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摄像基本技巧.

摄像基本技巧.

摄像基本技巧.
摄像基本技巧.

实用摄像基础技能课程提纲

(曾门新 2011年11月)

一、电视画面的三个特性:

电视画面的三个特性是:空间特性、时间特性、表意特性。

1、空间特性——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表现为框架结构和平面造型。任何关于电视画面的讨论都是在一种固定的框架内进行的,超出这个框架就不是电视画面。另外,摄像机时一个眼睛看事物,所以摄像机的画面所显示的都是二维画面,也就是平面造型。

2、时间特性——时间特性——电视画面具有一定的时间形态,这个时间形态具体表现为单向性、连续性、和同时性。

单向性——电视画面的空间表现是三向度的(高、宽、深),而时间表现只有一个向度(线性的一个方面运动)。因此,拍摄时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是跟着时间走的,不可能以虚构的方式颠倒时间顺序。

提示和说明:匈牙利电影学家贝拉巴拉慈将电影时间分为三个涵义:“首先是放映时间(影片延续时间),其次是剧情展示时间(影片故事的叙述时间)和观看时间(观众本能地产生印象的延续时间)。”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也可以把电视画面的时间规定为三种涵义:即一个电视画面(镜头)实际占用的时间;这个电视画面所表示的内容本身的时间;观众在观看是主观感觉的时间(如一个杯子慢镜头落地破碎的画面——实际时间不到一秒,慢动作超过三秒,感觉很久不知多少时间。。。)。

连续性——电视画面以每秒25帧静态画幅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变换画面内容,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现象使画面真实地运动起来。

提示和说明:电视画面在空间上是通过在平面框架内不同位置的安排来体现造型的,而时间的造型是通过画面的先后排序来体现的,由此形成了电视画面语言传情达意的内在规律,它符合人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和习惯,也决定了观众观看电视画面一次过的特征。另外,电视画面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节目结构的顺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使画面的构成方式,后者是节目的构成方式。故事可以倒叙,事件可以穿插,但是具体到每一个画面,所有的造型形象都只能是在播放过程中连续顺序展开的。

同时性——电视与电影相比具有同时播放这一优势。电影需要冲洗制作而电

视可以同步摄播,观众可以在同一时间看到别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即使不是现场转播,就是我们自己在拍摄时也已经实现了同时在寻像器里看到我们拍摄的东西,这是摄像机“与生俱来”的功能。

3、表意性——电视画面具有表意功能。即所拍摄的画面不需要文字的解说就能表达出应有的意义。但是,电视画面的表意性是多向的,即电视画面无法像文字一样表达为单一的符号意义。因此,从技术层面上说,我们在电视摄像和剪辑中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是画面的表意性变得单一。

二、电视摄像基本的技术概念:

(一)什么是拍摄三座标?

拍摄三座标就是方向、高度、角度。这三者结合起来就表示为摄像机在空间的位置,表明摄像机与被摄物相互位置的关系。随着拍摄坐标的变化,电视画面的表现范围、形象结构、视觉效果都随之变化。拍摄中三坐标不变,属于静止拍摄,三坐标改变,就是运动拍摄。

(二)摄像三距离:

摄像中涉及的三种距离分别是:焦距、物距(摄距)、视距。

A、什么是焦距?

从技术上讲,焦距是指从镜头的光学中心到镜头中影像聚焦的那一点的距离。

从操作上说,焦距是镜头的一个基本特性,他可以决定影像的放大倍数和镜头所摄的水平视角的大小。焦距短,水平视角就开阔,影像也就小;焦距长,水平视角窄,影像就大,焦距与景别成反比。

标准镜头拍出来的景物的大小、比例、距离感与人眼直接看到的景物最接近。

B、什么是物距?

摄像机到被摄物体的客观距离。

物距的变化,带来画面景别的变化。物距长,画面范围大:物距短,画面范围小,两者成正比。

C、什么是视距?

通过变焦产生的主观距离叫视距。视距的变化同样带来景别的变化。视距短,景别小,视距长,景别大,视距与景别成正比。

D:什么是景别?

景别是指画面中主体的范围和视觉距离的变化。人物景别的划分:

不同的景别包含着不同的画面信息内容,表现力也不一样,观众理解接受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不同景别的运用,还可以造成不同的画面节奏,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

①远景。功能:展示环境。

②全景(大全景、小全景)。

功能:展示人和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③中景。

功能:展示人物行为。

④近景。功能:展示人物

细节。

⑤特写(大特写)。功能:强调细节。

镜头的景别

景别指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可分以下几类:

远景──表现远距离的人物及广阔范围的空间环境;

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及周围的环境;

中景──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

近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

特写──表现人物、物体或环境的细部。

提示:焦距、物距、景别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常规情况下:焦距决定画面中被摄主体的大小;物距决定被摄主体的景别;景别则融合焦距、物距体现被摄主体的信息内容。

E、什么是像素(dpi)?

在同一面积的感光面上能够单独显示颜色的最小感光单元,就叫像素。像素越多,图象分辨力越强,图象的清晰度也就越高,反之越小。

F、什么是增益(DB)?

增益是电路对信号的放大。从摄像器件送出的电信号非常微弱,必须通过电路把信号放大到一个标准值才能送到录像部件及监视器的荧光屏上,心好的大小随被摄物的明暗程度变化而变化。

增益越大,摄像机在暗处拍摄的能力越强,其灵敏度越高。但是增益越大时,电路中的噪声也同时被放大,在图象上显示为杂波增多,颗粒变粗,画面质量受损。

(三)色温

什么是色温?

表示光源的色调的数值叫做色温。

光源的色调通常用色温表示。科学家将一种“绝对黑色辐射体”(如一个绝对不反射入射光的封闭的炭块)燃烧,在不同的温度下,它发射出的光的颜色不同,当某一类光源与绝对黑体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辐射的光具有相同的特性时,这个特定温度就被定义为该光源的色温。色温用热力学绝对温标开尔文来表示,单位为k,开氏温标的ok为摄氏温标的-273℃。任何光源,都可以用色温来表示。

摄像时几种典型的色温(见下表):

由此可以开出,光源色温低,光线偏红;光源色温高,光线偏蓝。

在摄像中,如果不能准确的判定色温(选择色片不对或者白平衡调得不好),拍出来的画面的颜色就不能准确还原。

三、电视摄像基本方式:

电视摄像的基本方式可分为固定拍摄、运动拍摄、变焦拍摄、复合拍摄四种。

1、固定拍摄――拍摄三座标和拍摄角度都不变化,摄像机在固定状态下拍摄,画面所摄取的范围是固定的(被摄体中静止的景物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不变,移动物体的位置则会发生变化,甚至离开画面)。

固定拍摄的特征是拍摄三座标和拍摄角度都不变化。

2、运动拍摄――拍摄三座标和拍摄角度发生变化,形成镜头外部的运动,这种拍摄方法就叫做运动拍摄。常见的运动拍摄方法有摇动拍摄和移动拍摄两种。

A、摇动拍摄:三座标不变,边拍边改变拍摄角度的方式,通称“摇镜头”。摇镜头可作水平摇(改变水平角度)或者垂直上下摇(改变上下角度)。

摇镜头的特征是:摄像机的拍摄三座标不变但拍摄角度变了。

摇镜头的作用:引导、交代、表现。

基于作用,所以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必须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部分(定、动、定)

引导:这个摇镜头的重点是落幅,主要想通过从开头的介绍过渡到结果上面。

交代:均匀的展示画面内容,一般是作为场景的介绍或者活动的介绍等,前后想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

表现:强调这个画面的内容意义,是一个完整的主观画面结构。

摇镜头的特点:一是空间关系真实;二是画面表现神形兼顾;三是跟随运动

过程。

摇镜头的要求:

(1)以主体运动为依据。保持镜头外部运动和画面内部主体运动的一致性(跟随运动过程)。

(2)摇速要均匀、适中。必须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做到均匀流畅自然,不能忽快忽慢。整体太慢会烦人,太快会晃眼看不清。

(3)欺负落幅要准确。要以固定的画面作为起动点和结束点,从什么位置开始到什么为止结束要想清楚,不要随意而动。要注意起幅落幅之间的内在联系,画面构图保持完整性。

B、移动拍摄:边拍边改变三座标的其中一项,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下拍摄的方式。

移动拍摄的主要方式有:直移、横移、升降移、跟移。

直移:摄像机面对被摄物作前后移动拍摄。向前为推镜头,先后为拉镜头。

横移:摄像机面对被摄物作左右移动拍摄。

升降移:摄像机面对被摄物作上下移动拍摄。

跟移:摄像机跟随被摄物运动的方向、速度作同步移动拍摄。

提示:前三种移动拍摄的方法一般是针对固定被摄物而采取的一种增加画面变化、人为制造动感或者强调生动性的拍摄方法,第四种则是常用于运动物体的拍摄,可以强化画面的动感。有时也为了主观意念的表现,强化画面的可视性。

移动拍摄的特点:动态明显――借助特殊的移动设备,可以大范围地、灵活地跟随并表现运动的物体和拍摄对象;

变静为动――对静止地景物来说,摄像机外部一动的方式使画面内部静态地景物活动起来。如大地在不断延伸,群山飞快后退。

视点扩展――能突破单一视点地局限,扩大观众的视觉范围,带来空间的不断转换、景别的变化以及多点的视觉享受。

3、变焦拍摄:在拍摄过程中边拍边改变拍摄焦距的方式。在不改变摄像机位置的情况下,拍出模拟移动拍摄的推拉效果,实现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

A、推镜头:镜头从短焦变长焦,视距从远到近,景别由大变小,景物由整体变为局部,是一个由面到点的表现方式。作用是突出重要局部(细节),利于

观察,表现特征,渲染情绪等。

B、拉镜头:镜头由长焦变短焦,视距由近到远,景别由小变大,景物由局部到整体,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表现方式。作用是展现景物主体在环境中所出的位置,交代局部(细节)与环境全貌的空间关系。

变焦拍摄也分为起幅、变焦、落幅三部分。

变焦拍摄的特点:一是无需分切转换场景;二是神形兼顾关系真实;三是方便镜头剪接。

提示:变焦推拉拍摄与移动推拉拍摄有相近之处,但其距离感的变化与移动拍摄中真实距离的变化是有很大差别的,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其视觉变化并不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

变焦拍摄的拍摄距离不变,但视角改变,移动拍摄的距离改变但视角不变;

变焦拍摄在透视感上与背景距离有压缩变化,移动拍摄则是不变;

变焦拍摄影像比例变化而移动拍摄的影像比例不变;

变焦拍摄的景深范围有变化而移动拍摄的景深范围没有变化;

变焦拍摄的景别内容是局部放大但不加内容而移动拍摄是变换境别增加内容。

变焦拍摄的要求:

(1)符合视觉习惯。就是要尽量的让变焦的痕迹不明显。

(2)焦点要保持清晰。在拍摄距离不变时要先聚好焦再开始拍摄,在拍摄主体的距离有变化时要保持焦距的随机变化。

(3)变焦速度以被摄物的运动速度为依据;以画面情绪和节奏要求为依据;以观众对视点调度理解的快慢为依据。

(4)以固定画面作为起幅和落幅。

4、复合拍摄:在同一个镜头中把运动拍摄与便叫拍摄结合起来运用,也就是推拉摇移结合使用的拍摄方式。例如在摇中变焦,又摇又移又变焦,或者一会摇一会移,或者边摇边移等。

符合拍摄的特点:形式生动,空间感强,变现语言丰富。

四、电视摄像的基本技能:

1、总体把握好“五个字”――平、稳、清、准、匀。

平:保持画面水平不倾斜;稳:保持画面稳定不抖动;

清:保持画面清晰不模糊;准:取景、调焦、曝光准确;

匀:拍摄运动速度均匀。

2、注意画面清晰度的控制:

A、正确选择校距点。记住三句话:主要对象最清晰,角色互换焦距变,纵深焦点稍靠前。

B、利用景深和超焦距。

什么是景深?以摄像机聚焦点为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前后一段距离内的清晰部分就是景深,称之为景深区域或景深范围。前边清晰的边缘点叫做近限点,后边的叫做后限点。前后不清楚的部分,就超出了景深范围。

在拍摄中,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光圈、物距、焦距。它们与景深的关系是:光圈小,景深大;光圈大,景深小(反比)。光圈不变,物距长,景深大;物距短,景深小(正比)。光圈不变,焦距短,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反比)。

什么是超焦距?当聚焦点在无限远时,从景深的近限点到镜头的距离就称为超焦距。超焦距内的景物是模糊的。

利用超焦距就是改聚焦于无限远为聚焦于景深的近限点上,这时景深的清晰范围就增加了1/2的超焦距长度,即从超焦距的一般到无限远之间,景物都是清晰的。

什么是跟焦?摄像师在拍摄过程中不断调整焦点距离,师运动着的被摄主体始终保持成像清晰,这就是跟焦。

跟焦的成功要点:赶前不赶后。即跟焦可以比主体移动的速度略为提前而不能比它落后。拍摄时要随时注意主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并预计可能出现的变化而随时作出提前反应。

五、常规摄像应注意的问题:

(1)成组拍摄:什么画面都是成组拍摄,这样在后面的剪辑中就非常容易寻找你所想要的画面,以保证能准确选择该使用的画面。

成组拍摄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什么画面都是成组拍摄,例如拍中景,就要变换角度拍两个以上,近景或特写也是一样,这样在后面的剪辑中就非常容易寻找你所想要的画面,以确保能选择最适合表现内容的画面。

二是确保所拍摄的镜头必须具有叙事性——即你所拍摄的画面经过组合后既能够说明你想表达的意思,又能够合乎观众的视觉习惯,也就是画面组接的呼应关系。镜头的叙事性拍摄一般要注意以下问题:

A、成组拍摄中,必须有一个主镜头,用于交代时间、空间、关系或者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这个叙事段落的基础平台。

B、注意拍摄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两类画面。

例如:两个人面对面谈话,我们站在客观角度表现他们两个人的叫客观镜头,如果我们通过其中一个人的视线拍另一个人的叫主观镜头。

又如:“大家看着他走了”。这是客观镜头。而“我看着他走的”,这就是主观镜头了。)

C、主观镜头必须形成逻辑关系,互相呼应。

D、要注意光线、影调的统一。

(2)摇镜头在常规情况下一般不要超过人们摇头看东西的习惯,也就是摇的角度不要过大,通常最多在90度以内。

(3)新闻画面要以真实为主,不要过于强调主观感觉。

(4)拍摄过程要“见好就收”。在一个事件中,同一主题的画面总是在不同的地

方出现,那么摄像时要把握好画面摄录的时间,不能什么都拍,到剪辑的时候实

际上可能什么都不好用什么都没有记录好。

(5)对某个事件可以预判的话,应该主动设计拍摄方案,什么顺手就先拍什

么,不要被动的跟着事件走,这样很可能你会漏掉本来应该拍的东西。

(6)记住主次分明主次互补的原则,在表现主体时就要想清楚什么东西可以作

为次体对主体产生烘托作用,这样派出来的东西就全面和丰富。

(7)要注意构图,拍出可视性;要注意细节,常言道:三个细节可以成一条新

闻。细节是必须的、重要的、清楚的、准确的表意画面。

(8)在拍摄中,要注意能定则不动,能静则不闹,能实则不虚。

(9)注意不同画面之间的相互关联,要有整体的画面构成感觉。

六、电视摄像构图:

(一)什么是构图?

构图就是通过画框也就是摄像机上的镜头(寻像器)为观众构造一个什么样的视觉空间。具体说来就是如何确定摄像机的位置,三座标的选择问题。

构图分三种,一是“取景”构图,二是“技巧”构图,三是“艺术”构图。

取景构图:所有的拍摄都是一种常规的取景构图。

技巧构图:摄像师利用影像特有的专一性和夸张性突破人们视觉常规的构图。

艺术构图:摄像师为表达某种主观感觉的构图。

构图的要点:主次分明,表意准确,可视性强。

A、主次分明:任何画面都有一个需要重点表现的主体,这个主体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主观的,不管是客观或者主观,摄像师都应该表现好主体。要注意避免其他物体对主体的影响而削弱了主体。次要的东西对主体也有烘托作用,但要看构图需要。

B、表意准确:这个画面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必须表达清楚,不要含糊不清。

C、可视性强:任何画面必须注意它的可视性,只有让人看的下去觉得好看有吸引力才是好画面。

提示:影像画面从本质上来说是多意的,如果没有专门的提示的话,人们总会以各自的人生体验去领会画面的意思,那么,构图就必须注意表现画面的重点意思,这样才不会产生误导。另外,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不可能只靠一个画面完成,因此摄像师在构图上就要考虑多个画面的表意连续性。(二)构图的作用和意义

为什么在拍摄中需要构图?这是因为电视画面的空间特性所致。我们在拍摄中必须要完成两个目的,一是使画面能够合理准确叙事,二是使画面能够产生立体感,既是三维效果。而只有很好地构图,才能达到这两个目的。具体在构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1、确定视觉中心——视觉中心就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合理位置,每一个画面都会有一个被摄主体,主体永远都处在合理位置,其他的陪体都应该在合适的地方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被摄主体可以是人、物、色彩等),基本上处于视觉中心的都是被摄主体。视觉中心的位置并非就在画面正中,而往往偏于一侧。但有时处于视觉中心不一定是被摄主体,而是那些对画面起主导作用的其他人和物。

2、几种不同的构图:

对称式构图与非对称式构图。

①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庄重但呆板。适合表现皇宫、教

堂、庙宇等庄严神圣的建筑或场景。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震慑。让人产生敬畏感。一般情况下回避这种用法。

②非对称式构图:非对称式构图的特点是灵活,富于变化,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欣赏习惯。所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选择这种构图模式。

这幅

图如果把地平线放在画框的二分之一处,则显得呆板,不符合人的欣赏习惯,因此应该回避。靠上靠下没有一定之规,取舍依据是上下哪一边有可表现的东西。

③开放式构图与封闭式构图:

开放式构图——不再把框架内看成是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世界,而是当作一个向外眺望的窗口。框架内的世界与框架外的世界的联系是必然的,无条件的。这样的思维模式使得在构图上重视画内形象向画外空间的冲击效果;在技巧上注意运用不完整、不均衡构图调动观众对完整图像的联想、补充和想像,画内形象呈多中心辐射结构,同时注重声音的造型因素对画面意象的表达。开放式结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在构图是注重画内画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画外的意象拓展,通过意象拓展来调动观众的自我想像,让观众不自觉地参与了画面

造型而迫使观众自觉感受感悟。

封闭式构图——把框架内的空间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天地,框架内与框架外之间不可逾越。这样的构图注重形象元素的完整、严谨、统一、和谐以及形象间次序的有条不紊——画面有严格的结构中心,画面内部的主要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构图上在视觉或心理上总体处于平衡的状态,不考虑画外空间对画内空间的影响。封闭式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考虑框架内的设计和布局,把框架内的布局看成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

④完全构图与不完全构图:

完全构图是指被摄主体不管景别大小都在画面里,而不完全构图则是主体有些部分不再画面里。

不管是开放性或封闭性,完全或不完全构图,都属于艺术构图,是编导在拍摄中根据造型需要而特别设计的一种构图。这样的构图,在电视新闻的拍摄中不宜使用。

(三)构图与景深

如果把几个同样的物体放在摄像机前的不同距离,那么拍摄时有一部分物体

会在焦点上,能看清楚,有一部分物体会在焦点外,模糊不清,在焦点上能看清楚的那些物体所在的区域,就叫做景深。

景深摄像的特点:

在二维平面里制造近似于三维画面的立体效果,让画面充满纵深感和运动感。

在拍摄中,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光圈、物距、焦距。它们与景深的关系是:光圈小,景深大;光圈大,景深小(反比)。光圈不变,物距

长,景深大;物距短,景深小(正比)。光圈不变,焦距短,景深大,焦距长,景深小(反比)。

实现景深的方法:

①纵深构图与纵深调度。

②运用前后景设置表现景深。

③运用焦距变化表现景深。

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第一章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拿稳摄影机 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量减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人犯的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千万记住画面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件。 固定镜头 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开机录像。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V8族常犯的毛病。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一定会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当。 手动功能的运用

由于各机种设计不同,因此可手动的项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使用的技巧说明一下。 手动亮度调整功能 首先就手动亮度调整功能说明,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摄,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后者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下逆光补正功能键,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找到亮度调整键进行画面亮度的调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一般都会将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观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调整到适当的亮度。所以当你在购买摄录像机时,一定要请店家指导你如何使用这项功能。 手动焦距调整功能 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大都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自动对焦的情形下摄影机依据前方物体反射回来的讯号判断距离然后调整焦距,所以才会发生上述的情形,所以只要将自动对焦切到手动,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由于各厂牌显示及调整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参照说明书),焦距就不会变来变去了。 如何运用变焦镜头 摄录像机和照相机同样具有变焦镜头,但是最大不同点就是,摄影机

稳如泰山的拍摄_dv稳定影像小技巧

稳如泰山的拍摄 dv稳定影像小技巧 对尚未熟练掌控摄像机的新手来说,每一个镜头都能平稳地善始善终,要比随意地晃动颠簸更有价值。画面不稳定,令人的视线无法集中,往往觉得头晕目眩,再高的分辨率也是徒然。 一、拿好摄像机 摄像机的持机力式可以分为肩扛式和手握式两种。前者适用于“大带子”大型机,后者适用于“微盒”小型机。无论是手握式摄像机或肩打式摄像机都可以安装在三脚架上进行操作。而对于数码摄像机来说,因其比较小,一般都是用手握式操作。 1、手握式dv 手握式又分双手式与单手式两种,双手式仅限于横扁体形的机器,而绝大多数则为单手式。单手式适用于掌握式机器。这种机型整机小巧轻盈,拍摄时右臂基本悬空,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其实比肩扛式更累人。拍摄时间一长手臂往往就会乏力,甚至发生颤抖,结果将会造成持机不稳,影响拍摄质量。 手握式摄像机,是用手握住摄像机的手柄进行操作。工作时,右手握紧摄像机手柄。左手进行聚焦和变焦的操作或拿稳摄像机,并用腕带固定,使右肘靠紧身体,左手托住摄像机。眼睛贴紧寻像器眼罩,保持摄像机稳定。 在站立拍摄时,用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像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像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在采用跪姿拍摄时,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像机,可以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 2、肩扛式dv 对于肩扛式数码摄像机,机位的变化也最为方便顺手。它主要有三种姿势,即站姿、蹲姿和拎姿。站姿是通常的机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摄像机重心正好落在肩上,以免造成右手的持机负荷,右手掌穿过手环,控制录制键及变焦键;左手握住聚焦环进行手动聚焦操作,并帮助平衡稳定摄像机。站姿持机的拍摄效果接近人们通常的观察视点,因此最为真实自然。有时还可以在行走中拍摄,以表达在移动时的视点。蹲姿是低视点的拍摄机位,常用于仰拍,利用膝盖的支撑,可以获得较好的稳定性。 3、单手式dv 对于有自动调焦的单手式摄像机,虽然拍摄时左手没有操作任务,但是也不要不协调地插在腰间或裤兜里,而应该帮助把稳机器或者握住右手手腕,象影视片中常见的手枪射击那样,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支撑。这一点对于具有数码稳定功能的机器来讲也是适用的。因为图像稳定功能虽然可以抑制机器晃动而导致的图像不稳定,但是这种抑制作用是有限度的,并非万能,所以实际拍摄时还应该尽量使机器保持稳定为好。 二、用好三脚架 为了减轻操作疲劳,拍摄时最好随身带个三脚架。保持持机的稳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摄录像机三脚架,用带云台的三脚架来支撑摄像机效果最好,还可以利用控制摄像机的遥控器和控制云台的遥控器来完成拍摄的全部过程。 如果是手持数码摄像机,会由于手持的不平稳而引起画面的抖动。尤其是在光线昏暗的和拍夜景的情况下,三脚架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在固定场合长时间拍摄一定要使用三脚架,比如拍摄婚礼仪式、生日party、广场音乐会等,不然那将是个苦差事,把你累趴了也不会拍出好的带子来 三、充分使用稳定功能 1、开启光学稳定功能光学稳定功能能够补尝摄像机的抖动。内置的防抖动传感器能够觉察到轻微的震动,并且在保持最佳分辨和聚焦的情况下,由摄像机的电机驱动系统自动补偿不稳定的部分。在拍摄动画和静像的情况下,对动画和图像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清晰作用,就是在你不得不手动拍摄的情况下它们十分有用。 2、使用广角功能拍摄在拍摄时尽量避免使用长焦距而改用广角镜头。因为焦距越长视角越小,轻微的晃动就会令画面颤抖得很厉害,而广角镜头视角很大,较易对焦,拍摄起来也方便得多,即使较严重的晃动都不易觉察到。当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时候,你几乎可以不考虑画面颤动这回事。如认为用广角镜无法捕捉瞬间精彩的表情,则可接近被拍摄的物体,拍一个漂亮的大特写。如拍摄的是动物,无法靠得太近的话,就要使用摄录放一体机的调焦功能了。 3、少用镜头内变焦每一次变焦可以说是一种镜头运动的特殊效果,如果漫无目的的频繁使用镜头内变焦,观看时图像容易使人感觉不稳定,此外,频繁变焦会使得dv耗电增加, 大大减少拍摄时间。对于同一个场景的镜头表达,不妨使用不同角度和距离的定焦拍摄,效果或许会更好。在使用大变焦而且是在手持拍摄的情况下,如果镜头移动拍摄的长度较短,不妨屏气,一口气将它拍完。如果移动拍摄的场景比较长较长,就均匀呼吸,

电视摄像技巧

电视摄像技巧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电视摄像技巧.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本文由yousheyouwei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电视摄像技巧要想使电视画面有高的技术指标和美的视觉效果,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很重要。本文探讨如何正确使用摄像机,开发利用其隐藏功能,利用各种拍摄技巧,实现创作意图,体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一正确曝光拍摄中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对于前期曝光不准的电视素材,后期往往很难校正准确。曝光不足,电视画面发暗;过曝光又会使电视画面产生“限幅”,高亮部分缺乏灰度层次。摄像师要根据光源条件、拍摄对像,对摄像机进行光学和电子调整,使拍摄的信号幅度尽可能接近标准幅度,但又不超标。技术上,用波形示波器观察摄像机输出信号幅度,可以方便地了解曝光和波形幅度之间的关系(见图 1) (1)曝光正确:信号波形幅度平均为 (即 100%),且不大于 (更准确地说,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复合信号的最高峰值电平≤,黑电平为0~。最佳曝光范围在70~80%附近(准确地说为~,对人物脸部的拍摄应在最佳曝光范围内。(2)曝光不足:信号弱,图像暗。平均信号低于。(3)过曝光(又叫白限幅):图像高亮部分(信号≥被切割,即白切割,图像高亮区成为一片白色斑块,缺乏灰度层次。实际拍摄过程中如果没有波形示波器可供使用,如何判断曝光是否正确呢?下面介绍两种较实用的方法。 a. 用寻像器具体做法是:(1)先校准,用机内彩条信号调节寻像器的对比度、亮度、屈光镜和峰值等参数,使寻像器中彩条信号的黑白图像各灰度层次分明、清晰;(2)实际拍摄中,观察寻像器图像,并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操纵光圈、中灰滤镜和增益等,使画面曝光正确。 b. 斑纹提示一般摄像机都有该功能。操作“斑纹”(ZEBRA)开关,使寻像器图像中出现“斑纹”提示,视为正确曝光的标志。(注意:现在有许多摄像机可以通过菜单,对斑纹出现电平重新选择设定)。 Sony、摄像机: JVC 信号在 70~80%时(即~出现“斑纹”,为最佳曝光区域。日立摄像机:信号≥90%时出现“斑纹”,斑纹出现的地方接近过曝光。这时要考虑减小光圈或别的办法,使画面曝光正确。正确曝光手段很多,各有其适用范围,有时对拍摄效果还有影响(如光圈的大小对景深和形变都有一定的影响),必须灵活应用。 1. 光环境要择时(早上、傍晚、阳光、阴天、秋季等);择机位(背景与主体明暗关系、俯仰、逆光等);布光(加灯、反光板等)。 2. 光学调节光学调节是确保曝光正确的首要操作。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即拍摄环境的照度在100~4000lux、摄像机增益在0dB 时,可改变光圈实现正确曝光,一般摄像镜头的光圈系数为(大)~F16(小)。操作光圈有三种方法。(1)手动光圈。一般拍摄提倡多用手动光圈,原因有二:一是景物亮度的改变不会引起整个画面曝光的变化;二是曝光比较精确。(2)自动光圈。抢拍时才用,用菜单可加、减~1 档自动光圈曝光量。自动光圈用起来方便,但曝光不够精确。(3)即时自动光圈。常态为手动光圈。在镜头伺服箱上有“即时自动光圈键”,按此键后为自动光圈状态,给手动光圈提供参考光圈值;松开此键后又恢复为手动光圈状态。摄像师可根据经验在参考光圈值的基础上加减一点光圈,以获得正确曝光。强光下,加入中性密度滤镜(1/16ND),可衰减光线,曝光的减少相当于缩小 4 档光圈。有的机器中性密度滤镜为 1/8ND 和 1/64ND。 3. 电子调节当光条件超出光学调节范围时,可使用电子调节。 (1)加增益(Gain)。电路每增加3dB 放大量,曝光的提升相当于加大半档光圈,但杂波也随之增大,通常在弱光条件下使用电路增益调节。 (2)超级增益(Hyper-Gain)。在极弱光(最低照度可达甚至条件下使用,电路放大量可增加到36dB,一般由开关控制。其缺点是信噪比下减,杂波最大,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用。(3)加电子快门(Shutter)。在强光条件下使用,以减少图像曝光时间,使运动画面更清晰;但是以牺牲灵敏度为代价,使曝光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每场图像曝光时间为1/50s,加电子快门后(一般由开关控制)为1/60~1/2000s,通过菜单可调。其作用是:动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电视摄像16种构图方法 2009-06-18 12:50:53| 分类:DV常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 S型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 曲径、小路等。 2. C形构图: 画面中的构图类似于字母“C”形,一般多用于拍摄河、湖、海等水面,或是成曲线造型的建筑物,这种构图柔和而完美,非常适合于抒情的画面,而且画面很有活力。 3. L形构图 用类似于L形的线条或色块将需要强调的主体围绕、框架起来,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L形如同半个围框,可以是正L形,也可以是倒L形,均能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围框以内,使主体突出,主题明确。 常用于具有一定规律、线条的画面。 4. 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 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5. 对称式构图 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缺点:呆板、缺少变化。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 风格的物体。 6. 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例如聚光灯照射 主体)。 7. 放射式构图 以主体为核心,景物呈向四周扩散放射的构图形式,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而后又有开阔、舒展、扩散的作用。常用于需要突出主体而场面又复杂的场合,也用于使人物或景物在较复杂的情 况下产生特殊的效果等表现手法。 8. 交叉线构图 景物呈斜线交叉布局形式,景物的交叉点可以在画面以内,也可以在外。前者有类似十字型构图的特点,后者类似斜线构图的特点,能充分利用画面空间,并把视线引向交叉中心,也可引向画面以外。 具有活泼轻松、舒展含蓄的特点。 9. 曲线构图

电视台摄像机使用教程汇总

摄像机使用教程十二章 第一章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拿稳摄影机 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或利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量减 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人犯的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千万记住画面 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件。 固定镜头 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设定好画面的大小后 开机录像。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画面的变化,也就是利用取景大小 的不同或角度及位置的不同,对景物的大小及景深做变化,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 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利用变 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这是许多V8 族常犯的毛病。拍摄时多用固定镜头,可增加画面的稳定性,一个画面一个画面 的拍摄,以大小不同的画面衔接,少用让画面忽大忽小的变焦拍

摄,除非你用三角架固定,否则长距离的推近拉远,一定会 造成画面的抖动。如果能掌握以上几个原则,保证你的作品会更具可看性。那么变焦镜头在拍摄时不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吗?这倒也不是,只是运用的技巧及时机是否恰当。 手动功能的运用 由于各机种设计不同,因此可手动的项目及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此仅就常用的亮度及焦距使用的技巧说明一下。 手动亮度调整功能 首先就手动亮度调整功能说明,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摄,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 后者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在此不探讨原理,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下逆光补正功能键,如果没有 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找到亮度调整键进行画面亮度的调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 一般都会将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上或是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观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 调整到适当的亮度。所以当你在购买摄录像机时,一定要请店家指导你如何使用这项功能。 手动焦距调整功能 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大都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璃,与目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 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自动对焦的情形下摄影机

摄像技巧五字诀

电视摄像,贵在技巧;技巧掌握,贵在求精。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积淀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关于电视摄像技巧的“五字诀”。比如,说到运动摄像,就会想到“推拉摇移跟”;说到拍摄要领,就会想到“平稳准匀清”等等。对这些“五字诀”进行及时总结有助于加快电视摄像技艺的发展。 1、“黑白光近法”是摄像机的调节因素。 “黑”指黑平衡调节,以保证黑色场景的正确还原;“白”指白平衡调节,以保证白色场景的正确还原。黑、白平衡调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色彩的忠实再现,其原则是“动光之后先调白”;“光”指光圈环调节,以保证影像的正确曝光,有自动、手动和即时等调节方法;“近”指近摄环调节,以满足一定范围内的近摄需要;“法”指法兰环调节,也称后焦距调节。当发生非人为的“焦点漂移”时,调节此环以确保聚焦精确。 2、“聚变跟移虚”是焦距(焦点)的调整技巧。 “聚”指聚焦,一般采用“目标特写聚焦法”,即拍摄前,推成特写进行聚焦,然后拉开成所需的景别,进行拍摄;“变”指变焦,即焦距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变化。转动变焦环或扳动W—T 按钮均可实现变焦;“跟”指跟焦,即焦点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体,以保证其清晰。跟焦一般遵循近顺远逆、近快远慢及焦点前置的规律;“移”指移焦,即运用景深原理,实现视觉中心或表现重点的虚实转换;“虚”指虚焦,即整个画面一片模糊,没有一处实焦。营造一种朦胧美和意境感。 3、“扛托抱举拎”是执机姿势的类型。 “扛”指扛式,其中立姿肩扛式最常用,画面自然、调度灵活。讲究“三紧贴”,即肘部紧贴身体、脸部紧贴机身、眼睛紧贴寻像器;“托”指托式,机动性高,适用于便携小型机,但画面易晃动;“抱”指抱式,结合立、蹲、跪姿使用,能降低机位,适宜拍摄局部特写;“举”指举式,可抬高机位,适用于大场面或主体被遮挡的情况下拍摄,一般采用短焦拍摄以求稳定;“拎”指拎式,机位可降到很低,利于“移跟”拍摄运动目标。 4、“平稳准匀清”是电视摄像的基本要领。 “平”指平衡,画面力求“横平竖直”,及在色彩、影调及心理上的平衡等;“稳”指稳定,持稳摄像机,竭力避免不必要的画面晃动,多使用支撑物体,合理选择焦距;“准”指准确,即构图完美、曝光正确、意图明确、落幅到位及色彩真实等;“匀”指匀速,即运机速度均匀,画面节奏统一,避免忽快忽慢,大起大落,犹犹豫豫以及痉挛式、刷墙式、拉风箱式的拍摄;“清”指清晰,也叫实,应力求图像清晰,照度适中,聚焦精确等。 5、“推拉摇移跟”是运动镜头的基本类型。 “推”指推镜头,是景别由大变小或框架由远而近的画面,有“某处有某人(物)”的效果;“拉”指拉镜头,是景别由小变大或框架由近至远的画面,有“某人(物)在某处”的效果;“摇”指摇镜头,是借助于三角架或拍摄者自身,转动镜头光轴而拍摄的画面。有环顾四周、转移视线、形成积累的效果;“移”指移镜头,是摄像机随活动(支撑)物体而运动所拍摄的画面,

精编【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广告传媒】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

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磁转胶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电视新闻摄像技巧 作为电视画面的创作者,我们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围绕着所拍节目内容的思想、主题,安排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那么,什么是电视画面的实体元素? 2、如何处理电视画面结构的基础元素? 3、如何运用电视画面结构的特殊元素? 4、如何根据诸多元素的变化规律和艺术法则做出恰当的安排,找出头绪、理清思路、分清主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这个又是构图的内容。 拍摄是电视节目制作的第一个技术步骤。由于技术运用和表达要求的差异,电视摄像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纪实性)摄像和虚构(创造性)摄像两大类。新闻摄像侧重于新闻性,不在影像美学方面有苛刻要求,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突发事件现场,有时甚至连画面稳定、亮度等基本技术要求都可以忽略,最为遗憾也是最为可贵的是,新闻摄像不能重新而来,除非是不影响新闻性的组织拍摄。 今天我们将从新闻拍摄的角度来讨论拍摄问题。 一、会场的拍摄 二、人物的拍摄 三、电视新闻镜头语言 一、会场的拍摄 会场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静态拍摄场景,与会场比较接近的场景有课堂、座谈、讨论、围坐在饭桌边的用餐等等。这些场景

的拍摄方法与技术处理都比较相近。 1、会场的特点 从拍摄的角度看,会场场景集中,内容集中,但同时也比较单调乏味,很难拍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光线:室内会场照明条件恒定,变化不大,但光照可能不均匀;室外会场则容易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光线可能发生变化,但光照比较均匀。 2、会场摄像“通则” 无论是室内室外,新闻拍摄者都必须如实记录下会议议程、出席会议的领导、重要来宾、主要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上表彰先进、通过决议等过程性画面。如果会议安排主要领导或重要来宾最后发言,拍摄者必须坚持到会议结束。相对来说,会场拍摄技术问题不多,拍摄方法也比较简单。但非技术问题可能更值得我们注意,会场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有: ⑴第一个画面一般在会场中后方拍摄带会标的大镜头,然后自然走到主席台前拍摄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画面。 ⑵拍摄会场大镜头时,要尽量避开通向主席台的走道或分割观众的通道,要让画面中央充满观众,而不是一条通道。否则构图和视觉上都不能让人满意;拍摄位置可稍偏一些,会标仍然置于中间位置。 ⑶拍摄与会领导要注意景别和时间长度的匹配:主要领导的讲话镜头一定要给大给足。给大,就是景别要小些,给足,就是时间要长些;其他与会领导和重要来宾不能漏拍,如果没必要给他们单独镜头,可从中间部位向两边摇拍或拉拍,也可一个固定镜头包含2-3人,切忌不能在某位或某些领导、来宾身上重复摇或者拉;不要在他们有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知识及技巧 摄像机镜头应当表现什么 摄像机的镜头具有较强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它表现的是摄像者的主观倾向和审美情趣。它的任务就是表现片子中需要介绍的主体、环境,还有气氛。 专题片、新闻也拍了不少。但是,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是否真正发挥了镜头的表现力?是否突出了景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许多人往往把取景的范围放得太宽广,景别视距过远,没有能较好地利用屏幕有限的空间来突出主体,介绍环境,表现氛围。举个例子,我们要对某个会议进行报道,抛开解说不谈,在我们介绍了场景的全局之后,应着力抓取局部和细节等有表现力的东西。正反两个全景画面,能给人提供一个在开什么会,有多少人参加以及会场的环境等信息,但哪些人到场?谁在讲话?听众如何反应?这就要靠画面的语言——景别的变化,局部、细节和机位变化,来展现和交代,为观众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 再如,表现一个人在孜孜不倦地阅读、紧张地思考,我们用全景介绍了他身处的环境,用中景、近景勾画了他的身姿,还用特写介绍了他读的是什么。到此为止,我们仅仅介绍了“他在做什么”;要表现他“孜孜不倦”、“紧张思索”,这些镜头还不到位,这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个手夹着的烟头快烧到手指的特写或者加上其它很能说明问题的特写(窗外的月亮、桌上的闹钟等),就能较好地把我们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细部特写往往比笼统的表现更能传情达意。我们在拍片中不能忽视摄像机镜头的细部特写的表现力,强调一件事所引起的反应动作的细节,往往比直接拍摄那件事的过程更富感染力。 注意运用技术和艺术手段,充分发挥摄像机镜头所具有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对我们利用摄像机来展现大千世界,描绘美好生活,将会大有帮助。 取景与构图 取景与构图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 取景取景是指取用哪部分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舍弃哪些部分,摄像机处于什么位置,取何角度拍摄等等。比如,拍摄人物新闻或专题片时,取景应考虑的因素包括:决定镜头是对准所有的人物,还是对准其中的几个;用全景、中景,还是近景;仰摄、俯摄还是平摄等等。 构图构图是指将视觉元素加以组织、构成画面的方法。比如拍摄记者采访两位人物,则三位人物的安排(谁靠近摄像机,谁远离摄像机,三人之间处于怎样的几何位置关系)、人物坐势的动态处理,周围道具如何安放,取何机位、从何角度拍摄,使各视觉元素位于画面的什么位置等等,都包括在构图范畴内。取景构图艺术对于摄取电视画面、创造视觉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要摄下优美的画面,必须要对画面视觉元素加以组织,必须选择机位、恰当取景。取景与构图很自然地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如何取景 取景的过程既含有技术的成分,又含有艺术的成分。技术上要保证所摄画面的完整与清晰,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机的操作要领,镜头运动要“平、稳、匀、准”。艺术上要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视点、确立机位、视距、角度、景别,这些对我们成功地创造视觉空间至关重要。 一.技术上的要求: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是取景时首先要保证的起码要求。在决定画面元素的取舍时,既要使主体突出、图像清晰,又要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向观众传递足够的信息,体现作品的主题。当然,在一部片子中,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多,有些镜头含信息量少,因此,对每个镜头的要求和处理应有所不同。 其次,镜头运动要做到“平、稳、匀、准”。“平”是指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要平。我们在拍摄中,不论是用三角架(三角架要较好水平仪)还是肩扛,都要利用画面中景物的垂直或水平线作参考,效正寻像器边框与这些线条相平行,大体上可以做到平的构图要求。

数码摄像机基本拍摄技巧

数码摄像机基本拍摄技巧 作者:佚名来源:InterNet 加入时间:2007-4-2 三个基本功一定要注意 基本功是DV拍摄入门的重要基础,这3个基本功看上去容易,其实真正的领悟和掌握还是得需要一定时间琢磨。大家记住,并不要因为简单而忽视DV拍摄基本功,否则所有的拍摄都将面临前功尽弃的后果。 1、尽量保持DV拍摄时的稳定 初接触DV的朋友。总是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一边用电子取景器或液晶屏来拍摄取景,同时用眼睛来确定和判断出自己所拍摄的画片效果。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缪误,想想看,拍摄者的眼睛看到的几乎是开阔而立体的影像,现在要通过那么小的DV镜头(相对于人的眼睛视角来说)来表现画面效果,再加上来自拍摄者手部的抖动。那么完全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来确定DV拍摄效果,这能保证效果吗?如果立即用电视回放的话,相信没人会愿意看画面晃来晃去的DV作品。 尽管大多数码摄像机配置有电子防抖功能,实际上,开启此功能以后也不会达到让人感到满意的画面防抖效果。即便某些DV机型配备了更高级一些的光学防抖装置,但对于抖动太厉害的影像画面,防抖功能也是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稳定是DV拍摄的基本原则之一,注定了DV所拍摄的画面可视效果的保证。 怎样保持稳定?对于初学使用者而言这并不难。首先是要尽量避免边走边拍。双手握住DV,机器重心应放在腕部,两肘夹紧肋部,双腿跨立,稳住身体重心。如果拍摄的时间太长,在拍摄中就应该尽量寻找可以依靠的物体(如墙壁、柱子、树木),这样就不会让拍摄者感到压力集中于手肘部。能够使用三角架是最好的,比如拍摄日出,比如拍摄瀑布,就可以用三角架支撑。当然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使用三角架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是随团参观很多景点,这就难免不会要移动拍摄了,对于此,大家可以用采用广角镜头慢步来取得稳定拍摄的画面效果。笔者曾多次采用此方法拍摄,效果还不错。特别是参观如博物馆或故居之类的人文景观,慢步拍摄可以达到一种景点转换连续跟踪拍摄的效果。 大家记住一条,切不可贪多求全的心理来拍摄,因为五一及夏季旅游景点游客一般较多,拍摄机会和机位相对来说会因为人流流动的原因而减少,因此要学会抓住机会,这就更需要大家学会在保持稳定拍摄状态下学会抓住机会拍摄。

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

摄像机操作要领及技巧 1、稳: 电视图像的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画面内容的表达,给人一种不安定感。所以为了保证画面的稳定,不论是固定镜头还是运动镜头,在拍摄过程中必须保持摄像机身的相对稳定。为此应尽可能地利用三脚架。在没有三脚架或无法利用三脚架的情况下,利用手持、肩扛便携式摄像机进行拍摄时,一是要优先考虑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利用广角镜头稳定性强的特点来摄取稳定的画面。二是要注意持机技术,如能利用身旁的一些依靠物做为辅助支撑,就尽量利用。若边走边拍时,为减轻垂直震动,双膝应略为弯曲,脚与地面平行擦地移动。 2、清: 为保持画面清晰,首先应保证摄像机镜头清洁,然后要调焦准确。无论是拍摄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都要先把镜头推到焦距最长的位置,调整聚焦环使图像清晰,因为这时的景深短,调出的焦点准确,然后再拉到所需的合适的焦距位置进行拍摄。拍摄变焦推镜头时也应先在长焦距时调好聚集,再回到广角,从广角开始推。应该牢记,在长焦状态下调焦是使用变焦镜头拍摄清晰图像的基本要素。 当被摄体沿纵深运动时,为保持物体始终清晰,一是随着被摄物体的移动相应地不断调整镜头聚焦。二是按照加大景深的办法做一些调整,例如缩短焦距、加大物距、减小光圈等。三是采用跟摄,始终保持摄像机和被摄物之间的距离不变。 3、平: 通过寻像器看到的景物图形应该横平竖直,即景物中的水平线应与荧光屏横边框相平行,垂直线与竖边框相平行。如果这些线歪斜,就会使观众产生某些错觉。在肩扛摄像机时,就应利用寻像器中的图像,诸如地平线、楼房的边缘、甚至是挺直站立的人物等生活中常见的水平与垂直线条件为参考,看其是否与寻像器荧光屏的过框相平行。但要注意寻像器本身显示的水平和垂直位置应是正确的。

电影电视拍摄技术入门及常识理论知识

视音频技术基础 课程目的: 熟悉并掌握基本影像制作流程与技能 能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时长15分钟的短故事片和记录片的拍摄与后期制作 主教材:罗伯特.穆斯伯格《单机拍摄与制作》 辅助参考:(美)琳恩.格罗斯等著 《拍电影——现代影像制作教程》 第一章影视制作概论 第一节电影与电视关系总说 一、电影与电视:差异从介质开始:赛璐珞胶片磁带蓝光盘数字电影16格-24格25帧高速慢动作 数字电影: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0”、“1”信号)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画框比:电影胶片的标准画框比(宽高比)4:3或者.33:1(标准电视画框比是4:3)美国标准宽银幕为1.85:1 高清电视为16:9 这2个数值比较接近 胶片规格:胶片的规格由其宽度来表征,如最常见和通用 的35毫米胶片,科教、农村放映的16毫米,以及超8毫米, 70毫米胶片等。胶片越宽,单位成像面积越大,成像越清晰。 关于imax:IMAX(即Image Maximum的缩写,意为“最大影像”)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标准的IMAX银幕为22米宽、16米高,但不断有更宽、更高的imax银幕出现,如中国内地最大的imax银幕是东莞万达影城(22米,宽28米,总面积616平方米)IMAX影片的每格画面的感光面积是普通35毫米胶片每格画面的10倍、传统70毫米胶片的3倍。从而决定了在“巨幕”上投放出的影像比一般电影更清晰、更亮丽。 3D影片:人的视觉之所以能分辨远近,是靠两只眼睛的差距。人的两眼分开约5公分,两只眼睛除了瞄准正前方以外,看任何一样东西,两眼的角度都不会相同。虽然差距很小,但经视网膜传到大脑里,脑子就用这微小的差距,产生远近的深度,从而产生立体感。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把同一景像,用两只眼睛视角的差距制造出两个影像,然后让两只眼睛一边一个,各看到自己一边的影像,透过视网膜就可以使大脑产生景深的立体感了。3D电影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imax+3D 营造的就是扑面而来的影像感,影像对个体的压迫感,真正的身临其境,消除了非影像内容的视角冗余信息,所谓电影是窗户的概念消失了,因为连窗框也看不到了,而代之以置身景中。 磁带规格:模拟格式和数字格式 传统的模拟格式有VHS、SVHS、BETAMAX、BETACAM 等等,后2个为广播级。 数字格式有索尼研发的Mini—DV (简称DV)、DVCAM等,松下研发的DVCPRO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电影和电视的媒介融合态势 视听效果的逼近磁转胶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的优势在于存储方便、成本低、不易损耗 三、当下电影与电视的竞合性关系 互为死敌还是互为补充?

电视新闻拍摄方法与技巧

视新闻的拍摄技巧 一、电视新闻的画面构成从拍摄的角度看,电视新闻可分为两大类:录像报道、现场报道。 录像报道之采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记者不出镜头。其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是画面和解说词,而画面又是由一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和不同长度的镜头构成的。镜头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性镜头,一部分是中心镜头。 介绍性镜头是引导观众进入新闻主题的镜头,主要是交待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规模等新闻要素。 中心镜头,是反映新闻主要内容的镜头。拍摄时要注意: 1、抓重点。既要抓住关键的新闻场面和主要的新闻人物。 2、抓全面。拍摄时不要遗漏相关的镜头,避免后期补拍。 3、抓细节。镜头要特别反映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感情变化的细节。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出镜,在新闻现场采访和播报新闻。 现场报道和录像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加进了记者的形象。现场报道的开头是记者的独白,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相当于新闻报道中的导语。 在现场报道中,一般都有记者的镜头前采访,在拍摄镜头前采访时,首先需要一个交待性镜头,这个镜头要包括记者和采访对象。 如果是新闻专访,交待性镜头多半是从记者和采访对象两人的侧面拍摄,采用全景或远景。在现场报道中,因为记者以在开头的独白中露过面,他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待性镜头一般拍成越肩镜头。拍摄越肩镜头时,要摄像机处于记者的背后,拍下采访对象正面镜头和记者头部与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较长时,就要用采访对象单独的中近景或特写镜头。 为了后期编辑的需要,还要拍摄一些记者的镜头,一种是“倾听镜头”,这种镜头在编辑时用在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表明记者的态度。在拍摄时,把摄像机放在采访对象后面让记者面对摄像机镜头。 另一种镜头叫“反向提问镜头”,是记者提问的镜头,也是采用从采访对象后面拍摄的方法。间隔镜头,用来在后期编辑中作为过渡镜头使用。一般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远景,以看不清口型为原则。 二、画面的方向性 在电视拍摄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拍摄方向的统一性,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镜头间的方向关系,使观众对各个镜头所表现的空间有完整、统一的感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练掌握“轴线”规律。 “轴线”一般指被摄对象和被摄主体的“动作轴线”,它是由被摄主体的运动所产生的一条无形的线,或称之为主体运动轨迹。在拍摄一组相连的镜头时,摄像机的方向应限于轴线的同一侧。拍摄角度无论在水平方向上怎样变化,都不允许发生“跳轴”现象。 三、现场拍摄 勤于积累、心中有数、及时抓拍。 拍摄介绍性镜头。介绍性镜头一般要交待新闻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拍摄中心镜头。中心镜头要着重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在拍摄中心镜头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抓细节和富有人情味的场面。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中心镜头应占绝对比例,大约70%以上。 四、同期声的录取

摄像机基本使用方法

摄像机基本使用方法,按住POWER开关上绿色按钮的同时把开关从OFF滑动到CAMERA。滑动到VCR是播放。录制是REC START/STOP按钮A或按钮B(摄像机上都是有两个录制按钮) 机器的熟练使用不成问题; 稳定流畅的画面,精心选择的镜头起、终点,永远是摄像的精髓! 多看、多练,肯定会成功的…… 摄像最重要的是稳,除非是特技需要,稳定压倒一切。我是电视台的,你可以找我交流,我的QQ是:645952587

摄像机使用方法大全 选择购买摄像机时,大多数人首先会问什么牌子的机器好,随后就认准这个品牌的产品购买,却忘记询问它好在哪里、与其他品牌同档次的产品又有何差异。最终,虽然抱回家的是个名牌产品,但难免遇到其性能不及自己的期望、机型落伍等情况,要是再碰到一两个懂行朋友“激情”评价一番,那可真该算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了。 家用摄像机市场的三大巨头——SONY、松下、JVC目前还是消费者的主要选择对象,尽管其他品牌也有同类产品,且在技术和价格上各有所长,但依然没能在这一领域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三者间究竟有何异同?谁又将独霸天下呢? 大而全的Sony “买SONY的,SONY的好!”这是一句无论在商场、专卖店及普通消费者之间耳熟能详的话。可“就是有点贵……”的评价,怕也是最常见的反映了。 SONY公司成立于1946年,在技术领域一直战功卓著:“1982年1/2英寸广播用摄像机Betacam、1985年8毫米摄像机、1989年高分辨率8毫米摄像机CCD-TR55、1995年家用数字摄像机DigitalHandycam、1998年MemoryStick记忆棒产品……”。近年来,凭借该公司雄厚的实力、高效的管理,加之出众的市场宣传运作,已经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以至于现在有的人一见到“SONY”四个英文字母,就把脸贴到地上,像李登辉对日本人一样顶礼膜拜了。 SONY在家用摄像机领域的成功得益于对产品市场的深入研究与技术创新。精美的广告与细致的调研活动,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对手,加之SONY在专业摄录像领域的优势,方便了技术移植、形象树立,更明确了技术发展方向,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产品类型的设计方面,SONY一直保持着“百花争放、新品辈出”的阵势。2001年,SONY在新品中放弃了280线的Video8毫米摄像机,从而摆脱了与VHS-C格式抗争中清晰度雷同、兼容性差的劣势,使得Hi8、数字8毫米及数字MiniDV成为划分产品格式的三大阶层。而在任意一格式中,SONY至少要推出三个以上的新型号机种。型号间的差距,有时仅仅在于液晶显示屏的大小,这似乎更为贴近消费者,特别是“大点儿的屏幕看着更痛快”一句销售台词,就能再从您兜里钓出五百到一千大元。 SONY产品的设计做工永远带着其小巧、精细的制作风格。机身紧凑、接口密布,加之数不胜数的按键,总能给人以“功能多而全”的好印象。在图像的处理上,SONY的色彩表现更明显侧重于迎合一般消费者的喜好,相对比较艳丽。整体图像偏亮、画面调校得十分锐利,给人一种明亮、影像刻画突出的感觉。并且在人物肤色表现上,具有其“白里透红”的独特基调,深得大众赞赏。但同时却难免令人联想起所谓“艺术照”中常见的“大白脸”。钟爱SONY的人会夸奖它清晰亮丽,色彩层次分明;不喜欢的人则会嫌它过于作假,画面过亮,有失物体本身的质感,过分的锐度让人觉得像是在往眼里揉沙子。总之,SONY的色彩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色彩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目前,电子影像本身尚无法达到完美无缺的原色重现,所以只要经过比较,自己认为满意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SONY摄像机的反应速度,在反复比较与测试中,SONY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表现为自动聚焦速度快,手动变焦过程中镜头跟焦准确且稳定性好。这一点大大有助于初学者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拍摄,保证了影像的基本质量。但凡事都有两面,过快的反应有时难免也会搞得拍摄者措手不及。记得一次参加朋友婚礼,追拍新人逐桌敬酒时,人物移动到逆光位置,本以为可以借助自动光圈逐渐缩小的间隙将镜头推上去,孰料机器反映神

单反相机摄影入门教程大全

单反相机摄影入门教程大 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单反相机摄影入门教程大全 (看懂了就成大师了!) 1、光圈优先大多用在拍人像以及风景时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相机会根据这个光圈值确定快门速度。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拍摄人像时,我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拍摄风景这一类的照片时,我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这样景深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清晰,同样这一点在拍摄夜景时也适用。 2、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例如体育运动、行使中的车辆、瀑布、飞行中的物体、烟花、水滴等等。与光圈优先相反,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并且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总之,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来轻松地控制景深,而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光圈对运动的物体能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这两者都要灵活运用,满足我们不同情况下的拍摄要求。 二、人像拍摄 首先,要用到长焦,3――4倍的长焦非常适合拍人像,广角端会使得人像有些变形,不好看,超过4倍甚至更长焦会使得人脸过于扁平,不够生动。其次,光圈优先,选择大光圈,大光圈可以使得快门变快,减少晃动,并且使得背景尽可能的虚化。最好选择点测光,对人脸点测光,并使用曝光锁定。因为其他测光方式容易受到衣服颜色的影响,使得人脸曝光不正常。最后,构图。人像最好占到1/3-1/2,并且脸部在上方1/3处(从下看是处)。这样拍出的人像片就会生动,有视觉的冲击力,让人看着好看。 三、怎样拍好微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