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精神卫生及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总论:

精神医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精神疾患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和预后、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相关学科: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循证医学与循证精神卫生;医学经济学与精神药物经济学;网络精神医学

主要分支:生物精神病学、动力精神病学;医院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心身医学与会诊联络精神病学

症状学:

感知障碍: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障碍是感觉器官、感觉通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知觉障碍是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障碍引起。临床表现:感觉障碍(感觉增强;感觉抑制;感觉倒错;内感性不适),知觉障碍(错觉;幻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机能性幻觉、内脏型幻觉、运动型幻觉);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空间知觉障碍、时间知觉障碍)

思维障碍:是精神疾病的重要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内容障碍及思维属性障碍。临床表现: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病理性赘述;思维迟缓;思维贫乏;缄默症;思维散漫;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云集),思维内容障碍(被害、关系、夸大、自罪、虚无、疑病、嫉妒、钟情、影响、其他等妄想),思维属性障碍(思维插入、思维被窃、思维播散),强迫观念

情感障碍:患者的精神活动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的病理性情绪状态,其强度和持续时间与现实环境刺激不相适应。临床表现:情绪性质障碍(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惧)、情感波动性障碍(易激惹性、情感不稳定、情感淡漠、病理性激情、情感麻木)、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情感幼稚、情感矛盾)

动作行为障碍:由于认知、情感、意志障碍导致动作行为的异常。临床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兴奋-躁狂、不协调性兴奋-精分)、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

自知力: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表现:意识到出现别人认为异常的现象、自己认识到这些现象是异常的、认识到异常是疾病所致、意识到治疗是必须的。

记忆障碍:遗忘(心因性、器质性、逆行性、顺行性、近事、远事、遗忘综合征-定向障碍+虚构+近事遗忘)、记忆错误(错构、虚构、似曾相识或旧事如新、妄想性回忆、记忆增强)智能障碍:分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

意识障碍:意识清晰度下降和意识范围改变,定向障碍(时间、地点、人物)是标志。临床表现:嗜睡、昏睡、昏迷、谵妄。

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矛盾意向、易暗示性。

注意障碍:常见的注意障碍有注意增强、注意减退、随境转移、范围缩小和注意迟钝。

谵妄、痴呆和其他认知障碍

谵妄:以意识障碍为主,常伴随躯体疾病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意识清晰度下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常见;行为过度活跃,逃避或攻击行为;思维缓慢、散漫、内容凌乱、被害妄想;情感焦虑、恐惧、易激惹;错觉和幻觉(恐怖性幻视);记忆损害影响识记、保存、再现;自知力受损。特点,急性起病,昼轻夜重,一过性病程。诊断:病程(起病急骤,昼轻夜重),表现(意识障碍,认知改变),既往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感染、血糖等);对症治疗(镇静药、抗精神病药);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保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声光刺激,反复定向)

痴呆:智力记忆人格的广泛受损,但没有意识障碍,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障碍。临床表现:认知功能障碍(近事遗忘、错构、虚构,计算理解判断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学习新知识能力下降,定向障碍),行为障碍(行为散漫、人格改变,行为紊乱、情绪淡漠/欣快),心境改变(抑郁、焦虑、消极、易激惹),思维障碍(被害妄想、被窃妄想),知觉障碍(错觉、幻觉),自知力(前有自知力,后无自知力)。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理学评估(智力状态≤20,痴呆;21-23,可疑;≥24,无痴呆)。治疗原则: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加强护理,社会支持

遗忘综合症临床表现:有近事遗忘而无其他认知功能明显损害,错构虚构以弥补记忆空缺,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学习新知识能力明显下降。治疗原则:病因治疗(补充B族维生素),支持治疗(改善脑代谢)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完好。呈慢性病程。临床表现:急性综合症(阳性症状)感知觉障碍(幻听、幻视、幻嗅)思维障碍(被害、关系、影响妄想;思维散漫、破裂,思维插入、抽取、播散;病理性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减退,妄想性回忆)心境障碍(心境改变,与处境不协调,缺乏正常的心境变化)意志行为障碍(怪异行为,冲动行为,自杀行为,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违拗,矛盾意向,内向性)自知力障碍。慢性综合症(阴性症状)意志障碍,情感障碍,思维障碍(贫乏),认知功能障碍(自知力可保存)。分型:偏执型(幻觉妄想);青春型(本能意向亢进、意向倒错);紧张型(木僵);单纯型(无幻觉妄想,阴性症状);其他(未分化、残留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一、症状学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需2年。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鉴别诊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预后与转归:发病年龄、性别、起病,与心理因素关系,临床症状,总病程,影像学检查,药物疗效,家族史,病前人格。治疗与康复原则:早发现、早治疗;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根据经济情况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二代药物,积极进行家庭教育,争取家属重视、配合对患者的全程治疗。抗精神病药治疗原则一旦确诊,即开始药物治疗;若一线、二线药物治疗不理想,则合并用药;小剂量开始,加至治疗量;定期评定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不良反应。(早期、足量、足疗程;急性期治疗剂量2-6个月;继续治疗1个月;维持治疗维持剂量,不少

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概念: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及情感障碍。临床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动作减少三联征)抑郁心境;缺乏愉快体验;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精力丧失、精神和躯体活动的变化,无价值感和过度的罪恶感,犹豫不决或注意减退,自杀观念与自杀。分型:轻度(工作、社交影响小)、中度、重度(明显影响工作、社交,可有精神病性症状)。诊断:症状标准以心境低落为主,并有以下9项中4项(兴趣丧失、不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食欲减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病程标准符合症状2周。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鉴别诊断:躯体化问题、与其他精神障碍(双相障碍、分裂情感障碍)、单纯“丧亲”反应。治疗原则:诊断明确;因人因药而异个体化合理用药;采用最小有效剂量;换药必须在用足剂量和时间后,换药间有清洗期;单一用药;需家属配合,尊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辅以心理治疗;治疗与抑郁伴随的其他躯体疾病和物质依赖。

双相障碍概念: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双相I型障碍);轻躁狂和抑郁循环发作(双相II型障碍);轻躁狂和轻度抑郁循环发作(循环性障碍)。临床表现:双相Ⅰ型障碍在躁狂发作前后紧接着有抑郁发作;双相Ⅱ型障碍以反复发作的重性抑郁和轻躁狂为特征;循环型障碍每年有4次以上的情感发作,有10~15%的双相障碍患者为快速循环型。分型:双相I型障碍、双相II型障碍、循环型障碍

躁狂发作的诊断(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加三联征):①时间界限明显的并且持续至少1周的(或更短时间,只要达到必须住院程度)异常,且持续存在情感的高涨、自我夸大或激惹行为;②在此心境障碍时期内,持续表现出下列3项症状以上(如心境为激惹,则需4项):自我估计过高或夸大;睡眠需要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或感到有一直要讲话的紧迫感;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随境转移,容易分心;有目的的活动增加,或精神运动性激越;过分地参与某些有兴趣的活动,而这些活动有潜在可能产生乐极生悲的痛苦后果;③这种心境障碍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社交或职业功能,或为防止其伤害他人或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并且有精神病性表现;④排除躯体疾病或药物,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继发性躁狂。鉴别诊断:躯体疾病、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SAP)。治疗原则:情绪变化图;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通常用于缓解与疾病急性期有关的失眠或激越症状;弄清哪些药物有可能引起情绪不稳,避免在临床中持续使用;使用最简单、最安全、最有效的药物,主要为心境稳定剂;一般采用药物联合治疗,但需注意药酶对药效的影响;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剂量

恶劣心境临床表现:自我评价低或自信心不足,或自感缺陷悲观,绝望或无助;普遍丧失兴趣或快感;社会性退缩;慢性疲倦或乏力;有罪感,忧思过去;主观上感到易激惹或特别愤怒;动力、效率或创造力下降;思维困难,表现为注意力减退、记忆力下降,或犹豫不决。诊断:1.抑郁症状至少持续2年,如有正常心境间歇期不长于2个月;无轻躁狂发作;2年内,其抑郁严重程度或病程达不到复发性轻度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过度悲伤、焦虑。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短程、限时、侧重目前问题,目的是缓解症状)

神经症性障碍

定义: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大脑功能失调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怖、强迫、疑病症状、心情抑郁、或解离、转换症状等。除癔症表现短暂发作外,病程大多持续迁延,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以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与精神病性障碍区别:1.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检验自我和检验现实能力的丧失,把主观体验和外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神经性障碍患者并没有上是检验自我和现实的能力,没有上述症状2.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常否认有病,自知力缺乏,不愿主动求医;神经性障碍患者对疾病有自知力,主动求医;精神病性障碍常伴有行为紊乱或冲动毁物行为,不能被社会接受,其学习工作能力严重受损;神经性障碍患者可有行为障碍,其学习工作能力也会受损,但不如前者严重。

惊恐障碍临床表现:气短、头晕、胸部压紧、晕厥、心悸、手足麻木、肌肉紧张,窒息感,失控感或感觉发疯。诊断:发作病程一个月以上,并经历数次惊恐发作,具有以下特点: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危险、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发作间歇期除担心再次发作外无不适感、不是由于生理疲劳、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的结果。鉴别诊断:甲亢、心脏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

恐惧症临床表现:广场恐惧症处在难以逃避的情境中出现焦虑、或害怕在这样的情境中难以得到帮助而出现惊恐发作或惊恐样症状,焦虑导致患者回避相应的情境。故常伴发惊恐障碍。社交恐惧害怕别人审视或否定地评价,害怕自己会做一些令人窘迫的事。简单恐惧症对一种事物或情境有持续的、不合理的害怕和回避。诊断:广场恐惧症焦虑主要在至少下列两种情境中发生:喧闹拥挤的地方,公共场所,离家外出,单独外出,明显回避恐惧的情境。社交恐惧病程3个月,具有以下特征:在一个或较多的社交场合或操作中显著和持久地害怕被人审视,即害怕自己会有窘迫或丢脸的表现;暴露于害怕的情境会引起焦虑,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明知这种害怕是不合理和过分的;这种害怕导致在暴露于社交情境时出现明显痛苦,或导致回避社交情境。简单恐惧症对一种事物或情境有持续和不合理的担心;当接触恐惧情境时,即有焦虑反应;回避恐惧情境或在此情境中出现极度焦虑;恐惧、回避或痛苦妨碍了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自己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合理的或过分的。鉴别诊断:广场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恐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正常的社交焦虑或回避、回避型人格障碍、广场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精神分裂症简单恐惧症惊恐障碍、社交恐惧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原则:行为、认知、药物,暴露疗法、社交恐惧症社交技巧训练;

广泛性焦虑障碍临床表现:1、心理表现:害怕性焦虑、易激惹、对噪声敏感、坐立不安、注意力下降、担心2、躯体表现: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神经系统3、睡眠障碍4、其他症状:抑郁、强迫、人格解体。诊断:要求病程6个月;焦虑症状包括:忧虑、运动紧张、高警觉症状。鉴别诊断:甲亢、药源性焦虑、其他精神疾病所致焦虑。治疗原则: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抗抑郁剂、?-受体阻滞剂)

强迫症临床表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患者有自知力但无法摆脱。诊断:强迫思维或行为大多数时间存在,至少持续3个月,有自知力,使患者痛苦影响生活。鉴别诊断:精神分裂症治疗原则: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氯丙咪嗪SSRI类)

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化症状,无法用医学来解释。诊断:有躯体化症状无法用医学解释;过度关心躯体症状;检查阴性仍频繁就医怀疑。鉴别诊断: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治疗原则:帮助患者应对他们的躯体症状

癔症临床表现:解离性障碍童样痴呆、Ganser综合征、假性痴呆、遗忘症、神游症、多重人格;转换性障碍运动障碍(抽搐大发作、瘫痪、肌力紊乱、失音、失语)感觉障碍(视听

嗅感觉障碍、皮肤感觉障碍)诊断:有解离性障碍与躯体功能障碍,排除器质性病变;心理需要和心理矛盾有关的精神刺激与病情有暂时性关联;症状妨碍社会功能;可有模拟症状和淡漠表情;不能以躯体疾病解释;不是其他精神病。治疗原则:心理治疗为主,有焦虑或抑郁症状严重者可给药。

鉴别诊断:

癔症癫痫

先兆无有

诱因有无

时间10-60min3min

表现形式无规律有规律

意识障碍无有

脑电图阴性阳性

病理反射阴性阳性

瞳孔大小等大等圆散大

外界暗示有作用无作用

两便失禁无有

人格障碍与性生理障碍

共同特点:对一般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性兴奋,而对正常的性行为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干扰或减低。

人格障碍概念:是指从早年开始,逐渐形成的恒定、持久、顽固且不易纠正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这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应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从而影响其社会功能和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也为此感到痛苦。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分型:偏执性、分裂样、反社会性、冲动性(攻击性)、表演性(癔症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其他或待分类。临床表现:始于青春期;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将遇到的困难归于外部;无责任感;观念固定不易改变;行为后果常伤及别人,但自己若无其事;别人的埋怨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暴露。诊断标准:症状标准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广泛、稳定、长期的偏离其文化所期望或所接受的范围。认知、情感、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性心理障碍概念:又称性变态或性欲倒错,泛指在两性行为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类偏离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干扰正常性活动。分型:性身份障碍(女性、男性、易性症);性偏好障碍(恋物、易装、露阴、窥阴、摩擦、SM、其他性行为变异);性指向障碍(同性恋)

精神发育迟滞

定义:18岁以前发育阶段由于先天或后天不利因素导致脑发育受阻,造成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缺陷。分级标准:①轻度:智商50~69,占80%,成年后可达9-12岁的心理年龄,可学会一定谋生技能和家务劳动;②中度:智商为35~49,占10%,成年智力可达6-9岁,在指导下可以学会自理简单生活;③重度:智商为20-34,占8%左右,成年智力可达3-6岁,需人照料,无行为能力,伴脑功能损害;④极重度:智商20以下,占1-2%,成年智力3岁以下,无语言能力,原始情绪表达,伴严重脑部损害、躯体畸形。临床表现: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

力缺陷。言语发育迟缓,表达能力差;反应缓慢,知觉范围狭窄,微小差异分辨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情感幼稚;运动不协调,动作笨拙或过度活动,破坏、攻击行为或其他反社会暴力行为;个性形成困难。诊断标准:在发育成熟前起病(18岁);智商低于70(韦克思勒量表);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和学习困难。防治: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训练等综合措施,使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不同需要;弥补缺欠和开发潜能并重;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训练计划。)特殊形式的教育和训练(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矫治缺陷; 因材施教,发挥潜力;以目标训练为主,灵活使用教学方法;鼓励家长参与。

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特征:症状表现具有层次性:主症状人际交往障碍,第二层次:语言和行为瘴碍,第三层次:自我封闭的世界。核心症状(Kanner三联症):人际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治疗:特殊训练(教育与行为训练);家庭心理支持疗法;药物治疗

多动障碍的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注意不集中;多动小动作多,常干扰别人;冲动做事不假思索,行为幼稚与年龄不符);伴有学习成绩较差或行为异常;神经系统异常(快速交替动作笨拙、不协调,精细动作不灵活,生理反射活跃或不对称,不衡定的病理反应,共济活动不协调)

诊断:注意缺陷9条(经常无法关注细节或在作业活动中粗心大意;完成任务时或玩耍时常常难以维持注意力;与人交流时常常难以维持注意力;常常无法按照指令行事,无法完成作业、家务或交给的任务;常常难以组织任务或活动;常常逃避,不喜欢或不愿意完成长时间集中精神才能完成的事情;常常在完成任务或活动时丢三落四;常常很容易被外来的刺激分散精力;日常活动中常常健忘),活动过度6条(在座位上常常手脚多动;在课堂或其他要求保持坐位的场合离开座位;常常难以安静的玩耍或从事安静的娱乐活动;常常非常忙碌,象”装了发动机一样”,忙碌不停;常常语言过多),冲动3条(常常在问完问题之前即抢先作出未经思考的回答;常常难以等待按顺序做事情;常常干扰或强迫他人)以上三方面必须出现6项以上,不同场合,持续6个月以上。

鉴别诊断:正常活泼儿童,排除其他疾病(品行障碍、情绪障碍、抽动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

多动障碍治疗:(综合治疗措施)药物治疗、行为认知治疗、家庭治疗

其他:对立违抗障碍临床表现(消极、敌意、对立和违抗行为,与成人争执、发脾气、骂人、对周围人抱怨和不满;故意对抗、报复行为等;违抗对象多为家长、老师)治疗(家长管理训练,消除父母不良行为,消除日常生活可能影响儿童行为的因素以及对症处理)

品行障碍临床表现(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伴有多动障碍、情绪障碍、认知障碍、智力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诊断(儿童青少年期,行为违反了其年龄相当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持续半年以上。下列任何症状明显存在: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务;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发脾气;反抗性挑衅行为;长期严重不服从)治疗(早期发现、积极预防、调整环境、正面教育。心理治疗与教育训练,家庭教育和家庭治疗有效,行为治疗针对不良靶症状)

情绪障碍临床表现(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明显)诊断(病程持续一个月以上,影响社会功能)治疗(心理治疗+小剂量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老年精神医学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表现:隐袭起病,持续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社会生活功能减退,行为及精神症状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诊断痴呆;既往史,病程特点;排除其他类型痴呆。鉴别诊断:老年性良性健忘症;VD;神经梅毒;正常压力脑积水;假性痴。呆。治疗原则:社会心理治疗;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治疗;伴有行为和精神障碍时,合并应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伴有明显焦虑或抑郁情绪时,合并应用小剂量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血管性痴呆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卒中史;情绪不稳定,情感失禁,强制性苦笑;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智能损害;偏瘫、失认、失用;病程波动性或阶梯性进展诊断: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史有卒中发作史;起病急,病程波动性或阶梯性进展;网眼状痴呆,人格相对保持完整;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治疗原发病;改善脑代谢;精神症状的对症治疗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概念: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依赖概念:由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行为、认知和生理症状群,包括强烈的精神活性物质渴求,难以控制,持续使用,尽管明知对自身有害,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滥用概念:一种不适当的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的方式,且反复使用导致明显不良后果。滥用强调的是不良后果,无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或强制性觅药行为。耐受性概念:指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后,临床效应逐渐减低,如欲得到与用药初期相同的效应,必须加大剂量。戒断症状概念:因停用或减少精神活性物质或使用拮抗剂所致的综合征,由此引起精神症状、躯体症状或社会功能受损。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分类:急性酒中毒(普通型醉酒、病理性醉酒、复杂性醉酒)慢性酒中毒(酒依赖、震颤谵妄、酒中毒性幻觉症、酒中毒性妄想症、酒中毒性脑病)。治疗原则:戒酒;拮抗剂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改善营养,促进脑代谢,补充B族维生素);康复治疗。防治原则:脱瘾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康复治疗;宣传教育、提高警惕、严格用药、加强管理、控制非法需求

治疗学:

抗精神病药物:四条通路:中脑边缘(认知,记忆,理解)、中脑皮层(精分阳性症状,幻觉,行为紊乱,思维散漫)、纹状体(锥体外系)、结节漏斗(内分泌代谢)。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D2拮抗剂,抗阳性症状,引起内分泌、锥外(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症、迟缓性运动障碍、静坐不能)。同时作用于α影响血压心率)、氟哌啶醇(仅D2受体作用)。有抑制运动作用。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喹硫平、氯氮平,多受体作用,H、M、5-HT、D、α,少锥体外系、内分泌副作用,对阴性症状作用好,不良反应常见代谢综合征、低血压、口干嗜睡。禁忌症:孕妇、过敏、昏迷、高热患者。脏器功能障碍及老人、儿童、哺乳期慎用。不良反应处理:急性肌张力障碍(东莨菪碱)、静坐不能(普萘洛尔)、迟发性运动障碍(停药换药)、过量(洗胃)

抗抑郁药物:分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阿米替林、多赛平、氯米帕明)、四环类、选择性5-HT抑制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5-HT和去甲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再摄取抑制剂NRIs、去甲及特异性5-HT双重作用抗抑郁剂。不良反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高血压危象,酚妥拉明)、三环类过量(昏迷、痉挛、心律失常)

抗焦虑药物:安定、苯二氮卓、选择性5-HT抑制剂(氟西汀)

抗躁狂药物:碳酸锂:中毒反应(剂量1.5,见呕吐、腹泻、粗大震颤、抽动、呆滞、困倦、头晕目眩、构音不清、共济失调、意识障碍)、血药浓度(0.8-1.2)其他:卡马西平(酶诱导剂,白细胞↓)、丙戊酸盐(双相情感障碍,酶抑制剂)、拉莫三嗪(皮疹、剥脱性皮炎)益智药:他克林、多奈哌齐、石杉碱甲、美金刚。

电休克治疗:适应症(木僵、极度兴奋、重度抑郁、药物无效);禁忌症(颅内高压、严重心血管疾病、急性全身性感染、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躯体严重衰竭、骨关节疾病、青光眼、老年儿童孕妇)

会诊-联络精神医学

定义:是精神专科医师在综合医院中开展精神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等之间的关系,以心理、社会和生物因素等多轴诊断及治疗病人。

组织形式:①模式I:以“行为学”理论为主导的行为医学科来承担,既可请精神科医师诊断和治疗,也可请行为医学专家处理;②模式Ⅱ:在内科或综合医院中成立一个行为医学小组,负责院内会诊或科内会诊,特殊情况请精神科医师或精神病院的CLP会诊服务;③模式Ⅲ:在综合医院内,有专人分别从事精神医学与行为医学工作,与精神医学及精神科无联系;模式Ⅳ:即美国Duke大学模式,在精神科或精神病院中分别成立CLP和行为医学两个小组,负责综合医院中精神医学问题服务;④模式Ⅴ:即美国耶鲁大学模式,在精神科或精神病院中成立一个由CLP医师和行为医学专家组,前者负责住院病人精神科会诊和处理,后者负责门诊病人的处理。

服务重点:各种与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

发展历史:国外(第一阶段、概念形成期、迅速发展期);国内(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专业技能要求:发现病例、诊断、干预、治疗和沟通

收集病史;对症状进行识别分类;评估神经功能紊乱情况;评估自杀的危险性;评估药物的作用和交互作用;知道何时预约和解释心理测试;评估人际关系和家庭问题;识别和处理医院应激源的能力;提前安排住院和治疗时间;处方和掌握精神药物的能力;评估和处理激越;评估和处理疼痛;执行药物解毒方案;进行医学法理学决定;应用伦理学决策;应用系统理论和解决冲突;发动传输精神医学服务;帮助部署计划

医学院医学心理学复习总结(首版)

填空 #1、情感活动的特性倾向性、稳定性、深刻性、效能性。 #2、学习是在生活中由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的速度、強度、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4、系统脱敏法是利用交互抑制原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5、应急是个体在察觉到环境变化(应激原) 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和应对应激反应的过程。 6、SWS是慢波睡眠。FWS(REM)快波睡眠其一重要特征是发梦。

#7、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反映。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是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8、需要是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9、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该理论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自由联想,移情,释梦,阐释。 #10、广义的焦虑症包括一般性焦虑、恐慌症、恐惧症、强迫症 #11、分裂性心理疾病包括神游症,健忘症,人格解体,多重人格。 #12、评估心理健康的量表是 SCL-90 。 #13、合理情绪疗法基本观点:一切错误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为问题的症结。 14、睡眠覺醒障碍包括梦呓、夜游症、梦魇、夜惊。 #15、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16、马思洛的需要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7、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A指诱发事件;B指信念;C指情绪反应后果。 1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记忆量在24小时内会降低80% #19、思维活动的特点是逻辑性,逻辑性从低到高又分为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和数理逻辑 20、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前额脑叶切除术,系统脱敏 #21、根据耶尔克斯定律,在完成复杂任务的时候,动机保持在较低水平,效率最高 #22、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3、焦虑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压力管理、认知准备、能力发展、肌肉放松技术 #24、生物反馈是利用检测装置把有关人体内部某些特定的生物过程诸如:血压、体温、心脏搏动、心率、以及肌电等动态信息,经仪器检测、放大和转换,通过记录、显示系统,将此种信息转变为易于理解的信号如声光等直接而又不断地反馈给病人,使病人能够看到、听到或感到变化。 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示范疗法、暴露疗法、冲击疗法 #25、心理现象由心理动力系统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意识特征组成 #26、成瘾药物可分为兴奋剂、抑制剂阿片类、挥发性溶剂、烟草、致幻剂等六大类。 #27、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有四个量表,它们分别是:(E内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L掩饰性)#28、儿童病人的护理主要是对儿童家长的安抚 #29、心理测量的特征性:可量化性、间接性、概括性 #30、艾森克量表中高分表示焦虑、紧张、易怒、情绪易激惹而不稳定致出现不理智行为的是神经质N #31、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与行为主要有其认知过程所决定,错误的认知引起错误的判断、推论导致病态的情感与行为 #32、患者中心疗法将医患关系视为改变和成长的最重要治疗因素,医生的任务在于表达无条件的积极尊重与接纳、通情、真诚的态度以促进形成平等协作、坦诚信赖的和睦关系,局部试图代替患者解决问题。#33、行为主义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 名词解释 #1、动机: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2、能力: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3、创伤后应激障碍L(PTSD):在遭受巨大危机之后产生的心理障碍,特点有: 有明确可见的应激源,每一受害者都导致产生灾害症状;病人躲避原创伤事件的情境;精神麻木或失去感觉状态;回忆原来情境时会产生多种心身异常,睡眠、记忆障碍 #4、离差智商:以标准差为单位的每一年龄组的个人分数与同年龄团体平均分数的比较。公式为:IQ=15*(X-M)/S+100 5、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6、应激:个体在察觉到(通过认知性评价)环境变化(应激源)对自身构成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和应对(应激反应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wendangku.net/doc/3e13350588.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西格蒙德。费洛伊德 潜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处于表层,人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察觉到。 人格结构学说:一个人的心理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里保持机制,即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或超我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会出现焦虑反应。 常见的防御机制(定义和例子):否认,投射,内向投射,退化,转换,转移,补偿,合理化,幽默,升华。 行为是指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条件反射型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雷纳 操作反射型代表人物:沃尔普,桑代克,纳金斯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意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任何环境刺激,都可以通过经典条件作用影响行为。据此,许多正常或异常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作用机制而获得。 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强化,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的规律: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示范作用:通过对具体模型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可以使人学会一种新的行为。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功能系统学说的三个系统: 1调节张力和维持觉醒状态的系统 2接受,加工和储存信息的系统 3心理活动与行为调控的系统 三个功能系统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系统不是独立工作的。第一功能系统保证必要的皮层张力和维持一定的觉醒水平,第二功能系统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第三功能系统保证有目的的探索。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人,同时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的解释、分析和整合。 知觉的基本属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P42 记忆:是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食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 1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过程 2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它起着少量信息临时仓库的作用。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是一种永久性的贮存。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 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归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着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最新整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 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 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 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 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参考借鉴。 篇一: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本学期通过教师在线培训学习了医学心理学这门课,本门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为北京大学胡佩诚教授。老师讲了很多东西,这门课其实讲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课时所限只能初略学一些,稍微讲讲我对这门课的心得。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医学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是全国医学院校的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医学院校招收的一个心理学或医学的一个专业方向。本次培训围绕着如何学好这门课来进行教学。从本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于难点、重点有特别的分析;对于医师资格要求掌握的重点有深入的讲解;对于教学方法有全面的介绍,特别有最新的情景教学法与英文演讲的介绍;全课贯穿着对于人生和医学生以至于医生如何健康的度过一生、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有益的引导;对于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两大手段有精辟的要点分析。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

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基础心理学的部分,他几乎包括了基础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比如认知的形成啊,怎么会形成记忆啊,注意,思维,感知啦,兴趣还有我们一直看重的气质啦。甚至是马斯洛的精神需求理论。在没有学习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觉得马斯洛先生的这套理论很神秘,学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临床应用部分。这又更加专业了,我觉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包括荣格的理论都是非常深奥的东西,等到真的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非常有意思,关于梦的解释啊,分析啊,还有移情等等都让我觉得非常有前文所说的“兴趣”。这也成为现在我时常查阅有关弗洛伊德的资料以及阅读其著作的一个契机,极大的丰富了我的生活,非常感谢这门课。 几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篇二:医学心理学个人心得体会在接触健康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前,它总给我以一种神秘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幻想。甚至认为它可以使人聪明,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成为超凡脱俗的预言家。 但是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才真正了解了它,并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