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明清徽州商帮对徽州社会的影响

摘要: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社会。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方面简要分析徽商对徽州社会的影响。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社会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徽州,徽商,徽州聚落社会

徽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宣和三年,从地域上讲主要指现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结合部。徽州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移民社会,另一个就是四面为山,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徽州原始居民为山越人,两晋、唐末及两宋之际的移民士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家文化与大量的闲置资本。徽州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徽人经商是徽州经济最重要的方面,徽文化是徽州极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特色文化。现存的徽州传统聚落不仅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记录下了徽商曾经的辉煌。

徽商即徽州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商帮集团,始于南宋,直至清道光年间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并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徽州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互通有无的传统习俗和移民社会特殊的环境背景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从明嘉靖到清嘉庆的300年间,是徽商的兴盛时期。期间,徽商活动范围广,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以经营盐、典、茶、木为主,资本特别雄厚。

明中叶商业繁荣,已出现拥有百万巨资的徽商。在清代,如徽人汪交如、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甚至拥有千万的资产。徽商作为一个同荣共辱的商帮集团,这些典型的足以证明徽商当时经济实力之巨。徽州传统聚落规模庞大、修建水平高,这主要得益于徽商的经济支持。

由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多为老弱妇孺,徽州住宅特别注重防盗的功能。除建筑普遍外墙高耸极少开窗外,还现存一些独特的防盗措施。在南溪南村的老屋厅就是一例。老屋厅的房门略后退,与墙不在一个平面上,并在窗外设坚固的横档以增强防盗功能。位于正楼北面的边门以厚铁皮为最外层,中层是较薄的青砖,内层为优质木材,从而达到了很好的防火、防盗的效果。

徽州作为移民社会,自汉末起,外迁入的始祖逐渐繁衍形成的若干家庭聚于一村,形成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聚落。族居的徽州人宗族观念特别强烈。依靠宗族关系结成的商业群体有利于徽商的发展。徽商主动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祠堂的修建,以强化宗族意识,提高自己在宗族里的地位,并炫耀经商的成功。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重要精神场所,在徽州聚落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并且是修建规模最大、最考究的建筑。徽州现存的祠堂数量极多,修建精美,并有宗祠、家祠、支词之分,他们以群体的形式体现了强大的宗法观念。

徽商注重商业道德,并且在文化上有着自己完整而先进的理论框架。徽程朱理学对徽文化影响极大,徽商从此出发,形成了“贾儒相通”、“左贾右儒”的观念。从更深层次上讲,儒行是儒家思想思想渗透与制约下的徽州商人的必然选择。商业本身具有高风险性,但是回流到徽州社会的商业利润成就了商人的儒行,稳定了徽州社会。将商人的“利”与儒家的“义”巧妙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徽商的发展。崇尚儒行的价值取向,使得徽商独具文人情怀,徽州传统聚落含蓄、内敛而又雅致清高。

徽商凭借良好的经商素养和儒商结合的“徽骆驼、绩溪牛”的精神,辉煌百年。徽商作为徽州人适应自然和社会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并不是偶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徽商的崛起是徽州形成特殊文化价值村落的原动力,也是徽州社会发展兴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控制* 陈瑞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3) 摘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各种形式的制度设计以及对各类制度、规范的积极实践,在反对异族伪冒,限制异族承祧,提倡族内承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较好地实现了维持宗族内部血缘秩序稳定的目的。徽州宗族尽管遇到或面临宗法关系松弛、从内部开始瓦解等不利因素,但通过主观努力依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较为顽强地保持住了继续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血缘这一宗族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讨论,可以较好地揭示在环境变动情形下徽州宗族所显示出的能动性和应变力。 关键词:徽州宗族;血缘秩序;环境变动;应变力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宗族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人群共同体。血缘是宗族存在的基础和宗族构成的要件之一,也是宗族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形态最重要的标识之一,而血缘秩序稳定与否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宗族内部凝聚力及其各类功能发挥的一个主要标志。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处,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6县的徽州府是明清时期中国境内宗族组织极为发达、宗族制度较为典型的地域之一,血缘认同在该时期徽州宗族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术界对徽州宗族血缘问题较为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1。本文拟在这些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控制为视角,对前人较少涉及的明清徽州宗族内部血缘秩序控制问题作一初步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从总体上说,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十分重视血缘认同及族内血缘秩序的建构与维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徽州社会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异族伪冒、异族承继宗祧等冲击或破坏宗族血缘秩序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徽州宗族往往通过自身积极的主观努力以维持和控制宗族内部的血缘秩序。本文拟从异族伪冒、异族承祧、族内承继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扩张、分流与内卷: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究”(06CZS008)的阶段性成 果。 1早期的研究如:叶显恩从讨论明清徽州佃仆制的角度提出:“在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外衣下,(徽州)宗族内部进行着血淋淋的阶级压迫。”(《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156页)近年来的研究如:赵华富从徽州宗法制度形成的角度提出:“汉代以来,从全国各地——主要是中原地区——迁入徽州地区的封建士大夫和仕宦,为了维系和巩固血缘群体的凝聚力和血缘群体的兴旺发达,他们从徽州当地血缘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继承周代和中原地区宗法制某些因素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一种新的宗法制度。”(《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卞利在讨论徽州族谱纂修时提出:“徽州族(家)谱之纂修,……是徽州宗族传统中严格血缘、尊卑和长幼秩序的最直接体现。”(《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唐力行从徽商资本与宗族关系的角度提出:“徽商资本源源不断地给宗族血缘纽带输送营养,不仅加固而且还扩大了宗族血缘群体。”(《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栾成显从明清徽州宗族异姓承继的角度提出:“血缘关系,或者说男性血缘关系,本是宗族形成命脉之所系,是宗族组织建立的基础。按照一定秩序维系这种血缘关系,则成为宗法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在这里,宗祧承继成为问题的关键。宗祧承继,关乎宗法关系下身份秩序的维持,关乎宗族的延续与血统的纯正。……异姓承继确是对宗族血缘关系的致命性一击。因此应该说,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异姓承继的相当普遍,实则表明这时的宗族已有从内部开始瓦解的倾向了。”“明清异姓承继的普遍及有关法规的调整,表明封建宗法关系的松弛。”(《明清徽州宗族的异姓承继》,《历史研

徽州婚嫁习俗

巢湖习俗有着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古朴之风,她的习俗不同于其他地方,她的习俗是历史的见证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 1、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 2、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 3、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4、搬嫁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娘的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人妇后踏入成人阶段。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语意是祝颂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头上,这样才算完成上头仪式。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7、入门———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我国古代礼俗常识

我国古代礼俗常识 【生辰八字】古代算命术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旧俗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问名,即探问生辰八字,如果双方八字不合,婚事作罢。为了给女儿求得一个未来的好婚配,许多人在女儿出生时,就更改出生时间,求算命先生为女儿伪造一个好命相。俗话说:“女命无真,男命无假。”就是人们对这一陋习的讽刺。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主要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但是孝悌中合理的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的称少牢。行祭前的牲畜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上古宾礼】上古时期,中央一级政治活动的礼节主要有:

朝仪,帝王临朝的典礼。后世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每年派员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员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诸侯见天子的礼制。“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祭社稷】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因此,土地和谷子是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祭社稷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延绵至清代,一直是国家的大典。按规定,天子与诸侯每年春秋两次祭社稷。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庆祝丰收,报谢社稷神。社稷坛由五色土筑成,代表国土。 【祭岳渎】古代帝王亲自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之神,祈求风调雨顺。五岳,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祭岳渎从周代延续至清代,起源于上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出师】古代军礼。汉代定立,后世沿袭。古时将帅率师出征,为了耀武扬威,严肃军纪,特组织出师典礼。一般由皇帝本人或指定代表祭纛神,也就是军旗,表示就像自己亲自出征一样,以壮军威。 【劝农】古代勉励农民勤于农耕的典礼。春回大地之际,天子亲自躬耕籍田为百姓做表率。从汉代起,就设大农丞劝农

徽州民俗

徽州民俗 【徽州风水】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

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随首棍打地面的劈啪声,梅王尖山顶飘起了乌云,牧童见状,敲打得更加起劲。乌云越聚越多,不一会下起了大雨,解除了旱灾。以后凡遇天旱,隐龙村便打柏棍求雨,渐渐演变成一套有动作、有节奏、有造型的打法,并伴以锣鼓伴奏,气氛热烈。全套打法分八拍,第一拍原在左转半个圈,与对打人面对面,将棍子往地面一跺,同时高喝"嘿!"第二拍至第八拍是每拍两脚同时跳一次,一人跳进,一人跳退,棍子互打一下。每拍一个姿势,八拍完毕,又从头开始,如此反复。排列长队相互跳打,称"长龙戏水";围成一个圈互打,称"单珠引龙",图案变化多样。求雨成功,隐龙村民就把求雨棍留着做耖梃,以示风调雨顺。

徽州文化题目答案

徽州文化 1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正确答案:√ 2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正确答案:× 3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正确答案:√ 4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 B、区域性、独特性 C、区域性、普遍性 D、独特性、普遍性 正确答案:C 5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正确答案:× 1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正确答案:√ 2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性。 正确答案:× 3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 B、二 C、三 D、四 正确答案:A 4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 5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 B、东南邹鲁 C、岭海名邦 D、文献名邦 正确答案:B

1在徽州文化形成之前,经历了江南越文化、山越文化和新安文化三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文化特别是山越文化,虽然与后来的徽州文化有质的不同,但为后来的徽州文化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铺垫和催生作用,它们无疑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正确答案:× 2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 A、宣州 B、抚州 C、歙州 D、青州 正确答案:C 3徽州文化在进入元代以后,继续得到曲折发展。 正确答案:√ 4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 B、隆庆 C、泰昌 D、天启 正确答案:A 5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徽州本土数十万份徽州文书的被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被誉为“继汉晋简帛、甲骨文、敦煌文献、明清大内档案之后,中华历史文化的第五大重要发现”。 正确答案:√ 1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 正确答案:× 2由于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状元仅清代本籍加上寄籍合计17人,仅次于()府,全国名列第二,创造了“一门九进士”、“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一镇四状元”、“一县十九状元”的科举佳话和奇迹。 A、重庆 B、南阳 C、广州 D、苏州 正确答案:D 3徽州教育的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酵母”。 正确答案:× 4程朱理学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 正确答案:√ 5徽州号称“东南邹鲁”、“程朱阙里”。()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 A、戴震 B、朱熹 C、王守仁 D、胡适 正确答案:B 1徽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的徽州各种专题研究为萌芽。

日本人的婚姻礼俗和彩礼 (4)

日本的结婚仪式大致分为神前式,教会式, 佛前式,人前式等四种。 ■神社式结婚仪式 神前式结婚仪式起始于日本室町时代,是当时武官家庭最为盛行的一种结婚典礼。礼节较为繁多,婚礼上男女双方需通过339次交杯酒来盟誓相爱一生,白头偕老!因此整个婚礼上最为重要的一道程序那便是喝这339杯交杯酒了!客人给新郎倒酒时,每杯酒必须分三次喝光。然后再互相交换酒杯,给双方倒酒。整个婚宴上,就这样不停的相互敬酒,而整个喝交杯酒的过程则意味着男女双方喜结良缘的过程!而佛前式结婚上,用玉串奉奠来代替点香。 ■佛教式结婚仪式 佛前式婚礼上,男女双方在佛像面前宣读婚约,向祖先报告两人结为百年之好,相守一生。婚礼上还把一种叫"纸垂"的白色纸剪成又细又薄的纸条,然后把台他缠在BICIGI树枝上,这是一种传统的风俗,意味着把已故的亲人的魂招回来,永保平安!在婚礼上进行玉串奉奠仪式时,必须由和男女双方血缘亲近的人主持!

■人前式结婚仪式 人前式婚礼是在一种特定的神面前举行,不用受男女双方家庭宗教信仰的约束,而只是在亲戚,朋友面前签定一个结婚合约书就行了!然后一起大声朗读婚约书,宣读自己对对方的爱,整个过程仅需10到15分钟。结婚仪式结束后便是婚宴,婚宴一般都和结婚仪式在同一地举行,这样也就免去了许多麻烦! ■教会式结婚仪式 教会式婚礼根据教派的不同而又分为几种。 原则上本来只有信徒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特别是天主教派对这要求更为严格!但最近以来,即使不是信徒,只要在教堂里接受简单的培训也可和信徒一样在庄严的气氛中,走进神圣的教堂和心爱的人约定终身! ■订婚礼物 在日本一般订婚之后,便要互送"结纳"(订婚物),举

感受独特的徽州文化

感受独特的徽州文化 博文收藏 04-26 2303 十五年前去黄山,为的是浏览黄山的秀丽风景,这次再去黄山,没去登山,却着实感受了一把历史久远的徽州文化,文化之旅更令人震撼。 北为安庆,南为徽州,安徽因此而得名,可见徽州在安徽的重要地位。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而我此次短暂的旅程只能感受其中一二。 在紫园感受徽州园林。紫园浓缩了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各项风格,汇聚了徽州明代建筑精华,走进紫园,四面环山,一池碧水,山上松枫掩映,园内亭台楼阁。青石板的台阶使各个建筑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楼、台、亭、阁、塔、桥隐现于古树绿荫丛中,池畔建绿绕亭,老屋阁住宅拱立池、园之中,意境清新恬适。想想当年紫园的主人在这样的宅院里生活,真是羡慕死我们这些后人了。 在龙川感受徽州人居。龙川是胡锦涛总书记的祖居地,锦字辈为第48代。景区中的胡氏宗祠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评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是条小河,村以河名,风景秀丽。龙川村沿龙川溪而建,沿溪两岸的步行道称为水街,水街之间由各条跨溪小木桥相连,构成一幅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画面。村落内,两边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民居,青瓦白墙,整洁而有序,溪水清澈见底。据说这里是风水宝地,故多出名人和领袖,除了总书记之外,胡适等也均出于此。 到处可以感受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结题报告风俗变迁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郑州十一中 班级:1105 小组成员: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

徽风皖韵今犹在,风俗民情味不同 ——皖江地区乡情调查报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马鞍山隶属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芜湖,这座钢铁城市因为李白的多次游历而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也被誉为“诗城”。这座“刚柔并济”的城市以“海乃百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孕育着、激励着城市儿女们。本文以家乡马鞍山为中心,辐射其周边地区,通过查阅馆藏文献资料,利用亲友口述并结合亲身经历体会,重点介绍家乡及周边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土民情。该报告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条件有限,并不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完整地呈现。 研究的区域范围 风俗民情篇: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由于地形、地势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安徽民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商贸到岁时节日,从人生仪礼到民间信仰,形成了南北相异、多元的民俗风情,也形成了一些安徽地区特有的民俗事象。 送春 送春是一项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等地的特有的生产性节日民俗。送春,最初意为将春天尽快送到人间,使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庄稼生长,百姓安居乐业。发展到后来,多指“迎接春天,祝福新年,预祝五谷丰登、一年好运”之意。送春习俗相传始于明代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登基的那一年。传说,这年六月,天降大雪,冰封长江,天寒地冻,眼见有误农时,朱棣皇帝决定发动文武官员连同自己36人,分别往各地去送春。希望通过“天子送春”这一不同凡举,能将春天赶快送到人间,使大地回春、庄稼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人们得到皇帝的赐福,便给天子使者——送春者赏钱以表感谢。由于立春多在农历年前后,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新年前后送春,还增加了拜年、娱乐的祥和气氛。“送春”这一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送春表演形式为1至4人,多时也有5人,其一敲锣打鼓,挨门挨户演唱送春歌,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明白易懂,多为歌唱春耕生产,预祝主人家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六畜兴旺。一般要求上门见啥唱啥,随机应变,上古下今,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即所谓“见风挂牌”,“见之唱之”。要求新学者须死记硬背一些常见常唱的基本春歌。春歌代表作品有《送春歌》、《九天出门歌》、《采茶歌》等等。为了增添娱乐性,有的人家还有意出题考送春者。当两队送春者同到一户时,还要进行对歌。有了满腹春歌,加上机应变能力,上门才能应对自如。春歌歌词一般7字一句,句末押韵。锣手起腔领唱,鼓手及其他人和唱。演唱时,曲调固定,可作任意反复。多用当地方言腔切韵,腔调委婉悠扬,听起来很有韵味。器具有锣、鼓、钹、镲。大小锣敲用薄木板做成,喷上红漆;锣敲、鼓鞭、镲均系上红绸,以示喜庆热闹。送春形式上看起来同门歌类似,实质上从它起源、唱腔、唱词内容、流行区域等方面看,与江北以乞讨为目的的门歌锣鼓有根本不同。 过十岁 和大多数地区一样,皖江地区也一直继承着举办人生仪礼的传统,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在家乡,孩子成年之前的仪礼都是由外婆家主持、操办。其中,诞生礼以满月酒和过周岁为主。成年礼有过十岁和过20岁。值得一提的是,过十岁的重要性和隆重程度堪比婚礼。男孩在9周岁,女孩在8周岁时就要在春节期间挑选吉日过十岁。在过十岁的前几天,外婆家就要准备好所有过十岁的“物资”:蛋糕(约7~8层),毛毯(舅舅在上面要用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贴成“望子成龙”或“XX 十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1)名词解释: 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学——“徽学”与“徽州学”的涵相互统一,它们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徽州文书、文献和文物遗存,研究历史上的徽州人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和鲜明特征的徽州区域社会及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 (2)请简述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答案要点:特点:①丰富性:遗存丰富、容丰富、学科众多;②独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传承了中原地区消失了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实态;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东南邹鲁”之称。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学的勃兴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③徽商经济的发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发达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温床”。 (3)徽州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要点:学科性质:是以徽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全国性三个方面的特点;研究对象:徽州区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徽州文献和徽州文书研究更广阔围的历史文化。 (4)在你看来,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区别: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 (5)论述题: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 答案要点:①徽州文化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以作为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徽

婚姻礼俗中的茶与酒方案

婚姻礼俗中的茶与酒

婚姻礼俗中的“茶”和“酒” (壹)茶篇 茶和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于缔婚中应用、吸收茶叶或茶叶文化作为礼仪的壹部分。然而,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和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男娶女嫁时,男方要用壹定的彩礼把女子交换或买过来。 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壹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壹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和更多的仍是那些消灾祐福的吉祥之物。茶于我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七修类稿》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壹部作品,从中能够见到当时彩礼中的茶叶,已非像米、酒壹样,只是作为壹种日常生活用品列选,而是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壹”意义,从而作为整个婚礼或彩礼的象征而存于了。也如《茶经》所说,我国古人只是认为茶树“植而罕茂”,且不认为茶树不可移植。道学者们为了把“从壹”思想也贯穿于婚礼之中,就把当时种茶采取直播的习惯说为“不可移植”,且于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以致使茶获得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的含义了。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等,即是我国旧时婚礼的遗迹。下面,列举壹些我国各族婚礼中应用茶叶的习俗。 订婚,也叫订亲、定亲、送定、小聘、送酒和过茶等等,民间称法很多,差不多壹地壹个说法。于旧时,订婚是确定婚姻关系的壹个重要仪式,只有经过这壹阶段,婚约才算成立。我国各地订婚的仪式相差很大,但有壹点却是共同的,即男方均要向女家送壹定的礼品,以把亲事定下来。如京津和河北壹带农村,订婚也称“送小礼”;送的小礼中,除首饰、衣料和酒和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旧时问姑娘是否订婚?也称是否“受茶”。送过小

徽州祠堂文化研究

徽州祠堂文化研究 摘要 今天在各地旅游都兴起的情况下,徽州仍是大众旅游的的热门选择,灰瓦白墙,古桥流水,如同世外桃源般受到长期生活在喧嚣环境下城里人的热捧。旅游业的大发展让大众认识了徽州,同时无形之中将徽州的文化更加的发扬光大,那些古朴的木雕楼,石牌坊???也为当今追捧时尚的社会风气添加了一抹尚古的色彩。谈到徽州,就不得不说徽州的祠堂。祠堂是徽州每一个村落必有的建筑,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千百年流传于古徽州的民间谚语道出了祠堂在徽州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徽州祠堂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主要从祠堂的历史,建筑风格,以及本身所蕴含的宗祖家族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探究徽州祠堂文化。使读者更加全面的认识徽州的祠堂。 关键词:祠堂、起源、背景、建筑艺术、宗族氏族、社会管理功能、民俗活动、祠祭、修复与保护 【起源与发展背景】祠堂,又称“祠庙”、“家庙”,多建于墓所。真正意义上的祠堂建筑始于明代中期嘉靖之前。按照《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王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官宦之家只设有家庙,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祠,直至夏言上奏朝廷,才开始允许百姓建造祭祖的家庙,家庙即祠堂。到清代,民间祠堂开始大量出现,几乎村村设祠堂,有的村甚至有家祠、宗祠、神祠等几个不同的祠堂。从祠堂的演变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由前辈的住所改建而成,,一类是按朱熹在《家礼》中设计的模式修建以供奉和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先祖,一类是在居室之外另行修建的祠堂。除上述的几种祠堂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专祠、特祭祠等。 现在的徽州境内存有几千座祠堂,之所以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首先得益于古徽州发达的经济。昔日的徽州农村,是消费型的农村。徽州人甚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徽商足迹遍天下,他们常年在外,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创造了充裕的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发展条件;成为富豪大贾之后,便投资故里。除建造住宅、购置山场、田地、造桥、筑路、投资办学等以外,就是建造祠堂、庙宇以树碑立传,光宗耀祖,博取声名。其次徽州发达的宗法制度起到了本源作用,他们认为老祖宗的魂魄能栖息在富丽堂皇的祠堂里,是脸上有光的事。随着宗族意识积淀地越多,结果就越膨胀,于是宗族之间为了光宗耀祖,互相攀比,大兴土木。徽州歙县在明代时期,仅徽商投资建造的祠堂就有百余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可以说在当时徽商资本和官宦资本是祠堂和其他建筑的经济之基础。当然宗族的强大推动了徽商集团的发展。商海竞争中,团体作战远比单打独斗更能抵抗风险,聚集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徽商集团渐渐垄断了木材、茶叶和丝绸、盐业贸易。最终形成了徽商称雄中国数百年的局面。而徽商的繁荣发展也更加推动了宗祖家族建设。 【建筑艺术】祠堂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建筑艺术的典范。徽州祠堂在徽州古建筑中,无论从建筑设计、工艺美术、雕刻装饰等都是高档次的,它在村镇中一般是最华丽高大的建筑。一般是三进分别为门厅、享堂、寝室。门厅由大门和过厅组成。大门后是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供预备供品和分胙之用。天井中间用石板铺设过道,过道两侧各种植一株柏树,象征宗族兴旺,四季发达。享堂是祠堂的主体部分,高达雄伟,壮观气派。这里是祭祀祖先,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大姓的厅堂能容纳几千人,小姓的亦可容纳数百人。寝室(也叫“寝”)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为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体现祖先至高无上的思想,寝室地基要高出祠堂其他建筑丈余,祭祀时延高高的石阶而上,体味尊祖敬神的感觉。整个祠堂的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徽学研究?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唐力行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是徽州学的基础。徽州宗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整体中国国情的认识。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徽州宗族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徽州宗族的资料积累也十分丰富。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有必要对徽州宗族研究作一学术回顾和学术总结,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徽州学。 关键词:徽州;宗族;学术史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3)02—0067—06 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徽州人无一例外地生活在宗族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有关徽州研究的论著总会涉及到宗族。这里仅就主要研究徽州宗族的论著作一学术回顾,兼及重要的宗族研究资料。 徽州宗族社会研究与以政治史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为二者研究对象的不同,也表现为所用资料的不同。徽州宗族研究的资料在我们所熟悉的正史中往往所见不多,需要另辟蹊径去广为搜求。徽州保存着异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资料,这是徽州学得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所在,也是徽州学的价值所在。 最早出版的有关徽商与徽州宗族的资料集是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唐力行、王世华编纂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4),该书在选编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族谱,入录的资料涉及58种徽州族谱或名族志,从徽商资本的来源与积累、徽商经营的行业、徽商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徽商资本的出路、徽商的政治态度、徽商与学术文化等方面,披露了徽州宗族与徽商的关系,并为研究徽州宗族形态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卷(安徽省博物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以及《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这三本资料集收录了大量的徽州契约文书,为研究徽州宗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实态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周绍泉、赵亚光校编了《窦山公家议校注》(黄山书社,1993)。《家议》是徽州祁门县六都善和里程氏仁山门东房派的族规家法。窦山公对诸如管理、墓茔、祠祭、田地、山场、庄佃租银谷等事务,一事一议,立下东房派秩下子孙共同遵守的条规。其附录“东西军业议”则议及东房派和西房派共有的军装田的管理事宜,并附以“高祖仁山公遗嘱军役文书”和“窦山公同兄还春公申明祖父仁山公遗嘱轮流充补军役合同文书”,作为东西两房共同遵守的规则。在“管理议”和“治山议”中明确规定该家族“管理”和“治山者”的产生办法及其职责,告诉我们该家族由五房家长、管理和治山者组成管理体系,并建立由家众若干人及斯文(读书人)若干人组成的监察系统。《家议》也为研究徽州宗族族产的来源、作用、庄仆制、宗族与官府的关系、族权对族众土地所有权的干预等提供了资料。 国内学者最早从事徽州研究的是吴景贤,早在1937年他就发表了《明清之际徽州奴变考》(《学风月刊》7卷5期)。稍后则为傅衣凌的《明代徽州考——中国商业资本集团史初稿之一》(《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2期,1947)。日本学者中最早被译介过来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推藤井宏于1953年发表的《新安商人之研究》(连载于《东洋学报》1953年6、9、12月和1954年3月,中译本分载于1958年《安徽历史学报》总第2期,《安徽史学通讯》总第9、10号),但其研究局限于徽商,未遑深入徽州社会和徽州宗族。 国内较早开展徽州宗族研究的学者则是叶显恩,他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是国内最早一本徽州学论著。该书共六章,次第 67 万方数据

现代婚嫁礼俗

现代婚嫁礼俗 1.议婚 时代的车轮前进到今天,当代议婚的过程也就是男女平等,自主 婚姻、自由恋爱的过程,这使得当代的婚烟与传统夫妻关系的“拉郎配”有了质的区别。 所谓“议婚”,就是确立择偶动机、标准的过程,也是初步确定婚恋对象的过程。建立一个美满的婚烟家庭,议婚起着打基础的作用。当代的议婚具有如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选择恋爱对象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男女双方除了通过自己认识、介绍人或婚烟介绍所介绍等方式,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当代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寻找恋爱对象的人已越来越多。 第二,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人们的自由恋爱,其关键是要选择好如意对象。有人已将如何选择好对象归纳成“十相”:一是志向相同;二是爱好相似;三是年龄相近;四是文化相当;五是感情相投;六是心心相印;七是性格相融;八是语言相通;九是平等相等;十是有事相商。总之要双方的基本条件相当,大致“门当户对”。可说这十相是当代人格型婚烟动机的具体化。 第三,议婚已具更科学的优生知识。臂如我国上古就已存在同姓不婚的风俗。此俗是为了避免生育弱智、畸形的后代或不生育后代。到了近代由于我国同姓的人群太多,而不同地区的同姓往往并不是近亲,

所以“同姓不婚”这一原则被更科学的“近亲不能通婚”的婚烟法所替代。只要不是近亲,同姓也可以通婚;只要是近亲,不同姓也不能通婚。 2.订婚 议婚之后,一对男女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感情进一步加深,决定要将终身完全结合在一起。这时,一般都有订婚(也叫订亲)的礼仪。订婚的功能是将双方的婚烟关系用礼俗的方式加以确定,并以之获得社会承认和监督。男女一旦正式订婚,男女双方都要对这种关系负起一定的道德责任,婚约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如果发生婚变,便得经由双方协商或外人调解。协商调解不成,要废除婚约,一般也要通过一定的场合公开宣告,或登报声明。 否则就被视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在城市,买卖婚烟的习俗已经消失,男女平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 被人们内化了的观念。因此城市订婚已不再下什么聘礼。最常见的是举行一次宴会。宴会的规模可大可小,就参加人而言,最小的可以是两个大家庭,大一些的则延及一定范围的亲友。此类宴会一般在饭店举行,宴会上的礼仪不外是由家长宣告子女订婚的消息。有不少人已采用西方的通行礼仪,只是举行极简单的订婚仪式,届时由男方送给女 方一枚具有庆贺与纪念双重意义的订婚戒指,在送金戒指时,有人是 送宝石戒指,一般以蓝宝石最为流行。有的按女方的出生月份来选: 一月石榴石,二月紫晶,三月蓝宝石或碧玉,四月钻石,五月绿宝石,六月珍珠,七月红宝石,八月缠丝玛瑙或橄榄石或光玉髓,九月蓝宝石,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 【安苗节】传统节令。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又称"靖阳节"。屯溪黎阳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