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_功能与政策分析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_功能与政策分析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_功能与政策分析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_功能与政策分析

2008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33 No.4 第33卷(总第142期)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ug., 2008

50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功能与政策分析

邵彩玲1 张莅颖2 赵岩 3

(1.南开大学 社会学系, 天津 300071,河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2.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3.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伴随着农民工举家迁徙出外打工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相对于其父母的弱势而言,他们处于更边缘化境地。怎样才能使他们健康发展从而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受益者而非利益受损者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价值诉求,因此从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入手,探讨了他们融入城市的功能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城市融入 社会政策

作者简介:邵彩玲(1971- ),女,河北文安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项目来源:本文为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45723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8)04-0050-04 收稿日期:2007-09-03

我国自1995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进城农民以每年1.2千万的速度递增,且逐渐由单身进城向家庭化方向转变[1]。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弟则有近2000万[2]。这种“举家迁徙”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困境和压力,方便父母对孩子进行监护,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由于父母工作劳累及自身素质限制,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再加上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及其他因素的障碍,农民工子女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城市融入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

本文的农民工子女指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跟随父母流动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之间、城市内部之间的儿童。他们与“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相比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可以守候在父母身边,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可以在城市开阔眼界,获得知识;但同时他们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角色、农村的疏离与城市的排斥……这一系列的矛盾同时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处于相对于其父母的“边缘人”地位而言更加“边缘”的状态。农民工子女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员,由于承载着与城市不同的文化、语言、生活方式等诸多差异,要想融入城市当中,必然会受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和障碍,各种力量之间不断进行着较量和博弈,因此只有理清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采取一定的融入策略,才能使其顺利地融入到城市中。

(一)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内在逻辑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内在逻辑是指其主观上的自我定位和对城市的认同、同化与内化路径、过程及程度。内在逻辑的不同决定了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顺利与否。

1.自我定位

农民工子女年龄较小,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学习东西也比较快,适应能力也较强,同时,农村文化的烙印在他们的头脑中还不是太深,因此他们应该能够快速适应多变、丰富的城市生活。事实上,从客观表现上看,有的孩子主观态度积极,能够很快地融入其中,即使遇到很多阻力、障碍,也能正确地认识,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并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但也有很多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微弱,基本上没有融入的策略,加之外在强大力量的有意制约,他们只是被动适应。

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城市之后,大多被城市的繁华便利、开放多元深深吸引。相对于城市的同龄人来说,他们居住空间狭小简陋、父母社会地位卑微、语言上存在障碍、行为举止不同,这都让他们深深感到自卑,感受到与城市的巨大差距,进而缺乏归属感。在内心渴望融入与心理的自我封闭的多次冲突之后,他们融入城市的愿望逐渐平息甚至沉寂,他们也许会像局外人一样冷眼旁观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博弈最终并没有使他们形成现代城市所需要的人格,而是形成了非主体的客体地位、非居住者的过客地位。“大多数孩子对于所在城市依然具有陌生感,缺乏自己已经融入其中的认同,在他们心中,自己仍然是农村人和外地人。”[3]

2.城市认同

农村传统区域与城市现代区域之间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系统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融入时就必须讲究策略。例如主动学习城市文化、加快对城市的了解、能够遵守其中的基本规则并得到周围人的有效认同等。但因为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对新文化新环境的不适应,阻止了其子女对城市的认同程度,他们对所在的城市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非城非农的边缘人、非长期留居的暂居者、非参与者的观望者、非融入者的受排斥者。

经济学研究 邵彩玲等: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功能与政策分析

51

布查德(Burchardt )等学者指出:社会排斥是个人生活居住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4]。同时,有些城市人(包括他们的同辈群体)对他们的身份认定也是刻板的非容纳态度、排斥的非接纳倾向,其本质在于强者群体对弱者群体实施一系列限制与压抑性措施,制造和形成一种贬低与鄙视他们的社会气氛,以阻止这些群体中人们的自由发展和进步,进而达到维护自己既有地位和利益的目的[5]。

(二)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外在逻辑

外在逻辑主要探讨的是城市本身、政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外在力量对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正负博弈。

1.城市的接纳与排斥

农民工所在城市的文化是开放的还是较为封闭的、是宽容的还是较为保守的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外来者的态度是接纳还是排斥。与“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的社会排斥(戴维·波普诺,1999)相同,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问题上,存在着城市排斥。

城市排斥指生活在城市中的各种群体基于其城市人的优势地位在城市文化、城市意识以及相应的城市政策、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对处于边缘化不利地位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进行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歧视、阻碍和排挤。一般情况下,大都市要比小城市多元、开放与宽容。但由于涉及到利益的分割与占有,大多数城市在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接纳外来者,然而在政治参与、文化享有、利益分配上却有意排斥外来者;即使是经济领域的接纳,也只是限于二级劳动力市场下的环境差、报酬低的工作。这种城市排斥在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过程中设下了重重障碍,需要他们正确面对、理性认识和顽强克服。

2.政策的支持与制约

国家层面的政策一般是一种导向,代表了全社会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各个城市具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般都是代表了本城市人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地方保护的色彩。为了维护本城市民众的利益,在制定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政策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倾向性,如对农民工工种的限制、对农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限制等等。相反,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的履行、对贫困弱势农民工子女的医疗救助等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由于我国的教育经费由户籍所在地的政府部门承担,所以,一方面,城市需要农民工的劳动力来推动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想让其子女分享城市的公共教育资源。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有些城市的政策制定时刚性的制约性开始松动,逐步开始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发展予以相应的关注和支持,福建等省也开始从政策上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免除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用。

3.家庭的正强化与负强化

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出租房中,住所狭小、简陋而且混乱,“由于农民工的居住范围相对狭窄和固定,其与城市居民之间在居住区域上的距离和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弟的活动范围。”[6]另外,农民工在进入城市过程中,由最初的盲流到后来的流动人口,虽然称呼有文明化的迹象,但肮脏、素质低下、粗鲁、

不懂规则、小偷小摸等词语却时不时加在他们身上。他们的子女便不可避免地成了这些形象的延续者和接替者。现在,有一部分农民工注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对孩子行为的教育,使孩子能够有机会、也有可能走出这种传统的定势,逐渐认同并向城市社会靠拢,但还有很多家长并不在乎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也不注意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孩子只能继续延续父母的人生之路。

4.学校教育的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

学校是孩子社会化的正规场所,在学校中得到公平、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有利于孩子知识的获得和健康人格的养成。随着政策的松动,一些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公立学校就读,但公立学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师歧视、同学排挤、语言障碍、教材不同、考试制度限制等等,也会让他们时时感到有压力。有的孩子勉强上完小学,到初中辍学率就很高了。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升学时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这就决定了他们中许多孩子必须进入远比公立学校简陋、师资水平低、管理混乱、甚至时开时停的民工学校,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被边缘化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大约有42万流动儿童没有按照法律要求接受应有的教育。因为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继续被边缘化、排斥化,而他们对城市的态度则越来越冷漠与无谓。

5.同辈群体的良性影响与恶性影响

孩子比较容易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左右,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的接触与交往可以促进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和融入。但是,由于居住环境、语言以及城市孩子及其父母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很难进入到城市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同质性的内群体成员交往。“由于与城市社会相隔离,只生活在自己的群体当中,农村流动儿童……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7]而这种内群体认同的强化更不利于他们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融入。“流动儿童群体自我整合程度较高,……与周围社区的整合状况不理想,相互之间缺乏足够的认同”;[8]

“农民工子弟之间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身份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6]

二、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功能

(一)有利于农民工子女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由于农民工子女所处的特殊角色与地位,他们往往承受着内心的困惑与外部行为上的迷茫,这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所课题组的研究,简易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孤独、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9]在流动儿童中,学习成绩

较差者占20%,而同龄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的只有3.3%。[10]

因此农民工子女能够顺利融入城市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在对城市认同的前提下,敞开心胸,接受城市文明的洗礼,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在与城市群体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养成讲卫生、讲礼貌、与他人和谐交往的行为和习惯,从而养成与城市社会需求相一致的现代人格。

(二)具有同喻功能与反喻功能,促进他人的城市融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

52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Mead)划分了后喻文化、同

喻文化和前喻文化。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城市社会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同喻功能及农民工子女对其父母的反喻功能。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同喻功能:米德的同喻文化“是采取某种向同辈人、游戏伙伴、同学和一起学艺的人学习的互象征形式”。[11]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同喻功能指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之间的互相学习、成长。以往的研究大都强调农民工子女的愚昧、素质低下,才使得他们融入城市困难,其实如果放下了作为城市人的优势者态势、除去了有色眼镜上的色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子女,他们身上都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值得别人学习。例如城市孩子通过农民工子女可以了解农村、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真实素材,农村的村落文化、人际关系、生态现状,农村人的朴实、勤俭、真实,都值得学习。而农民工子女也可以从城市孩子的身上获得很多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和文化,培养广泛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养成讲究卫生和礼貌的习惯等。在二者之间相互学习、认可、尊重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健康发展。

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反喻功能:米德的前喻文化是“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活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11]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反喻功能指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对其父母及长辈的影响及对其城市化程度的积极作用。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多样化的社会,由于农民工知识的贫困、技术的贫乏、农村传统文化烙印较深,对新环境的认识、对新文化的理解、对新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适应都显得缓慢而犹豫。而孩子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新事物比较快,他们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当地的语言、风土人情。因此孩子可以反过来影响、教育父母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适应变化的社会文化,从而促进农民工自身对城市的新认识,加快他们城市融入的步伐。

(三)有利于城市社会的稳定

由于有些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之间互相排斥与隔离的对抗,工作劳累、收益甚微,失去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农民工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威胁到城市的安全,成为城市和谐稳定的风险源。这些行为也有可能被辍学的农民工子女继续效仿和延续。如果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中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不仅能保证他们生存权、教育权等相关权利的实现,而且能减少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障碍,加快他们城市化的步伐。这样不仅延续并提高了城市发展的建设力量,而且孩子有效融入城市后会对其父母融入社会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对于和谐城市的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会具有非常的意义和价值。

(四)推进市民化、城市化进程

1996年“世界人居二次大会”宣称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就中国而言则是农民市民化的世纪。市民化是指农民尤其是在城里做工的农民适应城市并具备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12]市民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就是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城市融入。农民工子女将是城市建设的新生力量,只有对该城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全身心地融入到城市当中,并真正参与到城市的发展中去。这样不仅会有利于市民素质的提高,也会推进中国城市化、市民化的发展进程。

三、政策建议

由于农民工子女的个人力量与外在强大的制约力量相比是那么脆弱无力,因此在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前提下,我们就把希望寄托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

(一)二元结构应进一步改善

基于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传统二元社会结构在牺牲了广大农民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城乡严重的差异与隔离。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传统的二元分割体制受到很大冲击,刚性的属地管理政策由于不适应人口常态流动的社会发展需求而逐渐松动。但仅仅松动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压抑了农民工及其子女城市融入的现实需求,阻止了他们市民化的脚步;教育方面存在国家人、财、物等社会公共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使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机会反差极大,甚至出现很多贫困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的缺失问题;城市就业政策的显性、隐性的歧视仍然限制着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了社会利益的不合理分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不到位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位,使很多农民工没有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障,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无所养的状况。为此,我们应将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放在社会大系统框架下进行研究。丹尼斯·贝尔的轴心理论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因此我们应在注意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不太协调的现实情况下制定积极有效的城乡统筹的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并逐步推进在尊重农民工子女个人自主选择条件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户籍制度应由刚性到弹性改进

现行户籍制度的制约,无论农民工从事什么职业、进城多长时间,都很难摆脱农民身份、获得市民身份,而父母的户口性质天然地就决定了子女的户口性质,使得孩子一出生就被身份固化。事实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55.14%的农民工希望能留在城市发展、定居,只有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许多农民工的子女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不可能再回到他们不熟悉的农村。但是,因为制度层面的原因,他们一出生就被贴上了低于城里人的农民标签,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

显然,农民工子女难以顺利有效地融入城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种先赋性的规则违背了公平、正义与个人自我选择的基本精神,是由人为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努力构建一种自致性的社会流动机制,即为社会成员所接受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制度认可的规范化、合法化手段达成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防止那些导致社会成员不满、甚至是抗争的不利方面。这就要求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旧有刚性藩篱,建立一种新的弹性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并有条件地、分阶段地逐步使愿意留在城市发

经济学研究 邵彩玲等: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逻辑、功能与政策分析

53

展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有进入城市的希望和机会,同时也不至于造成城乡大规模混乱流动的局面。

(三)城市政策意识多元化、宽容化

社会融入理论认为,由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文化差异,移民往往会出现一种“非整合”现象。城市融入从个人层面说,不仅包括帕森斯(Parsons )提出的个体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对城市中他人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城市本身的认同,而且包括布劳(Blau )提出的个体间行为层面的社会交往,即与其他群体和阶层的交往推动和促进向这些群体和阶层流动,从而强调这种群际交往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13]从制度性和社会性层面说,城市政策是排他性的还是接纳性的、城市文化空间是多元宽容的还是保守排外的,这些都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卡斯托(Castel )指出社会成员的融入、脆弱、有援和孤立这四个状态是可以转换的,边缘的群体或者称为被排斥的群体可以进行重新分配社会资源。[14]通过积极有效、多元宽容的城市政策,促进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即他们能够对城市、城市人及城市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并能很好地接纳、适应并融合到这种氛围之中,且能够与城市人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同时城市的环境也能够对他们放开,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文化的开放都把他们作为自己中的一份子而非异类、共同的城市建设者而非出卖劳动力的过客、城市发展的受益者而非利益受损的边缘者。

(四)教育政策应具体而到位

农民工子女正处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年龄,因此教育问题是他们能否最终认同、融入城市的起点和关键。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公民素质,是国家的责任。今天的农民工子女是明天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强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应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由中央财政统一按人拨放教育经费,并做到费随人转;考试制度也应相应调整,如规定在某地接受若干教育年限后就可在本地参加升学考试等。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各城市政府部门的目光应该放远大一些,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当中,制定出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教育政策,不推卸责任。可喜的是,现在已有很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问题的重要性,也积极地制定出了相应的教育政策,如天津市规定公立学校接受农民工子

女,还有的城市为农民工子女建设条件较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等。虽然目前各部门的政策之间还不能很好地衔接,存在一些问题,但毕竟有了质的进步。

[参 考 文 献]

[1] 中新网.中国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里挣

扎[EB/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15041878.html,/Chinese /news/35563.htm, 2005-3-23.

[2] 黄胜利.农民工子弟义务教育谁来关注[N].中国经济

时报,2005-12-04.

[3] 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

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Burchardt, T, LeGrand, J&Piachaud, D., 1999,

Social exclusion in Britain 1991-1995.Social policy& adminis traion, 33(3).

[5] 参见袁亚愚.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

[J].社会科学研究,1997(06).

[6] 李运庆.区隔与认同:农民工子弟的人际交往现状研

究——以南京市一所民工子弟学校为例[J].青年研究,2006(05).

[7]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6(06).

[8] 周皓,章宁.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中国人口科

学,2003(04).

[9] 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10] 何光蜂.流动人口子女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J].教育科学研究,2002(11).

[11] [美]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光明日报出

版社,1988.

[12] 王道勇等.农民市民化:传统超越与社会资本转型

[J].甘肃社会科学,2005(4).

[13] [美]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M].王春光等译.中国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14] Castel, R., 2000, the roads to disaffiliation:

insecure work and vulnerable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4(3).

Analysis of Logic, Function and Policy on Peasant-workers’ Children’s City

Inclusion

SHAO Cai-ling 1

ZHANG Li-ying 2 ZHAO Yan 3

(1.School of Sociology,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300071;School of Humanities,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3. School of

Econom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07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acing of peasant-workers’ leaving for finding jobs by taking the whole family, the number of their children is growing. The children’s condition is worse than their parents. The focus is how to make them grow up healthily and become the beneficiary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ir city inclusion is the starting and the ultimate poin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logic and function of their city inclusion, and then gives some advice on policies.

Key words: peasant-workers’ children, city inclusion, social policy

[特约编辑 贾冀南]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组合逻辑电路基础知识、分析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基础知识、分析方法 电工电子教研组徐超明 一.教学目标: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基本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法 三.教学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错误!链接无效。 四.教学方法:新课复习相结合,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重点突出,方法多样,反复训练。 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 一、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 [展示逻辑电路图]分析得出组合逻辑电路的概念:若干个门电路组合起来实现不同逻辑功能的电路。 复习: 名称符号表达式 基本门电路与门Y = AB 或门Y = A+B 非门Y =A 复合门电路 与非门Y = AB 或非门Y = B A+ 与或非门Y = CD AB+ 异或门 Y = A⊕B =B A B A+ 同或门 Y = A⊙B =B A AB+ [展示逻辑电路图]分析得出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和能解决的两类问题: 二、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任一时刻的稳定输出状态,只决定于该时刻输入信号的状态,而与输入信号作用前电路原来所处的状态无关。不具有记忆功能。

三、组合逻辑电路的两类问题: 1.给定的逻辑电路图,分析确定电路能完成的逻辑功能。 →分析电路 2.给定实际的逻辑问题,求出实现其逻辑功能的逻辑电路。→设计电路 14.1.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一、 分析的目的:根据给定的逻辑电路图,经过分析确定电路能完成的逻辑功能。 二、 分析的一般步骤: 1. 根据给定的组合逻辑电路,逐级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 2. 化简得到最简表达式; 3. 列出电路的真值表; 4. 确定电路能完成的逻辑功能。 口诀: 逐级写出表达式, 化简得到与或式。 真值表真直观, 分析功能作用大。 三、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举例 例1:分析下列逻辑电路。 解: (1)逐级写出表达式: Y 1=B A , Y 2=BC , Y 3=21Y Y A =BC B A A ??,Y 4=BC , F=43Y Y =BC BC B A A ??? (2)化简得到最简与或式: F=BC BC B A A ???=BC BC B A A +??=BC C B B A A +++))(( =BC C B A B A BC C B B A +??+?=++?)(=BC B A BC C B A +?=++?)1( (3)列真值表: A B C F 0 0 0 1 0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1 0 1 0 1 1 0 0 1 1 1 1 (4)叙述逻辑功能: 当 A = B = 0 时,F = 1 当 B = C = 1 时,F = 1 组合逻辑电路 表达式 化简 真值表 简述逻辑功能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大题)一.目的 由逻辑图得出逻辑功能 二.方法(步骤) 1.列逻辑式: 由逻辑电路图列输出端逻辑表达式; (由输入至输出逐级列出) 2.化简逻辑式: 代数法、卡诺图法; (卡诺图化简步骤保留) 3.列真值表: 根据化简以后的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4.分析逻辑功能(功能说明): 分析该电路所具有的逻辑功能。 (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 (描述函数为1时变量取值组合的规律) 技巧:先用文字描述真值表的规律(即叙述函数值为1时变量组合所有的取值),然后总结归纳电路实现的具体功能。

5.评价电路性能。三.思路总结: 组合逻辑 电路逻辑表达式最简表达式真值表逻辑功能化简 变换 四.注意: 关键:列逻辑表达式; 难点:逻辑功能说明 1、逻辑功能不好归纳时,用文字描述真值表的规律。(描述函数值为1时变量组合所有的取值)。 2、常用的组合逻辑电路。 (1)判奇(偶)电路; (2)一致性(不一致性)判别电路; (3)相等(不等)判别电路; (4)信号有无判别电路; (5)加法器(全加器、半加器); (6)编码器、优先编码器; (7)译码器; (8)数值比较器; (9)数据选择器; (10)数据分配器。

3、多输出组合逻辑电路判别: 1)2个输出时考虑加法器:2输入半加;3输入全加。 2)4输出时考虑编码器:4输入码型变换;编码器。 五.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实例 例1 电路如图所示,分析电路的逻辑功能。 A B Y 解: (1)写出输出端的逻辑表达式:为了便于分析可将电路自左至右分三级逐级写出Z1、Z2、Z3和Y的逻辑表达式为: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视角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作业3

本次分析共有三部分内容,经过调查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一:新农村政策与税费改革 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新农村也并不等同于漂亮整齐的别墅农村或少数几个有质量的示范村庄。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新农村”的正确理解是使建设新农村这项任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一旦理解出现严重偏离,必将在实施过程中给农村工作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我们的农村经济还是相当脆弱的,农民尤其经不起折腾,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也已经浪费不起时间、花费不起代价来瞎折腾了。改革需要冒险,需要超常规,但并非是急躁冒进。我们必须谨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场革命而不是一场运动,它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的客观规律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培育生长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而非一个短期目标,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场运动。 农村税费改革本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政策,是为农民谋求福利的,必然会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可是当上级政策对自己不利时,作为政策执行者的下级政府,就会违背上级的政策精神,使政策名存实亡,目标落空,从而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长此下去,这种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政府在政治上会失去信任,导致政治体系中公信力的丧失,政府在以后的改革中将会不得不求助于强制性措施来继续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效果将因此而大打折扣。 农村税费改革的制度性缺陷还表现在其缺乏相关的配套性改革,农村税费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如建立包括金融、

价格、收入、就业、教育、保险、保障等体制在内的公正的城乡宏观政策环境、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以现代科技和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等。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方面的问题,没有相关的配套改革,对税费改革所产生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制度来解决,只能是出现问题之后,再去寻找解决方法,这样的制度设计明显滞后,缺乏系统性,事实上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这样势必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 此外,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税费体制规范,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对税费改革的关注会越来越少,将转移到自身的发展问题上来。在缺乏相关政策制度配合协调的条件下,农村税费改革的政度上也策执行力度有可能不断地降低,执行的效果也会下降。 二:社会保障 现阶段,针对广大农村地区,以占国家总人口70%左右的农民为受众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出现;有的只是以极少部分人为保障对象的五保护制度,以及应对某些农村地区突发性事件的防灾救险。 农村的防灾救险在大部分地区也还没有形成一套确定的制度体系。若是遇到旱、涝、地震等其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政府会临时地进行相应的政策性号召,并拨发一定数额的款项,组织、派出相关的救援人员支援灾区,但是由于救灾款项的筹集、发放要经过若干环节,最终能否及时到达灾民手中、灾民能获得多少分额还不能确定。因此,农村的防灾救险现在大都只是消极被动地救治,却不能积极主动地去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 标签: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服务 自从改革开放出现农民工以来,农民工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1 问题的提出:艰难的融入 学界近年来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汗牛充栋。然而,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现有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进入,即便是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献,也带有明显的蒂特姆斯(RichardM.Titmuss)所言的婢女型社会政策的色彩。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建构入手,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的长远发展眼光,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其原因在于:首先,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无法逾越的身份壁垒。长期以来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无法消除。当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时,还面临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其次,如前所述,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更多强调农民工经济方面的权益保护,如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等,而较少关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凡此种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2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的流动,从微观过程的角度说,并不是直接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种状况的反应,而是对“由于劳动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贫困化”这种状况的反应。(孙立平,2001)改革开放以来,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逐步释放出来,是农民工流动的基础条件;而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和城市就业的高收入示范效应,则是农民工流向城市的主要动因。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民工仍将是城市产业大军和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单是在劳动力市场的进入,更是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进入。这是因为: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农民工群体中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兴起。文章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着手,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梳理。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城市适应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80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近年来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王春光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代际差异,既表现在流动动机上,也表现在他们不同的社会特征上。他将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的人称为新生代(王春光,2001)。而在另一篇文章中,王春光又将新生代农民工量化为“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群体(王春光,2003)。许传新(2007)在2006年的调查中,则将新生代定义为28岁以下的农民工。也有学者受文化研究中断代的提法“80后”的启发,认为可以把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操作中量化为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分界点特征明确,便于达成共识;可以和其他文化研究中的概念衔接;避免各个研究者在资料使用上因为标准不同而失去可比性(李伟东,2009)。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一词,却没有对其具体的界定。本文比较认同的是李伟东的界定。 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任远、邬民乐,2006)。当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的现状、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人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注,他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城市融人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是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进人城市,学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或城市适应性问题研究的对象也随之转移。 较之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意愿有所增强。王春光(2001)指出,与第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济型转到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或者生活型。如果用推拉理论来解释的话,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拉力的作用显然远远大于农村生活推力的作用。李涛(2009)通过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人想永久地在工作的城市居住下去,有主动融人城市的要求,而在传统农民工身上的这种渴望就不是这么明显。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外出的动机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维持生计,他们更想通过这种进城的机会来改变农民的身份,融人到城市环境中,成为一个城市人。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1)

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朱考金,吴磊!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07)03?0029?0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2]。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仅是一种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还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3]67-69。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旻[4]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 ? 29 ? 第9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Eastern L i aoning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s)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06J SCS H003) 作者简介:朱考金(1973?),女,浙江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吴磊(1984-),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202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范文

新时期我国的耕地保护问题 一、案例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农产品供求总量趋紧、结构性矛盾上升,来自国际市场的影响明显加大,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民新的就业门路不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适应农民需求,其中,我国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国家里,耕地不仅关系到GDP的增速,关系到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的问题,更是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生命线,“民以食为天,国以食而立。”而耕地恰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正所谓“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粮”。当前,我国耕地不断减少的原因如下: (一)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快时期。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约 3.8亿,城市化程度大约为30.4%。据专家预测,我国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70%,在未来50多年中,将有约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变为城市人口。这样不仅要建立大量新城市,而且现有的许多城市都要程度不同地扩大其规模。按照每个城镇人口占地100平方米计算,增加5亿城市人口,约需要土地5万平方公里,即7500万亩。 首先,新城市的建立和老城市的扩大是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表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而占用一部分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城市化所带来的占用耕地的需要,与耕地保护两者之间毕竟产生了矛盾,如何正确处理这对辩证的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据《中国土地报》报道,陕、粤、赣、豫、皖、鲁、吉、川、湘、浙等10

第五章组合逻辑电路典型例题分析

第五章 组合逻辑电路典型例题分析 第一部分:例题剖析 例1.求以下电路的输出表达式: 解: 例2.由3线-8线译码器T4138构成的电路如图所示,请写出输出函数式. 解: Y = AC BC ABC = AC +BC + ABC = C(AB) +CAB = C (AB) T4138的功能表 & & Y 0 Y 1 Y 2 Y 3 Y 4 Y 5 Y 6 Y 7 “1” T4138 A B C A 2A 1A 0Ya Yb S 1 S 2 S 30 0 00 0 10 1 00 1 11 0 01 0 11 1 01 1 1 S 1S 2S 31 0 01 0 01 0 01 0 01 0 01 0 01 0 01 0 0 A 2A 1A 0Y 0Y 1Y 2Y 3Y 4Y 5Y 6Y 70 1 1 1 1 1 1 11 0 1 1 1 1 1 11 1 0 1 1 1 1 11 1 1 0 1 1 1 11 1 1 1 0 1 1 11 1 1 1 1 0 1 11 1 1 1 1 1 0 11 1 1 1 1 1 1 0

例3.分析如图电路,写出输出函数Z的表达式。CC4512为八选一数据选择器。 解: 例4.某组合逻辑电路的真值表如下,试用最少数目的反相器和与非门实现电路。(表中未出现的输入变量状态组合可作为约束项) CC4512的功能表 A ? DIS INH 2A 1A 0Y 1 ?0 1 0 0 0 00 00 00 0 0 0 0 00 0 ?????0 0 00 0 10 1 00 1 11 0 0 1 0 11 1 01 1 1 高阻态  0D 0D 1D 2D 3D 4D 5D 6D 7 Z CC4512 A 0A 1A 2 D 0 D 1 D 2 D 3 D 4 D 5 D 6 D 7 DIS INH D 1 D A B C D Y 0 0 0 0 1 0 0 0 1 00 0 1 0 10 0 1 1 00 1 0 0 0 CD AB 00 01 11 1000 1 0 0 101 0 1 0 1 11 × × × ×10 0 1 × × A B 第一步画卡诺图第三步画逻辑电路图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 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Abstract:Central Document No. 1 in 2010 first propos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ssu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is spe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ca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o explore the new featur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urgency. City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oposed by the context, it is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echo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trend,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the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Key word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status analysi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第一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3.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

第三章组合逻辑电路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理解全加器、译码器、编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比较器的概念和功能,并掌握它们的分析与实现方法;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险象 本章主要内容: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本章重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常用逻辑部件的功能 本章难点: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一、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若一个逻辑电路,在任一时刻的输出仅取决于该时刻输入变量取值组合,而与电路以前的状态无关,则电路称为组合逻辑电路(简称组合电路)。可用一组逻辑函数描述。 组合电路根据输出变量分为单输出组合逻辑电路和多输出组合逻辑电路。 注意:1.电路中不存在输出端到输入端的反馈通路。 2.电路不包含记忆元件。 3.电路的输出状态只由输入状态决定。 二、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分析的含义:给出一个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它的逻辑功能。 分析的步骤: 1.根据给出的逻辑电路图,逐级推导,得到输出变量相对于

输入变量的逻辑函数。 2.对逻辑函数化简。 3.由逻辑函数列出对应的真值表。 4.由真值表判断组合电路的逻辑功能。 三、组合电路的分析举例 1、试分析图3-1所示的单输出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 解:(1)由G1、G2、G3各个门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推出整个电路的表达式: Z1=ABC F=Z1+Z2 (2)对该逻辑表达式进行化简: (3)根据化简后的函数表达式,列出真值表3-1。 (4)从真值表中可以看出:当A、B、C三个输入一致时(或者全为“0”、或者全为“1”),输出才为“1”,否则输出为“0”。所以,这个组合逻辑电路具有检测“输入不一致”的功能,也称为“不一致电路”。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_王春光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 o p u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V o l.34,N o.2Ma r c h201031 人口与发展论坛 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 《人口研究》编辑部 特邀主持人:朱 宇* 背景 自新世纪以来,在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农民工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逐渐被引起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正是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与直接脱胎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因此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但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他们的就业经历和成年后的生活历程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因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一种更为漂泊不定的状态。令人欣慰的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困境在学术和道义上的关注已转化为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和所面临问题的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前提,学术界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为此,本期论坛邀请了包括首次提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概念的王春光研究员在内的5位学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希望以此进一步引起各界对这一农民工特殊群体的重视和讨论,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工已开始着换代的变化,这一变动引起了笔者注意,并于2001年率先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市融入问题(王春光,2001),在这个人群中新生代农民工占绝大多数。一开始,本人主要是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情况,理由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生活阅历、进城动机等方面很不相同,在经历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他们对家乡和城市的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家乡的认同越来越淡漠;另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因此他们进入了社会认同的丧失和重构的艰难阶段,有可能成为一群没有认同或认同内卷化了的无“根”漂泊者。没有想到这样的提法,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至于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来。*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

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过渡为城市居民过程中由于制度层面的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破除二元制,改善已经城市化和正在城市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维护好其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歧视,提高他们自身文化水平及素质,以加深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策 农民工,顾名思义,从字眼上看他们兼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我们这里讲的农民工是指从事城镇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这部分人群。农民工融入城市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主要是指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户籍、平等择业权、居住权、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福利享有权,等等;从广义角度来看,农民工融入城市则是指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观念、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城市渗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工实现与城镇一体化的过程。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农民工虽然实现了非农化但是没有实现市民化,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这也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市民化,只有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成了城市里的“土著居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各种与农民工身份相联系的歧视现象也将随其融入的深度自然消失,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工利益。 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农村也有相当大的好处,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不用每年回农村过春节,大大缓解春运压力;弄农民工融入城市也不用再保留承包地这条最后保障线,腾出农村承包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稳定的转移,有利于真正减少农民数量,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对于城市来讲,农民工融入城市还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工城市化能够彻底克服农民工弱势化、边缘化倾向,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维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工已经实现非农化,在城镇已有工作,也比较了解城镇,更容易融入城镇,所以农民工城市化比其他农民的城市化的成本更低、更容易。 二、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调研

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调研 发表时间:2017-05-23T15:22:16.7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9期作者:文超刘玲艺 [导读] 同时对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的融入必须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重视。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系广东东莞523083 摘要:本研究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东莞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生活状况和社会心理四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对东莞新生代农民工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认同三个角度分析城市融入现状。 关键词: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调研问题研究 一、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调研设计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6~36岁在东莞务工的外地农业户籍人员。通过前期的网络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在东莞市东城街道、长安镇、麻涌镇和虎门镇共抽取230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回收问卷22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19份,以保障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对象尽可能涵盖多行业多种类的人群。 二、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1.生产方式的融入。(1)就业情况。新生代农民工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的原因中,3%是被城市较高的收入吸引,48%的农民工是受外出务工的亲戚或同乡的影响而来到城市,2%的人本着学本领长见识的初衷而来,有14%是向往城市生活。在就业工作方面,3%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东莞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较容易,有9%的人认为没有困难,此类人数不大于30%,绝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不小的工作压力。在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职业类型数据来看,9%的人是普通打工者,从事商业服务业的人占27%,14%是个体经营者,有7%的人是技术人员,有技能等级证书。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工作有所改善,总体上还是处于劳动力市场的低层,多数的工作并不属于正规性的职业,流动性大,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并不高,有较小的发展空间。外出以来换过三次以上工作的人数多达76%,有8%的人表示没有换过工作。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最大原因是工资待遇不理想(73%),其次是由于工作性质无聊和发展空间小(13%)。(2)收入与消费情况。据调查,月平均工资在1001~2500元的人数约占49%,大多是普通打工者和商业服务型人员;2501~3000元的人数约占25%,3000元以上的人数大约有12%。工资待遇情况具有差异,只有27%的人满意他们目前的工资收入,67%的人每个月的消费支出占据了工资收入的一半以上,39%的人表示他们的工资收入不够用,18%的人表示完全不够用。68%的新生代农民工无需向家里寄钱补贴家用,需要自己安排生活花费。 2.生活方式的融入。(1)社会交往情况。新生代农民工会花费较大的费用在日常打扮和娱乐消遣上,力求向城市人看齐,达到心理上的平等。其中业余时间最多是用来打麻将、玩手机和上网,部分的人数占据83%,表现出较为狭窄和被动消极的生活状态。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比较经常受到城市人的歧视,26%表示一般,52%表示不经常,17%表示完全没有。在平等问题上,32%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他们与本地城市居民相比拥有平等的待遇,不平等主要源于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障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73%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尽管不认同城乡之间的这种不平等,也无能为力,对此报以消极态度。69%的人认为他们与城市人结婚的可能性不大,且66%的人都偏向于在老乡或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寻找结婚对象。(2)社会参与情况。遇到困难时通常会寻找老乡或同样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同事的帮助人数占据82%,与城市居民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感情关怀和扶持帮助,关系较为薄弱。在日常生活中,12%的新生代农民工加入老乡会,19%的人参与工会的活动,有不到两成的农民工也会偶尔参加党团组、职业联合组或政府组织的活动,其余的农民工皆为没有组织参与经验。71%的人对自己在城市的交际圈子感到不满意,认为圈子狭窄。82%的农民工表示能够基本适应东莞的生活方式,54%的人表示回到农村后反而会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仍有49%的人在东莞会感到自卑和无助。 3.社会认同的融入。42%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份还是一个农民,38%的人不清楚自己目前的身份属性。在与城市人的差距对比中,37%的农民工表示经济收入差距特别大,46%的人感觉差距比较大。其次,认为社会交往对象差距大的占到47%,其余文化水平方面、生活方式方面、价值观上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认为差距并不多。尽管收入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生代农民工普遍表示基础生活条件、亲人关系都比较满意,也有农民工认为自身感情生活一般(62%)、安全感较差(51%)、成就感不好(43%)。安全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可和融入程度的重要衡量因素,当渴望融入城市的愿望与实际融入之间的差距越发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责任感将降低,同时对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会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的融入必须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重视。 参考文献 [1]李辉王青青现状与反思,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10),203-207。 [2]何玉姗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促进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吴适王平安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研[J].广东农业科学,2012,(08),207-20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