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川陕苏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

川陕苏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

川陕苏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
川陕苏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

川陕苏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

唐敦教

(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四川达州635000)

摘 要 红四方面军入川以后,一方面坚持巩固和扩大苏区的对敌作战,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都得到极大发展,财政税收也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 川陕苏区;生产力;发展[中图分类号]K269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86(2004)06-0023-0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川陕边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军阀拉丁派款,杀戳平民,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军阀官吏对农民课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当时,缴纳税捐达70多种。捐税名目之滥,居全国之冠。时人曾贴出!自古未闻粪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的对联进行讽刺。不少人因交不起捐税被吊打至残、至死。不少人离乡背井、妻离子散,卖儿鬻女,逃亡避难。有人写了一付对联表达人民愤怒之情:!好了他田家(指军阀田颂尧),苦了我田家(指农民)。说声派杂税,团总派、甲长派、估派滥派,指名官派、胡派鬼派,硬起心肠由你派;为了要巴土(指耕种的土地),所以要巴士(指鸦片烟)。讲到收洋钱,场上收、乡下收、明收暗收,不怕手收,只怕天收,谨防尸骨无人收。?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富农手中。据1922年邮政总局调查,!四川省农民人平土地一亩零四厘,陕西省农民人平三亩八分。?占总人口85%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几,而人口只占9%至12%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4%至80%的土地。农民深受地租、高利贷剥削,还常遭土匪蹂躏。军阀官僚政府还强迫农民种鸦片烟,对不种的则收懒捐。川北人民愤怒地唱道:!匪如流,兵如篦,团练保甲犹如刀刀剃,收款委员来剥皮!?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川陕边人民,根本无力发展生产力。当时的川陕边,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工业仅有一些小手工业作坊,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农业工具和生活用

具。农业产量也很低。

红四方面军入川以后,一方面对敌作战,另一方面则大力发展生产力。当时,发展生产力的主要做法有:

一、凭借红色政权力量,开展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建设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土地革命,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一入川陕边,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区政治部便颁发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1933年2月中旬,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又发布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布告?。这两份布告宣告,川陕苏区决心按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土地法令在川陕边境开展土地革命。其核心之点是无条件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给农民所有。分配的原则是按田地出产量为标准,人多的多分。这就解决了农民缺地少地的问题,从而调动起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川陕苏区党和政府制定了许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缺劳力、耕牛、种子和水利等方面的困难问题。红军和苏维埃干部坚持一面作战、一面工作、一面生产的优良传统,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同时积极发动妇女、青少年参加农业生产。组织变工队推行代耕制,举办耕牛农具合作社,帮助解决无农具、耕牛的雇农、贫农耕田种地的困难。川陕苏区还十分重视兴建水利灌溉农田。省苏维埃设立了水利局专门领导农民兴修水利。整治了从巴中至江口、江口至通江苦草坝全长300余里的河道,引水灌田。不少地方因地制宜修建了塘堰,解决灌溉问题。

川陕苏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党和政府号召!把赤区所有土地都开辟出来,种粮食,种小菜?。强调!苏区寸土不荒?,!荒地就是宽纵敌人?。还采取有效措施,取消鸦片烟的种植。

23

[收稿日期]2004%02%26

[作者简介]唐敦教(1942%),男,四川渠县人,中共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

第14卷第6期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1月Vol.14 No.6 Journal of Daxi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Nov.2004

川陕苏区还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发展苏区的特产如白耳、茶叶、棉花、白蜡、桐油、猪鬃、药材、木材等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并大力发展家畜家禽,改善生活,促进生产。

因此,川陕苏区在战火频繁的情况下,连续获得了两年大丰收。一向产量很低的通江县粮食亩产达到了300多斤,巴中、南江则增产一倍多。苏区农民高兴地说:!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好收成。?毛泽东在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给予了肯定:!川陕苏区的农业收成良好。?

二、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川陕边只有几家军阀办的小型兵工厂和用土法生产的小钢铁厂,小型手工作坊仅能生产小型农具、酒类、火纸、土布、衣服、鞋袜、食油等。红四方面军入川时,由于反动军阀的反动宣传,这些工厂、作坊大部分关门停业了。针对这种情况,川陕苏区党和政府一方面迅速恢复这些工厂、作坊的生产,同时积极兴办必需的军需工业和民用小工业,以满足军民的需要。省苏维埃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领导下的建设局,负责建设铁厂、钢厂、盐厂、缝纫厂等;红四方面军设立总经理部,负责组织开办各种兵工厂;省苏维埃设交通局和运输处,负责修建道路、疏通河道、开展陆上、水上运输等。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1933年1月,总经理部将从鄂豫皖根据地搬来的兵工厂设于通江城附近的苟家湾。宣达战役结束,红军接收了军阀刘存厚的兵工厂的全套设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兵工厂,并在通江、巴中、南江、万源建立小兵工厂、钢铁厂、造船厂。还在许多地方建设了被服厂、织布厂、斗笠厂等等,从而形成了川陕苏区的军事工业体系,为红四方面军前方作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在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也兼顾民用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川陕省委号召!各处开办各种手工业工厂,特别要发展对红军需要和工农群众日常需要的物品的生产?。民用工业因之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主要有盐厂、煤厂、酒厂、铁厂、锅罐厂、纺织厂、纸厂、木工厂、草鞋厂等等,既供军需,又供民用。

川陕苏区的公营工厂到1935年初已有10多个行业。苟家湾兵工厂共有工人1000余名,各种机床138台。可制造子弹、炸弹、炸药等,可修理机枪、迫击炮等,具有了相当生产能力。被服厂较为分散,共有手工工人1500余人,约有缝纫机150台。苦草坝纺织厂有工人90余名,47部大机床,每日可出布40余匹。通江钢溪河铁厂有2000多工人,两年共生产铁近200万斤。万源钢铁厂每天可出铁2000%3000斤,炼钢60斤。钢溪河南坝土地垭煤矿,月产达10000斤。陈家坝巴蕉坪纸厂有工人30多人,日产纸约一担二。南江、巴中、江口、苍溪都设有造船厂,尤以苍溪王渡造船厂为大,约150人,1个多月即造船200多只。苍溪盐厂有60多口井,基本解决了军需民用问题。

川陕苏区在开办公营企业的同时,又组织了生产合作社。按铁、木、石、染织、缝纫等部门分门别类地组成!工人生产合作社?,进行手工业生产。川陕苏维埃制定了发展合作社的方针政策,并给予财政信贷支持,所以合作社得到了迅速发展。长赤朱家沟等地的织布合作社发展到100多架织布机。这些合作社既为军队生产,也为民用生产,起到了国营工厂不能起的作用,活跃了苏区经济。

苏区还制定了恢复和发展私营手工业生产的政策,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苏区规定:!奖励开办各种工厂与企业,欢迎自由投资。苏区、白区各种资本可以自由经营。在严守苏维埃法令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商店、工厂自由营业,而且加以保护,利用他们来供给苏区的需要和发展苏区的生产。?这些政策对苏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川陕边地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道路狭窄,年久失修,行往艰难。水路仅有小木船、木筏运输。

川陕省苏维埃决定!建筑道路,造拱修桥?。1933年初,通江毛峪镇、南江沙河、巴中城西门外分别建造了100多米长的木桥。1933年12月,巴中道苏维埃决定!动员群众在各地多架一些桥梁,改造一些道路?。巴中、长赤、红江、江口等县组织群众在各地修筑通往区乡的便道,有些地方还修成了石板路。川陕苏区很快就建成了以巴中、通江为中心的四大交通干线,沟通了根据地各战略要地。同时还修建了巴中到阆中、南部,通江到陕南等地的交通干线。

疏通河道,发展水路运输。川陕苏维埃水利工程科先后发动数万群众,历时3月,疏通了300里河床,使舟船行驶畅通,便利了军民运输。

组织群众运输队伍。川陕省苏维埃设立了运输处和交通局,分别组建运输队和交通站。各级苏维埃在交通线上,每隔三、五十里设有交通站和接待处,负责接待运输队员、担架队员等食宿。

川陕苏区开办赤色邮政局,传递信件。同时,还建立无线电讯和电话网。1933年形成了巴中、通江、旺苍坝、达县四个电话中心,以为战争服务。

三、发展商业

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川陕苏区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恢复私营商业,疏通城乡物资交流渠道,活跃农村经济,以战胜敌人经济封锁带来的种种困难。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告商人书?,规定!无论大小商人,只要服从苏堆埃法令,缴纳统一累进税,都可自由营业?,!保护中小商人的利益。红军到地公买公卖,公平交易?。省苏维埃也颁布保护中小商人合法经营的法令,促进了苏区内商业的活跃。

川陕省苏维埃大力兴办经济公社,直接投资兴办商业。经济公社实为国家商店,其经济来源主要是没收一些逃跑的商业资本家和军阀官僚的财产,以及打土豪所得的金银。经济公社掌握苏区重要生活物资如食盐、布匹等的调配供应;组织收购土特产品对外贸易,把苏区的银耳、大

24

烟等运到白区换回食盐、药材、枪支等重要物资;促进苏区内商品流通;稳定市场价格。

川陕苏区还大力发展合作商业和私营商业。合作社有!贫农合作社?、!工人合作社?、!妇女合作社?、!士兵合作社?等。不少合作社经营得很好,还给群众分红。

私营商业。川陕省苏维埃颁发#苏区经营条例?规定,对按累进税的法则纳税、按政府限定的价格经营、不经营苏区禁止经营的商品的中小商人,政府都给予法律保护,准其商业上的自由。从而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

川陕苏区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采用关税手段,促进与白区的贸易。对输入的非工农生活必需品皆收5%到10%的税;而对工农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等免税。对苏区出口的粮食、布匹等则收20%至50%的重税。随着苏区的扩大,根据地物价逐步下降,并日趋稳定。

四、川陕苏区的财政

川陕苏区运用财政杠杆,采取没收、征发、捐款、累进税等不同方法,把财政重担放在剥削阶级身上,尽量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苏维埃的财政来源乃是:一、向一切封建剥削者进行没收和征发;二、税收;三、国民经济的发展。?川陕苏区正是从这三方面来解决财政问题的。

没收、征收是川陕苏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没收条例说明书?指出:只有采取没收政策,才能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豪坤、地主的反革命力量,才能完全摧毁反革命的经济基础。苏维埃实行没收政策,除了供给革命战争的需要外,最要紧的是满足贫苦工农群众的迫切物质要求。没收的耕牛、农具一定要尽先分给没有耕牛、农具或缺少者的贫雇农和红军家属。衣物、粮食分给群众。多余的粮食、布匹留作军用,现金作为财政补助。嘉陵县三个区将没收的白银元宝1600个,银元5700多块,铜元34背又两大麻袋上交给了财政。巴中县第二区上交大宝1600锭,银元3000元,铜元14麻袋给省财委,受到表彰。

征发也是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征发对象是富农,征发时发给富农!被征发证?,征发一次不再征发。政府规定,不准随便征发。

工商税务收入,也是川陕苏区财政主要来源之一。收税是按照货物的价值征收。执行中央统一累进税率,对人民生活必需品收低税;而对出境粮食、布匹等及奢侈品收高税。

农业税。川陕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农民在自动原则上,在数量规定范围之内,向苏维埃捐助粮食,叫做苏维埃公粮。交粮数量是按成年、老人、小孩每年吃穿足够之外剩余的粮食来决定。可分两季交纳:秋交3/5;春交2/5。

财政收入。国营厂矿企业、开荒种地收入、合作社的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川陕苏区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坚决实行!经济物资集中统一分配?,实行预算决策。开展反对贪污浪费运动,纯洁了革命队伍,教育了干部群众,发扬了红军和政府工作人员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

由上可见,川陕苏区党和政府是十分重视和千方百计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并尽可能地为川陕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收到了较为可观的成效。能够支撑两年零四个月异常激烈的战争,就是最好的明证。

诚然,川陕苏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在强敌的进攻面前,不能不以革命的战争对付反革命的战争,因而不可能集中全力(甚至较多的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川陕边社会生产力原来十分落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但也不难看出,社会生产力在原有水平上是有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去苛求当时的人们。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基本品德。

[责任编辑 唐华生]

Developing Social Productive Force Energetically

in 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TANG Dun-jiao

(The Party History Research Office,The party Commi ttee of Dazhou,Dazhou Sichuan635000,China)

Abstract:After entering into Sichuan,the No.4Red Army struggled against the rivals to solidify and expand the Soviet area while they made every effort to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Therefore several fields such as agriculture,industry,transportation and commerce developed greatly and financial revenue increased as well.

Key words: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productive force;development

25

第九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第九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1)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层次上来看,人的本质表现为劳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的劳动。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大类,它是人们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范围内,所以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也都受着所处的历史时代制约和影响而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什么抽象的,一般的。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它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方面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对社会结合的依赖性,是人与人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 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 3、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 4、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 二、人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的两重性 价值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关系和意义。人的各种需要,使得能够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事物成为价值客体,人成为价值主体;另一方面,在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使得人同时成为满足他人需要或社会需要的价值客体。(二)实践是人的价值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创造性,创造了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1、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实践是社会生活和人的本质的基础; 3、成功的实践活动,是遵循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的创造性活动。(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通过创造性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是一样东西,衣食住行,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如一份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家人的亲情等等。但经济学里提到的财富一般来说都是物质的。周围的一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大多是要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 阅读与思考: 请大家阅读第26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我这里先不作任何补充。我们先学习这一节内容,然后你们自己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了 在前言部分,我曾经让你们记过一个图表,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图。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了“生产”,以后的“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一课就从“生产”——任何经济活动的开端环节入手。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举出些例子,如类人猿偶尔会用树枝打落树上的果子,河狸能用树枝、泥土在沿口筑提等。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第28页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每个方面举个例子。

(浙江选考)2021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必修1)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81(独立成册)] 一、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写T,错误的写F) 1.生产是消费的动力和目的。( F ) 2.(2020·金华十校调研)我国高铁建设引入社会资本,体现了我国各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 T ) 3.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F ) 4.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代表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F ) 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平等的。( F ) 二、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6.(2020·稽阳联谊学校联考)随着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在娱乐、生活、健康等日常场景中,将越来越难觅服务员、导购员和收银员的身影,“无人经济”正在到来。这表明( ) A.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为消费创造劳动力 D.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解析:选B。随着自动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在娱乐、生活、健康等日常场景中,“无人经济”正在到来,正改变着我们的消费方式,B符合题意。A、D 与材料不符,不选。C说法错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7.(2020·浙江9+1联盟联考)每逢iPhone推出新机型,就会有众多“果粉”迅速更换自己手中的老款手机。这体现了( ) A.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B.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C.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D.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 解析:选C。iPhone推出新机型,体现生产;众多“果粉”更换自己手中的老款手机,体现消费,C符合题意;题目没有体现生产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故B排除;A、D 强调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 8.近年来,在家装市场中,“轻装修,重装饰”已经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因为美居生活已经成为消费热点,人们的审美追求日益倾向个性化,家居饰品因此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上述材料说明( )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在实践中不断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发展,进而在此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进步,人与社会相互和谐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把握两者的规律,对于我们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发展;社会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不断实现小康社会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进步,不断在两者和谐良好的循环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1.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认识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本质规定,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多方面所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列宁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会做一切工作的人”。 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衡量社会发展或进步的视角放在单纯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上,认为财富增长了,国家就富强了,人民的生活就提高了,就是所谓“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另一种观点就是“满足基本需求”论,认为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尺度,不仅包括人们的基本需求,还应包括满足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民族的独立、社会民主化程度、人政治自由和安全等内容。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既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脱离社会的全面发展去谈人的全面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谈。但是人与社会不是直接的同一关系,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社会组织一旦形成就获得相对稳定的独立性。因此两者的发展不能直接等同。 2.1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作为包含一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人类及其个体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发展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治和文化的进步最终都要集中到人这个社会的核心要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本章目的 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 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 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 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这种生产劳动者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单靠在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把培养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专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另一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的学校。这两个系统在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修业年限等方面均有不同。两条轨道,不相交叉,在教育史上称为“双轨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取消了双轨制,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外,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生产劳动智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者劳动能力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二个因素的统一,即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要与生产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每一次都必须在更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为培养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符合规格,就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知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在古代,生产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经验被劳动者本人所掌握,体现在直接的生产方

2018高中政治(第04周)大力发展生产力1.

大力发展生产力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消费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缩小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差距归根到底要 A.转变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B.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C.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D.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1.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 (1)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措施 (1)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①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②必须加快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2)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深化改革 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为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辨析: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质的变革。 提示:(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根本否定和变革。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总体上是好的,改革是改变其中某些不相适应的环节。 1.当前,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经济依据是生产决定消费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④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学进步与创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长征已然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将以其特有的魅力和震慑人心的姿态继续鼓舞新“长征人”昂首向前,奋勇创新。新“长征人”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面,不仅需要深刻领悟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这个基本事实,也要深刻理解、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新“长征人”应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王 莹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产力;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916(2009)022******* D evelopm en t of soc i a 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erson ’s c iv ilized qua lity enhancem en t WANG Ying (Dept .ofMarxis m,Guizhou Univeisity,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The hu man is an i m portant fact or in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orces,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i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 on .W e realize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 2ment,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devel opment concep t as the instructi on,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 on,i m p r ove the entire nati onal quality,and combine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vili 2zati on of the whole nati on . Key words:p r oductivity f orces;quality;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1 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而变为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既要增加和扩大物的要素,也要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而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也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因此,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在劳动者的主导因素中,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劳动能力。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即劳动动力。它们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没有进入实践和劳动活动之 前,它们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而一旦进入劳动之中,它们便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和自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 。这种力量是人的主观需要的表现,是人的生产活动的精神力量。它与人的体力和智力所不同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并不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而是作用于劳动者,控制着劳动力的活动和发挥。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 的统一,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劳动者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文明素质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收稿日期:2008212210 作者简介:王 莹(19822),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 ? 03?第19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9No .22009年 6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Jun .2009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徐萌 中文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在维系着自然界的生物链及新陈代谢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一些因微生物而导致的传染病还是让人们一筹莫展。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XuM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 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 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 Microbes in the food chain and support of the natural world metabolism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medicin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of great contribution, but some for microbial in infectious disease or let people bewildered. 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 to avoid disadvantages, 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这是自觉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一个根本的主题便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丰富内涵基本要求生产力跨越发展战略 后发国家选择生产力跨越发展道路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共同要求,又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跨越发展的丰富内涵、现实根据、基本对策和模式选择,是有效落实和贯彻跨越战略的重大研究课题,以下就学界关于这方面的探索做一述评。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具有历史背景和现实根据 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是偶然的,具有深厚的多方面的根由。首先,作为现实的生产力,其具体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层次,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平台,生产力的具体形态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形成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区别,形成了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不同等级,这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客观基础。其次,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相对于发展主体而言的。所谓跨越,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利用世界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使生产力发展不再走历史上已经走过的传统的道路,而是以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发展思路来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后发展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是因为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先进国家或地区具有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是指落后地区不必一切从头开始,它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使经济快速启动;同时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机会,采取优化的发展战略,直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跳跃地步入较高的发展阶段。 进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已被大大拓展。由机器大工业所引发的全球性开放和交往进入新的阶段,使得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变为可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中国加入WTO又为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新机遇。正是由于社会交往的扩大,才使得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经济对话,而正是由于落后国家在世界交往的过程出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又在加速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在当代世界经济交往扩大的过程中,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交往时代,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较工业革命时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 (总分:4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6.00) 1.下列属于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的有 ( ) A.某些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 B.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其社会形态发展中往往会表现出共性√ C.社会发展道路会有暂时的曲折,甚至覆灭 D.不同社会形态往往会出现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情况 [注释]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是指不同国家发展道路中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正确选项为B。 2.人的本质是 ( ) A.人的生理特性 B.阶级关系 C.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总和√ D.体现人类独特性的理性、智慧 [注释]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其次,人的本质取决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再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正确选项为C。 3.社会形态是指 (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注释] 社会形态是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生产方式。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上层建筑。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在欧洲历史上,某些原始部落,跨越了奴隶制阶段而直接建立起封建制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证明( ) A.社会历史各阶段的发展具有统一”陛 B.各种社会形态都必然是具体的、现实的 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具确’复杂性、多样性和特殊性√ [注释] 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共性、普遍性,表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要大体上经过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但某些落后的部落、民族在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有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这种现象体现的不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而是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因此,正确选项为D。 5.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自由王国是指 ( ) A.人们完全摆脱了必然性支配的状态 B.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身主人的状态√ C.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以后的状态 D.永远不能实现的状态 [注释] 自由王国是指人类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充分地认识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规律,成为自然社会和自身主人的状态。真正的自由王国仪仅是指高级共产主义及以后的社会形态。因此,正确选项为B。 6.下列选项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发展特点的是 ( ) A.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 B.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C.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物的独立性的阶段 D.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注释]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的突出代表,因此,正确选项为B。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人类不断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纪。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同时拉大,而这些差距拉大的实质是知识差距的扩大。那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是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发展差距。知识发展战略应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已经没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留下多少空间,它们再也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再耗费200的时间,有计划,按步骤的完成从农业化——工业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变。唯一有可能使我们能跨越其中的某个阶段,实现飞跃的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技革命特别是高科技导致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发展;它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在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中,生产是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技术则是先导;它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当代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所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造财富,促进发展。科技的革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改善人民的营养结构,控制重大疾病,降低死亡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等。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爆炸性和扩散的时代,知识就是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式武器”。相对中国总人口而言,知识资源是中国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在过去的20多年,影响中国发展的许多硬“瓶颈”,如能源供给“瓶颈”,交通运输“瓶颈”,粮食生产“瓶颈”等,都己有很大的改观,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我国市场已经整体上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缺乏的不再是资金,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和新需求。中国实施知识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使所有人口普遍受益的知识基础设施,扩大人们的知识数量,增加知识资本投资,以知识促发展。 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定义为15——64岁人口乘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翻了一翻,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由占世界总量的17%提高到24%。其中人口转变因素贡献为45.2%,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贡献为54.8%。今后20年,由于劳动人口从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增长甚至为零增长,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教育因素,通过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和卫生的投资,以及有效的劳动力流动,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现今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在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确定未来的知识发展的战略框架是当务之急。在这一战略中要特别强调对“软件”的投资和对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知识与信息要素流动,提高知识与技术要素生产率。经济追赶实质是知识追赶 所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科技进步的

推荐-浅谈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精品

浅谈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要人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制约或者促进作用,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关键词社会生产力发展制约促进 人、也即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没有人,就谈不上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来实现的,准确来讲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由人的发展决定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形态更替,奴隶社会对原始社会的替代是人类文明出现导致的结果;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替代,资本主义社会替代封建社会,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人类改造世界不断进步的结果,具体的标志是劳动者创造和运用的劳动工具。所以,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方面。 那什么是社会生产力呢?要知道社会生产力,得先理解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也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资本论中这样论述:“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豍生产力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具体来说,可以形象地描绘为:“劳动者运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活动。”这反映了一定社会时期,劳动者的劳动水平,也即“生产力一般”水平。 社会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一般的有机结合,“社

会生产力表现为一种总体生产力,是个人生产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劳动方式、协作、分工、管理等四个中介)而构成的一种集体力、社会力。”豎也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生产力的社会结合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于一定社会的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和技能结合水平,生产力一般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力一般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生产力中,劳动者即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可见,人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也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这一切是由人的实践来实现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密切联系,两者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发展水平有多高就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社会生产力对人的发展也会有反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反映当前的人的发展水平,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制约着人的发展。通过社会需供的方式还能促进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之中的。 一、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在原始社会形态中,物质生产力低下,并且每个人都是劳动者,只要他(她)具有劳动能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表现的不明显,尤其是在私有制产生之前,每个人的劳动所得,很少会有剩余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的劳动生产力为个人生产力,到后面随着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进而才有分工,协作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的生产技术手段,适应劳动生产率 新的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而且越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过程,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③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分工、协作和劳动组合,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艺规程和经济管理方式。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的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的程度。⑤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与社会生产有关的地质状态、资源分布、矿产品位、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程度等。 |评论 2011-6-8 08:13 xiaowcy|一级 生产率是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显然,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关键决定因素,而生产率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决定因素。十大经济学原理之一是,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现在的问题是: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呢?生产率高低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来决定。 1、人均物质资本 如果工人用工具进行生产,生产率就更高。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称为物质资本,简称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劳动、资本等等——称为生产要素。资本的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资本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也是过去生产过程的产出。 2、人均人力资本 生产率的第二个决定要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人力资本包括在早期的儿童教育、小学、中学、中专、大学和成人劳动力在职业培训中所积累的技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提高了一国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生产人力资本要求以教师、图书馆和学习时间为形式的投入。 3、人均自然资源 生产率的第三个决定因素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自然资源有两种形式:可再生的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差别引起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一些差别。虽然自然资源很重要,但是它们并不是一个经济在生产物品与劳务方面具有高生产率的必要条件。 4、技术知识

论知识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论知识经济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 正如产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一样,以芯片、微处理器光导纤维为特征的电脑、通讯和住处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它们的紧密结合,正在生产领域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把我们带入知识经济,并酝酿着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这次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来看,它是一场增强、扩展、延伸人脑功能的智能革命。正因为如此,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作用甚至超过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改造着生产力,而技术进步的源泉,正是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无论是研究与开发的进行,还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的扩散,都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素质,即人力资源的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目录 内容提要‥‥‥‥‥‥‥‥‥‥‥‥‥‥‥‥‥‥‥‥‥1 一、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3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 二、知识经济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6 (一)、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缔造新型社会生产力 (三)、现代科技的发展优化了生产力系统 (四)、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 三、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11 (一)、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知识经济创建国家创新体系 (三)、发展知识经济需加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技术进步 (五)、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让科学技术顺利转化为生产力 (六)、积极拓宽知识经济投资渠道,加速生产力的发展 (七)、加强政府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导向与服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