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自然辩证法要点

第一章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自然辨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学科性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研究对象:

1、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的辨证法)

3、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研活动中的辨证法)

4、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自然观

1、为什么说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思路:先分析自然观发展史上前两种自然观(古代朴素和机械唯物)的优缺点及其局限性,在分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优点,突破了前两种自然观的局限性,发展了前两种优点,加进了自己的内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优点:19世纪科学观、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或总的观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没有坚持在科学的基础上。局限: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优点:唯物性和坚持自然辩证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2、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空间和事件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3、物质运动由于外的作用,自然界是一架庞大的机器。4、自然界的未来发展,唯物性没有贯彻到人类历史。优点: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它首次把哲学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直观性和猜测性。3、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缺点:1、机械性(庞大的机器)。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观点看问题,认为天不变、地不变、物种也不变,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和随机性)3、不彻底(外力作用结果,认为世界与人无关,只把唯物论用于自然界,未应用到人类世界)。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2、地质学:赖尔的地质“渐变论”“水成论”“火成论”“突变论”“神创论”。3、物理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4、化学上:维勒人工合成尿素。5、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哲学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1、康德2、黑格尔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观点):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2、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4、规律

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特征:1、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4、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从而建立了一种反映自然界本来面目、适合自然界科学发展需要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从古代的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现代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完成。

2、系统的概念及三层含义

系统: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的4个要点:1、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机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3、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系统的本质特征:

①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是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②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任何现实的物质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个绝对的封闭系统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动态性,系统的动态性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实质上是按空间划分的物质系统随时间变化而铺展的性质。

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必定存在一定层次关系(或层次大小相互包含,或处于同级、不同级的不相包含的层次)的性质。某一特定层次的要素相对于高一级层次而言是要素,相对于低一级层次而言是系统。

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是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一方面,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系统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另一方面,作为系统整体中的要素也具有它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它们未组成系统独立存在时有质的区别。例如,生命系统的器官、大脑运作。由于系统的整体必然出现新的特性,其整体功能或整体效应总是大于它的各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系统的整体性又被表述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因而,我们要从事物的关系中,相互作用中去了解系统整体的规律性。

4、自然系统中,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系统与要素: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

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相对性,全息相关性,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

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结构与功能: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内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

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从发展的观点看,自然系统的功能对结构起着重要和决

定性的作用)

5、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它是相对它组织而言的。他组织是靠外力来实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

实现自组织的条件:

(1)开放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如果一个同环境之间没有物质、能量交换的封闭系统。终究要陷入无序,总熵达到最大。所以要实现有序,就必须开放。开放性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2)远离平衡态

孤立系统中平稳状态,熵达到最大,无序性最大.所以系统要有序必须远离平衡态.因为在近乎均衡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所以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相互作用

在线性机制下,自然系统不会有新质产生,不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非线性机制下,自然系统才有可能从无序走向有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作用.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才得以产生.

(4)涨落

系统的有序结构是非线性相互作用与系统内涨落共同作用的.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结果.一般来说,当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或在平衡状态附近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是衰减的,而当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内存在非线性作用,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通过非线性的反应机制被放大,使系统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6.生态系统的三大规律

(1)闭路循环规律(内在和谐)

1) 物质流

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由一个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过程。

2)能量流

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是单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果没有物质作为能量的运载体,能量就不能转移。反之,如果没有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就会游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信息流

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物质流与能量流之外,还有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到输入的信息反馈,由此形成了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2)反馈调控规律

1)调控

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外在控制作用。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生态结构,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改变,这一过程也改变了环境。调控就是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

2)反馈

要实现控制,就离不开反馈。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控制效果的回报。反馈调节的目的是追求一种适应性,或者说是追求一种稳态。

启示:

1)生态系统的之一规律进一步说明了生物内在价值存在的合理性。

2)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每个物种都是这个相互依赖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是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进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任何一个生命或者生命共同体重大变化或灭绝,都要影响其他共同体。所以,我们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尊重其他生命体。

(3)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展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它的和谐状态表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等方面。

总结: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节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下反映了系统和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应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7、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对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总结现代生态系统科学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

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协调性等;

②人类通过可持续、公平性、共同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

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

③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

减灾;

④生态自然观是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由自然界的征服者改变自然界的普通成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8.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论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

(1)人与自然的目标设计

1)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2)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3)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2)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

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

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科学技术观

1、科学与技术的本质

1.1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其本质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它属于间接生产力

1.2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理论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其本质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它属于直接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2.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

科学: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2目的不同

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的”的问题

2.3可预见性不同

前者不可预见,后者可以预见

2.4评价标准不同

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储备

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是否生产出新的或更好的产品

两者评价标准的不同主要取决于两者的体制目标的不同,科学的体制目标是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的体制目标是利用知识来谋利。

3、国外关于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296 298 300

3.1归纳主义的积累渐进模式

科学发展的累积渐进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范围越广泛、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

主要观点1)科学起点问题:观察

2)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

3)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过程是知识积累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进的

历史

4)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

3.2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

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的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它不依赖于在观察基础上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假说否证新问题”的四段认识模式发展的。其中猜想与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主要观点1)科学起点:问题

2)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

3)科学的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

4)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3.3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

科学发展历史表明,科学发展是有历史和社会结构的,我们不能对科学史做辉格解释,把科学的历史看成“只是一堆现行的课本中的事实、理论、方法的总汇”,科学是不应只是堆轶事和年表。历史主义科学模式的代表是库恩的阶段革命论和那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模式。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的发展。范式是从事同一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共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4、国外关于技术发展的两种模式

4.1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的,自生的或自我扩展力量

4.2社会构建论:社会因素在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马恩关于技术发展的分析1)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2)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矛盾

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5、科技一体化的含义264

5.1,科学技术化。指的是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他们作为科学活动的辅助部分,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科学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扩大,仪器设备日益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5.2,科学技术化。这是指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技术科学化有两层含义:1)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的基础科学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技术。2)有些新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5.3,科学技术一体化。1)表现为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2)还表现为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周期的缩短,以及他们之间的协同和并举。

科学技术一体化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不甚多,且有较大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小技术”。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和“高技术”。

第四章科技方法论

1、科学观察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手段。

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它是一种有理性目标的感性活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它是对于自然状态下客体的感知过程,它不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研究对象。

2、科学实验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科研目的,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可以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强化对象及其条件;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可以模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可以较为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被带入实验室的“自然对象”。

3、机遇在科学发现中的意义

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

(1)机遇能为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先导。(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3)机遇能为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生长点。

4、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2)观察陈述使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记载着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5、绿色设计和传统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绿色设计是在生态哲学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联系:

①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②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补充和完善。

区别:

(1)设计理念不同

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效的标志。

(2)设计的目的不同

绿色设计是“为需求和环境而设计”;传统设计是“为需求而设计”。

(3)产品设计的需求不同

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等),然后考虑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等);而传统设计考虑的是产品应有的基本属性。

(4)产品设计内容不同

绿色设计要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后的回收处理及再利用的全过程;而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5)所获得的效益不同

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增效方面会得到成倍的收获。

6.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及其生态哲学基础?

绿色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运用生态思维,将物的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既考虑满足人的需要,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持续发展的原则,即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绿色设计的3R本质:reduce(减量)、reuse(重复利用)、recycle(循环)。

Reduce: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绿色设计中的减量还有两层意义:一是省料,二是节能。减少要素、简化关系是绿色设计的重要思路,也是系统自然观之异构同功原理在绿色设计中的重要体现之一。(异构同功原理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臵换自然系统的要素和关系而有可能不改变自然系统的功能。这就使仿生方法成为绿色设计的重要方法。生物个体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其结构往往具有充分利用物能、节约资源的功能。根据异构同功原理,人们可以通过某些生物体的功能模仿,在功能上师法自然,已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此自己谋求人造物与生物体功能相似,而不必要求结构相同。)

不同的结构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自然系统中要素和关系的量的减少和质的臵换可以不改变自然系统的功能,异构同功原理的这两条基本内涵,就是减量(Reduce)的生态哲学基础,其中蕴含着要素缩减法和仿生设计法等行之有效的绿色设计方法。

生态哲学基础:异构同功原理

Reuse: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重复利用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乃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致。(就产品整体而言,再设计时就应埋下将来再利用的伏笔。绿色设计最常见的是产品部分,也就是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当零部件性能改变已不能满足产品的使用需求时,材料还可以回收再利用。产品可重复利用性的前提是可拆卸性。)

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的递减趋势是产品可拆卸性,因而也就是产品重复利用性的生态哲学基础。因此在设计时要将设计的产品分解成不同层次,具体研究从底层到高层关联度的递减,已成为绿色设计的一种思路。

生态哲学基础: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递减规律

Recycle:循环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必须建立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

从哲学层面上看,循环就是周而复始的变化,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是指技术圈和生物圈复合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某些物质形态和能量形式重复出现和周期性变化的最佳状态。因此闭路循环规律是循环原则的生态哲学基础。(绿色设计的闭环性包含大、小两种形式,大循环是指对于目前暂时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经过“处理/处臵”(如填埋、堆放、燃烧、降解、另作他用等)后,安全回到“地球生态圈”,让其自然消纳;小循环是指在“用后废弃回收”阶段,应用现代先进检测技术,对拆卸零件根据可用程度和价值分门别类,即可实现封闭形式的小循环,如再利用、再修复、再冶炼等。经过“用后废弃回收”对于有些零部件甚至可以进行有计划的“开路循环”,即回收后进入另一个产品系统使用)。

生态哲学基础: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

第五章科技社会论

1.马克思劳动和技术异化理论?

答: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马克思没有把技术本身当作罪恶之源,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现象的批判,既非技术决定论,亦非社会决定论,而是将对技术的人本主义批判和生态批判,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

(人本主义技术批判的理论基点是某种抽象的理想人性,由于它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因此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态度,以致于在不可遏制的技术进步之势面前,人本主义技术批判论者往往对人性和社会发展的前景感到悲观。法兰克福学派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在发生正面社会作用的同时,也使人变成商品的奴隶、消费的奴隶,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既是“富裕社会”,又是“病态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单向度”的人;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意向性,作为新的控制形式,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工具理性成为唯一的社会标准,现代科技成为独裁的手段。法兰克福学派如实指出了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对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资本主义生产的非理性动力中解放出来。代表人物有高兹、莱斯、奥康纳等。)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280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者,主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报酬。科学技术通过作用于生产工具,通过改进或创造新的生产工具,能够为生产发展提供新的技术设备。科学技术不仅开发出已有资源的新用途、变废为宝,还研制出自然界未曾有过的新物质、新型人造材料,形成新的劳动对象。

(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社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下降。

(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顺畅流动和合理配臵来实现。

3.科学的社会规范和技术的伦理原则?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建制包含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科学技术道德的主要规范——献身科学、科技创新、实事求是、

团结协作、谦逊勤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由于科学与技术的体制目标不同(科学的体制目标——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技术的体制目标——利用知识来谋利),导致科学与技术具有不同的伦理规范。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包括:

①有主义:科学成果是集体合作的产物,科学的发现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②普遍主义:任何科学的理论、内容都是客观的;对科学评价的标准都是客观的;

③无私利性:科学家不应该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利;

④独创性:只有发现了前人未发现的东西,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对

科学发展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

⑤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有道理、有依据,而非

盲目怀疑一切,对任何科学理论应该持有理性的怀疑态度。

技术的伦理原则包括:①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和福祉;②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③诚实公平;④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评价就应用辨证的眼光,注意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只有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才能保证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拓展未来的发展之途,而不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的前途对立起来,不被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所累。

例如,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工业社会的发展却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科学和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只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和这种双重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变成真正造福人类的利器。

5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调

①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不可偏废;

②科学文化需要人文文化的引领。

6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将一切与科学不相符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没多少价值或是错误的,将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这是科技乐观论和科技万能论的集中体现,应反思批判。如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就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力批判。但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反科学思潮:

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

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若不加批判地接受,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第六章创新型国家

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发展,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通过制度、组织和文化创新,积极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

重要特征: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较高;R&D 投入占GDP的比例较高;对外技术依存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类型:

内涵: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类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策

建设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保障)

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关键)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队伍(根本)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基础)

自然辩证法考试

自然辩证法考试 1.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1) 2. 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 3.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3) 4. 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特征? (4) 5. 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4) 6. 论述生态自然观的特征和基本思想。 (5) 7.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5) 8. 为什么说科技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6) 9. 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6) 10.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7) 11. 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8) 12.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9) 13. 谈谈你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看法。 (10) 14. 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10)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2.结合所学专业分析,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 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我们至今依然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没有抢占到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没有成为这次革命浪潮的弄潮儿,因此在诸多技术领域受制于人。 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④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刻不容缓。 (2)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①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②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1)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2)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 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3)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

A.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奠定了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该书对于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重要成就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于1925年在前苏联公开出版。从那以后,自然辩证法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尤其是在科学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逐渐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一个新学科。 在面授时,我给大家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及研究对象,尤其对为什么要上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作了一定的阐发。那么,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请大家阅读教材《绪论》一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以及龚育之、孙小礼写的《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主要了解和讨论以下问题: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研究范围是什么?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以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范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2)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3)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3、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揭示的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科学研究是对存在的普遍现象的解释,所以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 2)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对科研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科研人员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 共理论课,必须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4、对于“自然辩证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其中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也有所不同。

2019年《自然辩证法》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这四者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统一整体,共同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 科学观以及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二、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三、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趋势 我学的是企业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只有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企业才能够发展,国家的经济才能够发展。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当今社会仍然是热门专业,分析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得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好的服务社会。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企业管理专业中的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已经提到了有关自然的保护,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面临的必然选择。在十七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的理念。社会对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更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目标,需要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因此企业管理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对生态文明进行学习,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因此自然辩证法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观念对于企业管理的未来的发展十分的重要。 其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中,我们不能够仅仅的停留在书本之上,停留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之上,需要联系实际,密切的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再次是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尊重客观规律。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是世界的基本特征,而矛盾是事物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2014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整理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考试其中四道题(简答或者材料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 二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主张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和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⑴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⑵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答:⑴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⑵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1.它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1)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2)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3)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自然观;科技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中国科技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科技发展而改变形式;它的发展历程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此推动其演化和进步。思想渊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主要特征: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作用: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2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缺陷:1受原始宗教和神话影响,存在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2受当时自然哲学限制,不能在细节上科学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都是来源于外力的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主要特征: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3.不彻底性。作用:1.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缺陷:1.它把自然界看成一架机器,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2.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3.认为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上帝。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自然界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4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5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主要特征

自然辩证法笔记全

第一章绪论 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两对矛盾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的始终。 二、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杂记、计划草案三部分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分为6大部分。 1.导言:阐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及其重大成就;论述了形而 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 法论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会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是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构成的。 4.物质的运动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和时空之间的内在 联系。 5.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6.劳动创造了人: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人类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 的过渡。 三、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及重大成就? (1)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试验来证实的。 (2)伪证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和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无论是探讨世界本原的元素论(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水、无限者、气是万物的本原的观点;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等。),抑或是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如刘基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等。),还是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如泰勒斯的“平地模型”,圆柱模型,毕达哥拉斯的“十天体模型”,托勒密的“九重天模型”,中国古代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都是从物出发解释其他现象,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坚持物质第一性,本原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感而形成他物,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于:古代自然观都是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从本原上来揭示自然界各种现象。 二、简述八卦学说、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 1.八卦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以乾(天)、坤(地)、震(雷)、序(风)、坎(水)、离(火)、 艮(山)、兑(泽)这八种事物为本原构成的。天地是第一层次,表示事物的对立面。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一)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主要内容 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总之,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相关解释 世界有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顾名思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哲学学科。 科学的灵魂是发现,对自然界研究和认识的理论成果,表现为自然科学或狭义的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发明,在科学发现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事实上,自然科学与自然界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而一致性和差异性,都与人类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自然辩证法也研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研究自然界辩证运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因此,阐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归宿。 (四)具体而言 第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系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哲学——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处于自然科学与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二,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第三,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辩证法相近的学科有科学技术哲学、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学等,它们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和定位,但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目标等方面相互联系和交叉。 (五)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哲学性质。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 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性质: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并由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s of nature 课程编号:SK1101 课程性质:学位课课程类型:选修课 总学时:18学时学分:1学分 开课学期:1学期开课单位:社科部 一、教学目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三、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5)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2.重点: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讲授(2学时)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学时) 1.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教学重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讲授(2学时) 第二章马克西主义科学技术观(2学时) 1.教学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2)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2.教学重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2学时)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6学时) 1.教学内容 (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 (3)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研究方法 (4)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教学重点: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伦理规范。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1学时)+讨论(1学时)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4学时) 1.教学内容 (1)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2)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3)创新型国家建设 2.教学重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创新型国家建设。 3.课程教学组织方式:课堂讲授(3学时)+讨论(1学时)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1)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属于哲学的分支;(2)具有中介学科特点:处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具体学科之间;(3)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纽带和桥梁;(4)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是开放的体系。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意识。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自然观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 (1)人类自然观的演变总是与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人类自然观受当时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而自然观对科技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但科学技术最终总是能突破层层阻碍向前发展,并形成新的自然观,这种新的正确的自然观又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古代朴素自然观: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靠观察和思辨,缺乏科学的根据作为基础,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3)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和验证,使得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被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经院哲学占据了统治地位,是科学的黑暗时代。(4)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以数学和实验为手段的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了起来。但是当时自然科学只有天文学和力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就,已知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使得这个时代的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只是孤立静止的看待世界。(关联 3题)(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机械化大工业生产过渡时,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发表为诞生标志,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断地接受着检验和发展;其核心是联系、发展;其主要观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的;③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关联 4、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1)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 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 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1)坚持人与自然的分离(2)坚持去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自然界的组成是不可分割的微粒:还原论(4)机器的隐喻代替机体的隐喻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1、物理学:19 世纪40 年代“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化学电池的发明;2、化学:1828 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 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3、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 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自然界的发展演化:1、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独立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2、地质学:英国地质学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中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地球地层渐变的理论;3、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4、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18 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法。这就使得一方面有可能在这种接连而来的发现的纷乱状态中建立起联系,从而使他们条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除了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辩证思维,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过程中,也是为了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自然辩证法。总而言之,正式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打破了孤立静止地观察世界的方法,推翻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2.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如何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举例说明)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科学上证实了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的本质联系,以及时空与运动不可分割; 2、普朗克的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理时间中不同于宏观物理的新概念,阐明了事物与场的辩证 统一;3、分子生物学把对生命的研究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解开了生命活动和遗传现象的秘密,大大深化了辩证生命观;4、非线性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揭示了系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也为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原因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出自然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立体的因果网络,是系统的、整体的因果关系。5、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深刻地触及了自然界运动和演化的方向问题,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1)联系的观点(2)发展的观点 2、主要内容:自然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独立于人和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高级运动形式由低级运动形式转化而来,包含低级运动形式,但不能完全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自然界是发展演化和永恒循环的 3.评价:是对旧的自然观的扬弃,它的许多思想在20世纪仍具有启迪性和有效性。其关于自然图景的一些猜测也为20世纪的自然科学所证实。以现代眼光看,有些表述和观点陈旧;形式也有许多需要更新之处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 协调发展原因: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及扩大人工自然的全部努力,就其直接目的而言都是为了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人类实践活动所导致的后果,特别是其远期和间接的后果,却往往达不到人类的初始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就自然界而言,在演化的过程中其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并时刻都在努力的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在人类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还是有限的,不致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但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间尖锐的程度。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定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特点】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作用】科学假说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