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EGF和NO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VEGF和NO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VEGF和NO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VEGF和NOS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

34βe12、P63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III 前言. (1) 1材料与方法 (3) 1.1实验材料 (3) 1.2主要仪器和设备 (3) 1.3实验方法 (4) 1.4免疫组化评分标准 (5) 2实验结果 (7) 2.1MEC病理组织学分型 (7) 2.234βe12和P63在NSG组和MEC组中的表达 (7) 2.334βe12和P63在不同的MEC组织病理学分型中的表达 (7) 2.434βe12和P63的表达与MEC临床表现的关系 (8) 3讨论 (10) 4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综述 (17) 附录 (26) 致谢 (29)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30) 个人简历 (31)

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βe12、P63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摘要 目的: 本实验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34βe12、P63在涎腺的正常组织(Normal salivary glands,NSG)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二者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本实验的研究标本来自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存档的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的石蜡标本(时间为2006年1月-2014年1月),其中正常涎腺组织(NSG)为1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为3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二者在各组织块中的表达情况,所得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34βe12在10例NSG组中无表达,而在35例MEC组中有30例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5.7%,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4βe12在MEC的20例高分化组和15例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数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80.0%)和14例(阳性率为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4βe12在31例无复发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9%,4例复发组全部表达,复发组的34βe12阳性率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0.01);34βe12在31例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9%,淋巴结转移组中4例全部表达,淋巴结转移组的34βe12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1);34βe12与黏液表皮样癌以肿瘤部位、性别、年龄各组之间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63在NSG组和MEC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71.4%,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63在高分化组和低分化组中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2例(阳性率为60.0%)和13例(阳 I

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 胞,a —c 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⑤与⑥的基因型相 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B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衰老与死亡 C .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 →RNA →蛋白质 D .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2.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 .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中,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3.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干细胞。对下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 过程表示干细胞能自我更新 B .b 、c 过程表示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C .a 、b 、c 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 D .b 过程形成的细胞直接组成器官,可供器官移植使用 4.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①蚕豆的雄蕊 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 ④小鼠的卵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 .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 .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6.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细胞分化由遗传物质控制 B .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细胞衰老过程中部分酶活性改变 D .人在胚胎发育后期尾的消失是通过尾部细胞衰老死亡而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2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衰老、凋亡 a b b c c ① ② ③ ④ ⑤上皮细胞 ⑥骨骼肌细胞

四种甘草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比较研究(精)

四种甘草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的比较研究 [ 08-05-16 15:17:00 ] 作者:马淼编辑:studa20 【摘要】目的比较新疆四种野生甘草活性成分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抑制作用,以期筛选出药效最佳的甘草种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样品对BCAP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各样品诱导BCAP37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4种甘草的活性成分对人乳腺癌BCAP37 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的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种间与产地间差 异。结论抗癌药效最佳的甘草种类为阿拉尔甘草。 【关键词】甘草活性成分人乳腺癌BCAP 37细胞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ing Effects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Four Glycyrrhiza Species on Human Breast Cancer BCAP-37 Cell Abstract:ObjectiveTo select the optimal glycyrrhiza species for medicinal utilization by comparing the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inducing effects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four wild glycyrrhiza species in Xinjiang on human breast cancer BCAP37 cell. Methods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samples on BCAP 37 cell were measured by MTT assay. The cell apoptotic rate was detected by Hoechst 33258 stain.ResultsActive components of four Glycyrrhiza species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BCAP37 cells and induced apoptosis significantly. What's m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specific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inducing effects. ConclusionThe optimal Glycyrrhiza species for anticancer utilization is Glycyrrhiza alalensis L. Key words:Glycyrrhiza; Active Component; Human breast cancer BCAP37 Cell 甘草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中药材,素有“十方九草”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对甘草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甘草被广泛用于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 等领域[1],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剧增。我国是世界上甘草出口大国,其中 80%为野生甘草,仅有20%为栽培甘草。我国甘草储量锐减,由建国初期 200~250万吨下降到50~70万吨[2]。现存的野生甘草资源已无法满足日益 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人工栽培甘草势在必行,野生优质甘草品种的筛选显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6-06-22T09:13:45.1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作者:王密 [导读] 提高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目的提高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MCRCC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2岁。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术中冰冻结果MCRCC,行根治性肾切除。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MCRCC。Fuhrman核分级I级5例,Ⅱ级2例。肿瘤TNM分期: T1N0M05例,T2N0M02例。7例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27个月。1例死于心肌梗死,6例目前无瘤生存。结论 MCRCC是肾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为偶发癌,病理分级分期低,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预后佳。临床可以考虑实施保留肾单位手术。 【关键词】肾肿瘤,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学;诊断;治疗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subtype of renal cell carcinoma(RCC).【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 cases of MCRCC(5 men and 2 women)were analyzed.Their age ranged from 41 to 70 years(mean 57.2).Of the 7 cases,4 underwent radical nephrectomy and 1 underwent partial nephrectomy.1 was misdiagnosed multilocular renal cyst and underwent partial nephrectomy.1 were intra- operatively confirmed by frozen section of samples and underwent radical nephrectomy.【Results】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MCRCC.Fuhrman Grade I in 5 cases and GradeⅡin 2.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showed T1N0M0 in 5 cases and T2N0M0 in 2.5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 months to 6 years(mean 27 months).1 case die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others survived with no evidence of cancer now.【Conclusion】MCRCC represents a distinct subtype of RCC.It is usually with low grade,low stage and is found incidentally.MCRCC can be cured by surgery and the prognosis is favorable.Nephron-sparing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uitable cases. Key words:Kidney neoplasm;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Pathology;Diagnosis;therapy 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0分类[1]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CRCC)定为与肾透明细胞癌并列的一种肾细胞癌的独立亚型。我院2004年6月至2015年6月病理诊断多房囊性肾细胞癌7例,占同期收治肾癌的 0.85%(7/82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2岁。左肾4例,右肾3例。2例腰部酸胀不适,5例查体发现肾占位病变,无明显症状。病程10d~6个月。 7例均行B超及CT检查。肿瘤直径2~10cm,平均5.5cm。上极4例,中部1例,下极2例。B超显示6例为囊性占位,其中3例可见囊内分隔,2例可见囊壁及分隔斑片状强回声钙化灶,CDFI:2例囊壁及内部分隔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1例为肾脏实性占位。CT显示6例为境界清晰的多囊性肿物,5例可见囊内分隔,3例可见囊壁及分隔增厚或结节状,2例可见钙化灶;1例考虑肾脏实性占位。平扫CT值为15~ 55Hu,增强CT值为25~130Hu。2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多房状结构,囊壁不规则,T1WI呈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混杂信号,分隔呈结节样强化。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及转移。 4例术前诊断为恶性囊性肿物,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3例,开放手术1例)。1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手术)。1例误诊为多房性肾囊肿,行肾部分切除术(开放手术)。1例术前怀疑恶性囊性肿瘤,术中冰冻活检为MCRCC,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2 结果 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MCRCC,透明细胞型。Fuhrman核分级I级5例,Ⅱ级2例。依据2002年AJCC的TNM分期,pT1NOM0者5例,pT2N0M0者2例。均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7例获随访8个月~6年(平均27个月),3~6个月复查一次,内容包括体检、胸部X线片、B超、CT(必要时)及肾功能检查。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远处转移及肿瘤复发。1例死于心肌梗死,余6例目前无瘤存活。 3 讨论: 1986年Hartaman根据囊性肾癌的形成情况将其分为:肾癌囊性坏死、单房囊肿性肾癌、多房囊肿性肾癌和单纯性囊肿癌变4种类型。MCRCC当时是作为囊性肾癌的类型之一。2004年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WH0分类[1]明确将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作为肾细胞癌的一种独立亚型,并将之定义为一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囊腔间隔内有小灶状透明细胞,与I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不能区分。 MCRCC男女发病率为3:1,均见于成年人(20~75岁,平均51岁),具有低分期、低分级和预后好的特点。肿瘤发展缓慢,尚无快速进展的病例报道。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MCRCC可能起源于远端肾单位,而传统上认为普通的肾细胞癌起源于近端肾单位,这可能是MCRCC在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与非MCRCC不同的原因[2]。 MCRCC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可有腰背部不适、腹痛、腹部肿块或血尿等症状,但非常少见[3]。多数在健康体检或其它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本组中仅2例有腰部不适症状,余5例均为查体发现肾囊性肿物。 MCRCC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多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多囊性肿块,依据液体性质的不同和有无实性成分,囊内液体可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域,有时可见囊壁及分隔上的结节。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显示囊腔间隔中血流情况,可以提示恶性线索,更有助于诊断[3]。因此,B超可以作为常规筛选手段,但有文献报道,B超诊断MCRCC符合率仅为60%。本病CT检查多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多房囊性肿物,内可见分隔,囊壁和分隔可见局限性增厚或附壁结节形成,部分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和间隔可有中度以上强化,CT均值增强后增加约20~30 HU[4,5]。文献报道发现粗大钙化或新月型钙化时对诊断更有意义。另外,在随访过程中,MCRCC可见囊肿短期内明显增大或出现囊壁增厚及附壁结节。对于>3cm的病变,CT检查有可能确定MCRCC的诊断[6];但是对于<3cm的病变,CT上有时显示为实

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表皮样癌 基本概述 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也称粘液表皮样肿瘤(mucoepidermoid tumor),在涎腺肿瘤中占5%~10%。Stewart等根据其临床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将其称为粘液表皮样肿瘤,并又分为良性及恶性两类。WHO也曾采用粘液表皮样瘤的名称,但以后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命名分类并不恰当,认为此肿瘤全部为恶性,应称为粘液表皮样癌,并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高低和生物学行为,将其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 WHO1990年修订的涎腺肿瘤的命名及分类已采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粘液表皮样”一词并不完全合适,但基本上反映了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腺管的上皮细胞。[1] 发病原因 肿瘤的主要成分为粘液样细胞和表皮样细胞。粘液表皮样癌来源于腺管的上皮细胞。[2]临床表现 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在腮腺者最多,约占70%以上。小涎腺者常见于腭部,其他部位,如磨牙后区、颊部、上唇、下唇等部位则少有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5∶1。高分化者常呈无痛苦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表面可呈结节状。 腮腺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瘫。手术后可以复发,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低,血道转移更为少见。与高分化者相反,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生长较快,可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腮腺肿瘤常累及面神经,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且可出现血到转移。术后易于复发。因此,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术低度恶性肿瘤,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属高度恶性肿瘤。前者较常见,后者少见。 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与临床的分化程度关系密切。高分化型,占多数,一般为无痛性肿块,生长较慢,病程较长。肿瘤体积大小不一,边界清楚,质偏硬,活动,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可为囊性,亦可为实性。发生于腭部或磨牙后区者,可见肿块在粘膜下呈淡蓝色或暗紫色,粘膜光滑,质地软,穿刺可抽出少量血性紫黑色液体。 低分化型肿瘤生长较快,常伴疼痛。边界不清楚,呈弥散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可破溃而继发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烂面,并有淡黄色粘稠分泌物。有时可形成涎瘘。发生于腮腺者,累及面神经时可发生面神经瘫痪症状及面肌抽搐症状。发生于腭部者,可能破坏硬腭。[3] 辅助检查

多房囊性肾细胞瘤的CT表现

多房囊性肾细胞瘤的CT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N患者及其CT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左肾3例,右肾2例。CT表现:病灶均由多个囊腔和分隔构成,5例患者CT增强显示囊内分隔及囊壁均较清楚,囊壁规则光整,其中1例增强显示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模糊,强化明显,提示有恶性潜在倾向。结论MCN是肾脏少见的良性囊性病变。CT能准确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但和多房囊性肾癌等其他肾脏囊性病变的鉴别上存在一定困难。 【关键词】肾肿瘤;囊性;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多房囊性肾细胞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是一种少见的肾脏囊性病变。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囊性肾细胞瘤5例,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其CT表现。 1 材料和方法 1.1 收集患者自2002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N5例,男2例,女3例,年龄33~69岁,平均51岁,临床表现为2例无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为无痛肉眼血尿,1例为仅有患侧肾区酸胀感。 1.2 影像学检查所有5例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增强检查,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多层螺旋CT机,常规5 mm层厚扫描,增强经肘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入碘比乐100 ml,速率3 ml/s,分别在注射后30、90、180 s进行动态扫描。扫描参数230MAS、120 KV、pitch 1.3、矩阵512×512。 1.3 病理学检查术中取活检,行HE染色的切片,确定肿瘤实性成分所占比例、生长方式、细胞类型。 2 结果 2.1 CT表现本组5例多房囊性肾瘤,左肾3例,右肾2例,大小从3.2 cm×4.3 cm~5.4 cm×6.3 cm。CT扫描显示病灶轮廓光整,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均位于肾脏实质内,突出于肾脏轮廓之外,并同时向内压迫肾盂。5例患者CT增强扫描显示囊内分隔及囊壁均较清楚,囊壁规则光整,其中1例增强扫描显示囊内分隔不规则增厚模糊,强化明显,提示有恶性潜在倾向。 2.2 病理特点病理显示4例患者病灶包膜均为纤维囊壁组织,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囊内为浆液成分,囊内间隔均为纤维组织。病理诊断为多房囊性肾瘤。1例含有透明细胞成分而提示有恶性潜在倾向。

细胞学作业第十四章 细胞增殖调与癌细胞

一、简述p34^cdc2/cyclin B蛋白激酶的发现过程。 Tim Hunt 为代表的科学家以海胆卵为材料,对细胞周期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JR.Evans 等人于1983年报道,在海胆卵细胞中含有两种特殊蛋白,它们的含量随周期过程变化而变化,一般在细胞间期内积累,在细胞分裂期内消失,在下一个周期有重复这一过程,因而它们将其命名为周期蛋白。随后的研究证明:周期蛋白为诱导蛋白进入M期所必须。各种生物之间的周期蛋白在功能上有着广泛的互补性。将海胆cyclin B的mrna引入到非洲爪蟾卵非细胞系中,其翻译产物可诱导该非细胞体系进行多种细胞周期循环。接下来的一系列实验提示周期蛋白可能参与MPF的功能调节。 二、举例说明CDK在细胞周期中是如何执行调节功能的? 细胞周期调控包括正调控、负调控和信号反应。CDK激酶是正调控因子,它是细胞沿周期运行的引擎蛋白。以MPF为例阐述:MPF是一种使多种底物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即CDK1激酶,由p34蛋白和周期蛋白B结合而成。CDK1激酶活性首先依赖于周期蛋白B含量的积累。周期蛋白B一般在G1期的晚期开始合成,通过S期,其含量不断增加,达到G2期,其含量达到最大值,CDK1激酶的活性随着周期蛋白B浓度变化而变化。CDK1激酶的活化还受到激酶与磷酸酶的调节。活化的CDK1激酶可使更多的CDK1激酶活化。随着周期蛋白B 含量达到一定程度,CDK1激酶活性开始出现,到G2晚期阶段,CDK1激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并一直维持到M期的中期阶段。活化的CDK1激酶促使分裂期细胞在分裂前期执行下列生化事件:(1)染色质开始浓缩形成有丝分裂染色体;(2)细胞骨架解聚,有丝分裂纺锤体开始组装;(3)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解体,形成小的膜泡。 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活化的后期促进因子APC主要介导两类蛋白降解:后期抑制因子和有死分裂周期蛋白。前者维持姐妹染色单体粘连,抑制后期启动;后者的降解意味着CDK1激酶失去活性,有死分裂即将结束,即染色体开始去凝集,核膜重建。 CDK,也就是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G1期进入s期,G2期进入M期这两个检验点的度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K激酶与周期蛋白结合会生成MPF(即促成熟因子),可以使细胞中多种蛋白质底物磷酸化,促进细胞度过检验点,继续进入后面的循环过程。总的来说,没有CDK激酶,细胞周期就会停滞在检验点,不能继续向下一阶段推进。 四、说明癌症的发生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为什么抑癌基因突变在细胞水平上是隐性的,却表现为典型的显性的孟德尔遗传? 癌基因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基因,仅在胚胎期表达,在成熟个体的正常人中处于关闭状态,停止了表达,这种出生后人体不表达的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为生命活动所必需.原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细胞正常生长、繁殖、发育和分化其着精密的调控作用。显然,若基因的结构发生异常或表达失控,必然导致细胞生长繁殖和分化异常,使细胞恶变而形成肿瘤。 抑癌基因是一类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对于正常细胞,调控生长的基因(如原癌基因)和调控抑制生长的基因(如抑癌基因)的协调表达是调节控制细胞生长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这两类基因相互制约,维持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当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产生反馈机制,这时抑制性基因高表达,调控生长的基因则低表达或不表达,癌基因激活的过量表达与肿瘤的形成有关。因为抑癌基因有等位基因隐性作用,失活的抑癌基因之等位基因在细胞中起隐性作用,即一个拷贝失活,另一个拷贝仍以野生型存在,细胞呈正常表型。只有当另一个拷贝失活后才导致肿瘤发生,如Rb基因。②抑癌基因的显性负作用抑癌基因突变的拷贝在另一野生型拷贝存在并表达的情况下,仍可使细胞出

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第10卷 第1期中 华 男 科 学 Vol.10 No.1 2004年1月 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 Jan.2004 ?论著? survivin 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 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高吴阳1,胡传义1,易慕华2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1.泌尿外科,2.病理科,湖北宜昌443001) 摘要: 目的:探讨新的凋亡基因survivin 蛋白在前列腺癌(PCa )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 法和DNA 原位未端标记T UNE L 法分别测定42例PCa 组织及10正常前列腺(NP )组织中survivin 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结果:survivin 蛋白在PCa 中的阳性表达为80.59%,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05),而NP 中无阳性表达;PCa 组织及NP 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AI )分别为3.03±1.33、1.07±0.77,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survivin 蛋白的表达与细胞AI 呈负相关(r =-0.679,P <0.001)。 结论:survivin 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PCa 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survivin 蛋白和AI ,有助于对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作出正确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关键词:survivin 蛋白;凋亡;前列腺癌;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Q255;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591(2004)0120012203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in Prostatic Carcinoma Tissu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 G ao Wuyang ,Hu Chuanyi ,Y i Muhua Department o f Urology (Gao WY ,Hu CY ),Department o f Pathology (Yi MH ),Rehe Hospital ,Three Gorges Univer sity ,Yichang ,Hubei 430031,China Correspondence to :Gao Wuyang Abstract : Objective :T 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in the tissues of prostatic carcinom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 Methods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and apoptosis index (AI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terminal de 2oxynucleotidyl transterase 2mediated dUTP biotin nich end labeling (T UNE L )technique in the tissues of 42cases of prostatic carcinima (PCa )and 10cases of normal prostate (NP ). Results :Survivin prosteins were expressed in 34of the 42(80.59%)cases of PCa.The positive rate of survivin was strongly ass 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grades ,clinical stages and lymphmetastasis in PCa (P <0.05).In contrast ,NP did not express survivin.Survivin protein expressio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I in PCa (r =-0.679,P <0.001). Conclusions :Apop 2tosis inhibition by survivin may participate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PCa ,and the detection of survivin protein and AI in PCa may help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ell diferentiation ,decid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estimate prognosis. Natl J Androl ,2004,10(1):12214K ey w ords :survivin protein ;apoptosis ;prostatic carcinoma ;immunohistochemistry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rcinoma ,PCa )是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 ?21?收稿日期:2003207215;修回日期:2003210208 作者简介:高吴阳(19622),男,湖北宜昌市人,副主任医师,本科,从事泌尿男科学专业。通讯作者:高吴阳

多房囊性肾瘤报告及文献复习

多房囊性肾瘤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多房性囊性肾瘤的临床资料,复习文献予以讨论。结果行后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多房性囊性肾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多房囊性肾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al data of a case of the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and review literatures to discuss.Results Underwent after laparoscopic of the left kidney partial nephrectomy,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nfirmed for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During the follow -up no evidence of recurrence is found till now.Conclusion Becuse 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 is a rare benign renal neoplasm.Diagnosis depends on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Nephron sparing surgery is the primary and effective therapeutic method for this disease. Key words:Renal neoplasms;Multiple cystic renal tumor;Benign tumor 多房囊性肾瘤(multilocular cystic nephroma,MCN)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我科于2013年11月收治1例患者,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2岁,因”体检发现双肾囊性占位7月余”于2013年11月入院。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门诊资料:2013年3月彩超示双侧肾脏包膜光滑,皮髓质分界清晰,集合系统光点群无分离;右侧肾脏中上部有约2.4 cm×2.0 cm大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内透声可,囊壁见强回声斑;左侧肾脏下极实质内有约3.1 cm×2.7 cm大小囊性无回声,边界清,内透声差,见多条分隔光带及数个强回声斑;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CDFI:双侧肾脏血流信号丰富,动、静脉呈”指状”分布。入院查CT平扫+增强示右侧肾脏上部、左侧肾脏下极各一囊状低密度无强化影,低于肾脏实质密度,右侧者大小约2.0 cm×2.4 cm,左侧者形状不规则,大小约2.4 cm×3.2 cm,小分隔强化,境界欠清;肾周结构正常,双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上段未见异常,双肾动、静脉显影良好;肝脏、胆道系统、胰腺、脾脏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尿常规、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各值无异常。入院拟诊为左侧肾脏多房囊性占位性病变:MCN?囊性肾癌?,双肾多发囊肿。行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标本见肿瘤位于左肾下极,包膜完整,大小约2.4 cm×3.2 cm,质地较软,多个大小不等壁薄且互不通的囊肿,囊内液为淡黄色,病理诊断为(左肾)多房囊性肾瘤。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转移,肾功能未见异常。 2讨论

肾癌分析思路及诊断报告书写

肾癌分析思路及诊断报告书写 肾细胞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透明细胞癌、多房性囊性肾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肾髓质癌等。临床疑诊肾癌时,应注意观察及分析如下情况: 一、进行定位诊断: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中心位置及病变与肾实质交界面、夹角,判断病变是否来源于肾脏。病变体积较小位于肾实质内时,定位较明确;当病变凸向肾盂时应与肾盂癌、肾门区腹膜后肿瘤鉴别;病变起源于肾皮质主体凸向肾周时应于肾周脂肪囊内肿瘤、肾上腺甚至肝脏肿瘤鉴别。 二、观察病变内部特征:密度/信号特征,肿物强化形式,有无囊变、坏死、出血,是否含有脂肪,有无钙化、骨化等。 1、肾透明细胞癌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由于其常伴发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影像学经常表现为不均质的病变。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伴出血时可夹杂稍高密度。②肾脏透明细胞癌MRI 信号多不均匀,T1加权像呈稍低或等信号,T2W呈稍高及稍低混杂信号;伴有微量脂肪成分的透明细胞癌,反相位梯度回波像的信号较同相位有显著的下降。 ③CT、MRI多期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及“快进快退”是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④肿瘤的强化程度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质期明显地不均匀强化,肿瘤的CT值经常较平扫时高出100Hu,甚至与正常的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仿;肾实质期肿瘤内的造影剂迅速排出,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⑤体积非常小且位于肾脏皮质内的病灶,很有可能在皮髓质期与正常肾脏皮质密度相仿而难以发现,此时肾实质期则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轮廓。 2、多房囊性肾癌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CT、MRI典型影像学表现为多房囊性肿物,可见不均匀的间隔增厚,约20%可见囊壁或分隔钙化,②增强扫描囊壁及肿瘤内分隔有强化。 3、乳头状肾癌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典型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影像学表现为乏血供的均质肿瘤;②大的肿瘤由于出血、坏死及钙化而表现为不均质,钙化和出血均较透明细胞癌常见。③文献报道

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多囊性肾瘤1例回顾性分析 多囊性肾瘤是临床上较罕见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我院近期收治多囊性肾瘤1例,现对该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个月25d,发现左下腹包块2月余。患者家属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患儿左下腹有一巨大包块,约成人拳头大小,无压痛,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一直未作特殊处理。2个月来包块慢慢增大,外院B超提示囊性包块。患病来患儿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CT平扫示左肾区巨大囊性低密度肿块影,可见纤细分隔,病灶大小约12cm×10cm,边界清,肾实质受压变薄,周围肠管受压移位,周围组织未见侵犯改变,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示病灶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分隔及囊壁见轻度强化,分隔显示更清晰。 病理检查:左肾肿块切开成多囊性,囊内容清亮液体,镜下见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或靴钉样上皮细胞,囊腔之间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织,考虑为多囊性肾瘤。 2 讨论 临床特点:多囊性肾瘤(2004WHO肿瘤分类统一命名)是一种较罕见非遗传性肾脏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病因尚无明确解释,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多在体检时发现或触及腹部包块。多囊性肾癌好发年龄人群以及患者性别比例均呈双相分布,即中年女性以及男性幼儿发病率最高。据文献报道,患者年龄3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8[1]。多数幼儿患者除腹部较大包块外无任何临床症状,成人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腰痛、腹痛、血尿。本次研究病例以腹部包块入院。 病理特点:多囊性肾瘤是由间叶组织癌变后发展而成的一种错构瘤,临床发病率较低。大多数多囊性肾瘤瘤体直径在5~15cm,少部分侵袭整个肾脏,部分病灶沿着肾被膜下向前延伸,通过局部形成疝从而进入肾盂组织或肾窦组织,或者在肾皮质部分向外膨出。少部分瘤体可见病理切片可见大小不一的多个囊腔,多数囊腔之间为0.1~3cm,少数囊腔直径超过3cm,囊壁较薄,质地比较均匀或呈半透明状,局部囊壁厚度可稍稍增加,偶见钙化病灶,但无乳头形成。囊壁内衬扁平、立方或鞋钉样上皮细胞,囊内液为清亮液。镜下可见肿块被纤维性假膜包裹,部分囊壁无上皮被覆,上皮细胞无异型性,缺少核分裂像,间隔薄,厚度相同,实性结节突入腔内,间质为成纤维样成熟细胞,部分可出现黏液样变性,少部分区域可见呈波浪状富于细胞,同卵巢间质组织比较相似,有时可出现平滑肌细胞、横纹肌细胞或软骨细胞,甚至出现不成熟的胚芽组织以及不成熟的肾小管上皮成分,其间质散在不规则厚壁小血管及慢性炎细胞浸润[2],间隔内无透明细胞,或骨骼肌纤维组织。 CT表现:肿块位于肾实质内并突出于肾包膜外,边界光整,内可见完整分

高中生物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长和增殖。最新研究发现,如果限制体内某种氨基酸R的含量,就可以使癌细胞无法正常吸收葡萄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是氨基酸R减少而导致的 C.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D.癌细胞在合成吸收葡萄糖的载体蛋白时可能需要氨基酸R 【参考答案】D 1.下列各项中,属于癌细胞特征的是 A.容易衰老 B.容易凋亡 C.能无限增殖 D.难以转移 2.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 A.不再分裂 B.不再进入细胞周期

C.可以无限增殖 D.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增加 3.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是 A.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B.细胞的形态、结构 C.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D.细胞的分裂能力 4.癌细胞在人体内容易转移,其原因是癌细胞 A.能无限增殖 B.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常变为球形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降低 D.畸形分化,体积减小 5.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癌变后的特征是 A.重新分化形成成纤维细胞 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 C.形态球形化 D.增殖过程不受环境影响 6.癌细胞有多种检测方式。切取一块组织鉴定是否为癌细胞,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下列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 A.观察细胞核糖体是否改变 B.观察细胞原癌基因是否突变 C.观察细胞的形态是否改变 D.观察细胞膜外的糖蛋白是否减少 1.【答案】C

【解析】癌细胞由于无限增殖,一般不会衰老,A错误;癌细胞由于无限增殖,不容易凋亡,B错误;癌细胞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分裂次数失去控制,故最主要的特征是失去分裂次数的限制,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C正确;癌细胞由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故容易发生转移,D错误。 3.【答案】A 【解析】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A正确;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分裂能力增强,D错误。 6.【答案】C 【解析】选项B和D涉及分子水平,不能用显微镜观察;选项A,癌细胞代谢旺盛,虽然核糖体数目增多,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核糖体的存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癌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分析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病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3-02-27T13:00:38.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6期供稿作者:佟敏[导读] 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佟敏(辽宁抚顺中心医院病理科 113006)【中图分类号】R7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134-03 【摘要】目的探讨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MCRCC进行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2~55岁,平均年龄47岁,术后随访13~51月,均无复发或转移。肿瘤均有包膜,完全由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囊腔构成。囊腔内衬透明细胞,囊壁纤维间隔内有小的透明细胞巢,肿瘤性透明细胞核Fuhrman 分级为Ⅰ级,免疫组化示Vimentin(+)、EMA(+)、CD10(-)、CD68(-)。结论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有独特的病理改变,经过积极地治疗预后良好。术诊断中常难与其它囊性肾疾病鉴别,术后病理检查的关键特点是肉眼无膨胀性实性结节及镜下囊腔内衬透明细胞。【关键词】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CRCC)是肾细胞癌的一种罕见类型,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1]。本文报道我院收治的3例MCRCC,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6月间诊治的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3例(均参照2004年WHO诊断标准),标本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标记,所用Vimentin、EMA、CD10、CD68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例MCRCC中,男性2例,女1例,年龄42~55岁,平均年龄47岁。因腰痛数月发现1例,体检发现2例。均无血尿或尿痛等症状。 2.2 影像学检查 3例MCRCC均行B超和CT检查。B超2例示囊实性改变,提示多囊肾改变,1例提示肾癌可能;CT显示2例内部多分隔囊性改变,肿物少量实性部分,1例呈边界清强化不明显肿块影,1例考虑囊性肾瘤,不除外囊性肾癌,2例考虑肾癌可能。均提示肾癌可能。 2.3 病理检查 2.3.1 巨检 2例为类圆形肾脏肿物,肾脏轮廓正常,肿物境界清楚,似有包膜,直径2.5-3.7cm。切面见大小不等,互不相通的囊腔,其内充满浆液性或血性液体,未见坏死组织。另1例为破碎囊壁组织,囊壁菲薄,粉红色,体积3*2.5*0.3厘米。 2.3.2 镜检 瘤组织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腔构成,大部分囊腔内衬单层透明细胞,少部分为双层上皮细胞,部分囊壁未见上皮衬覆;间隔内可见小灶状透明细胞,其间血管丰富,未见坏死。细胞呈扁平状或肥胖状,胞浆透明或淡染,细胞核小而圆,染色质深染。3例肿瘤细胞Fuhrman 核分级均为I级,(见图1、2)均无血管浸润和包膜侵犯。 2.3.3 免疫组化 3例肿瘤细胞Vimentin EMA (见图1、2)均呈强阳性表达,CD10 CD68均阴性。 2.3.4 治疗及预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