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枝角类

什么是枝角类

什么是枝角类
什么是枝角类

什么是枝角类

枝角类又简称“溞类”,水溞,俗称红虫,是鱼虫的代表种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是一种小型的甲壳动物,也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长一般为0.2~3毫米,身体侧扁,呈椭圆形,分节明显;具有两瓣被甲,包被于躯干部的两侧;二触角十分发达,呈枝角状,为主要的游泳器官。枝角类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占干重的40%~60%),并含有鱼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是饲养鱼类及虾、蟹类幼体的理想饲料。

水溞的常见种类有20~30种。大型枝角类主要有大型溞,体长1.8~6

毫米,在我国各地的水塘、水坑江河、湖泊、水库都有分布的主要有隆线溞,体长1.3~3.7毫米;蚤状溞,体长0.9~3.4毫米。还有部分中小型枝角类:如老年低额溞,体长1~1.8毫米;直额裸腹溞,体长0.8~1.4毫米;短尾秀体溞,体长0.68~1.2毫米;多刺秀体溞,体长0.73~0.93毫米;长额象鼻溞,体长0.35~0.6毫米等。

枝角类为雌雄异体,一般雌性较大,雄性较小。除个体大小不同外,还表现在第一触角和第二躯肢的形态上,雌性个体有育儿囊,雄性没有。在淡水枝角类中,有时会看到雌雄同体的个体。如蚤状溞第一触角的左肢是雄性,右肢是雌性,右侧的生殖腺是卵巢,左侧生殖腺是精巢。个别枝角类有性反转现象:从雄性变为雌性。

枝角类的生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枝角类主要营孤雌生殖,也称单性生殖,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中进行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是孤雌生殖雌体,其产生的卵称为孤雌生殖卵或无性生殖卵。由于经常在夏季产生,故也称夏卵。这种卵的数量较大,卵径一般较小,卵壁较薄,不需受精而直接发育,又称为非需受精卵,在孵育囊内迅速发育并孵化出幼溞。经5~8天后,幼体性成熟,在进行孤雌生殖,繁殖下一代。每个枝角类一生可产卵10余次,一次产卵在2~40个之间,以20~30

个最为常见。

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如种群数量过于密集、食物供应不足、水温较低等,单性生殖所产的夏卵中有一部分发育成为雌体,另一部分夏卵则发

育成雄体,雌雄体这时营两性生殖。雌雄体经交配后,仅产生一两个或数个大的不透明的冬卵(也称休眠卵),冬卵必须经受精后才能生育。冬卵因有厚壁或卵鞍的保护,能抵抗恶劣环境,保护种族繁衍。冬卵形成后不久,便随着母体蜕皮而沉下水底。冬卵在泥土中出现的最高数量通常是在种群快消失前,从数量看,离岸愈近,数量愈多。冬卵在经受寒冷、干涸等恶劣环境后,当环境改善时,即会发育成为孤雌生殖雌体。因此,养鱼池底泥上的冬卵是翌年春天溞种的来源。休眠卵的保存温度与孵化率有很大关系。保存温度越高,孵化率越低。实验还表明,在底泥中保存的休眠卵比海水中保存的休眠卵孵化率高。此外,还可以用干燥、冷藏、冷冻的方法来保存休眠卵。

一般来讲,枝角类生殖量随着年龄(体长)的增长而增加,超过了一定年龄(体长),生殖量有下降的趋势。另外,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对枝角类生殖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枝角类的生殖量因季节变化而有差别。

枝角类的生长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是蜕皮生长。刚从母体卵囊排入水中的幼体称为幼龄,幼龄经过3~4次至性成熟怀卵时称成龄。从幼龄开始,蜕皮一次称为1龄,各龄之间的发育期称为龄期。幼龄的数目少而稳定,成龄的数目则变化较大,既随种类而异,又和寿命有关,寿命愈长,成龄愈多。年龄愈大,生长愈慢。枝角类到了成龄以后,每蜕皮1次产卵1次。枝角类的寿命和龄期的长短、龄的数目密切相关。一般而论,在低温下龄期较长、龄数较多、寿命较长,如大型溞在13度,饵料多的条件下,可达27龄,寿命高达170天。

影响枝角类个体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饵料条件。饵料条件包括饵料的量和质。一般体长增加在饱食时较大,在饥饿时较小,但饵料过多也不利于生长。只有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才能促进枝角类的快速生长。其他影响枝角类生长繁殖的生态因子有盐度、pH值、溶解氧。

根据摄食方式来分,枝角类可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淡水枝角类大多是滤食性的,食物为微型浮游生物,如细菌、甲藻、硅藻、绿藻和原生动物等。捕食性枝角类大多属于海洋的三角溞和圆囊溞,其食物为微小的原

生动物和浮游幼虫。提供枝角类的饵料不但要考虑其摄食性,还要考虑饵料的种类、数量和质量。

我是张余,水科一班的。

溞的培养

枝角类又称水溞,属节枝动物门、甲壳纲、枝角目,是淡水水体中最重要的浮游生物组成之一。枝角类不仅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0~60%)、含有鱼类营养所必需的重要氨基酸,而且维生素及钙质也颇为丰富,是饲养鱼类及虾蟹幼体的理想活饵料。以往对枝角类的利用主要采用池塘施肥等粗放式培养,或人工捞取天然资源,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水温等自然条件限制。随着鱼虾蟹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及苗种生产的不断发展,对枝角类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大,同时要求能人为控制,保障供给。近年来大规模人工培养枝角类已受到普遍重视。 目录 ??培养条件 ??培养方式 ??技术要点 培养条件 枝角类培养对象应选择生态耐性广、繁殖力强、体型较大的种类。溞属中常见的大型溞、蚤状溞、隆重线溞、溞及裸腹溞属中的少数种类均适于人工培养。人工培养的溞种来源十分广泛,一般水温达18℃以上时,一些富营养水体中经常有枝角类大量繁殖,早晚集群时可用浮游动物网采集;在室外水温低,尚无枝角类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采取往年枝角类大量繁殖过的池塘底泥,其中的休眠卵(冬卵)经一段时间的滞育期后,在室内给予适当的繁殖条件,也可获得溞种。 枝角类虽多系广温性,但通常在水温达16~18℃以后才大量繁殖,培养时水温以18~28℃为宜。大多数种类在pH6.5~8.5环境中均可生活,最适pH值为7.5~8.0。枝角类对环境溶氧变化有很大的适应性,培养时池水溶氧饱和度以70~120%最为适宜。有机耗氧量应控制在20毫克/升左右。枝角类对钙的适应性较强,但过量镁离子(大于50毫克/升)对生殖有抑制作用。人工培养的溞类均为滤食性种类,其理想食物为单细胞绿藻、酵母、细菌及腐屑等。 培养方式 室内小型培养:规模小,各种条件易于人为控制,适于种源扩大和科学研究。一般可利用单细胞绿藻、酵母或Banta液进行培养。烧杯、塑料桶及玻璃缸等都可作为培养容器。利用绿藻培养时,可以装有清水(过滤后的天然水或曝气自来水)的容器中,注入培养好的绿藻,使水由清变成淡绿色,即可引种。利用绿藻培养枝角类效果较好,但水中藻类密度不宜过高,一般小球藻密度控制在200万个/毫升左右,而栅藻45万个/毫升已达需要,密度过高反

几种枝角类的卵鞍形态及表面超微结构

动物学报 47(5):565~572,2001A cta Zoologica S i nica 几种枝角类的卵鞍形态及表面超微结构 陆开宏 (宁波大学海洋与水产系,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浙东地区八种常见淡水枝角类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卵鞍形态多为三角形或豆荚形,表面大都具特定的纹饰,内储冬卵1~2枚。卵鞍的形态、表面纹饰、冬卵的数量和排列方向具有种的特异性。枝角类的分类地位相距越远,卵鞍形态和表面结构相差越大,相近种和亚种间的卵鞍在光镜下难以区别,亚显微结构却有一定的差异。卵鞍的形态和结构作为枝角类的分类依据是有意义的。关键词 枝角类 卵鞍 形态 亚显微结构  1999211230收稿,2000205230修回  第一作者简介 陆开宏,男,36岁,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生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E 2mail :xzchxs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283486.html, 卵鞍是部分枝角类进行两性生殖时在冬卵外形成的独特结构,能保护冬卵,抵御不良环境(堵南山,1987)。过去,有关枝角类的卵鞍形态已有较多的描述(蒋燮治等,1979),但对卵鞍超微结构的研究仍局限于少数几个种类(堵南山等,1990;1992;Fryer et al.,1981;Лaro лeb ,1983;Benzie ,1986)。为此,作者对浙东地区常见的八种枝角类 卵鞍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不同种类的结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为枝角类近亲种和亚种的鉴定提供较为准确的分类依据;同时也为枝角类冬卵发生与发育的研究及大规模开发、利用枝角类冬卵积累相关的生物学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111 卵鞍的收集 11111 1997年8月至1998年7月用浮游动物网(13#)在各种小型富营养型养鱼池塘、城市污水 沟及郊区贫营养型河流中捞取蚤状 (Daphnia pulex Leydig )、短钝 (Daphnia obt usa Kurz )、平突船卵 (Scapholeberis m ucronata M üller )、远东裸腹 (Moi na weism anni Ishikawa )和多刺裸腹 (Moi na m acrocopa Straus )5种活体,带回实验室后,将带有卵鞍的雌体分类培养,一至二天后获取自然产生的卵鞍。 11112 1998年3月至5月在各种类型的水体中捞 取蚤状 、短钝 、远东裸腹 和多刺裸腹 等4种活体,于实验室内纯化后,以改进的Banta 液(陆开宏等,1998)和小球藻培养虫体,待密度增 长至3000个/L 以后,停止喂食,并将培养水温由原来的25℃调高至30℃左右,一至两天后获取诱导产生的卵鞍。 11113 蚤状 、隆线 (Daphnia cari nata K ing )、大型 (Daphnia m agna Straus )、角突网 纹 (Ceriodaphnia cornuta Sars )和平突船卵 等5种枝角类的全部或部分研究用卵鞍从1988年5月至1994年10月采集的固定标本中分离所得。112 卵鞍的处理与观察 11211 光学显微镜观察 将卵鞍吸至凹玻片上, 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显微镜下观察卵鞍形态及冬卵的数量和排列方向,测定卵鞍及冬卵的大小,并进行显微摄影。 11212 扫描电镜观察 将各种卵鞍分别置于指形 管中,用蒸溜水反复冲洗,吸至盖玻片上自然干燥5~10h ,或用酒精梯度脱水,再用醋酸异戊酯置 换后,在Hitachi HCP 22型临界点干燥仪上作临界点干燥,再将盖玻片粘到样品台上,进行离子溅射喷金,最后在SEM 2515扫描电镜下观察、照相。 2 结 果 产于浙东地区各种水体的枝角类优势种大都能产生卵鞍。卵鞍通常位于母体背侧,占躯干部体积的1/3~1/2。卵鞍的形成一般需要2~3d ,形成后在母体上滞留1~2d ,方才脱出。卵鞍形态多为三角形和豆荚形,表面具有复杂的纹饰,不同种类的卵鞍形态、纹饰及冬卵的数量和排列方向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养殖类

2014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养殖类专业 本考纲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化学》(农林牧渔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畜禽生产》(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王恬、陈桂银主编)、《畜禽营养与饲料》(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邱以亮主编)三本教材为基础,参考养殖企业和相关行业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制定的。 一、考试对象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专业应、往届毕业生。 二、考试总体要求 第一部分化学 一、基础模块(95分) (一)元素及其化合物(30分) 掌握常见金属(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掌握氯气、氯化氢、硫、二氧化硫、硫酸、氮气、氨及铵盐以及硝酸的重要性质;掌握氯气、氯化氢、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掌握常见阳离子(Na+、K+、、NH4+、Fe2+、Fe3+)、常见阴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掌握简单未知物鉴别的一般思路及方法。 (二)基本概念及理论(35分) 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同位素及其应用,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用;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相关计算;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移动;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了解弱电解质及水的解离平衡,掌握盐类的水解规律,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pH关系。 (三)有机化合物(30分) 了解有机化合物概念及特点;理解结构式、结构简式、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掌握简单烷烃的命名;掌握甲烷、乙烯、乙炔和苯的主要性质;掌握乙醇、苯酚、乙醛、乙酸的重要性质。了解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了解高分子化合物。 二、职业模块(5分)

桡足类常规培养及研究进展

桡足类的常规培养技术及其研究展望 杨刚董宇文刘炬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营)09级1班 摘要: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产者,它以微藻为食,其自身也是高层营养级的重要食物,是鱼、虾与育苗的优质饵料。其培养可在一般实验条件下进行,他的研究在水中幼体动物的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其常规培养技术及其发展前景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桡足类培养进展 桡足类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小型低等的甲壳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中,是稚幼鱼和虾、蟹幼体的重要饵料,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室内桡足类的培养,研究其生殖、发育、生活史及其食性等,无疑将有助于对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研究,特别是鱼、虾和幼苗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对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S)的需求,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DHA和EPA,而桡足类富含这两种鱼类必需高不饱和脂肪酸,从而表现极佳的饵料性能。因此,在实践应用上表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一、室内常规培养技术 1、培养种的选择 a选择培养种,应当是鱼、虾类的优质饵料。 b对环境适应力较强的近岸半咸水种类较易培养 c发育快,排卵频繁,产卵产卵持续时间较长,繁殖量大的是较理想的种类。 d在天然小水体中大量出现的优势种,易于培养 2、驯化 从天然水中采回的培养种,要经过驯化,使其适应实验条件下的水体温度、光照、盐度等理化因素。常用方法:用原生活水体的水于一个稍大的容器中试养桡足类几天,使其适应小环境下的生存条件。培养过程中应当注意温度的变化,实验室中水温变化较大,没有大水体稳定,需要时可以人工控制,给予一定的调节。 生活在天然水体中的桡足类在接受实验时下的光找时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一般说来,在实验室培养桡足类,应当避免直射太阳光或者人工光源的直射,宜于在偏弱的光线下培养 通过试养,桡足类的生活趋于正常,即可把其转移到新的水体中培养。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盐度的变化,勿使培养海水与原生活海水盐度的差别太大,要通过“渐变式”的调节。移养到新的培养环境中正常生活一段时间后,才算驯化结束,这时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培养。室内小型培养接种密度以100—1000只/L为宜。 3、饵料 培养桡足类,饵料的供应是最重要的。滤食性和混食性多以单细胞藻类为饵料。例如,培养稚鼻哲水蚤以双尾、圆尾藻为好。多数单胞藻都是优良饵料,但效果不尽相同。 4、水质 换水间隔为3、5、10天。间隔时间依照水质而定。换水时可用密筛包扎漏斗口,漏斗接一橡皮管,用虹吸法将水吸出。每次换水量约为1/3—2/3,每天3—4

养殖品种介绍 填空题

牧场养殖品种介绍 1、世界著名品种 荷斯坦牛 (1)乳用型荷斯坦牛: 外貌特征:体格高大,(成年公牛体重为900-1200千克,体高145厘米,体长190厘米,胸围226厘米,管围23厘米。成年荷斯坦母牛体重为650-750千克,体高为135厘米,体长为170厘米,胸围为195厘米,管围为19厘米。)结构匀称,皮薄骨细,皮下脂肪少,乳房庞大,乳静脉明显,后躯较前躯发达,侧 部有白星,腹下、四肢下部(腕、跗关节以下)及尾帚为白色。犊牛初生重为40-50千克。 1999年荷兰全国荷斯坦牛平均年产奶量为8016千克,乳脂率为4.4%。 季饲养,要注意防暑降温。 (2)乳肉兼用型荷斯坦牛: 稍候,尻部方正,四肢短而开张,肢势端正,侧望略偏矩形,乳房发育匀称,前伸后展,附着好,多呈方圆形,毛色与乳用型相同,但花片更加整齐美观。成年公牛体重900-1100千克,母牛550-700千克。犊牛初生重35-45千克。 生产性能:兼用型荷斯坦牛的平均产奶量较乳用型低,年产量一般为 率为62.8%。该牛在肉用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肥育期日增重为1195千克,淘汰的母牛经100-150天肥育后屠宰,其平均日增重为900-1000克。 2、娟姗牛 适于制作黄油,其鲜奶及奶制品备受欢迎。 一、外貌特征:体型小,头小而清秀,额部凹陷,两眼突出,耳大而薄,髻

甲狭窄,肩直立,胸深宽,背腰平直,腹围大,尻长平宽,尾帚细长,四肢较细,关节明显,蹄小。乳房发育匀称,形状美观,乳静脉粗大而弯曲,后躯较前躯发 为最多。鼻镜及舌为黑色,嘴、眼周围有浅色毛环,尾帚为黑色。 700公斤,母牛体高111~120厘米,体重350~450公斤。犊牛初生重为23~27公斤。 三、生产性能:一般年平均产奶量为3500升,乳脂率平均为5.5%~6%,乳 3、中国荷斯坦奶牛: 大小、分布适中。肢势端正,蹄质坚实。由于各地引用的黑白花公牛和本地母牛 与本地母牛杂交,或引进荷斯坦公牛与体型小的本地母牛杂交而成。成年母牛高130cm左右。 4、西门塔尔牛: 原产于瑞士阿尔卑斯西北部山区,该牛主要是以本品种选育方法选育而成。外貌属宽额牛,角为左右平出,向前扭转,向上外侧挑出,母牛的角尤为如此, 带,腹部,尾梢,四肢在关节和膝节以下为白色。该牛体格粗壮,结实,身躯长,肌肉丰满,四肢粗壮,乳房发育中等。泌乳力强,被毛浓厚,额部和颈上部有卷毛。具体数据为,成年公牛体重1000--1300千克,母牛为650--850千克。西门 来的美国黑星体质好、适应性强,乳脂率为3.85%,产奶量与荷斯坦奶牛相仿。

虾蟹类养殖

名词解释 X—器官:为神经分泌细胞的集合体,由五个神经分泌细胞团组成,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并由神经纤维导入窦腺。 Y—器官:为一来源外胚层的非神经内分泌器官。 雄性附肢:是指雄性第二腹肢内侧的小型附属肢体 生殖蜕皮: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行交配,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 自切: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的现象 后期幼体:又称十足幼体,即虾蟹类的最末一期幼体,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 补偿深度: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 生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高于生物学零度为有效温度 氧债: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 充气养虾法:是指通过充气直接作用是水中保持充足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需要,以保证幼体的生理代谢 洄游:随着虾蟹类的生长、成熟动物通常改变栖息地,这种栖息地的改变大多通过较长距离的移动和迁徙完成,称之为洄游 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王墓516um)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min,冲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养 精养:是指利用先进的工业调控手段,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 茶籽饼:是油茶树果实油茶籽榨油后的饼块或饼渣 生物最小型:水生动物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体长。 掌握虾蟹类繁殖与环境的关系 答:虾蟹类的繁殖活动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动物性腺的成熟,交配活动,产卵孵化以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无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阻滞或促进繁殖过程。A盐度:海产虾蟹类繁殖一般需要30左右的盐度,中国对虾卵子孵化需在20以上的盐度中进行。B温度:温度对于虾蟹的繁殖的主要影响是在适温范围内,较高温度可促进繁殖进程。C光线。D海水组成:普通海水对繁殖无不利影响,在低盐度地区及人工配制海水用于繁殖时,海水的组成以及离子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E重金属: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于繁殖的影响主要是阻止幼体及胚胎发育。 虾蟹类生长的特点、蜕皮的生物学意义与过程 答:(1)生长特点:一般认为虾蟹类的生长随蜕皮的发生呈阶梯式增长,其生长模式可简述如下:在两次蜕皮之间动物基本维持体长不变,在线性尺度上基本没有增加,在体重上随物质积累而略有增长。蜕皮后,动物的新甲壳柔软而有韧性,此时动物通过大量吸水使甲壳扩展至最大尺度,随后矿物质及蛋白质沉淀使甲壳硬化,完成身体的线性增长,然后以物质积累的组织生长替换出体内的水分,完成真正的生长。(2)蜕皮的生物学意义:虾蟹类的蜕皮对于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其影响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变化,为动物完成变态发育以及生长所需,又是导致畸形、死亡、被捕的重要原因。(3)蜕皮的过程:A期(蜕皮后期)、B期(后续期)、C期(蜕皮间期)、D期(蜕皮前期)、E期(蜕皮期) 虾蟹类的生活史及分布,栖息、洄游的生物学意义 答:1生活史及:对虾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胚胎发育、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在虾、幼虾、成虾等阶段。2分布:成熟的亲虾在近岸水域产卵,少数种类在深海产卵,胚胎发育阶段在卵膜内度过,孵化后为无节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经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发育至仔虾,此时结束浮游生活而转营底栖生活并向河口浅水区移动,幼虾在近岸水域、河口地区生活,随生长而逐渐移向外海深水区,待成熟后又移回近岸产卵。3栖息生物学意义:虾蟹多属底栖性种类,其底栖行为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也还可以使动物免遭捕食,是动物逃避天敌保护自身的防御方式。4洄游生物学意义:使虾蟹类扩展了自身的生态位,利于种族

枝角类的培养

枝角类的培养(P152) 枝角类是一类小型甲壳动物,俗称红虫、鱼虫;枝角类是淡水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鱼类、甲壳类的重要天然饵料动物;淡水水域中枝角类的生物量往往远远大于轮虫类; 枝角类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对环境的耐受性强,是一种理想的动物性饵料;枝角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 外部形态:身体左右侧扁,可分为头部与躯干部;躯干部由胸部和腹部合成,胸部有胸肢,而腹部无附肢;胸肢具4-6对; 内部器官:枝角类具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神经和感觉器官; 枝角类为雌雄异体,一般雌性较大,雄性较小,有时可发生性变(从雄性转变为雌性的性反转现象);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是枝角类大量繁殖的主要方式,是在温暖季节和正常生活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所产生的雌体大多为孤雌溞,称非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和轮虫一样也称为非需精卵,或孤雌生殖卵,或单性生殖卵;由于经常在夏季产生,故这种卵也称夏卵,这种卵的数目较大,卵径一般较小,卵壁较薄,含有油球和少量卵黄,无需受精即可发育;生殖量随种类、个体大小、地理条件、环境(温度、盐度、饵料、光照、种群密度); 枝角类的另一种生殖方式是两性生殖,但不如孤雌生殖那么普遍。一般认为,当环境恶化时,如水温降低饵料贫乏(饥饿)和水质恶化等,枝角类便改变生殖方式,从孤雌生殖改变为两性生殖。这时,非混交雌体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卵。一种孵化为两性生殖雌溞;另一种孵化为雄溞,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两性生殖雌溞到了性成熟期产生的休眠卵比非混交雌体产生的卵大,含有丰富的卵黄粒,并常具有坚硬的卵壁,但是卵数少,一般为1~2个。 两性生殖雌溞产生的卵需要受精后才能发育,因需要一段休眠时间才能发育,称休眠卵,又称需精卵,由于在自然界多在冬季产生,亦称冬卵,也称休眠卵; 休眠卵在海底泥土中的数量随种类而异; 枝角类的生长和其他节肢动物一样是蜕皮生长,这种生长是不连续生长,刚从母溞育卵囊排人水中的幼体称为幼龄,幼龄经过3~4次蜕皮至性成熟怀卵时称成龄,从幼龄开始,每蜕皮一次称为一龄,每两个龄之间的发育期称为龄期。幼龄的数目较少而稳定,而成龄的数目则变化很大,即随种类而异又和寿命密切相关,寿命愈长,成龄愈多。换言之,年龄愈大,生长愈慢。枝角类到了成龄以后,每蜕皮一次产卵一次。枝角类的寿命和龄期的长短、龄的数目密切相关。 枝角类根据摄食方式可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淡水枝角类大多是滤食性的;滤食性的枝角类主要滤食细菌、甲藻、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有机腐屑等;滤食方式有明显的选择摄食能力,包括对食物的大小和质量的选择;海洋枝角类大多属于捕食性的,其特点是具有短小、分节的躯肢、并具小刺,用以捕捉微小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幼虫; 大多数枝角类都是广温性的,但一般都喜欢较高水温;在自然水域冬天很少有枝角类出现,水温在16-18℃以上才大量生长繁殖;大多数枝角类具有一定的耐盐性,淡水枝角类耐受盐度的上限达到3-20;盐度能影响枝角类的摄食,大型溞的滤水速度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海水的pH较稳定,海洋枝角类对pH的适应范围较窄;淡水枝角类对和内陆盐湖的枝角类对pH的适应范围则较广;在低pH的水环境中,枝角类往往会产生两性生殖; 一、枝角类种的来源 采集的水体先用粗网(10-20目)过滤掉小鱼小虾和杂物,加入饱和食盐水中,休眠卵浮到表层,去除底栖硅藻可用蔗糖代替盐水处理; 枝角类休眠卵的孵化受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盐度为19.2时孵化率最高;在18℃时孵化率最高,在1000lx孵化率高;在孵化容器中,提供最适的水温、盐度并在饵料(加

桡足类的培养

桡足类的培养(P203) 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是众多经济鱼类和虾蟹幼体主要的天然饵料生物;第一节桡足类的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1.外形:桡足类的体形是多种多样的,浮游种类的躯体呈圆筒状,附肢刚毛发达;底栖种类则扁平、狭长,适于爬行,海水表层种类的身体透明、无色或星蓝色,这是因其内表皮含有类胡梦卜类的蓝色素的缘故;深海种类,因含有甲壳素,故常带红色; 而热带海城的种类色彩更鲜艳美丽:淡水产的种类大多白色不透明。桡足类绝大多数种类的体色还取决于身体中的油滴,这种油滴呈红色或蓝色,贮藏在中肠腺和整个身体中,这些油滴也可积聚形成油囊。桡足类的身体分节明显,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不超过11节。身体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包括头部和胸部。头部由头节(5个体节愈合而成)和第一胸节(有时和第一、二胸节)愈合而成。 胸部由3~5节组成(应为6节,但在有些种类。第一或第一、二胸节与头节愈合,末2胸节也常愈合),各节均有1对胸肢。最末胸节的后侧角的形状,在哲水蚤目常随种类而异,这在鉴定种类上有一定意义。腹部不具附肢,一般由3~5节组成,雄性比雌性的多一节。第一腹节称生殖节,其生殖孔,在雌性中,腹面影大为生殖突起,这个腹节的形态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生殖习性(P208) 1.生殖系统:桡足类雌雄异体,异形;卵巢前端有一对输卵管,生殖孔位于第一腹节 的腹面; 2.生殖:桡足类一般进行两性生殖 ①自由产卵于海水中;②带卵囊: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集聚成大小、形状和位置 不同的卵囊;两个输卵管孔靠近的,只形成一个卵囊,悬挂于雌体腹面; 卵可分为滞育卵或休眠卵和夏卵; 三、发育与生长(P212) (一)生活史 桡足类孵出的幼体叫桡足类无节幼体Ⅰ期;无节幼体一般分为5-6期,一般前 三期为卵黄为生,第四期以后,肛门开口,开始摄食; (二)桡足类的生长 每蜕皮一次,即进入新的发育期; 桡足类的生长速度受温度、饵料、光照条件的影响;日本虎斑猛水蚤在低温条 件下生长慢,在高温条件下生长快; 温度不但影响桡足类的生长周期,也影响桡足类的个体大小和生长速度; 四、摄食方式、投饵和饵料质量(P212) 桡足类的摄食方式包括滤食方式、碎屑食性方式和捕食方式,滤食方式主要是哲水蚤的种类,碎屑食性方式是猛水蚤的种类,捕食方式主要包括一部分猛水蚤和剑水蚤的种类; (一)滤食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 桡足类产卵量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饵料的其他营养成分对桡足类的生殖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碎屑食性方式、饵料和饵料质量 食物数量、质量对生长繁殖的影响; 用混合微藻培养猛水蚤的效果往往高于单一微藻培养的效果; 碎屑以及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可能在猛水蚤的食物中起到重要的营养作用; 第三节桡足类的收集和大面积培养

淡水虾的养殖种类

淡水虾养殖种类 世界上已知虾类共有2640种,隶属于39科,和螃蟹、蟹虾和龙虾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虾的特点是有半透明的身体,腹部柔软灵活,与扇状的尾巴相连接。附属肢体已进化以适合游泳。有长长的触角。 虾类的淡水养殖包括淡水虾的养殖和海虾淡化养殖,我国淡水虾的养殖品种主要有:日本沼虾、罗氏沼虾、 淡水龙虾。 日本沼虾又俗称青虾,隶属软甲亚纲,十足目,游行亚目,长臂虾科,沼虾主要分布于日本与我国. 亦是我国淡水捕捞的重要对象。除西部高原地区以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江河水库池塘和沟渠之中。具有食性杂生长快繁殖力高抗病能力强等特点.青虾生存的水温在0至34℃,水温降至8℃以下进入越冬期。产卵期在五至九月份,在水温18至20℃时开始繁殖,繁殖的虾苗经三至四个月的精心养殖后多数个体可达四至五厘米的上市规格。江苏、浙江、上海一带是青虾养殖和消费的主要集中地。 罗氏沼虾的原产地是印度太平洋。罗氏沼虾随着不同的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栖息习性。幼体发育期须在盐度为8‰-22‰咸淡水中生存。仔虾和成虾生活在淡水中。生存温度为15至35℃,生长适温22至32℃。成虾对盐度无限制,即可在淡水中生活,也可在低盐度的半咸水中生活。且喜欢在受到潮汐影响的河流下游以及与之相通的湖泊、水渠、水田等水域生活。池塘养殖五个月左右,体长达八至九厘米,体重达二十至二十五克。幼虾、成虾多单独生活,多分布在水域边缘,喜攀附于水草、树枝等到物上,有时也在水中 活动。 目前我国主要养殖的淡水龙虾的品种有红蟹虾、亚比虾和克氏原蟹虾;

克氏原蟹虾原产于中、南美洲和墨西哥东北部地区。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从日本引进我国,现已扩展至安徽、上海、江苏、香港、台湾等地,形成数量庞大的自然种群。克氏原蟹虾形似虾而甲壳坚硬。成体长约5.6-11.9cm,暗红色,甲壳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斜形条纹。幼虾体为均匀的灰色,有时具黑色波纹。蟹,狭长。甲壳中部不被网眼状空隙分隔,甲壳上明显具颗粒。可在3‰至9‰的盐度中生长;能耐 40℃的高温及-15℃的低温。繁育力强。 红蟹虾,又被称为澳洲龙虾、淡水龙虾、小龙虾。原系澳大利亚的野生种类,1971年澳大利亚才开始进行人工养殖,外形酷似龙虾,是目前世界上优良的淡水养殖虾类之一。该虾在河流、湖泊、池塘中都能生活,底栖、爬行,在半咸水中也能生存。杂食性,摄食有机碎屑、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小型底栖动物、发酵牛粪及人工配合饲料。最适水温22-32℃。极限水温4℃和37℃。水质恶化时能爬离水体自救。自然界较大个体为500克,人工养殖当年苗种能长到60-100克,2龄雄虾能长到280克。可自然繁殖,在北方地 区一年产卵1-2次。 亚比虾,该虾具有较强抗干旱能力,虾和虾苗都可以在潮湿(无水)的环境下存活较长时间。亚比虾不善游泳,多在池底爬行栖息,喜隐藏在砖石缝隙。水草丛下,喜集群活动,昼伏夜出、不喜强光。亚比虾存活温度范围在5—35度,适易生长温度为13—28℃,当水温超过13℃即开始摄食、生长和繁殖,水温超过30℃则会抑制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具有较强的耐低氧特性。成虾可以在具有一定盐度(17%‰以下)的水体中生存。亚比虾为杂食性,可以摄食植物性饵料,如青菜、谷物、植物碎屑等,也可以摄食动物性饵料,如蚯蚓、昆虫幼虫、螺蚬、小鱼虾、蝌蚪或其它肉类等。 海虾淡化养殖的品种有南美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太平洋海岸水域的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桑诺拉,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具有抗逆性强、耐盐性广、营养要求低、出肉率高、肉味鲜美、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水温在15至38℃,最适水温22至35℃,低于18℃,摄食活动受影响,9℃以下侧卧发生死亡。也可在盐度0.5‰至35‰的水域中生长,经淡化盐度驯化,也可在纯淡水池中养殖。 另外,刀额新对虾和斑节对虾也是海虾淡化养殖的品种。 克氏螯虾(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一、淡水龙虾的基本习性淡水龙虾,学名克氏螯虾,又称龙虾、大龙虾、大红虾。 该虾原产于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传入我国,现已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该虾属温热带淡水虾类,适应力强,繁殖率高,食性杂,生长快,抗病,耐高温,耐低氧,离水数小时也不会死亡。虾肉味细嫩,营养丰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而脂肪含量较低,并含较多的原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可食部分较高。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出口量也日渐增加,销售和收购价格不断上升,养殖前景和效益均看 好。 淡水龙虾广泛生活于淡水湖泊、河流、池塘、水沟及稻田等水域,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及各种水草均是适 口饵料,在这些水域中生长良好。 幼虾生活在浅水区或池边,喜穴居,有时躲藏在石砾水草的隐蔽处,通常虾穴挖在大水面周岸粘土较多沼泽地芦草丛生的滩岸地带,虾穴一般圆形,向下倾斜,深达30厘米左右,且曲折方向不一。淡水龙虾栖息地点常有季节性移动现象,春天水温上升,虾多在浅水处活动;盛夏不温较高时就向深水处移动;冬季在洞越冬。淡水龙虾蜕皮、生长和繁殖也在洞穴中进行,以防被伤害,并且该虾喜阴怕光,光线微弱或黑暗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作者:————————————————————————————————日期:

轮虫 一、主要特点 1.具有纤毛环的头冠 2 有内涵咀嚼器的咀嚼囊 3 内附有焰茎球的原肾管 二、形态结构 外部构造头:头冠(轮盘)纤毛环、纤毛带、纤毛沟、前棘刺。 躯干部:角质膜,平滑或具有颗粒,兜甲,常有附属肢、棘刺等结构。 足:帮助游泳和爬行,能自由伸缩。足腺,趾。 内部构造呼吸系统:无专门呼吸器官,体壁 消化系统:口、咽、咀嚼囊、食道、胃、肠、泄殖腔 排泄系统:具有纵长焰茎球原肾管、膀胱 神经与感官:具脑、触手和眼 三、生殖与发育 ?雄体:个体小,只有雌体的1/8-1/3,体内的 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不具有 口和肛门。不摄食,活动迅速,存活2-3天。 ?雌体:存活10天左右。 ?孤雌(单性)生殖: 非混交雌体,非需精卵(夏卵) ?有(两)性生殖: 混交雌体,需精卵,休眠卵(冬卵) 图中蓝色为单雌生活 红色为有性生殖 四、分类 蛭态目(体蠕虫形,假体节能像套筒式地收缩。) 轮虫属体细长。眼点一对,位于背触手前面的吻部。足端有三趾。 喜生于富含有机质的小型水体,常附着于水生植物的茎、叶上。 旋轮虫属体较粗壮。眼点一对大而明显,位于背触手后,脑的背面。趾四个。 单巢目(卵巢1个。咀嚼器呈各种不同形式,但绝不是枝型。身体虽能伸缩变动。) 臂尾轮属被甲多呈方形,长度很少超过宽度。 前端具有1-3对棘刺。足不分节,具环纹,并能伸缩摆动。趾1对。 裂足轮属被甲长超过宽度,前端具2对棘刺,后端具2对棘刺。典型的浅水池塘浮游轮虫。龟甲轮属背甲上龟纹。前端有3对棘刺,后端浑圆,或具有1-2个棘刺,无足。 腔轮虫属兜甲卵圆形。具2趾。 单趾轮虫属只有一趾。常栖息碱性水体。

如何养殖兰花、及种类

一、兰花养殖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我国有悠久的养兰历史,前人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兰经验。我们要对前辈的经验融会贯通,吸取其精华,深刻认识到:栽培环境,植料,浇水,施肥,病虫危害的防治。是兰花栽培管理的五大环节。 1.环境的选择比较重要。惠兰主要生长在亚热带山林的灌木下,养成了兰花喜半阴半阳,喜湿润透风的生长习性。只要掌握兰花的生长规律,提供或创造接近兰花的生长环境条件,全国各地都适合栽培春兰惠兰。 2.植料的使用。根据各地的栽培经验,只要是微酸性,不管是什么植料(包括无土栽培)都可以养好兰花,问题是不同的植料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花盆最好用瓦泥盆或宜兴泥盆,因为兰花是气根植物花盆透气对兰花生长很有利。 3.合理浇水是养好兰花的关键,浇兰之水要洁净并带有微酸性,决不可浇带有病菌的污水。浇水的方法应视植物的不同而不同。疏松的山泥含水充足,颗粒土加含石火山石吸水也较充分,但不积水。不同植料在浇过一次透水后,见盆面干燥,植料一公分左右以发白。为提高空气温度,可喷盆面,增加上丰盆植料的水分使兰草及假鳞茎保持一定的湿润,待全盆上下未干透时再浇大水,透水。 4.施肥:在掌握好浇水的基础上,为了促进兰草更好地生地生长,施肥越发显得重要,有机肥即农家肥要稀,可每隔十多天施一次,其它无机肥(化学性肥料)要根据说明使用。兰花生长期可根外追施叶面肥。基肥也很重要,在翻盆换土时,肥料不接触兰根可加适量基肥,肥料过多易烧伤兰根、生黑斑,如果施肥得当能出壮苗、开好花。给兰花施肥总的要求为量少、清稀淡,真正做到薄肥勤施。 5.病虫害防治:虫病好防、菌病难治,兰草如发现介壳虫及其它害虫,可用氧化录果或敌杀死按说明喷治,最好是混合使用,每年2-4次即可。一般菌病也可治如黑斑,可用可杀得、甲基脱布津、白菌清等杀菌剂按说明,生长期15-20天定期交叉治疗和预防喷治,如果发现拜拉丝软腐病(烂球菌病)它是兰花中的绝症无法根治,一旦发现及时清除。因此在购兰草时一定要注意,切忽把价格较低的病草购回家,从而影响到其他名贵兰草。 二、目前,随着国内外兰花需求量的增加,兰花的走势相当看好,特别是精品、珍品、绝品更是天价般攀升,因此兰花市场和兰花的潜在市场是十分广阔的,兰花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和前景,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面对、去适应、去顺应这种喜人的形势。充分保护好日益枯竭的兰花资源,熟练掌握国兰的生长习性,让自己的兰草养得更好。 兰花是我国传统的名花,它的高雅、圣洁,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文明,常为人们所珍惜、崇尚。但人仍总认为“兰花难养”,其实并不然。兰花原产于山谷林下,与草木为伍,并非荣性素娇,弱躯柔质,只要熟悉和掌握其生态习性,努力创设适合其生长的环境条件,是完全可以养好的。我国古人早有“四戒” 的养兰花经验。即“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春不出”即兰花喜湿润,春季多风干燥,气温较低,为避免遭受寒风侵害,春季兰花不出室,宜放在室内半光处养护。但春兰及荔兰需放在靠近窗台的向阳处。 “夏不日”即兰花性喜荫蔽、凉爽,忌阳光直射,尤其怕烈日曝晒。因此夏季

水产养殖中浮游植物的培养方法(精)

水产养殖中浮游植物的培养方法 水产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以下称微藻,即人们平常所指的水的颜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鱼、虾、蟹、贝类等的直接或间接饵料;微藻能够降解养殖水域中氨氮等有毒物质,维持微生态平衡,促使鱼、虾、蟹、贝类等达到生态防病的目的等等。所以要想水产养殖生态、高效、无公害,微藻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施肥品种、接种方式、养殖需要的不同,将繁殖微藻的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使用不同的肥料繁殖微藻 1.使用肥料的种类目前在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肥料繁殖微藻,肥料的品种有有机肥、无机肥、最新研制的复合肥料等。 (1)有机肥经常使用的有机肥有粪肥、绿肥、混合堆肥等。有机肥肥效持久,但有机耗氧量多,条件致病微生物含量高,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发酵腐熟。要繁殖微藻一般要施足基肥,然后根据水质肥瘦、养殖生物的生长活动、天气情况等进行追肥。 ①粪肥:将动物粪便充分发酵腐熟,根据养殖需要在育苗或放养苗种前15天,将一定量的发酵粪便堆放在池的四角,或将发酵粪便滤掉残渣后,用其汁液泼洒。

②绿肥:根据养殖的需要在育苗或放养动物苗种前15天,将一定量的无毒、无刺激、易腐烂的新鲜嫩草堆放在池的四角,全部浸没在水中,用泥土等压紧。 ③混合堆肥:在发酵池里,将嫩草与动物粪便交替层层堆叠,层与层之间洒堆肥量10%~15%的生石灰,用土密封。以其发酵汁液作为基肥或追肥。 (2)无机肥品种有氮肥、磷肥、钙肥等。氮肥为硫酸氨、氯化氨、尿素等:磷肥为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钠等;钙肥为生石灰等;还有含有铁、锰、锌、铜、鈷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等。在海洋微藻的封闭或半封闭培养期间,还经常使用硅肥(硅酸钠等)、铁肥(柠檬酸铁等)。 (3)新型复合肥料品种很多,如“肥水素”、“肥水王”等。 2.肥料的使用在水产养殖中,肥料有时单一使用,但大部分时间是几种肥料搭配使用,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互搭配使用比较多见,有机肥多作为基肥使用,无机肥多作为追肥使用;池塘里多使用有机肥,在水产动物育苗期间,繁殖微藻多使用无机肥等。 二、用不同的接种方式培养微藻

中国目前可以养的动物种类

近年来,特种动物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中新兴的一支养殖大军。特养业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大批量、大规模、普及饲养繁育的常规动物养殖业,如猪、牛、羊、禽、鱼等。其特点是种类多,涉及范围广,经济价格高。[编辑本段]分类(1)草食类特养动物:此类特养动物以草食为主,如梅花鹿、马鹿、羚羊、香樟、牦牛、骆驼、肉兔、野兔等。目前除鹿、兔养殖有一定规模和繁育饲养水平较高及各有一些品种外,其他种类的养殖,尚处于进一步开发探索阶段,尤其是品种、繁育、饲养技术、卫生防疫等方面需要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杂食类经济动物:日前有一定养殖规模的有肉狗、香猪、小型猪、果子狸、麝鼠、竹鼠、蛇、蛤蚧、野猪、毛驴、猫、牛蛙、林蛙、美国青蛙等。由于此类动物繁殖速度快,市场容量有相当空间,常被炒种者利用以获取暴利,使农户受骗上当。 (3)特禽类经济动物这是当前颇受各地重视,况相发展的多种特禽统称,其中包括:黑风鸡、白风鸡、贵妇鸡、珍珠鸡、七彩山鸡、火鸡、褐马鸡、金鸡、宫廷黄鸡、丝光鸡、绿壳蛋鸡、麻雀、山雀、鹌鹑、孔雀、鹧鸪、绿头鸭、野鸭、野鹅、肉鸽、鸵鸟、观赏鸟等,此类特禽的养殖技术不太复杂,场地设备要求不高,宜在各在农村扩大饲养,市场销售状况一般看好,尤其是作为营养滋补型和野味食品,颇受消费者欢迎。 (4)毛皮经济动物:中国狐、貂、貉、海狸、毛兔、獭兔、艾虎、黄鼬等养殖已有一定规模和经验。但受国际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很大,已多次出现市场销售大起大落现象,养殖户市场积极性受至一定影响。此外,中国毛皮动物在饲养和营养水平亟待改善,只有大力发展高档毛皮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定的份额。据专家分析,我国毛皮动物养殖,普遍存在蛋白质供应不足,缺少科学的饲养标准和日粮配方。 (5)水产经济动物:此类动物种类正在增加,如银鱼、鲍鱼、鳝鱼、泥鳅、珍珠蚌、鳖、绿毛龟、鳄鱼、七彩鱼、金鱼、热带鱼、海豹、鳄、田螺、蟹、虾、海马等。除少数动物有较长养殖史外,大多数在繁育和养殖技术方面缺乏深入引进,在开发,加工,利用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6)昆虫等类动物的养殖:近年随保健药用和水产发展的需要,昆虫等类动物的养殖有较大发展,种类也有增加,如蝎、蚁、土元、蜘蛛、蝇蛆、蜈蚣、蚯蚓、蚂蟥、黄粉虫、蚕蛹、蜗牛、蝴蝶、稻蝗、鱼虫、白蜡虫、倍蚜等。此类动物随着社会对药物、仪器和工业原料的需要量增加,其中一些种类将逐步形成规模生产,尤其是养殖技术的提高,能进一步推动生产的发展。[编辑本段]选择方法(1)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市场前景看好,值得推广的特种动物:鹧鸪是珍贵禽类,预计鹧鸪10年内市场仍看好,鹧鸪养殖可形成规模,是值得推广的项目;山鸡养殖已经成熟,市场已经拓开,价格趋于合理、稳定,是特养中一个成熟项目;黑凤鸡与白乌鸡的养殖技术相同,技术成熟,药用效果比白乌鸡强,目前正在推广阶段,可以替代白乌鸡,作为特禽项目推广。 (2)经济价值较高,养殖成功率较低;或者养殖已成功,但经济价值低的特种动物:旱獭系毛皮动物,利用价值高,过去的皮张都是由捕捉野生取得,目前科研人员试图将野生变家养,但繁殖率和成活率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现不宜大量推广。[编辑本段]“五色”辨病及防治特养动物患病后,身体某个部位或某个器官呈现特殊颜色,成为疾病的特征性症状,因而这些疾病以颜色作病名。这为特养动物特别是小型特养动物的疾病诊断提供了中心目标和快速诊断的捷径。基本颜色共有五种,即红、黄、蓝、白、黑,一色为一诊,共五诊,即“五色”辨病,简述如下。 一、“红色”辨病 1、仔狐红爪病和仔貉红爪病发病。仔狐、仔貉的红爪病发病原因相同,是因母狐、母貉妊娠期内vc摄取不足或缺乏,引起新生仔狐、仔貉患病。症状:爪掌肿胀发红、出血、溃疡,行走困难,痛苦啼叫。治疗:5%维生素c,给病仔滴服,每仔10-20滴,1日2次,连用5日。预防:妊娠母狐、母貉从产前10天开始,每日于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50-100毫

淡水枝角类和轮虫生态及批量培养技术的研究

淡水枝角类和轮虫生态及批量培养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报告总结了作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期间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作者主要从事枝角类和轮虫的生态学及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淡水枝角类批量培养的基础研究。完成了适宜批量培养的种类的筛选及主要生态学因子的研究工作。采用编制生命表和种群培养的方法,研究得到,多刺裸腹溞(Moinamacrocopa)和直额裸腹溞(Moinarectirostris)内禀增长率高,生殖力大,是批量培养的优选对象;这两种溞摄食面包酵母的适宜密度是2.5×10°cell/ml;多刺裸腹溞的适宜培养温度是28℃。第二部分轮虫批量培养增产措施及操作规程的研究。作者在以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轮虫批量培养的种类筛选、饵料评价、生态学因子研究及保种技术探讨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改善面包酵母培养轮虫效果的措施,同时试验了批量培养的操作规程。结果表明,在面包酵母液中加入适量的光合细菌(1~10%)和维生素C(0.1mg/ml),可明显促进轮虫的种群增长。在30升的有机玻璃培养桶中,用面包酵母作为饵料,采用逐渐扩大培养体积的方法,批量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收获密度可达400~530ind/ml,培养过程中的密度可维持在200~300ind/ml。第三部分长江口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的初步研究。长江口是我国最大河流的入海口。作者首次对该水域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结构、分布特点、多样性测度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译著一部。在进行研究工作的同时,翻译整理了《轮虫大量培养的生态——生物学基础》一书。

该书共分6个章节,较系统地写入了国外对淡水轮虫批量培养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整理以往的工作成果。对以往的工作共整理发表了论文8篇,已通过审稿待发表的论文5篇,正在审稿中的论文2篇。【关键词】:枝角类轮虫批量培养生态群落多样性【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1997 【分类号】:S963 【目录】:第1部分淡水枝角类批量培养的基础研究8-22前言8-91-1三种常见淡水枝角类内禀增长能力的比较研究9-131-2面包酵母的投喂密度对3种淡水枝角类种群增长的影响13-171-3不同培养条件下多刺裸腹溞的生殖和种群增长参数的研究17-22第2部分轮虫大批量培养的增产措施和操作规程的研究22-30前言22-232-1改善面包酵母培养轮虫效果的措施的研究--光合细菌和维生素C的添加23-272-2轮虫大批量培养的操作规程27-30第3部分长江口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的初步研究30-46前言30-313-1秋季长江口轮虫群落的初步调查--数量特征及水平分布31-363-2秋季长江口枝角类群落的初步调查--数量特征及水平分布36-393-3长江口轮虫和枝角类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39-443-4主要参考文献44-453-5附图145-46第4部分译著:轮虫大量

不同养殖类型池塘藻类群落特征

不同养殖类型池塘藻类群落特征 摘要:2013 年4―9 月对3种养殖类型池塘[养殖过程投饵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N1R7)、不投饵料的背角无齿蚌高密度(N4R6)、低密度(N1R3)养殖池塘]的藻类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温度、pH值、浊度、透明度、溶解氧、总固溶物、盐度、电导率、电阻率)定期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共镜检出藻类7 门58 种,其中绿藻35 种、蓝藻11 种、硅藻8 种、甲藻1 种、隐藻1 种、裸藻1 种、金藻1 种;N1R7池塘中优势种为微囊藻、色球藻、四尾栅藻、蹄型藻等;N4R6池塘中藻类优势种种类较多,为微囊藻、色球藻、鱼腥藻、螺旋藻、双对栅藻、单生卵囊藻、小球藻、尖针杆藻等;N1R3池塘中优势种为微囊藻、色球藻、鱼腥藻、小球藻等;各池塘藻类生物量总体呈逐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细胞数2.02×106~27.20×106 个/L;3种池塘中藻类生物量总体上呈N1R7>N4R6>N1R3的趋势,而其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N1R3>N1R7>N4R6的趋势;调查期间,温度、pH值呈逐月增加趋势,而浊度总体上呈 N1R3>N1R7>N4R6的趋势;各池塘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浊度、温度、pH值等水质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饵料投喂可引起养殖池塘的富营养化和藻类尤其是蓝藻的快速增殖;养殖池塘藻类群落结构和水质因子的变动明显受到养殖密度的影响。

关键词:养殖池塘;大宗淡水鱼;背角无齿蚌;藻类;群落 中图分类号:S96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227-04 收稿日期:2014-03-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07221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编号:CARS-46)。 作者简介:武秀国(1990―),男,安徽全椒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 E-mail:wxg1990@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283486.html,。 通信作者:杨健,教授,主要从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研究。Tel:(0510)85557823;E-mail:jiany@https://www.wendangku.net/doc/5a16283486.html,。藻类对养殖池塘水体环境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营造池塘良好水色和合适透明度的基础,是调节水体溶解氧、营养盐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作为初级生产者在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很大作用。因此,阐明养殖池塘中藻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演替规律及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对于渔业生产很有必要。Hosper[1]、Reeders等[2]在荷兰的一些湖泊中利用斑马贻贝(Dreissena polymorpha)开展调控试验,结果显示贻贝对藻类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Caraco等认为,河蚬种群的定居和扩展是美国哈德逊(Hudson)河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