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引领学生走进_发展思维_的殿堂__省略_级上册_光是怎样传播的_一课为例《福建教育》_

引领学生走进_发展思维_的殿堂__省略_级上册_光是怎样传播的_一课为例《福建教育》_

引领学生走进_发展思维_的殿堂__省略_级上册_光是怎样传播的_一课为例《福建教育》_
引领学生走进_发展思维_的殿堂__省略_级上册_光是怎样传播的_一课为例《福建教育》_

2016.1、2

教学ji ɑo xue

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我们提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核心概念的学习。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科学探究程式化地分解为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汇报交流等步骤。这种程式化的探究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课堂应为学生的假说、推测、方案设计、科学解释等理论的思考留出足够的空间。对于学生在实证过程后获得的证据,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存在争议的证据,更应组织学生进行论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发展科学思维的殿堂。

一、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明确问题

我们的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在科学学习开始前,他们对大自然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索,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历、一定的间接经验和对自然世界独特的思索,这些都是学生的原有认知,亦称前概念。科学教学不妨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明确科学探究问题,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减少错误和片面概念的产生,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完善。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光的直线传播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和经验基础。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前测,调查有多少学生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前测结果如下:

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占95.6%,认为光不是直线传播的学生占4.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只有个别学生不认可,他们提出“在遇到玻璃或者平面镜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其实这种现象也支持光是直线传播的,只是学生还不知道反射和折射这两个科学概念。因此,这节课的探究重点应落在“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而不是知道“光是直线传播”这个科学概念上。在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的科学课堂中,学生便会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引发学习的多种可能,拓展思维的空间。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方案

科学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过分注重知识的讲授,教师往往会忽略或舍弃设计研究方案的探究环节,刻板地安排实验步骤或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方法做实验,最终导致学生的思维禁锢和定式。不可否认,动手实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体验和感悟,取得对各种现象的正确认知。所以,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引导学生以生活实际为原型,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然后运用抽象、概括、类比、联想等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构建并使用模型解决问题。

在“光是直线传播的”得到大多数学生认同之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能找到哪些事

实来支持这个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

如穿过树枝的阳光、手电筒光、汽车灯光等,能不能自己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观点。学生设想了多种研究方案,如用手电筒照射多张带孔的卡纸、光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引领学生走进“发展思维”的殿堂

———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为例

调查

1.你

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

A.直线

B 弧线

C.“S ”形

D.螺旋形

E.其他

2.生活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119

2016.1、2

教学ji ɑo xue

盘和塑料吸管等,甚至有学生想到使用“暗盒”来模拟黑暗环境,让光路显现出来。在这些雏形方案的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质疑、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修正并完善研究方案。学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实验方案的过程后,思维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

以下是课上学生设计的“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三个研究方案。

三、从学生的材料准备出发,建立模型

构建科学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实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图画、表格或实物模型来表征自然界的具体事物、相互关系或运动模式,并用举例、概括、类比等方法描述科学方法、原理,解释、预测科学现象。在多种形式的科学建模中,尤其是建立实体模型,实验材料是需要精心选择与合理安排的。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利于学生理解科学规律、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的材料,以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中,为验证光的传播路线,学生以生活实例为原型设计和建构了多种模型。教材中预设的材料是3张带小孔的卡纸,观察小孔对成一条线时在纸屏上能否形成光斑。有学生发现这种材料在实验中存在不足,为了实验的严谨性,改用光盘。这样,小孔的大小、位置都一致了,3个小孔对齐成一条线也就方便了很多。还有学生发现,3个小孔不是完全成一条直线时,在纸屏上仍会有光斑,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规律。于是,这些学生又想到了利用吸管作为建模的材料,由于吸管本来就是直的,而且通道更加细,修正后的模型,光斑现象更加明显,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光是直线传播的规律。由此,学生对“光直线传播”的科学本质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思维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四、从学生的解释构建出发,实施论证

科学探究不仅要注重实证,更要强调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社会交往和讨论能力,也就是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但现阶段科学探究活动,却存在“注重探究形式,证据的质疑过程缺失;注重探究结果,结论的推理过程缺失;注重表层交流,解释的论证过程缺失”等问题,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证据的质疑,结论的推理和解释的论证。特别是在构建解释的论证活动中,学生应做到能用科学证据和模型来支持或反驳对某一现象的解释,在讨论确认不同解释之后形成一致的描述,得到最符合证据的结论。

这节课,学生通过多种方法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科学实践活动之后,是否已经将新的知识经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呢?“让学生绘制影子形成过程中的光路图并解释影子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的关系”是一个有效的检测方式,解释“影子成因”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科学论证提供了平台。

这三幅图是学生对影子成因的解释,体现了学生构建解释的三个不同层次。

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但光线没有用直线表示,既然光是直线传播的,用直线表示光线更加合理。从第二幅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向,并意识到要用直线表示光线,但是物体背光的那一面应该都是黑的,没有在图中表示出来。最后一幅光路图是正确的,学生能用直线表示光线,物体背光一面的暗区也用阴影表示了出来。画光路图可以方便地将学生的思维显现出来,也可以揭示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我借此组织学生展开论证活动,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完善解释,并对影子的成因达成共识,促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有更深入的认识,以让学生的思维在对解释的论证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物理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教育衔接的研究”(编号:E-b/201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2图1图3

方案3:用吸管代替卡纸,孔对成一条直线

方案1:3张带孔的卡纸,孔对成一条直线

方案2:用光盘代替卡纸,孔对成一条直线

120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能力是认知能力的核心。 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认知结构复杂化、合理化,认知结构各要素间的关系相互协调,认知结构与情意个性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促进及协调发展。 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如我国心理学家把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关键期:①出生第一个月②1岁左右③3岁左右④6岁左右⑤11、12岁(女)或13、14岁(男)⑥17、18岁。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2)持久性明显发展中学生意志能力增强,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长时间观察。 (3)精确性提高在观察活动中,中学生能全面深人地了解细节。 既重整体辨认,又重细节辨认;观察的正确率逐步提高;对观察对象本质属性的理解逐步深化。 (4)概括性更强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优势,言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观察的概括性、深刻性明显提高。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要做到: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提高观察的自觉性;教给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浓厚兴趣;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共同参与;加强观察、思维和语言的协调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l)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是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靠有意记忆。 中学生能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较长远的识记任务,选择相应的识

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一、创造力的概念 创造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词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二)思维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初步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小学生思维的整体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在不断发展,并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有人根据对创造性水平较高的小学生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有如下特点。(1)思维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85%的小学生在写议论文的过程中,受到成人的帮助,但每篇小论文都凝聚着他们独立思维的智慧。(2)思维的深刻性与肤浅性的矛盾。小学生的思维还十分肤浅,但思维深刻性在创造活动中也时有体现。(3)思维的流畅性与滞涩性的矛盾。小学生联想自然、想象活泼,往往导致新的发现。但在创造活动中,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思维方法的单一、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常有思路中断或进展缓慢的滞涩现象。 (4)思维的发散性与单一性的矛盾。发散思维与单一思维在小学儿童的活动中往往此起彼伏,有时思路较广,有时钻人死胡同,很难自拔。(5)思维的能动性与不随意性的矛盾。一方面他们都能使思维始终指向于明确的创造对象和研究主题;另一方面,他们还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创造活动,不随意思维、被动思维的惰性仍占有较大的成分。 (三)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过程。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一致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地前进。其进程为: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小学四年级不再上升或略有下降;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出现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的态势。

为思维而教读后感

《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 长期以来,学习被当成天经地义的苦差事。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如牛负重,可收效不大。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抱怨学生:(1)一个相同的问题,老师都讲了这么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还犯同样的错误? (2)学生有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习惯吗? (3)小组合作学生认真思考了吗?为什么不能用清晰地语言和思维来表达? 以上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可又一筹莫展。带着这些疑问,假期拜读了郅庭瑾老师的《为思维而教》这本书。在书中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更深深地认识到思维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更好地引领着学生去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思维品质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果学生在经历良好的思维教育后,能本质地看问题,努力探索,发现周围世界的规律,那这便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传统模式对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 作者首先在第一章中谈到了“传统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第一、由教师中心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式;第二、由书本中心造成思维中的唯书本定式;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式。”继而作者又追问了造成这些影响的背后原因,其中之一为“问题意识的缺失”。 看看我们的学生。虽然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这么多年,“知识本位”的思想早已得到了矫正。然而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强吗?他们会主动追问吗?他们有怀疑、批判精神吗?有多少学生会向老师提出质疑呢?又有多少学生会对书本提出质疑;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统一性?当一个问题的某种答案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有多少人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守自己的阵地?我们是不是依然把听话、顺从、遵守纪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而对个性、张扬、独立、与群体不太融合的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接受和认同呢?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关注到这种现象,并努力尝试着改变。在教学中注意从问题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引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 《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作者激愤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关于人美的优秀作文5

关于人美的优秀作文5篇 人美的一些作文篇1 一个阳光充足的下午,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了这一幕,公交车到站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了车。只见老奶奶满头白发,看上去有60多岁了,老奶奶一手提着一包蔬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一摇一晃的上了车。可是车上人很拥挤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当车猛的一刹车,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很吃力的才站稳在车中。我看到那位奶奶很着急的想找个位子坐,我想:我自己也没位子坐,何况这老奶奶呢?唉!这些青年人明知道老奶奶在车上站着不容易,还不给老人让座。突然售票员小姐终于发话了:谁给这位老人让个座? 。车上的青年人都像没事似的,一点儿也不把老奶奶放在心里,有的人还把眼睛闭上视而不见,更不会给她让座了。过了几站地,一些年轻人就下了车,却还没有座位。 突然一个差不多十三岁的小男孩站了起来,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我的位子好了,您是老人,腿脚又不方便,还是来坐会儿吧。老奶奶笑着说:不用了我站着好了,当锻炼身体。小男孩说:这怎么行,这牌子上都写着老人专座。老奶奶无话可说,但老奶奶还是用感激的目光说:谢谢你啊,小朋友。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小男孩的脸上浮起了一丝笑容,老奶奶那慈祥的脸上也浮现了笑容。有的乘客们都像小男孩投向了赞许的眼神。然后,小男孩一手扶着老奶奶的手,另一手紧握扶手,还对老奶奶亲切地说:您小心点,要走稳喽! 让老奶奶小心地坐下了,老奶奶对小男孩说你真懂事,真是个好孩子。老奶奶的脸上又浮现出了笑容。而他一直靠着座位。我见老奶奶有了座位,心里很高兴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关爱、这样,我们彼此的心里都会感到甜蜜和温暖! 美,是公交车上每个乘客的善举;是马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校园内学生的欢呼雀跃;是大自然中奇特的景象它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现在,我们不妨把脚步放慢些,把生活细读一遍,那时就会发现。其实,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 而中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 在中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 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 中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 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 中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 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 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 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 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

引领学生走进文言的殿堂

引领学生走进文言的殿堂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文言文就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吸收其精髓的有效途径。但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时代久远、字词有难度、语法要求高等原因,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本文从时代背景、文言词汇、学习方法来探究文言文的教学。 标签:词汇情感品读方法 如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文言文没有多大兴趣,究其原因:一、因为生字词多,词义和现在比有很多变化,所以学生有理解上的障碍。二、文言文年代久远,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思想、行为方式有很大不同。三、课本入选的篇目多数要求背诵,原文、注释、译文统统要求背过,学生不胜其烦。以上因素导致学生一提起文言文就大呼头疼。 在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的情况下,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需要耐心、方法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就文言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把握时代背景,帮助理解文章思想 一般来说,文章的写作背景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古典文章,距今有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学生对其背景非常陌生。不了解背景则很难正确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我首先给学生讲清时代背景。比如在讲《桃花源记》时,让学生了解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来是有兼济天下之志的,可生不逢时,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朝廷极端黑暗腐败,残酷的压榨剥削劳动人民,繁重的赋税徭役让百姓民不聊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统治下,陶渊明空有一腔凌云之志却不得施展。在对现实失望之后,他坚决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县令之职,归隐田园,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虽然无力改变黑暗的现实,陶渊明却仍然有着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于是只好把这种情怀诉诸笔端,创作了《桃花源记》一文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通过了解这一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住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给下面的课文分析做好准备。 二、积累文言词汇,走进文言殿堂 由于文言文是古代人的书面语,远离现实生活,晦涩难懂等原因,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参考书或老师点拨等方式对一些常用的实词、虚词进行归纳,掌握其古今异义及古意的规律性用法,并且进行整理,最好附例句记在积累本上,时常翻阅。熟悉了常用词的含义用法,再遇到这些词语时,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其含义,来解决浅显的文言文应该没有问题。比如“诚”字,古汉语中常见的有三种用法: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能力的训练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而创新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发散思维能力。下面我为你整理关于中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形像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我国心理学者的研究发现,小学四年级之前,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四年级以后,以逻辑抽象成分为主,在整个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不自觉性和不平衡性。 2、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较差 小学生不能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明显。例如,语文阅读中,默读比朗读困难大,这是因为儿童的内部言语的发育尚未成熟,而内部语言是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的基本条件,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对数学应用题的解答,小学生不会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

以然",也不习惯于自我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应用题时,说出思考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在解题时的思维障碍在哪里,并注意及时准确地检查作业,将有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自觉性的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数学课学习中,尤其是经过系统的小学奥利匹克数学训练的学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考。但在自然课上仍停留在较具体的形象水平上。 4、思维缺乏批判性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明显。他们常常不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盲目照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去做,以教师的言语作为衡量事物对错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言行要慎重,时刻考虑到如何做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逐步克服这种盲目性,而多一些批判性和理性思考。培养这一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5、思维还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的思维还缺乏灵活性,他们不善于考虑条件的变化,而以旧经验解答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这种特点表现最明显。一般说来儿童对熟悉的或学过的题目类型,在内容不变时能顺利解答,如果内容稍加变化,他难以随着变化的内容而改变方法,往往照着原来的形式套做题目。随着年纪、年龄的增长,只是经验的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到了中、高年纪,学生思维的惰性将逐渐减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这种内心的纠结,源于两次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十年前,也就是2001年,我有幸赴东北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时值课改启动年,培训期间接触最多的当数刚刚谋面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听专家讲得最多的当数我国数学教学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培训结束回到学校,按单位的规矩要上一节汇报课,本着上一节有争议的课的内心冲动,用当时还在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上了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在课堂上体现“让学生做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等当时在一线教师中还闻所未闻的理念,想给老师们的惯性思维给一些冲击,也让大家通过这节课感受一下当时最前沿的小学数学改革动态。 现粗略回顾一下当时的教学流程: 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大家垂手可得的可分的物体,如大豆、花生、苹果、橙子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把这些物体平均分,看能得到哪些分数,反馈时将分的什么,得到了哪些分数填在一张表上,这样学生就会出现平均分一个物体或平均分多个物体的情况,然后通过表格揭示,过去我们都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今天的操作说明还可将多个物体平均分,得到分数,并且对照表格从中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单位。 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到底有什么问题呢,学生在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动手,并且是人人参与,体现了“做数学”的理念,学生操作活动中用到的是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也体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的理念,但怎么感到缺了点什么呢?十年间,我时常对自己发出疑问。 历经人们对课改的热烈推崇,也亲历人们对课改的冷眼相观,我在思考: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是为某种理念而教,还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如果说是为某种理念而教,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体现了某种理念,但还是感受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成长。 十年后的今天我再次上了这节内容,用的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上课前我认真反思了前一次上课存在的问题,发现主要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动起来了,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一个物体”向“一些物体”的过渡,不是一个同化过程,而是一个量的扩展,应该是一个顺应过程,学生会理解就行,不需要刻意强调平均分“一个物体”得到分数是旧知,只需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知道,不仅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还可以把一些物体出看作单位“1”。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再次上课的设计思路,即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把握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分数问题解决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单位“1”的敏感性,也就是一种数感,从多个角度认识单位“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 堰塘乡中心完小罗林森 一、什么是美 美有外在的美和内在的美,人分心灵美与外表美。从汉字"美"的结构来看,是在这种情按照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大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在这里,"美"本义为"甘",转义同"善"。肥大强壮的羊,在古代人类生活中,带来多种愉快的感受,给人以美的体验。在古代人类生活中,"花"的色、味、香也带来多种愉快的感受,"美"字内涵日益扩大,由羊大到花艳到音乐到一切能给人类带来多种愉快感受的事物。再进一步,"美"字内涵还从愉快扩大到有益(即"善")的方面来,并且,自然现象、艺术作品和人类行为都有"美"与"丑"之分。人类本身在日常生活中的"美",表现为"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等。 二、语文美的体现 语文是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简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一个由工具性、审美性、思想性构成的多层次的结构。翻开语文课本,催人奋发的社会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启迪才智的科学美,匠心独运的艺术美,令人如行于郁郁葱葱山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语文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的音乐美 汉语语言中,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汉语对声音的摹拟能力很强,几乎任何特殊的或复杂的声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字音来表现。再如成语大都由四字构成,平仄相对,错落有致,平声舒缓上扬,如击钟鼓;仄声曲折下抑,如击木石,读起来既富于变化又有强烈的节奏感。汉语这种富有音乐美的特点,是西方语言所不及的。语言大师们借此特点写成的文章,声调婉转,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或吟或诵,美感无穷。 2、汉字的象意美 汉字有六书,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的出现本身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过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而且,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着,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3、汉语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都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到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之中,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 汉语的某些审美因素也同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中国人以"双数"为美,认为双数具有成双成对、对称和谐之义,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诗词多为偶句,讲究对仗,喜用骈句,为什么成语以四字结构为多,喜庆佳节何以爱挂对联,文章章法何以追求前后照应、首尾圆合了。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五个“关键点”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五个“关键点” 【内容摘要】 科学学科承担着理性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要关注那些对推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关节”作用的细节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引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一是把握“观察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帮助学生分清证据和结论。二是关注“误差点”,在关注误差中培养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和严谨的科学思维。三是谨防“干扰点”,深入到儿童的内在心理,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得出结论。四是找准“解释点”,对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分析和解释办法,有效的科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领与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五是凸现“交锋点”,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这样的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学生思维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思维发展观察误差干扰 【正文】 “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面对杂乱众多的客观信息,只注重其表现而忽视其内在联系,热闹之余、活动之余,却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科学结论和思维发展。笔者认为,关注学生不应只关注学生外显学习活动的兴奋度、热闹度,更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发生、发展和达成历程。教师要关注那些对推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关节”作用的细节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地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行为,从而引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一、把握“观察点”。 “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简单地说,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但是在科学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只停留在注重表现,忽视其内在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正确把握观察点,培养学生学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上,筛选掉那些无用及无关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用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根据?”“证据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训练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由目标指引,是积极搜寻信息和问题空间的过程。同时要培养学生边观察边记录的习惯,记录是适合小学生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会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这样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分清证据和结论。指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是发现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研究问题的信息,也就是寻找验证自己假说的证据。老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收集的信息是为证实猜想和假设的证据,而不是回答问题的结论。所以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如《矿物的观察、描述》一课,针对学生的经验基础,教师进行了充分、必要、具体的引导。(1)怎样观察矿物的光泽:用手电筒照射矿物表面,观察矿物反射光、透过光的能力;(2)怎样描述观察结果:教师让学生观察金属、玻璃、蜡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人是通过思维而达到理性认识的,所以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重要的主观来源,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二、思维的重要性。 1、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而其他智力因素都为它服务,为它提供加工的信息原料,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没有思维这一加工机器的运转,则信息原料和动力资源都只能是一堆废物。另外,其他诸因素,都必须受思维力支配,即必须有思维力参与,才能有效地进行。 2、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将高智力因素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的表现。也可以这么说,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 3、思维培养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对大自然的认识,对人类社会

的认识,对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人生是有限的,知识增长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仅靠机械传授、被动接受知识是断然不行的,古人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的“渔”,实质上是指教给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教育之本 三、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思维培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2、培养思维能力要注意社会实践运用; 3、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发展; 4、要努力改变传统思想的误区,比如习惯于顺境思维、趋同思维、经验思维、局部思维等。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方面下功夫。为此,我们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伽利略说过:“数学是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我很欣赏这句话,他把数学学科的价值和魅力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非常喜欢数学,因为数学知识无时不在体现出它的周密性、逻辑性、规律性与变化性,无时不在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它把善于创造、触类旁通者引入神秘的数学殿堂,领略不尽它的美妙。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知识,还要在学生心中栽下“数学美”的种子,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感受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学奠定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我引领学生在最基础的方面发现数学之美,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引领学生发现数字之美 数字,是学生每一天都接触的,是数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你看,0——9这些阿拉伯数字,就像琴弦上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它们有机的组合、排列,同样能奏出美妙动听的乐章。简单的10个阿拉伯数字经过排列组合,能表示很多很多的数,反映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数量,所以数字之美首当其冲。 学生初入学时,我会教会学生记忆数字歌,“1像铅笔细

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象豆芽咧嘴笑,7象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0像鸡蛋做蛋糕。”数字字形之美一定要深深印在每个学生的脑中,从这些美的数字开始,孩子们开始了数学学习之旅。 在课堂上,语文中的古诗也拿来在课堂上吟诵,引导学生感受数字的魅力。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菜花都不见。”还经常读一些带数字的歌谣,“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一双手。”数字与文字的巧妙组合,也能表达出很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年龄小,不能自觉地去感知、发现,我们教师在平时要善于挖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字在学生的眼中就会变得美起来,播下美的种子,就会收获美的果实。 二、引领学生发现符号之美 符号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讲更是极为重要的,没有符号去表示数及其运算,数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们都知道数学符号的发明、使用和流传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能保存下来使用至今的符号,定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和推敲,在推理运算中定是恰当、简便和美妙的。因此数学符号之美,也应该是老师引领学生发现“数学之美”的一个元素。 小学数学中的运算符号“+”、“-”、“×”、“÷”是美的,一是从视觉上看既简单又大气,二是这些符号从运算意义上看非常形象,非常贴切恰当地表示出了运算的意义。加法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一横和一竖合起来表示“+”,乘法是求

欢迎进入完美世界(最新文字版)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 非常欢迎,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和你一起分享一个绝佳的事业机会。每个人都想成功,对不对?但成功靠什么?是靠勤奋吗?我相信在我们身边很多人是非常勤奋,非常努力的,为什么不成功?是靠才能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怀才不遇?其实成功当然也需要努力,需要才能,但是成功最重要的是靠机会!八十年代初成功的一批暴发户是不是靠机会?你有没有那个机会?有,但是没抓住!可见机会是人人都会有的,人的一生总要有那么几次机会,只要你抓住一次就足以改变我们的整个人生。所以关键的是要抓住机会!怎样抓住机会?主要是观念!观念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这个社会上成功的人多还是失败的人多?失败的多。换句话说,大多数人的观念都是有问题的,都是不对的。所以他们才不成功!那你想不想成功?想,那就是说你要成为少数人,对不对?那少数人与大多数人的观念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所以我们就要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向成功靠近,向成功者学习!那成功者是什么观念呢?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玉米。 玉米有三种命运。第一种命运是把它做成美味佳肴让人吃。第二种就是把它做成饲料让猪吃。第三种就是当它成熟了,把它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让它繁殖下一代。假如你是玉米的话,你选择第几种命运?第三种,对不对?非常对不起!假如你是玉米的话,你没有选择的权力!是让猪吃还是让人吃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但是我们是人,我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道路,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那假如让你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呢? 美国前总统杰克逊说过:“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伟人都是梦想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梦想。但归纳起来,一般我们有五大梦想。:

第一,健康。有人做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健康比做1,1后面有许多0分别代表我们的财富、我们的房子、我们的车子、我们的老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事业......你看,这个人非常的富有,是个亿万富翁,假如少了一个两个0,有没有关系?(没有……有……)有关系,但是关系还不算大,假如少了一个1,会怎么样?剩下的是一堆0,一堆0还是0,老婆改嫁了、孩子改姓了,你辛辛苦苦一辈子都是在为另外一个男人挣钱,你愿意不愿意?傻瓜才愿意,是不是?所以,健康比财富更重要。 第二,财富。财富就是钱!有人说你怎么一上来就谈钱,谈钱很俗气,但是谈钱很实际。我们说衣食住行的哪一项离得开钱?也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还有人说,反正我不需要钱!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家庭,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小孩子需要上学。假如孩子考上了一个好的大学,因为你没钱而不能上,你心里坦然吗?所以做一个有钱的人,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做人的责任,你有责任去努力做一个有钱的人!挣钱越多,你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第三、自由,自由的意思就是在时间上非凡的自由。到时候我们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必受太多的限制。 第四、旅游。工作很辛苦,每年最好能抽出时间,带上家人,到外面去游玩一下,放松放松,领略一下异国风情,吹一下马来西亚的海风。 第五、慈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想要做的。慈善从我们的家庭开始,想不想让父母过上好的生活?想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上好的学校,受好的教育?想,这些都属于慈善。能力越大,帮助的人越多。 我们看,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梦想,但反看我们的现实呢?我们的收入只有这么一点点,于是就出现了两种人,一种叫消极者,一种叫积极者。消极者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古人云,道法自然。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能力较差。也就是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要符合 孩子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合理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要尽量具体化、形象化,不要过分注重逻辑推理和演绎。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故事、游戏、模拟场景、竞赛、观察、操作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既动手,又 动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自然合理的学习情景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教师可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精心创设竞争式教学情境。我经常在数学 课堂上创设这样的竞争情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习效果也很好。例如在讲约 数和倍数这一课时需要做一些算式,在讲授新课前就可以让学生做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会变得非常活跃。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 教学活动。创设故事情景,趣中质疑,疑中生思,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 欲望。例如,有的教师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用到了唐僧师徒三人西 天取经的故事,用八戒的笨去吸引他们比较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在教学中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实 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数学 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情景中学习数学,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体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重视直观演示与归纳演绎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具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帮助学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教学,使其具体化、形象经,化抽象为直观。如 在“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正方体除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性,教学时,可制作一个活动的长方体框架模型,通过长方体转化为正方体的演示,使学生 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学生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 念的理解。教师在选择教具时,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所选教具应形象、生动、鲜明, 并为儿童所熟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 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 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 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和圆的特征,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直观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 综合等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基本数学概念引入与理解 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抽象思维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首先应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形象直观地引入概念,就是通过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提出问题,引入概念;或者采用教具、模型、图表、投影演示及动手操作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步抽象,引入概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