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

方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

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

(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

所谓行为指的是人们能够观察,即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行为和动作。行为术语陈述法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所总结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力的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我与学校》(小学生)

“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我与家乡(社区)》(小学生)

按照行为观点描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五项构成要素:行为主体、实际行为、行为结果、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和。其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清晰性,能够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力的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如根据你所阅读的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要素:A:你——行为主体

B:比较——行为(动词)

C: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行为条件

D:至少举出五个特征——行为标准

有些学者倾向于把实际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看作一个构成要素,主张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即用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用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如果我们把行为主体广义指称为观众和听众(audience),用为首的英文字母A表示,同时把实际行为(behaviour)、行为条件(condition)、行为标准(degree)分别用B、C、D表示,便可凑巧构成一个编写教学目标的ABCD模式了。

1.对象(A,即Audience,教学对象:学习者):即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绝非教师的行为,不应该陈述教师应该或打算做什么。将目标阐述成“教师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都是不妥的。规范的目标开头应是“学生应该……”。

而各个年级、各种学生表现行为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如上例中的行为要求适合于小学生学生,不一定适合初中学生和高中生。因此,常有必要在教学目标中注明特定的学生对象,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初中三年级学生”、

“经济学知识的初学者”等等。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教学对象也可以省略。

2.行为(B,即Behavior,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能够完成的特定而可观察的行为。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人员都主张,应该用严格的、清晰的动作动词(actionverbs)来分类所要完成的行为。

行为动词通常用来描述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在学习后所应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等。因为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学生行为的表述应该具有可观察的特点,所以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语词。对这些语词的意义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把握,因而会使教学目标不明确,给以后的进行评价带来困难。

3.条件(C,即Conditions,发生行为的情境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条件或学习行为发生的情境。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我与学校》(小学生)等。同样的行为表现,若是条件不同,行为的性质也将有所改变。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标准(D,即Degree,做的程度):是教学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也即学习者对目标应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通常用以确定学习成绩或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标准的设立使教师评估学生完成行为好坏有了依据,对学生来说,他能借此知道教师的评判根据,也能对自己做出评判。如根据你所阅读的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5.结果(预期)

教学目标中第五项构成要素是学生的行为结果、行为表现或学生所做的“事情”。我们要确认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必须决定,作为教学的结果,想要学生做些什么,且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表达出来。

“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因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所以一般课堂教学目标常写成:“在这堂课完成之后(一般省略),学生应该……”。其编写的步骤是:首先以行为动词开始,描述由学生完成的动作或活动;在行为动词后面接着描述学习课题的内容;如果目标需要达到一定的量值,则可在可测量的项目内容下加上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底线。为了建立评分的依据,还要加上进行学习的条件和所要达到的行为标准。

行为术语陈述法虽然克服了教学目标的模糊性,但是它过分强调行为结果,忽视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于很多心理活动过程难以行为化,尤其是情感目标,更难以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术语进行描述,所以还必须寻找其他的方法来弥补行为术语陈述法的这一缺陷。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但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有人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这样,用内部心理过程与

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学习目标正好可以弥补ABCD法的不足。但是,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例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能够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如果我们采用内外结合的陈述方法就应该这样表述:

内部心理描述:“学生能够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

行为1:能列举影响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因素;

行为2:能说明各种具体因素不能直接改变商品价格;

行为3:举例说明具体因素如何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导致商品价格发生变化;

行为4:总结证明,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直接原因。

应该注意,用内外结合法陈述的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总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而不是那些用来表明“理解”的具体行为实例。每一个具体的行为实例,都仅仅是为了表明“理解”的一个方面,是表明理解的诸多行为中的行为样品,而不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不足,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三、思想政治课时教学目标的编写程序

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来自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三维目标,要进行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

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各个维度具体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的任务是梳理教材内容,提炼知识点;

第二步母目标的界定和编写;

第二步是依据母目标界定和编写子目标。

(一)梳理教材内容,提炼知识点

(二)界定和编写母目标

1.界定和编写母目标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概括、抽象水平

母目标的表述要具体到足以为教学提供方向和指导,但又不能过于琐碎,使之具有足够的包容性,以包涉一定范围的学习结果。母目标的实例如下:

(1)知道基本术语

(2)理解概念和原理

(3)应用原理于新情境

(4)评价问题

2.每一陈述中只能包含一个行为目标

如母目标“知道和理解……”(包含两个行为目标),应改为“知道……”

或“理解……”。母目标的界定可以课为单位,也可以框题为单位。每一课

(框)题,所要界定和编写的母目标以6—8个为宜,以便于管理和保持一定的概括水平。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母目标有二:“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是供求关系”;“认识价值是价格变化的决定因素”。

(三)以母目标为依据,界定和编写子目标

子目标是衡量母目标达成与否的具体指标。子目标的编写和界定以母目标为依据,列举出了能够表明达到母目标的代表性行为,如母目标“认识价值是价格变化的决定因素”,要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可通过下列具体的学习行为来判定,这些具体的学习行为或结果就是上述母目标的子目标:A认识价值是价格变化的决定因素

回忆价值的定义,指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说明价值既有质的规定性(人类劳动的凝结),又有量的规定性(大小)

举例证明衡量商品的价值量的尺度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细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的道理

阐释劳动生产率变化引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进而引发商品价值量变化,导致其价格变化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为了行文方便,这组教学目标的表述都省略了学生这一主语。其中,A为母目标,内容范围比较广泛。在母目标下的五个子目标,都含有一个行为动词,诸如“回忆”、“说明”、“举例证明”、“细述”、“阐释”等,这些行为动词代表可观察的学生的行为,也是教师判断学生能否完成目标的依据。

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结果要求的子目标数目相对较少。通常一项母目标之下会界定4—5个子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最下位目标,即最具体的目标。它可分解为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多侧重于学习结果,而体验性目标侧重于过程。认知性目标和技能性目标又称为操作性目标,通常指可以观察的、有形的、易于测量(量化)的具体学习结果(知识、技能和方法),其中的行为动词可参照学科课程标推文件中的内容目标所规定的用词来选用。

体验性目标通常涉及情感领域或人际互动领域,往往是最灵活、最具动态性、最具有主观体验性、涵义最丰富的一类目标,是难以直接观察和直接测量的抽象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采用有关的心理活动词语或较宽泛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

教学目标描述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具体行为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教学后能做什么,其行为表现或改变必须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为了便于教学目标的叙写,现提供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表,以供参考。

表1认知目标行为动词表

表2情感领域行为动词表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少数情感目标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术语来描述。虽然有些目标不可能用行为动词描述,但也具有潜在教学成果,亦不可舍弃和遗漏。

表3动作目标行为动词表

四、思想政治课时目标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以行为动词描述)

设计教学目标:一要说明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二要阐述确定目标的依据(确定目标不要脱离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依据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等)。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设计要将具体学习内容与各项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将教学目标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分层化解,阐述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新时期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原则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在马杰(F.R.Mager)提出行为目标三要素(1962)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目标的四要素:三维目标是个有机的实体,用ABCD陈述法,或心理与行为相结合陈述法,都是为了保证目标的可操作性。在新课改实验中,在实施层面:又出现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不实。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相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常使用抽象含糊的非行为动词,如“了解”、“掌握”、“理解”等,以这些词语引导的教学目标,教学之后无法测量是否达到了目标。

我们既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毕竟是“教什么”的主要内容,也是形成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所以,“双基”必须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地抓紧抓好。

(2)过程和方法游离。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外,从而使过程和方法的价值遗失殆尽。多数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或学习结果、而是教师或讲授内容。这是新学科课程标淮与原学科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只是流于形式,貌似教学目标订得很全,但教学随意性太大,并没有或末完全付诸实践,结果课堂教学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或只达到某一方面的目标。

更多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个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的教师总是沿用一些程式化的语句,缺少个性,因而教学目标显得千篇一律,缺乏生气和活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标签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是不对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它们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旧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可是有的课堂上,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空洞说教是白费力、枯燥的,因而也是无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渗透的,不是“教”的。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姓名: 刘慧 科目: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任课老师: 段兆兵 任课时间:2010.2-2010.6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 (课程与教学论,刘慧) 【摘要】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使课堂有序进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目前课堂教学目标仍存在的空泛性、片面化以及学生主体的缺失等问题,值得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目标表述性语言是教师实施教学依据的重要文本,在侧重行为目标的同时,表现性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目标应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课程标准、教学系统环境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发展的总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达到的预期状态。它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目标的编写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构思,以及对学生的身心变化的预期。在教育目的指导下,教学目的、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单元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五个层次有机联系构成了教学目标体系。其中,课堂教学目标处在教学目标的最低层,是最具实践性、操作性和具体性的目标,它直接指导着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的,包括思维、情感和外显的行动。当这样看待教育的时候,教育目标很显然就表征着教育机构试图在学生身上所引起的行为变化的种类。”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成果,即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完整性。 一个合理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写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是有利于全面指导教学过程,二是有利于教与学。 1. 全面指导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不仅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起指导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上有规定性的功能。一项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一落实的过程。因此,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对教学活动的控制,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避免盲目性。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保持课程方向的明确性,保持课程内容和活动的稳定性,防止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另作随意解释。 2.有利于教与学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切把握,有利于教师选用合适的教学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编写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对学科教材内容有深刻的掌握,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合理的评价,这无疑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策略。运用目标标准判断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教师切实了解学习者在学习上得与失,以便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明确了学习目标,能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确定学习重点,增加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性与积极性。 既然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因此设计教学目标需要剖析各方面影响因素,从而避免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与不合理性。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充分注意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目标为统领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或以教学内容促成目标的达成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是

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三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1)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1) 三、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第二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和策略 (3) 一、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理念 (3)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技术 (4) 三、地理教学目标陈述新策略 (6) 第三节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设计 (7)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与学生发展 (7) 二、地理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理论依据 (7) 三、教学目标差异性设计的基本策略 (7)

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的描述。有人说“一位优秀的教学工 作者应用至少 60℅的时间来从事教学目标的设计”。显然,教学目标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出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一、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不仅制约着教学系统设计的方向,也决定着教学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组织形式,有利于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其具有“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导向功能。 2.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是一个控制过程,而调控矫正的参照就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描述具体的行为表现,能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过于抽象,教师无法把握客观、具体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的随意性很大。用全面、具体、可测量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可以保证评价的效度、信度。 3.激励功能 “学习需要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学习需要系指学习者学习成绩现状与社会或教育者所期望达到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要缩小自身学习成绩的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实质上就是学习者的需要。在教学开始之初,向学生明确而具体地陈述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反馈功能 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的过程。根据控制论原理,教学过程必须依靠反馈 进行自动控制。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提问、 讨论、交谈、测验和评改作业等各种信息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从而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现状分析 (一)目标体系不全面 , 偏重认知目标。目前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并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 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

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传统中使用的“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概括、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 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 “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第几段,归纳……”“用所给的条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相关内容,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 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泰勒(1950)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在他的那本简短而可读性极强的书中,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 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否可观察,关键在于所选用的动词。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对我们如何陈述这些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表6-1列出的是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所选用的动词。 表1认识领域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表述(综合版)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2)(学生)能用万用表正确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正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2)(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感悟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 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条件。 教学内容 (3)(学生)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亲历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情感 行为行为 (2)(学生)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 主体行为动词情感 行为 (3)(学生)体会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 行为行为 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检测电容器的方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模糊;三是行为结果不确切。如果改为:“通过实训,能识别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会使用万用表判断电容器有好坏。”就符合要求了。 三、教育目标表述的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又如:“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案例一:数学 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估算意识和计算能力。 3、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二:体育 1、能说出双杠运动的锻炼价值及特点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问题: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少教师在制定课时时往往直扑课文,其后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制定的目标,或定位过高、过深,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导致教学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或目标过低,出现学生“躺在地上摘桃子”的现象;或偏重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而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实施,因而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教学关注错位,学生用心灵的诵读不够,用心灵的倾听不够,用心灵的表达不够。 2.对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理解不透如何科学地表述这些教学目标以保证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有效的,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三维目标”的设计是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他们在制定目标时使用的行为动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教学中,对于行为动词的运用,教师是不大讲究,甚至是随手乱套的。 3.三维目标分割实施,缺乏融合。随着三维目标的不断深入,教师制定目标时也开始渗透三维目标,但是出现了制定目标时尝试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分开呈现的方式,看起来十分清楚,但是往往陷入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割实施的误区,只把三维目标当成三种目标,将三项目标进行简单叠加,缺少了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4.目标表述模糊,难以把握。主要体现为教师制定目标时,清晰度把握还不够,最终造成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弱化,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虚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泛化。例如,《借尾巴》(人教版一下)的目标陈述:重点学习课文,知道不同动物的尾巴的作用。这就是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如《梅花魂》的目标陈述:潜心会文,联系文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静心涵咏,融情体验,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两个目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潜心会文、静心涵咏,融情体验”这类词,陈述的语言过于学术化,教学时很难把握其分寸。再如《月光曲》(人教版六上)教学目标陈述: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提高朗读、想象能力;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③感受文中人物的品质。这三个目标的陈述虽然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各个维度,但是表述“大众化”,适用于许多篇课文。 对各维度可以使用的行为动词归类如下: 知识性目标动词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 “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标准,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承受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规范。既宏观又具体地表述教学后的预期行为变化、成长状态。 虽然我们的教学已步入新课程,但在教参、教案、示范课、研究课等各自教学目标陈述上仍存在很大差异。当前,陈述目标这个原本平常的工作,不少教师却困惑不解。设计教学目标最终要以目标陈述来体现,能否科学、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而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却至今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标准,但是它必须符合一些要求。下面是笔者对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的一点思考。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陈述的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因为目标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新课程下教学目标如何陈述在词语选择上,不再使用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动词,如“培养”和“使学生”,而是使用以“学生”为主语的动词来描述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要小。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目标其实指的是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制定宽泛,学生在某课时内完不成。比如:”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这些看似很“大气” 的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因此,学习目标应切合课堂教学活动实际。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我们就不要了,而是要时刻记在心间,分解在阶段性目标中。小的目标一一达成了,大的目标当然水到渠成。 第二、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准确、具体,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条件要具体、目标要明确、形式要适当) 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一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表述。如:“能利用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熟练掌握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组平行线的方法”。其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应该避免运用了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如果使用“提高……”、“培养学生……精神”、“学会……”等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就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可评价的,例如教学目标“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整时和半时”。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新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的体验与学习方法过程的体验,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如对比求异方法、实例解说法、逻辑推理方法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要求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2.三维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科总体目标的诠释,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地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 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学对象学生:二是学生的行为;三是确定行为的条件(是指对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四是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确定)。 二、陈述教学目标的常规方法 (一)行为术语陈述法(ABCD陈述法)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与方法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有导学、导教和导测量的功能。近三十年来,许多教育心理学家致力于开发一套描述和分析教学目标的方法,西方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一种教学技术,并大致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行为观和认知观。前者强调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后者强调用内部心理认知能力来描述教学目标。尽管这两种观点有所不同,但它们一致认为,描述教学目标不应只限于列出课题内容,或师生要进行的活动,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行为或能力的变化上。 《股票债券保险》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股票的基本含义、特点;债券的基 本含义、种类、特点。商业保险的基本含义、种类和特点。 理解股票、债券、保险等各投资方式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能根据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各自的特点,设计一项综 合投资安排。 能概括出不同投资方式的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更加有利。 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庭或企业投资提出建设 性意见。 (二)能力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积极投资。 合理投资,能够增加个人财富,提高个人生活 ?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从国家的角度,从经济建设的角度认识投资 的意义。

股票、债券、保险 知识目标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界定股票的性质;列举持有股票的意义;分析股票的特点;阐释股票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2)界定债券的性质;说明债券的基本要素;划分债券的种类并比较三者的异同;阐述国债发行的目的(1)比较购买债券、 股票、保险等投资方 式异同,学习辩证思 维的方法; (2)利用有关知识 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如 何合理投资理财的实 践能力; (1)培养学生为社 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 服务观念。要能够从 国家角度,从经济建设 角度认识投资的意义; (2)培养学生积极 进取的意识和精神。 要积极学习投资的相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一)陈述教学目标的两点基本要求 1、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明确地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以使人们观察了学生的行为或学习作品后,便能判断目标是否已达到以及达到的程度; 2、要用特定的术语描述。阐明教学目标所用的描述语言必须是特定的、准确的行为术语,是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而不能是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进行过研究。 如通过本课时教学后,学生能够根据所布臵的阅读材料,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二)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 1.新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结构,即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即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用行为动词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教案 (共2次课,4学时) 一、授课题目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能识记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2、能知道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哪些?请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3、能针对某一具体课堂教学任务,正确设置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陈述的方法以及其各自的优缺点,并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目标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辅以生动的幻灯片 2、讨论法:寻找适当的小学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最佳课堂教学目标。 五、学时分配 4学时 六、教学过程(详见讲义) 七、作业 1、教学目标陈述方法有哪些?请比较各自的优缺点。 2、能针对某一具体课堂教学任务,正确制定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 八、参考资料 1、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4568406.html,/wlkc/xinlixue/dishizhangdierjie2.htm

《教学设计》教案 “我尊敬那些清楚地知道他们目的的人。世上所有的不幸,大部分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发生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目标。他们肩负建设一座塔的使命,但在打基础时并不比搭一个窝棚花更多的力气” ——歌德 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 ——朱慕菊(基教司副司长) 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顾泠沅(上海教科院)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第三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导入: 一天,王老师带领同学去郊区农村参观。出发前,他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分别布置了任务。(1)“你们主义观察鼓舞的生长情况,看那里有什么,长得怎样?”(2)“你们注意观察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参观结束后,王老师让同学们分别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一般都写得比较详细、具体和生动;接着,又让第一组同学描写蔬菜和水果的生长情况,让第二组同学描写谷物生长情况,结果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印象,大多数学生的叙述是含混、模糊的。 启示:这是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实验。实验表明:目标的指向作用对学生的观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见,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与陈述在有效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学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后,教学目标随着程序教学的发展而受到广泛重视。 制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同时也起到指导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教育情境中经常有三个英文单词与之对应:aim—教育宗旨、goal—教育目的、objective—教学目标。 从教育的不同层面,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多种表达形式,如图: (1)教育宗旨: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学生的学习任务等,由教育专门委员会、专家小组或社会决策者来完成,其陈述的语言往往是描述性的或含糊不清。 (2)教育目的:从国家、地区社会要求的角度出发而定的。指学生在学校中应该达到的教育水平,它的制定由教育专门小组、教材编写组或地区教育机构。 (3)教学目标:在学校教育目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确定将完成的具体教学目标。它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A、培养方案的目标: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 语文教学的目标陈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陈述要科学严密,要具体明确,要切实可行。 ⑴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评判断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这也是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为此,语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 反例:1、继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2、培养学生通过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得到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3、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应该是隐含的。 比如:初中7—9年级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有:“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⑵行为动词是确定的,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目标的行为动词尽可能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 1、整体把握并能复述课文。 2、在朗读中品味“我”冒险、脱险时的心理感受。 3、学会从不同角度阅读,以父亲、小伙伴等为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目标设定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兴趣在哪里?最终使学生的行为达到怎样的状态,或产生何等程度的变化等等。 ⑶行为对象。行为对象是指确定的学习行为所涉及的内容,相当于行为动词的宾语,主要具体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确定的学习事件。行为对象要明确。这样就会明白去做什么。 例如: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演讲词语言感情丰富、富有鼓动性的特点。练习写演讲词,学习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⑷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知识与技能”领域多是结果性目标,学习水平有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及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关系到生物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国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描述上往往出现了笼统、模糊、大而空。即“行为主体混乱、行为动词不具体、行为条件不明确、行为表现程度不确切”等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主体 表述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需要改变为“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二、行为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 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

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而“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 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三、行为条件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四、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第一章教学目标的陈述

第一章教学目标的陈述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是:力求使三维目标的表述合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观测性、可观察性,以有利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要避免传统的“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等此类陈述的教学目标,因为“理解”、“提高”的测量比较困难.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可以灵活采用以下三种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四要素陈述法 行为目标表述模式指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课堂教学目标.马杰在《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中阐述了行为目标的四要素表示法: ①行为主体:学生,通常“学生”两字可以省掉; ②行为,行为表述指表述学生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行为表述力求避免使 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等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词语,因为把握这些 词语的意义, 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理解, 这就会给教学 目标的具体导向及检测带来困难.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确定、易于观察 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判定”、“解决”、“能”等.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 是使用动宾结构,行为动词说明动作的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容,如“能 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③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通过具体例子……”、“在实际情境中……”等. ④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 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马杰行为目标表述举例说明如表1所 示.

视具体情况,行为条件、行为程度有时可以省略. 2.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 尽管马杰的行为目标避免了传统目标表述的模糊性,但它只注重可观测的外部行为,而忽视反映内心活动的心理过程,这种陈述法还是会回归重认知轻情意,重结论轻过程的老路,所以格伦兰提出了内外结合目标陈述法,即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 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陈述概括性教学目标, 如“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这里的“理解”是一个内部心理过程,每个人掌握的标准不一,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对教师的教学不能起到很好的导向,到底在哪里促进“理解”,所以需要用可以证明“理解”水平的行为实例进一步说明,如“.a用自己的话转述指数函数的定义;.b能根据给定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其是否是指数函数;.c能区别指数函数和指数式函数”,有这三个实例的补充,通过显形的外部行为“转述”、“判断”、“区别”,概括性教学目标就不再是不可捉摸的了. 格伦兰的内外结合观, 不仅避免了用内在心理术语描述目标的抽象性和模糊性, 同时也防止了行为目标可能产生的机械性与局限性, 所以许多心理学家都比较支持格伦兰的观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给出了“了解”、“理解”等数学行为的外显行为水平,如下表2.

根据课程规范标准的教学方案计划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初探 ——五里镇四合九年制学校李运涛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呈现。然而,一个根本的问题始终苦扰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就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试图比较全面地来阐述,仅限于和同行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刨根问底”识目标 我们谈及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应该具体到所教学科的学期,单元,甚至具体到课时的目标任务。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是有依据的。教育部门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课程?这一课程在某一学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有详细的规划安排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四级目标:A:教育方针——一级目标B、基础教育——二级目标 C、学科课程标准——三级目标 D、学期单元课时——四级目标 从这个划分层次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明确基础教育这一学段的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这一学期,这一单元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这样一来,我们探讨教学目标,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分析这样四方面因素: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2、依据学情,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 3、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 4、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二)、当前教者确定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存在问题 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四年级余倩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为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规范表述。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特别是在制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时,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之类的词语),因为这是教师要去做的,只是做了“培养”的工作,未必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采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词汇,如:“喜爱、热爱、赞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 用学习目标置换和修订教学目标,这种置换和修订活动能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备课的“预设”性质,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

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教学目标的表述规范明确,才有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 二、用完整的句式去描述,要有可操作性。 表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结束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参中的目标陈述通常表现为“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