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的认识

美学的认识

美学的认识
美学的认识

1、影视美学是影视理论的一种,而且是其理论中较为高级的形态。它是研究影视艺术中关

于美和审美的科学。尤其是应重点研究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潮与文艺思潮,观众与影视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2、场景是影片叙事的基本载体和影片特定的空间环境。场景——是影片重要的

造型元素。现代电影的场景,可以是现实空间环境,也可以是非现实空间环境,但是,这两种场景的存在,都要求要体现和反映剧本中规定的情境。

3、中世纪美学

《星球大战》是一种帝国电影,尽管它的科幻视觉非常酷,但它几乎被笼罩在一种中世纪的凝重、崇高、史诗般的神秘和基督教的救世情怀中。它并不反映美国作为民主社会典范的任何特质,而是引入了几乎全部的罗马帝国和中世纪的文化元素,比如元老院国会、中世纪骑士、基督教救世、英雄救美、哲学的冥想、森林、湖泊和山脉中的斗魔、史诗般的故事、在邪恶时代中的具有纯真力量的青年等。

好莱坞的战争科幻片在银幕上表现为对中世纪美学的迷恋,即他们越来越喜欢中世纪的救世和替天行道的神性,越来越喜欢古罗马帝国的超级结构力量和巴比伦王国的纯真无邪的气质,越来越喜欢高科技战争的电子游戏般的虚拟杀人的酷感。

4、英雄美学

科幻电影中英雄云集,他们不仅能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充当人类的救世主,自觉地担负人类发展的重任。他们的言行让人让人激奋,他们身上有人类集体意识无比崇高的责任心和良知,英雄的责任心和舍生取义的道德情操常常导致一种悲壮的回归、一种飞蛾扑火的自我救赎,他们往往能力超凡有使人敬重的自律,在种种磨难后,英雄们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道德感情让观众得到一次彻底的净化。这种庄严的人格力量和高贵的精神力量是科幻电影中绝不过时的力量——英雄美学的感染力。

5、奇观美学

所谓奇观,就是具有非同一般的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响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

奇观蒙太奇不再拘泥于叙事的意义关系,而是直接服务于视觉快感的生产,通过动作、身体、速度、场面的奇观强化视觉表达效果。

奇观在其本性上并非与叙事相悖,相反,奇观除了具有视觉冲击力之外还具有相应的叙事功能。根据电影符号学的理论,奇观场面本身就是“视觉意象”,是一种思维载体和意象符号,能“用最简洁的视觉图像叙述抽象的概念”。类似于语言体系,奇观场面是外在“物象”的表示成分(能指)与内在“意蕴”一种被表示成分的(所指)的混合体。

因此奇观场面除了能以其具象性、直观性和逼真性带给观众视觉感受,还通过所指实现其表意的功能。导演或叙述者可借助这种虚拟的符号实现自己的“编码”意图,传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或世界观,而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通过对奇观场面感知和体味,进行“解码”,在获得视觉快感的同时能够领略更深层次的理性启示。“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

从这种意义上说,电影的“奇观化”:或者说“图像化”,不仅没有消失其叙事性,反而实现了电影艺术从话语中心范式向图像中心范式的转变,这意味着电影挣脱话语形态的脚镣,开始向着电影本体论回归。

6、审美注意是审美态度的具体化,即一种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审美客体,并对现实世界的实际经验暂时压制乃至完全消除的审美行为。

7、审美期望是指在审美客体中寻求一种非功利的精神上的满足,是审美注意的情感效果。

8、审美阈原则,就是指在一般心理意识活动中,审美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一定的时段,才能打开接受者审美心理的“闸门”,获得快乐、愉悦、惊惧或痛苦的感觉。

9、心理唤醒是指在审美接受活动中,审美客体唤醒审美主体相应的心理反应的方式,即艺术家或艺术品激发接受者投入到审美活动中的方式。

10、“原我”所具有的意识是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原先的自我意识。

“异己之我”的意识是观众接受的影片中人物及故事的意识。

11、移情作用(empathy)指的是在审美主体观赏审美客体时,在心中摒除一切现实生活中的杂念,心中除了审美客体毫无旁物,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原我”与“异己之我”呈现完美整合的状态,审美者达到物我两忘甚至物我同一的境界。

12、内模仿是指在文艺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进行的一种内在的情感交流,在这种交流过程中,由于知觉受到对象的影响,主体不自觉地按照对象的运动方向、力的结构或内在韵律进行情感运动和内在模仿,并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

13、观看恐怖电影有一种惊颤的审美快感。惊颤又称震惊。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最早把它纳入现代艺术的审美范畴。从心理学上,惊颤是指与经验相对立的一种人生体验,它既是“外部世界过度的能量”对人自身保护层构成威胁时而产生的一种瞬间心理体验,又是人自身无法容纳这过度能量时而产生的断裂心理体验。其基本心理特征就是“瞬间”和“断裂”。

在艺术中,惊颤是指“艺术作品所渗透流动的一种情感体验以及其作品被阅读时所引起的突发、疏离性体验的审美心理学的感受效果”。这种情感体验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和创造性,它打破了现存的一切经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给人以断裂式的审美心理体验。所以说,在现代艺术中惊颤既是现代艺术寻求到的新的表现途径,又是现代艺术揭示生命、意志本质的最佳方式。

14、净化原是宗教术语,原文为 katharsis,意思是“净罪”。亚里斯多德是“净化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受怜悯、恐惧等情绪影响的审美者能够借怜悯和恐惧来使情感得到净化,体验一种无害的快感。归纳而言,审美的净化是指以超然的审美态度突破生活情感的局限,以假想情节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来医治潜意识里的怜悯与恐惧,最终将不健康的情感宣泄出去,达到情感的新陈代谢。在欣赏这些恐怖电影时,审美者会将害怕自己会遭受或是制造恐怖事件的情绪释放出来,将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痛苦与煎熬(例如潜意识里施虐或受虐的倾向)通过恐怖影像中的人物投射出去,获得一种身心的解脱。

15、丑怪美学,是一种将分裂、畸形、不对称、残破、古怪、粗陋、腐败、恶心、癫狂、丑陋、荒唐、可爱、暧昧、滑稽、恐怖等内容加以形式化的美学构成,它在美旁边,构成美的对立面,是美的肯定与否定、美的赞赏与嘲讽的混合体。当工业时代的美日益标准化时,丑怪就承担着破坏既有美学规则的任务。

16、魔幻现实主义词源

“魔幻”对于魔幻现实主义而言,只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是艺术家的思维和语言表达方式。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讲述的并不是真正的幻想故事,而仅仅是一个在感知中的以及在被感知事物中的变形。其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无论作品中的幻想是多么天马行空、古怪离奇,真实的历史和现实社会的人始终是作品真正的关怀对象。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在剥去魔幻外壳后,是荒诞、怪异令人匪夷所思的赤裸裸的现实。

魔幻电影之“魔幻”

在魔幻电影概念中,“魔幻”是对电影展现的魔幻世界中各种元素如巫师、精灵、喷火的巨龙和会飞的扫帚等等的概念化统称,这些元素在魔幻世界中并非主体的主观想象,亦非特殊的艺术手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是该类电影的影像化对象。

17、魔幻电影数字奇观影像下的叙事节奏

魔幻电影中充裕着数字化技术打造下的魔幻空间、神奇生物和魔法场面,如何处理大规模的奇观影像呈现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是该类电影不能回避的话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叙事节

奏的问题。

不够逼真的造型很容易被今天的观众看出破绽,继而影响观影情绪,导致拒绝参与影片叙事。也就是说,魔幻电影的创作手段务必是与时俱进的,影片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和层次是其最鲜明的时代印记。

魔幻电影应致力于奇观影像的表现,将神奇的魔法和生物、惊险刺激的旅程毫无保留的大书特书,这也是表现相同魔幻内容的其它传播形式无法替代的。但应极力避免空洞的、贫乏的、毫无意义的奇观影像,在尊重叙事的基础上赋予奇观影像更为深厚的内涵和饱满的情感,使它承载更多的叙事表意功能。

18、“暴力美学”与“美学的暴力”

暴力美学则是剥离了道德意识形态的电影形式,它强调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是一种审美判断而不是道德价值判断,它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这意味着电影不再提供社会楷模河道的指南,也不承担对观众的教化责任,而是只提供一种纯粹的审美判断。

因此暴力美学是对美学暴力的杂耍蒙太奇的拯救,它把爱森斯坦杂耍蒙太奇观念中强力灌输政治理念的那一部分清洗掉,把艺术技巧的那部分合理内核剥离出来。美学在爱森斯坦那里是手段,而在暴力美学这里成了终极目的。

19、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所谓集体无意识,指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也就是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继承下来的,并使当代人与原始祖先相联系的种族记忆,它通过种种原始意象在人类的精神和文化中不断地显现出来。荣格指出审美经验和艺术创造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和意象。它们象是来自人类史前时代和原始经验,通过遗传存在于个人无意识的最深层。当审美对象能够唤醒、触发或符合了审美主体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即可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

20、暴力美学的美学特点

a 把暴力变成纯粹的形式美

使电影画面美化,把血腥的暴力影像化作极富诗意的纯粹的形式之美是电影暴力美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b 把暴力行为人性化,从而消解暴力

电影中经过叙事逻辑校正后的暴力行为,为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正常的出口。

c 悬置道德价值判断

彻底悬置道德判断,也就是彻底放弃合理化暴力的企图,通过把大量笔墨放在铺陈犯罪之前各种心思缜密的所谓策略性考虑,从而弱化乃至取消观众对暴力的合理性或者合法性的追问。

21、谭亚明在《周星驰现象研究》中说法:“无厘头原是广东佛山等地的一句俗话,意思是一个人做事、说话都令人难以理解,无中心,其语言和行为没有明确的目的,粗俗随意,乱发牢骚,但并非没有道理。‘无厘头’的语言或行为实质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透过其嬉戏、调侃、玩世不恭的表象,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22、“陌生化”及其审美效果

“陌生化”理论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形式不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而是相对于文学的另一种模式而言的。艺术的手法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在戏剧理论中借用“陌生化”概念。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 effect),即间离方法。“Verfremdung”在德语中是一个非常富有表现力的词,具有间离、疏离、异化、陌生化等多重含义。很简单,

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1.语言的陌生化

(1)反语法(2)反逻辑(3)语义新解

2.人物形象的陌生化 3.叙事、情节、制作手法的陌生化

23、偶像剧也被称作青春偶像剧,最初并非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剧种而出现在荧幕上,只是对于部分按性质被归类播出的电视剧的一个统称,出自 90 年代初期香港卫星电视(Star TV)中文台晚间的电视剧节目单元“偶像剧场”。

24、界定偶像剧的主要依据:第一,以年轻的时尚消费偶像为表演主体,即通常所指的青春偶像;第二,故事题材主要选取青年和少年的日常生活,以学习、工作、恋爱等为主要叙事线索,主要受众范围为青年和少年,即三十岁以下人群,也包括部分其他年龄层面的女性群体;第三,故事情节简单,角色关系简单,情节主要围绕主人公,较少涉及社会政治背景和复杂的家庭伦理,除去形式和包装,情节在不同程度上总是可以介入实际生活的;第四,视觉审美上带有消费文化的特征,追求消费性质的视觉快感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效果;第五,较少承载社会批判和精神净化的功能,而是紧贴固定人群生活,带有某种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解放性质。这五点基本涵括了人们通常所指的偶像剧的基本类型特征。

25、日常生活审美

偶像剧日常生活视觉中的城市形象、生活空间和日常物品都带有审美的作用,本身都可被视为艺术作品。

日常物品

美学上的装饰性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义:一指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这类艺术作品是以形式的优雅修饰、人物形象和自然界的美化、细节的精美加工为特色的;二指对织物、日用品和建筑物的内部陈设(室内装饰)进行艺术加工和修饰。我国古典诗词中曾有许多极富装饰性的文字审美意象。偶像剧中的装饰品除了要做到美观和修饰,更重要的是还要创造出一种个性、惊奇、同时紧扣剧情的审美效果,来为作品增添独一无二、标志性的视觉审美意象。

偶像剧中的装饰品其实只是日常消费品的一部分,但却通过巧妙地选用、与剧情的完美融合,从而变成剧中装饰演员和场景的重要舞台艺术品,为偶像剧的视觉画面提供了丰富多变的审美元素和表意道具。

比起装饰性物品的精致和刻意,剧中人物表达情感的日常物品则往往平凡得就是生活中习以为常到麻木无感的东西,它们的审美重点在于跟随情节发展而出现、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凭借情感获得生命、起到不平凡的视觉审美接受效果。另一方面,比起装饰性物品的人工既定形式,随情节发展而登场的情感性物品有时更多一份剧情独创的天然趣味,比装饰性物品更多一层蕴含“艺术想象”的创造。

偶像剧通过装饰艺术和情感因素完成了对日常物品的审美化塑造,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表层的、技术工业化的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观众的日常审美视野,提升了生活审美品味,重新唤起人对生活的感知力和自主改造生活的感性冲动。匈牙利哲学家赫勒曾说日常生活“常常是拜物的……按其既成的形式加以接受”,是缺乏激情的,而艺术则是“追究起源,并提升到类的水平”,是激情迸发的。偶像剧中的日常物品可以说既是拜物的,又是富有创造激情的,是将日常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样式,传统艺术是无功利性的审美,而偶像剧的消费文化性质又决定了其实用主义的形式,即以日常生活的亲近面貌引发激情和共鸣。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心得体会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观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动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以至完美人格。自从上了美育,我觉得这世界满满的都是艺术,这也更加肯定了‘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观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赏、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审美知识,知识面越广,越能辨别真伪和美丑,越有利于美育的实施和创新。老师通过美图和播放视频锻炼我们的观察与认知,她要求我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感知艺术美,当我们对艺术美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便开始要学会去评价一些优秀的作品,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不错的审美能力。美育是诉诸于人的情感活动的,以感情的激发和陶冶的方式进行,这也是美育的根本特点。对此蔡元培先生说到:“哲学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学观念,以具体者济之,使吾人意识中,有宁静之人生观。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为美学观念惟一之价值。”在这里,蔡先生为审美教育寻找了一个情感上的落脚点和依据。审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简单的说教,必须通过感情活动的陶冶作用才能达到。只有真正关于心灵的学问、诉诸情感的学问,才会完善人格、美化人生。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在在审美过程中情感的激发和自由活

动来适情悦性,产生高尚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培养审美主体的健全人格,所以进行高尚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减少、冲淡私有欲和狭隘的自私观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人的情趣和精神境界,达到“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绝洁之人格”,实现美育之目的。

我对美的理解

我对美的理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学习美学的心得体会1 在没有上美学这门课时就感觉到这门课程不是那么的容易去懂,虽然说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和美有关的事物,但是当自己真正来体会是却很难。就像有一句话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过,我也常说,但也就是一说,从来没有深究过为什么人皆有爱美之心。生活中也很少有人来想这些,而美学这门课就带我们深入的了解为什么是美。 上之前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美学这方面的内容,做了初步的入门。老师的讲解中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美学这方面的书籍,就拿《美学原理》来讲,虽然不是太深入的去读这本书。但通过阅读自己也学习到了不少东西。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 一,美的本质及特征。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类珍贵的特性自由创造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的基础上,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

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自由创造能够成为美的根源,是因为人能在他所创造的对象和产品中”直观自身”,看到自身力量、智慧和才能以及目的和理想的实现,可以感到自由创造的巨大喜悦,产生美感。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二,美的产生。美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是指事物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事物能够通过使人产生美感而带来精神喜悦的价值。人们对实用价值的认识先于对审美价值的认识,审美价值是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早期的审美价值观和产品的实用价值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直接联系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美是怎样产生的呢?1、美产生于劳动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3、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4、在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人的美。劳动产品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在于:自然美以形式取胜,在社会美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社会美的具体特点表现为: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具有鲜明的社会功利性。

英语格言的美学认知

2001年3月 第22卷 第2期 外语教学 Fo reign L anguage Educatio n M ar.2001 V o l.22No.2英语格言的美学认知 南佐民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 要:格言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它思维新颖,形式精炼,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对格言的美学研究有助于了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所遵循的美学规律。格言在语义上具有创造性,这体现在它对概念化思维的突破;格言还具有强烈的哲理之美,它来自于对词汇语义的协调或关联能力,成功协调的语义关系越远,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就越大。格言的形式之美首先体现在它能够简洁地表达语义,在简洁表达的原则之上它往往使用特别的句式与素材,使用各种修辞格,使其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格言;美学特征;语义结构 中图分类号:H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2-0027-05 Abstract:Gno mes a re an essence of human w isdom.T hey ar e ing enuo us ideas in co ncise for ms and possess highly impr essive aesthetic features.A n aesthetic appro ach to t he aesthetic feat ur es is helpfu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aesthetic rules peo ple use in t heir lang uag e communication.G nomes have semantic cr eativit y,this is show n in that they make br eakthr oughs in the ster eoty ped co nceptio ns;g nomes a re highly philo so phical,this is sho wn in their po wer of r eco nciliatio n and cor r elat ion.T he mo re r emotely r ela ted the senses of the w or ds they pro per ly r eco ncile and co rr elate,the m or e im pr essive the sentences ar e o n the r eaders.F inally unique lang uage for ms of g nomes also co nt ribute t o the aest het ic featur es.T he lang ua ge o f g no mes fir st should be concise,and t o achieve var ied languag e effects,they use par ticular sentence patter ns, vo cabular y,and figures of speech so that they have ingenuity and can reflect high aphor istic w isdo m. Key words:gno mes;aesthetic featur es;semantic str uctur e 格言类语言(gnomes)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们有特别的语言特征并会产生特别的语言效果。从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起——无论是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还是东方的中国与印度文化——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格言在语言表达中的独特效果,并在格言运用中产生了众多的语言大师,他们睿智精辟的语言往往成为各民族乃至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精髓。 尽管人类已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格言大师,尽管从伯拉图,亚里斯多德时代人们就试图说明格言本身的构成,但直至今日,格言仍有许多难以彻底解开的谜团。格言的创造更多来自于创造者对语言敏锐的体验与对现实深刻的把握,而不是对格言自身结构规律的领悟。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人们正在愈来愈多地揭示这一语言形式的秘密与魅力。本文以格言的美学特征为基础,力图揭示格言在体现其语言魅力之时所具有的语义与形式特征。 格言有多种定义。概括起来,格言一般定义为对事物与人类行为的一种简练而精辟的见解。格言在英语中有多种分类,其总称为“saying s”,“gno mes”或“g no mic devices”。各种类别可作如下区别: 1)AD AG E——古训,箴言。 2)SA Y IN G——谚语,箴言,流传很广。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 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 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

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 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 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 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②能力或 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③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艺术品的他律性:①艺术品的中介功能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②艺术品的基本特 质决定于创作主体,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3.仿象:①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向。②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 甚至非常逼真。 4.趣味教育:①梁启超的美育观②不同于强制教育,以趣味为目的③肯定了美育的独特性 和独立价值。 5.审美直观:①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 到对象的审美特征:②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6.审美理想:①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②他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 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作出来的③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7.崇高:①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②给人以 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鼓励③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8.美育代宗教说:①蔡元培提出②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③美育是进步的,而宗 教是保守的④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9.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 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10.审美形态:指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出来,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 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11.审美理解: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的理解活动。他始终保持对象 的感性形象,将感性形象与主体头脑中的审美想想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的过程。审美理解还具有多义性特点。 12.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 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13.人文学科:是指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 一个科学门类。 14.优美:优美是指审美对象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给人以清新,秀丽,柔 媚,娇小,纤巧,精致,幽静,淡雅,轻盈等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 15.自我调节:指人或自我控制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克服,校正与目标间 的偏差,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16.艺术创造力:指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用恰当的形式符号 表现在物体上,使艺术品得以完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想象力在生产意向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17.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实施中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他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学习美学心得体会 心得一:学习美学——用心灵去感受美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最著名的一句名言,他认为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学习一学期的《美学概论》使我对“美”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在以前我只是通过感性来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种认识也是非常肤浅的。以前我对美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好看,美丽、漂亮,以为这就是“所谓的美”与美相对应的就是丑。 学习了《美学概论》我知道了美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一般规律与原则的科学。美学主要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现实关系以及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在《美学概论》里我们可以学习和探讨审美活动的起源、美感心理、审美活动的构造与形态等。 学习美学不仅可以学会审美、认识美,更能够帮助我们更深的理解或认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在生活中用美学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生活方式。 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希望我们

的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和成长。在学习美学后我把美学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起来,通过我领悟到了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德、智、体、美”。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强调了教育的作用。柏拉图尤其指出了美育的重要影响。他主张美育与德育应该统一。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的思想的萌芽。 学习美学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的鉴 赏能力,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品味。罗丹一直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他认为只要人们自己对某件事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与心血,就一定能够发现美,即使是别人都认为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能够发现美的所在。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同样在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美和绝对的丑。美与丑就像矛与盾一样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每一种事物在包含美的同时也包含着丑,美与丑都是相对的。在生活中的“美”,并非“美”而是“美感”。这种“美感”是源于人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所以在人们的眼中美是永恒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

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8730405.html, 浅谈美学的本质认知 作者:王琢琳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3期 摘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的事物属性,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存 在于人类脑海里的意识。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认知是指人们认识美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概念;性质;关系属性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为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知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寻求美的本质,简而言之,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由于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对它要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认知需要运用多门学科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完整的意义上对认知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下面,我们来进行初步认知一下,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1 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美是怎样形成的 1.1 从自然形态方面认知 唯心主义者,从精神方面探索美的形成,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念,现实中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主观上认为,美的根源来自于心灵;唯物主义者,从物质上探索美的来源,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的自身之中,主要表现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以及他们的体积安排,或者认为美来自于现实生活(自然形态美);西方,从度量、尺寸、数字、比例来研究美学,古希腊追求数的和谐为美的内涵;马克思说:动物按照它所属物种的尺度来造型,并能到处使用内在的尺度到客观对象中去,所以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的。 1.2 从事物的本质方面认知 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美丑,主要形成于感性特性与情感喜恶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美;违逆人类情感喜好正价值取向的,谓之丑。可见,善恶美丑都是对象因与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而形成的属性(逻辑学上亦称属性概念),即关系属性。美,本质上就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论文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 素、我的设计美学观、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我的设计美学观。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我的设计美观。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美学的问题:第一个是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第二个是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分析设计创意作品,或构思带给他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知或理解);第三个是我对设计美学的认识;第四个是我的设计美学观的形成,通过对自己这三年学设计学做人的回顾来引出我的现在的设计美学观;第五个是我对“中”的设计美学观的理解,包括这种设计观的内涵与外延。 一、设计美学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下面是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它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铁也是冷色的,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舒适、庄重、严肃之感,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方面,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在唐代的时候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去院里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方面,唐代曲辕犁,虽有直线的犁底、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且主题以直线为主,在变化中寻找统一,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 再如:著名的流水别墅 1功能美方面,流水别墅本身就是为休闲养身而设计的,其内部空间既分割又连成一片,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净高,而且室内陈设偏于低层布局,天花板较低,并略有倾斜,室内有亲和感和安全感,这样的空间和陈设很适合人们放松身心,亲近大自然。赖特的设计,使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悬浮于瀑布之上,这座建筑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其中所含的技术美足以让后来的人们仰头惊叹。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从其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张力的外观我们可以读出那些水平伸展的地坪要桥、便道、车道、阳台以及棚架,沿着各自的伸展轴向,越过谷而向周围凸伸,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浅谈我对艺术美学的理解与认识 班级:10美学国画姓名:杨清清学号:24号 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或结构,或说,是一种有意义的、高级的形式和结构。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戏剧、建筑,甚至音乐、舞蹈,都是以一种相对整一的、富有内涵的形式和结构呈示出来的,除了建筑和工艺这些特殊的形式之外,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精神。艺术创作很少来自于直接的功利性。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审美既是一种可以通过判断来定性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可以通过形象来体认,通过快感来表述的体验活动。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然而,美是有相对性的。美的相对性是美和审美的辩证属性的重要方面,它与美的绝对性之间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美的相对性具有三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对美的表现有程度的区别,这种表现程度的差异性是以对象自身属性为基础的;其二是指不同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即使同一审美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也有程度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美感的相对性;其三是随着主客观因素及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审美活动的逐步深化,主体的审美情趣将呈现出多层次、多趋向的状况,因而审美标准具有相对性。美的相对性的三种情况在美学史上的均被注意到,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谓“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相比也是丑的”就意识到美本身的相对性,中国古代关于人体美的标准变迁如“环肥燕瘦”也显示出人们对美的相对性的思考。 美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也是对追求的一种期望,女人的美?是一种修饰,男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一)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一) 【内容提要】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关键词】美学蔡仪当代意义典型 如何面对蔡仪美学 20世纪中国美学的焦点是美的本质问题。在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四个派别: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美的本质也就是美的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最终根源。如果我们不抱任何成见的话,就会发现,美事实上与对象的客观属性、与作为类的人、与个体的人都有关联。这就决定了美学研究从各个角度来寻找美的本质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每一派理论都具有相应的现实的和理论的依据。 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美学大讨论引发的争执不是同一层次的、平级的理论问题的交锋,其实质是研究途径之争。具体而言,他们争论的核心在于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来定义美,而不是某一角度、某一层次上的不同看法。主观派认为,单纯的对象无所谓美不美,只有主体感受到了美才有美,所以美的本质在于主体的情感愉悦。客观派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我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愉悦产生的前提,美的根源应当从对象的性质上寻找。客观社会派反对主观派,与客观派有一致之处,但又认为,对象之所以引起美感从最终的根源看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关。显然,他们分别在从物到人、从人类到个体、从客观到主观之间寻找某一个逻辑环节,来探讨美的本质。 但正如前面所说,美的现象与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都有联系,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都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而美学争论的实质却又是研究角度的分歧,所以,争论如果停留在美学自身之内就难分胜负。他们惯常的做法是以自己对美的不同层次的理解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因此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种反驳是徒劳无功的。按道理,这些最富智慧的头脑应当发现,自己的理论虽有根据和价值,但既然不能令他人信服,而又不能真正驳倒对方,就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理论存在着不足,他人的研究也有存在的合理性。若此,就应当虚心采纳别人的研究成果,走一条彼此兼容的、相互协作的研究道路。但历史没有做这种选择。 何哉?原因就在于他们援用美学之外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理论。本来,美的本质可以不涉及唯心、唯物的哲学本体论问题,因为美不等于物质,美的本质不等于世界的本质,唯物者也可以认为美就在于美感。受当时政治环境和文化大背景的影响,在美学内部难决雄雌的讨论,便鬼使神差地演变为哲学的、更是政治色彩浓郁的大是大非的争论。美学界一时谈“心”色变。其具体做法是,证明别人的观点要么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总之,力图证明除自己的理论之外,其他理论都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都是糟粕、谬误,不值得认真对待。有了这种偏激态度,自然彼此之间批判得多,吸收得极少。 今天,我们理应拨开哲学和政治上的层层迷雾,回归美学自身的领地来看待这些理论。我们的结论是,各派在各自的理论向度内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尤为完整、精致,以致我们可以不信其中某一派,但又无法反驳它。就蔡仪美学而言,我们万万不可站在其他某一派别的立场上,以其为标准来衡量、评价它,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探讨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评价,如“机械论”、“前主体性”等等,都不能真正

美学课程心得

美学课程心得体会 美学与文学概论一样,理论性很强,全是概念,一开始的几节课就像正儿八经的哲学讲座一样,有些深奥,老师列出的书单我一本也没看,所以前几周听课是比较吃力的,但是自己渐渐接受理论分析后,课程也就容易些了。课程内容也比较多,稍一分神就跟不上讲课的进度,因而课堂也不敢开小差。不过我觉得老师不使用课件是对的,有些课程因为有课件,我总是认为不听课没关系课后看课件就可以,然而美学内容就是大段大段的说理性分析,理解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上课时老师会举例,再用课本理论分析,这样总比课后冥思苦想好些。这学期学习美学课所持的心态不是考试而学习,而是一种模仿。平时看一些文学作品鉴赏,总觉得作者的分析处处都是美学或文概理论依据,而有些依据也能用以分析与其想通的作品,胜于自己浅薄的分析鉴赏,课本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美活动、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和审美教育。老师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讲解导论部分,主要介绍美学的历史、性质、规律及其基本问题,这些都是为整个学期的课程打基础,认识到美学“是什么”的话,再学习就容易多了。 以前自己一直把美学的指示对象是雕塑、绘画这些艺术品,视野很狭窄,也很零碎,自己没有了解过中国美学的起源,但是潜意识里一直把美学的起源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只因这时的艺术发生了从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学习美学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把美学从哲学中孤立了。美学最初是依附于哲学的,随着对象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它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本把《易经》里人对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还把入到俩昂家思想的相互关系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这就把美学与哲学思想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领略繁花似锦的美景;在苍翠葱郁的夏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在硕果丰收的秋日,去捕捉丰收的喜悦,去拾得满地金黄;在银装素裹的冬日,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领悟不尽的神奇……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 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只是把美本质抽象地、机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改造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建立在这一哲学思想之上。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的物质实践中把握意识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从人、人的本质中把握美和美的本质,从人的类本质、类命运中看待美和美的本质,为全面深刻地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使美本质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 传统美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念所界定的先验的美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因此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面临着其自身形态无法解决的契机。以维特根斯坦为首的分析美学从其分析哲学出发,认为当代西方美学所面临的危机,用现存的美学方法和观念根本无法解决,只有跳出传统美学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