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的显微解剖研究

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的显微解剖研究

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的显微解剖研究
椎基底动脉和脑干腹侧面的显微解剖研究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与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以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征和精神症状为多见,主侧半还需病变尚有不同程度的失语、失用和失认,还出现病灶侧的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出现特征性的病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称黑蒙交叉性麻痹,Horner征,动眼神经麻痹,和视网膜动脉压下降。如颅外段动脉闭塞时,颈动脉可有触痛,呈条索状,搏动减退或消失,颈部可听到异常血管杂音。如侧支循环良好,临床上可不出现症状。多普勒超声扫描除可发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外,还可见到颞浅动脉血流量呈逆向运动。 (2)大脑中动脉:最为常见。主干闭塞时有三偏征,主侧半球病变时尚有失语。中动脉表浅分支前中央动脉闭塞时可有对侧面、舌肌无力,主侧受累时可有运动性失语;中央动脉闭塞时可出现对侧上肢单瘫或不完全性偏瘫和轻度感觉障碍;顶后、角回或颞后感觉性失语和失用。豆纹动脉外侧支闭塞时可有对侧偏瘫。 (3)大脑前动脉:由于前交通动脉提供侧支循环,近端阻塞时可无

症状;周围支受累时,常侵犯额叶内侧面,瘫痪以下肢为重,可伴有下肢的皮质性感觉障碍及排尿障碍;深穿支阻塞,影响内囊前支,常出现对介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出现精神症状伴有双侧瘫痪。 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1)小脑后下动脉(Wallenberg)综合征:引起延髓背外侧部梗塞,出现眩晕、眼球震颤,病灶侧舌咽、迷走神经麻痹,小脑性共济失调及Hroner征,病灶侧面部对侧躯体、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2)旁正中央动脉:甚罕见,病灶侧舌肌麻痹对侧偏瘫。 (3)小脑前下动脉:眩晕、眼球震颤,两眼球向病灶对侧凝视,病灶侧耳鸣、耳聋,Horner征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病灶侧面部和对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 (4)基底动脉:高热、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软瘫及延髓麻痹。急性完全性闭塞时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个别病人表现为闭锁综合征。 (5)大脑后动脉:表现为枕顶叶综合征,以偏盲和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多见,此外还可有体象障碍、失认、失用等。如侵及深穿支

腹主动脉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效应。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一般来说,男性每10年主动脉直径扩张0.9 mm,女性为0.7 mm。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病因: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破坏中膜弹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分类: (1)分类: 病理性分类①真性动脉瘤:瘤壁各层结构完整,病因多为动脉硬化性。 ②假性动脉瘤:为动脉破裂后形成,无完整动脉壁结构,瘤壁由部分动脉内膜和纤维组织构成,瘤腔内血流通过动脉破口与动脉真实管腔相交通,临床多见于创伤性动脉瘤。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后者比邻上颌内动脉的起源处,而上颌内动脉位于甲状颈干和肋颈干的近端。在5%的患者中,左侧的椎-基底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发出。此外,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通常和椎-基底动脉的颅外段吻合,他们向外延伸,形成前和后外侧脊髓动脉的分支。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常大小不一致,左侧的椎动脉较右侧者为大。椎动脉在C6一C1颈椎横突孔中上升,从后绕过寰枕关节经枕骨大孔入颅。 硬膜内椎动脉上行,沿着延髓侧方走行。椎动脉发出脑膜后动脉、脊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极少数脊髓后动脉起源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绕过延髓,越过扁桃体,供应小脑下蚓部、第四脑室脉络丛、小脑半球的下面。在1%的血管造影中,椎-基底动脉可能终止于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近端向下行,然后形成良好环路。 这些环包括了小脑后下动脉邻近的前、侧和后髓段。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小脑或脑干梗塞,而这种梗塞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位于橄榄核后和下部分的近髓段梗塞可出现典型的延髓被外侧综合征。其表现为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呕吐、构音障碍、呃逆、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听力减退、同侧面瘫、味觉减退、同侧horner征、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丘脑和上段脊髓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有20%是由后循环缺血引起的。过去由于诊断方法和临床资料的缺乏,普遍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预后很差[1]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研究的深入,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有了很大的认识。 1 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和定义 上世纪50年代,发现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颅外段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推测是由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血管分布区组织仅靠侧支循环供血,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称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并将此概念引申到后循环,产生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

可见,经典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有两个含义,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2]。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更有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 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后循环缺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后循环缺血同前循环缺血一样,只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两种形式。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国际上也已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这种概念的更新体现了人们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有利于开展科学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我国在此领域的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 2 常见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现已证实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有:①动脉粥样硬化

椎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的研究进展

椎动脉的解剖与变异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5-24T17:02:57.5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5期作者:彭泽鸿1 余平1 彭菁菁1 董迪烽1 祝峰1 [导读] 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椎动脉解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1.长沙医学院2013级本科临床6班湖南长沙 410219; 2.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椎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成基底动脉供应脑后部、小脑及脑干。当椎动脉发生病损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器官的缺血,即椎动脉供血系统出现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功能并产生一系列身体症状。笔者通过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椎动脉解剖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关键词:椎动脉;变异;解剖学;进展 椎动脉供血系统作为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颅内段分布于脑干(延髓到间脑尾侧l/3)、大脑半球的后1/3(包括部分颞叶、枕叶)和小脑。在脑底面通过大脑动脉环与颈内动脉互相交通,其分支在蛛网膜下腔内吻合成网[1]。本文从椎动脉的解剖、常见变异等方面加以探讨,为临床颈部手术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提供解剖依据。 1.椎动脉的正常解剖特点 1.1椎动脉的行程: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穿颈6~颈2横突孔,并弯向后侧,绕寰椎侧后方,经椎动脉沟转向内面,穿寰椎后膜、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入颅腔后沿延髓的腹侧达斜坡,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会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并经桥脑腹侧的基底动脉沟至脑桥上缘,最后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两大终支[2-3]。 1.2椎动脉的分段:椎动脉全程分为四段:横突前段(VI)段,椎动脉起始至进入颈6横突孔[4]。横突段(V2)位于颈6~颈2横突孔。枕下段(V3)为颈2横突孔至椎动脉穿入硬膜处,短而弯曲,可进一步分为两部分,即水平段(V3h)及垂直段(V3v)。V3h由椎动脉出颈1横突孔,弯向内侧,走行于颈1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由静脉腔隙衬垫。V3v则向下移行于颈l横突孔内至颈2横突孔,被静脉丛包绕[5]。颅内段(V4)由椎动脉穿硬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直至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6]。 1.3椎动脉在颅腔内的分支:椎动脉在颅腔中有四条主要分支。(1)脊髓后动脉:自椎动脉内侧壁发出,绕延髓下降,出枕骨大孔,沿脊神经后根下行,沿路与后根动脉吻合。其起始有时发小支供应薄、楔束及其核以及绳状体的尾背侧部[6]。(2)脊髓前动脉:始自椎动脉嘴部,经枕骨大孔下降入椎管,左右脊髓前动脉合成一细干。沿脊髓前正中裂下降,沿途与前根吻合。其起始段发出延髓支,分布于椎体、内侧丘系、内侧纵束、顶盖脊髓束、舌下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3)延髓支:是一些不规则的小支,直接进入延髓分布于延髓的白质。(4)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多在橄榄榄体下端自椎动脉外侧壁起始后,绕过橄榄体下端向背侧,继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根背侧上行,至脑桥下缘再沿绳状体转向下,至蚓垂分为内侧和外侧两支[5-7]。 2.椎动脉的变异特点 椎动脉的变异类型以起始部位的变异最常见,此外还有椎动脉管径、数目、分支、吻合等的变异型,颈部手术中要避免伤及变异的椎动脉[8]。 2.1起始部位变异:最常见的为左侧椎动脉直接起自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上,约占正常人群的5%。国外资料显示,左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比例为2.4%~5.8%;国内也有资料显示,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比例约占 3.2%~ 4.2%[9]。也有从头臂动脉[10]、颈外动脉[11]等部位发出的变异,或是与其它动脉以共干形式发出[12]等。 2.2行程变异:主要为穿横突孔部位的变异,有穿C5~C1横突孔的,有穿C4~C1横突孔的[13],也有上行到C3才穿横突孔或是不穿经横突孔的[14]。 2.3数目变异:以左侧双椎动脉常见,李敏才发现1例左侧双椎动脉,其中左侧椎动脉由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穿上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而左侧副椎动脉由左锁骨下动脉发出后,行程较短,主要营养脊髓[15]。或左锁骨下动脉发出两条椎动脉,并行一段后,位于后方的椎动脉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位于前方的椎动脉走行于第6颈椎横突前缘,于第6颈椎与第5颈椎间前后两条血管并为一条椎动脉[15-17]。 2.4管径变异:有左、右椎动脉的外径相差近一倍或两倍以上。 2.5其他类型的变异:右椎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之间有吻合,与基底动脉之间也有吻合。也有右侧椎动脉式变异等[18]。 3.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异常 当颈椎横突生长骨赘,在转头时,椎动脉穿过横突孔部分可受挤压。椎动脉被压闭能出现症状:头晕,眩晕,复视,口周麻木,视物模糊,耳鸣,共济失调,双侧感觉缺失和晕厥[19]。第1-2颈椎关节突肥大,也能在转头时压迫椎动脉[20]。C3—C4椎间盘突出,在姿势变动时,也可挤压椎动脉或其脊髓支,导致阵发性颈髓缺血,患者出现双上肢力弱,表现为桶人综合征[21]。超声研究荟萃分析认为,颈椎病患者转头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比健康人转头对椎动脉血流量的影响要大[22]。即使在不转头的情况下,类风湿导致颈椎严重变形,也可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23]。因此在临床上进行颈部手术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时要注意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这异常情况。 综上所述:由于在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其进入横突孔的部位变异较多,在临床颈部手术中应该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情况,以免误伤椎动脉,也要考虑到颈椎病变所致椎动脉异常,从而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症治疗。参考文献: [1]刘茂才,陈光忠,李昭杰.椎动脉系统解剖及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6(7):754-756. [2]Bmneau M,ComeIius JF,George B.AnteroIateral approach to the V2 segment of the Vertebral anery[J].Neurosugery,2005,57(4Suppl):262-267. [3]Mitchell J.The venebral anery:a review of anatomjcal,histopathological and fhctional factors innuencing blood now to the hindbrain[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05,2l(1):2306.

椎动脉的解剖及其变异

椎动脉的解剖及其变异 【关键词】椎动脉;变异;解剖学 椎动脉是脑部血液供应的一个重要来源,当椎动脉发生病损时,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范围内器官的缺血,从而严重影响其功能并产生一系列症状。本文从椎动脉的解剖、常见变异等方面加以探讨,为临床颈部手术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提供参考。 1椎动脉解剖 椎动脉在胸膜顶前斜角肌间隙内上方发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经颈前方上行,向上穿第6至第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腔,在脑桥下缘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根据其行程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前部)从椎动脉发出至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前;第二段(横突部)椎动脉走行于上6个颈椎横突孔中;第三段(寰椎部)出第1颈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颅内部)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内的部分。 在影像学上,将椎动脉分为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V3(寰椎段)指从椎动脉V2段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到寰椎横突孔的一段;V4(枕骨大孔段)指自V3段上端开始,水平向

内行一小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V5(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 椎动脉管径两侧不一致,一般左侧椎动脉外径较右侧大。其中第一段起始处左侧为(4.74±0.85)mm,右侧为(4.50±0.94)mm,入横突孔处左侧为(3.92±0.76)mm,右侧为(3.51±0.90)mm[1]。第二段左侧为(3.39±0.55)mm,右侧为(3.12±0.51)mm,第三段左侧为(3.63±0.69)mm,右侧(3.62±0.63)mm[2]。 2椎动脉的变异 椎动脉的变异以起始部位的变异最常见,此外还有椎动脉管径、数目、分支、吻合等的变异,颈部手术中要避免伤及变异的椎动脉。①起始部位变异。最常见的为左侧椎动脉直接起自左锁骨下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上,约占正常人群的5%。国外资料显示,左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比例为2.4%~5.8%;国内也有资料显示,椎动脉起于主动脉弓的比例约占3.2%~4.2%[3]。也有从头臂动脉[4]、颈外动脉[5]等部位发出的变异,或是与其它动脉以共干形式发出[6]等。 ②行程变异。主要为穿横突孔部位的变异,有穿C5~C1横突孔的,有穿C4~C1横突孔的[7],也有上行到C3才穿横突孔或是不穿经横突孔的[8]。③数目变异。以左侧双椎动脉常见,李敏才发现1例左侧

颅外椎动脉超声检查全解

颅外椎动脉超声检查 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高海港译王洋审校 摘要:颅外椎动脉(VA)超声检查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检查技术。本文概括了VA的解剖和 VA超声扫查方法,并证明和讨论了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中区分椎动脉-锁骨下动 脉还是冠状—锁骨下动脉窃血,以及在主动脉瓣膜疾病、VA的狭窄和闭塞、VA的夹层和 动脉瘤、椎基底动脉机能不全等方面的应用。 只要VA出现直接或间接的异常循环征象,包括VA近端或远端的损伤,颅外段椎动脉(VA)超声检查就很有价值。本文旨在讨论超声在评价颅外椎动脉方面的作用及在检查VA 疾病中的标准。 椎动脉的解剖 椎动脉分为四段[1]。1-3段表示颅外段椎动脉。第一段为脊椎段或横突前段,起自锁骨下动脉(SCA)起始部至C6椎体横突孔。V1段的超声显示差异很大,但是在大多数病人都能很好显示[2]。V1段大多起始于SCA背侧,但是很少起始于SCA腹侧;通常在其进入C6横突孔前发生扭曲,常被描述为一个明显的环[3]。椎动脉的V1段的意义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多发生于起始段。 V2段是从C6横突延伸至第二颈椎出口。V3段是从第二颈椎至椎管[4]。V4段是颅内段,延续为基底动脉。V2段只能在椎间显示,因椎骨声影不能提供足够的视窗。V3段在入椎管前都能显示。 解剖变异 起源异常 最常见的起源异常是左侧椎动脉直接由主动脉弓发出,发生率达5%[3,4]。在这类变异中椎动脉从C5而不是C6水平进入椎管。其它变异包括主动脉起始部和远侧的锁骨下动脉(SCA)起源,极少数起源于左颈总动脉(CCA)或左颈外动脉。右侧VA发生于主动脉弓或RCCA的起源异常非常罕见。 应用解剖学 VA与颈内外多条动脉相通,在发生狭窄或闭塞时可提供侧枝循环。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Willisian环之前。最常见的例子是肋颈干的一个分支——颈深动脉与VA之间的交通,在VA狭窄或闭塞时提供顺行充盈。其它例子包括颈外动脉枕支经其atlantic分支和硬膜下间隙的动静脉网灌注同侧VA 。 b)Willisian环。后交通动脉提供后侧Willis环的左右侧之间的血管连接。 c)Willisian环之后。在大脑表面,大脑后动脉皮质支之间在皮质幕上吻合建立了侧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