。另外,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是: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民工荒”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和企业用工需求不匹配而引起的。下面将对此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本文从供给与需求出发,分析了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民工荒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短期的变化。在政府的宏观导向与市场调节作用下,劳动力流通会变得更加通畅,农民工的生活,就业,社会地位都会得到改观。 [关键词] 民工荒供给与需求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supplies and the demand,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which the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appeared and solves the laborer wild problem to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ies.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he laborer wild phenomenon i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 stage which consummates unceasingly must experience, is our country labor market one kind of short-term change. In under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guidance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function, the labor force circulation can become more unobstructed, peasant laborer's life, the employment, the social position can obtain has a new look. Key words: laborer uncultivated land supplies and demand government'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arket regulation unify 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的决定,从而掀起了中国农村第三次解放浪潮。一度使我国每三个产业工人中就有两个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拉动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将现代城市的文明要素带到了农村,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及城镇化建设。可以说他们已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一度出现民工荒问题。为此,笔者从当前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 .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供给与需求 1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对当代农民工面临的困难分析及解决方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 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 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 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 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 代农民工问题。 一、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 施,并提出了"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的方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做了大 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特别 是针对农民工工资被拖欠,进城务工遭歧视,正当权利受 损害,以及就业技能低,子女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对 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治理,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 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增加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培训的投入,积极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等 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在社会上和农民工中产生了积极 的反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的看,农民工

外出就业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关于农民工的许多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还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 一是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依然存在。这已成为中国分配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且标准调整缓慢,一些企业主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拖欠工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克扣或变相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劳动安全卫生条件较差,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拿着最低的工资,却干着最重,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他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尤其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建筑施工作业,井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饮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

“民工荒”形成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民工荒”的根源 “民工荒”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必然结果,而绝非偶然现象,更不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经笔者与用人单位、中技学校、劳务输出机构、生产员工等调查研究,由以下众多原因产生了“民工荒”。 民工来源减少,计划生育的作用初步出现。当前各地出现的“民工荒”,其实大多数都是指制造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人缺乏。大多数企业招的普通生产工人要求都是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在16—25周岁。而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在1980年至1988年左右出生的人,此阶段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时期出生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国人口在增加,但是可用劳动力人数的确在减少。 用人需求增加,加入WTO、新增企业多,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计数据,2003年11月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一直以5%的幅度稳步增长。加入WTO后,东南沿海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区振兴、CEPA协议及泛珠三角合作等因素,原有企业的扩张和新增企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用工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性别需求失衡,女工需求过大,男工相对过剩。由于种种原因,女工的需求量是男工的需求量的数倍。因女孩子文静温和,便于管理,众多电子制造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男女比例有的高达1:10,个别企业除搬运等特殊岗位外,全部招女工。男女人口出生比例都在1:1左右,而众多企业招工都以女工为主,“民工荒”是这种性别需求差异的必然结果。 区域需求不均衡,用人单位户籍限制不合法,民工西行或北上,孔雀不再东南飞。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劳动力从祖国各地奔向东南沿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民工在省内或市内都能找到一份工作,加之西部开发和东北工业区的振兴,沿海的吸引力逐渐减弱,民工向内地东北和西北流动实属自然现象。东南沿海民工需求越来越大,而到沿海来的民工越来越少,东南沿海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收入增加,部分民工转向农业,民工外出减少。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粮油价格大幅增长。主要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达30%—50%,大米从每斤1元钱涨到每斤1.5元;花生油从50多元一壶涨到70多元一壶,猪肉价从5元多钱一斤涨到7元多钱一斤。农民负担的减轻,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发展农业政策的落实,部分地区的民工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是更加自由和安心。在家务农既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又可以与家人团聚,还不用挤车劳累,出外打工的民工就自然少了。 教育事业发展,就业时间推迟,劳动力资源短期供给不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治穷先治愚,读书之路就是出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民办教育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家长都在竭尽全力让子女多读一点书。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中学毕业生,都会再继续读书,中学毕业生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少了。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又走进了学校,能到企业上班的民工肯定就少了。 生活水平提高,自愿失业人数增加。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谁都知道出外打工很辛苦。很多人出外打工是生活所迫。现在生活稍有好转,家长不忍心让子女外出受苦,子女也不愿意再受苦受累获取微薄的收入,部分民工开始挑选企业,待遇环境不满意的就不去应聘,

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

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工荒”问题,是新时期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角度提出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调整对农民工的培训重点和内容的政策建议;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调整管理方式,使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科学性的政策建议;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调整国家“城市化”政策和转换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外出务工就一直成为我国突出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涌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为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2004 年年初,有着9 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遇到民工短缺的现象,打破了民工无限供给的神话。继广东东莞首次出现民工短缺之后,迅速波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并且有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近年来,农民工短缺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引起了政府、企业、学界等社会多方面的关注。 一、“民工荒”问题的现状特点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 关于“民工荒”,2004 年9 月8 日,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指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问题最为严重;企业需求量大、严重缺乏的主要是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 到了2011 年,“民工荒”现象愈发严重,并呈现出扩散之势,即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传统劳务输出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省份扩散。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0 年第四季度,江苏省辖市各类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岗位170.44 万个,相比上一季度增长1.15%。与此同时,进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各类求职人员149.64 万人,减幅4.51%。缺工的现象基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型行业,而且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江苏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主要为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这两个分别占缺工企业总量的38.7% 和25.3%,一线操作工占总数的94.6%;福建缺工行业主要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山东用工缺口最大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裁剪缝纫工、餐厅服务员和推销展销人员。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也面临缺工新问题。据贵州省相关部门介绍,近期,贵州本土企业用工缺口达万人次,缺工现象十分严重。今年湖北省劳务输出人数预计将收缩10%至15%左右,至少“缩水”100 万。该省输送到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至少减少60 万。 “民工荒”的基本特点:民工荒已经从局部短缺演变成全面短缺。一是从时间上看来得更早,珠三角早在2011 年春节前数月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用工荒”现象;二是从范

民工荒的成因与对策文献综述

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文献综述 摘要:民工荒是指民工短缺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由最早在南方出现和春节期间出现发展到其他省市也出现。本文针对民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策,从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农民工个人角度对民工荒问题的文献反映的现象和程度进行综述。以找到为企业提供充足人力资源及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字:民工荒劳动力市场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 1民工荒成因 1.1 市场角度 1.1.1劳动力供求关系不平衡 许多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农村劳动力从长期的供大于求转向既过剩又不足的现象。柯龙山(2010)认为,民工荒成因并非农民工绝对数量不足,而是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致使农民工的供给趋于紧张。(曾贵,钟坚,2010)的新观点是加工贸易的粘性工资低于农民工的预期工资时,农民工“用脚投票”,选择留在农村务农或到非加工贸易部门就业,劳动力供给满足不了加工贸易对农民工的需要是导致加工贸易“民工荒”的根本原因。 1.1.2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产生民工荒的原因是由于就业惯性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作用,例如(鄢平,贺建风,2009)认为,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劳动力迁移以后原有市场关系改变,内部劳动力市场对留下者有利,劳动者习惯在他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工作,,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劳动力转移,而劳动者由于对环境有依赖性而不愿调整就业,如果第二产业无法改变这种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惯性时,就造成了民工荒的出现。 1.1.3 产业转移 有学者研究出,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依靠低成本而非技术劳动力进行生产的模式也是造成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林涛,2010)的观点是,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在转移时,中部地区劳动力不断增长,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经济学界在民工荒问题的结构性上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民工短缺的现象方面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即不加区分地进行整体性分析,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一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1.2政府角度 1.2.1 保障问题 许多学者认为,民工荒的本质是对农民工保障不健全。(李雄,刘山川,2010)指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制度不健全,农民工遭受来自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制度和传统观念的“非平等待遇”和“身份歧视”还有“社会排挤”,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尚未打破的情况下,农民工无法享受平等就业权益。由于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不健全,使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使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在这些情况下,农民工就放弃保障低的就业,因此导致了民工荒。 1.2.2生育土地等政策问题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摘要】 30年改革进程中,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强劲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用工短缺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本文利用“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流失”来解释“民工荒”现象成因,并就利弊两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富有实践性的经济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利弊对策 一、引言 2004年1月起,我国首次遭遇“民工荒”,珠三角地区拉响民工短缺警报。随后,劳动力短缺蔓延到安徽、湖南等民工输出的内陆省区。2009年,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缓和的形势下,企业用工量急剧增加,务工人员反而减少,使得民工荒现象更加严重。2010年春,从沿海到内地部分城镇出现出现更为突出的“劳工荒”现象,局部民工荒发展成全国性用工短缺。企业用工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受到极大威胁,依靠丰富劳动力资源而形成的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二、“民工荒”原因解读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更反映了长期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劳动力从充分供给到短缺,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流失和“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民工荒”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人口转变已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每年平均只有1%略强,并预计在2015年转为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所以,劳动力供求的数量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渐渐减少。 2.劳动力工资粘性。近几年来,我国CPI指数平均每年以6%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

为什么会同时存在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晌“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竟然大范围地出现劳工短缺。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原因如何,又如何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会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开始短缺,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中端劳动力却出现过剩。一方面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状况。 自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继而引发全国的民工荒。有关专家认为,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不但波及几乎所有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二是“荒”在普工,从深圳、东莞、广州、沪苏浙闽等地来看,大量缺乏的仍是普工,例如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缺工近30%,人数在百万之上,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状态;三是“荒”在“80后”和“90后”,即称作“农二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用工单位难招的是25岁以下的这一代人;四是“荒”在不返回,农民工离岗后很少有返回原单位工作。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供求差距明显扩大,未被城镇单位录用的大学生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半。2003年以来,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实现正规就业。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2008年约减少30万。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文评史评论文,比2009年1 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但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在大学生就业难方面,专家认为,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择业方式与现行用人制度不完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对于“民工荒”问题主要是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和企业的低工资,使得农民工供给减少,从而出现了“民工荒”;另一方面, 工资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造成城市出现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市场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和就业岗位时存在着较大的偏好。据统计有6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只有6.5%的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这样他们就在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出现了“挤堆”现象,竞争压力自然加大.然后是大学扩招: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刚开始是为了扩大内需,加大人才培养,但后来却愈演愈烈,大学扩招成风,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跃进运动,这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竞争力下降,空有文凭而没有真正本领成了“花瓶”在找工作时却还不愿意低就。再者就是大学生与农民工就业的冲突:大学生市场的需求方与农民工市场的需求方相同,谋求利润最大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中国依次出现由沿海到内陆地区的“民工荒”现象,中国劳动力市场过剩供给的状态已经被更普遍的用工荒现象所取代,而农村还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的供求比例严重失衡,针对这一系列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本文透过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来分析当今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供求用工荒剩余劳动力高素质劳动力 一、引言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良性运转的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还有一些方面不完善,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民工荒”现象和高素质劳动力的供大于求,这些问题会阻碍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因此,正视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理论综述 劳动力市场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民工荒”现象 1、原因 农村对外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大致可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动接受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知识和勇气,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转移就业;另一部分则是有知识,敢于创新的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他们要求增加收入,不满足于传统农业的低收入、成效慢等不利因素。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也是南方一些主要城市的民工来源。 金融风暴时东莞市场失去了60万个工作岗位,压缩生产、裁员、减少运营费用,几乎是珠三角所有外向型企业共同采取的自救措施,近百万人被迫离开。然而没想到4月份后订单突然多了起来,而工人却不够了。金融危机导致年初企业用工收缩,返回人员数量少于过往,而年中尽管进入求职旺季,甚至因为农忙还有人急需返乡。金融风暴让市场变的扑朔迷离,企业无法在年初就制定好全年用人计划。因此当订单回升、生产任务激增,一线工人的供给就骤然紧张,使企业手忙脚乱。 在民工返乡大潮后,一部分人受惠于当地政府的就业政策而留在了家里;另一部分人则流向了长三角以及西部,还有北京、大连等地。 求职群体的变化也是催生这一轮民工荒的一个原因,现在出来打工的工人70%以上是80后、90后,与上一代背着竹篓来打工不同,这一代是拎着拉杆箱进城的,除了工资福利以外,他们对工作环境,发展前途,有着比父辈更多的诉求,也不甘心只是从事生产线上的辛苦工作。 2、与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解释 一方面是民工荒,一方面确是加大民工就业门槛:“要提高珠三角外来民工的准入门槛,凡进入珠三角就业的外省农民工必须具有高中或者中专以上学历。”另一方面是严格的年龄标准,如一些制造企业规定女工年龄不能超过26岁,如此矛盾的现象说明,中国并不缺农民工,缺的是接受低薪却处于最佳人口红利年龄的民工,缺的是能够提升民工薪酬的企业与经济结构。

民工荒形成原因

民工荒形成原因 近年来,企业用工短缺的“民工荒”状况已经波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并向中西部地区纵深发展。金融危机后,因为经 济复苏,企业用工短缺的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 劳动力“无限供给”,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其对我国经 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将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调查,对 企业用工现状以及“民工荒” 的成因实行分析,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解决“民工荒”问题提 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定义 《中国现代社会学辞典》中将“农民工”定义为“拥有农业户口、被 人雇佣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 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 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本文所说的农民工主要指的是狭义的农民工。 “民工荒”则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 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社会各界用“民工荒”这 个词概括了我国部分企业招不到农民工这个现象。 二、浙江省企业“民工荒”现状及特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半年以来,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作为返乡潮的延续,春 节过后,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出外打工,而是留在家 里等待观望。到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久违的订单重新增加,闲置的生产线重新开动,可工人找不到了。 据调查,此次民工荒具有以下特点: (一)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次“民工荒”中找不到人的企业多集中在对农民工需求大、工资收 入低、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加工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统计数 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9.1%,建筑业占17.3%, 服务业占11.8%,排在前三位。从工资看,农民工收入最低的行业为 住宿餐饮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他们的月均工资分别为1264元、1276 元和1331元。 (二)从工作岗位看,缺工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与“民工荒”缺工集中在技术工不同,本次的 “民工荒”紧缺的是普通的操作工。例如,温州劳动力市场缺口最大 的5个工种是:普工、服务员、学徒工、平车车工和注塑工;宁波市 人力资源市场的用工统计信息显示:服务员、普工、缝纫工最为紧俏。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民工荒”成因 浙江省出现大规模“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通过调查分析,能够将这些原因归结为几个主要方面: (一)劳动力总量的供给相对减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证明了是个重要的 转折点:当年,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5年来最低,增长 率较上年减少74%。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 也在首次出现下降。所以从起首次出现了“民工荒”。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左右,大大低于1996-的水平;而与此 同时,我国经济却保持了年均10%的快速增长,远高于1996-平均增 长8.6%的水平,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所以,在未来的时间内我们的劳动力供给将逐步趋于紧张。 (二)中西部发展快,增加了用工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央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 特别是在中央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中西部地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

“民工荒”现象成因、利弊及对策分析 【摘要】30年改革进程中,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强劲的助推器。近几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用工短缺现象,即所谓的“民工荒”。本文利用“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流失”来解释“民工荒”现象成因,并就利弊两方面进行探讨,进而提出富有实践性的经济对策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原因利弊对策 一、引言 2004年1月起,我国首次遭遇“民工荒”,珠三角地区拉响民工短缺警报。随后,劳动力短缺蔓延到安徽、湖南等民工输出的内陆省区。2009年,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缓和的形势下,企业用工量急剧增加,务工人员反而减少,使得民工荒现象更加严重。2010年春,从沿海到内地部分城镇出现出现更为突出的“劳工荒”现象,局部民工荒发展成全国性用工短缺。企业用工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将受到极大威胁,依靠丰富劳动力资源而形成的制造业成本优势不复存在。 二、“民工荒”原因解读 “民工荒”现象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更反映了长期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劳动力从充分供给到短缺,劳动力价格的普遍上涨,预示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流失和“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民工荒”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1.长期的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作用,人口转变已进入低生育阶段,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率已经开始迅速减缓,每年平均只有1%略强,并预计在2015年转为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吸纳殆尽,不足以补偿城市用工量。所以,劳动力供求的数量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口红利”渐渐减少。 2.劳动力工资粘性。近几年来,我国CPI指数平均每年以6%左右的幅度增长,而工人的名义工资只有小幅增长,这就导致了实际工资的负增长状态。并且国内总需求的增加与工资上涨不挂钩。所以当前的民工荒是总需求迅速上升而工资调整呈现粘性的宏观经济波动。 3.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导致技工荒。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成熟,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的产业工人,而农民工技术水平落后和职业教育的高收费阻碍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形成劳动

民工荒原因及解决办法

民工荒原因 1 背景:一:企业对民工需求的增大,这以后将取代的是跟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 二:新青年加入民工行业的在减少! 三:个人创业的多了,独自去发展的多了!都想当老板, 民工在减少呀!! 2 原因: 当然是民工利益导向所致,这是毋庸置疑的. 查询资料可知,春节后,大量民工选择留在自己家乡或家乡附近就业,这是为何?从民工的选择可以推断出:近几十年来沿海制造业企业对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忽视甚至蔑视民工权益,致使民工物质利益受损,更不用说精神上能够有所慰藉.这是 企业方面的主要原因,至于民工本身方面的原因,相信不用多说也能想到吧! 会导致什么后果? 1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根本的劳动力,企业机械无法动工,企业内形成荒废的景象. 2一定程度的迫使劳动密集型企业维护民工权益,主要是提高民工工资,福利等方式吸引民工,挽留民工. 3单凭企业是难以解决民工荒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力量(工会)解开这个捆绑多年的结 4民工荒并非真的"荒",而是民工量分布不同所致.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民工荒,那个地方就民工盛,所以说民工荒具有地域性.(随便说说) 至于现今讨论得民工荒是否能够推动中国经济转型问题,难以考究?有一定的可 能性.但是民工荒只是民工与企业双方博弈的一种后果而已,并不具备推动经济转型的能量. 民工荒具有两方面性质,一方面让企业知道民工的集体力量(劳工权益主体),使企业遭受损失,知痛而后改;另一方面,呼唤社会各界重视民工权益. 要知道,民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之一. 首先,应当如何看待引起民工荒的直接原因。 说起这次民工荒,工资低甚至工资被拖欠、工作条件差,尤其在一些地方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原因 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就是物价的上升与农民工生活费用的提高 第三个原因,是与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劳动力大量需求有关 另外,促使民工荒发生的因素,也取决于特定的背景。如果这些背景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因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首先,经济的宏观调控,将使一些过热的产业放慢发展的速度。比如房地产是近些年来最热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吸纳农民工最集中的产业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降温,其吸纳农民工的能力也会下降;其次,有关农村政策造成农民增收的效应将很快稳定下来。70年代末期的农村改革,

我国“民工荒”问题法律研究

我国“民工荒”问题法律研究 摘要:我国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地大范围出现”民工荒“,“民工荒”现象已经成为危及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问题。“民工荒”问题需要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特别需要在法学视野下对“民工荒”问题进行研究。以利益为理论基点,在对“民工荒”现象有所诠释的基础上,剖析了“民工荒”现象出现的成因,并构建解决“民工荒”问题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民工荒权益荒制度荒利益参与利益和谐社会责任 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旧体制下长期以隐性状态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显性化。乡镇企业的崛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小城镇的兴起,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就业场所。“民工潮”因此一浪高过一浪,农民工被视为廉价而丰富的资源优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自从2004年春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部分企业突然遭遇了用工难的困境,有的甚至找不到工,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民工荒”。昔日门庭若市的招工现场,如今己是门可罗雀。“民工潮”向“民工荒”的转变事实上向人们发出了这样一个警告:中国大陆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逐步消亡。如今,农民工的短缺使得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第一次深刻理解劳动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价值。“民工荒”现象暴露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众多的深层次矛盾,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 一、利益逻辑——“民工荒”现象的多维度考量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利益格局也在逐步显现分化,出现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利益的追逐是“民工荒”现象凸现的根源,我们通过对利益参与、利益发展与利益和谐的逻辑进路来解读“民工荒”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一)利益参与:分析“民工荒”现象的制度性起点 农民工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自身需求决定了他们对利益得失的敏锐感和关注度。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工意愿,真正树立其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和落实各项权利,城市现代化建设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但是对于农民工较强的流动性和盲目性,城市居民倍感就业、发展资源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因而对其采取排斥的歧视态度和实施刚性的限制制度,加深了彼此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使作为建设主力军的农民工不但没有享受到时代进步的增量利益,反而成为社会改革的牺牲者,甚至连原有的“利益底线”都难以保全,社会演变出现了强势利益群体和弱势利益群体、既得利益群体和争取利益群体之间的对立与矛盾。 从本质来说,农民工进城的过程即社会融入的过程,也就是在城市中实现利益参与的过程。农民工外出的目的性和流入地居留的稳定性的加深驱使农民工形成主动参与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他的效益都受到其他个体行动的影响”。[1]我国在经历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在利益维度相互交融,城市居民日渐意识到农民工的努力和奉献,双方的对立情绪得到缓和,各种因素的综合反应使得建立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的互补性利益参与成为可能。建立利益参与机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利益诉求的平台,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实现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和谐利益表达,最重要的是形成不同的个人、不同的群体追求自己利益相对均衡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制度化安排,防范与化解经济社会矛盾与风险,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