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煤体技术让语文课翼动起来 - 家校圈 中国移动校讯通新门户

多煤体技术让语文课翼动起来 - 家校圈 中国移动校讯通新门户

现代信息技术:让语文课腾飞或沉沦的双翼甘肃省武威第三中学张永彪邮编:733000电话:150******** 摘要:语文是美的艺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应该增

添语文的美感,给学生展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为语文教师带来优化教学的契机,创设了提高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平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但在对信息技术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语文课中的应用存在着它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不良现状的分析,指出二者内在的关系,阐述了多煤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确如何有效使用多煤体技术的原则方法,多煤体技术只有适时、适量、适度、适宜、适意而行,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语文课程目标高效课堂

开学伊始,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创新与深层应用”赛课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位青年教师上的多煤体课《荷塘月色》,现暂录其中一二片断:

新课序幕拉开,多煤体教室灯光渐暗,老师一袭青衣,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怀抱吉它,碎步而入,优雅地坐在讲台上,唱着专门为这节课准备的流行歌曲——《男人就是累》:“做一个男人不怕风雨吹,为了生活不怕那苦与累……”

一曲未了,学生唏嘘一片,教室里喧嚣躁动。

导入新课后,大屏幕上又打出了跟课文同题的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的MTV作为背影音乐,在清新欢快的歌声中老师开始了抑扬顿挫的配乐朗诵。

歌曲循环播放,朗诵完毕,又换上了音乐伴唱。课文理解,层次解析,语文品味……一切都在《荷塘月色》的伴奏中进行。

……

我不知道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是什么感觉,自从老师缓步登场,我只觉得如坐针毡,一节课40分钟用“呕哑嘲哳难为听”来形容,毫不为过。导入歌曲的媚俗只让人觉得恶心,老师不伦不类的妆扮令人呕吐,欢快奔放的流行乐曲对美丽的月色、荷塘简直是玷污、亵渎,妖冶的画面、花里胡哨的字符直让人头晕目眩,感到恶心。

多好的散文,多美的意境,多丰富的多煤体资源,一切都被教师拙劣的演艺不经意间整得粉碎!

语文本身是美的科学,语文课堂本应给人美的享受,可这堂打着现代信息技术旗号的新课,远离了愉悦和美感,只是一种盲目地贪图省事和花哨的做法,信息技术的泛滥成灾,又怎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怎能再来说实现学生快乐中学习、学习中陶冶情操的课程目标!

毋庸置疑,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生活方式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改变,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为语文教师带来优化教学的契机。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语文课不自觉地为信息

时代的强大洪流裹挟着向前奔跑,整合课陷入了多煤体技术的误区。

对于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而言,关键在于教师对多煤体技术功能的定位和处理,处理不当无异于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沦丧了语文课应有的美感;处理得当,则会为课堂插上飞翔的双翅,让美丽的语文课翼动起来。

那么,怎样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完美地整合?语文课堂如何合理使用多煤体,从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其功效,实现语文课的高效教学呢?

一.适时而动,调控课堂的有序延展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本身有着独特的节奏,一般而言,一节课通常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倡导者和支配者,不同的教学节奏成就不同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认知效果,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优劣。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调控课堂的有序进展,把握好教学变化的节奏,从而满足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

反观此次比赛中另一位教者教授同一课,则整个课堂洋溢着语文的灵气和美感,令人如沐春风。开篇时的画面,她先采用煤体剪辑方式将朱清先生的生平经历、主要著作、人格情操、报载时评、时代风云、历史画面剪辑为约3分钟的述评,再现时代历史情境,作为导语,清新优美,贴切自然。整体感知阶段,她以濮存昕的《荷塘月色》全

文配乐朗诵为声效材料,依次配以三古琴演奏《知音》、小提琴《送别》、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和古筝《采莲赋》《西洲曲》等,营造了优雅舒缓、哀怨忧伤的氛围,激荡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提升了课堂境界,促使课堂一步步展开。

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借助于多煤体营造课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的发展脉络,把学生分散的精力高度集中起来。多煤体的播放应抓住最佳时机,适时而动,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求,遵循教学规律,更要紧扣文本内容,创设舒适惬意的课堂情境,调控课堂的有序延展,从而有效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

二.适量而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多煤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渐入误区,太多太滥的技术色彩充斥了课堂,湮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相悖。固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准备课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提前备课又为教师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使得许多老师尽最大可能将最大容量的信息录入课件。面对快节奏及大容量的多媒体教学的课堂,学生失去了作笔记和思考的机会,幻灯片越俎代庖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异化为观众,教师个性化的风格愈益淡化,师生情感交流、课堂互动形同虚设,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发展为现代化的“填鸭式教学”。

《失街亭》一文,以传统的黑板教法需要三课时,可有了多煤体的帮助,只需要十八九张幻灯片即能将课堂内容概括周全,而十八九张幻灯片则只需要一课时即可完成。这次的赛课中,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整堂课都在操纵鼠标,愚蠢而善良的教者尽其所能地将准备好的画面悉数兜售给学生,讲课成了名副其实的课件展示,语文课成了电影播放课,课堂但见图片不见文,只闻乐声未闻人语,过量的、堆彻的图片展示直接导致更重疲惫不堪。

多煤体固然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充了课堂容量,增强了语文的生动性,但是多煤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创新应寻找最佳的时机,量力而行,适量而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适意而行,突出语文的课程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但若不能正确处理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就会弱化语文学科知识。放眼语文界,许多教师对于实行多煤体的目的并不明确,纯粹为了表演或显示教者技术,实际上很少出于课堂需要,不为学生的发展而设。信息技术的滥用异化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扭曲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违背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中处处包含着审美要素,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审美天地。

多煤体技术应适意而行,突出课程意识,凸显语文美学特征,营造师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的审美效果,创设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有效实现语文的教化和审美功能。

对于开篇案例中的教者,我们不敢怀疑其说拉弹唱技艺的全面精湛,也不必诘问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不愿想象其对自己所为的意义有怎样的觉解,但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却带有了太多的矫情做作和卖弄成份。他的所谓儒雅的打扮可能是为增强吸引力,但却过多地将语文课堂变成了表演舞台,转移了学生注意力;媚俗的一曲《男人就是累》可能是想借此诉说作者苦衷,但却远离了文本忧伤的基调,徒增了课堂媚俗和煽情的色调;欢畅而明快的配乐朗诵,更是对清新文风的糟蹋,容易将学生导入歧途……如果失却了文本,摈弃了语文学科的美丽和魅力,颠覆了语文的审美和教化功用,所有的表演都显得拙劣不堪,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对于学科课程背景中的“整合”研究而言,学科课程意识是根本,是确保实现学科课程目标的关键。多煤体的实行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课程意识,而不能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而忽略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语文教学有很好的传统,我们不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的现代化而把技术置于语文教学的前台,把语文教学掩藏在幕后。

四.适度而设,优化课程的教学目标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多煤体的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融入网络煤体信息的现代语文课堂比比皆是。然后,过犹不及,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带来便捷的同时逐渐地走向了极端,语文界出现了一种盲目追求多煤体课件的潮流。虽然谈不上课课“多煤”,但一般公开课、评优课等提出的“是否整合煤体”的标准将信息技术的泛滥成灾一步步推向了高潮:人人竞相“多煤”,纷纷以“多煤”为美,语文课堂以充斥“多煤”为时尚,并且纷纷以追求课件精美程度为荣耀,语文教学陷入“为作用课件而用课件”的怪圈,势必造成其它教学环节被压缩,文本被肢解,课堂轻重失度,主要课堂内容被忽略,重难点被弱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模糊而不明晰,导致学生的认识支离破碎,很难在头脑中建构志完整的认知结构。

开篇案例《荷塘月色》中的语文课堂得力于信息技术的丰富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帮助,教者费了很大功夫,制作技术纯熟,画面美轮美奂,非常精美;页面上不仅字体优美,图片精致,还设置了许多具有精小巧思的动画,再辅以悦耳动听的音乐,甚至电影片段都巧妙地被安排进来。但是,事倍功半,整个课堂却未取得意料效果,那些精美的装饰性的东西,本该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却喧宾夺主,虽然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却也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课堂真正需要强调的内容,淹没了课堂的重点难点,使得整个课堂效率低下,语文课堂丧失了应有的生命力和高雅气。

其实课件课件制作的精致、演示的完美是一件好事,但也应适度而设,有的放矢,简繁得当。教师在钻研教材、制作课件时应考虑诸多因素,要根据课堂需要,有机舍取。哪些地方能借助于媒体演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该好好使用,哪些地方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得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该舍得放弃,做到整合为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服务。

五.适宜而选,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德国学者伽达默尔曾说过:“凡有理解,就有不同。”新课程改变了教学和评价传统的一元化为多元化,取得了教学思维上的巨大突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体验,对同样的事物存在不同的理解和想象,正是这种独特的个性体验,才是语文课堂真正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才构成了语文课堂中的美的艺术世界。对于那些学生具有丰富生活直观经验的场面,文学作品中极具暗示效果的形象等渗透学生独特个性体验、能够凸显个体特色的知识模块尽量不要用多媒体再现,否则无疑于画蛇添足,为学生思维套上了“紧箍咒”,桎梏了学生的自由思维,违背了语文的真谛。

一位教师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巧妙地借助于投影创设课文情景,在课文结尾部分,她根据小说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扩展练习:先在投影上打出了浓妆艳抹、悲痛欲绝的杜十娘怀抱百宝箱的场景,提出问题,假设杜十娘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她会这样做吗?要求续写人物未来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人物性格,塑造鲜明形象。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设想杜十娘选择坚强地活下来,

凭着自己的勤劳,成就了一番辉煌的事业;有的设计了杜十娘依靠自己百宝箱积累的财富,创办实业,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爱情的传奇;有的则将杜十娘想象为又一个为情所困、为爱发狂的现代“李莫愁”形象,她凭借自己的实力,仇视男性,在江湖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语文教学应对文本主题进行多元化、个性化的阐释,多煤体资源的选择和技术的运用应尽量适宜,要激发学生展开多层面、多角度的想象,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场景储备,自觉积极地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发展抽象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包办替代语文课堂,应该为语文教学服务,语文教学对科学技术原本没有太高的要求和不可或缺的依赖,诚如案例中技术先行的语文课,不如封杀。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征侯,我们只要有机地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关系,巧妙地发挥其优势、特长,借助于发达的多煤体技术和优质的网络资源,语文课堂的专业化进程则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语文教学带着这双翼动的翅膀则会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孙德彪《困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几个问题》,《中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10期。

○2陆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阅读整合的反思》,《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1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