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注重体验

——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之我见

襄阳区邓湖中学刘红丽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从而呼吁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必须让他们回归生活,注重对生活的体验。

【关键词】生活写作源泉回归体验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要求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它再次重申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学生们课余时间大多

被关在教室里上课。根本没有春日草地上的嬉戏,夏日里的垂钓,秋日里的放风筝,冬日里的堆雪人、打雪仗……没有机会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的只是学校“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有的只是教室——宿舍——饭堂之间枯燥的三点一线,有的只是上课、上课、上课。

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教学事实上就是代“教师立言”,代“考试立言”,代“教材立言”。他们完全没有对生活的感受,没有现实生活激起的喜怒哀乐,怎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快的原因主要就是对生活的陌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生活信息的储备。

为什么一再强调对生活的体验?这里涉及到文学理论的一个根

本问题, 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从文学史上看,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直接反映生活的,它们的人和事件都来自当时的社会生活。如长篇巨著《红楼梦》的开头,作者通过空空道人与石头的对话,就接触到这个问题。他说:“其间离合悲欢,兴哀际遇,具是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这说明他的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和人物都是有生活根据的,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过程如实表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及其悲剧,是鲁迅根据生活中遇到过的许多真人真事经过加工熔铸而创造出来的。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也说:“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上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贴近生活,让生活“原滋原味”地从我们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善于调动微感觉,捕捉生活中令人心灵颤动的极细小的生活“切片”。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金波老师,就是在母亲搂着他吟唱“拉箩箩,扯箩箩,收了麦子蒸馍馍。蒸个黑的,放在盔里,蒸个白的,揣在怀里。”等无数个童谣声中,感受朴素的饱含乡土气息的民间童谣的律与美。享受与母亲一起游戏的快乐,学会感悟生活,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引领他走向了文学殿堂,为孩子们创作了大量情真意美的诗篇。正如他在《童谣》中写的那样:“妈

妈教的童谣,是开启我生活大门的钥匙,它在我面前展现了绚丽多彩的世界,……”

由此可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有了对生活的体验,才能抒写对生活的感悟。如果抛开生活体验而对学生大谈写作技巧:诸如开头如何点题,中间如何展开,结尾如何照应。甚至于鼓动学生模仿课文,下苦功夫背范文等。无疑是缘木求鱼。当然,不能说这样做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点儿用都没有,多了解一些文章的开头、结尾、结构方式等写作范式至少可以帮助学生规范写作,不至于写作时离题万里。多背一些优秀范文、记住一些名言警句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语感……但是,仅仅做到上面这些是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让学生去认识和感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必须帮助他们形成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真正影响学生思想的是他们的经历和体验,而不是教师灌输给他们的观念和评价。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领悟写作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的心灵、思想说话,让真实的作文在学生的心里安营扎寨。鼓励学生去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比如一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小孩就无法写出真实的城市生活,相反一个从小长在城市的小孩就无法体会放牛的乐趣,钓

虾的欣喜。南方的小孩无从知道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北方的小孩也无法想象在当地白雪纷飞的时候南方的人却只穿薄薄的单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有了这股源头活水,学生写作时才会文思泉涌如溪水般长流长清。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就力主“生活化”,他在教学生作文时所用的训练材料,都尽可能来自学生生活,要求学生作文时必须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他说:“每一位同学的生活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每一个同学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他写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自己心灵的轨迹和生活的镜子。”

为此,我们为人师者一定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牢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一真理,让学生回归生活,注重对生活的体验,这样我们的学生就会写出越好越多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现代文学三十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再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又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28-96=128-100+4,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4 难以理解。我便设计了一个“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我要过生日了,妈妈带了128元钱去商店买一个96元的布娃娃准备送给我。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4元,(应加上4元)。所以,多减去的4应该加上。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而具体的经验更提炼上升为理论(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让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音乐(心得)之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音乐论文之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新课程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运用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将音乐融入自然 有一“音乐模仿自然起源说”,即音乐模仿大自然音响产生。既然音乐源于大自然,那么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回归自然。“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主动发展。新课程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我们该怎样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呢? (1)激发音乐兴趣 新课堂最离不开的是什么呢?——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他是成功大门的钥匙,而它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应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 大自然是音乐的宝库。让学生走出课堂,使一颗颗美丽的心飞向旷野,来到清澈的小溪旁、幽静的竹林中、丰收的稻田里……去聆听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沙沙的树叶声和花香鸟语中去听音乐、学音乐。让他们认识到音乐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无处不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扩展音乐领域 课外音乐活动就是音乐与生活相连接的桥梁,使抽象的音乐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受时间、空间和教材的限制,让学生走出”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充分解放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广阔的音乐领域中自由地飞翔,愉快地感受、欣赏和表现音乐,发展音乐才能。 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时,让学生用生活中熟悉并喜爱的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读节奏,在快乐的小动物叫声中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在游戏般的生活情境中完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教学,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开展音乐活动 记得我在一次音乐课上开展了”小歌手大擂台“的活动,这个班上有一名女同学胆子特别小,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要上台唱歌就更别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她,你可以请一个小伙伴一起唱。一曲下来,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发现胆小的她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我便进一步引导,”你们的歌声真动听,大家都陶醉了,你可以单独再来一曲吗?“教室中,掌声再次响起。面对同学们一双双期盼的眼神,她涨红了脸,我也及时投予了信赖的眼神,当我惊喜地听到了从她嘴里发出的甜美歌声时,我顿时感觉爱心是可以融化冰雪的。 二、从生活中提炼音乐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是一种不具想的艺术,音乐的这样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演绎提供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1)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妙精选作文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妙精选作文 回归自然让生活更美妙 雨后的清晨,我站在咸阳湖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是那么的美妙而清新。想起今年从春节开始,PM2。5就高居环境监测榜,今年三月底四月初时,居然到达了10的高值。一个春天都灰蒙蒙的,风沙肆虐,春雨也不肯光临,呼吸时总感到空气中有尘土的味道。这都是因为人类肆意毁坏大自然,现在开始自尝恶果了。 现在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拯救地球,重建我们的‘美妙大家园’呢?那就必须是低碳环保的生活,爱护环境回归自然,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妙。 什么是‘低碳’呢?低碳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地进行人与自然的交流。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生活。但是对我来说,就是节约和环保,就像现在,我洗脸的水留下来洗衣服、拖地,而淘米、洗菜的水也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我们平常出门也尽量的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平常出去吃饭尽量自备碗筷,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在能看见是尽量不要开灯,不用的东西可以送给别人让他循环再利用……总之,低碳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做我们都能做到的,去节约每一张纸,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地球,在目前是唯一合适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子孙后代,我呼吁:大家都加入到低碳生活中来,回归自然,从我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妙。【写作指导:演讲稿与精选作文跟讲话稿的区别】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标准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煽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⑴演讲和表演、精选作文有的区别 首先,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习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次,精选作文是作者通过文章向读者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则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严格地讲,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⑵演讲稿类属于讲话稿 演讲稿类属于讲话稿,这要求它遵从讲话稿的一般写作规律,而演讲不同于一般讲话的区别,又决定了演讲稿的独特性:首先,演讲稿更加注重选材立意,在选材上多属主动型,切实根据听众的愿望和要求,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 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

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①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4.□□元; ②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5.□□元; ③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8□元; ④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2□元; ⑤小明用去15.24元,小红用去15.82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 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儿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冰溪小学陈珊英 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此外,我还运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成功的环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经验告诉我:但凡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的策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5803605.html, 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的策略分析 作者:谢秀梅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0期 摘; 要:幼儿阶段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幼儿园教育就尤为重要。幼儿园应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游戏环境,通过对学校现有只有的开发,使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增进幼儿与自然间的关联,为幼儿构建一个回归自然与生活的游戏网。本文简单分析了我国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基本现状,探讨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策略 在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就是游戏活动,并且游戏不单单对幼儿起到身心放松的作用,也能够促进幼儿身心方面的发展。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活动需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幼儿园更是需要彻底贯彻,将游戏教学充分融合到教学活动中的原则,真正的实现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并且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着手,使游戏回归童真更加贴近生活,使游戏道具与游戏环境回归于自然,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成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我国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教学行业的不断改革创新,幼儿园教育逐渐被大家重视。因此,培育幼儿的发展成为了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幼儿园教学包含着游戏教学组成部分,游戏教学更是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不断重视,以及各种幼儿园拔地而起,致使当今幼儿园教育呈现出比较混乱的局面。随着幼儿教育机构的不断增多,机构内教师资源不够、聘用部分不够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幼儿的安全问题,没有开展能够培育孩子能力的教学活动,更不用说将游戏教学完美的结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高效的促进幼儿的成长发展。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忽视游戏教学的重要意义,只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导致游戏教学没有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应用。幼儿教育机构想要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满足时代与幼儿教育行业的要求,需要将游戏教学活动有效融合进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保证幼儿能够更好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开展幼儿教学的时候,虽然会在教学中会加入部分游戏,但是主要的教学还是以理论知识为重点,没有重视到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的意义。教师通常将游戏作为管理幼儿的一种控制手段,通过游戏便于学生的控制管理,枯燥乏味的游戏活动致使幼儿逐渐丧失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二、幼儿游戏回归自然与生活的策略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多年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问题,我有几点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

息。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

注重实效 回归生活

注重实效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7-12-05T14:06:12.02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9期(上)作者:冯绍全[导读] 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 (广安市广安区石笋镇第一小学校广安 638000) 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的认识也逐渐由最初的迷茫、无措而在实践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之所以要对小学品德教学进行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工作虽然备受重视,各级教育部门也花了大 力气,但是德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这一次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加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这一次实施新课程的尝试体验中,我认识到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举措。而要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教师注重细节无疑是落实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根本。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的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生活又是细节合成的。所以,构建生活的课堂,注重细节,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的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到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正确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品德培养中最基本的,与其做一个整天怨天尤人的人,不如学会换个角度看世界,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十个字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的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十个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真正学会就要真实地运用。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道德的形成不一定是看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细微之处见大局。这天我班体育课,老师安排学生进行小型竞赛。看得出孩子们兴致很高,叫我感动的并非精彩的比赛场面,而是有一组同学赛完后时,非常真诚地、由衷地对下一位同学说:“加油!加油!”这完全是他们自发的,没有教师刻意地教他们这么去做,也没有人引导或者提醒他们,他们就这么做了。自然而然的,没有丝毫的做作或矫情。这令我又想到了课堂上他们给予进步同学鼓励的掌声。那也是他们自发的,我没有规定或说要求他们鼓掌,他们就这么做了。我欣慰,我骄傲!因为这是我们班的孩子。也许他们不是很聪明伶俐,也许因为家境的缘故,他们很多地方都不如优越家庭出来的孩子:不如他们见多识广,不如他们灵牙利齿,不如他们乖巧世故……但我可以骄傲地说:他们的纯真善良,是最值得我骄傲的!在这个飞速发展又浮躁的社会,这样的感动曾经被人们忽略甚至抛弃,当人们再次回头来寻时,是多么迷惘。忽略它容易,寻回它难哪!我们的孩子们从小也缺乏这种关注和感动,在成人的竞争中,他们也学会了竞争。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是否还有像学会为他人加油这样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人们去追求?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我们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贵在坚持,把习惯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重视习惯的力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些道理,对其一生的影响更大。从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处着手,小到离开座位放好凳子(自动翻起的椅子用手挡一挡);踩过的椅子记得擦干净(最好踩自己的椅子);下雨天乘车逛超市记得带个塑料袋盛起来,避免把伞上的水弄到别人的衣服上……从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

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

木质生活 回归自然

木质生活回归自然 木,作为一种载体,在都市与自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人在家中也能享受到那种置身于自然的舒适。木质生活是一种原生状态,是人们心中寻找自己、展示自己和抚慰自己的一种表达,它可以代表一段时间和过往,又可以代表主人的气质,承载生活的诉求,而木居文化也正是向人们传达着这种创意、自由和天然的讯息,唤醒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重视。 淡淡的木质幽香 木质材料或许更适合这个需要清新感的冬季,对于家来说,木质内里的实在比外在的美观也许更值得人留恋,也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成为有关家的记忆里最温馨的片段。用木材质打造的空间,呈现出明快的健康意味,居家生活也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木质也许是最早介入人们家居生活的材料,想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容易加工,松软的天性使它造型的空间弹性很大。而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了它的其他优点―――隔温、耐用,而且气味芳香。在丧失了太多人情味和自然感觉的都市里,回到舒适的家中,我们需要一点原始、天然和温馨,在木质的帮助下,家可以少几分生冷,多几分自然舒适,每

天都弥漫着淡淡的木质幽香。 自然纹理 在纷纭万变的众相中木本色的自由空间,把袭人的袅袅木香蕴于质朴而细腻的纹理以自然的方式放大温情的幸福瞬间从而清晰有关自我、家庭还有生活本真的印象。木质生活的自由随性、略显粗犷的线条传达出了自然简约的生活气息而它本身所透露出的回归本质的乡村田园风情充分满足了家居主人对于追求品位,向往原生态生活的美好憧憬。 对于木来说,最诱惑人的应该就是其自然的纹理,因为树种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颜色和纹理,可以让人很容易地找到木色的“黑、白、灰”,即使不加漆色也层次分明,紧密、疏朗、稳重、轻松各不相同,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美感,变化无穷。正因为此,虽然很多地板的材质都应用到地面的时候,木地板仍然在人们心目中保留了重要位置,特别是当前倡导自然主义的家居生活态度里,木质的生活就意味着原始、环保、亲近自然。 崇尚自然的态度 木除了外表的层次感和自然感外,更有一种内涵和独特气质,近几年来,许多大品牌在材质的使用上逐渐开始回归木头,不仅仅是因为复古风的盛行,更是因为木这种材质越来越稀少,木质的使用更能代表一种身份和态度。作为最原生态的环保材质,木材有着经过千百年进化生成的纹理和接

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汉渠学校丁学良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 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①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4.□□元;

知识源于生活 最终回归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 【摘要】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采用主体性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因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生活、开发、参与、情境 一、走进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重视了解和研究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实际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以及通过这些问题和现象所亟需揭示和传达的生活知识、生活准则或生活原则等应该成为重要的教学主题。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位教师描述的“节约用水”教学主题生成的具体案例。 在本班教室的外面,有一个小水池,每次下课后,就会有许多学生去那里洗手或洗物品。经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存在许多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洗手要

回归自然作文反面事例范文

回归自然作文反面事例范文 的感觉。人的内心总有一片净土,就像这充满乡土气息的诗句所描绘的,最平凡,最普通,最实在的,完全出于自然中。 淡淡的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照耀着这已然高楼耸立的大地,驱赶着最后一丝阴冷,反射着金黄的光芒,为即将开始新一天紧张的旋律开始做着最后的准备。 人们即将醒来,工作即将开始,世界即将充满活力与激情…… 可有谁想着趁着这点点的空隙,放下所有的科技成果,回归到大自然之中。在这时,拉开你房中的窗帘,眺望你所能及的一抹绿色;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此时来之不易的清新。或许,换上舒适的运动服,跑到公园,森林,小山中,是你一天的开始,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那是你亲近自然的时刻。 我喜欢跑步,无论是哪种跑法,我都觉得意义非凡。只因为这是我与自然最亲密也最简单的接触。我喜欢个人独自的欣赏,跑步便是如此。虽说作为学生,有晨跑的项目。但我总觉得那多了一种硬性,多了一分形式,也总令人有种抗拒。

这不是真正的跑步。真正的那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那会让你有种御风飞扬,乘风而行的畅快。那是一种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感觉。 无论是在火红的跑道上,或是在上无人烟的马路边,还是在公园的石子路上,亦是在绿树葱葱的山路上,只要你放开心胸,依照心中的感觉,随着自己的脚步,向前跑去,那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天性的释放。你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想法。 人总离不开自然。所以当你总是远离自然时,你是不会真正成功的。因而,我很不了解,楼下就是一个小公园,但却宁愿在楼上的健身房里花钱去健身的人们。更不懂索性摒弃运动的人们。虽然我平时也不常运动,但我内心是渴望运动的,渴望那种不受限制、随心所欲的运动的。 人总该回归自然的。 我常常渴望,能够回归自然,感受陶潜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我常常渴望,能够回归自然,与王维共赏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我常常渴望,能够回归自然,享受那蓝色的多瑙河的静谧。

回归自然本真之美

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接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东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回归本真之美 每每伫立于夜幕中的窗前,霓虹闪烁之中闪现着现代的繁华,万家灯火之中流露着都市生活的自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更似诉说着生活忙碌的节奏。当现代科技让生活充实到窒息,当钢筋水泥的丛林囚禁了花香鸟语,我们不禁反思;回归自然本真之美,才是生活的真谛。 改革开放的洪流袭来,城市化的脚步迈进,物我关系的不断调整,让多少人迷失忙碌而无追求、无信仰的生活。那些难觅踪迹的树木、花草、溪流与鸟鸣,那些传统古朴的节日传统与民俗,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淳朴和透明,才是自然的、本真的、纤尘不染的大美、这本真之美让我们深深地眷恋,这本真之美让我们由衷地向往。 回归本真,是回归那一抹云淡风轻。若说万物之迭,四季之变幻,大地之嬗变便是自然永恒的规律。那么,当最后一片落叶被疾驰的汽车碾碎,当清澈的天空被高耸的烟囱熏染成乌黑,当河水已不在清澈,河里的鱼儿不见了踪影,我们忘记了自然最原始的而澄静的美,这巨大的代价不免过于沉重。于是,百年之后的泰晤士河如今清澈依然,温哥华的深林公园处处是古典与现代的统一,他们正在低语;发展与保护,从不矛盾,从不矛盾;经济发展也可以让天空保持本色,依旧云淡风轻。 回归本真,是回归那淳朴古老的文化。不知何时,节日成了商业化的运作,成为鲜花与美食堆砌却被掏空灵魂的日期。舒婷感叹“不知多少年,我们错吧月饼当中秋,二手把月亮遗忘在遥远的天边了!”回归那厚重的历史,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该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怀念和那“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期待,让传统文化更添真情,让温情永驻。现代文明该带走的是落后的习俗,而绝非本真的情谊。 回归本真,并非与现代化背道而驰,而是让科技发展服务于诗意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在物质的丰富中有所依傍,成为自我与时代的书写着。当她回望香港那深沉的脚步一路走来,却仍有不失本色的“喜帖街”宁谧而热闹,仍有千年伫立的教堂与哥特风情,仍有窗台上精致温情的盆栽。她让香港的记忆岁月打磨却用不褪色,永远有一抹新绿装点着一座不夜之城。当我们对自然与文化的本真怀有一份静穆而庄重的敬畏,自然之美与现代之美水乳交融般陨铁契合就为时不远。 回归本真,让我们在不忘物质丰富、时代进步中敬畏与尊重自然之美,诗意地栖居于高楼之中,却不忘对路边的行道树深深鞠躬,不让城市中仅有的绿意被无情砍伐,不让单调乏味的群发短信偷走淡淡的真情,以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崇敬自然,用心去体会传统气息的流淌,也就回归了本真之美,自然之美。 我们相信:发展的科技,丰富的是物质,而进步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增长的是人们对传统的人知,蔓延的是人间温情的底色,保留的是那份纯净的本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