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桃花源记教师

21桃花源记教师

21桃花源记教师
21桃花源记教师

21 桃花源记

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 理解文章层层设疑的写法。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

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1. 朗读。背诵文言文。

2. 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 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章层层设疑的写法。

1.课前预习。

2.朗读法。3合作探究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 介绍本文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导入语:风流倜傥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把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摘得桃花换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面对桃花满是才子风雅;“人

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里我们看到的却是面对桃花迷离惆怅的崔护;还有桃花夫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无奈;“乱世桃花逐水流”的貂蝉诉不尽的是乱世儿女的坎坷流离……桃花竟然如此牵动人们的心绪。晋太元年间,一位渔者又在桃花的美景前忘却一切,随桃花美景不断前行,那么他又将有什么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1.读准课文,读准下列字音。

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 āo )

诣(yì)太守阡陌(qiān mò)交通刘子骥(jì)

2. 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落英:落花仿佛:隐隐约约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要:通“邀”,邀请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顺着

诣:拜见遂:于是,就

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

正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教学目标。

1.导入: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二.预习交流展示。

1.文体介绍:记,是一种文体,为记叙事物的文章。

2.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3.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三.师生互动,探究精讲。

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停顿,语气节奏,并标记疑难字词,感知主要情节。

2.学生放生自读,体会语气节奏。

3.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在本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2)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4.学生齐读,领会课文内容和情味,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平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指名学生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小组内简短交流后,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与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先后派人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课堂达标测试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味道新鲜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今义:没有出路

二课时

编写

人:邹春丽 审核

人:董

日期:

2012、

08、21

一、预

习交流

展示:

作者怎

样描写

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师生互动,探究精讲。

1.指名学生复述本文内容。

2指名学生朗读,理清文章思路。小组内简短交流,学生发言,教师归结。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管(连词) 今义:不充足,不满

2.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鸡犬相闻,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与世隔绝

五、下节课预习内容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景色的? : 教学反思

第二部分(第2—3节)写与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先后派人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原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原文)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文中描写桃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原文)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9.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10文中那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与人的话后,仍想继续在桃源中生活?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为避免外人打扰,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2.与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3.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平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课堂达标测试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后记:

最新整理《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整理大全资料讲解

《桃花源记》复习整理 一、【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伟大诗人,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类: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他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这篇“记”实际上就是《桃花源诗》的序,或者说引子。 二、【写作背景】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寻找) ②寻.病终(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村中.闻有此人/此中.人语云(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渔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词,代村民)处处志之.(代词,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终于)②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其:①欲穷其.林(代词,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指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④得其.船(代词,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他,代渔人) 5、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古);味道新鲜可口(今)。 ②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古);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今)。 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③率妻子 ..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古);没有出路的境地(今)。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古);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今)。 ⑤无论 ..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不足为奇>(古);不充足,不满(今)。 ⑥不足 .. 6、词类活用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7、出自本课的成语 世外桃源:晋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一、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二、谋篇立意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三、文章脉络 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四、写作方法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

21 桃花源记教案(与课件配套)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

21《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训练:《桃花源记》 一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 ,又名__________ 字___________ ,私谥____________ ,自号____________ 浔阳柴桑人,_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时代,本文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 _______ ”。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彳匸()( ) 2夹岸数百步() 3芳草鲜美() 4落英缤纷()( ) 5复前行() 6 欲穷其林() 7林尽水源() 8 初极狭() ( : ) 9才通人() 10 土地平匚() 11屋舍俨然() 12桑竹之属_() 13悉如外人() 14黄发垂髫()( ) 15阡陌交通()( ) 16乃大惊() 17便要还家() 18 咸来问讯() 19率妻子邑人()( ) ( ) 20来此绝境() 21遂与外人() 22 乃不知有汉() 23无论魏晋() 24延至其家() 25此中人语云() 26 不足为外人道也() 27便扶向路()( ) 28处处志之() 29及郡下() 30诣太守() 31遣人随其往() 32寻向所也()() 33欣然规往() 34未果() 35寻病终() 36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 38遂迷() 39后遂无问津者()( ) 三原文填空 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专业资料.

第21课桃花源记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父通: ____________________ 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 .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2) .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3) .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4) .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6.为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课 桃花源记 【基础练 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9).未果,寻病终() (8).欣然规往() (10).后遂无问津者()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其意 (1) .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释: 解释: 3.给下面加点的词选出正确的解释。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 .妻子儿女 ②.绝境:() A.险峻的地方 B.与世隔绝的地方 C.令人绝望的处境 A.运输往来 B .交错相通 C .相互连接 4?《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时的人, 《桃花源记》原是

A.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必说魏晋了。 B.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晋的情况呢 ? C.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魏晋朝呢 ? D (2). A B C 敞亮了 ( 他们)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 渔人说他也不知道汉朝, 怎样能讲魏 他们连汉朝尚且不知道, 怎么会知道 D. 冈H 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 (3).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 A 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B ?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绝境,不再出去了。 C.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无路可走的地方,再也出不去了。 D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7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忘路之远近 C 处处志之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综合练习】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询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无论汉朝、魏晋,他们都不知道。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 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 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 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 ( 变得) 开阔

桃花源记 优秀教案课程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用心体味文章内容,注意朗读的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责编:高菲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古今异义词【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1.鲜美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第21课桃花源记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第21课桃 花源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髫tiáo诣yì 俨yǎn然阡陌qiān mò  间jiàn隔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悉如外人。悉:都。 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便扶向路。扶:沿、顺着。 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欣然规往。规:计划。 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成语: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1.用原文填空。 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 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 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 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点拨:重点理解“黄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21课【桃花源记】全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 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 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这儿的步在古代是一个计算单位,并非是现代的一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最终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这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请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渔人留下的标记。

《桃花源记》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复习课程

《桃花源记》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桃花源记》 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解析】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解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C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B项表述错误,故选B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内景色优美,人民生活和睦幸福,是作者追求的理想社会。 B.桃花源与外界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当时是个幸福、美好而真实的社会。

21桃花源记(周练)

21.桃花源记(周练,第一周)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1 《桃花源记》的作者,名,是时著名的。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5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 俨.( )然垂髫.( ) 邑.( )人语.( )云诣.( )太守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思。(6分) ①便要还家。同,意为。 4.解释下列加点词。(12分) ①缘.溪行②落英缤纷 ..③渔人甚异.之 ④欲穷.其林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屋舍俨然 .. ⑦豁然开朗 .... ⑧复延.至其家⑨既.出⑩便扶.向路 (11)诣.太守(12)无问津 ..者 5.分别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2分) ①鲜美:今义②交通:今义 古义古义 ③妻子:今义④绝境:今义 古义古义 ⑤无论:今义⑥如此:今义 古义古义 6.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道”的意思分别是和,下列词语中与它们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挂齿能说会道. B.不足.为奇道.听途说 C.微不足.道志同道.合 D.足.智多媒一语道.破 7. 下面加点词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8. "黄发垂髫"从修辞角度看属于,"黄发"指,"垂髦"指。(3分) 9.在下面的括号里补出省.略的成分。(8分) 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 )其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10文中沿用至今的成语有:,,。(3分) 11.翻译下列语句。(10分) ①林尽水源: ②忏陌交通,鸡犬相闻: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语句。(10分) ①形容桃花林优美景色: ②表现桃花源生活环境优美: ③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 ④表现桃源人生活和平欢乐 ⑤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 1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4.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为源外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源外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15.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4分) A.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B心胸狭窄,怕源外人也到那里沾他们的光 C怕源外世界的人知道后嘲笑他们 D.怕源外的人知道后骂他们不爱故乡故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本文的线索“渔人”的行踪。(4分) 发现桃花源→→ 17、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4分) 答:

【K12学习】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桃花源记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著名诗人。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 1.悉:全,都。(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 2.乃:竟然。(见渔人,乃.大惊) 3.咸:副词,全、都。(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不复出焉.) 5.既:已经。(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 通假字 1. 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7】 2. 具:通“俱”,详尽。(具.答之)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检查预习 1、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2、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你能背诵我们学过的陶潜的诗吗?)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桃花源记》。 三、诵读和复述 1.课件展示[显示课题],配乐朗读。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 (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时空连线。[多媒体显示] [各位同学,我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我把远离我们1400多年曾到访桃源的渔人和桃源村里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也许我们有许多的问题等着他们来解答,现在请大家开怀畅“问”吧!把时间交给来到现场的42位好奇的孩子和来自远方的两位客人。时间5分钟] 众人为采访者,另指名二人为受访者(村里人,渔人).将课文内容展现出来。(准备好渔人、村长的服装、道具及回答同学们的问题的答案) 学前预设:

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习题讲解: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21.桃花源记 1.生难字。 豁.然(hu ò) 俨.然(y ǎn) 黄发垂髫. (ti áo) 骥.(j ì) 阡陌.. (qiān mò) 2.重点词语解释。 (1)缘. 溪行(循,沿着) (2)落英缤纷... (花;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3)才. 通人(仅) (4)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6)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7)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开阔而明亮) (8)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9)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邀请) (10)诣. 太守说如此(到) (11)后遂无问津. 者(路) (12)咸.来问讯. (都,全;消息) (1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14)遂与外人间隔.. (隔断,隔绝) (15)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竟然;不要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陈说,叙说) (17)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沿着;原先;标记,文中指做标记) (18)寻向所志. (所做的标记) (19)遂. 迷(终于) (20)寻. 病终(随即,不久) 3.通假字。 (1)便要. 还家(“要“通”邀”,邀请) (2)具. 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4.一词多义。 (1)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 病终(副词,不久)

(2)舍???便舍.船(sh ě,动词,离开)屋舍. 俨然(sh è,名词,房屋) (3)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 (名词,标记) (4)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 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遂. 与外人间隔(于是) 5.古今异义。 (1)无论.. 魏晋 无论? ????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互相通达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4)复.前行 复? ????古义:再,又今义:重复 (5)辞去. 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别的地方 (6)便扶.向路 扶? ????古义:沿着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不倒 6.词类活用。 (1)林尽. 水源(形容词作动词,消失) (2)渔人甚异. 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3)复前. 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4)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