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52

【摘要】初步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据此初步构想了全面覆盖规划许可、规划执法和规划评估三大环节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公众参与体系,

对各环节内公众参与的内容、程序、方法等也做了分阶段的探讨和设计。期望通过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推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法制建设,使公众参与的程序具有严格、明确、刚性的制度规定。

【关键词】城市规划实施;公众参与;体系;程序ON ESTABLISH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YANG Xinhai; YIN Huil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ir causes and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three key processes i.e. planning permission, plan-ning enforcement and planning appraisal. Then it makes a study of the contents, procedure, method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ach proces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procedure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体制不断改革、新旧矛盾和冲突大量产生的剧烈变化时期,利益冲突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和根源。在社会阶层愈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不断多元化的基本社会背景下,充分重视和保障各类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是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等手段有效化解社会冲突和矛盾的基本前提。城市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承担着维护社会

公平、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而城市规划的作用和职能是通过城市规划实施得以实现的。具有“公共政策”属性的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公众的共同完成,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和保障呼唤全民的共同参与!《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强化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但对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却未见突破性的具体规定。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落实和保障公众在城市规划决策过程、尤其是城市规划实施决策中的参与权利,越来越成为中国城市规划体系改进和完善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和重点问题之一。

1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现状

分析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被认为是城市规划的两大环节,城市规划的实施即把预先编制好的城市规划付诸实施、变为现实。城市规划实施过程既包含政府的工作,也涉及到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政府的工作包括依职权的主动行为和依申请的控制引导行为,而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行为则包括出于公益的主动关心和监督行为以及出于自身利益的投资、置业等活动[1]。政府与公众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一不可,只有城市社会整体的共同努力,才能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实施的共同运作过程。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的社会整体协同,其前提是社会成员对城市规划实施内容及其过程充分了解、基本认同和积极参与,即要求:城市规划信息充分公开,城市规划内容依法确定,城市规划管理程序公开透明,社会公众(公民、法人、社会团体等)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晓、意见反馈、过程监督、异议申诉等参与实施过程决策的权利。换句话说,城市规划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初探*

杨新海 殷辉礼

【作者简介】

杨新海(1962-),男,苏州科技学院副校长,教授,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殷辉礼(1981-),男,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中心,硕士。

【收稿日期】2008-08-27【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9-0052-06【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建设部科技研究项目(编号:01-1-014)的部分研究成果。

53

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公众参与埋下了隐患。

(4)公众参与的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技术手段基本局限于信息的单向传递,包括政府信息的公众知情和公众意愿的政府获取,缺少信息的双向交流,效率较低。相对于这种主导性的技术方法,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的、辅助性的信息手段在我国却应用得少之又少,信息手段与公众的认知距离还比较远,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缺乏应用性开发,尚未对主导性的技术方法提供有效的支持。

1.2 成因分析

(1)体系不健全。

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城市规划的法律制度缺乏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体系的建构和规定。刚刚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作为我国新时期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对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也只是提到“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和“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其余未做任何规定。有些部门法规、大多地方规章虽在规划管理的个别环节涉及了公众参与的部分行为,但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体系的完整构建。

(2)组织不完善。

与城市规划实施相关的组织都未能有效履行公众参与组织的职能。政府组织方面,国家层面的规划主管部门在公众参与的法规和政策制订上相对薄弱;地方规划主管部门因缺乏法律制约和制度安排,在更多追求发展目标的同时,必然满足于“有行为无反馈、有参与无结果”的形式上参与。

非政府组织(NGO)原本应该是组织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主体力量,但现实是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已渐渐演变成更强调管理而疏于监督和服务的“官方机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组织职能未得到实质性体现。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这方面职能在我国也是薄弱环节,都没有将代表公众参与规划决策作为其基本职能,桥梁和监督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3)技术不成熟。

一方面,公众参与的主导性技术方法研究止步不前,未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辅助性信息手段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技术方法没有形成体系。如少数城市进行的三维虚拟场景的制作,仅具有现场演示性质,且多集中在城市重点地段,很难用于普遍的网上发布,公众

公众参与的水平和质量,其基础正是实施过程公众参与体系、程序的依法确立和全面保障。

城市规划实施应该是规划引导、控制、监督并评估城市建设行为的动态全过程,将城市规划实施简单理解为规划许可加规划执法的常规规划管理行为是不全面的,忽视了规划实施实效评价对规划完善和演进的先导作用。因此,完整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应包含规划许可、规划执法和规划评估三大环节,实施过程的公众参与体系构建同样应完整覆盖上述三大环节,不仅强调公众对本轮规划实施决策行为的参与和监督,而且突出公众对本轮规划实效评价及下轮规划修编完善的话语权。

据此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公众参与的现状,不仅总体水平低下,而且参与的深度与强度较弱,少数的公众参与案例大多集中在规划许可环节的自身利益维护上,规划评估环节出于公共利益维护的公众参与则少之又少。主要问题及其成因简述如下:

1.1 主要问题

(1)三大环节公众参与程度不一。

相对来说,规划许可环节的公众参与较多,特别是随着《行政许可法》的推出,有关规划许可环节公众听证的规定开始明确,许多地方也逐渐走向实践。而规划执法环节因缺乏明确的参与制度规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规划评估在我国则是一个新兴事物,不少地区进行了规划评估的尝试,但更多地具有学术意义,规划评估环节施行公众参与的制度和实践更为欠缺。

(2)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强度不够。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不论是规划许可前的听证、规划许可后的救济、规划执法中的监督,还是规划评估过程的意见征询,90%以上的当事人以个体形式出现[2],内容主要涉及零散的自身利益诉求,公众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或没有团体支撑,因而很难形成有深度、有强度的公众参与力量,参与意见常常不能对规划决策形成决定性的影响或建设性的指导,甚至高昂的诉讼费用和冗长的诉讼程序就足以令公众个体望而却步,公众参与也就不免变成了形式上的参与。

(3)公众参与的呼应性不强。

所谓呼应性不强,是指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注重了公众参与正向通道的建立,却疏于参与后逆向反馈的机制保障,公众意见往往石沉大海,公众参与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呼应,往往是有行为无反馈、有参与无结果。这不仅挫伤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54

的参与广度有限。GIS等专业技术转化为公众易于接收

的交流平台,是辅助性信息手段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

(4)程序不明确,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对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

各个环节都有较明确的程序规定,并严格按照程序所

规定的期限、内容实施审批管理。然而在这些管理程

序中,明确的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一般都未得到体

现,不管是规划许可前的信息公开,还是规划许可时

的意见征询,抑或规划许可后的申诉救济。因此,程

序不明确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得

不到保障。

2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

2.1 体系构建的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裨补阙漏,按

以下四个原则尝试构建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

与体系。

(1)前置性原则。

针对规划许可、规划执法等环节中公众参与滞

后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许可诉讼等现象,体系构建强调

参与前置的原则,将公众参与预先置于规划许可、规

划处罚和规划评估等各个决策环节之前,充

分了解民情,使问题在前置环节中得以明朗、

在决策环节中得到重视,从而强化公众参与

的实效性,提高规划实施决策的科学性,有效

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2)持续性原则。

针对各地公众参与往往局限或满足于某些

环节的零碎实践,导致公众参与在各环节上程

度不一的现象,体系构建突出持续参与的原

则,将公众参与贯穿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

许可、规划执法和规划评估的各个环节,强化

各环节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使公众切实监督

规划决策的全过程。

(3)透明性原则。

针对规划许可、规划执法过程中公众监

督不力、规划主管部门“权力寻租”滋生的现

象,体系构建坚持决策透明原则,即:在规划

许可决策的前、中、后,规划执法决策的前、

后和规划评估决策的前、中、后等各环节,全

程面向公众,让公众充分了解各个环节的规

划决策背景和决策信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

过程的“阳光普照”。

(4)反馈性原则。

针对公众参与有意见无反馈,导致参与

流于形式、公众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的现象,

体系构建强化参与反馈的原则,在实施过程

的各个环节,对公众参与提出的任何意见和

异议,规划主管部门都应予以充分考虑,做出

初步决定后必须对相关公众进行信息反馈,

详细陈述采纳或未采纳的理由,依法保障公

众参与的作用发挥。

2.2 体系构建的设想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体系完整

覆盖规划许可、规划执法和规划评估三个环

节。

2.2.1 规划许可环节

规划许可环节公众参与体系的总体构建

如图1所示,分为规划许可申请前、规划许可

过程中、规划许可决定公示和规划许可决定

后四个阶段。

(1) 规划许可申请前。

我国的规划许可是依申请进行的,因此

开发主体提交“一书两证”的申请,作为规划

许可程序的开始。提交申请之前,开发主体有

责任和义务首先进行相关专业部门和利益相

关者的通告和咨询工作,征询相关部门和四

邻意见。通告的相关资料和征询到的意见材

料由开发主体整理汇总,作为申请资料的必图1 规划许可环节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

Fig.1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ermission process

55

要部分。只有协商一致、各方确认的开发项目方可正式提出申请。

规划许可申请前公众参与环节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前置性原则,重点强调相关专业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咨询。根据开发项目的性质和影响,相关专业部门(可有选择地包括环保、交通、园林、市政、文物和有资质的规划设计机构等)对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专业的咨询或论证意见,供规划许可决策参考;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咨询,即要求开发主体在规划许可申请之前,与利益相关群体充分协商并取得一致,实行四邻意见征询制度。

(2)规划许可过程中。

开发主体提交规划许可申请后,规划主管部门应根据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等申请的不同性质,在做出规划许可决定前向社会公开与项目相关的规划资料、审批程序、开发主体提交的申请资料及适当说明等,并向社会征询意见。公示的期限不应低于两周,形式应该讲究多样化和实效性。在公示期内,公众可以提出各自的意见和陈述。规划主管部门对这些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做出初步的规划许可决定,并对提出意见的个人或团体进行信息反馈。重大的建设项目应进行规划许可的听证。听证过程邀请各方人员参加,由规划主管部门主持,听证结果记录在案,作为规划许可决定的依据之一。在对征询意见和听证结果充分考量的基础上,规划主管部门形成初步的规划许可决定。

(3)规划许可决定公示。

规划许可决定作出后,将规划许可的决定结果进行公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公示期一般不应少于两周,公示内容既包括决定结果,也应对决定理由作出明确说明。公示形式既要考虑所有公众的一般知情权,同时兼顾对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不同意见个人或团体的重点通告。公示期内,规划主管部门应负责对上一阶段收集到的公众征询意见或听证意见给予反馈,并尽量采用书面形式阐述采纳或未采纳的理由。

公示期内,允许公众对许可决定提出异议。如果意见与规划主管部门已做出解释的前述意见相同,可以不予考虑和采用;如果公众提出新的意见,提交新的证据,规划主管部门应该考虑重新审核许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公示期结束后作出最终的规划许

可决定。

(4)规划许可决定后。

在规划许可最终决定作出后,开发主体或相关利益群体的任何一方如对规划许可决定不服的,可以启动规划复议或诉讼,即规划救济程序。规划救济本身就是一个公众参与行为,为尽可能达成为各方普遍接受的公平、公正结果,规划救济应该成为一个广泛的公众参与过程,保障参与各方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一,复议前协商。按现行法规,在申请者向法定复议机关提交规划复议申请后,提倡复议机关在正式启动复议程序前先行组织一次复议前的协商会。协商会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协商会议上通过进一步的阐述、解释和交流,达成共识,尽可能在规划复议程序启动前解决争端,避免进入复议程序;另一方面,若争端不能通过协商会解决而必须进入规划复议程序的,协商会可讨论规划复议的程序细节,使各方对复议程序有充分了解,以实现程序公正。

第二,复议沟通。协商会未能解决规划许可争端的,法定复议机关依法正式启动复议程序。为使复议过程简洁、高效,复议机关应尽可能通过书面形式与原审批机关、公众、相关利益人及复议申请者等各方进行沟通、协商,了解事实原委,但若某一方提出公开听证要求,则必须由复议机关主持召开公众听证会。

第三,复议听证。听证前复议机关应将审批的相关背景情况及各方主张及理由予以公示,公示期至少1周。听证会由复议机关主持,原则上应接受各方意见陈述,既可以是现场口头的,也包括书面提交的。

第四,裁决公示。在利益各方充分表达意见、复议机关明察案由真相的基础上,复议机关最终做出复议裁决。复议裁决同样应设置公示环节,除公示复议裁决结果外,还应说明裁决的程序、理由和依据。2.2.2 规划执法环节

规划执法环节中的公众参与包括建设项目开工的参与、建设施工过程的参与和建设项目竣工的参与。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1)建设项目开工。

建设项目的规划许可获得批准后,开工前至少2周以上,应就建设项目的开工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的目的是向相邻地域的居民告知建设项目的主要情况和施工信息,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确保建设内容与规划许可一致,并不对公众利益造成侵害。公示的形式一般是现场告示,重大建设项目需要在地方媒体上公告。公示内容至少应包括建设项目名称、土地使用性质、用地位置、面积、四界以及建筑规模、形象和相关施工信息等。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公示内容和形式规范,保证公示内容的准确、完整、明确和醒目。

(2)建设施工过程。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56

项目施工过程中,规划主管部门同

样应提供方便和通畅的公众参与渠道,

接受公众就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信息

反馈和举报。公众可以各种形式辅助规

划主管部门进行规划实施的监督,提供

违法建设或违法用地的信息。一旦违法

行为发生,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

勘测、并广泛咨询公众意见,作出相关处

理决定,并向公众作出反馈。处理决定应

进行公示,公示期内公众有权提出异议,

规划主管部门有义务认真研究公众意见,

并在公布最终处理决定时负责任地作出

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

(3)建设项目竣工。

建设项目竣工后,开发主体向规划

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规划

主管部门应事先公布竣工验收申请的基

本情况,并在查验资料、现场勘测等验收

环节吸收社区代表参与,充分听取并征

询公众意见。然后,根据相关数据和资

料,考虑公众意见,做出竣工验收是否合

格的决定,并将相关信息公示。公示期内

公众有权提出异议,规划主管部门有义

务认真研究公众意见,并在公布最终处

理决定时负责任地作出采纳或不采纳的

说明。

开发主体若对建设项目施工过程和

竣工验收中的处理决定不服,同样具有

提起复议和上诉等行政救济手段的权利。

2.2.3 规划评估环节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规划评估。这是由规划主管部门组织

的、周期性的总结研究程序,既考察规划

实施与规划方案的一一对应性,同时评

估规划实施后的作用和影响,为下一轮

城市规划提供指导性发展建议。由于规

划评估过程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对新一

轮规划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规划评估过程的公众参与就显得极为重

要。借鉴香港启德规划检讨公众参与开

始、检讨和拟备图则三个阶段的程序[3],

构建规划评估环节公众参与体系如下

(图3)。

(1)规划评估前。

规划评估之前,应根据地方规划建

设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评估过程中公

众参与的政策细则(如香港城市规划署

编制的《启德规划检讨公众咨询摘要》图2 规划执法环节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

Fig.2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enforcement

图3 规划评估环节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

Fig.3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appraisal

57

[3]

)。细则一方面起到信息公开的作用,将评估本

身的相关背景信息告知公众;另一方面明确规划评估过程中各部门的职权责任、公众参与的技术方法、公众参与的程序等,使规划主管部门和公众都能够有据可依,保证规划评估过程公众参与的公开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细则的内容可包括两部分,即评估本身需要公开的背景资料和评估过程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背景资料包括:评估的对象、评估的背景、评估的内容以及技术性的规划竣工验收资料汇总等;评估过程公众参与的运行机制需要明确评估各环节公众参与的程序、方式、组织机构及其他相关事项。公众参与细则初稿完成后,应当予以公开。在2周的公示期内,公众可以提出任何针对细则具体条款的意见。细则初稿的公示形式应尽可能地让所有公众获得了解,尽可能利用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公示期后,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对意见进行疏理,尽量吸取各方建议,对初稿进行完善,并通过社区组织将意见的处理结果进行反馈,最终形成公众参与细则正稿。细则正稿应予以长期公示,直至规划评估结束。

(2)规划评估中。

规划评估公众参与细则制定后,规划主管部门开始主持规划评估,进入规划评估正式环节。包括公众意见的收集、编制评估报告两个阶段。

收集公众意见,向公众进行咨询,是规划评估环节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评估参与细则确定后,依照细则的相关规定,应采取问卷调查、公众座谈会、咨询专家意见、走访相关部门等多种形式征集公众意见,并对收集到的公众意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根据收集和整理的公众意见,规划主管部门开始着手规划评估报告的编制。规划评估报告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总结评估对象的整体规划实施水平、突出优点、存在问题、以及向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其二,对规划评估过程的公众参与过程进行汇总、归纳,形成规划评估的公众参与报告,作为总报告的组成部分。

(3)规划评估后。

规划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后进入初稿的公示阶段。公示期一般为2周,在2周的公示期内,公众可以针对报告中任何具体条款提出意见。公示形式应尽可能让所有公众获得了解。

公示期后,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对意见进行整理,尽可能吸取各方建议,对初稿进行完善,形成最终的“规划评估报告”,并通过社区组织将意见的处理结果进行反馈。最终的“规划评估报告”应予以长期公示和存档,供下轮规划决策参考。

3 结语

以上初步分析了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据此初步构想了完整覆盖规划许可、规划执法和规划评估三大环节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公众参与体系,对各环节内公众参与的内容、程序、方法等也作了分阶段的探讨和设计。诚然,仅仅依靠体系和程序的建立,并不能解决公众参与面临的所有问题。要使公众参与的体系得到稳固,公众参与的程序得到切实执行,还需要建立一系列诸如组织机制、运作制度、技术手段等相关机制作为支撑与保障(待后续论文深入研究)。但框架体系和参与程序的确立无疑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期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推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建设,使公众参与的程序具有严格、明确、刚性的制度规定,从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1

赵民.论城市规划的实施[J].城市规划汇刊,2000,(4):28-31.2

李增,丁国华.采光权案件审理之我见[EB/OL].2002-07-19.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 id=7023.3

都市规划-茂盛(亚洲)联营顾问.启德规划检讨公众咨询摘要[EB/OL].2006-12-25.http://www.pland.gov.hk/p_study/prog_s/sek_09/website_chib5_eng/chinese_b5/index.html.4

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

美国城市土地协会.社区参与:开发商指南[M].马鸿杰,张育南,陈卓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

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2):15-20,27.7

殷成志.城市规划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01.8

Altshuler A.The City Planning Process:a PoliticalAnalysis[M].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5.9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lanning Policy Guidance:Enforcing Planning Control[EB/OL].2004-2-12.http://www.communities.gov.uk/.

10Forester J.Planning in the Face of Power[M].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11Davidoff P.Adovancacy and Pluralism in Planning[M].

London:Routledge Press,1965.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

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 发表时间:2015-12-15T13:36:52.0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作者:陈小磊1 段金焕2 [导读]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增强规划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监督规划部门依法行政。 陈小磊1 段金焕2 1.身份证号码:412721************ 450000 河南郑州; 2.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50000 河南郑州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来构建公众参与的体系,使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使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体系;法律制度;组织一、公众参与及其重要性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是一种让社会上的多数人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定及决策过程中去的方法和途径。公众参与实质上就是公众与项目主持方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公众参与最先出现在北美国家的规划当中,起初是为了协调平衡各方(尤其是普通民众与政府、投资商之间)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规划方法,后来 发展到作为一种规划技术和规划理念被广泛采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增强规划的合理性;有利于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有利于监督规划部门依法行政。城市规划既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又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同时它还是一项带社会实践性质的公共事业。城市规划的这三种性质,要求政府的决策要尊重科学、尊重民意,而公众则应当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实施,一旦城市居民能够直接而持久地接触规划,成为规划制定和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行为便会更加科学与民主,规划决策便能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需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一)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不仅在参与管理上缺乏合理的机制,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也缺乏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中,对公众参与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尚未明确,使整个规划实施过程的公众参与效率和效果降低。因此在城市规划法中确立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是支撑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有效运作的基础。我国仅有的相关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里面第一次明确规定,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要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这无疑是我国城市规划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二)多元利益群体的博弈公众参与最开始被运用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公众与开发商、政府之间的利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编制的主导机构,负责编制总体规划和审议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时它又要全面地考虑城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希望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城市用地的扩张或城市的开发,这与中央政府的保护耕地和合理节约用地的精神相悖,也不一定符合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具有大量资本的开发商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是非常明显的,往往会为了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违背政府的意志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社会公众在三者利益的博弈过程中,永远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但他们作为城市的所有者,希望能更多的参与到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表达自己的价值倾向,与政府及开发商达成共识,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公众利益。所以说,不同的利益群体在参与到城市规划中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需求。(三)公众参与程度不足从我国城市规划各规划阶段中对应的公众参与形式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于城市规划的参与只是某些环节的,而且普遍还只是被动的听下看下,然后接受它,其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不足,往往形式大于意义。再加上长期处于这种被动的地步,使得城市规划在公众心里是政府和开发商等的事,而且相关部门对有关的规划信息对外公布和宣传力度也不足,导致社会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意识就更薄弱了。 三、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的体系构建(一)公众参与的保障要素1、法制保障 法律及相关制度是保证公众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获得参与权利的核心基础。其中主要权利包括: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委托权以及决策权。这是赋予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的基本前提,这样才能使公众实现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体现城市规划的立法为公,规划为民。同时,必须完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内容。应该在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在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及行政复议中对公众参与的内容和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切实保障公民参与权的实现。 2、技术保障 技术是保证公众在参与城市规划过程中,能轻易获取规划信息和知识的基本平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公众的教育改革;二是针对参与手段的技术革新。技术保障的含义是指方便公众获取规划信息、了解规划知识、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中,因此除了传统意义的纯技术革新以外,更包括有教育的改革,以提升公众自身参与的能力和效率。 3、资金保障 充裕的资金是保证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过程的先决条件。公众参与到类似城市规划这样的公共事业中,这就不得不考虑参与过程中将遇到的以下几个资金问题:①公众参与过程中本身所产生的具体费用;②有关城市规划过程的专业术语的翻译解释、冗长材料的总结概括所需要的资金;③相关的专家咨询费等。建立适合我国的公众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是实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公众参与的过程要素1、组织形式

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原理(1994-2010)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 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 ”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欢迎光临心至诚书店h t t p ://s h o p 60481356.t a o b a o .c o m / 本店专为同济城市规划考研 服务,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

浅谈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 摘要:从公众参与规划之缘和内涵切入,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规划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通过剖析我国刚刚起步的公众参与规划的问题和形势,探讨今后我国在如何真正体现公众参与规划、发挥调控作用、参与规划决策,并为实现城乡规划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社会公平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margin and connotation of planning,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the ques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how to embody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play a role in decision-making,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effort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equity, people-oriente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social justice 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存在很多学派,看法很不一致,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同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从自己专业的角度可以提出对城市的不同理论。但是,联合国于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他人类居住区的宣言》,简称《21世纪人居议程》,其中反复强调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观点。主要的传统理论有: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1933)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相协调的原则;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有如: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周围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要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行论述: ·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城市依赖地理的,经济等区域单位而发展。——1933年《雅典宪章》 ·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1933年《雅典宪章》 ·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1933年《雅典宪章》 (2)城市建筑理论 城市是以建筑为主题的,而建筑之道以人为本,建筑之美宜人为本。建筑的一切要素应以人的舒适、安全、愉悦为出发点。在有限的物质空间里,营造并延伸精神的自由空间(张开济,2000)。 (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吴良镛(2001.9)提出城市的五大纲领(生态、经济、技术、社会、人文艺术),五大系统(自然、人、社会、居住、支撑网络),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一个原则(“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俞孔坚(2000.6)提出理想人居原则——天、地、人和谐的原则,即城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要宜人为本。 (4)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是城市范围的,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复合体,是人类对自然改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的主体,城市是人工环境(各类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生产(主要指商品生产和精神文明生产)和消费(原料、食物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守恒的,但它们的价值是不守恒的,增值的主要原因与信息有关,这一过程还是非线性的。 (5)城市生态理论或生态城市理论 在殖民时期,欧洲移民兴建的沿海城市,都是以大教堂、主广场为中心,采用棋盘式布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和港口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墨西哥城、波哥大等很快发展为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次第出现。但城市只是按原有布局延伸扩大,出现了住宅短缺、交通阻塞、环境质量下降等情况。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有所发展。巴西为发展内地经济,

建构中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

建构中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机制 沈航葛明 (黑龙江大庆市大庆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探讨出发,从而分析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总结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1.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探讨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其本质是要通过公众对规划制定和实施全过程的主动参与,更好地保证规划行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性,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广大公众的利益要求,并确保规划工作的成功实施。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实际操作研究。在总结国外公众参与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推动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在活动方式、机制、途径上的发展。在对北美公众参与状况分析总结后,梁鹤年(1999)指出:北美的公众参与是建立在“美式民主”基础上的一种“契约式”民主,是一种买卖式的权利弹性分配,公众利益在其中不过是各种私益通过法定程序谋取最大满足的一个幌子。规划“官员”在规划中一没有政治权力,二不是真正广泛的公众利益的代表,实际上是处于有势力的利益团体与市政府之间的夹缝人物。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公众利益”概念要明朗和稳定得多,公众参与至少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协助官员了解下情,以及启发官员创新以维护公益。 2.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2.1城市管治理念与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自1990年代以来,“管治”作为一种理念,渗透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城市“管治”的研究也在学术界日益受到重视。而在规划中引入“管治”理念,将对加强城市规划的广泛认同性和顺利实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规划中“自上而下”或者“命令与控制”的模式已不能被理解和接受。而面对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现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及“管治”思想正对之产生的巨大冲击,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中,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公众参与规划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要重点对规划制度本身进行完善,保证公众参与规划的合法性及其过程的可操作性。 2.2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考察我国十年来公众参与的发展水平,不难发现,我国现状的公众参与程度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还远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我国除极少数正转向“受引导的互动合作式阶段”外,大部分地区才开始向“受约束的尝试阶段”过渡,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参与水平尚处在“公众完全被动式阶段”。 再从规划法规建设角度来分析,我国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法律保障缺乏也是阻碍公众参与活动展开的巨大绊脚石。张萍在《从国家本位到公众本位》一文中谈到:我国长期以来,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国家的需要完全代替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城市法规中也偏重反映国家意志的价值倾向。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确立的国家本位思想,在市场经济

城市规划选择题汇

一、选择题 1)较为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以(A )为开端。 A.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B.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理论 C.索利亚·马塔线行城市理论 D.戈列的工业城市理论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理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B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 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A.居住环境与建设环境相和谐 B.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C.工作环境与休闲娱乐相和谐 D.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和谐 3)城市公共设施系统布置与组合形态是( B) A.城市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标志 B.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和 形态表现 C.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 D.城市组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建设 核心 4)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 B) A.源泉 B.动力因素 C.基本条件 D.主要形态 5)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平均每人不得小于( B) A.5㎡ B.7㎡ C.9㎡ D.12㎡ 6)港口城市的总体布局需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B ) A.选好外锚地的位置 B.合理地分配岸线 C.发展仓储、物流产业 D.调 整居住规范 7)在客运繁忙的大城市,应( D ) A.提倡普及私人汽车,充分发挥小型汽车快速便捷的特点 B.多设置步行街,鼓励居民以步代车,减少车辆拥堵现象 C.拓展城市道路,增加主干道密度,提高通过能力 D.实施“公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导作用 8)城市管线的规划综合阶段主要任务是(A ) A.解决各项工程管线系统的布置问题 B.确定各种管线的平面位置和控制标高 C.解决各个管线之间在垂直标高上的矛盾 D.制定在各个管线相交点的工程技术措施 9)根据我国设计规范的要求,新设计的城市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 C ) A.20% B.25% C.30% D.35% 10)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是(D)保护。 A.人类活动遗址 B.民族传统文化 C.反映城市演变文物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浅谈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 摘要: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面前一项紧迫而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一、现代城市规划的背景 大约公元前1000年,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造就了古希腊人独立意识和优雅的生活态度。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突出的特征是追求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这可以说是后来整个人本主义的思想历史的发展。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席卷欧美,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生活质量日趋下降。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加大,地租成为支配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现代城市规划。人认识到这样无序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灾难性结果,并试图提出一个合理的城市模型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状况。可以说自城市规划理论发展之初,对人的关怀就成为其紧扣的核心与主题。 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逆城市化浪潮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上城市边缘地区的开发,使理论的实践成为可能。从而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英国的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他的基本思想是现在的城市和农村各有有利和不利的条件。通过有计划地分散工人和就业岗位来实现把城市集聚的有利条件整个地移到新的居民点上;翁温在1922年,又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卫星城规划理论”。其思想认为卫星城是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城的职能是接纳大城市过于拥挤的人口和产业,以减少在中心城市急剧膨胀所带来的问题。之后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等,均为早期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 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有着巨大的贡献,早期的城市规划师们提出了城市结构模型,开创了技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居住区街坊的规划也得到了进化,同时带动了城市美化运动和城市设计运动。但早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其处在一个战后的转性时期,不免流露出不少的时代局限性,如他们大多数只偏于绘制蓝图,陈述结果,但私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建设,从而产生很多矛盾;他们大多进行的是物质环境实体方面的规划,缺少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考虑。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城市规划的管理不完善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城市规划不能展现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不能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导致城市规划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情况,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阻碍。有些决策者对城市规划的理解只是一种政绩的体现,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格外重视眼前的利益。很多房地产以及土地开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规划滞后而施工超前的情况,资源配置问题没有进行重视,同时用地结构也出现了比较松散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开发商,而是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争夺。城市规划规程中更多的是对多元素、多因子、多利益群体的需求体现,规划的过程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进行参与,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际中,公众参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人们的权利没有得到重视,利益集团的参与导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6822901.html, 浅析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作者:徐先建 来源:《硅谷》2009年第10期 [摘要]市民、机构等在城市规划中处于参与主体地位,在城市规划中扮演重要作用,构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机制参与主体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93-01 一、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界定 城市规划是有关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所实施的管理。公众参与是指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源自公共管理学中的公众参与概念,是指公众直接参与到城市建设的调查、构想、评议、决策和实施等中来。它是城市建设管理层面里的公众参与,摒弃了原来只有专家专断,或是官员独断的规划管理过程,力求将最大范围的市民引入到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来,听取各阶层对于规划管理的意见建议,从而在规划与建设城市的过程中更全面地反映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并保障其合法权益。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参与水平、参与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参与深度难以触及规划的核心环节。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深度主要体现在市民的意见对规划决策和实施影响力、干预力的大小。然而,目前公众对城市规划的参与“形式”重于“实质”,参与的主要效果是加深了对规划项目和规划事务的了解,在规划的过程中起到了“参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 本科考的是城乡规划理论知识 ——包括对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对城乡规划制定、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的了解、熟悉、掌握程度。 主要内容可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第二部分:城市规划体系 第三部分: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1、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 城市与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就是,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城市是以要素集聚为基本特征的,是生产、消费和交换的集中地。 2、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加上公元后的2000多年,城市的产生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3、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城市的发展阶段分为:农业社会城市 工业社会城市 后工业社会城市 4、欧洲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核心的模式。 古罗马时期—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古罗马的营寨城 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公共建筑 绝对君权时期—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和公共广场

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论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摘要:所谓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和利益集团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参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使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形成合力,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城乡规划中实施公众参与机制能够有效的协调思想、减少各方之间的矛盾,同时增强市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从而能够保证城乡规划的更进一步有效的实施。本文首先分析了公众参与的概念,然后阐述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并归纳了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重点探讨了加强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环节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决策;反馈 Abstract: the so-call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e public and interest groups demand variety situation has taken a coordination strategy. It emphasize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top-down, bottom-up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to form resultant force,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ideas, redu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main body, improve public decision-making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which can ensure the furthe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n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and sums up the problems of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城市规划选择题1(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较为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以(A )为开端。 A.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B.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理论 C.索利亚·马塔线行城市理论 D.戈列的工业城市理论 2)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理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B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 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 A.居住环境与建设环境相和谐 B.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C.工作环境与休闲娱乐相和谐 D.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和谐 3)城市公共设施系统布置与组合形态是( B) A.城市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标志 B.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和 形态表现 C.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形式 D.城市组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建设 核心 4)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 B) A.源泉 B.动力因素 C.基本条件 D.主要形态 5)城市中的绿地面积平均每人不得小于( B) A.5㎡ B.7㎡ C.9㎡ D.12㎡ 6)港口城市的总体布局需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B ) A.选好外锚地的位置 B.合理地分配岸线 C.发展仓储、物流产业 D.调 整居住标准 7)在客运繁忙的大城市,应( D ) A.提倡普及私人汽车,充分发挥小型汽车快速便捷的特点 B.多设置步行街,鼓励居民以步代车,减少车辆拥堵现象 C.拓展城市道路,增加主干道密度,提高通过能力 D.实施“公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主导作用 8)城市管线的规划综合阶段主要任务是( A ) A.解决各项工程管线系统的布置问题 B.确定各种管线的平面位置和控制标高 C.解决各个管线之间在垂直标高上的矛盾 D.制定在各个管线相交点的工程技术措施 9)根据我国设计规范的要求,新设计的城市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 C ) A.20% B.25% C.30% D.35% 10)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是(D)保护。 A.人类活动遗址 B.民族传统文化 C.反映城市演变文物 D.历史建筑 1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称为(B) A一类工业用地,B二类工业用地,C三类工业用地,D有污染的工业用地。 12)城市中有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B) A最大风向频率的上风向。B最大风向频率的下风向。 C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向。D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13)T21代码在城市用地类型中表示(D) A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中的第二个中类。 B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中第二个中类里的第一个小类。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工作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其特征的研究,结合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方法进行探讨。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施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ing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combining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method in our country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Promote our country’s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tstanding people-oriented,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City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本质上是通过对土地、空间等资源的安排来进行利益分配。近年来,随着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等诸多原因,各利益团体冲突不断激化,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原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实际需求。 一.引言 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经历了物质形态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三个阶段。城市规划的视角逐渐由高、大、全转向细、微、点,由专家转向市民,由自上而下的权力集中转向由下至上的探索。1962 年,保罗·达维多夫认为规划的整个过程充满选择,做出任何一个选择都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而规划师不应以自己的判断标准来代替社会的选择。他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探讨,提出了规划应反映社会各界声音的主张。随后1965年,在此基础上,达维多夫提出了“倡导性规划”的概念,认为应将城市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充分协商不同群体的利益,并为其各自的活动进行协调。“倡导性规划”的概念成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理论基础。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进入了社会发展规划阶段,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局面开始形成。

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陶景平 作者简介:合肥市规划局督察处处长,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其特征和理论的分析,和如何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方法的探讨,为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公众朝着为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环境和生态社区的方向参与城市规划进行了一些探索。 我国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与公众的矛盾时有发生。为缓和各类矛盾,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分配,构建和谐社会,公众参与是上述要求的必需。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市民)对城市规划编辑管理过程的参与。它源自于美国、加拿大,最初是为了宣泄市民的“不满”情绪,以稳定民心,保持社会安定,而后上升到寻求公众政策,城市规划制定、决策、管理民主化的高度。本文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的经验及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一、国外公众参与及其主要理论 国外的公众参与经历了物质形态建设规划、数理模型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几个阶段。规划工作的视点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由鸟瞰的专家角度转向市民的角度,由理论性、专业性和集中的权力转向自然、具体、由下至上的探索。在形态建设规划阶段,公众参与仅仅是限于了解和聆听,规划部门根据公众提出的意见对规划加以修改,经采纳后付诸实施。在数理模型阶段,由于公众很难理解复杂而抽象的数学模型,公众参与仅限于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的“精英层次”。在社会发展规划上,1962年,鲍尔·戴维多夫(Paul Davidoff)提出了倡导规划(Advocacy Planning)。他认为,从社会政治学角度来看,规划师应该正视社会价值的分歧,并选择与社会底层人士相同的价值观: 一方面规划师要成为他们的政治倡导者,另一方面又为他们提供规划的技术知识。从这以后,城市规划更注重社会科学、价值观念及判断,人和人性的关系成为城市规划中考虑的重点,城市规划也更注重政治科学,规划决策往往是在政治层面上做出的,实施时也需要各个政府部门的协作。城市发展也不仅被视为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公众参与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是制度和立法。 1965年,鲍尔·戴维多夫发表了“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一文(Advocacy and Urslism in Planning),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规划没有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公众利益,只有不同的“特别利益”。规划工作者要自己明白,并要公开表白,究竟他为哪一个利益作规划,并要为受规划所影响的其他人发言(梁鹤年:北美的经验与教训,1999)。在理论上,美国谢莉·安斯汀(Sherry Amstein)1969年的《市民参与的梯子(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一文被视为公众参与的最佳指导文章。在该文中,她把参与梯子分为八级,归纳为三类。梯子最下的一段叫“不是参与的与”)(Nonparticipation),有两级。最底的是“操纵”(manilpulation):邀请活跃的市民代言人作无实权的顾问,或把同路人安排到市民代表的团体中。其上一级是“治疗”Therapy):不求改善导致市民不满的各种社会与经济因素,而要求改变市民对政府的反应。梯子中段是“象征性的参与”,共三级。先是“通知”(Information):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主要内容 ?一城市规划编制实践相关理论 ?二国外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三中外城市规划体系比较 ?四城市规划主要理论介绍 第一讲城市规划编制实践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二规划编制的依据 三规划的目标 四规划的实施 1. 规划的概念 (1)规划的主体——政府 ——公众利益的代表者 ——有权威对城市内各个体和组织的利益进行分配 ——有能力保证规划的实施 (2)规划的客体 ——城市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 为“满足市民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开展的对城市物质或非物质设施和环境的“设计、安排”。 (3)规划的核心 ——城市和区域发展 发展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基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阶段更要求一发展为先。 发展是全方位和可持续的,但经济发展是基础的基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领会和体现这个道理。 (4)规划的目标 ——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目标 目标是规划设计的依据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建设布局、规划管理来实现的 目标具有多维性、层次性 (5)规划的合理性 ——专业上的科学性与管理上的可行性 符合技术标准规范,经济合理 符合法律政策规定,具有操作性 (6)规划的实施 ——政策、法律和组织的保障 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组织机构 2. 规划编制的依据 ◆法律依据 ◆技术依据

◆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 ◆——发展条件和机遇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产业发展方向的决定 ——区域分工理论、成本比较理论 2)城市发展容量的限制 ?水、地、能源等资源的支撑能力——资源容量 ?城市及其区域对污染的自净能力——生态环境容量 ?城市合理规模——各种条件综合决定的,而非仅由经济效益决定的。(2)社会背景 ——历史与文化背景 1)历史基础 ?规律与借鉴,文化的传承 ?历史的纵横剖面分析 2)文化背景 ?城市和区域文化既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 方式。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后者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它 存在于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组织的 整合功能。 ?任何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背景的力量。从宏观层面看,文化发展不仅以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形式直接 推动生产发展,还以政治制度形式、思想意识形态为推动区域发展提供保障。 从微观层面看,各经济主体的文化建设,对弘扬其精神,塑造形象,提高其文化 含量,从而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背景 ——人口与劳动力及就业问题 1)人口与劳动力的数量及其增长变化 ?城市规模的人口因素决定(经济因素?人均GDP与城市化——城市 化的低质推进) 2)人口与劳动力的素质 ?自然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 3)就业与失业 ?民工潮与民工荒;伪装失业(非公开失业)与公开失业4)脑流失问题 ?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创新型城市建设 伪装失业这—概念原来并不是针对不发达经济而提出来的,最初提出这—概念的是琼.罗宾逊。她指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解雇工人,其结果就会使得许多工人不得不从事更加劣等的职业。她认为这些工人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为负,井把在这样低的边际生产率下的就业叫做伪装失业。 罗宾逊在给伪装失业下定义时不仅考虑到了经济发达的城市工人具有伪装失业现象,同时也指出不发达的农业部门存在伪装失业。 伪装失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