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

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

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
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

文言文中的特殊称谓

文言学习

1106 1035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草民。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古代年龄称谓还有下列说法,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20岁(男)——弱冠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山西吕梁方言大全

山西吕梁方言大全 偶——我(南北山话) 荷——拿 卷——骂人 候——小 梯——听 鸟(嬲)——痒 削话——说话(不知道话怎么削?) 卷卷——贡献神仙用的一种小馒头(这可不是骂人) 哈子——瞎子 韦厢——隔壁的家 杀杀流流——洒掉 夺跳不俩(lia)——不稳重 欢吗夺跳——指身体好,行动敏捷 周起——端起 希呼——差点 便意了——准备好了(晕倒!千万别按字面意思理解) 在呀嘞——在哪 好埋——好象(埋了谁也不好) 怕想的——懒(懒的连想一下都不愿意,可想而知有多懒了)难活——身体不适

当豁间——正中间 恶水——脏了的衣服、被褥 惹亲——惹人亲(在柳林泡MM的必修语)熬人——累人(放进锅里?惨) 重茬——多余做了第二遍 聒(guo)人——吵扰人 行门户——遇到婚丧嫁娶,去吃饭送礼 腰腰——背心 卜孩——鞋 机迷——清楚、明白 呆迷——傻瓜 地懂——考虑 害不哈——不懂 热头——太阳(当然离头最近的缘故) 月眉(音mi)——月亮 稀宿(音xai)——星星 哈雨——下雨(不是哈日哈韩那个意思) 吼雷——打雷 年时——去年 夜(音ya)来——昨天 白(音pie)影(音yi)——白天 黑(音he)地——晚上

早期——早上 前晌——中午 后晌——下午 日脏——脏的厉害(别想歪了) 吼——喊 各兴撵(nie)肚——洋洋得意 球毛鬼胎——小气 球迷性眼——德性(说这句话容易招来老拳) 周年——骂人的话(有点恶毒) 瓯子——坏小子 难郭嘞——责备人的话 鬼子子——骂人的话,估计是小日本留下的后遗症 宅(音cha)压(音nia)——迷信有鬼或者指厉害的人韦圪切——那个 牺惶——可怜 拴宰——老实(就是被拴住让人宰,呵呵) 剃脑——理发(理发师都成屠夫了?) 黄尘——灰尘 山水(音xu)——洪水 甚——什么 才将——刚才 外起——外面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臣:臣子。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9、灵修怨灵修之浩荡兮(《离骚》)灵修:神圣,指君王。 三、表恭敬的称谓 1、公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表敬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公:您。 2、子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人的敬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3、君子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君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君:您、丈夫,这里是妻子对邹忌的尊称。 5、媪老臣窃以为媪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新版)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 一、判断句 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 1.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 此谋攻之法也.。(……也)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者也) 粟者.,民之所种。(……者……) 刘备天下果雄(……) (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 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且相如素.贱人。 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亦.妄人也已矣。 2.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 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特殊判断句”。 1.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 2.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 荀卿,赵人。 夫鲁,齐、晋之唇。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山西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妇、女妗、家里、家里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称呼、指代称呼、转义称呼。 直接称呼的有:老婆、老婆们、婆姨、婆娘、媳妇,其中以“婆”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称谓最为常见,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这些称谓多为背称。如:这是二狗的婆姨。一般不用于面称。 指代称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里的、屋里、屋儿,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来指代。这些称谓也多用于背称。如:这是张三居舍的。一般不用于面称。 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 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 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清代小说如《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称谓,把家里的已婚女仆称作是“某某家的”,“某某”即是其丈夫的名字,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另外,还有“屋里人”这个说法,与晋方言中的“屋里的”意义相近,是“妾”的一种特指。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

古代人称呼汇总

古代人称呼汇总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尊长者自称:在上。 7. 晚辈自称:在下。 8.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敬称 1. 丈: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 先: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 圣: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吴道子为“画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4.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5.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6. 贤:称平辈或晚辈。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7.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黎庶、黎氓、黎首、黔首、白身。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总角之交:儿时结交相识并一直陪伴长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素材

高中地理图说天下: 山西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山西方言中,对“妻子”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老婆、婆姨、婆娘、女人、媳妇、女妗、家里、家里人。 按照其形成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类:直接称呼、指代称呼、转义称呼。 直接称呼的有:老婆、老婆们、婆姨、婆娘、媳妇,其中以“婆”为核心的“老婆”、“婆姨”等称谓最为常见,几乎每个地区都可以见到。这些称谓多为背称。如:这是二狗的婆姨。一般不用于面称。 指代称呼的有:家舍的、居舍的、家里的、屋里、屋儿,以身份和在家中的地位来指代。这些称谓也多用于背称。如:这是张三居舍的。一般不用于面称。 转义称呼的有:女人、家里人,原来泛指一类人或专指大孩子,现在用来特指妻子。 面称则各地有各地的习惯。如洪洞、临汾一带的方言婆婆叫媳妇则常用“某某地的”,丈夫呼叫妻子则以大孩子的小名呼之。如果这个媳妇是娶自王村,则呼她为“王村的”,如果临汾人娶了洪洞媳妇,则临汾人呼她为“洪洞的”。这些称谓多用于老年妇女之间或老年人称年轻的媳妇。临汾四邑方言有的老年丈夫称妻子则用大孩子的名字代替。其他区方言则多以“他嬷、娃他妈”呼叫。

以上称谓大多是乡下的中老年以上的人所用,年轻人、城里人一般不用。现在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则以叫名字为常了。以上比较含蓄的指代称呼主要出现在山西东南区和南区,如晋方言上党片、中原官话的汾河片等。山西南部和东南区,习惯将妻子称“屋里的”,而北区相对较少。这是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山西南北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差异。 历史上,晋北地区曾经先后被鲜卑、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占据。这些游牧民族并没有土木建成的房屋,思想中没有“屋子”的概念,也就不会把妻子称为“屋里的”了。而晋南则一直存在砖木的房屋或窑洞,这是把妻子称为“屋里的”的客观条件。而且晋南主要是农耕文化,强调“男耕女织”,女人织布做饭等劳动主要在屋里进行,“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可以用“屋里的”来指代妻子。 不仅晋南方言把妻子称为“家里的”、“屋里的”,在北方各地,比如山东河北等地,都有这样的称呼。清代小说如《红楼梦》里,就有这样的称谓,把家里的已婚女仆称作是“某某家的”,“某某”即是其丈夫的名字,如“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另外,还有“屋里人”这个说法,与晋方言中的“屋里的”意义相近,是“妾”的一种特指。而今这些说法虽然在普通话里不复存在,却在晋方言中保留下来。这与至今仍在普通话交际中用到的“内人”、“内子”、“外子”相似。 受普通话影响,长子县“老婆”这个称呼原本略带贬义,但近年来其贬义色彩也在渐渐消失,变得和大多数地区用法一致。另一

太原方言释义

太原方言释义- (转) 我——恶(e)我们——阿们 一排——一扑溜头——得脑 摇——拨拉巷子——和浪浪 脚——决板子耳光——逼都 角落——阁牢牢膝盖——阁替跬 土块——土坷拉台阶——阁台台 烧水——坐水打——括 那——讷/外那么——卧来 这里——这儿达那里——那儿达 奇怪——热怪聪明——机迷 勤快——勤紧欺骗/糊弄——热倒 冲——泼棱/长的突起——个棱子 思考——思目羡慕——眼气 喜欢——带见不错——不赖 小伙子——后生马上——立马 聊天——瞥老练——油 可爱——七它没本事——不球心 非常好——好的不行行不好——不杂地 脏——热里八脏窝囊——窝几哥囊没出息——么出烂息/么出倒息穿着好——精干看起来机灵的/打扮干净的——光眯俊眼儿 没意义的——没油烂水酸(人或味道)——酸抛烂气 吝啬——求毛鬼胎讨人喜欢的——喜人

弯弯曲曲——哥溜拐弯 你去哪了?——你到哪阁来? 怎么了?——杂拉?/杂地咧? 那就算了。——外就算老哇。 做什么呢?——闹甚了?/干横了? 去掉吧。——闹老哇。 我们去做……吧。——杂们干……阁哇。 -- 太原话四级考试 1、“机迷”是指: a 有关飞机的迷 b 聪明 c 可爱 d 知道,晓得 2、常用语填空:乃()揽了 a 僧的 b 求个 c 个农 d 个撮 3、“板机”用在什么场合? a 工厂里面 b 吵架的时候 c 买东西时 d 闲聊的时候 4、一个人不爽的时候,他会说: a 透来 b 各处 c 舒坦 d 各窝 5、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姑娘,你会夸她: a 增切他了 b 真二了 c 可啊匝了 d 乃秋了 6、两个人打架,双方互相打了对方一个() a 得脑 b 比斗 c 蹦楼头 d 米林骨

山西搞笑方言

[转] 喃们繁埘那米的方言.真逗.山西繁峙的方言 受应--舒服各次--撒娇各产--撒娇挑衅 球胡麻擦----球迷性眼个就——蹲着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 一或——一次,一下能带——鼻涕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 奔儿喽——脑门儿刻膝盖——膝盖撇了——乱讲,瞎说 抬死你——整死你剩——什么咋来来——怎么了? 悄悄哇——安静烈着了——生气坷梁——别扭 疙蛋——疙瘩不待要——懒得去各搅——搅和 欢欢儿的——赶紧的,快点妨祖——连累人的人难活——身体不舒服 搓火——讨厌让人生气但求是——不咋地猫两眼——看两眼 不浪——像木头段子的东西麻球烦——麻烦咋也——估计 比兜游子——欠揍的人各料——丑,不平各出——小气 各影——恶心醒的——知道邀——用秤称 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喜人——让人喜欢个踏——唠叨 憋屈——心里不舒服黑老哇----(乌鸦)楼楼----(鸽子) 闹不机密——不知道滴溜——用手提做害——浪费,糟蹋 头苦----苦恼偷巧悄----偷偷的台儿迷(tanermi)--邋遢的人 咋接来——怎么了?(巴彦淖尔盟方言) 接察——还可以,凑合藏老煤----捉迷藏不净眼----看不惯 拉干----丢人猫料----看呀呀----吃惊时的感叹语 耶!(yie发4声)----吃惊时说的日哄----骗没有加----没有 各蹭----慢(nia二声)----人家撇灭----毁掉某事 寡臊----一般般凑呼---一般般整搓整搓---收拾收拾 瞅摸——观察寻找蹶板子--脚个几窝--腋下 叨唠——闲谈鬼嚼——胡说雁儿个----昨晚 寡逼枪崩侯乃刀货 听听儿的——老老实实的呆着,不乱跑乱闹 抗硬(ning四声)——顶事的,有威力的。“派个抗硬人来哇!” 松货----(意:孬种,松读音二声) 砍货——做事没有分寸的人。 个泡——名词,意为“没有父亲的孩子,野种”,有一种说法称这是一句蒙语的音译,在草 原恶劣的环境下,能生育的姑娘是健康的象征,并没有丝毫贬损的意思,但内蒙古在长期的被同化过程中传承了大汉文化伦理道德对私生子的不齿,于是“个泡”演化为一句脏话。例:小个泡(朋友之间称呼:“个泡,十来年不见……”这时的“个泡”并不是贬义~~)。 嬲(niao 二声)——形容词,意为“了不起、牛*”。 峦——动词,意为"做,经营”,例:球也峦不成——什么也做不了。 如何把戏——相当于“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省略词,常作一句话的后缀,用来列举交谈者之间互相可意会的一些人或事或做事的步骤。例:就是张三李四如何把戏的。——就是张三李四等等那些人。 寡撇------动词,意为“聊天,闲聊”,例:别没事干寡撇了——别没事做在这闲聊了。 格鸡眼睛——眨一眨眼逼都油子——挨耳光的东西他大(da一声)——他爸

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

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 动词支配宾语,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或状态,是一般的动宾关系。例如:“吾爱孟夫子”一句中,就是主语“吾”向宾语“孟夫子”发出了谓语动词“爱”这个动作行为。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是三类特殊的动宾关系。 i.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的动作,由主语影响下使宾语发出。 (即是动词对宾语有“致使性”,因此,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由宾语发出。) 译法为: i.“使宾语(怎么样)” (“怎么样”视动词的意思而定。) ii.“把宾语(怎么样)” (即在宾语前加“使”或“把”,然后将动词移到宾语后。) (以下各例句中的色字为动词,色字为宾语。) 例:1.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使郑国亡(灭亡)以使邻国倍(倍强)。) 2.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使之 (项伯)活(生存)。) 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 (使百余骑从(跟从)来见项王。) 4.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使之(最先带兵入咸阳的人)王(称王)。) 5.从数骑出。(方苞?左忠毅公轶事) (使数骑从(跟从)出。) 6. 下恐愧吾师也。(同上) (使吾师愧(感到惭愧)。) 7.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秦(秦国)负 (背负)曲(不义之名)。) 8.舍相如广成传。 (同上) (把相如舍(安置在)广成传(广成旅馆)。) 9. 秦王恐其破璧。(同上) (使璧玻。)

10. 臣请完璧归赵。(同上) (使璧完(完整)归(归还给)赵(赵国)。) 11. 反而绝秦赵之驩。(同上) (使秦赵之驩绝(断绝)。) 12.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使江南岸绿(变绿)。) 13. 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使之(秦军)却(退却)。) 14. 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辞并序) (使颜(脸上)怡(露出欣喜的神情)。) 15.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使庖厨远(远远地离开)。) 16. 遁逃匈奴。(李华?吊古战场文) (使匈奴遁逃) 17.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使贤臣亲(接近),使小人远(远离、被疏远)。) 18.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寡人之耳闻(听闻)。) 19.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柳宗元?三戒) (把其(鹿)喉断(咬断),把其肉尽(吃尽)。) 20.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愚公移山) (使之(愚公)止(停止)。) 21.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使黔首(百姓)愚(愚昧无知)。) 22.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死(死者)生(复生),使骨(白骨)肉(长肉)。) 23.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括(赵括)将(任统帅),使之(“之”代“赵括”)将(任统师), 使赵(赵国)破(破败)。) 24. 死心塌地(成语) (使心死,使地塌) 25.惊天地、泣鬼神。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 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 7、【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 如《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古代中国称谓礼仪

古代中国称谓礼仪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

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文言 阅读】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文言阅读】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代词——无定代词 舒玉芬《语文报·高一版》 无定代词,又叫“无指定代词”。它是指示代词,但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不确定,所以叫无指定代词。在古代汉语中,有肯定性无定代词(如或、有)、否定性无定代词(如无、莫、靡)等 ,现例举如下: (一)“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通常指代人,也可指代物。指代人时多为主语,相当于“有人、有的人”;指代物时相当于“有的”。 例: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或:相当于“有人”。“宋人或得玉”是说“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一块玉”。) 例: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或:做句子的主语,相当于“有人”。) 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贾谊《论积贮疏》)(或:做句子的主语,相当于“有的人”。)例: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姚鼐《登泰山记》)(“或”在句中作主语,意思是“有的”,指代物,指日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 (二)“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常指代人、事物、处所,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人”“没有什么东西(事情、地方)”。“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莫”只做主语。 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莫”之前已经出现了它所指代的对象“善”,所以“善莫大焉”是说“没有什么善事比这更大的了”。) 例: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莫”作句中主语,意思是“没有人”,指代上文所说聚集于左丞相府的那些人,包括文天祥在内。)例:天下之水,莫大於海。(《庄子·秋水》)(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宽阔的了。(莫:没有什么东西,指物。) (三)“他”,在古汉语中不做第三人称代词,而是作指示代词用。它所指代的人、事物或情况在说话人范围之外,可译为“别的、旁的、其他的”。 例: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巧言》) 以上两例中的“他”都是指示代词,可译为“别的”。 【巩固练习】 解释辨析下列无定代词的用法。 1.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4.群臣莫对。 5.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 7.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 8.故祸莫憯于俗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醜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哪些 【称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

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称郡望】例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特殊的称谓有以下四种】 一、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二、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

浅析山西方言禁忌与汉字崇拜

浅析山西方言禁忌与汉字崇拜 (一)年龄的禁忌 山西太原市小店区,在年龄方面人们最忌讳说“九”。小孩子九岁时不能说九岁,要说自己八岁或十岁,到了十九岁也不能说十九岁,也是要跳过的。在年龄上只要带九的都禁说。因为人们认为九是数字的最高极限,人们恐慌年龄到了最高极限之后会有病或死去,所以禁说“九”。当地人不仅禁忌这种“明九”,也忌“暗九”。比如说一个人到了十八岁(二九十八),二十七(三九二十七)等,虽然不如“明九”忌讳得厉害,但在这种“暗九”的年龄,人们要穿红来避邪,以求这一年的平安。 人们在年龄上避九,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九”这个数字的崇拜。古时人们认为“九”充满了神秘感和崇高感。故而,天要分九天,地要分九州,帝王立庙要立九庙,设官阶要高九品,人有九窍。正是因为他们对“九”这个数字太过崇拜了,因而由崇敬产生了一种畏惧的心理,所以在年龄上人们要避“九”。 (二)病的禁忌 在民间人们在生病时忌说“病”字,如太原小店区的人们说“生病”为“难活、不舒服、受老凉咧”;长治和晋城等地则说为“歪嘞”;陵川说为“不快当”;和顺说为“不待动”;中阳则说“不受瘾”。除非某人得了大病或是得了不治之症,人们才会说他“病”。而一般的头痛、感冒、发烧这种小病,人们是不说“病”的,因为人们害怕“说凶即凶”的语言魔力,害怕这么一说,自己真的会得上什么不治之症。 疾病与死亡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因而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并不亚于死亡。基于这种恐惧心理,由此有了对“病”的语言禁忌。由于对“病”的禁忌,有些地区甚至连“看病”都不说。如大同和运城地区就将“看病”称为“请大夫”;长治、文水则用“请先生”来代替“看病。 (三)“死”字的禁忌 在山西民间,人们对“死”的说法各异。临汾、新绛、和顺将“死”说为“老了”;太原和榆次则说为“老客了”;大同说为“老奄了”;中阳和平遥说为“老煞了”;介休、孝义、临县称为“老下了”;襄垣则叫“圪蛋齐了”。这些说法也只限于老年人。中年人死了,中阳则说“走咧”;而在太原小店,中年、老年人死了都说“走咧”;临县则说“失迹哩”。对于儿童的夭折,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运城、新绛把儿童的“死”说为“撂了”、“丢了”;和顺和平遥也说为“丢了”;永济则说为“殇了”。而与死亡相关的事物也有了委婉语,如“棺材”一词在山西许多地方就有不同的说法。洪桐就把“棺材”叫为“寿器”;长治则叫为“板”;介休、孝义叫为“材”;运城和临汾把专用于给夭折的孩子准备的棺材叫为“合”;临县、永济、万荣则叫为“木头”;临汾用“老虎”来指代“棺材”。“棺材板”自然也是人们不愿提及的事物,说到棺材板,人们则把它称为“寿木”、“寿材”、“寿器”、“寿板”、“材子”等。不仅如此叫,山西太原小店、清徐等地,老年人还会早几年把棺材做好,在里面放个不倒翁,以示“不倒长寿”之意。与死亡相关连的丧葬自然也是禁忌的内容。某某人家里如果死了人办丧事,见到别人时不能说人家家里在办丧事,而要说“某某家有白喜事”。“出殡”一词人们也不愿直接说出口,大同和怀仁说为“发引”;太原和永济说为“发落”;介休则说为“安排”。 除了对死亡的恐惧之外,有些死的委婉词也带有一些安慰心理或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例如,说“走了”、“不在了”就像是在安慰自己,那个人只是走了、出去了,也许他并没有死。而“仙逝”“仙羽”“驾鹤西归”这些死的替代词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要去西方

古代汉语对外国的称呼

外国的古时称呼及部分简史 文莱:Brunei Darussalam ——中国古称:渤泥/泥国 来源:文莱从8世纪开始有人定居,在元代史籍中称“渤泥”,明代史籍中称“文莱”。文莱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后伊斯兰化。文莱的主要人口为马来西亚人,此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婆罗洲土著人。文莱的文化、习俗、信仰都与马来西亚人很相似。国家的官方语言为马来语,大部分人使用英语,国家的多数标牌上用的都是罗马文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文莱全名文莱达鲁萨兰国,又称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曾于1408年访问中国,后逝世并安葬于南京。14世纪,文莱伊斯兰教君主国从爪哇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在14 世纪至16世纪非常强大,国土包括菲律宾南部以及沙捞越和沙巴。16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相继入侵这个国家。1888年,文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41年,文莱被日本占领。1946年英国恢复对文莱的控制。1959年文莱与英国签订协定,规定国防、治安和外交事务由英国管理,其他事务由文莱苏丹政府管理。1978年文莱苏丹赴伦敦就主权独立问题同英国政府谈判,并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根据条约,英国于1984年1月1日放弃了其掌握的文莱外交和国防权力,文莱宣布完全独立。文莱目前仍为英联邦成员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朝鲜/ 韩国:Korea ——乐浪/ 高句丽/ 百济/ 新罗/ 高丽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日本:Japan ——扶桑/ 倭奴/ 东夷/ 海东/ 东洋/ 东瀛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