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挖掘渔耕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挖掘渔耕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挖掘渔耕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江西素为“鱼米之乡”。民以食为天,渔耕食之源。作为古代百越后裔的江西人,素以大米为主食,鱼肉为副食,而鄱阳湖区的万年县和鄱阳县则更是“饭稻羹鱼”的典型代表。所谓“鹅湖山下稻粱肥”、“家家扶得醉人归”、“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这一带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鄱阳湖区域丰厚的渔耕文化资源,打造渔耕文化旅游特品,对于江西传承悠久的赣鄱稻作渔业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品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源优势
1.历史悠久,影响世界
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这个称为“万年”的地方,在万年前就开始了饭稻羮鱼的农耕生活,是世界上第一颗稻谷诞生地。在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上,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历史推前了5000年,被国际农业考古证实,是世界稻作起源中心和发源地。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
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鄱阳县百姓沿湖而居,以湖为家,尊湖为母,捕鱼为生,用质朴厚道的生产生活方式,保护了一湖清水。
2.产品繁多,出类拔萃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赣鄱平原,带给世人的是琳琅满目的农副业产品、手工艺品、美味佳肴和精湛独特的稻作、养殖技艺。其中万年贡米、万年珍珠、鄱湖水产堪为代表。万年贡米在南北朝时期,皇帝就下旨万年“代代耕食,岁岁纳贡”,至清代有“万年米不到,不得封库”一说。万年珍珠享“中国珍珠看江西,江西珍珠看万年”之盛誉。鄱湖的银鱼、螃蟹等河鲜,种类繁多,品质出众,“绿色、生态、安全、健康”已成为水产品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3.习俗浓郁,流传万代
千万年来,江西人过着“饭稻羹鱼”的渔耕生活,形成了包括农谚、歌谣、民俗、耕技、捕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渔耕文化,不少习俗仍沿袭不衰,深受百姓喜爱。如农谚、渔歌、春社、跳傩、抬阁、划龙船、闹花灯、渔事礼仪等民间活动。二、总体思路
在建设目标上,乘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东风,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鄱湖渔耕文化资源,以悠久宏大的稻作遗址、优质丰富的稻作渔业产品、独特精妙的稻粮加工技艺、花样繁多的捕捞工艺、醇厚质朴的渔耕习俗、丰盛美味的农家菜肴为基础,精心开发渔耕文化旅游项目,着力打造集渔耕文化、观光、休闲、娱乐、体验、养生为一体和游、

购、娱、吃、住、用相配套的“饭稻羹鱼”美滋美味乡村旅游特品。
在空间布局上,着力构建渔耕文化旅游圈。
在产品开发上,依托四个载体(稻粮文化博览园、稻作文化自然村、稻作文化节、鄱湖渔会),打造五类产品(稻粮风光、稻粮风物、稻粮风情、渔作风物、渔家风韵)。并注重将当地百姓生活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融合相通的交流环境。当地百姓就是旅游接待者,让他们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旅游帮助他们提高技艺、改善生活、脱贫致富;旅游者走进的是真正的农家、渔家,体验真实的生活,体味真切的情感。从而满足双方需求,实现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互动共赢。
三、产品设计
(一)以万年稻作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设计
1.稻粮风光:主体为以稻作文化遗址为基础、室内外相结合的稻作文化博览园;主要特征为古老、宽广、朴实、智慧;主要载体为野生稻稻田、稻作遗址、稻作文化博物馆。
2.稻粮风物:主体为稻粮大卖场——天下粮仓;主要特征为丰富、创意、实用、精良;以杂交水稻研究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稻米深加工食品基地、稻粮大超市为平台,通过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以万年贡米为品牌代表的系列旅游商品,为游客打造一个稻粮购物天堂,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
3.稻粮风情:主体为稻作文化旅游节、稻粮风情村;主要特征为淳朴、自然、欢快、人情味;以稻作习俗浓郁的自然村为基地,展示农耕文化习俗、稻作技艺传承、风情风俗体验,将风情建立在自然生活的基础上,将乡村生活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同时推出稻作文化旅游节、稻作非遗展演、“民以食为天”大型稻作文化实景演出,再现纯朴的农耕生活。
(二)以鄱阳渔作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设计
1.渔作风物:主体为立于湖畔码头之上的鄱阳鱼馆;主要特征为乐观、积极、热闹、节制,精细并举,展览、展演、展示、体验、交易一体。以渔港或码头为基地,展现渔民由出港起航到收获返航的劳作过程、渔事礼仪,让游客目睹、参与渔民的渔业生产,共同体会期盼、等待、收获的心路历程。通过鱼博物馆,让游客了解当地渔业的古今发展历程,认识各色鱼虾及其繁衍规律,感受鱼类产品,品尝活水煮活鱼的美味佳肴,体味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2.渔家风韵:主体为渔家小村;主要特征为生活、体验、漫游一体,悠闲、自在、愉悦同行。以自然渔村为载体,融旅游于生活,村民既是居住者又是工作者,节庆民俗、饮食民俗渗透于生活,游客在自然状态中感受真实的鄱湖渔家风情。这里有

休闲时的品茗小唱,有出工前的紧张忙碌,有节庆时的热闹喜庆,有餐饮时的别具一格,有畅谈时的酣畅淋漓;这里是渔家的聚宝盆,也是城里人放松自我、回归自然、寻求自在的闲逸地。
四、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将发展渔耕文化旅游列入政府工作议程,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在政策、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并积极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文化部门的非遗保护、渔业发展等相关优惠政策。
2.统一形象,联合营销
渔耕文化旅游应纳入政府的形象宣传范畴,统一标识、统一包装、整体推出。
3.人才培养,渠道多样
渔耕文化旅游是人才密集型产业,既需要大量一线的熟练技术工,还需要开拓创新的管理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升人才,事关产业的成败。
4.产业跟进,持续发展
旅游产业的魅力在于不断生成新产品,形成新业态,延伸产业链,鱼耕文化旅游亦是如此。应围绕稻米、稻田、鱼虾、湖水做文章,从生活到生产,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从一产到二产、三产,从家庭到市场,形成丰富的稻作、渔业产业链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