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授人以鱼(1)

授人以鱼(1)

授人以鱼(1)
授人以鱼(1)

目 录

1.校馆合作,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的内涵 (2)

2.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5)

3.有感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两种教法 (9)

4.课外阅读课内调控 (11)

5.《百合花开》教学案例 (13)

6.862教学实践回顾(叙事) (18)

7.如何降低劳技课中的安全隐患 (21)

8.在劳技课堂上进行创造教育的初探 (24)

9.《磁体与磁性》的教学思考 (27)

10.浅谈“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9)

11.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 (31)

12.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35)

13.金星上的“一天”真的比“一年”长吗? (42)

14.抓住重要环节,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45)

15.论思想品德新课程实施中的“功利性”问题 (47)

16.二期课改教材改编背景下六年级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50)

17.浅谈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54)

18.浅谈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 (58)

19.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评价 (60)

20.对七年级女生耐力跑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63)

21.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 (67)

22.在物理校本拓展教材中融合《两纲》精神的探索 (70)

23.“以评促学、激励互动”的初二物理教学实践与探索 (72)

校馆合作,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的内涵

崔旦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信息: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 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这个数据对历史教育工作者来说,很触目惊心。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

今天已经进入到21世纪,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围绕培养学生具有四种基本的本领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教育教学,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必须适应这种潮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历史教学当然也必定义不容辞。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而新制定的《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把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人文素养,注重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课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还提出了如下的目标要求:在上下五千年中寻找文化根基,以文明史为主线,重构《历史》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外文明史的比较中感知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价值;着重让学生掌握“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思想,以及“论从史来、史论结合”的思维准则,体验历史的认识过程,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领会什么是历史,怎样学习历史,明白“以史为鉴”的意义。

我校作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在课改进入内涵发展的现阶段,在优质均衡化教育的背景下,正在大力研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为了满足学生品德素质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的教育,也对我们自己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因此,自2006年夏开始,我们历史组的全体教师积极地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开发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在初预年级开设历史拓展课,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校馆合作,教师努力提升自我业务素质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的说法,应该是老师的知识要像潺潺流动的小溪般,源源不断。因此,教师原本在高等学府中学到的历史知识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体系必须经常做到及时更新。而缺乏对于上海人文知识的感性认识,也是像我这样的新上海老师的弱点。要增加对于上海乡土历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与上海博物馆合作,显然是除了上网学习之外的一种很好的直观学习的途径之一。

校馆合作教学作为开发利用公共教育资源,来深化课改的生长点和开发课程资源的切入点,对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挑战就会有发展,为此,我校教师不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史学理论和教材教法,还利用假期到上海博物馆进行学习研究。如学习上海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中的经典文物知识,进行手工制作体验活动,还聆听一些学术性的讲座。如2007年5月,上海博物馆举办“国际博物馆周”活动,每天晚上有上海的知名教授在馆举行有关上海历史发展的讲座,我们都克服种种困难,下班以后到博物馆去认真学习,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素材,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学习充电。

二.校馆合作,开发形成校本课程

按照上海市初中学段的课程安排,初中的历史课程仅在初一和初二年级中开

设。为了更好地利用校馆合作的资源,我校在初预年级开设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我们在初预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我探中国古代历史与艺术》的校本课程,旨在通过文物的知识介绍,手工制作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第二学期开设《上海乡土史》,旨在通过对上海历史的演变的学习,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上海今天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通过文明分父辈努力奋斗创造的。这些教材的所有内容,都是教师先去博物馆学习,然后在认真研究分析后,进行开发和设计的。我们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以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宗旨,利用假期,不断琢磨,反复修改,编写了系统的校本教材。目前第一学期的《我探中国古代历史与艺术》教材分为《中国古玉欣赏》、《走近唐三彩》和《初探中国古钱币》三编,每编各三个专题。第一专题是知识性的内容,第二专题是手工活动课的体验,第三专题是思考与交流。第二学期的《上海乡土史》以乡土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为目的,设计了《上海发展简史》、《上海弄堂游戏》和《关于上海的调查报告》三编,除了知识性的内容编排,我们还设计开展了调查活动,如第一编后开展的是《寻根问祖——我的家庭发展史》调查,培养学生进行调查学习的初体验。第二编后设计的是以《上海的弄堂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分小组去了解上海的弄堂游戏,再来对比分析弄堂游戏与现代游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第三编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与上海有关的调查课题,进行合作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这样的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非常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三.校馆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一种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特殊的认知和行为的逻辑发展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组织方式、信息媒体和艺术处理。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我们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利用博物馆资源,就给了我们提供实践的大好机会。

第一,历史课动起来了。根据我们的教材,第一学期的每一编的第二专题设计的是动手活动课。如《中国古玉欣赏》的第二专题是《软陶制玉》,《走近唐三彩》的第二专题是《修复唐三彩》,《初探中国古钱币》后设计的内容是《模拟制币》,这些内容都是我们老师经过到博物馆学习再传授给学生的,有的是个人活动,有的是小组活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历史学科中前所未有的,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如《软陶制玉》课,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重温了中国古玉的代表作品,如:玉琀、玉琀、玉壁、玉蝉、玉觽、玉鱼等,然后分发给每位同学一块软陶,让他们选择老师介绍过的玉器形状或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一块玉器,做完后展示给大家并讲出其中的寓意。最后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找到了中国人为什么有深厚的爱玉情节。他们谈到要学习玉的精神: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样,要经过磨难,才会成才;要学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因为玉有五德,古代中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要做一名有高尚品德的君子。这样,将本节课想要达成的:通过软陶制玉,体会中国人的爱玉情节,做真善美的中国人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落实到了无痕。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第一学期中,学生们在《修复唐三彩》和《模拟制币》这两次活动课中,主要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他们的学习体会中,谈得最多的就是:第一,在活动中,只要团结就能成功,不团结,就是一盘散沙,不能凝聚力量,只有失败;第二,所有小组成员都必须分工明确各尽其责,而不能袖手旁观,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这就说明,以馆所为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下,进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可以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第三,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开始运用。在第二学期的第三编中,我们是以小组为单位,自订与上海有关的调查课题,进行合作调查,完成调查报告。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两个板块中,初步学会了进行调查和查找资料的方法,因此,在报告中必须有调查的背景,调查的对象,调查的方法,调查的过程性资料,调查的结论以及访问过的网站和小组成员的分工。最后,我任教的4个班级共收到调查报告30多份,从饮食文化到服饰文化,从上海的名人到上海

的建筑,从上海的方言到沪剧的发展,同学们从各个层面,对上海进行调查研究,丰富了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知和认识。尤为可喜的是,仅对上海小吃一个问题的调查,就有多个角度的调查报告出现,有对比上海小吃与洋快餐的,有调查未成年人最喜欢的上海小吃的,有对比摊头小吃与餐厅小吃的等。而学生进行调查的方法有实地采访:询问、拍照、摄像;也有上网发帖子,发问卷的。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这项教学任务中去了,他们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合作,如何办事的方法,都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第四,运用多媒体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大大较强。在第二学期的第二编中,我们以《上海的弄堂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分小组去了解上海的弄堂游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和展示,再让同学们来对比分析弄堂游戏与现代游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他们来选择,他们更喜欢什么游戏,为什么?这个板块的内容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初预(2)班黄琼娇组的PPT,介绍九子游戏之前,还将《上海电视新闻》中关于2005年上海旅游节的一则《浦江故事》新闻插入,一下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让每位学生对九子游戏都充满了好奇与想玩的冲动。所以,在学完这个板块之后,我们进行了全年级的弄堂游戏比赛,一时间,在午间和体锻课中,同学们踢毽子,跳筋子,扯铃子,滚圈子等活动,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了起来,同学们不但学会了知识,也增强了体质。

四.通过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及时调整工作的状态,最终确保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它更多的是通过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改进学习方法。然而,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与原有的历史课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需要从新的角度进行,既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也要关心学生如何学习、还有什么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了这一年的校本历史课内容后,不再是简单的出张试题考核一下学生背下了多少东西、成绩如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从立题的准确、参与选题、分工准确、参与资料利用分析、参与探究的态度、服务主题的形式、内容表达的效果等方面,以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等不同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给出综合的评语。学生们觉得这样的评价,公正而全面,也为他们今后的历史学习,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在学期行将结束之时,我们对初预年级329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88%的学生把历史课列为初预年级所学课程中喜欢的学科,有92%的学生喜欢生动活泼、活动多动手强、内容丰富多彩的历史课。想到博物馆去参观,拓展视野的学生占82%。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历史教学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提高能力和修养的要求,今年暑假,我们和上海博物馆联合培训了一批热爱中国古代文化,愿意学习和传播中华文明的小志愿者,相信在他们的辐射下,将会有更多的中学生,甚至成年人去关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一学年的历史教学实践已经结束,在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学中,怎样与上海博物馆继续紧密合作,怎样发挥其它更多馆所资源的社会效用,是我们接下来面临的新课题。时代发展呼唤中学历史课程与时俱进,也给了我们历史教师以重大责任和自我改革的机遇。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有效挖掘历史课程多种教育途径,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感知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价值。我们初预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将会继续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而努力地教育学生,指导学生,让他们成为具有会认知、会做事、会合作、会生存的21世纪有用人才。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吴蓓蕾

赤日炎炎似火烧,申城的七月气温持续攀高,然而比气温更高的是我们各位老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热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们的报告内容翔实,见解独到,条理清晰,语言风趣,不仅让我们开阔眼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更启发我们对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令我们受益良多。

其中由华东师大教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郑金洲教授给我们所做《课堂教学改革的定位、要点与途径》的专题报告令我印象颇为深刻,报告中谈到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定位、教师定位的转变等问题激发了我的思考。

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信息化的普及、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使得我们的世界日新月异,原有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然而,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生只需轻击键盘和鼠标就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获取到他们感兴趣的知识,所以,当学生也有机会拥有一桶水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源源不绝的活水源”,帮助学生自己获取建构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时代在变,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是传授者还是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角色描绘,从古至今,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被定位于传授者的角色。作为教师,需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课本上所需要教授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研究消化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这在信息技术不是很发达的过去,在世界变化速度不是很快的时代或许是可行的,然而社会是不断地发展的,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每天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当小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过去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将会曝露出许多的问题,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往往脱离生活、脱离高科技、是落伍的,教师本身的教学资格也倍受挑战。

人们往往会质疑当学生也可以像老师一样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坐在教室里学习呢?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学习那些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定理法则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在郑教授的报告以及其他诸位教授的报告中得到了解答。我思索到,如今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应该向着知识的建构者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二期课改”所提出的“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目标,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学习兴趣所在都可以得到发展,经过教师的培养,他们不仅学习到了基础的知识,他们更可以掌握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本领。

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不再是仅仅授学生以“鱼”,不再只是将自己“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获取的学识,经过加工传递给学生。而是授学生以“渔”,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帮助、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能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有了“渔”学生才可以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自己通过阅读、查找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做到终身学

习、终身进步、跟上时代的步伐。长远来看,授学生以“渔”所带来的效果远大于授之以“鱼”。

所以,作为一个引导者,我们不应将目光集中于学生记下了多少条定律、背下了多少的知识点、我们更应该通过整个教学的过程,注重学生整个“人”的发展。他们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塑造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这些都是“渔”的内涵的体现。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注重于传授知识的教师往往过分地关注于教材,硬是要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完美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设计、将该讲的知识点教给学生。他们往往期许,自己向学生抛下的问题,都可以符合心中的答案。如果学生站起来所答的内容与自己心中预设的答案有距离的时候,他们就会用一个个“然后呢”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导到那个自认为“完美”的“标准”的答案。对于学生自由发挥想象思考出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的答案则常常报以否定的态度,而对于那些干扰教案执行、拖后教学进度的一个个“为什么”更视之为大敌。许多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远离书本的问题往往以“下课后我们再继续讨论”或者“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这个问题老师下次上课的时候再回答你”来搪塞。这些过分关注“鱼”的表现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也会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养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试问,如果说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位学生的答案都是与标准答案一模一样,我们的社会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将要如何进步呢?

而一个擅长于授学生以“渔”的教师,却可以运筹帷幄,懂得从长远来考虑,一时的教学进度的拖后换来的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的养成,等等。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提出的问是否合理、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如果学生确实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搪塞,应坦诚地学生说明和解释,以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好学精神,点燃创新之火。而且,善于思索与探究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回答、提问等等的反馈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讲清楚、讲的不到位,学生还有哪些方面的知识需求。他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方法的习得、素质的培养,这些都将有利于提高日后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所以,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从授学生以“鱼”向授学生以“渔”转变。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养成,与社会接轨、与世界接轨。

二、是教书匠还是课程开发者

为了更好地从一个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转变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是过分的依赖教材、依赖教科书、依赖前辈的经验,自己不研究课程设置、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研究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教师的角色不能在根本上得到转变,即使有心改变,想必效果也未必明显。

过去,我们的教师常常以“教书匠”自居。作为一个“匠”,教师只是按照他人的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把别人的想法付诸于现实。这样的“匠”才,往往缺乏自己的想法,类似于熟练工,不需要自己多少的智慧,多操作熟练了就好。一个教案往往能用上好多年。久而久之,就会与社会脱离、与学生脱离。教学效果就打起了折扣。

而目前的课改就给我们的教师留有自己发挥的空间,教师猛然发现,自己对课程的支配权增大了,课程给自己存留的空间扩展了,由课程转向教学还必须经由自己的设计、筹划、加工。为了更好地取得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课程的开发者,这也是我们

的时代发展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教材的依赖度下降了,对学生想法的重视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想法增加了。这“用教材教”就是教师自身对课程开发的体现。要开发好课程,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学会掌握一定的技能,例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需求的能力等等。这也为我们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等,对课程进行开发,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前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有的时候还需要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设计,这样开发的课程更能体现教师的想法、走进学生的需要。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从而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学习,往往更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样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授学生植物学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带学生去校园或者去公园走走,边观察边学习,这比单纯地在教室里坐着看着书本上的图片听老师讲解来的更加的有效,相信也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所以,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经常性的开发课程,把课程开发作为一种自觉性的行为。逐渐地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为“课程开发者”,融入自己的想法、掌握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这样我们教学才能提高效率、提高质量。

三、是教师也是学生

新的课程改革以及时代的发展,都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都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一起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

这学习包括知识方面的学习。现在身边的教师常常说,自己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少了,知识面也窄,整天就抱着自己要教的那些内容,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师要变成学生“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就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创新意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网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每天网络上都有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师在忙碌的工作中,可以浏览一些网页吸取一些新的养分,对自身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也是一种提升自我的方式。

除了知识方面,教师也要试着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学会宽容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通过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打心底里对教师油然而生一种尊重。在师生互溶的氛围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他们思想的火花,培养其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养成个性。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程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然,宽容并不时纵容。对于学生错误的行为或者想法上不良的苗头,教师要明确指出,宽而有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

经过这次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我们听到了一场场生动独到的报告。教授们精彩的演讲让我们教师开阔了眼界,也启发我们进行思考,使我们受益良多。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社会赋予了我们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新形势下,社会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时代要求,做好角色的转变。做好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开发者,促进者。从授学生以“鱼”的传授者转变为授学生以“渔”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课程开发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结

合学生的实际,融合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对课程进行开发,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要做到终身学习,与学生一同进步。

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教师要不断地进取,转变自己的角色,更新教学理念,使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我们的教师,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为之奋斗吧!

参考文献

1. 《课堂教学改革的定位、要点与途径》 郑金洲教授

2. 《上海二期课改发展及相关研究综述》 朱震远

3. 《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王英杰

有感张元幹《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的两种教法

王婷婷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是“宋词集粹(下)”,主要介绍南宋词作,这和七年级下的“宋词集粹(上)”具有承接关系。纵览整个单元,依次安排的是张元幹、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的词作,可见大致以南宋初期、中期、后期这样的时间顺序为编排依据。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觉得还是将表达思想情感相似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上,学生更能感受蕴藏在不同时期词人作品中相通的内涵。

我先上了陆游和辛弃疾的词,一方面因为学生比较熟悉作者,另一方面是词作内容不难,表达情感也易把握,基本都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之慨。接着我打算上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做个小小的总结。这首词里,既有国土沦陷之惆怅,又有金兵入侵之悲愤,既有知己分别之不舍,又有对酒当歌之慷慨,种种情感纠结在一起,使词作境界开阔,读来一唱三叹。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张元幹是南宋初期比较有名的词人,但在课本中学生是首次接触。应该让学生了解他和陆游、辛弃疾一样,不仅是文人墨客更是坚决的抗金志士,一生起起伏伏,历尽坎坷。但尽管如此,他依然“梦绕神州路”,那么词人的爱国情感学生就会有深入的体会了。此词为送别之作,送的是胡铨,胡铨因上书请斩秦桧而被谪新州,在如此险恶的境况中,张元幹依然敢写词、敢相送,了解这点,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词人的正直无畏和全篇悲壮激昂的情调。

但接下来词句的理解我却犯了愁。这首词里有典故,有神话,有一语双关,对初二的学生难度较高。如果不理解句意,连词人写了什么都弄不清,那么学生是感受不出词作内涵、词人所抒之情的,就算说也只是些空话套话,比如“热爱祖国”“壮志难酬”之类。于是我在第一个班级上的时候先通过ppt依次将词句打出,让学生翻译,再将我的翻译一一打出作为参照。本想这部分讲得细致些,再讨论时学生自然有感而发。但当我要求学生翻译时,竟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也挺意外,课本上有注释,翻译应该是不难的。学生们个个低着头,我只好硬着头皮点名回答。站起来的学生说得结结巴巴,就算结合注释也不知道怎么才能逐字逐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我只好打出我的翻译,这时他们又忙着抄录,根本无瑕思考品味。最后,我提问作品中词人情感有何变化时,师生又在尴尬的静默中对峙。不得已,我只得将自己的分析再“倾囊相授”。

这节课正好有课堂教学调研组的赵老师听课,课后,他和我一起探讨原因,一语中的地指出这节课上得不理想主要问题有二:其一是词作本身对初二年级的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班上语文不错的同学初看之下都不知所云,跟上别的词相比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再者是教法的设计,逐句翻译大可不必。其实只要解决典故、神话、一语双关这几个难点,学生对词句就能基本了解。诗词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逐句翻译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只是觉得“难”和“烦”。在漠然或抵触中,谁又能真切地感受文作品的美?谁又能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质疑,勇于提问,对于作品有一种整体观照,不是死抠字词,而是注重作品营造的整体氛围,作者表达的情感内涵。这当中可以提一两个统摄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求。

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在另一个班上这首词时作了调整。首先还是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接着让学生朗读,之后自己看注释,然后再朗读。反复朗读对诗词学习尤为重要,在

朗读中指导学生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自然而然,他们与作品内涵慢慢靠近,正如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接下来我鼓励学生就不懂的词句自由提问,再全班一起思考解答,这当中老师加以点拨提示。“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这样的难点在学生的质疑和探讨中解决了。然后我提问“词中流露出深沉的惆怅悲愤,词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呢?”提示学生注意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并结合词句思考。这时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从国计民生角度,有的从个人遭遇角度,谈得相当热烈。接着我提醒学生注意词作最后的“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想想词人的情感有无变化。这时下课铃响了,于是我将此作为回家作业。第二天的作业反馈中,我觉得学生们颇有心得,谈得头头是道。

回顾这篇课文,上法不同,效果也不同。我感到备课一要备教材。古诗词学习应体悟其情境之美,而非囷于字词解释。诗词的用语最是精炼隽永,“尺幅千里”,往往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现在回想起来,要学生当文言文般的翻译实在不可取,就好像叫我翻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我也会张口结舌的吧。那么怎么体悟情境,我觉得朗读十分重要,反复读,用情用心读,熟读中便融入了精思。第一个班级上时只是草草读了一遍,自然品不出味道。

再者要备学生。语文教学的定位不能只考虑文本内容,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包括其思想水平、语言水平、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等,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张元幹这首词对初二上的学生而言颇有难度,上好后学生总有“雾里观花,水中望月”般的朦胧与疏离,若改上这个单元“综合学习”中几首琅琅上口的词作也未尝不可,二期课改在上课篇目的选择上给予教师很大的空间,可是很多时候我还习惯于按部就班。

“二期课改”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对于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新瓶装旧酒,那一切都是空谈。操作层面的改进源于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变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指引者,他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他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和探索。虽然是年轻教师,但我在观念上仍有深深的传统教法的烙印,在第一个班上课时不就是“我是权威我做主,满堂填鸭满堂灌”吗?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只有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呼应、教学互动的局面,这才是我理想中的“教学相长”啊!

课外阅读课内调控

桂文娟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这条理念指出了语文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在众多的语文课外学习途径中,课外阅读更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开拓全新的生活领域,领略精妙的艺术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但课外阅读发生在课堂以外,对老师来说指导、落实有一定难度。如果不指导让这块学习园地处于“自由”生长状态,那么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能不能获益,获益多少就是一个疑问了。可不可以在课内采取一些措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调控,从而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呢?本文就课外阅读课内调控的环节和内容谈谈粗浅的设想。

首先要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可操作的目标。《课标》在“内容与要求”中对初中课外阅读在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方面提出了总的要求,但阶段性和层级性不明晰。对老师来说,首先就得结合年级、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某一个学年或某一个学期的课外阅读的目标。每一学期的课外阅读目标可以从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和阅读量这几个角度拟定。以初预第一学期为例,起始年级的特点要求课外阅读目标要侧重于形成阅读的兴趣、有自觉阅读的意识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等。具体如下:阅读习惯方面养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字音,词义等难点的习惯,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和在相对持续的时间看完书籍的习惯,养成选读报刊的习惯;阅读方法方面学会诵读、符号法和摘抄法;阅读能力方面能复述大意并简述感受;阅读数量方面读一或两本经典名著和一定量的报刊文章。这一目标的科学性还有待实践检验。目标的阶段性的划分有难度,层级性的确立难度则更大,即使如此,这项工作也要坚持做而且是放在第一步做,只有这样指导才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然后就是依据阶段目标进一步展开具体的指导工作,这是课外阅读指导的重点。

首先确定阅读内容。《课标》没有推荐读物,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但推荐的课外读物很有限,这就需要老师从浩瀚书海中遴选。依据《课标》提出的“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有关课外阅读的要求遴选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经典性:选取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和筛选过的经典作品。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这样的书,可以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使其终生受益。 课内外的衔接和互补。如课内选了《花果山拥立美猴王》,课外就指定读《西游记》;课内有唐诗精华,课外就推荐《唐诗三百首》;课内选了法国文豪雨果的作品,课外就推荐他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

多样性: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时期,需要多方面的精神营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科普著作都可以选取。

也可以由学生推荐相关内容,以此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其次是方法指导。如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

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小说类的图书,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以上读书方法的指导每一学期可以选两三种作为重点训练。

最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交流读书成果。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读书交流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戏剧表演、编文艺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老师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以便及时对症下药使课外阅读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读书交流会中老师确定主题、专题交流读书心得和介绍读书方法这样的指导就更有针对性。课下在观察和与学生闲聊时也可以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点拨、引导。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期结束汇总学生的优秀读书成果将其编入阅读成长记录袋,

以上这些措施还处于思想层面,其可行性与有效性还有待教学实践检验、完善。

《百合花开》教学案例

刘冠军

一 教学设计思路

预备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生命喝彩”,本单元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时代,尤其是针对预备年级的学生一碰到困难就退缩逃避,缺乏坚定的人生信念这样的现状,学习《百合花开》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根据二期课改理念,在《百合花开》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设置了师生共同声情并茂地读、积极自主地探究、 富有个性地创作小诗以及主动大胆地谈感悟体验这几个教学环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愉悦轻松,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问题研讨能力、创意思维和情感体验能力,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理解百合开花的过程信念的价值,同时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我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为:

德育目标:

百合花是信念的象征,理解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知识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提高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力,

品味中积累作品中清新自然、含义隽永的语言。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感受作者美好情怀。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圈划评点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朗读感悟、问题研讨的能力和勇于与同学分享思想的精神,

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落落大方地表达的能力和勇敢创意创作的能力。

3、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学习利用课文主动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养成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材处理:

《百合花开》这篇寓言体散文文质兼美。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学习情境,先采用“朗读感悟法与问题研讨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通过优美的配乐让师生在声情并茂地分角色诵读中一起细细品味这篇美文。通过朗读后少而精地设疑促思:百合花开花的目的是什么?百合花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进行排阻和追问,进而理解百合花的美好品质,理解信念的价值。理解课文后再读课文,老师范读,请个别读,请男女生读,请全班读,读出意境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推波助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对课前预习创作的赞美百合花的小诗在深刻理解了课文之后再进一步润色,并有感情地朗读交流,同时顺势展示我写的“下水诗”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以情感体验结束全文,揭示本文的现实意义。在教学中,运用幻灯演示,配乐分角色朗读,优化课

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赏析课文创作小诗大胆谈体验,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听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引入情境,自然深情地朗读、积极自主地探究、 绘声绘色地表达交流与互评,互相欣赏和激励、妙笔生花地创作,热情大方地谈体验等几方面展开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声中,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问题研讨能力、创意思维和情感体验自然而然的得以激发和提高,品尝成功的喜悦。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学习百合的坚定信念,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二 教学设计简述

一 导入

自然界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动人的心灵,激发人的情感,从师生一起愉快地回顾学过的诗中有花的诗句入手,自然引出祝愿有情人百年好合的花百合花,由此引入课文《百合花开》。 二 配乐朗读 ,品位课文,

这是一篇很有诗情画意,语言清新,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又含义隽永的散文。如果单是让学生去朗读,未免有点美中不足,因而,我根据课文选了一曲旋律优美、意境空灵的音乐。在配乐朗读课文时,我做旁白,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百合花,杂草和蜂蝶,全班做百合谷的所有百合花,齐读最后一句:我们要全心全意地开花,以花证明自己的存在。采取个人——个人——个人——集体,像合唱、轮流唱这样一种形式朗读课文,让这配乐朗读像一曲交响乐,有变化,有刚柔,有轻重,有缓急,有呼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营造的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 整体感知,体会内涵,

学生刚刚读完课文,对课文有着整体认识,因而,如果问一些琐碎的问题,很容易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因而我从课文的全局出发,先设置了三个有坡度,层层铺垫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问题:(一)

?百合花的生长环境是怎么样的?很明显环境是偏僻遥远高峻险恶的;紧接着第二个问题就顺理成章了(二)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百合花为何要开花?它是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第三个问题自然而然就出来了(三)它是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请同学们按照顺序在课文中找出句子,词语。圈一圈划一划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前两个问题不太难,读了一遍之后学生都能迅速把握,但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他们不仅要深入文本,而且要在文本中发现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们通过品位文章的字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百合花证明自己的价值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努力的行动的。在学生的交流之后,我最后做一个归纳和总结,在语言和思想上做一个提升,播放幻灯片:

?生于僻谷,长在断崖 不畏艰险,顽强奋斗

?貌似杂草,心知百合 深深扎根, 努力生长

?花苞初结,受人嘲讽 不理闲言,执着信念

?积聚能量,花儿开放 纯洁灵醒,丰姿秀挺

?开满谷地,深受喜爱 自谦自律,继续开花

四 再次朗读,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百合花的坚定信念有了内在的理解之后,这时再朗读百合花志与行的语句一定会强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于是我设置了再朗读这个环节。这个环节看似简单,里面还是有点学问的。我先自己范读,然后请朗读好的学生先读,其他同学予以点评,这样可起一个示范作用,以学生带动学生有时比老师带动学生要有效。再请一般的

学生读,只要读得认真,读出感情,师生都应该给予掌声鼓励,这一次掌声可能就是他进步的起点。接着再请女生读,男生读,全班一起读,在读的形式上变化多样一点,学生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课文中去。在他们朗读过程中,我再对语气语调感情基调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五,创作小诗 赞美百合

在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之后,这时候如果让他们来几句他们自己创作的小诗,他们一定会兴趣高涨的,而且这也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于是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刚才读得很动情,很认真,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被百合花这种坚定的信念所深深打动了,古往今来,写花的诗句有很多,但写百合的却不多,今天让我们一起弥补这小小缺撼,写一首赞美百合的小诗。在学生们写好富有感情地交流好他们写的诗后,我再展示我写的一首赞美百合花的诗。读这首诗时,我读上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形成师生互动,这样,师生共同谱写诗意的课堂,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六 打开心扉 谈谈感悟

此文是寓言体散文,以花喻人。百合花就是信念的象征。

请学生谈谈读了此文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谈感悟

磨课过程:

这堂课试讲时的设计是:

一导入 从师生一起回顾学过的花的词语,诗句入手

二 配乐朗读

三 概括百合花的生长过程

四 发现百合花的精神之美 结合课文的语句谈谈

五 再次朗读,加深理解‘

六 向百合学习 开诚布公地和同学们交流自己身上还缺乏的百合精神

七 不做杂草蜂蝶 请同学们寻找身边的“杂草蜂蝶”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 寻找“百合花” 寻找古往今来象百合花那样的人,并谈谈自己的启示

反思和修改

一 导入

入题太慢,学生讲了很多写花的词语,和主题关系不大,耗时太多。删去交流词语的环节。

二 配乐朗读

师生共同步入角色,配合好,学生积极性高,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保留这个环节。

三 概括百合花的生长过程

问题太按部就班,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学生容易疲劳。要换一个提纲契领的问题,在朗读之后对全文有全局的把握。把问题改成:百合花开了,百合花为什么要开花?这样的问题就紧紧的扣住了课题,而且对下一个问题有自然的铺垫作用。

四 发现百合花的精神之美

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但有点流于表面,并未扣住文本,为了让学生养成一个深入文本的好习惯,我经过反复斟酌,于是决定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百合花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请同学们结合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词句深入理解课文。

五 再次朗读,加深理解‘

这个环节受到了学生极大的欢迎,他们都很愿意读一读百合花的心声,就好像这些话响亮地道出自己的心声似的。采取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荡气回肠,学生们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角色。

六 “向百合学习”和“不做杂草蜂蝶”

这两个环节本来的用意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但试讲时事与愿违,举手者寥寥寥无几,只有一个平常大大咧咧的小男孩站起来谈了谈自己身上还欠缺的百合花精神。后来我想了想,叫学生站起来自我批评是件尴尬的事,这样的问题适宜做课后作业,这样,反省会更深刻一些。这个环节最后我做了个修改,改成:我是小诗人,赞赞百合花。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开创意思维,自由创作。

七 寻找“百合花”

这个问题本身不错,但做为一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限制学生思维的。学了这样一篇富有寓意的美文,在一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是应该有收获,有启示,有感慨的,不如顺水推舟推舟,借刚做完小诗被激起的思维的火花,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了这一课的感悟。这个感悟可以多角度谈谈,可以从百合花的角度,也可从蜂蝶的角度畅所欲言。交流之后可让每一个学生多一份收获,多一份启迪,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

提高与收获:

在对教学环节的调整和修改之后,我感觉教学思路更清晰,更自然,上课也就更有自信。从上课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的眼神是向往的,思考是积极的,想站起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是强烈的,每一个学生发言之后不是这个问题的结束而是激发了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学生之间的思想发生了强烈的碰撞。课堂时时想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学生相互鼓励的掌声,这是学生们相互欣赏的掌声,课堂的空气变得灵动自如,美丽芬芳。

课堂上有很多让我激动的小花絮 :

一 在谈到百合花怎样证明自己存在的时候,一学生说百合花是靠着自己努力的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在断崖上的百合花不象温室里的小花,它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吸收水分。为了自己不再狂风暴雨中夭折,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一学生说百合花在遭受蜂蝶杂草的嘲讽时,它毫不动摇,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它是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证明自己的存在。一学生说,当它们开了花,如此美丽动人,但它们却毫不张扬,不骄傲,不炫耀,淡泊沉静,依然全心全意不图名利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二 在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诗作时,学生更是兴趣高涨,几个学生在吟诵他们自己的得意之作时,还很自信的念出了自己的大名,宣布自己是本诗的作者,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让我看到学生诗意的一面。有几首还写得不错:

百合花

邱大同

遥远偏僻山谷间, 小小百合值万钱。

百合抬头望着天, 心中又在默默念。

想要开花遭嘲讽, 理想明确意志坚。

不管别人怎么看, 努力目标在眼前。

百合花 百合花 , 使把劲 终开花。

长风破浪会有时 , 四处流芳人人夸。

赞百合

沈禄贵

话说百合崖边花

朵朵花开淡泪痕

不要人夸花色好

只留信念满乾坤

我也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写的诗:

咏百合

幽谷断崖育百合,

傲骨笔挺风姿卓。

不理蜂蝶心境阔,

花飘旷野心执着。

我的“下水诗”博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让我获得了一个启示,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和学生一样,对世界要有新鲜感和激情,并和学生一起参与进去,而不仅仅做个点评者和引导者。这样,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携手的诗意的课堂。(注:课后这几首小诗已在所在班级广为传颂,诗意的花也开在了课外)

862教学实践回顾(叙事)

沈美花

作为一个执教仅仅两年的青年教师,每学期都有开课任务,这学期我选《〈论语〉八则》作为我的公开课课文。选择文言文,一来是想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二来也想借公开课的机会,变自我磨练为公众检验。选定课文后,我便开始了探索之旅。

一.课前准备

1、知识储备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的语录体,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华。课文所选八则侧重了治学修身两个方面,是精华中的精华。所以要上好八则,势必要对《论语》有全面的掌握。不仅如此,为了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建立起亲密感,我还阅读了余丹的《〈论语〉心得》,扩充《论语》 的现代阐释。

2、教法思索

选定课文后,我一直在琢磨如何上好文言文。但是,越琢磨越觉得难以入手。通过教学,我有把握让学生都听明白,但怎么让他们感兴趣呢?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有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强调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诵记为中心。从教师来看,以不变应万变,很是得心应手。从学生来看,如此师本位,必然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而且这也不符合我们课程改革的趋势潮流。但怎么走出这个怪圈呢?这是我的疑问之一。况且《〈论语〉八则》不是一篇典型的初中文言文篇目,它摘自语录体《论语》,情节少得可怜。正是如此,此文虽较浅显易懂,但入门较难。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学生怎么会对古人的只言片语感兴趣?此为疑惑之二。在苦思不得其解的同时,我不禁怀疑起自己当初的决定。

3、个别取经

无独有偶,我在今年开始的862课程培训教师网上看到陈榕老师的《〈论语〉八则》,我不由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她是怎么上的呢?怀着这样的困惑,我进入了陈老师的课堂。鉴于862组织者的缜密思考,课前说课这一环节,使得我能未听其课便知其教学目标。它有这么三点:1、汲取先哲智慧,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3、读写结合,结合表达训练帮助学生倾吐阅读感受,使阅读产生现实意义。凭着语文老师的一点直觉和经验,我知道后二项的操作性更强。但情感目标如何达到?陈老师安排了三个活动,通过模拟情境,模仿师生问答;以论语一则为开头让学生谈理解;和以切身体验论证《论语》一则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置身课堂间,看着同学们踊跃的回答,模拟孔子师徒的对话,心情激动不已。古文课堂要的不就是学生的全情投入吗?陈老师结合初中生的特点,以“演绎”这种方式很好的刺激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虽然学生模拟的场景略显幼稚,回答也有些牵强。但是他们已经从旁观者的位置上走下来,通过合理想象真正的将古人的“他人经验”转化为自我的“独特体验”。这堂课以“弃串讲拾质疑”代替了字字落实,挖掘微言大义,并多方调动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信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打破时空、语言的阻隔,真正的让师生共历穿越时空之旅。陈榕老师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留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余地,无论是学生的

质疑,还是师生间的对话,都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是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这堂课对于我这个执教仅仅两年的语文教师而言,有醍醐灌顶之效,真正“唤醒”了我。要上就要上这样激发学生兴趣的文言文课。

4、集思广益

我们备课组知道我的决定后,建议可以将听课记录与自己的教案或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的去粗取精,必要时不妨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在接下来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就自己的观课心得进行交流。对课堂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和学生见解,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何取长补短,我不禁陷入了深思。陈老师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点,但最大的特色是引入了“模拟师生对答”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方法所产生效果的感召下,我才坚定了上同样公开课的决心。怎样将同样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里呢?教学过程的生成是因人而异,独一无二的。因为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生成的,任何人不能代替他体验、领悟、理解。老师同样的讲课,孩子的掌握程度会出现差异。更何况是不同的老师给不同的孩子讲课? 在种种犹豫和怀疑面前,备课组又给了我精神支持。学生不一样不要紧,关键是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活动的情境。我现在已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还怕什么!

二.课上应激

打定主意,我便开始了具体操作。

1、牛刀小试

第一次试讲,我将重点放在学生活动方面。但是试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我想象中学生积极高昂的情绪并没有出现。在模拟师生问答时,往往因为学生对字词的不理解而暂停。作为老师不得不将字词重新解释,不知不觉又走上了文言文上课经典模式。到最后,反而事倍功半。虽然,试讲不成功,但是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正是我上课之前犹豫所在。学生层次不同,教学方法和内容就不能生搬硬套。而且我对试讲的班级不熟悉,也会造成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拘束。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另外学生的模拟师生问答也不能让我满意。问题过于浅显缺乏足够想象力。

2、再接再厉

为了克服第一次试讲所遭遇的尴尬情景,我在第二次试讲时,增加了学生质疑字词的时间。我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析词释义,并在解疑时,将重点字词一一细讲。经过一番细致的探讨后,学生熟悉了八则语录,活动起来驾轻就熟。但是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挤占了活动时间,“师生模拟”不得不草草结束。怎样调和这两个矛盾呢?看来课后功夫不可少。

3、重点探讨

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更给了我“物质”支持。备课组老师在观摩了陈老师的课和我的课后确定了专题,重点研讨。针对《〈论语〉八则》,备课组提出两个问题。其一:怎样改善“模拟师生对答”这个环节? 其二:怎样使课堂更完整深入?这两个问题是建立在前有巨人基础上的教学反思。综观陈老师和我的课堂,学生模拟的问答确实有利于理解八则语录的字面意思。但弟子为何有此一问?孔子为何如此回答?这中间蕴含的背景比较模糊。确实,《论语》中的语录有三种格式: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一种是叙事体,情节更为具体。我设想:可否在二人对答的模式外,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想象力,用讲故事的形式去设想弟子询问孔子的原因背景。这个提议得到了备课组老师们的赞同。果然,在上课时,有一个学生根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则语录,构思了一个小故事:弟子在孔子生病之时,担忧万一老师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该向何人学习?孔子便说了这句话,意在揭示为学的方法:谦虚好学,取长补短。这个故事引来了师生善意的笑声, 学生也在这笑声中轻松地接受了孔子的言论。

另外八则语录看似信手拈来,没什么章法,其实涉及到治学与修身两个方面。如果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适当总结概括,不仅能加深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及时总结的习惯。在众位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师的辅佐下,在理性的课堂反思后,在不断的发现、否定及肯定中结合我执教2年的基础,我初步确立了讲课原则:去粗取精,深入浅出。活动参照两种格式。格式一:对答式——弟子提问,孔子回答。格式二:陈述式——对弟子提问的原因做合理想象,编一则微型故事。均以现代汉语表述。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的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

有效的教学。现在看来,此言不虚。

4、暗藏玄机

上课是“一个” 老师面对“一群”学生的事情,课堂上很多时候是老师和学生的即兴表演的舞台,老师更难以预料学生的思维在瞬间会有怎样的灵光闪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虽然经验尚属浅薄,但对于所教学生的层次和程度还是有相当的了解的。为了活动能顺利进行,我在常规预习中提出一个要求:寻找八则语录的出处,了解具体的背景。在这里,我暗暗卖了一个关子 。八则语录只有两则是有具体人物、情节。如果能发现这个真相,能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同时对“以想象还原语境”有个切身的体验与认识。教育家苏霍姆特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那么,对于文言文学习,也许请将不如激将。所以当我在上课时申明只有两则语录有具体出处时,学生普遍有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课堂气氛也活跃轻松起来。

三.课后反思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着美的力量。《论语》的美源自于孔子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如何去挖掘这种精神之美?除了传统的微言大义外,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少了朗朗书声,那么古文教学已经失败了。所以我在讲课中,让详细的范读,抑扬顿挫的朗读和声情并茂的诵读贯穿了教学的整个过程。每一次的读既是开启下个环节的钥匙,又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体悟。以期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同时也力求达到于漪老师所说的那种“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这次开课虽已结束了,但其间的商议探讨和反思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对于我这样的教师,校内的听评课给了我成长的土壤,有利于我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862课程培训更给予我成长的养料。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产物,网络是全员共享的平台,将网络与课堂联系起来,862课程培训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便利的使用操作技术,提供给教师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尤其为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让青年教师打心眼里愿意学、自主学、轻松学。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文言文教学更是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我不敢说通过这次的“照葫芦画瓢”之举,找到了智慧之匙。至少,我会用稚嫩的触角,沿着课程改革之路,去探寻另外一片天空。

参考资料:

《集体备课面面观》 王刚

《告别灰色,探寻亮点——浅论初中文言文教学思索与探索》郑开能

《文言文审美教学略谈》徐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例

班,接待了来自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3726位官员。金院长特别提到了2010年6月举办的“莫桑比克部级官员经济特区研修班”:“莫桑比克是非洲一个重要国家。新政府开始执政后,把26位政府高级官员派过来参加研修班。商务部陈德铭部长给研修班定下了原则:量身定做,真正教给他们需要的东西。” 在研修班期间,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亲自为莫桑比克朋友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除此之外,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还组织他们到澳门、深圳参观访问,不但与当地的官员进行会谈,还参观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研修班结业式上,莫桑比克内政部副部长若热曼德拉若热·曼德拉说,“上个世纪我们学习中国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经验,现在学习中国发展经济的经验。我们在研讨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信息,可以说…不虚此行?。” 中国的援外培训项目得到了许多机构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秘书长常和喜先生说:“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成立于2003年。自其在澳门创立以来,我们根据经贸合作行动纲领确定的合作领域全面开展工作,不断加强论坛在中国和葡语国家之间经贸关系中的服务平台的作用,并且十分重视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近7年来,超过2100名葡语国家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应邀参加了中方举办的200多项人力资源领域的研修或培训活动。这表明2006年中葡论坛第二次部长级会议确定的到2009年年底培训900人的目标已经提前并超额完成。” 据常和喜先生的介绍,研修和培训的内容涉及自由贸易区、汉语和葡语教学、商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艾滋病防疗、广播电视技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领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了深化了解、信息共享、促进合作、互补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湖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的国有企业。自2008年开始承办援外培训项目。最近三年来,培训了亚非欧36个发展中国家的124名学员。湖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孚初先生认为,援外工作是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把企业的文化与人类的文明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和平与共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 杨孚初说:“援外工作应该是我们这样的大型企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责任。中国企业应该承担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责任,应该以培训为基础,通过项目载体,把技术交流、物资援助和我们的管理经验捆绑以后输送到受援国,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受援国独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让受援国的老百姓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并走上富裕的道路。” 今年6月至8月,湖南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了葡语国家粮油作物及灌溉技术综合利用培训班,来自安哥拉、东帝汶、佛得角、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的24位学员参加了培训。来自几内亚比绍农业部官员保罗先生说:“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张小玲“传道、授业、解惑。”韩愈此言影响了教坛一千多年,确实在很长的历史时间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在当今,其不适应性和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他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想象力及主观能动性。 我国现今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事物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没有古人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四大发明”。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精神,新的事物就不会产生,社会就停滞不前。同样,我们要通过教学培养出优秀人才,就必须创新。对此,陶行知早在《教学做合一》中就一针见血地批评说:“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象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其实在来,却又象教校。”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教师只会“授之以鱼”,不会“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创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 一、培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师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而学生习惯于跟在教师后面亦步就趋,被动学习,导致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寸步难行。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培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步伐。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体现了当今社

幼教心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关于自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的思考 弹指一挥间,时光已经飞逝了好几年,转眼之间,孩子都已经快 5 岁了,已经慢慢具备了独立的人格,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也慢慢地成长,能够自己解决很多幼小时无法自己做的事,比如:吃饭、喝水、穿衣、系鞋带等等。作为人父,在感到欣喜的同时,偶尔也会有点失落的感觉,感觉孩子似乎没有先前婴儿期那么需要自己了,特别是在有的时候还抗拒爸爸热烈的拥抱,还有的时候与爸爸辩论孰是孰非的问题或是发生激烈的争吵。感慨:孩子真的慢慢长大了! 想起了《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故事:小灰兔把别人送的一车白菜吃完了还是只会问别人要菜吃;而小白兔向别人要种子,自己种白菜,却是有吃不完的菜。故事很简单,其间的道理却很是深刻,对于孩子而言,感悟的道理是:应该独立自主、自己劳动才能有所获;对于父母而言,受到的启发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人父母,舔犊之亲,人之常情,总想自己受苦受累,为孩子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而毫无怨言,却不知觉中,让孩子失去了很多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机会,逐渐或许就会丧失难能可贵的独立自主精神。父母总有老去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主要还得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换位思考,为人父母的自己,想想自己的父母纵使拥有满腔的父爱、母爱,也还是不能够替已经长大成人、远在异乡的孩子遮风挡雨了。理解了这些道理,明白了自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某种程度上而言胜似黄金万两的家财! 孩子幼儿园教室门口张贴有很多名言警句,其中有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让孩子自己想的,应该让孩子自己想;能够让孩子自己做的,应该让孩子自己做!”。这句话让人受益良多,一语中的让人学会如何当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受到伤害。 愿我的孩子与所有孩子一道,健康相伴,快乐成长,将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到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家长学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帮助孩子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一、引:从谈话导入。 各位家长,咱们谁开过车?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不会开车时,觉得开车挺难,会开车了觉得开车很简单:“一踩二挂三转向四喇叭,一踩油门走”这是因为你掌握了驾驶的技术,所以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魏书生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人的大脑就像汽车的发动机,而学习方法就像驾驶技术,只有掌握了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自由驰骋,这个比喻很形象,没有技术,再好的奔驰宝马你也开不动,有了驾驶技术即使是小QQ也能日行千里。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再笨的脑子也会转起来,不会学习方法,再聪明的大脑也白搭。 二、测:既然学习方法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孩子的学习方法怎么样呢?咱们再次来一个检测。 我把书上的16条内容进行了归纳: 1、前边学后边忘,作业做完不检查,不复习。(复习方法) 2、学习没计划,课前不预习。(预习方法) 3、上课不专心,不爱举手,不记笔记。(听课方法) 4、作业出错、磨蹭、马虎。(知识运用) 通过自测,我们就能找出自己孩子的症结所在,然后就要帮助孩子找合适的方法;书上为我们提供了关鸿宇老师的六先六后学习法,大家可以借鉴。先计划后学习,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调整心态后参加考试,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先打好基础后灵活思维。这是一个概括性的指导,也就是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那么具体到学习方法的落实和实施还需要我们细化到细节去做。 三、点:我结合书上的大作业对具体做法概括成以下几点: 1、定时间 首先跟孩子商量作息时间,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然后让孩子严格遵守。 这里有一个小朋友的作息时间表:大家可以参考: 作息时间表 时间 6;30——6:40 起床,穿衣服,收拾被褥,整理床铺 6:40——6:50 刷牙,洗脸,梳头 6:50——7:10 吃早餐 7:10——7:40 上学(穿鞋,戴红领巾,背书包,上学路上) 7:40——11:40 在校上课 11;40——12:40 放学,吃午餐 12:40——1:40 午休 2:00——5:00 在校上课 5:00——5:30 放学 5:30——6:00 回家后洗手喝水吃零食稍微活动一下 6:00——7:00 写作业 7:00——7:30 吃晚餐 7:30——8:30 看课外书,玩游戏,做家务 8:30——8:45 洗澡,刷牙,找好第二天的衣服 8:45 就寝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与学”探讨 张阿春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363000) “授人以鱼”亦或“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既想让我们的学生知识丰富,又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力超强,如果能够鱼和熊掌兼而有之,那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填鸭式”、“满堂灌”,吃力不讨好,还备受他人的批评。为什么?“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也!众所周知,再多的鱼总有吃光的一天,而拥有打鱼的方法却可以源远流长,解决生计问题,所谓“渔”者,是也。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高中生,学习方法是否掌握即是学习能力高低的体现,也体现出作为高中生的素养。 下面,我就高中文言教学中某些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习难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探索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现实实践教学中的矛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学习能力方面有这样的一段陈述: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这就说明高中语文学习不但在知识文化积累上要深、广、博,学习方法上更要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感性领悟,而淡化了语文语法教学,或者有要求(作为选学的内容出现)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应试教学的需要,绝大多数的教师为了争取更有实效的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从初中学生入学

高三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题的议论文700字

高三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题 的议论文700字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个小孩,有人会叫他神童,但有人却说他自作聪明.一天,小孩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小孩很是喜欢,老翁看见小孩也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小孩,可是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小孩不要这箩鱼,那么你知道小孩对老 翁说了什么吗?他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 古语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当我看到这一论题,就记起一次无意中翻阅了语文教师的《黄冈中考精典》,读 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里播出鞠萍姐姐和几个小朋友 唱的一首新儿歌,鞠萍姐姐唱道:“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孩子们 争先恐后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我惊讶极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奇妙呀!然而鞠萍姐姐唱道:“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我突然感到:一颗想象力的春芽被理性的成人 无情的扼杀了!鞠萍姐姐和孩子们仍在一问一答的唱着:“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 了.”“气球为什么飞上天?我知道我知道,因为它要抓小鸟.”“为什 么吃饭的时候不能把书看?”“我知道!我知道!因为会把书儿一起吃掉了.”我一面惊讶孩子的奇特想象力,一面感慨着鞠萍姐姐每次都用同 样温柔的话语否定孩子们的回答:“回答得不好!回答的不妙!” 据说西方国家的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地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进行理性的冷 静思考,以至学生常常在“正确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不小心便被老师斥为“回答的不好!回答得不妙!学习态度呆板,枯燥,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谈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十多年,由踏上讲台时的“教教材”到新课程理论下的“用教材教”?摸爬滚打!我时刻都在探索者,思考着??我们的数学教学到底改教给学生什么?让学生学会什么?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不教”。于是,我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的老师认为,只有语文文科才有必要让学生预习,可事实证明数学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一般是这样安排学生预习的:第二天要上的例题,前一天下午就让学生回家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用笔勾出数学概念和结论,书上该填的地方自己独立填好,如果遇到困难和不懂的地方,就写在书上,第二天到校后与同学探讨。预习完例题后,再看课后的练习自己会不会做,如果会做的独立做一做。 课后复习也是必要的,如果不复习,久了知识就容易遗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要把当天所学的知识温习一遍,该记住的要记住。 如果说课前预习对于优等生的效果会好得多,那么课后复习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事实证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于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上我首先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而看到个别不认真的学生,我就用目光加以暗示或制止。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小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其次,我要求学生认真倾听伙伴们的发言。如果同伴发言正确,我们要给予肯定;如果有欠缺的地方,我们应该进行补充。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就说,你们都听明白了吗?有没有补充的地方?这样答案是9的人纷纷举起小手。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在我的课上,如果有学生部任职听讲了,那我就说:“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 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重难点,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文1 索取,往往没有自己努力来的长久。唯有凭借着自身的本领,拥有一技之长,才能偏安一偶。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贫穷,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域依然存在。虽然,社会大众之中不乏有很多爱心人士在捐款、捐物、救济穷人,但却总是无法动之根本,助其改变。贫穷,依旧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帮助那些陷于困难中的人们,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为什么却无法消除贫穷这个大问题呢?以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实,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予渔。既使许多贫穷之人可以得到一丝丝的帮助,但不论给予再多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被消耗一空,无法在真正的生活上做到根本的改变。但,如果可以教授他们生活的技能的话,那么,还有人无法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去?与其送他们可以短暂支持生活的物品,倒不如将一些特殊的技能交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生存下去。所以,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贫穷,可以说是社会乃至国家面临的大问题之一。但是,即使在小小的校园中也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看似很小的问题。 校园教育,是一块影响孩子终生的圣地。可是,在中国的校园教育中,任何事物的正确答案好像只有一个。学生起来回答的时候,总是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的回答不符合“标准答案”,怕被老师斥责。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真个诟病,但真正根除,有那么容易么?它已经根深蒂固,现在人们的挽救之法无异于扬汤止沸。学生们呆板地学习着,被束缚在书本之中,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学生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一台习惯接受的学习机器。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接触社会自然;解放孩子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他的教育方式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去创新。可是,能这样做的学校太少,或者说还没有普及。所以,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作文

There is a saying in Chinese which says it is always better to teach a person who are hungry to fish than to give him some fish.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person you helped can deal with this difficulty without you next time. We can find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s to tell people to teach others the way to do something rather than give him the things he needs. In our daily life, our parents often help us too much, which makes us lazy and not know how to look after ourselves as well as others. If the situation continues, we may never develop the good habit and may be too selfish. So they are giving us things directly rather than teaching us how to get the things. What should we do? We should realize that we should try to study whatever things we can do ourselves and do them instead of depending on somebody completely.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08-09-08 08:57:13) 标签: 教学细 节唐太 宗杂 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特级教师的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瑞安塘下一中钱文辉非常荣幸能够参加骨干班的培训,特别是能获得难得的机会听了唐特的一堂非常精彩的课,并为他做了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评价一堂课更是一种学问!唐特的课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这堂课不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新颖的教学方法,更体现了特级教师高超的教学素养,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完善结合,把课堂搭建成为沟通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一座桥梁!具体来说:(一)教学目标方面: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也是串联教学活动的一条红线。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促进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以知识与能力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突出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有机地结合了三维目标。唐特认为:“知识是用来训练能力的”,所以他在确定目标的时候,考虑的是通过知识,可以训练或是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这节课,他通过学生在分析唐太宗的言行过程中,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魏征与唐太宗对话的猜想,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猜想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可谓一举多得。整堂课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快速阅读法,还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懂得了古为今用,明白了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东西。 (二)教学过程方面: 整堂课步骤清晰,环环相扣,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为主线,先让学生从唐太宗的言论中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再根据所归纳的治国思想找到相应的行为措施,最后再讨论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没有特别诱人的导入,也没有特别花哨的课件,但整堂课下来,不管是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经常爆出非常精彩的回答和分析,听完后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动态有很好的洞察,进行了特别有效的追问。如:当学生在回答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时说:“不大兴土木。”〖师〗那你觉得这是思想

2012年安徽省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_高中生

2012年安徽省卷高考优秀满分作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臵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留意到这个条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事情虽小,却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道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指给人们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呢? 授之以渔,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就这个事情来说,写一个?注意安全?的条幅谁不会呢?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光靠这个提示是很难做到的。殊不知窨井盖坏了,如果不及时更换,单靠一个?注意安全?的提示,照样会有人不小心掉下去;大雨滂沱,如果只是提示?小心淋雨?而不助以雨具,照样会有人淋雨生病;下班路上,人多车挤,如果只是提示?注意交通安全?而没有交警指挥交通,依然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事实说明,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拿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授之以渔,必须做到对症下药。 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梯子只有横放,才不会倒下伤着人,这就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再拿我们学生来说,每一门功课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和志趣也不尽相同,老师只有做到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才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只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就是再努力,也不会有多大的收获。 授之以渔,还必须勇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好的方法也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逐步得到完善。那位客户之所以要求把条幅改为?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正是他在使用梯子的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人们总是嘲笑纸上谈兵的赵括,殊不知,造成其悲剧的根源在其父赵奢身上,根本没有给过赵括实践的机会。身为将军,赵括并没有经过亲身的实践,整日与父亲空谈理论,以致他根本没有从父亲那里学到真正的用兵之道。再加上他的轻率自负,兵败被杀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可见,如果不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再好的名师也很难教出高徒。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只有我们掌握了授之以渔的科学方法,才会有吃不完的?鱼?。 【疯狂点击】考生开篇概述材料,在读透材料的基础上,以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显得典雅、蕴藉。接下来,考生从?怎么做?的角度把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从?讲究科学的方法??对症下药??勇于实践?这三个方面来论证,条理清晰。在论证过程中,不仅例证丰富,而且能够及时生发紧扣论点的议论,并不时回应材料,做到了材料与观点的高度统一,使得论述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我看来,父母待客一事与孩子无关、居委会主任一味包容小孩贪玩的做法诚然是对孩子天性的“保护”,但确实有其不当之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这家长,这居委莫不是把这“授渔”的过程给忘了? 落一叶而知天下秋。从这个事例上可以由点及面地发现,一味地纵容孩子的任性,会造成责任感的缺失,而这份身为家庭一份子的责任感,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在我们为孩子的自由提供平台时,是否忘了孩子应承担的义务?是否在一味地宠溺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同时,忽视了人格的建立和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易经》中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好他人之所好,恶他人之所恶。这从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出的美德,却遗忘在了一个孩子的“童真”之中。同样,当代国外的面试中,如果面试者因不能回答出问题而只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时,他肯定会被扣分。因为考官这样说:“当你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应该具备基本的交际礼仪的能力。”这就是国外对教养的定义。因此,当今一部分家长将视线仅仅放在孩子的成绩,而淡化综合素质、能力构建的发展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取的。 是不是除了一些器物上的给予,大人们还应该教以孩子做人的道理、分析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方法呢?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恰当并顺利地起飞,这也就是授之以渔的功效。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教育的流弊。教育,毋容置疑,为青年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但现代与古代的教育模式已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现代教育好比一间温室,莘莘学子是温室中被熏陶的花朵。古代往往是学习条件艰苦,在严酷的环境下培养出人们强烈的精神信念,道德的力量使一部分成为仁人志士,精神上的巨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不断接收先人的劳动果实,机械化地按照流程执行任务,与此相反地,古代的学习条件较今之教育更为严酷,为了考取进士,中举人,哪个没有十年寒窗之苦,头悬梁锥刺股之奋?但恰恰这艰苦的环境,是培养超乎常人的能力的催化剂,让一部人能够站在高处,委以重任,日理万机,俯察民生。因此,诸如责任感之类的信念观应从娃娃抓起,只有明白了生活得意义,人生的方向,我们才能成为自己的引路蜂,指路人。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们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教育的利与弊,过于苛责的管制和太过包容的放纵都是不可取的。推之社会,随着经典文学,国学逐渐低沉,我认为学者们可以更多地以身示教,来引导更过的人们关注人文的传承,用心地让人们感受到学习的美,知识的美,文学的美,让经典的文学得到延续,让更多的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者层出不穷。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20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试演讲)

作者:败转头 作品编号44122544:GL568877444633106633215458 时间:2020.12.13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含义是与其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结合个人几年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经验所得,我认为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主导因素,决定着学习中的一切其他方面。 由于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差,兴趣需要感染力来引导。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演示,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些动作容易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容易学习的状态。 二、巧妙的设疑,引导学生多动脑、多解疑。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由于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能够迅速吸收接受教授的知识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巧妙的设计问题,在和学生的思维互动中,由浅入深传授教学知识。 三、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优生”有缺点,“后进生”也有闪光点。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老师的评价尤为重要。

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没有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 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赞赏就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 四、善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时,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感觉乐趣无穷。 总之,兴趣是前提,质疑是基础,评价是技巧,发散思维是关键!要使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确需要灵活的掌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技巧!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这一见解十分精当。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那么,教师怎么做到关爱学生呢? 一、教师必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徐特立曾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他在办儿童教养院时,对儿童的要求十分严格,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自尊心。他从不提学生犯错误的历史,甚至在一定场合把8岁的学生称为同志,其用意是激发学生做人的自尊心。我们常说要坚持正面教育,什么是正面教育呢?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后进生感到最困难,最没有信心的是学习,而学习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自尊心和培养成为人才的重要问题。

作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人生在世需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我们再慢慢成长,逐渐退去从前的稚嫩,变得独立,而勇敢。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父母对我们受之以渔好过授之以鱼。 什么是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此话出自我国古代道家学派著作,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一劳永逸,那就学会钓鱼的方法。我的理解是,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独立自主的面对生活,好过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直接解决困难。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授之以渔,那么他们得不到成长。现在很多家长十分俩孩子不愿让他们的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他们的孩子困在一个“温室”里不要放手,可是温室中的花朵又怎么能够成长?又怎么能够面对外界的风风雨雨,这才有了如今所谓的“啃老族”之称。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生不能时刻的保护,他们说,要适当的放手,适当的磨练,对孩子们来说很有必要。备受溺爱的孩子,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无法盛开的,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男孩子,他的父母十分宠溺他,什么事都帮他做,尽可能的不让他遭受伤害,

我能明白他父母的一片深情,但过分的溺爱换来的,不是,懂礼貌,善解人意会与人交际的大男生,而是不懂得交际,目中无人,一直没有成长的“孩子”。这也就出现了我们社会中经常说的,“大男孩”,还有快20多岁了,上大学还要一家人照顾饮食起居的小孩,吃饭都要父母喂着吃,这就是“巨婴” 那么授之以渔的父母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的孩子很小就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这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这些孩子们往往更自立,更有主见,因为在父母们的高要求中,他们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于各个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一直在成长他们被授予生活的方法。是前方荆棘丛生,他们会失败、会受挫。但也正是这些失败,挫折,痛苦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他们会成长,也会变得更加强大,但授之以渔的父母也不能任凭这些小花们随意成长。要学会适当的引导,鼓励关爱,也十分有必要。我相信备受挫折的孩子们一定会成为开的最热烈,最美丽,最坚强的花朵。 父母的高要求,自身的高要求会成就独立勇敢的自己。可能有时我们会埋怨父母,不理解他们,但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更好地成长!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的高要求是为了我们以后可以自己生存,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未来的梦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要一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动,容易分心,情绪不稳定,容 易产生畏难、消极的心理。那么如何对他们进行立竿见影的教学,吸引他们 去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有一辆卡车被卡在大桥底下,堵住交通横行,叫来高级建筑工程师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把车拆掉。……刚好有一个小孩从这里路过,他拉着一个男人的裤子,叫道:叔叔,你为什么不把这个车子轮胎的气放掉,不就可以开出来了吗?事物本质是最简单的,只是人们把它复杂化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出自《老子》。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鱼是结果,渔是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都会讲这样的话,可讲着讲着,就渐渐忘记了它的根本。在应对各种考试的忙碌中,在迎接各种教改的混乱中,我们迷失了方向。曹刿说“肉食者鄙”,我们非“肉食者”,何以也“鄙”到这种程度? 前几天学了魏书生老师的案例,才突然醒悟,魏老师的带班和教学不都是“授人以渔“的实践吗?魏老师带班,凡是学生能管的班委不管,凡是班委能管的班长不管,凡是班长能管的班主任不管。在教学上,凡是学生能讲出来的老师不讲。这不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典范吗?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勤快母亲懒子女”这句话来。凡事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做事情的方法,这才是教师职业的正道。

教育是一项关乎民族兴亡的大事,需要不断的探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话叫“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应当是超越方法论,应当是“授人以欲。”我们用两个小故事来解读“授人以欲。” 第一个故事。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放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不免感到奇怪,于是就问道:“老公公,你为什么不把喂牛的草放在地上,方便它直接吃呢?” 老农说:“这种草草质不好,我要是放在地上它就不屑一顾;但是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有些知识并非学生很乐意去学,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二个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常跟病人讲起小时候他经历过的一件触动心灵的事: 一天,几个白人小孩正在公园里玩。这时,一位卖氢气球的老人推着货车进了公园,白人小孩一窝蜂地跑了过去,每人买了一个,兴高采烈地追逐着放飞在天空中的色彩艳丽的氢气球。 在公园的一个角落躺着一个黑人小孩,他羡慕地看着白人小孩在嬉笑,他不敢过去和他们一起玩,因为自卑。 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他才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货车旁,用略带恳求的语气问道:“您可以卖一个气球给我吗?”老人用慈祥的目光打量了一下他,温和地说:“当然可以,你要一个什么颜色的?”小孩鼓起勇气对她说:“我要一个黑色的。”脸上写满沧桑的老人惊诧地看了看小孩,旋即给了他一个黑色的氢气球。 小孩开心地拿过气球,小手一松,黑气球在微风中冉冉升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老人一边眯着眼睛看着气球上升,一边用手轻轻地拍了拍小孩的后脑勺,说:“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法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字词教学方法单一,训练无变化,单纯的读、抄,这样的老一套容易趋于枯燥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那么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教给他们科学的识字方法,我认为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培养学生生活中学习字词的习惯,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 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让学生在生活随处识字,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识字来源于生活。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天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打交道,这本身就拓宽了他们识字的渠道。因此,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在社会上,在和家长、同学接触中,在各种图书、报刊、杂志上,甚至电脑网络中,都可以认识到许许多多的汉字。在识字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生活即是识字。”同时,在语文活动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训练,例如:在班会中让全班同学相互认识姓名,这样既增进了感情,又在无形中认识了新的字;布置学生和家长一起去

收集一些门牌、广告牌、商标、包装盒,在语文课的展示台上相互交流;指导学生在收看电视、阅读课外教材时留心常见的栏目标题或文章题目等,并且在课堂上汇报。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这些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认字,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生生的字,感受到生活是识字的大课堂,会识字,就会生活,识字的兴趣进一步得以增强,识字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还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班上的一位学生家长在交流时她说:“每次出去的时侯都根据我所讲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认字能力,无论是看到广告牌,或是宣传业,只要孩子接触的到的汉字,他都会引导学生认识,并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这样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识字兴趣,只要看到有字的地方他都会迫不及待的问她学习。”像这样把识字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让孩子养成了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现在她的孩子刚入一年级不但全部认识我们将要学习的汉字,而且他还能给其它的学生读童话书呢!为此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对他表扬:“你真会识字,继续努力。”“你真了不起,不用老师教都会认字。”听到老师这真诚的鼓励,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识字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自主识字的愿望,这不小家伙学得更起劲了,同时我以点带面,促使其他的学生也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二、掌握儿童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2019年文档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外语语音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音过关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也是难点。英语语音学习包括英语因素的发音,英语的重音、节奏规律及语调,并且自然地将所学知识巧妙运用到交际中。“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 只有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你自己通过 听'来学习新的知识。”(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冰教授)。可见,语音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学好语音直接影响着听说技能,也可以促进读写技能。 、语音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一)重视笔试成绩所带来的问题 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的英语教学侧重于听力和笔试成绩,英语语音教学被忽视。大多数英语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只是完成考试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及应试练习,以提高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模糊了其本质的交际功能而成了得分的工具。英语语音教学形同虚设,学生的语音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多数学生部分音“石化”,难以纠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发现学生在语音上的各种问题,如发音不准、口音重、语调平、不停顿,没有节奏感等,进而挫伤了他们说英语的自信心,阻碍了他们进 步的英语学习。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所带来的影响 英语语音教学内容,特别是英语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是盲点。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方面没有具体要求, 一般是学生自行听录音和 模仿教师学习。 教材编写也淡化了语音部分的内容。 根据教材的 内容安排,初中将语音教学安排在 7A 、7B 和8A 的Pronunciation 版块中,要求完成读音规则、 重音和连读等语音教学内容。 再者, 中考题型也取消了语音辨析这一题型, 使得本来就开展力度不够 的语音教学再一次被广大英语教师所忽视。 在教学实践中, 对 Pronunciation 版块中的语音教学更是持“走过场”态度。 关语流、语调等教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只要求学生听听录音, 然后模仿一下, 把大部分教学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试的重点字、 句等语言知识方面。在教授新单词时,也总按教师领读、学生跟 读的传统习惯, 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练习。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 存在着“看到生词不会按音标拼读”或“经常需要老师带读单 词,容易忘记”等问题。 三)汉语环境所造成的问题 许多英语初学者在英语学习中不清楚英语单词的拼写与发 音之间的联系,不会科学地将英语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记忆 单词,而是按一个个字母去死记硬背,效率极低、容易遗忘。更 有甚者, 学生经常采用汉字注音的办法来识记英语单词, 不少学 生的单词表写满了他们自创的各式中文, 甚至连课文中的词句也 不放过。例如:honest (奥尼斯特),wild (外而的),earthquake (饿 死亏克)……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按照这种“奇怪的音标” 读出来的英语会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有些学生开口说出 来的英语引得哄堂大笑, 久而久之, 他们吓得以后再也不敢说英 语,对英语学习, 特别是语音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产生恶性循环。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语音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学习达到五级标准的语音技 能: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了解英语语音包括发音、重 音、连读、语调、节奏等内容;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 基本正确、自然、流畅;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 的意图和态度;根据读音拼教师 词、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 还是授人以渔 外语语音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语音过关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也是难点。英语语音学习包括英语因素的发音,英语的重音、节奏规律及语调,并且自然地将所学知识巧妙运用到交际中。“语言是有声的,因此,一开始就要把语音的基础打好。只有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懂你的话,同时也便于你自己通过‘听'来学习新的知识。”(北京外国语大学吴冰教授)。可见,语音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学好语音直接影响着听说技能,也可以促进读写技能。 一、语音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一)重视笔试成绩所带来的问题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的英语教学侧重于听力和笔试成绩,英语语音教学被忽视。大多数英语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只是完成考试范围内的教学活动及应试练习,以提高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应试教育的模式使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模糊了其本质的交际功能而成了得分的工具。英语语音教学形同虚设,学生的语音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与指导,导致多数学生部分音“石化”,难以纠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发现学生在语音上的各种问题,如发音不准、口音重、语调平、不停顿,没有节奏感等,进而挫伤了他们说英语的自信心,阻碍了他们进 步的英语学习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所带来的影响英语语音教学内容,特别是英

语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是盲点。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方面没有具体要求,一般是学生自行听录音和模仿教师学习。教材编写也淡化了语音部分的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容安排,初中将语音教学安排在 7A、7B和8A的Pronunciation 版块中,要求完成读音规则、重音和连读等语音教学内容。再者,中考题型也取消了语音辨析这一题型,使得本来就开展力度不够的语音教学再一次被广大英语教师所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 Pronunciation 版块中的语音教学更是持“走过场”态度。相关语流、语调等教学内容往往一带而过,只要求学生听听录音,然后模仿一下,把大部分教学时间和精力放在考试的重点字、词、句等语言知识方面。在教授新单词时,也总按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传统习惯,让学生课后自己去练习。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看到生词不会按音标拼读”或“经常需要老师带读单词,容易忘记”等问题。 (三)汉语环境所造成的问题许多英语初学者在英语学习中不清楚英语单词的拼写与发音之间的联系,不会科学地将英语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记忆单词,而是按一个个字母去死记硬背,效率极低、容易遗忘。更有甚者,学生经常采用汉字注音的办法来识记英语单词,不少学生的单词表写满了他们自创的各式中文,甚至连课文中的词句也不放过。例如:honest(奥尼斯特),wild(外而的),earthquake(饿死亏克)……让人看了不禁捧腹大笑。按照这种“奇怪的音标” 读出来的英语会影响发音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有些学生开口说出来的英语引得哄堂大笑,久而久之,他们吓得以后再也不敢说英语,对英语学习,特别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