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生物示范中心安全预评价-精品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生物示范中心安全预评价-精品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生物示范中心安全预评价-精品
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生物示范中心安全预评价-精品

目录

目录 (1)

编制说明 (5)

第一章评价依据及范围 (7)

1.1 评价依据 (7)

1.1.1 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或规范 (7)

1.1.2 评价依据的相关设计文件 (11)

1.1.3 评价依据的其他文件 (11)

1.2评价范围 (11)

第二章建设项目简介 (12)

2.1 项目概况 (12)

2.1.1 建设单位概况 (12)

2.2.2 项目背景 (13)

2.2.3 项目建设地点 (13)

2.2 项目建设方案 (14)

2.2.1 建筑物及构筑物设计 (14)

2.2.2 公共服务设施及附属工程设计 (15)

2.3 项目工程自然条件 (22)

2.3.1 地形地貌条件 (22)

2.3.2 工程地质条件 (23)

2.3.3 水文、气象条件 (23)

第三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5)

3.1 工程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5)

3.1.1 自然条件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5)

3.1.2 周边环境状况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6)

3.2 项目施工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27)

3.2.1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27)

3.2.2 高处坠落 (28)

3.2.3 物体打击 (29)

3.2.4 机械伤害 (29)

3.2.5 触电 (30)

3.2.6 坍塌 (31)

3.2.7 火灾 (32)

3.2.8 车辆伤害 (32)

3.2.9 职业危害 (32)

3.3 生物示范中心功能运行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3)

3.3.1 生物示范中心安全管理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3)

3.3.2 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器材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3)

3.3.3 公共安全卫生设施及设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6)

3.3.4 实验室危险物品使用与保管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38)

3.3.5 污染物排放 (38)

3.3.6 公共突发安全事故 (39)

第四章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方法选择 (42)

4.1 评价单元的划分 (42)

4.1.1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 (42)

4.1.2评价单元的划分 (42)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4.3 评价方法的介绍 (43)

第五章定性定量评价 (45)

5.1 工程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单元 (45)

5.1.1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对工程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单元进行评价.45

5.1.2 工程选址及总平面布置单元评价结论 (46)

5.2 建筑施工单元 (46)

5.2.1运用预先危险分析对建筑施工单元进行评价 (46)

5.2.2建筑施工单元评价结论 (49)

5.3 防火及消防设施单元 (49)

5.3.1运用安全检查表对防火及消防设施单元进行评价 (49)

5.3.2 防火及消防设施单元评价结论 (55)

5.4 实验室危险物品使用与保管单元 (56)

5.4.1运用预先危险分析对实验室危险物品使用与保管单元进行评

价 (56)

5.4.2实验室危险物品使用与保管单元评价结论 (58)

第六章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59)

6.1工程选址与总平面布置安全对策措施 (59)

6.2 建筑施工作业安全防范对策措施 (59)

6.2.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59)

6.2.1 建筑施工作业伤害安全防范措施 (60)

6.3 生物示范中心功能运行过程安全防范对策措施 (66)

6.3.1 生物示范中心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66)

6.3.2 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器材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66)

6.3.3 公共安全卫生设施、设备方面的安全对策措施 (67)

6.3.4 实验室危险物品使用与保管安全对策措施 (68)

6.3.5 实验室污染物排放对策措施 (69)

6.3.6 公共突发事安全防范与应急对策措施 (70)

第七章评价结论 (74)

编制说明

一、安全预评价的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国家安监局发改投资[2003]1346号)等规定,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进行安全预评价,其目的是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建设、运行后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对项目可能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预测并明确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建设单位安全卫生管理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供依据和条件。为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审批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提供依据。因此,湖北民族学院特委托恩施州恩康安全技术咨询评价有限责任公司对其生物示范中心进行安全预评价。

二、项目评价报告编制过程及程序

恩施州恩康安全技术咨询评价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北民族学院签订安全评价合同后,成立了安全预评价项目组,安全评价项目组首先收集了与此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并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了《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安全预评价方案》,在完成前述准备工作后,于2007年8月27日开展现场调查、收集评价所需资料,并对其建设项目进行了安全预评价。评价组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该项目的安全对策措施。

评价组在对被评价单位提供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对评价项目实地考

察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具体要求,编制完成了本安全预评价报告。

项目组预评价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

图:安全预评价的基本程序

第一章评价依据及范围

1.1 评价依据

1.1.1 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程、标准或规范

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主席令第9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主席令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主席令第2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22号);

2、行政法规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9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发[2006]24号);

《国家突发公共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湖北省安全生产条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56号);

《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49号);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0号);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2000年3月31日湖北省第九届人大会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

3、省、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鄂政发[2004]53号);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3]1346号);

关于印发《建设领域安全生产行政责任规定》的通知(建法[2002]223号);

《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

《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4号);

关于印发《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和《建筑工程预防

坍塌事故若干规定》的通知(建质[2003]82号);

《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令第78号);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今第61号);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原国家经贸委国经贸安全[2002]189号);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原劳动部令第3号);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1号);

《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

《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38号);

《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原劳动部劳部发[1995]332号);

4、标准规范

《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

《安全预评价导则》(AQ8002-2007);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结构负载规范》(GB50009-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1999);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

《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1993);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47-200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94);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T6441-1986);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

《建筑施工场地环境噪音排放标准》(GB12523-90);

《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

1.1.2 评价依据的相关设计文件

1、《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项目申请报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程咨询公司,2007年9月);

2、《湖北民族学院公共教学综合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恩施自治州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2004年9月);

3、湖北民院综合教学楼扩建红线图(恩施州城市规划管理局,2004年10月);

4、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建筑施工设计(湖北华疆城市建筑设计院,2005年6月)。

1.1.3 评价依据的其他文件

1、《关于下达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综合楼建设基建计划的通知》(恩施州计投资[2004]70号文件,2004年10月20日);

2、湖北民族学院与恩施州恩康安全技术咨询评价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安全预评价合同、安全预评价委托书。

1.2评价范围

本评价项目评价对象为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本评价主要对该生物示范中心在建设、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针对不同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凡涉及该项目的环保问题,应执行国家、地方或行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或标准,不包括在本次评价范围之内。

第二章建设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湖北民族学院生物示范中心

建设地点:恩施市三孔桥路29号,即湖北民院桂花园校区内

建设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机构类型:事业法人

法人代表:胡茂成

建筑面积:14378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3234.96万元,其中静态投资为2924.57万元,动态投资3088.73万元,投资构成:建筑装饰工程投资为2313.70万元;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为235.90万元;室外工程投资为109.10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为265.87万元;基本预备费为146.23万元;贷款利息为164.16万元。

2.1.1 建设单位概况

湖北民族学院位于湖北省恩施市三孔桥路29号,是一所省属民族高等本科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15000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1361人。

学校现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15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6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以及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和二级甲等附属医院各1所。

2.2.2 项目背景

湖北民族学院成立以来,校园发展整体规划重点建设放在桂花园校区内。现有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教学楼,面积狭小,功能不全,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求,与教育事业发展极不相适应。为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改善生物科学技术示范教学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院综合实力,为湖北民族学院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拟在桂花园校区内建设生物示范中心。生物示范中心项目建设旨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示范的平台。

2.2.3 项目建设地点

生物示范中心拟建在新校区以北,南边为信息工程学院和文学院教学楼,东边为学生公寓群,北边为科技中心,西边为学校主干道。场址位于校区中心,地势平坦,南北座向,通风向阳。南、北、西设有出口,西面出口接市政主干道学院路,交通便利。

拟建生物示范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分为A、B段,A段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B段建筑面积6178平方米,建筑面积合计为14378平方米。土地使用权属湖北民族学院所有,无需另外征地。拟建场地内无其他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

2.2 项目建设方案

2.2.1 建筑物及构筑物设计

生物实验示范大楼设计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层高4.2米,建筑总高度21.00米,一层设门厅、控制室、微机室,二、三、四、五层设有教学、实验、会务、办公等功能性用房,并设有采光中庭。

本工程建筑类别为Ⅰ类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二段,抗震设防等级为六级,框架抗震等级为四级,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正常使用年限为50年。本建筑各部分材料设计为:

1、屋面

平屋面采用刚性防水和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屋面,Ⅱ级防水;坡屋面采用蓝灰色琉璃瓦屋面。

2、地面

门厅及走廊采用花岗石地面;卫生间及洗手间采用防滑地砖地面;计算机教室及控制室采用防静电地板地面;其余房间采用地砖地面。

3、楼面

走廊、楼梯采用花岗石楼面;卫生间及洗手间采用防滑地砖楼面;计算机教室及控制室采用防静电地板楼面;其余房间采用地砖楼面。

4、内墙

卫生间采用釉面砖墙面;其余内墙面采用乳胶漆墙面,150或300高黑色花岗石贴脚线用于一层。

5、外墙

外墙采用外墙涂料;一层墙角采用仿真石面砖墙面;圆柱面采用花岗石外墙面。

6、顶棚

门厅及走廊采用轻钢龙骨石膏大板吊顶;卫生间采用轻钢龙骨方铝板吊顶;楼梯踏步板及休息平台采用乳胶漆顶棚;其余房间采用轻钢龙骨石膏装饰板吊顶。

7、油漆

木门、木装饰采用清漆;所有铁构件采用银粉漆。

8、门窗

窗为80系列塑钢白玻璃带纱窗,一层外窗采用不锈钢管网封闭。

9、台阶

采用花岗石台阶。

2.2.2 公共服务设施及附属工程设计

该建设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及附属工程包括给排水、变配电、消防、暖通、道路、绿化等。

1、给排水设计

1)室内外给排水设计

室外水源取自城市给水管网,引入一条φ300给水管,在区域内形成环状管网,室外配置水表井、消火栓、室外消防水泵接合器等给水构筑物;室内生活用水由校区室外蓄水池供水管直接供水,室内生活给水管网布置方式均为下行上给式。

建筑物内生活污水及其他生活污水通过专用排水管排室外,通过化粪池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后与其他废水合并排入市政排水管道。生活废水经除油池再汇入污水管系;雨水通过有组织汇集后最终排入市政雨水管道。建筑屋面雨水经天沟集中,采用雨水收集通过管道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2)消防给水系统

室外消防系统:市政给水引入管为φ300,室外管道形成环路,沿环状管网按不小于120m间距布置消火栓。

室内消火栓:用水25L/S,密实水柱≥13m,火灾延续时间3h,一次灭火总用水量270m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串联加压的方式供水,湿式系统,水源取自市政消防供水管。

2、供配电设计

(1)强电设计(包括变配电所、电力、照明、防雷接地)

1)电源

电力供应来自市政高压电网110KV供电系统。

电力主要有三相380V、单相220V和单相110V三种,主要电源按100%负荷考虑,备供电源只保证本项目的照明和电力负荷。

本工程与消防有关的用电负荷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10KV电源由学校高压配电室两路独立电源母线,各引一路YIV22—6/10KV电缆分别引至楼房地下层变电所内两组高压环网柜,每组环网柜均分为二路,其中一路引至生物示范中心所在建筑群的一台变压器,另一路引学校其他建筑。变电所内共设置二台变压器。

2)总负荷计算

设备容量:Pc=2961.55KW

需要系数:KX=0.66

计算容量Pjs=1955.52KN

计算电流Ijs=3127.48A

功率因素:COSA=0.95

3)高压配电系统

应急照明、消防设备、水泵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照明等重要用电为二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因此高压要求由城市供电网引入两回10KV电源,其中一路工作,另一路备用,高压电缆沿电缆沟引入配电房高压进线柜。

4)低压配电系统

消防设备供电等一级负荷采用双电源供电,自动切换;三级负荷采用单电源供电。本项目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地缆敷设电缆的供电方式。

5)应急电源

楼梯间、疏散走道、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应急照明,采用蓄电池的应急灯具。

6)照明设计

办公、教学楼、实验室、微机室等照明照度不小于300LX。走道、厕所等照度不小于50LX。各层配电间、机房等照度不小于100LX。

照明光源以节能光源萤光灯为主。

变电所、消防中心、各层配电间等采用应急照明电源,并保证工作照度。

门厅、公共场所、楼梯间、走廊等除了安装应急照明灯具外,还增加一些带电池的疏散诱导灯和出口指示灯。应急时间大于45分钟。

办公、教学楼、实验室、计算机房除安装普通照明灯具外,还增加一些带电池的灯具,供停电时作为疏散照之用。应急时间大于45分钟。

7)防雷接地

本工程按二类防雷建筑设计。

接闪装置:在屋面女儿墙安装40×4扁钢避雷带,其网格不大于10×10m,屋面上任何一点距避雷带不大于5米。

引流装置:借用建筑物内的剪力墙及柱内主钢筋作为引流线,其间距不大于18米。

接地装置:在建筑物四周敷设一条40×4环形接地扁钢,与基础主钢筋多点焊接,组成综合接地体。在最不利季节,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本工程接地保护方式采用TN—S制,所有PE线与变压器中性线只在变电所内作电气联通。

8)安全保护

室内2.5m以下的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上下水管道、金属支架等,均与接地端子箱相连接。接地引线采用独立回路穿绝缘管引至室外接地,接地电阻小于或等于1欧。

(2)弱电设计

本项目弱电部分包括有线电视、公共广播、防盗报警、闭路监控等各系统。除消防系统外,均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将各弱电系统连成一完整的智能化计算机网络系统。

1)有线电视系统

从校园有线电视网采用光缆直埋式引入弱电机房放大分配箱,通过本系统输送到各用户点。

2)电话通讯系统

设置程控交换机及总交换箱,采用全自动直拨中继方式,并通过该系统提供相关服务。

3)计算机网络系统

设置计算机校园网,提供高速、安全的与外部交换信息的通道。

4)综合布线系统

为满足本建筑楼房与外界高效、可靠进行信息交流,促进传递和资源共享,本系统支持校园网络中心机房、电话、计算机等通讯要求。

系统构成:数据信号由城市网采用光缆引至校园中心机房光纤主配线架;语音信号由电信局采用HYA23电缆直埋式引主校园中心机房电话主配线架。

5)自动化系统

由传感与执行器、直接数字控制器、通讯网络、中央管理计算机等四部分构成。完成对电力、照明、空调、水泵等设备的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保证上述设备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及管理的智能化。

3、消防设计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原则上不纳入弱电系统,而形成独立系统。本项目为二级保护对象,须设置先进的智能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置消防控制中心,统一指挥和管理监控,实现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设备的联动,为增

强系统管理的灵活性,必须要时可与计算机网络弱电系统预留供相互联系的接口。

4、暖通设计

(1)空调系统设计

1)空调负荷及冷热源

本工程夏季空调逐时冷负荷综合最大值为2100kw,冬季空调热负荷1600kw。确定采用空气源热泵式冷热水机组,夏季供给7-12℃的冷水,冬季供给45-40℃的热水。

2)空调水系统

本工程空调系统采用一级泵变流量水系统。冷水机组和水泵按一对一配置,循环水泵均置在机组内。由机组出来的冷冻水管通过集分水器分成四个环路,为各空调设备提供冷、热水。

3)空调风系统

办公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等大开间房间均采用空调机组低速单风道顶送风或上侧送风空调方式,集中回风。其他采风机盘管加风的空调方式。

4)特殊空调系统

消防控制中心采用分体空调方式。中心机房采用空调。实验室、器材室、资料室采用可调节气温、湿度的热泵型空调机。

5)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①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

热泵机组自带微电脑控制,机组的运行按预定的程序进行。即先开循环水泵,再开主机,停机时按相反顺序进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因我检验科只进行空气菌落数检测,评估仅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比较少,一般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一般技术就能控制感染,或者存在对其有效免疫方法的菌种。评估我检验科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吸烟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食物、饮料及其它 (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

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 (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362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金葡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院感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清洁区更衣区内更换工作服,在半污染区戴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入实验室污染区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污染区,必须在污染区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到清洁区进行二次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进入实验室污染区。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2.3 病人或病人家属必须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解放军第一四九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20年6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 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大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然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行走。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 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 ?生物类药物(biopharmaceutics或biopharmaceuticals)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 (bio-technology drugs)、和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DNA 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 ★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DNA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诊断用生物制品:各种抗原抗体诊断液等。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 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由于三区划分不是太明显,实验室进出人员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在缓冲间内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行实验室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必须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此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2.2.1 运送样本护工将样本送至各班组的样本接收处,核对验收后方可离开,不得在实验室中随意行走。 2.2.2 医护人员到实验室查询结果、业务咨询等,本科工作人员引导至相应的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实验室。 2.3 病人或病人家属尽量让其在实验室外等候,不得已时由本科职工引导致指定位置,结束后建议手部清洁后离开。 2.4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及免疫缺陷等人群不得进入实验室。 除实验室工作人员外的任何人员需进入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告知实验室内具有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请遵守实验室的规定和工作人员的指导。 三、实验室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评估: 1 风险评估:安全保卫风险,实验室“五防”(防火、防爆、防盗、防事故、防泄漏)风险,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安全风险,高致病性微生物泄漏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2.1.1 进入实验室的本科工作人员,必须在清洁区更衣区内更换工作服,在半污染区戴工作冒、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后方能进入实验室污染区工作。 2.1.2 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实验室污染区,必须在污染区洗手(七步法)脱去个人防护用品,在到清洁区进行二次洗手方能离开实验室。 2.2 其他医务人员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

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的活动) 1、风险评估: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布局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虽然三区划分明显,但是实验室进出人员仍然存在污染和感染的风险。具体可能体现在:病原微生物的带入和带出,标本的污染,意外事件的发生(如跌倒、划伤等)。 2 防控措施: 2.1本科室工作人员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物理类: 北京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xx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大学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xx交通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 化学类: 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厦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南开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天津大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生物类: 清华大学现代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复旦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电子类: 东南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实验中心 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第二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 物理类: 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 南开大学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东南大学物理实验中心 山西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xx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类: 武汉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湖南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西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郑州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生物类: 北京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四川大学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山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电子类: xx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 东北大学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xx电子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青岛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xx交通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xx理工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力学类: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定此手册。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保证危害性物品不外泄,对实验室工作环境进行评估,以鉴定生物安全防护等级,保证生物安全。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因我检验科只进行空气菌落数检测,评估仅有一般危险性,能引起实验室感染的机会比较少,一般微生物实验室采用一般技术就能控制感染,或者存在对其有效免疫方法的菌种。评估我检验科为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吸烟 (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2)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 (3)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2.食物、饮料及其它 (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 (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但允许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3)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1)应穿着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服装,工作服应干净、整洁。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 (2)采血员和其他需要接触病员的工作人员,在接触病员时需穿实验服或工作服。 (3)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4)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6.鞋 在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所以最好穿皮革或其它防渗漏的合成材料的鞋。 7.头发和饰物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入工作区。头发不得垂肩,应与离心机、切片机等正在运转的器械保持一定距离 8.胡须 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7)的规定。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最新版)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476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最新版) 对转基因植物食品未知物质风险的主要担忧有:①致病性物质的出现,即转基因生物产品食用后是否会致病;②营养成分的变化及抗营养因子的出现,如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 的产生或含量的变化;③新的过敏原的出现,如大豆中的 致敏性蛋白和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u;④天然有毒物的产生,如茄碱、葫芦素、Ot一番茄素等u2棚1。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有可能会产生毒素、抗营养物质、过敏原以及致癌物质或联合致癌物质。转基因奶牛生产的激素(rbGH)在美国投入商业化使用后,使用者很快发现这类药物导致了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加繁殖率低。由于药物的作用,奶牛新陈代谢加快,导致能耗增加而引起死亡,牛奶的营养价值也降低了。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

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和其它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以及导致失调,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治疗性药物、人体组织器官等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尚无法检测证实¨转基因的管理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卫生部依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国务院还建立了由多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为其核心技术的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必须加强安全性管理。早在1990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基因工程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有关生物安全的标准和办法。1993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基因工程的定义、安全等级及安全性评价的划定、申报及审批程序等作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规定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 心管理规定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的通知 教高厅[2016]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加强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现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2016年12月3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共

享,规范和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示范中心是高等学校组织高水平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学基地,是教育部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建设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平台。 第三条示范中心主要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紧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实验室管理机制,探索引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共享优质实验教学资源,以高水平实验教学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 第四条示范中心实行“教学为主、开放共享、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创新引领,科教一体,产教融合。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五条教育部是示范中心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示范中心发展的方针和政策,编制发展规划,发布立项指南。 (二)制定示范中心管理办法,指导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运行。 (三)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开展示范中心遴选、立项建设,根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结果,提出调整或撤销名单。

生物安全评价

6.4 实验室安全及风险情况 6.4.1.实验室安全及风险分析 (1)按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中,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项目所使用的菌种为三、四类,其危险程度表6-1。 表6-1 建设项目中试过程中使用的菌种 (2)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由低到高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级。 项目只进行其中的Ⅰ类~Ⅱ类,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以及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的研究。不进行高危因子的研究。 6.4.2.实验室消杀分析 (1))项目控制生产过程中发酵罐排气及二次蒸汽用除菌过滤器过滤后排放;各个净化系统均设置气体消毒排风系统。 (2)项目控制活体菌毒工序均采用密闭设备及管道生产,灭活前可能带有活性菌的废水、固废均采用化学方法灭活细菌病毒之外(如甲醛灭活),公司采用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两种方式对所有接触细菌病毒培养物的器材进行彻底的

灭菌,所采用的湿热灭菌条件为121℃(0.1MPa)2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所采用的干热灭菌条件为180℃干烤3小时。按项目方提供资料,项目涉及的病原微生物耐受温度情况见下表所示: 由上表,项目研究涉及的细菌病毒均在温度70~85℃就会死亡,因此控制121℃高温蒸汽灭菌或180度干烤3小时可保证细菌病毒完全被杀灭。 (3)项目发酵罐上使用的空气滤器为0.22微米除菌空气过滤器,保证在发酵罐带菌培养过程从发酵排出的气体不含有培养的微生物。该滤器的除菌效果通过“泡点检测”来证实,每次使用过后,项目对所用空气过滤器(包括进气口和出气口)均先使用0.5mol/L氢氧化钠进行浸泡,清洗后经121摄氏度20分钟高压蒸汽灭菌后再次使用。一般更换周期为半年,该更换标准是公司多年来实际使用结果以及公司所属的玉溪疫苗生产基地“泡点试验”验证结果决定的。 6.4.3.实验室风险评定 建设项目使用的菌种、毒种均为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疫苗研发、生产的减毒或弱毒株,非自然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本身对健康人群的危害很小。从项目使用能源及排放的污染物情况看,项目不存在大的环境污染风险,风险主要为事故时可能引起的个别人员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源主要存在于菌毒种保藏室及发酵研究室,即菌毒种未灭活前的工序,以及含有活性菌毒种废物的处理工序。项目空调系统排风设有过滤设施,若过滤设施失效,发生事故后活性菌毒随空调系统排风进入外环境。但是,按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原理,空气中缺少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不适应细菌的生长繁殖。空气中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现状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748240.html,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现状与思考 作者:耿娟吴华郭爽李奎韩立强王永才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07期 摘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启动建设至今已经12年,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实验室发展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成为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实践场所。通过系统梳理分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展和建设成效,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等教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教育部开始在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到2015年共开展9次评审,建成了90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涉及33个学科类别,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4所本科普通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带动了数千个省级示范中心和一大批校级示范中心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推动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展 2005年经过单位申报、省教育厅推荐、专家网上初评、现场考察、终审评议等环节,第 一批2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脱颖而出,涉及4个学科类别。尽管首次评审数量不多,但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此拉开了实验教学改革及示范中心申报建设的序幕。2006年教 育部组织评审产生了5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类别达到11个。前两批的评选工作主要在部属院校中开展,数量规模较小。 2007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进行工作调整,建设总量增加到500 个,学科类别 拓展到33个。建设方式调整为先认定建设单位,验收通过后再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2月成立高等教育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设示范中心工作委员会,由20个学科管理组、4个区域管理组组成,在推动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7年教育部评审产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35个,涉及16个学科类别;2008年评审产生14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涉及19个学科类别;2009年评审产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42个,涉及18个学科类别。这三次评审和建设更加注重区域布局和学科分布,建设内涵和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旨在构建类型齐全、区域和学校分布合理的实验教学示范体系。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成效

高等教育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成果名称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成效 成果完成人姓名朱平平,查正根,金谷,冯红艳,刘光明, 黄微,盛翔,兰泉,邵伟,郑媛,李婉,高明丽, 刘卫,姚奇志,刘红瑜,魏伟,侯中怀 成果完成单位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成果科类理学 类别代码□0□7□1□1 推荐序号□3□4□0□2□0 成果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748240.html, 推荐单位名称安徽省教育厅 推荐时间 2018年4月20日

填表说明 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3.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 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填写。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研究生教育填2,其他填0。 4.推荐序号由5位数字组成,前两位为推荐单位代码,按照附件1中各推荐单位代码填写,后三位为推荐单位推荐成果的顺序编号。 5.申请单位需提供一个成果网址,将成果申请材料和认为必要的视频及其他补充支持材料放在此网址下,并保证网络畅通。 6.成果曾获奖励情况不包括商业性的奖励。 7.成果起止时间:起始时间指立项研究或开始研制的日期;完成时间指成果开始实施(包括试行)的日期;实践检验期应从正式实施(包括试行)教育教学方案的时间开始计算,不含研讨、论证及制定方案的时间。 8.本申请书统一用A4纸双面打印(封面去掉“附件3”字样),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4号字。需签字、盖章处打印复印无效。9.指定附件备齐后合装成册,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划

沈阳化工学院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划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条件,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探索实验教学改革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和《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沈阳化工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的 建设校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旨在建设一批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高层次实验教学基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大实验教学投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实验室使用率,提高我校基础课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培养新世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使我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水平在合格评估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二、建设思路 1、在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进一步整合目前我校的基础课实验室(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工原理、电工电子、物理、金工、力学、零件)所承担的所有实验课程,在此基础上逐步成立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原理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2、加大投入,高质量、高起点改善实验中心的硬件条件。 3、制定优化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坚决执行,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行。 4、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数量,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 5、引进、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人才,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理论和实验仪器的维护、维修水平,保证仪器的运转效率。 6、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运行平台,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建设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开放化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建设范围 校级示范中心的建设范围暂定为: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力学、机械、计算机、语言等8大类。

教育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3: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和思路 以学生为本,树立知识传授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创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一支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立现代科学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示范经验。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建设、示范引领、重点培育”的建设原则和工作思路,统筹考虑学校类别、实验教学中心类型和区域分布,遴选并重点培育一批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和我省重点学科专业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急需的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在实验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管理模式、共享平台、仪器设备、实验环境等方面进行建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优质平台,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基地。 每年立项建设2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年共立项

建设100个。其中,20个公共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个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个国家和省重点学科专业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急需的校企联合共建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个综合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建设10个左右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建设内容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验教学观念。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先进,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集成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改造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方案计划参考范本——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对转基因植物食品未知物质风险的主要担忧有:①致病性物质的 出现,即转基因生物产品食用后是否会致病;②营养成分的 变化及抗营养因子的出现,如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 的产生或含量的变化;③新的过敏原的出现,如大豆中的 致敏性蛋白和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u;④天然有毒物的产生, 如茄碱、葫芦素、Ot一番茄素等u2棚1。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有可 能会产生毒素、抗营养物质、过敏原以及致癌物质或联合致癌物质。 转基因奶牛生产的激素(rbGH)在美国投入商业化使用后,使用者很快 发现这类药物导致了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加繁殖率低。由于药物的作用,奶牛新陈代谢加快,导致能耗增加而引起死亡,牛奶的营养价值也降 低了。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 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和其它新病种。也有资 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以及导致失调,可 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治疗性药物、人体组织器官等是否 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尚无法检测证实转基因的管理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全 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卫生部依照 《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国务院还建立了由多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 全管理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 作中的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为其核心技术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动物实验风险评估 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 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环境有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风险评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对病原微生物造成的伤害、损害或者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全面评估。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装置,达到确保实验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实验对象和环境不被污染的目的。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包括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等能满足生物安全的需要,确保所开展的实验活动安全进行。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危害评估中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的参考资料,是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原则 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 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人员必须对实验室情况十分了解,并且熟悉涉及的知识领域。 危害评估应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前进行,在实验室正式启用前和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进展进行再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背景资料 拟进行的实验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 人员资质与健康状况等 三、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