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0.4推出的三大特色功能区:东部主题娱乐区、西部休闲度假区和中部创意高新区。2.主导产业型文化产业集群。围绕某一种或某一类文化主导产品而发展的众多文化企业。这种文化产业集群类似于产业链,但不像产业链那样彼此之间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如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聚集着600多家影视公司。有著名的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等大公司,几十家小公司,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众多影视服务性企业。3.产品关联型文化产业集群。由不同文化企业作为专门化生产链上的某个环节,形成集群内部成员关联特征并由此凸现集体优势。如我国台湾地区的台北华山艺文特区就是由艺术文化产业和与之相关联的文化服务业组成的文化产业集群,其文化企业由非政府部门主办,吸引文化人、艺术家、会展工作者、设计师等不同文化从业人群,举办各种创作、会展和交流。4.地方化、专业化文化产业集群。某类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集中在某一地区或地方,形成规模经营的集群优势。如浙江嵊州“民营剧团聚集”,嵊州崇仁镇石门村700多人口中有近200人靠越剧演出为生,有7个民营剧团,年演出收入在50万元以上。我国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径的探索与选择,其模式的凝化尚处于动态的演绎之中。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或区域文化创意园区还需要积极探索,对已有的发展模式进行借鉴,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二、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路径选择与发展现状西安曲江系西安曲江新区的简称,位于西安市区东南部,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为中心,远期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是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心。西安曲江是盛唐长安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人文胜景。2002年以来,西安曲江以盛唐文化为品牌,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大策划、大项目、大投入、大融资的气魄,开发建设了一系列以盛唐文化为内涵和风格的文化项目,成功塑造出曲江新区的整体风貌。2007年文化部正式批准西安曲江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从几乎完全的农业经济走向旅游经济、文化经济、城市经济,仅用了五年。曲江不仅为西安及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兑现城市价值提供了范本。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文化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完成,曲江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凸显;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更具标杆性意义,其下属有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集团、大唐芙蓉园公司、西安旅游服务中心等。以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为核心,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为龙头,曲江文化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包括旅游、会展、影视、演艺、出版、传媒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框架,品牌规模初具。1.文化旅游业。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重点建设有六大遗址公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唐曲江池遗址公园、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秦二世陵遗址公园。同时,以大唐不夜城文化商业、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等文化商业场所为依托,构建有文物博览、文化体验、现代

商业、演艺休闲等综合性文化旅游区。曲江文化产业外围辐射区还有三大景区:道教文化与自然山水相融合的楼观

台文化景区、佛教文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法门寺文化景区、文物观光与现代休闲相结合的大明宫遗址公园景区。2.会展业。曲江会展、创意业的发展以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集展览、会议、酒店、商务及各种配套服务于一体的曲江会展产业园,已成为我国中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国际文化程度最高的现代化会展产业园。曲江以自办会展为主要发展方向,与政府同步、与国际接轨,努力引进国内外著名会展品牌;以新建成的10万平方米会展新场馆为平台,整合本地资源和市场,出台会展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与国内外多家会展企业组成产业联盟。3.影视演艺业。西安曲江影视以电影、电视剧的投资、制作、发行和电影院线投资经营为主业,兼营影视设备

租赁和新媒体业务。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市场化、科学化的运营管理机制,拥有国内知名的影视产业运营团队,拥有丰富的影视行业资源,拥有先进的影视剧制作管理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已初步形成;依托西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曲江优惠的影视产业扶持政策,电视剧《大唐芙蓉园》、《大秦帝国》、《大商道》等,电影《老港正传》、《生日》等,纪录片《大

明宫》、《法门寺》等一批优秀剧目成功推出;多家影视企业还联合发起成立了曲江影视联盟,成员企业已近百家。4.出版传媒业。2007年,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联合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和陕西汉唐研究院及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学巨著《四部文明》,对我国先秦至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学术、总结性研究,是展现中华文明前半期历史文化精

髓与核心的集大成之作,被学界誉为“汉学史记、国学文典”,堪与清代《四库全书》比肩。西安曲江目前正加快整合本地优质资源,积极筹备组建曲江出版传媒集团、曲江报业发行经营公司,建立现代传媒物流网络,打造西部最大图书交易中心和传媒创意中心。

三、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

充分挖掘和整合区域内外城市资源和文

化产业资源,依托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区优越的资源禀赋,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坚持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并重,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并举,事业先行、产业反哺,科学规划建设内涵丰富、影响巨大、示范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城市资源价值快速提升的模式。

(一)理念模式

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

一种文化经济模式;是以文化为推动131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0.4,也正是曲2003—2008年,曲180.4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年曲江获得全国最佳人6大文化场20万平方米唐风建整合是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制胜

“法宝”。曲江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

发,进行土地经营、流程再造,一次性

征地、配套、规划,分批次招商拍卖,

成为曲江投融资的源动力。资产商品

化、流动化,土地资本化市场化,运作

公司化、效益化,曲江文化产业集团五

年间资本从6000万元增到33亿元。

2.招商经营模式。西安曲江文化

产业集群建造环境招商,突破传统招商

模式,把文化资源和项目结合起来,把

公益性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形成自己

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经营

是灵魂,机制再造是核心,流程重组是

关键,品牌共享是招牌”,吸引了世界

500强中海外、金地集团、融侨地产等

众多知名企业。

3.文化产业运营模式。曲江文化

产业集群模式不同于深圳华侨城、浙江

宋城的“旅游+人居”,不同于涿州、横

店的“影视+旅游”,不同于单一企业的

外溢式发展,不同于多个产业类型独立

运行,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人居+

商业”的新路。曲江文化产业集团14

个子公司,涵盖旅游、会展、影视、演

艺、商贸、餐饮等10余门类,共举同

一文化品牌,共用统一文化符号,以市

场为导向,推崇合作、多元互补,产生

了强大的聚集效应。

4.文化事业发展模式。曲江文化

事业发展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面

向大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明高

尚,人性关爱,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的

原则。曲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度依

存,产业反哺事业,事业滋养产业;公

共文化事业政府投资,公共文化服务政

府提供,产业责任企业承担。曲江创办

五大节会,城市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老

西安博物馆为古城存续文化根脉;陕西

民俗大观园、戏曲大观园荟萃秦风;长

安古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大唐芙蓉

园;秦腔剧院划归曲江,“百戏之祖”

古木新生。

四、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

模式的未来方向

关于文化产业集群未来的发展规

划,西安曲江提出以政府的服务和政策

为核心,以公共文化建设和繁荣为导向,以行业的孵化为平台,以重大文化项目、重大资本为支撑,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第一平台”。但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还必须正视面临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第一,缺失系统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方案。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还不系统、不完整,没有确立集群发展的原则、发展目标体系和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意识滞后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关机构和企业间的互动、协作与配合仍显不足。第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支持性要素不完整。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不仅需要生产要素、企业战略和竞争结构完备,还需要相关支持性要素的密切配合。目前,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在纵向上的产业链条延伸和横向上的产业并存与链接还不完整;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参与性、互动性不足。现代文化产品消费者已不再仅满足于对文化产品、景观的观光和欣赏,而更愿意参与、体验、融入到文化产品和服务活动中。曲江文化产业集群设计中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消费者文化参与性、互动性明显不足。第四,文化产业集群的包装、设计、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目前,曲江文化产业仍是以政府作用为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松散,缺少区域整合包装体制;宣传推广也过度依赖本地媒体和资源,区域外的立体化推广、策划和营销活动的力度还很不够。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曲江文化产业必须以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战略和措施,不断创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体系。1.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创新。转变曲江新区管委会职能,顺应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大势,建立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服务管理体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专业文化产业集团,培育市场主体;普及、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积极支持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

REFORMATION &STRATEGY 2010.4允许国有、民营、外资等机构、企业优势互补,联合竞争,参与开发,效率优先,公平得利。2.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创新。曲江新区应提高区内文化企业机构的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力、商业利润率和员工薪酬水平。曲江文化产业项目可实行承包经营、代理经营、委托开发,只要有利于发展建设的一切合理机制都可借鉴和运用。3.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产品创新。曲江新区应重点鼓励影视演艺产业、会展广告产业、旅游产业、传媒创意产业等文化产业进行积极探索和突破;鼓励原创性文化产品,也鼓励对其他领域产品创新的借鉴和利用,包括专利产品、品牌特许、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创新。4.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创新。曲江新区应大力支持区内文化企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支持以数字化及网络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及产品的改造升级,对入区文化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文化产业资金扶持。5.加大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支持力度。曲江新区应设立专项基金,对入区中小文化企业以贴息、补助等方式进行扶助;建立担保公司,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安排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拓展文化产业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业务。6.实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战略。构建企业家专业人才与创业团队,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积极引进文化经纪类人才,加快培育文化中介机构及中介人才,开展文化技术产权交易活动;支持区内文化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文化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构建曲江文化产业人才基地和人才交流中心。7.进一步明确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功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可为文

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聚集;促成文化产业形成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的网络体系;协调好文化产业群落内外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培育创新文化氛围。推动企业间学习、交流和信任;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激励创造活动;营造宽容、舒适的文化产业大环境、软环境,使文化产业集群有良好的生存发展土壤。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是区域对区域、集群对集群的竞争。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和经营城市战略,整合文化、旅游和土地等优势资

源,初步形成了以重大文化项目为核心、以重大文化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大

文化产业集团为依托的区域文化产业集

群。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为陕西和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并且逐步使曲江成为了陕西、西安

重要的文化符号。西安曲江新区还需进一步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在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开拓精神,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产业配套措施,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

动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打造西安曲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品牌。

[参考文献]

[1]郭捷.曲江大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3-5.

[2]刘蔚.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8,1(2):91-94.

[3]宋文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财政研究,2008,(9):53-55.[4]徐浩然.文化产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2.[5]许项发.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探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6):80-83.

[责任编辑:唐玉萍]保费提到“能赢利”的程度,才愿意经营农业保险,这是保费供给的下限。于是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明显的缺口,这个缺口只有依靠国家政策支持才能予以弥补。这就是农业保险必须得到国家支持的原因。国家对农业保险公司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家财政直接投入。国家要通过颁布《农业保险法》的形式,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易受灾害的品种及项目确定为政策性险种,由政府对其提供保费补贴支持。黑龙江的阳光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采取的方式是“农户缴一块,农垦总局筹一块,国家补一块”,具体做法为省农垦总局承担15%,国家补贴20%,农户承担65%。(2)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国家为支持农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可采用免税、低税和减税等优惠政策。比如,对农业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应予减免,同时为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允许公司在税前从经营成果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以应不测之需。(3)金融、再保险支持。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是指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必须建立与中国再保险公司的业务关系,中国再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方式代行国家支持农业保险职能。[参考文献][1]何广文.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转型

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2):12-20.

[2]李娟.发展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45-48.

[3]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264-273

[4]中国赴美农业保险考察团.美国农业保险考察报告[J].中国农村经济,2002,(1):70-73.

[5]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Can federal action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market for farm loans [R].Agricultur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1996.[责任编辑:汤伟山]

[上接第79页]13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