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三年级上册

一、学期内容目标

(一)知识技能

数与代数

内容:克、千克、吨的认识(P2-9);两位数乘一位数(P10-20);三位数乘一位数(P23-35);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P44-57);混合运算(P60-70);时、分、秒的认识(P71-80);分数的初步认识(P91-101)。

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

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3.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被除数最高位够除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理解四则运算顺序,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4.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5.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和几分之一分数大小比较。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加减运算。

6.认识时、分,会读写时间,知道1时=60分。会进行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认识秒,知道1分=60秒。

图形与几何

内容:位置与变换(P36-41);图形的周长(P83-90)。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会用这些方位词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2.结合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哪种现象是平移,哪种现象是旋转。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综合与实践

内容:变化的影子(P42-43);变废为宝(P81-82);智慧广场(P21-22);智慧广场(P58-59)。

目标:

1.了解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2.了解可以再利用的垃圾的用途和价值,认识到变废为宝的重要性。能利用有关计算、统计等知识解决实践活动中问题。

3.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方法,能有序地思考问题。

4.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最高位够除)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在进行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及周长公式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

1.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并提出能用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能综合运用方向、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并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与梳理学习方法的体验。

(四)情感态度

1.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2.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

3.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

二、单元质量标准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在掂、称、想等操作活动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表象,积累称量的活动经验。

2.能借助迁移的思路和方法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1千克的表象;借助生活经验和旧知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表象,培养推理能力,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3.掌握千克与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交流和表达,并能合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逐步形成估计能力,发展估计意识。

5.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用克、千克、吨来描述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加深对克、千克、吨的认识,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

案例1:克的认识(P2红点)

【说明】克的认识是“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克这个质量单位,但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通过掂掂、称称等操作活动来感知。

【教学建议】

1.借助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克的表象。

如引入问题:1克到底有多重呢?教师:根据前面的几条信息,你还知道那些物体大约有1克?学生可能说出一两个实际物体,但如果仅仅局限在几个简单物体上,对克感知还是远远不够的。要主动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熟悉的与1克相近的物体,拓宽学生的思考和体验空间,以借助丰富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1克的表象。

2.组织掂掂、称称等操作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为了让学生感知1克实际到底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由学生自己体验到的“克很轻”的最初表象、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1)称一称

问:到底哪个物体是1克?让我们一起来称一称,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天平,介绍后从提前准备好的学具袋中拿出花生米、口香糖、乒乓球以及一枚二分硬币,分别用天平称一称。

(2)掂一掂

通过前一活动,得出一枚二分硬币重1克,两粒花生米重1克。小组成员从自己的学具袋里取出,并轮流掂一掂重1克的物品,感受1克有多重。

案例2:吨的认识(P4红点)

【说明】吨这个质量单位不像克和千克可以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供学生通过掂掂、称称进行感悟,吨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直接接触,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可能部分学生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偏差较大。

【教学建议】

在情境中体验,在推算中感知。如教学中可以准备一件10千克的实物,让学生搬一搬,初步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然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0件这样物体是多少千克?多少件这样的物体的质量是1000千克,让学生在推理中明确1吨的实际物品及数量,让头脑中数量与实物结合,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起“吨”的概念,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第二单元两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质量标准

1.利用学具操作,通过直观演示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2.依托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学习环境,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明确算理。

3.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提高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案例

案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p11红点)

【说明】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学习这部分知识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算理的探究和算法的形成。

【教学建议】

利用学具操作,加强直观演示,通过交流与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问题“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12×3”,学生说出得数。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小方块(或小棒)对结果进行探究验证。

(2)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结合摆的过程将口算过程充分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竖式并组内交流。注意将竖式的生成过程与摆小方块及口算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4)教师利用课件让学生加深对竖式的理解,有效的将口算过程与笔算方法紧密结合,在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竖式。

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继续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养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认真做题的习惯。

第三课时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

质量标准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含义,掌握“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这种两部计算问题的方法。

2.利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案例

案例2: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p18红点)

【说明】本知识点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用线段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操作中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述题意。

(1)课件出示“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对题意的理解,最终切实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二年级的人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年级的2倍一样多,一部分是再多出来的5人。

(1)鼓励学生大胆动手、独立思考,自己在练习本上尝试画线段图来整理问题和条件。

(3)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比较,如线段的长短比例、上下位置、条件与问题的标注方式等。

2.引导学生会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1)引导学生读图,可自上而下读图,从条件入手,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一年级的2倍能求出来吗?”“多5人呢?”也可引导学生自下而上读图,从问题入手,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条信息?”“先求什么?”

(2)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尝试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2倍是多少,再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3)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式计算:18×2=36(人),36+5=41(人)。

智慧广场简单的搭配

质量标准

1.经历简单搭配的学习过程,了解和掌握解决简单搭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用数字符号与线状符号表达数学问题的抽象性(简洁地概括规律的实质)及有序思考的优越性(不重复、不遗漏),提高观察、分析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2.能运用学具摆一摆、列举、画图等数学方法尝试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尝试用搭配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案例

【说明】本智慧广场教学除了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体现“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建议】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时肯定各种正确的组合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体现有序思考的价值。

1.理解题意,尝试解决。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任意搭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学生理解每一种穿法都是由一件上衣和一件裙子组成的。

2.合作探索,肯定方法。

在学生尝试解决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进行组合,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对于学生出现的所有个性化的方法,教师首先要鼓励,同时对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错误的方法给予指导纠正。

3.对比多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学生在交流完各种方法后,教师要将多种方法进行对比,对比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提出诸如:“为什么漏了一种啊?”“怎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等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是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4.让学生创造符号替代实物图,感受符号代替实物的简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3.能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案例

案例1: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P23红点)

【说明】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难度不大。关键是做好知识上的迁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探索空间,放手让学生迁移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加强对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在相互交流与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算理,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例如:情境导入,观察信息,提出问题“买2筐蟹需要多少钱?”,列式为400×2。

首先,回顾“40×2”的口算方法。

其次,学生独立探究,可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

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算法蕴含的道理,并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比较。

最后,进行类比推想,4×2=8,40×2=80,400×2=800,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质量标准

1.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方法熟练计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三位数乘一位数(中间有0)

质量标准

1.经历和探索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提炼出简便算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养成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数感。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案例

案例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P30红点)

【说明】本单元是第一次教学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估算教学和以往不同,教学目标定位不是单纯估算技巧的训练,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计算方法,形成初步估算的意识。

【教学建议】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单元以单列一个立体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p30红点的教学通过解决买带鱼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一箱带鱼的价格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估成整百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带鱼。另外,教材在自主练习和综合练习中都安排了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第四单元位置与变换

第一课时位置与变换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认识生活中和平面图上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在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中,能

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西、南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5.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案例

案例1: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P36红点)

【说明】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的认识,以及能用准确的方位名词描述某一物体所在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靠教师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最好的方式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现实活动中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和交流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唤起对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掌握新知。

【教学建议】

1.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操作、描述、表达和交流,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可先让学生说说“住宅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上”,再借助已有经验基础上再来考虑“凤凰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上”这个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到了“东北”这个方位词,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不能用“东北”这个方位词来描述,教师可以引导所指的观测点在哪个方向和哪个方向中间。然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制作方向板,来辨认方向。

2.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在亲身体验中学会知识。

通过“找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学”、“描述学校周围的建筑物”等活动,丰富学生对方位知识的体验,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唤起对生活经验的联想,从而掌握新知。

第二课时平移与旋转

质量标准

1.在观察生活中物体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能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向,能准确判断哪种现象是平移,哪种现象是旋转。

2.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案例

案例2:平移、旋转现象。(P39信息窗2)

【说明】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是物体和图形在空间变化位置的方式,因此,要注意让学生结合实例观察生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操作演示,充分感受物体的运动方向,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建议】

1.呈现学生身边实例,充分观察生活现象,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如:可分别观察身边电动门、推拉窗、吊扇等物体的运动方式,并用手势演示运动现象,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然后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运动的实例,充实感知材料,感受运动现象不同,学会分辨。

2.借助多媒体的操作演示,加深体验,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传送带、汽车、升降机、排气扇、车轮、飞机螺旋桨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加深比较。

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

质量标准

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在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感受事物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2.经历观察、测量影子长短的过程,体会影子长短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案例

案例:变化的影子(片段)

【说明】“变化的影子”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变换、并且具有一定的测量经验和数据分析经验之后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学生本身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该活动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科学性、现实性的素材,引导学生自觉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步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教学建议】

1.充分调动学生实际测量的兴趣,打破课内与课外的界限,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和测量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测量发现问题。

2.注重对活动过程的指导:

(1)学生分组商量活动计划,如选取什么物体,在什么时间测量它的影长,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小组人员怎样分工合作,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2)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测量活动,教师参与并指导。

(3)汇报交流获得数据,并讨论分析测量结果,发现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时刻的关系。

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制定活动计划——记录测量结果——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反思”的活动过程。

第五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

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质量标准

1.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质量标准

1.能正确笔算被除数最高位够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2.借助学具操作和课件展示,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验算

的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案例

案例: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P48—49页红点1)

【说明】新课标中强调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所以在教学本环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小棒为直观模型,通过动手分一分,让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将竖式的形成与分小棒的过程紧密结合,这样采用数形结合策略,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1.提出问题

风筝厂工人师傅正在做风筝,一组工人3小时做了63只燕子风筝。根据情境图,观察信息,提出问题:“一组平均每小时做了多少只燕子风筝?”列式为63÷3=?

[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

2.探究问题

活动一: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算理。

不管学生是否能借助已有经验口算出63÷3的结果,都不要急于评价结果,而是要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水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或者验证。

问:(生猜想21)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动手分一下吧。

学生动手分一分,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分的过程。引导学生说清:用63根小棒(6捆,每捆10根,再加3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两捆加1根即21根。

[意图:通过操作学具,让所有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为抽象成符号化竖式做准备。]

活动二:学生交流,比较分析,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问:你能用数学的方法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现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将学具操作、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进行对比联系,并广泛交流:

(1)学具操作与口算联系。

[意图:数形结合,使学生明确口算的算理。]

(2)学具操作与竖式联系:“先分6捆,也就是先分6个十,平均每小时能做2个十,所以十位上商2;再分3根,也就是3个一,平均每小时还能做1个一,所以个位上商1。商最后是21。”

[意图:使学生明确竖式计算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3)口算方法与竖式联系。

[意图:使学生头脑中对各种计算的算理都有清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质量标准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被除数最高位够除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算法。

2. 能正确笔算被除数最高位够除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3. 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智慧广场等量代换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了解等量代换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进行替换,并能用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分析等活动,培养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案例

案例:等量代换(P58)

【说明】等量代换是一种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结合简单的问题和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教学时,教师对“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不必过于强调。

【教学建议】

1.猜一猜

问:根据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和●代表的数字各表示几?

[意图:关注学生能否有根据地进行猜想,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摆一摆、画一画

说:看来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小卡片摆一摆,或者用画一画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让我们大家看得更清楚。(学生动手操作)[意图:通过利用学具摆一摆、动手画一画的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3.换一换

问:同学们用列举的方法得到了▲和●分别表示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我们能不能把▲换成3个●来试一试找到正确的答案呢?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或者画一画来进行二次探究。

全班进行二次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一、找到“代换”的关键是什么?即:首先要从信息中找到▲和●的关系,在利用▲和●的关系进行等量代换。二、代换后有什么好处?即:两个未知数变成一个未知数,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而巧妙。

[意图:把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将等量代换这个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为学生自己可感受的形式呈现出来,然后内化为学生的认识,方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六单元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质量标准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题思路,并能与同伴交流;能正确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教学案例

案例:乘减混合运算(P60红点)

【说明】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会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尝试探索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而学生对列出综合算式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借助数量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白先求什么,就先算什么,促进学生正确的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建议】

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问: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节。同学们,你们去过采摘园吗?今天我们就和杨阳一家去参加采摘节,好吗?

多媒体呈现信息窗,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还剩几只篮子?”

[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呈现学生熟悉的采摘节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联想,激活分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经验,为后续学习创造条件。]

活动二:探究含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问:还剩几只篮子?你能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尝试计算的情况。

引导学生交流分析问题的过程,从问题入手,用数量关系描述出每道算式的解题思路。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思路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

问:我们列出两个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你能想办法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问: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这两种做法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是先求一共分了多少只篮子,再求还剩下多少只篮子。不同的是,第一种是两个算式,第二种是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意图:通过进行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观察与比较,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观察黑板上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板书,体会二者的区别:算式写法不同。让学生意识到无论列分步算式还是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都是先算“已经分了多少只篮子”,体会乘减混合运算先算乘法的合理性。]

第二课时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质量标准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能正确运用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题思路,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含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质量标准

1.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能正确运用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混合运

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3. 充分借助已有的经验进行自主探究,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七单元时、分、秒的认识

第一课时时、分的认识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经历1时、1分的时间有多少,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活动中,经历和体验时间单位,初步学会用时、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结合“元旦联欢会”,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案例

案例1:认识1时=60分(P72红点)

【说明】关于1时=60分这个知识点,是在学生充分观察钟面、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探究兴趣,所以需要进一步借助直观演示,让学生继续去观察、感知,最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教学建议】

趣味讲解与模型操作、课件展示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情况,从而加深对时与分的关系的认识。

1.在动画解读时针、分针运动后,教师运用趣味拟人化的语言提出问题:“当分针宝宝走一圈时,时针爷爷有什么变化呢?”

2.学生拿出钟面模型动手拨一拨,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预设:生1: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

生2:分针走了60小格,时针走了1大格。

生3:分针走了60分钟,时针走了1时。

师:那它们刚才经过的时间一样长吗?

3.利用课件进行演示(时针和分针同时从12出发,同时停下。)

4.引导学生用一个等式表示出这种关系。同桌相互讨论,把结论写在练习本上,交流得出结论:1时=60分。

【意图】借助趣味讲解与课件直观演示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掌握时针与分针的不同走法与计时,得出1时=60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案例2:体验1分钟有多长(p72绿点)

【说明】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所以此环节,可以设计一些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如数脉搏、写算式等活动,使学生在大量的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处还要注意结合对1分钟的认识,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建议】

问:1分钟有多长?在1分钟内,你觉得我们能做哪些事情?

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1分钟能做些什么。然后,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如观察钟表模型的分针运动、利用多媒体听1分钟的音乐、数一数1分钟拍球的次数、1分钟写算式的道数、1分钟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等,使学生建立对1分钟的感性认识。最后利用课件出示1分钟内可以做的事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意图】通过设计一些来自学生身边、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为学生积累丰富的“1分钟”的认知经验。“1分钟”多条信息的呈现,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时间的宝贵,从而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质量标准

1.结合钟面和实际生活,自主探索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

3.能用时间描述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课时秒的认识

质量标准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2.通过体验1秒有多少,探究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60秒,能进行分和秒之间的时间换算。

3.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新人教版2017年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学计划 时间: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科目:数学 年级:九年级 备课组长:代学艳 备课成员:杨军、李继祥、田利金

明湖中学九年级数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主要是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探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最终实现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九年级数学教学目标及措施

九年级数学教学目标及措施 九年级,学校制定了考试及格率和七合率居全县第七名的目标,面临中考的压力,工作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也要想办法解决,本人决心完成目标并力争有所突破。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心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吃透《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与检测》,把握中考命题意向,结合学校制定的九年级整体复习计划进行复习,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初三数学备课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探索中考思路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传授数学知识为重点。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认真落实学校年度工作思路的具体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借鉴洋思教学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教学方法,使提高学生从容面对中考。 二、工作要点: 1、重视教学常规工作:充分认识初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团结奋战,资源与经验共享,力争打好这一攻坚战。平时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使提高教学质量、目标落到实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3、新授与复习并举:在完成新授的基础上,尽快进入复习,巩固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4.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按课时提出教学目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学生多练多讲,教师尽量少讲精讲。 三.数学知识方面 1.知识回顾 根据中考要求,认认真真地复习好1-6册各章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整理。 2.专题训练 根据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整理,在各种题型中进行训练: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计算题的针对性训练。 四、教学进度和要求: 1、4月份前必须结束新授课。 2、从4月份开始进行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开始主要结束九年级的教学内容,重点是根据中考要求,认认真真地复习好1-6册各章的知识点和对知识点的整理。同时对各种题型的讲解,目的是以练促学, 触类旁通。 第二轮复习:(5月上旬——6月)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专题训练:全面进行专题的讲解,以及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的分析和做法。二、查漏补缺:针对前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三、重点突破: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训练;四、总结检测(6月上旬):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 作者李海翔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笔者认为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教学目标设置的开放性与主体性 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目中有“人”。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正比例函数》这一节的教学中,由于正比例函数是学习了变量与函数的首次应用,而且为今后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奠定基础,更是体现运动变化这一重要思想的运用。因此,笔者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特征。 2、能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学习和探究,体会建立函数模型,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 4、通过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引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是由于人们需要而产生的,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 二、注重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设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也主要是根据布卢姆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同样包括这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

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学重难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

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刘耀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方式都必须不同与以往的教学。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尽可能性的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发现的过程。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做好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二、基本思想: 九年级数学是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按照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的,其目的是教书育人,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此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 发展。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所教九年级数学包括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三章频率与概率,第四章图形的相似,第五章视图与投影,第六章反比例函数。其中特殊平行四边形,图形的相似,视图与投影,这三章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这两章是与数及数的运用有关的。频率与概率则是与统计有关。 四、教学目的: 在新课方面通过讲授《特殊平行四边形》和《图形的相似》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测、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论证、计算、和简单的作图。进一步掌握综合法的证明方法,能证明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矩形、菱形、以及正方形等有关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并能够证明其他相关的结论。在《视图与投影》这一章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在《频率与概率》这一章》让学生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关频率与概率系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在《一元二次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这两章,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种解法,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和函数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学结合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 本要求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将近六年,但学习理论,研读课标,熟悉教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同时,不少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肯把目光移向课标、教材,致使课堂教学知识技能异化,教学目标不实,教学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佳,教学效果不好。为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须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反映出的教学方法,按研究教学内容→制定分解目标→设计单元活动→整合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的思路,落实每个环节工作,这里就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备课谈一些看法。 1、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活动要领。 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新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的三元体系,需要正确认识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的关系,找准其中的生成点和结合点,转化为教与学活动。由于仅有笼统的教学目标而不进行活动分解,目标容易模糊,教学方法容易单调,教学过程不易把握。因此,要求合理分解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并通过关键的行为动词,把握活动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整统一,并通过行为动词反映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因此,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进行活动设计,符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诠释,符合通过学习活动获得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分解要注意过程性和知识性的联系,体现可操作性。比如,活动

(完整)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班上共有28名同学,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高,多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其中有几个学困生的语文素质与学习习惯有明显差异,有两个孩子写字的速度相当慢,有三、四个孩子读书较困难,这学期依然要重点帮扶;其余孩子主要是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指导。在作文方面,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写,说的时候夸夸其谈,写的时候却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主要原因是他们不善于观察、积累,感到没东西可写,写作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不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只会简单的叙述事情的经过,因此教会“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期初,我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直接影响到他不会去倾听别人的发言,便不能很好地分析别人的问题,从而不能很好地提高表达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6篇。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2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未必,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22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增加了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相应的文章选录,加强对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三:全册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22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

九年级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2019九年级初三数学教学计划2019九年级初三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初三学年下学期的复习教学,是整合升华学科知识,培养提高应试能力的重要环节.复习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成功与否.为保障毕业班复习教学取得良好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复习课型模式研究,提高课堂效益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优生优培,中程生提高,困难生稳中求进;依纲据本,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强化薄弱环节;加强教情,学情研究,强化中考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促进初三复习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认识,全力以赴,进入冲刺状态 首先,每位初三教师要充分认识复习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责任重于泰山,质量压倒一切的责任感,树立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的观念,发扬关键时刻冲得上豁得出的拼搏精神,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真真正正进入冲刺状态,苦战100天,用成绩说话,坚决夺取今年中考的全面胜利.其次,全体教师要以毕业班工作的大局为重,服从安排,听从指挥,不管是级部的安排,还是各备课组的布置,都要扎扎实实贯彻执行,将落实进行到底.纪律严明,政令畅通,是工作胜利的保障.要彻底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的不良作风.第三,全体教师要增强精诚合作的团队意识,实实在在搞好团

结.团结出力量,团结出成绩.在初三这个集体内坚决反对那种意气用事,挑拨离间的行为.有意见,有矛盾当面说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困难,有问题,大家齐帮助,共协商,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2,周密计划,科学安排 各学科现已完成教学进度,学期开始即转入总复习阶段.总体时间安排是3月上旬4月中旬45天左右为第一轮复习,以课本知识的疏理,归纳,总结为主;备课组自编讲学稿一套.4月下旬5月中旬30天左右,以课外拓展为主,以专题复习为主.5月下旬6月中考前,主要是整合升华阶段,综合模拟为主,训练应试能力与技巧. 三轮复习的具体思路是: 一轮复习本着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的指导思想,一是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坚持补弱纠偏,重在一轮;坚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坚持面向全体,实现大面积丰收.二是落实四个为主,即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主,以低中档题目的训练为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小综合训练为主.三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基础和能力的关系(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扬长与补弱的关系,复习知识与做题的关系(做题的目的是回扣知识提升能力).四是确保两项常规的落实,即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的落实. 二轮复习本着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指导思想,采取专题复

初中数学学科基本教学目标及内容123

初中数学学科基本教学目标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A.知道、理解和掌握“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中的相关知识。 B.领会字母表达数的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分解与组合思想等基本数学思想;掌握待定系数法、消元法、换元法、配方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C.能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计算、画图和推理。 2.逻辑推理能力 A.知道进行数学证明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制和方法。 B.能简明和有条理地表述演绎推理过程,合理解释推理演绎的正确性。 3.运算能力 A.知道有关算理。 B.能根据问题条件,寻找和设计合理、有效地运算途径。 C.通过运算进行推理和探求。 4.空间观念 A.能根据条件画简单平面图形和空间图形。 B.能进行几何图形的基本运动和变化。 C.能够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 D.能由基本图形的性质导出复杂图形的性质。 5.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A.能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相互转译。 B.知道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运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C.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类比、化归的方法;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及“转化”等思维策略。 D.初步会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进行合理解释。 E.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2004年10月版)规定的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的内容与要求如下: (一)教学水平层次、基本特征及其表述中所涉及的行为动词如下表所示: 水平层次基本特征 记忆水平(记为Ⅰ)能识别和记住有关的数学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能在标准的情境中作简单的套用,或按照实例进行模仿 表述的行为动词如:知道,了解,认识,感知,识别,初步体会,初步学会等 解释性 理解水平(记为Ⅱ)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知识的本质,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转换方式正确表述知识内容;在一定的变式情境中能区分知识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会把简单变式转换为标准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用于表述的行为动词如:说明,表达,解释,理解,懂得,领会,归纳,比较,推理,判断,转换,初步掌握,初步会用等 探究性 理解水平(记为Ⅲ)能把握知识的本质及其内容、形式的变化;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或作归纳假设进行探究,能把具体现象上升为本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会对数学内容进行扩展或对数学问题进行延伸,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合理性、完整性、简捷性的评价和追求作有效的思考 用于表述的行为动词如:掌握,推导,证明,研究,讨论,选择,决策,解决问题,会用,总结,设计,评价等 (二)具体的内容及要求如下: 数与运算 内容要求1.数的整除性及有关概念Ⅰ2.分数的有关概念、基本性质和运算Ⅱ3.比、比例和百分比的有关概念及比例的基本性质Ⅱ4.有关比、比例、百分比的简单问题Ⅲ5.有理数以及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等相关概念,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Ⅱ6.平方根、立方根、n次方根的概念Ⅱ7.实数的概念Ⅱ8.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关系Ⅰ9.实数的运算Ⅲ10.科学记数法Ⅱ 方程与代数 内容要求1.代数式的有关概念Ⅱ2.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Ⅱ3.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Ⅲ4.乘法公式[平方差、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运用Ⅲ5.因式分解的意义Ⅱ

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上册模块教学目标

Module 1模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理解并会说唱 Unit1 Activity1 Listen and chant.和Unit 2 Activity5 Listen and say. Then sing. 。 2.能听、说、读、写 Unit1 Activity3 Listen and say. & Unit2 Activity1 Look,1isten and say.中的单词和句子。 3.能听、说、认、读 Unit1 Activity2 Listen,read and act out.& Unit2 Activity6 Fo11ow and say. Activity7 Look and say.中的句子。 4.能朗读和理解 Unit2 Activity2 Listen and read.中的单词和句子。 5.能够认读 Unit2 Activity4 Listen and repeat.中的音素及例词。 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 Did you walk to schoo1 yesterday? No,I came to schoo1 by bus. Did you/she/they do?? Yes,I/she/they did. No,I/she/they didn't. 2.能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叙述,如: We came backlast Sunday. I dropped my ice crearn! 3.能利用字母或字母组合 i,,e,,a,,ea的发音规律记忆单词。 4.能听懂、会唱歌曲“THE LONDON EYE”。 情感、策略和文化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合理安排生活的能力。 2.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找出最有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 3.了解有关地标 The London Eye的知识,尊重英国的风俗习惯和交通规则,培养跨文化意识。 Module 2 模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理解并会说唱Unit2 Activity5 Listen and say. Then sing. 2.能听、说、读、写 Unit1 Activity3 Listen and say.和 Unit 2 Activity1 Look,1isten and say.中的单词和句子。 3.能听、说、认、读 Unit1 Activity2 Listen,read and act out. & Unit2 Activity6 Do and say.和 Activity7 Now write and act.中的句子。 4.能朗读和理解 Unit2 Activity2 Listen and read.中的单词和句子。 5.能够认、读 Unit2 Activity4 Listen and repeat.中的音素及例词。

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教学总目标.doc

九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总教学目标 总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第21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准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本章主要是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及详细方法。本章的难点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23章旋转。本章主要是探索和理解旋转的性质,能够按要求作出简朴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本章的重点是中央对称的概念、性质与作图。本章的难点是辨认中心对称图形,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第24章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本章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 第25章概率初步。理解概率的意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章的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会用列举法求随机事件的概率。 过 程 与 方 法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体 验、实践、思考中学到知识。在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要体现数学 学习的过程和规律,启发学生从粗略、定性、直观的认识,通过思 考、探究、归纳等,逐步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2、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从而 让学生把握数学的灵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题 的能力。 3、根据教学的内容,尽量多设计一些实践课,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 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4、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 感 、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1、在体验、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 的自信心。 2、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运用于生 活的过程。 3、在几何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 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享受到学数学的乐 趣。 4、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研组阅 年月日 教导处阅 年月日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数学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1)、(2)班成绩一般两极分化严重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很多学生在学习风 气上有了较大的改变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不少学生自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到了 最后一学期最自己要求不严甚至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 施耐心教育此外面临中考阶段对学生要有总体的掌握使之考出好成绩。 二、本册教材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的教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发展。 2、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三视图掌握圆的切线及与圆有关的角等概念和计算。教育学生掌握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掌握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 要求"的知识点。 3、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应用于实践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的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 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 知识梳理围绕初中数学主要内容进行专题复习适时地进行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全体学生。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内容只剩两章:圆与统计估计。 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圆的定义和性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的切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视图。本章设涉及的概念、定理较多应弄清来龙去脉准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圆的切 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本章的重点。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运用与 圆有关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是本章的 难点。 统计估计这章有总体与样本、用样本估计这两节内容。统计是统计理论和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部分估计全体。本章在介绍总体、个体、样本、

专题一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专题一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与教学指导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全新教学正在形成和发展,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应该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由现实生活情境引入,并通过活泼生动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是智慧火花相互碰撞的场所,是实施课改的主要阵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完美体现,教师如何真正地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小结,选编了部分经典案例,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给予了恰当的分析与点评。希望能帮一线教师解决些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网络课程的第一部分,它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节让教师从整体上认识数学课程目标,使之理解“教”与“学”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四个数学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维”的角度对总体目标“四个领域”的具体内涵。 第二、三、四节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使教师更加深刻的理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四个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中仅仅呈现的结果性目标不同,在《标准》中首次被赋予了“过程”的含义,即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过程性目标”不要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不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没有正确性的结论呈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教学不仅要有情感、态度的体现,还要有数学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第二节知识性目标的内容及其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性目标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向来是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实施新数学课程后,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称“双基”)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在当今这个科技信息社会中,新数学课程中的“双基”还是不是以往那种形式化、规范化的概念与定理、法则的表述和运用,以及快速、准确地从事复杂的数值计算、代数运算技能和多种类型、多种套路的解题技巧?学生还应不应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我们对“双基”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一些多年以来被看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已不再成为今天或者未来学生数学学习的重点。例如,大数目的数值计算、复杂的有理数混合运算与复杂的代数运算技巧、一些图形性质的证明技巧等。相反,一些以往未受关注的知识、技能或数学思维方法却应当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技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技能,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的技能,有关制作统计图表的技能,获取与处理统计数据并根据所得的结果进行推断的技能,对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运算的意识等,都应该成为新的“双基”内容。 二.知识与技能性目标的设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与技能” 性目标的设计?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案例。1.概念教学案例 〓案例1-1:有趣的游戏——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识记:有理数加减法法则.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省略加号、括号;变“减”为“加”;同号结合,建立初步的数感. 运用:能正确使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是有理数学习中的传统内容。它既是对“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深入学习,又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除法、乘方及混合运算的前提条件。其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扑克牌游戏引入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然后在运算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最后通过变换游戏规则和变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过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及概率,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1、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下面对这册书的教学目标作如下一个小的总结: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乖法的笔算和简算。 (2)、让学生了解位置,并能用数对表示出每一个方位;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4)、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作出预测;进一步体验概率在生活中的作用。 (5)、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意;会解简易方程。 1/ 2

(6)、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算它们的面积。(7)、学会用鸡兔同笼的问题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长:xx 2014年9月15日 2/ 2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精编)

初三数学教学计划(精编)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三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九年级(上)共五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学生目前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习方法不科学。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

入手: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些学生由于基础非常差,导致他们惰学、厌学,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二)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九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张香海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还是教育者达成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或其他类似名称)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式一般都是在页面开始就列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围绕此目标展开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下,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流程的依据,它明示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并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样的设计方式出发点非常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学生对照导学案可以基本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用什么方法、按照什么顺序学习,学到什么程度就算合格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叙写显得尤为重要而又难以把握,它必须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可以检测。 一、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规定了初中学段该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学段目标。但也正由于是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非常简练、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加以表述,若将其照搬成课堂教学目标明显是不合适也不可能达成的。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其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关的目标要求是“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这样的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如果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一一简单罗列出来,就反映出如下问题:①显得空泛化,因为这样的目标更像是一种理念或口号,面对目标学生体会不出自己究竟应该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②显得普适化,这样的目标放在任何一节数学课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课堂上要具体操作时却又无从下手。如: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达到什么程度算是了解和掌握,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探索。这里叙述的不清楚。因此,若以此为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呈现在导学案上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往往让学生觉得迷茫而无所适从。 出现上述情况,其原因还是教师缺乏针对具体学生和具体教学内容的意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 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探究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 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俭、环保的美德和自理的小主人意识,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自觉性。 第二单元 1、结合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够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 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2、灵活运用对称、平移与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体验图形美。 第三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 计算;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必要性,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认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 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生学

习数学的自觉性。 第四单元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方程的价值,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解简易方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等能力,建立初步 的代数思想 第五单元 1、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 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 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用有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 实生活中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 数的倍数;了解2、3、5的倍数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 的兴趣。 第七单元 1、结合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体验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量变化中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 表示数据。 2、根据需要,能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解释统计结果, 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4、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