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1、本源:

Arche,本意为(1)开始,发端,起源;(2)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和政府官员。其含义为:(一)事物开始的部分,比如一条线,无论在相反的那一端,都有一个起点;(二)事物最好的出发点,例如学习时我们有时并不从头开始,而是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三)事物从它的某个内在的部分首先产生,比船从龙骨开始;(四)事物从某个不是它内在的部分产生,运动变化都从它开始;(五)运动变化的事物是由于某个东西的意志而产生运动和变化。本源即为万物的起点和归宿。

2、智者:

Sophistes,源于智慧(sophia),在古希腊早期,原意为“掌握着某种技艺的大师”、“有智慧的人”,公元前五世纪时,“智者"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职业哲学家。

3、通种论:

Theory the communion of genera, 通种(gene/genus)即最普遍的型相,柏拉图在《智者篇》中提出了三对六种:(1)“是者”与“非是者”,(2)“运动”与“静止”,(3)“相同”与“相异”,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作为代表来讨论,而这些理念所体现的正是希腊哲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这些理念的外延最大,哲学史上把对这些理念关系的研究称为“通种论”。

4、四根说:

又叫“四元素说”,四根即“水、火、气、土”,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四根永恒存在,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它们彼此独立,不能相互产生或消灭,也不能相互转化,而只能在爱和恨两种力量的作用下相互混合或分离,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就是这四种元素聚合或分离的结果,是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的基本范畴和原则。

5、洞穴比喻:

柏拉图关于认识问题的比喻之一,它在《国家篇》中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人从惑于不真实的个别事物上升到认识真实的理念过程。他把可感世界比作洞穴,把只认识个别事物的人比作锁在洞穴里的犯人,以此来区分假象的世界和真实世界,前者为“可感世界”,后者为“理念世界”,假象背后才是真实的存在,体现了以思想把握真理的理念。

6、本体论和认识论:

(一)本体即存在论(ontology),onto:存在,logy:学问、学说。本意为“关于存在的学说的学问”。(二)认识论,亦称为“知识论”,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本体是认识的对象,只有通过认识人们才能揭露事物内在的必然性。

7、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德国原文为metaphysica,本义为“在物理学之后”,译名之根据《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第一哲学(the first philosophy),是纯粹哲学,它讨论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它的基本问题是存在论(ontology)。(二)辩证法(dialectics),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源出于希腊文“dialego”,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是一种逻辑论战的形式。(三)二者的对立是围绕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8、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一)真理之路:“真理”已经不是“存在”,自己有能力显现出来,而是要靠我们的思想去思考它,用语言去表达它,才能显露出来,即“只有靠人的认识去揭示真理”。(二)意见之路:它是指靠自己的观察而做出的判断,提出的看法。(三)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是相

对的,意见部分不过是和真理部分相对照的论证。

二、简答:

1、“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意义: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途径研究自然,人的心灵内部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源相符的原则,只有先在心灵中找这些内在的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只有求助于灵魂内的原则才能发现事物的真理,即中国哲学中的“内圣”和“外王”。

2、高尔吉亚的三个理论:

(1)无物存在,(2)如果有事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高尔吉亚在《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中提出,目的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

3、哲学王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在设计的“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是集政治权力与哲学思考(尤其是掌握柏拉图的理念论)于一身的人。柏拉图认为在理想的国家中,理性应占统治地位,因而智慧应是统治者的美德;为此,哲学家必须变成国王或国王必须变成哲学家,这样就可以把哲学与政治结合起来,按照他们熟悉的理想国家的理念治理现实的国家,即国王就是哲学王。

4、形而上学与哲学的关系:

形而上学本意为“超越物理学”,是第一哲学,是纯粹的哲学,它探讨的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存在问题,它的基本内容是存在论。亚里士多德把第一哲学的对象归结为“是者”,这标志着哲学思维的一大突破,哲学都是围绕着这种对象展开研究,形而上学使哲学成为科学。一个哲学家未必是形而上学家,而一个形而上学家一定是哲学家。

5、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非是者”是不能思想和表达的。巴门尼德认为,思想的内容需要由“是”来表达,思想对象即“是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他以“是”具有表达思想和指示存在双重功能为理由,进而把“是”的两种功能归结为同一意义、同一对象,得出“思想和存在时同一的”。

三、解析:

1、“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的一种感觉主义的真理观,“人”是指个体的、感性的人,“尺度”即“逻各斯”,是万物的规律和真理,以此它强调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又可表达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真理就是人感觉到的一切,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倾向。它是智者运动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也是智者运动的实践概括。

2、“德性即知识”:

“德性”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是内在于心灵的原则。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一种每一个人都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地知道的原则。至此基础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之下做出的。

3、“哲学即哲学史”:

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哲学的本性使然,哲学不是科学,哲学的知识不是积累的结果,而是只能存在于哲学史中,离开了哲学史就没有哲学。所以哲学就是哲学史。黑格尔看来,哲学之所以是哲学史,是因为哲学史就是一种哲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是,今天看来,哲学史之所以是哲学史,是因为哲学史上存在着许多哲学,没有一种哲学可以代表所有的哲学而被看做哲学本身,所以哲学只能是哲学史。

4、“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第一,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一个事物可以缺乏某一种物理属性,但却不能没有数的规定性;第二,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但是,数本原说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字单元可构造一切事物的几何形状,随着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而出现的无公度性却否认了这一理由。

四、论述: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都阐述了“事”和“理”的关系,都对事物(世界的存在)作出了深刻地诠释。

不同点:(1)在实质上,柏拉图认为“理在事先”,“理”是主导性的超越性,“事”则模仿理,遵循“理”;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在事中”,“理”是本质,“事”是实际存在,“理”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得以体现。(2)在方法上,柏拉图主要是总结过去各派哲学的基础,运用思辨论战的方法论证总结;亚里士多德则采取现实主义的思辨,这是从经验出发的思辨,其关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透视问题。(3)在精神上,柏拉图强调分离——两个世界的区分(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亚里士多德强调融贯,这是一种动态的发生,是一种过程性。

2、亚里士多德是如何论述四因问题,意义何在?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构成事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形式因是决定一切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本质或样式;动力因是事物动变的动力;目的因是事物动变所要达到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有将这四种原因归结为形式和质料两种原因,最后通过潜能与现实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

死因说是对本原问题的终极解答,自此,对本原问题的追问被终结了。

一、填空

1.希腊哲学的精神:非宗教精神、思辨精神。

2.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学派的三杰: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再加上赫拉克利特。

3.泰勒斯与水本原说

4.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

5.赫拉克利特与火本原说

6.毕达哥拉斯派数本原说

7.巴门尼德及其“存在”

8.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9.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10.“美德即知识”开创了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11.亚里士多德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12. 亚里士多德的三本原说:形式、缺乏和质料是运动的三本原。

13. 教父哲学是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14. 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

15. 安瑟而谟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的著名格言是:“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16. 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证明:五路:运动、动力因、可能性与必然性、事物中发现的等级、目的性。

17. 文艺复兴人的发现:人的尊严、人的才能、人的自由。自然的发现:和谐的自然、能动的自然、经验的自然

18. 经验论的开创者: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19. 笛卡尔欧陆理性主义创始人:心物二元论。

20.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21. 洛克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22. 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23. 康德三大批判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22.“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23.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2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

二、名词解释

1、早期自然哲学的自然和本原两个概念

自然:意义接近nature(本性),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自然哲学是对世界本原和宇宙整体的探讨。

本原(也作本元、本源):本义为“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所以,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本原问题是贯穿希腊哲学始终的问题。

2、唯名论和实在论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唯名论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并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本质。

3、什么是经验论,什么是唯理论?

什么是唯理论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认为知识独立于感觉经验之外的一种哲学理论,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唯理论认为,整个知识体系具有自己可靠而明晰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少数先验性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从这几个理性概念就可以构造出科学知识体系。以天赋观念为知识基础的观点即唯理论。

什么是经验论

以培根、洛克等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单凭经验事实通过归纳就可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支配了整个近代科学的发展。

4、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由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的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就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运动反对蒙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提出“自由、平等地、博爱”的口号。启蒙运动的出现是人类思想发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表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5、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先验理性

(1)先验感性:感性: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

产生条件:1、心灵受到认识对象的刺激;2、对发出刺激的对象作出适当反应。

(2)先验知性:把感性提供的杂多材料综合统一起来形成科学知识。

(3)先验理性: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指人心中要求把知性所得的各种知识加以“综

合统一”,概括为最高、最完整的系统知识,以期把握无条件的绝对的能力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

(一)、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如何理解?

答:德性就是知识:理性主义的道德原则(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

1、哲学内涵

德性即内在心灵的原则,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知识)。“德性即知识”中的“知识”主要是指人要能认识人自己的本性(德性)。他不同于自然哲学家(他们要探讨整个宇宙万物即自然的本性),苏格拉底认识到首先要研究人,研究自己。“认识你自己”和“德性就是知识”是两条相互呼应的原则。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在于德性的知识。他认为智慧和求知是人人皆有的天赋本性,有些人缺乏美德只是由于感觉的迷误和欲望膨胀以至于扭曲了人的理智本性,所以通过知识教育和陶冶可以恢复他们的理智本性。既然美德即知识,而知识是可教的,那么美德也具有可教性。

2、分析与评价

(1)这一命题的目的是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他所说的知识主要是在伦理方面而不是在科学方面,他说:“我和物理学的探索是毫无缘分的。”他坚持说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完美所必需的就是知识。

(2)贡献:“美德即知识”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在古代希腊以至于整个西方哲学中首次建立起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赋予道德价值以客观性、确定性和普遍规范性。这与智者的道德哲学是根本对立的(智者主张道德是人为约定的或出自人类追求快乐欲望的本性)。

(3)局限性:苏格拉底排斥一切意志、情感的道德价值,他的道德哲学成为一种纯理性的知识道德哲学,是有片面性的。

(二)、柏拉图的理念

柏拉图哲学通常称作Theory of Ideas(理念论或相论)。他常以不同的名称表述同一个东西,如将Idea也叫作genos种, paradeigma原型, arche 本原, aition原因。

理念来自动词Ide看,原意为看到的东西.哲学家将其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所以Idea在希腊文中具有如下含义:

1、形式、形状;

2、和实在相对应的外观;

3、种、类;

4、文学形式、风格;

5 、逻辑上的类、种,引申为分类的原理;

6、 Ideas(复数)在柏拉图哲学中指理想的形式、原型。

7、概念、观念。

答:1、它是事物的共相,即类概念或本质;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事物是因为分有了某一理念才成为该事物的,没有理念,也就没有具体事物;

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美的或明或暗摹本。

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事物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其本质。

(三)、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成因,目的因

答:第一,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它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质料因;

第二,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种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形式——形式因;

第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因为它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者或作用者——动力因;

第四,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因为它们都朝向各自的目的———目的因。

1、质料因:所谓“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

西,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

2、形式因: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它是事物的“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也就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3、动力因: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4、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总是有所为,即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即目的因。

(四)、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答:(一)理论源起:波菲利问题

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大问题:

(1)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只存在于理智之中?

(2)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3)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二)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一般观点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又有温和派和极端派之分。

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式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外的一般本质。

(三)罗色林的极端唯名论与安瑟而谟的极端实在论之争

A罗色林(1050-1125)的极端唯名论:

1、什么是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一切词都是个别事物的名称,共相并不表示个别事物之外的实在。

2、罗色林极端唯名论的观点:

真正的实体只是个别事物,一切词都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殊相)表示单个事物;普遍概念(共相)表示一群个别事物;如果用共相表示个别之外的某种实在的话,那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B安瑟而谟的反驳

罗色林的错误在于把感觉印象当作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有形世界不是个别事物和个别事物需要普遍原则的组织方能被联系在一起。这些普遍原则也是实在的。评价:二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共相是否具有实在性。安瑟而谟倾向于把共相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而罗色林则完全否认共相的意义,认为其只不过是声音而已。

(五)、托马斯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五路说

答:第一个证明是根据运动:

世界上有事物在运动,这是确切无疑的事实。凡运动的事物总是为另一物所推动,而这另一物又必为其他物所推动。依此递推,必有一个不为其他事物所推动的第一推动者,否则运动就是不可能的。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二个根据是动力因

在感性事物中我们发现存在动力因系列,每个事物都以在先的事物作为其动力因,依此回推,必定存在第一个动力因,因为如果没有最初的动力因,也就不会有中间因和最后的结果,而这是与存在着动力因系列这一事实相矛盾的。这个第一动力因就是上帝。

第三个根据是依据可能性与必然性:第一步,由可能存在推导必然存在。第二步,由事物的必然存在推导自因的必然存在。

第四个根据是事物中发现的等级:

事物在善、真、贵方面是有差别的,简单说,就是事物的完善性各不相同;但显而易见的是,事物的不同完善性是由它们接近一个最高完善性的存在者的程度决定的,或说是与最完善的存在者相比较才能显明出来的,因此,必定存在一个最完善的存在者;而且它还是一切完善程度各不相同的其他事物的最高原因。因为完善程度不一样

第五个根据是是根据事物的目的性:

我们发现,自然界里那些无理性的自然物也都朝向一个目的活动,而且往往是以同一种方式活动,以便达到最好的目的。显然,无知的东西如果没有受到一个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引导,它们是不可能去追求目的的。所以,必定存在一个理性存在者,由于它,无知的事物才会趋向目的,这个存在者就是上帝。

分析与评价

“五路”的一般思路是将世界看作是一条因果链条,可以由比较低级的可感事物出发,追溯到它们的最初原因或终极原则-----上帝。如果世界的因果联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网络;或者因果关系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那么,托马斯的证明就难以成立了。

(六)、奥康的剃刀

答:英国经院哲学唯名论的代表奥康认为,可用经验证据直接说明的东西不须用非经验的原因加以解释,可用自明命题证明的命题不须用意义不明的论辩。这一原则即”经济思维原则“,强调”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奥康的剃刀用以剃除实在论者设立的普遍实质,阐明其认为“一般只是作为概念或心外事物的符号而存在于心灵中和语词中”的唯名论观点。这把剃刀专门用来剃去哲学思考中多余的语言赘肉。

(七)、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相”说

答:培根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揭露了经院哲学的认识论根源。他认为,经院哲学的长期统治,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各种幻想和偏见,使人们的思想远离自然,严重地妨碍了人们认识自然的真理,他把这些幻想和偏见称之为“假相”(idols)。

1、种族假相

指人们常把人类的本性混杂到事物本性中,因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人以自身为尺度衡量外物,缺乏科学所需要的中立态度和客观性。

2、洞穴假象

它也来自理智的本性,它是具体的个人所特有的。这是指个人从自己的性格、爱好、所受教育、所处环境出发来观察事物,因而歪曲事物真相。

3、市场假相

指的是人们在来往交际中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而产生的思维混乱。

4、剧场假相

指不加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的原理、体系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

评价:

首先:通过对谬误的分析,培根强烈地反对迷信古代权威,反对脱离自然,反对空谈和诡辩,从而对经院哲学的权威主义、烦琐主义、教条习气、伪科学给予了沉重打击。这在当时,对

摧毁封建主义思想堡垒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培根揭示了人们犯错误的各种各样的认识论根源。接触到人的主观性、片面性正是认识产生谬误的原因。在理论上,这不能不说是深刻的。

最后,在谬误的分析过程中,培根提出了一连串认识论的复杂问题,如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问题,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语言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是富有启发性的。

(八)、洛克哲学的地位与影响

答:地位:英国经验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哲学特征:以认识论为主题

功绩:详尽论证霍布斯和培根提出的知识和观念都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他系统地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

但他并没有把其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其中融合了不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其认识论的影响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巴克莱和休谟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论渊源。

(九)、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如何理解?

答:(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理论前提: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贝克莱和洛克一样,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由感觉经验获得的观念是知识的对象简单复杂。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反省和想像这三个途径得来的。

(二)关于命题性质:“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强调的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可感物是不能离开心灵的感知而独立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认识对象的存在依赖于认识的主体,作为主体的心灵、精神或自我是一切可感知事物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贝克莱这一命题的主观唯心主义性质就在于此。

(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正是贝克莱的这一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因为在贝克莱看来,可感对象或观念是被动的,是“被感知”,是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东西;心灵或精神则是能动的,是具有感知能力和想像能力的主体。可感事物之所以能够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变成人的认识,原因就在于主体、心灵或精神的能动作用。

(十)、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

答:(1)什么是唯理论

理性主义(又名唯理论),认为知识独立于感觉经验之外的一种哲学理论,通常与经验主义对立。

以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唯理论认为,整个知识体系具有自己可靠而明晰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少数先验性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从这几个理性概念就可以构造出科学知识体系。以天赋观念为知识基础的观点即唯理论。

什么是经验论

以培根、洛克等等为代表的经验论认为,知识的基础是人们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单凭经验事实通过归纳就可获得知识。这种观念支配了整个近代科学的发展。

(2)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它试图通过对经验的归纳概括出自然法则来。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经验归根结底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于是在认识论问题上,这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他们的片面性则决定了谁也不可能最终

解决问题,休谟的怀疑论就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对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了,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

(3)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的后果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使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走进了死胡同,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以崇尚理性、提倡科学和推进知识为己任,然而经验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却使这些理想出现了落空的危险。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发生了动摇。

(十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如何理解?

答:内涵:由我思而知我在

“我思故我在”在东欧和现在的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其“本末倒置”、“荒唐可笑”。

通过笛卡尔对自己哲学历程的细腻描述,我们可以明白地知道,这句名言的含义不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在普遍怀疑之后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实体”,建立起心物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

(十二)、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如何理解?

答:(一)所谓法则即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但这种普遍必然联系并不是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即范畴不能被运用于物自体,而只能被运用于现象。

我们能所经验到的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总体,即自然界。范畴就是规定一切自然现象的总和的规律,范畴加诸自然现象之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

(二)人为自然界规定的法则并不是自然科学中具体定律。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定律都必然经过经验才能被发现和验证(如铁球堕塔实验),而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性不依赖于经验,并能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纯自然科学因此而得以可能。

(三)“人为自然界立法”的理论意义

1、康德把人本主义的精神发扬光大,通过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规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中心地位。

2、康德在高扬了精神的能动性的同时,又对事物自身的存在持一种谦逊的悬搁态度。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西方哲学简史

怀化学院 《西方哲学简史》 学科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理想国》社会问题制度设计 及与当今我国政策对比 姓名:李林 班级: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3班 学号: 1008403003

2012年12月 摘要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直是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研究的巨著,他基于对当时希腊雅典社会政治的观察,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痼疾,以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利,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见解,想要通过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追求最高的善,实现完美的生活。他所要建立的国家在现在看来虽然不是他所认为的那种高度的理想,可是却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因为人类社会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关键词 柏拉图《理想国》制度设计思考 Abstract Platon's " ideal country " has been studied by many scholar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work, he was Greek Athens based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observations, see in the social reality of weakness, as well as his political defeat, and 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political opinion, wa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deal state, the pursuit of the highest good, to achieve perfect life. He wanted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seems at present although not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笛卡尔的唯理论)【圣才出品】

第13章笛卡尔的唯理论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哲学家,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建立了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体系,他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指导心智的规则》(1628年)、《方法谈》(1637年)、《第一哲学沉思集》(1641年)、《哲学原理》(1644年)。 一、方法论的反思 笛卡尔从方法论的角度,摧毁旧的经院哲学体系的基础,同时证明新兴的自然科学的合法合理性。他的《方法谈》为理性时代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1.普遍数学 (1)笛卡尔坚持统一的科学观,所有科学门类都统一于哲学。 (2)科学的统一性不在研究对象,而在于方法,哲学首先要研究科学方法。他认为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 (3)普遍数学把数学最一般的特征运用到其他学科。数学的一般特征有二:“度量”和“顺序”。 ①数学的“度量”只是量与量之间的比较。在数学以外的领域,我们可以把度量转化为不可量化的对象之间同与异的比较。 ②科学研究的顺序有两种:一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一是从复杂到简单的分析。在数

学中,研究对象是同质的,这两种方法是可逆的。但形而上学的方法首先是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然后再运用综合,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2.方法论规则 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 (1)决不接受我没有确定为真的东西。说明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2)把每一个考察的难题分析为细小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细致到可以加以满意地解决的程度为止。 (3)按照顺序,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指综合的过程,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4)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分析要彻底,综合也要全面,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这四条规则都没有经验感觉的地位,分析和综合都是理性的方法。 二、第一哲学的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包括六个沉思,前三个沉思用分析方法,建立第一原则“我思”(cogito)和第一原因“上帝”,后三个沉思用综合方法,从简单推导复杂,得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一、名词解释 (1)智者学派P32--33 1、“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 2、“智者”才专门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种有成就的人。学生交纳学费、教师则保证学生获得事业成功所需的能力; 3、智者传授的智慧主要是修辞学和辩论学; 4、智者着重培养学生演说和辩论的技艺,而不传授知识学理; 5、智者职业带有商业特点,智者虽然是“有智慧的人”,但智慧只是他们专用来达到使用目的之手段。 (2)、四因说P72 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方面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理由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 2、事物运动变化有四种原因。 3、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因为他们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一理由即质料因;事务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因为他们各有特定的形式,即形式因;事事物为什么会开始和停止运动?因为他们受到推动或作用,推动或作用者即动力因;事务为什么要运动?因为他们都朝各自的目的,对动者或作用者即动力因。 4、“亚里士多德强调,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通常是一致的,因此,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都属于形式,把“四因”最终归结为质料与形式的区分。

(3)、经院哲学p138 1、“经院哲学”,愿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又译作“士林哲学”。 2、其特殊含义是,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3、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4)、奥康的剃刀 1、奥康提出的。 2、只有自明知识或证据知识才能算作知识,那么,一切既无逻辑自明性又缺乏经验证据的命题和概念都必须从知识中剔出去。 3、这句话后来被人转述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施”,即经济思维原则。 (5)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一场14-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继而发展到西欧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由于这一时期,思想家们主要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的杰出贡献,通常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而它的实质是“人文主义运动”。 (6)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人文学科。 2、包括语法、修辞、诗学、历史与道德哲学。 3、它的培养目标是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4、其本质是论证人的崇高价值。即尊严、价值、自由。 (7)四假相说P204-205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先要了解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赵敦华所著的《西方哲学简史》不仅是一部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教材,更如书本简介中写的那样,使“一系列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的展览”,通读全书,你大概便会了解千年来主导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哲学思想,明白他们脑中的哲思与看世界的角度是如何,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科学:一切确切的知识;神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外的教条。哲学:介于二者之间,包含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又诉之于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全书从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开端,到黑格尔哲学的发展结束,全面而粗中有细地描述了西方理性思维与哲学思想的不断发展,其中庞杂的引用与抽象论证使得阅读此书的速度必须慢下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哲学教人理性,激励人们无所无忌的去学习与求知。面对宇的无限,宙的永恒,茫然的时空迁移,我们是沧流中的微尘,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即使不知道,很多人依旧可以幸福地活着,安然而满足。但有人不甘于满足。正如我们对种种自然现象怀着无限的好奇一样,我们对有限的自身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关系都有着浓烈的求知欲。真理固不可得,哲学的命题也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无法忍受不去探寻的停滞,所以我们不懈寻求,向着没有源头的光明,漫步跋涉在无垠的迷林中。 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章节题库(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二、名词解释 1.本原 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

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色诺芬尼的理神论 答:色诺芬尼的理神论是坚持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是独一无二的,在形体或精神上与世人不同,其用思想来统治万物,居住于一处,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无始无终,是永恒的,无所不包,他是无限的。他所说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5.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原子”原意是“不可分割”的东西。他的原子具有如下特点:①内部充实的、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②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③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④不生不灭的本原,万物的产生与毁灭是原子的聚散。他的原子论被人们称作是“打碎了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6.原子论者的“流射说” 答:“流射说”是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感觉如何产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

西方哲学知识点

一、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2世纪) 1、苏格拉底(Sokrates,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1)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2)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人自己 (4)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又叫“问答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5)信仰:理性主义 2、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学园派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1)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2)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3)代表作品:《对话录》、《理想国》 (4)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5)唯心教学: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6)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7)理性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 (8)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逍遥学派创始人) (1)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2)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 (3)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 (4)“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5)《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 (6)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7)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 (8)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 二、古罗马时期(公元前2-5世纪) 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在哲学上,是折衷主义的代表) (1)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 (2)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认为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康德的批判哲学)【圣才出品】

第17章康德的批判哲学 一、康德理论哲学概述 1.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1793年)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等。 2.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在1781年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他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的任务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1)哲学危机的根源 ①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 ②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克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 ③形而上学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表明了它缺乏科学性,由此也不能像科学那样取得共识,不断进步。 (2)先天综合判断 ①概念来源

“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概念来自休谟关于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的区分。在休谟那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区分等于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又等于先天和后天判断的区分。休谟做如此区分的目的是为了,把传统形而上学从人类知识领域排除出去。 ②提出的目的 康德的目的是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一样,它的命题是必然的、先天的,而同时又是对经验世界做出的判断。为了使这种命题也能够成为人类知识,他在休谟的两类判断之外,又增加了一类更重要的判断,这就是他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 ③提出的理由 分析和综合判断只是逻辑形式上的区分,而不涉及判断的内容和性质。 ④先天综合判断的分类 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判断都是先天综合判断。 a.数学的判断 他把数学判断归于综合判断,而不归于分析判断。他说,数学判断的要素之间没有分析判断的主词和谓词之间那种逻辑蕴涵关系。 b.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 自然科学的基本判断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那些说明了事物、原因和结果的普遍必然联系的命题也是先天综合判断。 c.形而上学的判断 当康德说形而上学判断是先天综合判断时,他既陈述了一个事实,又表达了一种理想。 二、先验感性论

西方哲学简史论文

怀化学院课程考试改革 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成绩__________ 《西方哲学简史》 课程论文 题目浅析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及其当代中 意义 姓名米坜明 学号 1008404029 专业年级 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指导教师郭向阳 2012 年 11 月 22 日

怀化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作者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课程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作者承担。 本科课程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前言 (1) 二、社会契约的含义 (2) 三、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历史渊源 (3) (一)、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 (3) (二)、城邦政治下的民主、自由思想的萌芽 (3) (三)、众多政治哲学思想的成为巨大理论推动力。 (4) 四、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4) (一)、对自然状态的看法 (4) (二)、财产权与社会契约论 (4) (三)、三权分立学说 (5) 五、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6) (一)、面对公共权利腐败问题,运用“公意”来执行国家职能 (6) (二)、面对人权受侵犯,“天赋人权”观发挥应有的作用 (6) 六、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浅析洛克社会契约论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 摘要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趋势相符合,并在国外广泛传播。抛开社会契约论的一些局限性,它的理论精髓对我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 社会契约自然状态三权分立 Analysis Locke Social Contract The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Chinese Meaning Abstract The Locke social compact has established a rationale for democratic politics in politics ideological sphere in terms of thought. His social compact accords with society's need and developing trend, it is propagated abroad together in terms of thought. Some limitation, its theory marrow of ditching social compact theory still has very big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ur country present age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e. Key words Social compact, natural state, "tripartite" political system 一、前言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为政治思想领域中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一些方面看,他的社会契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英国的经院哲学家)【圣才出品】

第10章英国的经院哲学家 一、罗吉尔·培根 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人们称“悲惨博士”,代表作有《大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 1.基督教学术革新 (1)四障碍说 把人类认识错误的根源归结为四大障碍: ①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 ②习俗的长期性; ③无知民众的意见; ④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 (2)新学科内容的设想 从罗吉尔·培根设想的新学科内容来看,他提倡的革新只与哲学有关。这里的“哲学”指与神学有别的一切世俗学问的总称,他把哲学分为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五部分。他对这些学科性质的论述显示出与经院研究不同的科学理性精神。 2.实验科学 罗吉尔·培根从三方面论证了实验科学的优越性:

(1)实证性 ①能够证明科学的结论。 ②承认证明科学的必要性,坚持实验科学的充分性。 如果演绎推理是确定知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实验科学就是确定性的充分条件。 (2)工具性 没有实验的帮助,其他科学便达不到目的。在此意义上,实验高于思辨和学艺。 (3)实用性 二、司各脱主义 约翰·邓·司各脱(John Duns Seotus,1265~1308年)主要著作是《牛津评注》,司各脱是法兰西斯会的博士,他的称号是“精细博士”。 1.形而上学与神学的区分 (1)把对“存在”的意义区别为两种样式:无限存在和有限存在。 ①无限存在是上帝,有限存在是被造物;形而上学包含着关于上帝的知识。 ②有限与无限是非连续的,两者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能从有限直接推导无限存在。 (2)认为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但不证明上帝的存在;反之,形而上学则能证明上帝的存在,但不提供关于上帝属性的知识。 (3)人的理智属于有限存在的样式,上帝的理智属于无限存在的样式,两者有着不同的属性,不能相通,不能用有限把握无限。 (4)上帝的性质是信仰的可信对象,神学是信仰的学问。神学不是知识,而是一门实践。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二)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早期经院哲学)【圣才出品】

第8章早期经院哲学 一、经院哲学的诞生 1.经院哲学由教父哲学发展而成。 (1)“经院哲学”的含义: “经院哲学”原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又译作“士林哲学”。其特殊含义是,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2)经院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 ②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2.辩证法与反辩证法之争 (1)争论之焦点 辩证法能否被运用于神学。这场争论涉及信仰与理性、神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可以看做是教父时期围绕如何对待希腊哲学问题而展开的争论的继续和发展。 (2)辩证法 ①代表人物 贝伦伽尔(Berengar de T ours,1010~1088年)首先将辩证法用于神学讨论。他的《论圣餐》一书将辩证法运用于关于圣餐性质的神学讨论,否认了圣餐的酒和面包是由基督的血和肉体转变而来的“实质转化”说。

②观点 a.辩证法是艺术的艺术,理性的杰作; b.辩证法适用于一切事物,包括神圣的事物与来自神秘启示的信仰。 (3)反辩证法 ①代表人物 达米安(Peturs Damiani,1007~1072年)是反辩证法最得力者,他有一句名言:“哲学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这句话后来被演绎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philiosophia ancilla theologiae)而在中世纪广泛流传。这句话的意义在于规定了哲学必须服从的规范。 ②观点 a.如果辩证法被运用于神学,那么就会有把哲学变成神学的主人的危险。 b.认为辩证法是依照逻辑规则独立运用理性的方法,它不依赖天启和信仰,运用辩证法的能力不是上帝赋予的。 c.人类语言中包含着误导信仰因素,逻辑规则不能用来表述上帝的行为。 二、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安瑟尔谟(Anselm of Canterbury,1033~1109年)著有《论语法》《独自》《宣讲》《论真理》《论选择自由》《论魔鬼的堕落》《上帝为何化为人》《论三位一体的信仰》等。被认为是“经院哲学之父”。与贝伦伽尔和阿伯拉尔等人一起,共同创建了辩证神学的新形式。 1.“信仰寻求理性” 安瑟尔谟的口号:“信仰,然后理解”,他认为信仰与理解的关系是: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典型题详解(论述题)【圣才出品】

四、论述题 1.经院哲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和影响。[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经院哲学原意是指“学院中人的思想”,后是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1)概况 ①思想基础 经院哲学是“神学的奴婢”,为基督教信仰服务。经院哲学的思想基础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出来和从阿拉伯世界中辗转流归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对待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该派哲学家力图用理性来论证信仰,将基督教的信条建立在逻辑证明的基础上;或把理性的范围与信仰的范围严格区分开来,形成两个不同的领域。 ②三个阶段 经院哲学通常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经院哲学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唯名论盛行的时期,经院哲学式的理性主义一蹶不振。 (2)两大派别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哲学家们分成实在论和唯名论两大派别。 ①实在论 实在论认为普遍的共相才是真正的实在,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实在论是对柏拉图——奥古斯丁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构成基督教基本教义和信条的理论基础。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安瑟尔谟、托马斯等。

②唯名论 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3)共同特征 ①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 经院哲学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混合物。经院哲学的性质既是柏拉图式的,又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一般说来,唯实论属于正统派,唯名论属于异端,唯实论属于理性主义。 ②辩证法问题的争论 经院哲学所讨论的问题不可能完全脱离深厚的神学背景和信仰土壤。经院哲学争论的结果关系到基督教教义的正统性和教会权力的合法性问题,部分学者开始把辩证法引入神学的研究,从而引发围绕辩证法问题的争论。 ③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经院哲学始终面临着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原本希望能够调和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但他们用理性来保证信仰的时候,却从根本上承认理性的优势,将信仰置于理性的基础上,破坏信仰的“纯洁”,威胁信仰的生存。晚期经院学者认为理性不能保证信仰,主张纯洁信仰,但信仰与理性的分离同样削弱信仰,动摇经院哲学的立身之本,最终导致信仰的危机和理性的衰落。 (4)影响 ①对人类认识的影响 经院哲学在神学的框架下研究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一般与个别等哲学问题,深化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唯理论的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唯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诺莎 巴鲁赫(本尼狄克)·斯宾诺莎(Baruch/Benedict Spinoza,1632~1677年),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1.寻求拯救与幸福的哲学 (1)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和世俗的幸福正相反对、势不两立,二者必居其一。 (2)斯宾诺莎所说的真正的幸福、最高的善是精神幸福。“斯宾诺莎的幸福”是精神幸福的代名词。 (3)斯宾诺莎的幸福还有一层特殊含义,那就是通过对形而上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持续的、平和的、求诸自己的。这种快乐一直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所追求的目标,斯宾诺莎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称之为最高的幸福。 (4)主张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也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伦理的态度。 2.真观念与几何学的方法 (1)真观念 ①斯宾诺莎认为正确的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它包括这样一些步骤: a.确认真观念,将真观念和其余的表象区分开。

b.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这是按照真观念自身的本性进行的推论。 c.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按照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他认为,结果比原因更复杂,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推理。 ②斯宾诺莎根据观念清晰的程度,区分了四种知识: a.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 b.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 c.推理知识; d.直观知识。 前两种知识又称意见和想象,它们是片面和混淆的观念,是错误的来源。推理知识又称理性,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它们是从真观念推理出来的。只有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它们是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2)实体学说 ①实体的概念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这一定义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做出的,但它的意义却完全是本体论的。 ②实体的特性 a.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 b.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 c.实体是唯一的,因为它是无限的,包含着无限属性和状态。 d.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存在和认识都包含在实体之中,但实体不是它所包含的存在和认识的总和,否则的话,它就要受到它的部分的限制,这与实体的无限性和唯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圣才出品】

第12章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 一、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 1.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 (1)自然科学在破和立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哲学的精神,主要有以下的表现: ①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 ②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 ③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 ④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世界被想象为一架大机器,自然物被想象为有形而无灵魂的零件,没有本质的高下之分,它们按相同规律运动,没有天界和地界之分。上帝被设想为自然这架机器的设计师和第一推动者。 (2)近代哲学体现的科学的精神 ①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a.由于受到自然科学这一外来的刺激,近代哲学与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相比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它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它的首要目的是建立新型的科学观。 b.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不可取代的保障和导向。 ②近代认识论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 两者的分歧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历史根源之外,还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自然科学是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两者在运用的先后、作用的大小等方面有所区别:

a.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推崇数学的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 b.经验论者则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提倡实验和观察,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重视或然真理,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 机械论不仅是近代唯物主义的特征,而且是近代哲学的普遍特征,不管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而有机械论的倾向。但是,各派对机械性的因果关系所做的解释,各有特点。 a.唯物论把人的精神活动归结为感官活动,并最终还原为机械运动,得出了“人是机器”“心灵是物质”这样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结论。 b.唯理论把心灵作为与物质不同的实体,心灵活动与物质运动属于不同的因果系列,因此产生了身心如何相互作用的问题。 c.经验论把因果关系等同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产生出因果联系是否普遍有效的问题。 ④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 a.例如: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体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霍布斯建立了近代第一个政治哲学的理论,休谟建立“人性科学”。 b.近代哲学一般都采取科学论文的形式,与古代哲学的对话、诗、散文等自由文体,与中世纪以问题为中心的逻辑论证的“学问”,都截然有别。 2.近代哲学的思辨与实践精神 (1)近代哲学继承了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思辨精神,但同时也表现了前人所没有的实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的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考研《西方哲学简史》名师赵敦华讲义与考研真题

考研《西方哲学简史》名师赵敦华讲义与考研真题第1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的非宗教精神 1希腊神话世界观的特征 (1)自然力和社会活动的人格化 希腊神话表达的是自然神的多神崇拜观念,把自然的运行和人的命运全部归之于神的主宰。 (2)神人同形同性 ①奥林匹斯诸神与凡人有着相同的体态相貌、七情六欲。 ②神以及神与人共同生下的英雄具有人的一切恶行,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的支配。 ③神随心所欲地支配着自然,诸神争斗的结局决定了社会进程和人的命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都没有自身的秩序和规则,在世界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是神的情欲和意志。 (3)迷狂的宗教精神 希腊神话对神和英雄的激情和意志的无度的推崇,激发出迷狂亢进的宗教追求。代表: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教派。 (4)生成演化的世界图式 希腊神话的世界生成图式对后来的希腊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发生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种图式以神人同形同性观念为基础,用人类的生殖力比拟自然的生成,它

只是安排了自然物的时间次序,并没有表达自然界的内在联系、活动秩序和变化原因。 2希腊哲学的背景和环境 (1)外来文化和自身积累的经验技术相结合,孕育出新思想的萌芽。 (2)在从事海外殖民和贸易的航海活动中,人们开始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性。人们开始有了变化的观念,有了秩序和原因的观念,并且认识到,秩序和原因就在运动变化的事物之中。 3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 (1)“自然” 意义接近于现代西文中的“本性”(nature),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明确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原”。 (2)“本原” 本义是“太初”。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即“基质”或“原则”。 (3)“宇宙” ①含义 一是指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总和,更重要的是指这些事物的秩序。 ②“本原”和“宇宙”的联系 宇宙是本原(最初状态)分化演变的产物,本原(基质或原则)是在宇宙内部起作用、并赋予宇宙万物特定的秩序的原因。 (4)神

北京大学633中国美学(含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633中国美学(含中国哲学)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 分数线 一、课程介绍 本期中国美学力图覆盖广博的研究范围,同时对中西美学及实用美学作了深入的研究。为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特设了一个德国美学,康德美学专题;并集中发表了一批研究中国美学学家蔡元培、朱光潜、蒋孔阳等人的论文,突显岀中国美学在当今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二百年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美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走完了自己一生的“哲学家之路”,逝世在他毕生度过的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二百年来,在西方,在东方,“康德”这个名字一直无法为热爱思想、追求学术的各路人士忘却,以至于“回到康德”成了20世纪哲学和美学开启的回归步伐。如果说,在西方,作为启蒙运动的最后一名伟大导师,康德张扬了人“通过知识而自我解放”的观念,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伟大著作直接确立了其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第一位重要代表的历史地位;那么,在东方,特别是对于20世纪的中国学人来说,就像梁启超在《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一文中所指出的,康德则同时是“黑暗时代之救世主”,是“百世之师”:康德以及康德学说不仅直接启发了20世纪中国学人对于知识价值的现代性认识,更开启了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人的问题的新的思想之途。 就美学的发展而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中国美学走向现代理论建构的道路,也正是从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康德学说,尤其是他关于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思想开始的。一个世纪以来,“康德”这个名字深深嵌刻在了现代中国美学学者的思想记忆当中,康德美学成为中国美学开启自身现代性道路、构筑“美学中国”现代理论图景的最重要的知识根据——把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确定为审美本质规定的康德美学,不仅在20世纪初推进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发轫,引起当时许多中国美学学者对美学、文艺问题的新的理论反思,同时也成为现代中国美学建构自身与中国古典美学不同理论形态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话语。正因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