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徐浩楷书陈尚仙墓志铭

(唐)徐浩楷书陈尚仙墓志铭

(唐)徐浩楷书陈尚仙墓志铭
(唐)徐浩楷书陈尚仙墓志铭

2018年唐代墓志铭-精选word文档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唐代墓志铭 篇一: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 龙源期刊网 .cn 浅述春秋至唐代墓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作者:张云珂 来源:《文教资料》201X年第29期 摘 ; 要:墓志铭作为古代非公务应用文的一种,始于春秋,在南北朝之际逐 渐成熟,在古代文体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墓志铭的含义为起点展开, 明确墓志铭的内涵,继而分析其产生及特点;接着根据墓志铭自春秋至唐的历史流变来发掘墓志铭的文体特征,总结每个朝代的墓志铭在文体特征方面出现 的新特点,并对具有代表性的的墓志铭名篇进行分析,更直观清晰的归纳出墓 志铭文体特征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墓志铭 ; ;文体特征 ; ;文体流变 墓志铭是古代碑志文中的一种,与墓碑文互为表里。《曾子固文集》有言: “碑表立于墓上,志铭则埋于圹中”,因此墓志铭又称“葬志”“埋铭”“圹志”“圹铭”等[1]。古代多数墓志铭刻于石碑上,也有部分刻于砖的称为“墓砖记”“墓砖铭”,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常见的墓志铭通常分为两部分:第 一部分是序文,往往以散文的形式记叙死者的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这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墓葬文化传承的载体,表现的形式[2]。 墓志铭在墓碑产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埋葬于墓中并刻有墓主事迹的石刻。 随着历史的演进,不同朝代的墓志铭,在文体特征上体现出不同的新特点。中 国古代的墓志铭源于石刻墓碑,而石刻墓碑又是碑刻的一种。碑刻,即是将文 字刻在石碑上借以长期流传的文化产品。碑刻产生于甲骨泯灭、钟鼎衰微的秦 汉之际的摩崖刻石,如秦代之《泰山刻石》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东汉后期群雄 混战的局势和汉末晋初禁碑令的推行,客观上促进了墓志的兴盛,并最终促成 了墓志文体的形成,它的出现乃是当时社会的需要。孔子曾言“慎终追远”[3],即为了缅怀祖先,必须重视丧葬之事。而墓志铭的主要作用便是“慎终追远”,从墓葬文化的角度而言,其在我国丧葬领域内地位十分重要[4]。所以,墓志铭也便成为古代文体学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人们深入挖掘探索。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导读: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 :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

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 :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楷书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1.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2.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3.鲁迅及其代表作品 4.狗年楷书对联 5.狗年楷书春联 6.楷书春联横批 7.唐代诗人白居易简介及其代表作 8.当代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汇总

墓志铭

墓志铭初探 【摘要】墓志铭是我国古代墓葬中一种重要的出土文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社会研究价值。墓志铭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探索、成熟、高潮、衰落的逐渐演变。墓志铭漫长的演变过程对于弥补历史文献遗漏、认证墓主人的身份、考究时代的家族观念和社会风俗、精神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墓志铭演变过程研究价值 一、墓志铭 什么是墓志铭?《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的解释:“埋入墓中的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文字。由于在志文之后附有用韵语所作之铭,故又称为墓志铭。一般多刻于石上,也有写刻于砖上的,还有个别的是用铁铸或瓷土烧成的。”墓志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刻有文字的物质载体,如上述所说石、砖等;二是指其上的文字。“铭”是指志文后面的韵语部分,一般来表达悼念哀思之情。 二、墓志铭的演变过程 我国墓志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萌芽、探索、成熟、高潮、衰落的过程。 (1)萌芽期 关于墓志铭的萌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让各方都信服的统一的说法。 在张同印《隋唐墓志书迹研究》中,他认为:“关于墓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秦汉砖。1972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的秦刑徒墓中发现了一批刻画在砖石上的文字,内容是姓名、籍贯一类;……汉代刑徒砖文的内容更加的具体详尽,一般注名死者的姓名、籍贯、身份、卒死的时间,有的甚至标明死者尸骨所在的位置,以备家属祭奠、迁葬。”当然,无论是秦代还是汉代的刑徒砖文,从形制到内容都与后来的墓志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秦代刑徒砖初步具有了墓志的某些性质,其目的和作用与后来的墓志有许多相同之处:埋于墓穴之中;标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对墓穴起到标识作用。刑徒砖文内容虽然简单,与后来墓志的基本目的相同。 日本的比野文夫在他的《关于墓志的起源》一文中称:“由于魏晋时代严禁在墓前立碑,迫不得已,在墓中埋下小型的碑来代替墓碑,这被看作是墓志的起源。” 冯时、金文馨《墓志起源刍议》认为:“墓志的完整形式包括首题、志文及颂文三部分内容, 现存的秦汉志墓文字显然不具备这种形式;……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的考订, 我国墓志的起源可溯至秦代”。

CCTV-4国宝档案《唐颜真卿书郭虚已墓志铭》20121128解说词

唐颜真卿书《郭虚已墓志铭》 2012年11月28日解说词 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创立了气势雄浑、字体敦厚的颜体书法。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文很多,今天要为您介绍的是他中年时书写的《郭虚己墓志铭》。 这方郭虚己墓志铭1997年出土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镇,如今,收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墓志高160.5厘米,宽105厘米,为青石质地,盖顶刻有,唐故工部尚书曾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16个字。专家说,此墓志上的墓志铭,是公元749年,由中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为楷书,共35行,1150字,字体端庄秀劲,此墓志因深埋地下,所以完好如新,颜真卿所写的碑文,大多已残缺损坏,所以《郭虚己墓志铭》显得更为珍贵。它记载了墓主人郭虚己的生平事迹,郭虚己是山西太原人,他先后任中丞使、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位,在守卫唐朝边境的战役中,郭虚己亲率士卒在战场上拼杀,屡立战功,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他还对边境地区的不安定因素进行了整治,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郭虚己去世,终年五十九岁,他死后,皇帝下令为其举行国葬。从志文看,颜真卿对郭虚己的才学品德十分钦佩,墓主刚正不阿的气节以及衷心赤胆的正气,都是颜真卿所倾慕的,所以志趣相投是颜真卿为郭虚己撰书墓志的原因,郭虚己去世后,她的妻子请颜真卿书写了《郭虚己墓志铭》。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志铭的第二行刻有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的内容,中国古代大多数墓志铭上都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名字,而《郭虚己墓志铭》上为什么会刻有书写者颜真卿的名字呢?郭虚己这块墓志铭不单把颜真卿这几个字自己的落款落下来,而且落在前面。孟新英(偃师商城博物馆副馆长):“因为颜真卿在给郭虚己撰写这方墓志铭的时候,颜真卿的官职已经比郭虚己要高了,上级为下级题写东西的时候,可以留下自己的名字,而且可以直接题刻在前面,有这么一个说法。” 书写郭虚己墓志铭的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后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挤,他被贬到平原郡任太守,平原就是现在的山东德州。唐肃宗时期,颜真卿任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唐德宗年间他被叛将李希烈所杀,死时七十

唐代的权葬与迁葬研究——以墓志铭为中心

唐代的权葬与迁葬研究——以墓志铭为中心唐代的权葬与迁葬研究——以墓志铭为中心 摘要 本文以《唐代墓志汇编》为中心,研究唐代权葬及迁葬问题。丧葬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的情感寄托。研究唐代丧葬制度对于理解唐代社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对唐人的丧葬形式,有“归葬”、“权葬”、“权厝”、“迁厝”、“迁衬”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其实勾勒了唐人在死后的不同归宿。第一种是归葬,即归葬祖茔,这是最为时人认可的丧葬方式。第二种是权葬,又称权厝,即权且埋葬在祖茔之外的地方。第三种是迁厝,又称迁柑,即在权且埋葬之后,又迁回祖茔归葬。在三种方式中,关于归葬,前人学者已有充分研究,而权葬和迁葬,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将权葬与迁葬结合起来考虑,在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唐代墓志汇编》中所记载的权葬信息,并主要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唐人的最终归宿问题,以及时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本文认为唐人权葬后有两种可能,一种指权葬后不再迁葬,权葬地即为最终归 宿地;另一种则是权葬后,再迁葬祖茔或其他地点。出现权葬及迁葬现象,是由文化、习俗及经济等众多因素造成的。笔者认为,虽然在唐代社会宗族观念依然很强,但不再归葬祖茔,而是权葬于现居地的情况也大量出现。究其原因,是社会流动使唐朝聚族而 葬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另外,很多案例表明,很多人在权葬后 不再归葬祖茔,而是迁葬两京,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考虑方便任职于京城的 后人时时祭拜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政关键词:唐代,墓志铭,权葬,迁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诗柳子厚墓志铭翻译赏析

古诗柳子厚墓志铭翻译赏析 《柳子厚墓志铭》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原文】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

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

四大楷书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四大楷书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期中唐代就有三位。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姚辩墓志》、《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及《皇甫诞碑》。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东方画赞碑》、《麻姑仙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

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_唐温邈墓志铭_考释_黄林纳[1]

温邈墓志1997年出土于河南济源,现藏 于河南博物院。墓志青石质,分为志盖和志石两部分。志盖为盝顶,正方形高为79.5厘米,宽为79厘米,正书“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并序”。四斜刹装饰有极为精美的四神以及云纹图案(图版一)。墓志高76.5厘米,宽76厘米,正书34行,满行34字(图版二)。温邈在《新唐书》中有载,但是寥寥几笔,甚为简略,而墓志却洋洋洒洒1200多字。温氏家族在唐代自温大雅之后,一直作为望族,墓志不仅详细地介绍了温邈的情况,而且涉及了温氏的家族世系,和其兄温造、温逊等人,以及当时的一些社会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墓志许多内容可以弥补两唐书记载之不足,纠正两唐书记载之疏漏和错误。故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其父温佶的神道碑文[1],对墓志略作考证。 墓志录文如下: 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墓志铭并序/ 承议郎守河南尹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李珏撰/ 温先生讳邈,字顺之。本巳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人,廿六代仕/周为司马, 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永徽中,礼 部尚书赠左仆射大雅,于先生为六代祖。/仆射生工部侍郎、瀛洲刺史无隐。瀛州生范阳令晋冲,范阳生金吾卫长史仁礼。长史生/南郑令、赠谏议大夫景倩。南郑生太常丞、赠谏议大夫辅国,先生即太常谏议/君第二子也,出于高平李氏,外五代祖司空李勣为唐功臣。先生幼而聪悟,长有/名节。年十五丁谏议君忧,勺浆绝口,加人数等,始以至孝知名。服阕,从师授六经,览/百氏史,钻研涉猎,俾夜如昼。故能于学无所不通,于人无所不容,卓荦绝伦,为时儒雄。与/弟故礼部尚书造,故至德令逊,侨居邺郡,复有三虎之号。贞元初,四郊多垒,戎府强大,有/若马燧、刘洽,宿兵两河,观望形式。先生或飞短札,或诣辕门,质责异端,指明逆顺。二/师皆词屈心伏,以客卿处之。然正言高步,龃龉难合方将,以夔皋之道翊赞/。大君丁太夫人忧,哭无常声,几至灭性,筑坟栽树,皆出身力。时遇亢旱,草木不滋/, 《唐温邈墓志铭》考释 摘要:温邈是唐代晚期宰相温造之兄,唐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温大雅第六代后人,其墓志内容可以和其父温佶神道碑相印证。本文结合温佶神道碑对温邈墓志进行了考释,在补充和纠正了史书记载之不足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及其背景。关键词:唐代;温邈;温造;温佶;墓志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14)05-0079-06 黄林纳 谭淑琴 (河南郑州450002) 考古研究 江汉考古2014.5/总第134期黄林纳、谭淑琴,河南博物院。 作者:

墓志铭常见词语简析

墓志铭常见词语简析 (四川武胜·符云俊) 一、前言 墓志属于碑文的一种。指刻于墓碑的文章,用来记叙死者的生平和家世。古代的墓碑分为两种,一种埋于地下叫作墓志铭;一种立于地上叫作墓表文。我们现在所说的墓志一般从广义言之,包括二者在内。墓志的基本特征是为死者歌功颂德,故其语言难免有浮夸之词。举凡家庭主妇,不管其德识如何,动辄比诸孟母陶母、鸿妻莱妇;而于亡故男子,益发竭尽褒美之词,极端者有如杨衒之所斥“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 墓志拥有大量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各种辞书失载,而且在其他各类典籍中也较为罕见。首先,墓志保留了一些特殊的称呼语。如可用“ 家门” 借指父亲。称谓新颖奇特人所罕闻。其次,墓志具有许多特色词,为现行辞书所失载。仅以同丧事有关的词为例,墓志中对“死”有许多委婉的说法如“终堂”、“摧兰”、“珠沉”、“丧美”、“埋金”、“瘗质”、“梦琼” 、“摧梁” 、“梦楹” 、“泣瑰”等,《汉语大词典皆未收。对墓石,墓志亦有许多美称,如“贞础”、“贞瑶” ,《汉语大词典》亦未收,但收了含义相近的“贞碣” 、“贞珉” 、“贞琬” 。又《汉语大词典》未收“玄础” 、“玄琬” 、“玄瑶” ,但收了“玄石” ;未收“翠琬” 、“翠珉”、“翠础” 、“翠石”,但收了“翠琰”;未收“丰础” 、“丰石” 、“丰琬” ,但收了“丰珉” 。对坟墓,古人亦有忌讳,因此也有许多婉称。如“玄房” ,《汉语大词典未收,而收了“玄宫” 、“玄堂” ;未收“泉室” 、“泉堂” ,而收了“泉宫” 。 此外,墓志中有一些赞人才德美好之词,如用以赞扬官员正直清廉而深

受百姓拥戴的“辍相” 、“去兽” 、“移蝗” 等词,《汉语大词典》未收,而收了意义相近的“辍舂” 、“驯雉” 、“ 集凤” 。又如形容妇女品行容止的“ 闺仪” 、“阃则” 、“阃训” 、“阴则” 等词,《汉语大词典》未收,而收了意义相近的“闺训”、“闺范”、“阃仪”、“阃范”、“阴仪”。如墓志中可用“ 久要” 表示永远,用“ 从天” 表示出嫁,用“ 挺” 表示号称,用“ 摧慕” 表示悲伤,用“ 仿佛” 表示美好,用“显晦” 表示阳世和阴世,用“ 安神”、“宁神” 表示安置亡灵,用“侠窟” 表示义士居住之所,而这些一般词语皆为《汉语大词典》所缺收。如“醮”只指女子嫁人,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却误释为“再嫁” 。“细人” 本为“ 姬妾”之义,而现行辞书多释为“青年侍女” ,其实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乾覆”本指父亲的荫庇。《汉语大词典》释为“喻父”,乃属望文生义。“阴仪”,《汉语大词典》释为“皇后”,而“阴仪” 乃指妇女的德行容止。“幽扃” ,《汉语大词典》已收,惟释作“ 坟墓” 。其实,“幽扃”乃指墓门。如“玄宫”,《辞源》释为“王者墓穴”,《汉语大词典》认为指“帝王的坟墓” ,其实可泛指墓穴。“坤德” ,《汉语大词典》认为指“皇后的功德”,而墓志亦常用以称颂良家妇女。“坤仪”,《汉语大词典》释为“犹母仪。多以称颂帝后,言为天下母亲之表率。” 实则不然,墓志中往往用之赞颂一般妇女。再如“偏罚”,《汉语大词典》认为“指丧母” ,其实也可指丧父。“偏露”,辞书认为指“ 父死” ,而实际上还可指丧母或父母双亡。“靡他”,辞书释为无二心,诚然。可有时则特指女人不改嫁。“攀号”,《汉语大词典》认为指“ 哀悼帝丧” ,其实,可泛指哀悼亲友、尊者之丧。“瘗玉”,《汉语大词典》释为“埋葬已故的美女”,而其实可泛指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

楷书四大家简介及作品风格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着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人物介绍 1、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唐朝欧阳询: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唐朝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着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唐朝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4、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着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元朝赵孟頫: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着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 欧阳询,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也称“率更体”)。 风格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

大唐故赵府君墓志铭

大唐故赵府君墓誌铭 唐故骠骑大将軍,試左金吾衛將軍、寶應元從功臣、天水赵府君及夫人清河张氏墓誌铭並叙。 公諱琇,天水人也,殿之贤臣。曰:飞飞廉廉之子;升升带带之孙;曰﹕造造父父,仕秦善驭,封于趙城①,因命爲氏焉。自晉大夫巳降,至于漢魏間,氏族昌盛,輝映史册,畧而不書從左氏之义。曾祖諱曜,名器,道德邁于時哲。耽翫史籍,恬然自怡,屢降宮車竟不爲起,名列處士,星占少和微。處士生王父元簡,以貞蠱立節,少而不群,自筮仕之初逮于顯位,皆以清白著。累曆榮貫,實爲良吏,無何位屈于命在旦命,授懷州別駕。才當半刺聲振題舆,公即別驾長子也。少懷忠列,志氣不雜,七奇三略,口不該通。起家爲澤州刺史呂公贲衙門,將酬知已也。旅會,國步艱阻,胡羯亂黨,鹞張蟻聚,兵甲蝟,英豪俊悉被羅弋太尉李公署。公爲感激,正將收複京邑,大著熏口,及太尉薨相國公署,公爲承天軍兵馬使。乹元公奉诏命追赴阙下,授右金吾引駕朗將。及代宗幸陝,公奮激忠勇,扈從銮舆險阻艱難備賞之矣。咱駕還宮阙,授公寶應元從功臣、天水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繇是熊業崇成功盛,名實貫時,故得開國之封,食菜之邑。曲回天鑒,恩诏稠畳,以貞元十年寢疾彌流,不祿于長安私第,享年六十八。 夫人清河張氏,故獻陵令子琦之女也。年僅初笄,作嫔君子。恭接娣似,孝奉舅姑。口娩口質,動必合禮。孜孜婦行,飾于閨門,豈圖齊眉之歡,玉樹先折,夫人尤沮,外示貞素,內融同未亡人垂廿載,

訓育遺嗣,皆有見焉。不幸以元和八年任命癸已歲秋八月廿八日終于泾州私第,春秋七十七。有二才子,長曰文竧口,次曰文幹,皆恭承嚴訓,間望克彰,兄侍藩維,弟職禁衛,靡所不欽。 居喪衰赢,觸地隕絕,苫由之次,蘇而複號。以松柏路遙,身許王事,歸葬之禮難遂考心。旋以其年十月五日,合袝于泾州回中原南,從權禮也。以泳迹忝中外命,爲志也銘曰: 卓哉趙公,仗義懷忠。七奇三略,鳳不該通。天寶未年,胡羯起戎。 公口成師,自西阻東。收複鎬京,施其戰功。恩拜金吾,威武雄雄。 爰彼夫人,威儀容止。年僅笄口,作嫔君子。孝奉舅姑,恭承娣似。 玉潔蘭芳,貞姿可擬。蕭蕭閨門,令望不已。如何不升,玉折蘭萎。 想彼貞姿,孰不爲悲。松柏路遙。歸袝難期。甲宅回中,禮許從宜。 古原崔嵬,泾水委迤。冥冥夜臺,千古在斯。刻石篆文,永以志之。 [题解] 此墓志铭刻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放于赵琇墓室内。1982年7月平凉市博物馆在泾川县城关乡袁家庵一社员基门前发现唐代墓志铭一合,经调查为社员袁根牛1967年修庄基时从一古墓中挖出。1983年7 月平凉市博物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保护。除“大唐故赵府君墓志铭”一合外,这次共清

论唐朝书法教育的特点

论唐朝书法教育的特点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家传式教育和官学式教育是唐朝书法教育的两大基本形式,家传保持了书法艺术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但对创新带来了局限。书学的建立使书法教育更加规范化,唐朝开设书法专业课程,其书法教学具有权威性。 唐朝书法教育家传式教育官学式教育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举世闻名,无与伦比。中国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民族艺术瑰宝中大放异彩。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继晋朝书法艺术发展成为第一个高峰之后,唐朝又将书法艺术推向了又一高峰。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太平,在这之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的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空前兴盛的景象。此盛世带来的丰厚物质基础,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唐朝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艺术家,墨迹流传比较多,大量碑帖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 教育作为封建王朝推行儒学的重要手段,在唐朝得以大力发展,而书法教育作为六学之一跻身于官学,成为唐朝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师徒相授是唐朝书法教育较普遍也较重要的教学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勤砚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将我国教育史上的师徒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血缘关系”,一类是“非亲非故”。 一、唐朝家传式书法教育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一篇《家书抵万金》中写到:“家学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样式。中国文化世代相传,家学一脉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归根到底,一切家学皆国学。所谓家学,无非是在自己家里学到的国学。国学宏富,纳新融旧;家学渊奥,探微烛幽,弘扬家学,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弘扬国学,可助旧邦维新,国家兴盛。”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家学作用非常重要。 家学教育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为父子相传。如:陆柬之与陆彦远的父子关系。明代陶宗仪《史书会要》中记载:“陆彦远,柬之子,时谓小陆,传父书法。”另外,被称为“大小欧阳”的欧阳询及其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二是母亲传授子女,比如颜真卿母亲殷氏。《新唐书》中《颜真卿传》中记载:“(颜真卿)少孤,母殷氏躬加训导。既长,博学,工辞章,事亲孝。开元中,举进士。”颜真卿的母亲殷氏是颜真卿的第一任老师,在母亲教授子女的方式中,有相同一点就是父亲去世,母亲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母亲一般都出身名门望族,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家教。三是通过联姻建立起的亲戚关系。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到陆柬之,乃“虞永兴之甥,临学舅氏,得其法。”陆柬之学习书法是跟随舅虞永兴。根据唐代张怀瓘的《书断》及宋代朱长文的《续书断》记载,唐代书家61人,有家学关系者就有26人。 通过这几类家传式教育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家传在唐朝书法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这种教育方式多数存在于名门望族,传授者家族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典籍丰富珍贵,有优越的教学条件。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蔡显良 【专题名称】造型艺术 【专题号】J7 【复印期号】2011年06期 【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1年8期第117~125页 【英文标题】The Origins and Continuation of Tang Dynasty’s Kai Calligraphy: Revisited 【作者简介】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 【内容提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这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 的弘道布法,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 书法产生广泛影响。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 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 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异议。“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熟。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本身体系。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二、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史上,成就空前”①。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有莫大的关系。 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 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南宋陈思编《书苑菁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② 抛开偶或出现的传抄舛误,此篇关于唐代楷书笔法授受与传承的文献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关于书法笔法授受与传承的问题,古人极其重视,“古人编织出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很严密的谱系,其中一个观念就是想证明凡是书法大家,都是得到口传手授的书法真诀的人。对于口传手授古人确信不疑,而且态度很肯定,可见这个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很深,不可动摇。笔法传授谱系是以书法名家系连而成,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谱系之内口传手授、脉系不断,源流井然。这个谱系内部自成体系,对外则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古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③。但是只有卢携此篇明确是特指楷书笔法的谱系递传,而他论皆泛指书法笔法,比如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晚唐张

唐代书法艺术鉴赏

唐代书法鉴赏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鉴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包括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唐代书法之盛,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真楷造极。出现了欧、虞、褚、薛、颜、柳等一大批著名楷书巨擘。其二,草体观止。出现了孙过庭、贺知章、张旭、怀素等著名草书大师。其三,行书扬波。出现了唐太宗、李白等行书高手。其四,篆隶不绝。出现了李阳冰、史惟则、韩择木等篆隶大家。其五,书论煌煌。出现了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书议》、《书法要录》等著名书学论著,欧阳询写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下那些大师的风采吧! 我们熟知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就属于

唐初的代表人物了,都说了唐初四家了嘛,其中,欧阳询、虞世南入唐时已然60多岁,皆是身历隋、唐两代的人物,二人位高名显,其书法为时人所玉。 欧阳询的代表作有《九成宫酸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等;虞世南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褚遂良的代表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等。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

唐代官吏夫人墓志首题刍议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 《洛阳隋唐研究》第二辑,是以中国唐史学会洛阳唐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为主的历史文化论文集,设有《文化通论》《史事评说》《文学研究》《艺术探讨》《贞珉考释》几个栏目,内容涉及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问题、宗教文化、教育科举、文学艺术、文物考古等方面,其中对洛阳地区近年出土的石刻文物的研究和考释,系国内首次研究和最新发布。 贞珉考释·唐代官吏夫人墓志首题刍议 郑莉 刘明 余扶危 研究唐代官吏夫人墓志首题,不仅可以了解其夫君的官职、爵位、食邑、籍贯、姓或名,还可了解夫人本身的姓氏、籍贯、家宗、封号等诸多问题。同时,首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可以大致看出夫人墓志某种首题形式出现、兴盛、衰落的时代。有的首题的内容,含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是一定政治条件下的产物。 本文从《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千唐志斋藏志》、《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等书中,收集到一些唐代官吏夫人墓志首题资料,这里把它们分为六十七类加以研究。 第一类:首题内容有朝代、官职、夫姓、夫人姓。有下列几种形式:第1种首题中无"故"字。排列顺序为朝代、官职、夫姓、妻和姓、墓志名称。见于高祖武德六年(623);高宗上元二年(675),永淳元年(682);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天授元年(690年);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如开元十二年:"大唐吏部常选夏侯君前妻樊后妻董合葬墓志铭并序。"第2种首题中有"故"字,在夫姓与夫人之间。排列顺序为朝代、官职、夫姓、夫人姓、墓志名称。见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高宗显庆元年(656)、三年、五年,龙朔二年(662),总章二年(669);武则天圣历二年(695),长安三年(703)、四年;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德宗贞元元年(785)。如圣历二年:"大周鼎州泾阳县尉杜君故夫人赵氏墓志铭并序。"第3种有"故",在府君与夫人姓之间,排列顺序为:朝代、官职、夫姓、故、姓、夫人、墓志名称。见于睿宗景云元年(710);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如景云元年:"大唐少府监中尚丞李府君故赵夫人墓志铭并序。"第4种有"故",在朝代与官职之间,顺序为:朝代、故、官职、夫姓、妻、妻姓、墓志名称。见于高宗永徽二年(651),显庆元年(656)、四年、五年,龙朔元年(661),麟德二年(665),乾封元年(666)、二年,咸亨二年(671)、五年,永隆元年(680)、二年,永淳二年(683);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天授二年(691),长寿二年(693),万岁通天二年(697),长安四年(704);睿宗景云元年(710);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宪宗元和十七年(817)。如显庆元年:"唐故黄州总管府阳城县丞王君夫人阴氏墓志。"第5种有"故",在朝代与官职之间,君与夫人之间有"及"。顺序为:朝代、故、官职、夫姓、及、夫人、姓、墓志名称。见于高宗龙朔元年(661),咸亨三年(672),永隆二年(681);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如龙朔元年:"大唐故云骑尉王府君及夫人魏氏墓志铭并序。"第6种有"故",在官吏和妻之间,顺序为朝代、官职、故、妻、妻姓、夫人、墓志名称。见于高宗龙朔二年(662):"大唐陇西王府侯司马故妻窦夫人之铭并序。"第7种有"故",在朝代与官职间,府君后为姓。顺序为朝代、故、官职、夫姓、妻姓、夫人、墓志名称。见于高宗仪凤二年(677);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如仪凤二年:"大唐故施州司马张府君王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并序 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在香消玉殒千余年后,去年9月,其墓现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备受关注。而完好的墓志,982个字的志文,究竟给我们还原怎样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7日,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披露或者颠覆了很多史书记载的内容,墓志记载的情节,堪比今天的古装剧。记者采访多位唐史研究专家和考古专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说,上官婉儿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出土于甬道正中,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上首皆朝北。其中志石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总共有982字。 记者发现,志文主要记载了其家族的来历,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上官昭容祖父三代,其祖父上官仪的官职就罗列有10多个。而对上官婉儿的经历描述则颇为简略,主要记载了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唐朝嫔妃等级,相当五品官。后提到的婕妤、昭容、昭仪均高于才人),神龙元年(705年)42岁册为昭容,之后请求皇帝贬自己为婕妤(jiy),唐隆政变(710年)被杀,死时47岁。 五大揭秘 墓志内容远超此前考古专家所说“没有什么爆炸性内容”,虽然不足千字,多位专家却从中解读出诸多历史颠覆: 揭秘一 祖籍:家族从南方迁到甘肃后又有分支 长期以来,由于婉儿祖父上官仪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唐朝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上官婉儿也就是三门峡人。但是在墓志上,则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guī)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

该墓志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颛顼(zhuānxū)高阳氏(五帝之一),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楚怀王之子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官职为姓,这也是上官姓氏的来历。而子兰也就是历史上谗言陷害屈原的人。 为何上官仪是河南三门峡人,而婉儿却是甘肃人呢?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狄仁杰真相”讲座主讲人于赓哲解释说,汉代,上官家族从南方的楚国迁徙到甘肃天水,之后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门峡,上官仪就是三门峡人,这与婉儿墓志所说的祖籍甘肃并不矛盾。 揭秘二 先后嫁父子两皇帝经历堪比武则天 上官仪在唐高宗(李治)时位居宰相,上官仪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且连累全族,婉儿刚出生就进入掖廷(宫女居住和犯罪家属妇女宫中劳动之处。)为奴。《新唐书》记载,上官婉儿“年十四,武后召见,有所制作,若素构。”婉儿是因文采被武则天所发现和起用的。之后嫁给了武则天之子唐中宗(李显)。在嫁给唐中宗期间,曾与武三思等人私通。 然而,墓志明确记载婉儿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才人,42岁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这在史书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也颠覆了以往的记录。也就是说,婉儿先后嫁给了唐高宗和唐中宗这两位父子皇帝。”于庚哲说,其经历与武则天颇为相似,武则天十四岁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被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接回宫中,册封为“昭仪”。 于庚哲说,上官婉儿虽然是高宗才人,但他推测可能是武则天指定的,为了给婉儿一个名份,摆脱官奴或宫人身份。 揭秘三 拼死阻止安乐公主索要“皇太女”之位 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陕师大教授杜文玉说,史书上记载,安乐公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xx 【专题名称】造型艺术 【专题号】J7 【复印期号】2011年06期 【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1年8期第117~125页 【英文标题】The Origins and Continuation of Tang Dynasty’s Kai Calligraphy: Revisited 【作者简介】xx,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 【内容提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这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的弘道布法,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书法产生广泛影响。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异议。“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 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熟。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本身体系。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二、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史上,成就空前”①。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有莫大的关系。

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 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南宋陈思编《书苑菁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 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② 抛开偶或出现的传抄舛误,此篇关于唐代楷书笔法授受与传承的文献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于书法笔法授受与传承的问题,古人极其重视,“古人编织出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很严密的谱系,其中一个观念就是想证明凡是书法大家,都是得到口传手授的书法真诀的人。对于口传手授古人确信不疑,而且态度很肯定,可见这个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很深,不可动摇。 笔法传授谱系是以书法名家系连而成,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谱系之内口传手授、脉系不断,源流井然。这个谱系内部自成体系,对外则有一定的封闭性。在古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③。但是只有卢携此篇明确是特指楷书笔法的谱系递传,而他论皆泛指书法笔法,比如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的《传授笔法人名》以及宋代朱长文《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等。卢携文中所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