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教学目标:1. 疏通字词,掌握文言文常用字词,句式;

2.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文章风格;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与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诵读、讨论、自学为辅

第一课时

一.导语:有人说,读《论语》就像听圣人孔子在谆谆教导,读《孟子》则像看亚圣孟轲在侃侃而谈,对于孟子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就曾学习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有没有人能背一下任意一篇,其中几句名句也可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句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呢?在孟子看来即施仁政、行王道。今天我们在孟子的另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中,继续体会他的王道思想。

二.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进山东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提问:孟子是孔子的第几代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与《论语》同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谁编著的?——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五经”都有什么?——诗书礼易春秋)《孟子》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举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万章上》)

四.孟子思想:(1)性善论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

思想体系之中。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举例:由此说明人本性是善良的。

他认为: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

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2)仁政思想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因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作为统治者,为政必须依仁而行,不仁只能自取灭亡。通俗一点说,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

其仁政思想包括: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

3 . 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梁惠王简介:

梁惠王即魏惠王,魏国因受秦威胁,迁都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他在位期间打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一连串大败仗。这两场战争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是战国时期死伤人数最大的战役。

梁惠王认为:秦国“僻在雍州”,完全不配当自己的对手,胜之不武,服之无名,激发不起自己的兴趣。相反,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颜面有光。于是有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从中可以看出梁惠王好大喜功的本性。

六.标注字音,检查预习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七.范读课文

八.学生齐读课文。

九.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民不加多)

梁惠王为什么如此在意“民之加多”的问题?了解背景

背景介绍: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

为振兴魏国,梁惠王“卑辞厚币以招贤者”,盂子被“招贤”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

十.梁惠王所说的就是魏国当时的国情,这因此,梁惠王决定“卑辞厚币以招贤者”于是有了孟子与其的对话。

十一.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之——助词,用于主语与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意义

焉耳矣——都是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察——考察,了解

无如——没有像…

之——主谓之间助词,消除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加——更,程度副词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

梁惠王对国家尽心,其具体措施是什么?

——移民移粟

梁惠王在困惑什么?

——民不加多

十二.第二三四自然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好——喜欢

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之——衬词,无实际意义

既——已经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是——代词,这,指代上文“或五十步而后止”

无——通“毋”,不要

之——主谓之间助词,消除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望民于邻国多也(状语后置)

句式:

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耳 , 是……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

“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提问:

(1)“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现今常用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重的区别

(2)“五十步笑百步”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引导:五十步——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

百步——邻国之君好战残民的本性

移民移粟怎么移?为什么把民移出来,还要把粮食移进去?

——把青壮劳动力移出河内,将老弱病残留在原处。其本质目的是保存兵力,

继续以霸权拓展领土。

因此,其目的还是为了战争,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移民移粟,治标不治本,只是小恩小惠,对百姓没有实际帮助。

(3)孟子为什么用比喻?比较下面两句话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

——孟子比喻说理的妙处:热点问题,便于启发

避其锋芒,迂回说理

作好铺垫,便于析理

板书设计: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时——季节

胜——尽

数罟——密网

洿池——深池,洿:深

是——指示代词,这。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丧死——给死人办丧事。

之——结构助词“的”

译文: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提问:给本段划分层次(提示:本段中心句是什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二.第六自然段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种植。名词作动词。

?之:代词,指代“五亩之宅”

?衣帛:衣,穿。名词作动词。帛,丝织品。

?畜:畜养。

?无:通“毋”,不要

?夺:错过。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形容词用作动词。

?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代为序,周代为庠。

?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

?孝悌:孝,孝敬父母。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王:为王。名词做动词。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译文: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吧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为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这里的五十岁不是确指,而是虚指,包括后面的七十,都是泛指老人,孟子的意思是说,社会要让老人有衣服穿有饭吃,这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而且是社会尊崇礼的结果。

第七段有这样的句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直接说出他的主张,即要让百姓归顺,需要做到两个方面:‘黎民不饥不寒’指有丰厚的物质储备;‘七十者衣帛食肉’指社会推崇礼教。因为‘帛’是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期,我想无论物质多么丰富,普通百姓能享用丝织品的还应是极少数,肉也是。当有稀有品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人享用,这体现了社会对礼的推崇

?)

提问:给本段分层,找出中心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第七自然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食物。

?检:制止,约束。

?涂:通“途”,道路。

?莩:饿死的人。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

?罪,归咎,归罪。

?斯:则,那么

?至:到,归顺

?译文:

?猪狗吃人所吃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

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归顺到梁国来了。”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本篇还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在孟子散文中,还有“缘木求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等比喻,有次可见:长于譬喻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

第五六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的使用有什么好处?——增强文章气势。

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所使用的排比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比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比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长于辩论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为论证其观点,辩论成为其文章不可或缺的特点,本文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投其所好,循循善诱,运用大量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其目的都是为自己的理论主张辩论。长于辩论是其文章主要特点。

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各段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问:找出本文关于“民之加多”的句子。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民不加多的疑问

(2——4)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民不加多的原因

(5——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民加多的措施

板书设计:

1.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 密、细密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

九.思考:

孟子的主张梁惠王有没有采纳?为什么?

——没有。孟子的主张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高于当时现实社会,在当时战乱纷争,七雄并立的年代,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情况下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实行。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游说他的“仁政”、“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即迂腐空谈而没有实际意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于是孟子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传世。

十.作业:

背诵全文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 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今义:心肠狠,暴躁。B.古义:更加。今义:增加。C.古义:耽误、错过。今义:抢、强取。 答案:D 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 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 5.解析:于:到。 答案:C 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 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 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地利不如人和 (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 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 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新)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 预习案 1.关于孟子,你知道多少? 孟子,名轲,字子舆,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后世常以“”并称。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借助字典与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正确翻译课文。 4.课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庠序() 孝悌()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 5.合作讨论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直不百步耳()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 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3)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判断句 固定句式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②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 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探究案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方案计划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与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

(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作者:付灵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 ..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C )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铜仁一中语文组xx 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xx的xx思想 2、掌握文言文特殊字词和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和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教学过程: 导入:问学生的人生理想,有没有想从政的?管理一方之民或者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由此引出新课。 一、xx己《xx》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师从子思(孔子之孙孔伋)的学生。作《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民贵君轻”等,有“亚圣”之称,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先秦诸子散文的杰出代表,内容包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个性修养。与《论语》同事语录体散文。 3、xx的主要xx学说: 王道是的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仁政,即以仁义之心来爱民。 (1)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民对不施xx的xx是可以不服从的 (4)轻徭薄赋 (5)反对不义之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熟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翻译,勾画出不懂得地方。 提示:特殊字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2、分角色朗读,熟悉内容,把握脉络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措施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 1、问: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民不加多 梁惠王自认为“尽心于国”而提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疑问。 2、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这么忧虑?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和统治者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控制人口,以发展生产力。增加人口,对时代前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3、问: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尽心、移民 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后文“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二)分析第二部分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边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本文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历年考题及解析 1、(2007.10,多选21)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E.《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为ABD。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秋水》中,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以例举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观点。《论毅力中,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2、(2008.4,词语解释26)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加:更。 3、(2007.10,词语解释27)黎民不饥不寒 答案:黎民:老百姓。 4.(2007.4,词语解释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涂:通“途”,道路。 5、(2008.4,简析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氏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贫富悬殊,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案:对比法,类比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3精品导学案3.8《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填然鼓之.(2)树之.以桑(3)王道之.始也。(4)未之.有也。 A.(1)与(2)不同,(3)与(4)相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相同,(3)与(4)不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然”字。 A.填然.鼓之。B.太后曰:“然.。”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以为然.。 3、对下列句中划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则修文德以来之。(2)王好战,请以战喻。 (3)申之以孝悌之义。(4)以五十步笑百步。 A.(1)与(3)不同,(2)与(4)也不同。 B、(1)与(3)相同,(2)与(4)也相同。 C.(1)与(3)相同,(2)与(4)不同。 D、(1)与(3)不同,(2)与(4)相同。 4、下列各句中的“兵”字和“兵认既接”中“兵”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可汗大点兵。 B、纸上谈兵。 C、斩木为兵。 D、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 5、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 1

子合称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相同之处。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孟子的梦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孟子理想中的“理想国”呢?他的梦想,和我们今天所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着怎么样的相似点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起来看一下孟子心中的理想国度。先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1.第一遍学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wū ()池(5)无.()失其时(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三、布置作业: 2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7年初春,75位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他们在一份会议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其实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则是孟子,孟子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初步感受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明确:寡人之民不加多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斯天下之民至焉 我们以这三句话为界,把文章分为三部分。 四、文本分析 (一)第一部分 读一部分思考: 1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之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2、梁惠王为政的具体做法以及效果?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二)第二部分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打比方 2、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体现了孟子比喻的什么特点? 明确: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基础达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 【解析】选C。检:同“敛”,收敛,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解析】选A。A.既,均为“已经”。B.则,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却。 C.焉,语气词;代词,哪里,怎么。 D.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②③⑤相同

C.①⑤相同 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解析】选D。①为“对于”,②为“到”,③为“比”,④为“在”,⑤为“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牲畜) D.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 【解析】选C。畜:畜养。 5.下列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