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危机时代失业问题研究_余吉安

后危机时代失业问题研究_余吉安

后危机时代失业问题研究_余吉安
后危机时代失业问题研究_余吉安

2011/

10

后危机时代失业问题研究

余吉安

黄汉伟

摘要:本文回顾了有关失业率的研究和搜索匹配理论

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总结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iamond 、Mortensen 和Pissarides 在这个领域的贡献,特别评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政策含义,这对于面临后金融危机时代高失业率问题的政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搜索匹配理论;失业;诺贝尔经济学奖;政策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11)10-025-03

者:余吉安,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黄汉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MIT 的Diamond 、西北

大学的Mortensen 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Pissarides ,以表彰

他们对有

“搜索摩擦的市场的分析”。根据获奖公告,得奖人发展的搜索匹配(Search and Matching )理论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失业和空置的就业岗位同时存在这样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框

架无法很好解释的现象,

而且这一个理论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它市场的分析。近年来一些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即便是步入2010年,各个国家开始从肇始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但是经济增长仍然乏力,就业问题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究竟什么因素决定了失业率?政府应当采取怎样的政策来促进就业?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2010年诺奖得主对失业问题研究的回顾与述评寻找工作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

McCall (1970)提出一个工人搜索工作的动态模型,在工人和工作职

位分布已知及给定的条件下,

推导出了一个“保留工资”的形式。这一概念,可以很好地描述工人的策略:找到的工作的工资高于保留工资,他将选择这个工作,否则继续寻找。McCall 的模型很具有操作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以后的模型基本沿着他的框架搭建。但他的框架首先来自Rothschild (1974)的批判。McCall 假定工资分布是外生给定的,Roths-child 证明如果厂商是利润最大化的话,分布是退化成一点的。而最大问题来自Diamond 的挑战!

在Diamond1971年建立的阐述价格形成过程的模型中,当

买家极力寻找,

以期得到最低的价格,卖家预期到买家的行为时同时定价。即便存在很小的搜索成本,也会产生和经典的竞争性均衡完全不同的结果。事实上均衡工资如此不同,以致和在没有搜索成本时的寡头垄断定价一致,而非保留工资。

这样McCall 模型本身就不是一个自洽的模型,这就是著名的

“Diamond 悖论”。Diamond 的这个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引发了对搜索匹配理论的研究热潮。正如Diamond (2007)后来谈到,他做这个研究缘于他不满足于Arrow -Debreu 模型中把未来都塌缩到了当前的框架,因为均衡似乎是一蹴而就的。

他通过引入“搜索”,细致地探索了经济体中的价格收敛到均

衡的过程,同时也发现原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创了后面

的一系列研究。在Diamond 关于

“匹配函数”的理论研究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是如何刻画搜索摩擦。最早Maskin 和Dia-mond 发现使用一次线性的或者二次的函数来描述市场的匹配,可以比较好地描述市场的摩擦程度(Maskin 和Diamond ,1979)。后来经过Diamond (1981,1982)本人、Mortensen (1982)和Pissarides (1984,1985)的发展形成现在常见的匹配

函数形式,

其好处是避免了“Diamond 悖论”,且很具有操作性,可以和实际数据和实证研究联系起来,坏处是缺乏微观基

础。后经过Pissarides 等人的工作,

匹配函数也逐渐有了坚实的微观基础。

Mortensen 是搜索匹配理论和失业研究的先驱之一。在搜索匹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他关于摩擦可以等价于交易对象

的随机到达的洞见推动了搜索理论的成形,

成为分析劳动力市场和相应政策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1970年,继McCall 之后,Mortensen 发表了“搜索工作、失业的持续和Phillips 曲线”,将工人遇到工作的过程建模成一个随机过程,这成为后来建模的范式之一。重要的是,他发现由于每期都有新的工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且搜索时信息不完全,因此存在正“自然失

业率”,且这个失业率不受预期内的通胀率的影响!70年代美国经历了滞涨,与人们传统认识的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Phillips 曲线相矛盾。以Friedman (1968)为首的经济

学家认为,

基于Phillips 曲线的理论是有问题的,认为Phillips 曲线是一种短期的现象,长期而言工人已经预期到通胀,因此货币政策不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会达到充分就

业。但Mortensen 却认为,

Friedman 他们只对了一半,预期到的通胀确实不会影响失业率,但假如市场存在摩擦,不论实行怎样的货币政策,总会存在正的失业率,这和名义刚性造成的失

业率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

存在正的失业率这个特征也是后来的搜索匹配模型的基本特征。

一些有关职工流动率的模型往往假设工人在找到工作后就一直拥有这份工作。但实际中工人会被解雇,他自己也会跳槽,这些因素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于是Mortensen 将职工的流动引入到了搜索匹配理论中。最早,他假设工人会面临一个随机到来的结束当前工作的事件,并

和Pissarides (1994)引入了“在职搜索”

。搜索模型引入了这

些因素后有很多重要的发现,比如随着在职时间的增加,工人工资在上升,工人更不可能跳槽,这些结论都能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很好地符合。通过内生工作岗位的创造和毁灭,他们深入探讨了经济体的冲击对工作岗位的影响,发现:经济体的总冲击使得工作岗位的创造和毁灭负相关,分布冲击则导致它们呈正相关,而和工作岗位的创造相比,工作岗位的毁灭的波动率更大。他们的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于很好地刻画了Beveridge 曲线,系统地使用搜索匹配理论探讨经济周期和失

业率变动的关系,

见图1。图1中,横轴变量是失业率,纵轴变量是职位空缺率,当失业率很高时,空位很少,此时经济体往往处于衰退状态,比如从2009年到2010年的美国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当失业率很低,空位很多,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比如处于2000年时的美国。之所以同时存在失业工人和职位空缺,是由于存在摩擦,两者不能马上匹配,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当市场摩擦减小时,曲线应当整体往左下角的原点移动;当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降低时,曲线整体背离原点。

图12000-2010年美国的Beveridge 曲线图

图片来源: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公报

Pissarides 的研究方向包括劳动力市场、经济增长、结构转型和经济政策等方面。Pissarides 对经济周期和失业的研究早

在1985年就有了重要的成果,

即“失业,空闲职位和真实工资的短期均衡动力学”

,Pissarides 的理论发现和经济周期的一些基本事实是相符的,比如失业率会对经济体面临的冲击反应,

一个正的冲击会降低失业率,而负的冲击则相反。Pissar-ides 这个研究的重要性除了体现在开创使用搜索匹配理论对经济周期和失业率的研究外,还在于它解决了搜索匹配理论的一个重要难题:受到批评的均衡工资的确定问题。Pissarides

引入了“纳什谈判”,假设工人和雇主之间碰面后通过谈判确定工资,

从而解决了如何确定工资的问题,这也成为后面搜索匹配理论框架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除这些贡献外,他对劳动力市场相关经济政策做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劳动中介结构的研究、失业保险、社会保险、招工广告、税收、补贴、贸易联盟和就业保护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推动搜索匹配理论的应用作了重要的贡献。

搜索匹配理论对失业率问题研究的政策含义

(一)政策的有效性。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为市场的

不完备性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再一次肯定政府的作用。相应地,搜索匹配理论对政府政策也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劳动力市场存在“外部效果”,给定市场中其他人找工作

的强度,

当个体增加搜索工作强度时,其他人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增加了。问题是当所有人都同样增加寻找工作的强度时,

每个人找到工作的概率不会上升,这是典型的协调失败。在这种情形下就有可能通过政府的协调来提升整个经济体的

效率。其次,

在竞争性的理想经济中,如果没有任何管制和扭曲,均衡的结果是有效和唯一的。但是在一个有摩擦的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多重均衡。Diamond (2008)指出在这些均衡中,只有一个是有效的。但市场不会自动调整到唯一的均衡结果,这就意味着有理由让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使经济调整到

有效的均衡上。面对失业,

政府应该采取失业保险、税收和补贴、劳动中介机构等政策。

(二)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为失业工人提供了保障、提升了市场匹配的效率,另一方面它提高了工人的保留工资,使失业率上升。失业保险越高保留工资也越高。保留工资上升的结果就是工人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寻找工作,因为他们找到可以支付保留工资以上的工作的概率变小了。对厂商而言由于工人有失业保险,他们也更加有可能解雇工人。这两个原因导致失业率上升。但失业保险也有好处。工人花更多的时间寻找工作的结果是工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失业保险有助于实现工人和工资间的有效匹配。从这个意义上讲,失业保险提升了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退一步讲,失业保险的存在提高了工人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对工人的福利也是有益的。这里存在最优的失业保险,使社会福利能够实现最大化,比如最优的失业保险应该是福利应当随着失业时间的增长递减,这既为工人提供了保障又激励

工人去寻找工作。对此,

Pissarides (1983)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失业保险增加失业率的原因是工人的保留工资上升了,那么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工人的保留工资。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对收入实行累进税制,工资越高的工人交的税也越高,那高工资的工作的实际回报也就下降了。他证明了累进税制确

实可以解决问题,

而且对政府而言,失业保险的比重越大,累进税的累进速率也应该越高。Pissarides (1985)还进一步讨论了失业保险中不同的财政制度安排的效果:通过工资税来支付的雇佣补贴压低了工资,但增加了就业(机会),而通过工资税来支付的失业补助虽然增加了工资,但减少了就业(机会)。即:从增加就业的角度,前者优于后者。

(三)劳动中介机构。搜索理论告诉我们失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搜索摩擦,因此降低搜索摩擦有助于降低失业率。Pissarides 发现搜索成本降低将增加匹配的数量,从而降

低失业率。为减少搜索摩擦,

Pissarides (1979)讨论了一种方式:国营的劳动中介机构。但使用劳动中介机构的成本降低时不见得就会增加匹配的数量和降低失业率,其原因在于劳动者增加对劳动中介结构的使用将使他们更少地使用其它搜索途径,或者说国营的劳动中介机构对其它寻找工作的方式产生了负外部性。这里关键是国营的劳动中介机构不是工人寻找到工作的唯一途径,因此必须考虑到整个劳动力市场的

效率问题。鉴于此,

Pissarides 建议:劳动中介机构应该对失业者提供激励,

让他们增加寻找工作的强度,而不是让更多的企业来注册,因为这样的便利使得失业人员以逸待劳,降低他们找工作的积极性。

(四)经济周期和失业率。Pissarides 是通过搜索匹配理论研究经济周期中的失业率的先驱。他认为要理解经济周期中的失业率要研究好三件事:经济体面临的冲击、冲击如何传导

到失业率、使失业持续的机制。经济体面临的冲击来自总供

给或总需求,

传导到失业率的机制是工资谈判,而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是使失业持续的原因。他认为失业率更有可能对临

时的冲击而非永久的冲击做出反应。长期来看,

生产力的进步和总需求的变动并不会影响失业率的平均水平。失业率的变化往往都很小,但也有可能短期内产生较大的变化。此外,他还研究了一些具体问题,如他(1992)发现假如工人在失业时失去一些劳动技能,则失业的持续时间将更长,失业率也更

有可能居高不下,

因为他们更难被雇佣,而用人单位也不愿意增加新的工作岗位。此研究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在工人失业时提供相应的培训,增加他们重新找到工作的机会。

实际中,他们关注最多的是20世纪80-90年代间欧洲失业率问题。这个时期整个西方世界的技术革新很快,特别是IT 技术,这可以看成是对经济体的一个冲击,而且这个冲击对教育程度高的工人更有利。Pissarides 和Mortensen (1999)发现不同技术冲击确实可以解释一部分失业率的变动。而且西欧的失业率显著地高于美国的原因主要是西欧的失业保险和

雇佣保护政策比美国更加慷慨,

使工人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用人单位启用新人的难度上升。针对英国个案,

Pissarides 也给出了专门的政策诊断。他认为,在1980-1981年英国政府面对冲击时给出的政策变化太过剧烈,没有给企业足够的时间来反应,特别是对工资的调整,造成了冲击的传播时间加长。他认为渐进的政策效果会更好,因为企业能够自主地做出更多调整。他给出的政策建议是:(1)政策目标应当设定在长期失业的所有人群,鼓励工人寻找工作和雇主启动用人;(2)劳动中介机构的作用要加强,失业率居高不下时很多人都

失去了信心,

自主寻找工作的动机较弱,需要劳动中介结构介入;(3)政策应当介入工资的制定,当生产力迅速发展时,工资管制有可能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补贴也可以鼓励工厂雇佣更多的工人。

(五)对中国的启示。根据Beveridge 曲线,失业率的变动一方面有可能是由于经济体面临冲击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市场的配置效率的变化造成摩擦性失业(李

晓颖,2007)。如果失业是由冲击造成的,那么宏观政策刺激经济体,就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总需求,降低失业率。这对于解决当前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失业问题尤其重要。如果失业是由于配置效率变化,比如市场中的搜索摩擦增大,此时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则在于降低搜索匹配成本。比如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大的摩擦应该是城乡之间的差异,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搜寻手段,农民工寻找工作的成本相对较高。有必要通过劳动中介结构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和引导。

虽然失业保险有可能造成失业率的上升,但可以通过机

制设计解决,

而且失业保险对于保障风险、提高工人福利和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都是有益的。但有关研究也表明中国现

存的失业保险存在诸多问题(游钧,

2008):覆盖面不足,特别是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这些高失业风险人群;保障项目不足和保障水平较低;促进就业的功能较弱;对企业方面的激励不足;难以反映地区差异等等。因此,现行的失业保险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Beveridge 曲线是整个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晴雨表,对于政策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研究人员

基本无法提供中国的Beveridge 曲线(张德远,

2004)。中国没有可靠的失业数据和职位空缺率数据,

没有数据就无法找到Beveridge 曲线,也就无法分清楚究竟是结构性失业还是摩擦性失业。目前官方公布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登记失业人数,没有关于失业人员的性别、教育和行业等结构性失业数据信息。信息的缺失对于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很大的障碍。更重

要的是由于统计口径的问题,

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只包括了城镇地区本地户口的失业人员,农民工、下岗工人、待业

大学生和外地城镇户口人员都没有统计进来,

这实际上很有可能低估了中国的实际失业率(樊茂勇,

2001)。中国缺乏职位空缺数据的统计调查,

对应的研究无从谈起。应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数据统计工作,以加强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提高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指导。

近些年来,搜索匹配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之一,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的价值,需要引起重视。经济危机背景下,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劳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失业问题的学者,无疑是对当前经济关注焦点

的积极回应。Diamond 、

Mortensen 和Pissarides 有关失业问题的研究和有关政策建议,对经济危机下面临高失业率的各国政府无疑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些理论和政策建议对中国进一步探索如何解决中国失业问题和失业人口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Diamond ,P.Search theory.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Second Edition.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2]Friedman ,Milton.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8,68(1):1-17.

[3]Maskin ,E.&Peter A.Diamond.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Search and Breach of Contract ,I :Steady States.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spring 1979,10(1):282-316.

[4]Maskin ,E.&Peter A.Diamond.An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Search and Breach of Contract II :A Non -Steady State Example.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October 1981,25(2):165-195.

[5]McCall ,John J.1970.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job searc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pp.113-126.

[6]Mortensen ,Dale T.Job Search ,the Duration of Unemploy-ment and the Phillips Curv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X (De-cember ,1970),pp.847-862.

[7]Mortensen ,Dale T.“The Matching Process as a Non -Co-operative /Bargaining Game ”,in J.J.Mccall ,ed.,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ty ,New York :NBER Conference Volume ,1982.

[8]Mortensen ,Dale T.&Christopher A.Pissarides.Job Crea-tion and Job Destruction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3):397–415.[9]Mortensen ,Dale T.&Christopher A.Pissarides.Unem-ployment Responses to “Skill Biased ”Shocks :The Role of Labor Mar-ket Policy.The Economic Journal ,April 1999,(109):242-265.

[10]Moscarini ,Giuseppe &Randall Wright.An Interview with Peter Diamond.Macroeconomic Dynamics ,2007,(11):543–565.[13]

(责任编辑:余小平)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提升的策略选择 黄秋菊,景维民2011-02-24 摘要:以强政府为核心的中国治理模式成为支撑中国三十年转型奇迹的制度基石。成功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再次验证了中国治理模式在面临市场化和全球化负面冲击时的治理有效性。在后危机时代,世界格局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治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文章认为,提升中国治理模式,延续中国转型奇迹,有赖于三个方面的策略选择: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巩固与优化政府能力;构建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提高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实施积极的社会经济政策,培育和谐的社会结构。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治理模式,社会规制型,利益整合型 中国的转型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叙事,而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影响并协同演进的复杂制度变迁过程。30年的转型使中国的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已经从政府严格排挤市场并深入控制社会的全能主义治理模式中走出,初步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并存与互惠共生的现代治理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主动地推动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变革进程,并持续不断地对自身的目标、角色、制度和能力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保持了对社会经济变迁的有效掌控与调节。2007年以来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则提供了一个检验中国治理模式有效性的试验场。面对危机,实践再一次验证了中国治理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也暴露出中国治理模式内在的缺陷和不足。对中国而言,后危机时代为其治理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把握机遇,实现自我超越,将会使中国治理模式提升到一个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平稳、持续发展的崭新境界。 一、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检验 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2009年迅速扩散,并进而由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尽管各国采取了各种金融援助计划、经济刺激方案来应对挑战,但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还是给世界经

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

中国失业问题的根源探究 聂金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关键词] 失业;失业率;隐性失业;就业弹性系数; 一、引言 我国失业状况的严峻性和对其研究现状的落后性,迫切要求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需立足于一个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然而,我国已有研究失业问题的理论视角,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还是西方的失业理论,都无法承担起研究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基础的重任。毋庸置疑,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转型发展时期,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失业原因的分析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即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因此要针对中国失业问题运用新的视角加以分析。 二、我国失业原因解析 我国的失业现象十分严峻,而且正在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现象不禁使我们担忧。随着我国经济运行“软着落”成功,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特别是货币升值,失业问题逐步凸显,这种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经济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以下本文作者主要通过多种角度来分析中国失业的原因。 2.中国失业原因的具体分析 (1)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劳动力供给丰富。

目前,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4。尽管在人口政策的控制下,人口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但随着人口净增长,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仍处于高峰期。 表1 我国总人口和劳动力人口的增长情况 年份总人口(万人) 总人口增长率(%) 净增人口(万人) 劳动力人口(万人) 1978 96259 ———— 40682 1980 98705 2.54 2446 42903 1985 105851 7.24 7146 50112 1990 114333 8.01 8482 64483 1995 121121 1.06 1271 68737 2000 126743 0.76 957 88901 2005 130756 0.59 768 94197 2006 131448 0.53 692 95068 2007 132129 0.52 681 95833 2008 132802 0.51 673 9668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从表 1 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到低速增长,由1980年的增长2.54%下降到2008年的0.51%。但是,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并没有下降。2008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 2007年增加847万人;据预计,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数比 2009年增加78万。如果2009年劳动力参与率为 85%,那么需要增加1434万个就业岗位。 (2)高等教育发展在数量和结构上与经济增长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劳动市场的供求结构不完善。 高等教育的增长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发展的内涵远比增长的内涵丰富得多。前者不仅包含数量的增长,同时包含质量与效益的提高,然而,我国教育则更注重量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少年的教育时间不足,便过早地进

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后危机时代沿海地区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殷卫利 金融危机催生科技革命,进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升级与创新。这是后危机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是受新一轮产业升级与创新浪潮冲击,2010年初,发生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沿海地区的“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且相悖的困局,曾一度使人猝不及防又困惑不解,并引起了地方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虽然“用工荒”反映的是沿海地区经济强劲复苏形成的用工紧缺,“就业难”折射的是新兴产业兴起形成的专业人才难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特殊的就业形势,更是深刻揭示了全球产业升级与创新对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巨大影响力。因此,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培养大批适应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既是产业升级与创新对职高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高职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为区域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技能型专门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滞后及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困扰,严重制约了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进程。

一,质量评价扭曲了培养目标。一是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把学习水平的考试作为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方式,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二是在人才培养体制中,由于学校和社会联系和结合方面的缺失,致使多数学生考试能力很强,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多数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得到均衡的培养的同时,疏忽略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淡化了办学方向。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时至今日仍然是照搬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沿用的是本科院校的教材,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适应性;大多实训教材则是技校的修订本和套用本,不仅版本老、内容旧,根本不能反映当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而且大多不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二是至今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课程改革的机制,管理与评价体系也极不规范,教材开发资源严重短缺。三是由于课程主要由专家学者开发,与地区实际、教学实际相距甚远,与教学脱节。四是高职教材的内容与劳动及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不能紧密衔接,学生的学习考核成绩难以得到专业认证。 三、盲目扩张加剧就业矛盾。长期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受品牌及利益的双重驱动,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设置热门专业,一方面致使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专业设置严重趋同,造成相关专业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有些新开专业还未等到学生毕业就已经“退热”了,既浪费了原本有限的办学资源,又加剧了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三是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添设施、扩招生,这种粗放办学模式,造成教学设施、内部管理等办学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学质量下降。 四、行政化管理导致体制僵化。高职院校仍然政府的附属机构的现状依然固我,表现为,学校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甚至教育教学活动等重大决策,都得听命于主管部门。由于缺乏办学自主权及独立的发展空间,其发展只能在各级政府制度框架内运行,从而导致办学体制的僵化,致使改革难以深化,发展瓶颈难以突破。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试题及答案月 (1)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线考试 时间限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以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为主要目标,其商业模式以眼球经济为主。 A.?产业互联网 B.?消费互联网 C.?移动互联网 D.?桌面互联网 2.以下哪项新兴经济形态对双方来说都是共赢()。 A.?生态经济 B.?平台经济 C.?共享经济 D.?网红经济 3.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十三五之歌”的特点的是()。 A.?贴近西方受众 B.?符号接近性 C.?着重对外交问题阐述立场和主张 D.?解释性叙事 4.本讲提到,政府提出的“放管服”中的“放”是指要()。 A.?促进公平竞争

B.?降低准入门槛 C.?强化监管 D.?提高服务效率 5.根据本讲,不属于开放数据的特征的是() A.?机器不可读 B.?开放的 C.?结构化的 D.?有高利用价值的 6.本讲提到,新技术或者新业态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是()的重新布局。 A.?制度 B.?利益 C.?产业 D.?规则 7.()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数据互连互通为主线,以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等产品生命周期的智以定制化、分散化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 A.?智能生产 B.?智能制造 C.?智能加工 D.?智能售后 8.流通型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的核心是() A.?互联网金融 B.?电子商务平台 C.?网上支付和网上物流环节的完善 D.?线上和线下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9.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的动力是() A.?技术创新 B.?原创性创新 C.?机制创新 D.?模式创新 10.信息的目的性与特定社会活动相关性又称为()。 A.?信息异构 B.?信息冗余 C.?职能型 D.?职属性 11.根据本讲,2012到2016年间全世界网民数量增加的后25亿人主要以()为主。 A.?意见领袖 B.?有影响力的人 C.?中产阶级 D.?草根和青年网民 12.本讲提到,()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 A.?1978年 B.?1987年 C.?1990年 D.?1991年 13.根据本讲,从政策角度,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不包括()。 A.?对监管政策的挑战 B.?对法律制度的挑战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二).doc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二)- “ 二、当前我国政府及财政支持就业政策运用的实证分析 (一)当前我国的失业状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也日趋合理,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但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问题仍较严重。 1.城镇登记失业率趋于上升,实际失业率更高。 国外的失业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如在2000年,德国失业率为8.4%,法国失业率为10.0%,意大利失业率则高达11.3%.但必须指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上述国家的失业率不具有可比性。世界各国公布的失业率都是通过劳动力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失业率,其关于失业的意义严格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失业标准。而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主要是通过劳动部门所进行的失业登记得到的,其对失业的定义也没有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失业标准。因此,登记失业率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失业情况,而很难全面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据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和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城市实际失业率大约在8-10%之间。 2.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困难群体持续扩大,失业压力逐步增大。 3.农村就业问题突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进一步加重失业形势。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失业压力趋于增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结构性因素。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进入了结构变换和升级的时期。一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二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和人力投入发展经济的办法被结构调整冲击。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的矿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 3.人口因素。目前,我国还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超过千万。再考虑已有的劳动力供给,每年的就业缺口超过1000万。在人口的庞大压力下,由此导致的就业压力是非常明显的。 (二)对我国政府及财政支持就业政策的基本评价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失业状况,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及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下述要点: 1.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总量。 2.收入支持政策:建立“三条保障线”,构筑城市下岗失业基本生活的“保障网”。 1998年针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中,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部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问题,国务院提出建立和完善“三条保障线”,旨在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为经济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环境。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 2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2008 年 3 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

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 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2001 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4.0一下,其中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仅在 3左右,从 2002 年到2007 年的六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 4以上的水平,2008 年失业率在 4.5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 8.6 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 70.9,农村从业人员为 4.9 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 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 4 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 1.9 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2009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再加上其自身固有缺陷的不断显现,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本文从中小企业自身因素、发展环境、金融危机的影响三个层面分析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期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为融资困难、生存压力大、创新能力不足、管理体系不科学四个方面。严峻的内外形势迫切要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最后又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应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较快地克服自身缺陷和外部困难,取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困境;转型升级 一引言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超过4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就业人数占75%,开发新产品占82%以上。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务院于2009年9月22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加明确了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作用,《意见》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呈现出诸多的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还包括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克服自身缺陷、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健康合理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就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把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摆在了国家战略高度,因而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江苏省社科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负责人吴群认为:“所谓的企业转型升级就是企业为了动态适应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的变化,或为了利用潜在的机会,从一个战略转向另一个战略,并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从企业整体层面提出了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性对策。”据此,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其可以选择的转型升级路径包括: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加强创新、建立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重视人才、完善科学管理,实行“走出去”战略等。 二转型升级期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阿里巴巴《2010年中小企业生存状态报告》显示:约有31%的中小企业有贷款需求,在这些企业中,平均每家中小企业需要贷款金额约130万元,若估计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数超过600万家,那么中小企业融资缺口为2.5万亿,在有贷款需求的中小企业中,45%的企业需要59万元以下的贷款,63%的需要100万元以下。如下图所示:

中国失业问题探讨

中国失业问题探讨 目录 1基本概 念 ..................................................................... (1) 1.1失业的分 类 ..................................................................... .. (1) 1.2失业的经济学解 释 ..................................................................... ................. 1 2中国失业问题现 状 ..................................................................... (3) 2.1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 (3) 2.2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问 题 ..................................................................... (4) 2.3城市化问 题 ..................................................................... ...................... 4 3中国失业问题产生原

因 ..................................................................... . (4) 3.1人口因 素 ..................................................................... (4) 3.2经济结构转型因 素 ..................................................................... .. (5) 3.3摩擦性因 素 ..................................................................... .. (5) 3.4外部因 素 ..................................................................... ................................. 6 4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 响 ..................................................................... . (6) 4.1社会影 响 ..................................................................... (7) 4.2经济影 响 ..................................................................... ................................. 7 5控制失业的对 策 ..................................................................... . (8)

失业问题研究的案例报告

. . 《数据模型与决策》案例1 关于“失业问题研究”的案例报告 2010级5班第1组 提交日期:2011年4月23日

目录 Ⅰ. 组员名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Ⅱ. 讨论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Ⅲ. 案例介绍与背景分析 (2) 一、案例全文 (2) 二、案例背景分析 (3) Ⅳ. 问题求解及分析 (4) 一、求失业人员年龄均值的区间估计的原理方法和计算过程 (4) 二、进行假设检验以判定费城失业人员失业时间的均值是否高于全美失业人员的平均失 业时间(14.6周)及结论 (6) 三、失业人员年龄与失业时间长短之间关系的分析 (8)

Ⅲ. 案例介绍与背景分析 一、案例全文 美国人口统计署每个月公布一次失业方面的统计数据,内容包括失业人数和失业时间等。1998年11月,据美国人口统计署报告,美国失业人员失业时间的均值为14.6周。 费城市市长要求对费城地区的失业状况进行一次调查研究。选取50名费城的失业居民组成一个样本,记录他们的年龄以及失业时间(以周为单位)。下面是1998年11月收集的部分数据。全部数据可供我们使用,它们被保存在书本附带的光盘中,文件名为给BLS。 管理报告 1、利用描述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汇总。 2、求费城失业人员年龄均值的95%置信区间估计。 3、进行假设检验确定费城失业人员失业时间是否高于全国失业人员失业时间的均值14.6周。取显著性水平为0.01.你得到什么结论? 4、失业人员年龄与失业时间长短有关系吗?为什么?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doc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 2020年4月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本文关键词:舆论,公关,危机,政府,数据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本文简介: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政府舆论危机的生成具有公共性、紧急性、突发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传播途径也日趋向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政府高效利用大数据工具,获取有效信息资源,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及时进行舆论危机公关,对建设廉洁、高效、阳光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大数据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问题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 政府舆论危机的生成具有公共性、紧急性、突发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 传播途径也日趋向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政府高效利用大数据工具, 获取有效信息资源, 掌握社会舆情动态, 及时进行舆论危机公关, 对建设廉洁、高效、阳光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公关问题研究方向的趋势预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在社会舆论动态中的全程分析运用研究将成为未来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研究的一种趋势;结合大数据、云 1

计算、社会心理分析的交叉实证分析研究将成为该问题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基于政府舆论危机公关中大数据运用的效果评价指标, 构建一个科学公正的责任评估体系成为未来研究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舆论危机,公关,SWOT分析,危机公关 当下, 我们处于大数据时代,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 种类繁杂, 数量庞大, 这给政府舆论危机公关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 剖析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舆论危机公关过程中的优势(strengths) 、劣势(weaknesses) 、机会(opportunities) 和威胁(threats) , 从而将大数据资源运用与危机公关策略有效地联系起来, 在指出该领域目前仍需加强研究之处的同时, 试图预测该研究的发展趋势, 希望能够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帮助和参考。 一、大数据的含义与特征 2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学习目的】本讲将为学员分析中国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借此使学员了解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同时使学员认识到中国进入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并寻找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习安排】8学时 【学习内容】 2008年9月自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向世界蔓延,形成了一场波及全球且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剧烈下降,实体经济遭受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冲击。各国政府在这场危机面前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共同采取了经济刺激计划,到2009年第二季度,这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开始显现效果,无论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都显示企稳的迹象,因此,许多人认为全球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较大的冲击,但由于中国政府的积极而有效的行动,率先进入后危机时代。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 (一)什么是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是经济危机演进过程的一个阶段。该阶段表示危机已渡过了最严重的时期而进入相对稳定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本次世界金融危机肇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演变为一场金融危机,并且由于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又迅速地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无能幸免地被卷入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中。为了避免危机对各自国家造成更大灾难,各国政府表现出少有的共同行动,一致采取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正是这种联合干预行动,世界经济并没有表现为长期的萧条,而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就渡过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当然,对于是否进入后危机时代是有争论的,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后危机时代的判断标准。 对于是否进入后危机时代,有两个主要的指标,一个是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指标,即经济增长速度;另一个是在虚拟经济(金融市场)层面上的指标,即金融市场是否恢复到危机前的“正常状态”。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到2010年,世界经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在2009年全球经济“触底”后出现较强劲的反弹,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从2009年的-1.3%恢复到2010年的正增长,并且达到3.6%的增长速度,发达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从2009年的-3.8%也恢复到2010年的正增长,新兴经济体平均增长率从2009年的2.5%恢复到2010年的5%。从金融市场来看,用以衡量金融市场是否稳定的利差指标也在恢复正常,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利差看,进入2009年5月份以来,美国金融市场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正常状态。 (二)中国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会更加复杂。这既有来自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有中国经济“树大招风”引起的挤压。具体表现为如下三方面挑战。 1.国际性的流动性过剩

#1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目录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二、我国城市社区部分居民的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二)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 1.历史因素的影响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 4.基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5.农村劳动力培训资源不足,体系不健全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四)就业观念的影响 三、我国城镇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 (一)将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将被扭曲 四、治理城镇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择业观念,是治理失业问题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岗位开发工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门路 (三)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根据近几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现今的失业现状已经超越了我们所能承载的社会形态,不管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同程度的会出现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和再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我们所说的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

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这是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经济建设各方面矛盾多年积累的结果所造成的现象,导致了当前的就业困难和下岗职工增多。下岗失业者自身的素质偏低、观念陈旧,更加增大了再就业的难度。 【关键词】 改革与失业;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观念;教育理念;城镇社区;问题研究; 一、我国城镇失业现状 (一)失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得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失业指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分离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劳动者的生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狭义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能力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者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点:一是在法定劳动年龄范畴之内;二是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即在智力和身体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可以确定为失业。 (二)城市社区部分居民失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社区的失业问题不断扩大,逐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由1991年的352.2万,增长到2004年底的827万。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论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摘要: 失业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持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本文尝试从失业的界定入手,引出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失业的含义及其界定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失业类型可以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我国的失业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划分。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类

显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现出明显的分离。显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我国城镇的公开的登记失业,即失业的劳动者到政府劳动部门进行登记以取得失业补助和就业帮助。 隐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处于隐蔽性存在状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农村潜在失业。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的减少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而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形成潜在的失业。(2)城镇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吸纳了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导致国有企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因而形成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在职失业”。 2、根据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类 总量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供给在总量上大于需求而形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或区域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3、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类 自愿性失业,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因学习、家务、个人能力及家庭收入等原因而自愿处于不工作状态; 磨擦性失业,指劳动者在寻找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因信息和成本等原因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 季节性失业,指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带有季节性,如农业种植、锅炉工等,造成劳动者在一定的季节中有工作,而在其他的季节中处于失业状态。 (二)失业界定 1、失业界定的国际标准 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的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对于失业的定义为“失业指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有工作能力),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 因考虑了各成员国自身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等诸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的调查与建议 (2010年12月) 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已成为国家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和创造社会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在繁荣经济、促进增长、扩大出口、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第一,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欧美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将面临新的调整,同时全球经济由于世界经济再平衡、贸易保护、各国财政紧缩、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中长期会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第二,由于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土地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攀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第三,我国即将进入低碳时代。历史经验表明,每次危机都会孕育新的产业,而每次新的产业革命也会带领人类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当前,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初露端倪,我国即将进入低碳时代。第四,我国将进入均衡共享的包容性增长时代。未来我国不仅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还需要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未来,我国中小企业需要接受“均衡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让普通劳动者分享企业发展成果,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积极实施转型升级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迎接机遇、应对挑战、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2009年《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转型,这表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重大趋势。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出席政协民建工商联联组讨论会时表示,希望企业加快自主创新。会后民建中央把“中小企业转型与创新”作为重点调研专题。3月份以来,由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带领的专题调研组就此重点专题先后赴福建、浙江、广东、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西、安徽、山西、云南、湖北等13个省市进行调研,召开了20多场专题座谈会,与两百多名企业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组织会内一批企业家到海外考察交流,同国外企业界人士进行了探讨。专题调研组还与几十名学者和政府官员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探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进行转型与创新。在这些调研、讨论的基础上,专题调研组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3.48%,达到22.25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68.84%。31个省市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其中,山西、宁夏、安徽、江西、甘肃五省区超过40%。同期,中小企业产销率达97.24%,较去年同期提高0.54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当前复杂的时代特征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招工融资难、准入门槛高、税费负担重、企业利润薄、转型压力大和发展环境差等六大困境:

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摘 要:金融危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是结构性的,对于与工业化进程密切联系的交通运输设备等 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影响。后危机时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大国发展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进入了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将有较快速度的发展。短期内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汽车、飞机等新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环保、低碳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将获得较快增长;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巨大。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有服务化、信息化、低碳化三大特征。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业的协调发展;以自主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以低碳绿色经济助推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绿色经济中图分类号:F42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0)07-0004-05 一、导论 在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减小,世界经济出现回暖和企稳向好的情况下,经济学家用“后危机时代”来概括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那么在后危机时代,不确定性和动荡的发展环境会对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评价金融危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造成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在面对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着那些任务?本文试图就金融危机对装备制造业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并结合中国长期发展趋势和短期发展目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未来走势进行判断。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 装备制造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但金融危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还没有一致的认识。事实上,金融危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的行业差异特征非常显著: 第一,在金融危机时期受到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消费品制造行业及工业原料和半成品。2008年,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而就行业来看,主要是玩具行业和纺织服装出口行业,其中陷于倒闭困境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2009年前两个月,我国服装及相关产品累计出口下降 11%,鞋类产品出口下降2.3%,箱包出口下降7.3%, 玩具下降17.1%,均低于同期出口总额下降21.1%的水平。2009年,我国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其中,2009年1-2月,化肥出口下降 55.4%,煤出口下降41.6%,焦炭出口下降93.9%,钢 坯及粗锻件出口下降98.9%,钢材下降52%,未锻轧铝下降68.2%。 作者简介:白永秀(1955—),男,陕西清涧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市场经济与现代企业制度;赵勇(1980—),男,陕西府谷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理论与区域发展。 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白永秀%赵%勇 □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