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转移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1]。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以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以及城市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有序转移[2],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和实践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经济社

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国外对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理论研究渊源已久,不同时

期的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

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古

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认为:世

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于产

业结构的不同,不同产业间的收入差

异促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流

动;1691年他根据英国的实际情况指

出,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利润

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再

由工转商。亚当·斯密从城乡间不断

强化的商业联系和劳动分工的角度

研究劳动力转移,认为农村劳动力转

移是市场扩展的自然结果。美国芝加

哥学派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从人

力资本投资角度解释了劳动力迁移

行为,于1960年提出了“迁移成本—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综述

赵路

(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

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

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6;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12)07-0095-04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2.07.02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H01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0JK116);西安财经学院省部级科研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JD03)

作者简介:赵路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经济

效益”理论:劳动力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要支付成本,因而只有劳动力迁移的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时,其在产业间、地区间的转移才会发生。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结果。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并建立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劳动力在无限供给条件下从二元结构的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工业部门转化;伴随着工业部门的逐渐壮大,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过渡到稳定增长的工业化发达经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印证了配第的研究后进一步提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渐次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一致。在人均GDP 为5000~10000美元阶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将降到20%以下甚至低于10%;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在30%上下保持相对稳定,而第三产业成为主导,就业贡献和经济贡献都超过50%。后人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从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来看,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源于工业化,政府干预起助推作用,最终导致农业的衰退而形成了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美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工业化、集中式的城市化互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在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自发地转向非农产业,形成了美国自由迁移式的转移模式;日本通过发展农业合作化、农村工业化和发达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成功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韩国以外向型经济政策、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企业结构,以及空间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和超前的教育投入使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城市非农产业中,实现了工农整合发展。

2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政府制度变革而非工业

化的推动,起步时间滞后于工业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

场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开始向城市

转移,形成了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分散

式转移方式[3]。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

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缺陷、

制约因素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矛盾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1)我国当前实行的城乡分割的

二元经济结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

素质提高和向城镇转移的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就业制度等尚未从根本上

改变,加之我国当前的土地产权制度

安排,影响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部门

向非农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1)现行户籍制度和农村社会保

障覆盖面低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在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

元经济结构和户籍管理制度下,教育

资源配置明显向城市倾斜,农村教育

资源相对贫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农

村人力资本含量无法提高,农村劳动

力整体素质低下。而城乡社会保障制

度发展失衡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

失,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居民不平等的

身份地位。流入城镇的农民工无法享

有与当地市民在就业、居住、教育、劳

保福利等方面的平等权力和经济待

遇,导致城乡待遇差距日益拉大,城

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无法建立。当前

我国农村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养

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难,制约了农民

进城;加之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

和迁移人口缺乏有效的保护,农民工

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利其

在城镇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致使不

少农民工返乡回流,形成逆向转移的

新问题。

(2)现行土地制度制约着农村劳

动力的转移。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

为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有使用权而不

具有所有权,因此不能自由转让而取

得相应补偿。由于土地所有权的不完

整以及法律上的限制,土地的流转风

险和交易成本很高,不利于经营者进

一步投资从而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

制约了土地流转与集中,不利于推行

农业规模化经营,走产业化发展的路

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

移;也不利于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彻底

扔掉土地承包的包袱在城市稳定下来,

更好地向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发展,这

使得农民在农村隐形失业但城市用工

短缺,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4]。

(3)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不健全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的

传递。由于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的公共服务不到位,以及劳动力市

场的城乡分割,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低,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流动。目

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大都是自发性的,

带有盲目的、无组织的分散特征,农

民外出打工主要通过各自的社会关

系网络,借助亲缘、地缘关系,如亲

戚、朋友、同乡等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或者求助于各类民间劳务中介组织,

而这类机构偏少且用于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配套设施和网络建设差,政府

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规范,导致市场

秩序混乱,加大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

成本和风险,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的速度和规模。

(4)城镇化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期以来,我国城

镇化进程缓慢,极大制约了农村劳动

力向城镇的转移。我国2010年城市

化率仅为47.5%,比2004年中等收

入国家还低17.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

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的矛盾比较突出[5]。一方面发

展“城市中心模式”,把大量农村劳动

力集中到大城市还不现实。大城市多

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

主,所吸纳的劳动力一般是具有较高

知识水平和技术层次的人才,这与农

村劳动力的素质不相匹配;另一方面

发展“乡村工业模式”,把工厂建到农

民家门口或村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

近转移也有局限。由于中小城镇自身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能力不

强,也决定了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吸纳能力有限。

2)从劳动者自身来看,农村劳动

力在作出转移决策时面临三方面的

约束[6]:一是农村劳动者自身的经济

实力较弱,在农村劳动力的初始转移

过程中,缺少对技能学习和职业培训

的有力支撑,并影响着劳动力转移的

路径选择,比如异地转移还是就近转

移、自主经营还是外出做工等。二是

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人力资本量偏低,就业机会受限。在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在流动、就业、安置、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心理和技能准备,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三是农村劳动者的社会资本量有限,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信息不对称、工作搜寻中的信息获取困难等,是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又一重要因素。

3)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造成我国“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过剩并存现象,除了制度性障碍外,还受到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市场供求规律的影响。

(1)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当前的“民工荒”现象,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而并非农村劳动力总量短缺。这首先表现为地区性的劳动力短缺。民工短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缺口率达到50%以上;其次是部门性的劳动力短缺。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东部沿海企业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部分企业出现“技工荒”现象。再次是劳动力技能和文化程度的结构性短缺。我国农民工所具有的技能和文化程度低下,远不能满足大部分企业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存在着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最后是年龄结构性短缺。目前出现民工短缺的发达地区的用工年龄一般在16~45岁,而我国40~60岁的农村劳动力却大量富余,无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农民工市场的供求双方来看,“民工荒”现象其实是劳方就提高现有工资水平的要求与资方维持原有劳动力价格的意图无法达成平衡的必然结果。从农民工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率低于当地的经济增长率,甚至低于其他省份的工资增长率,而多年的物价上涨使农民工的收入无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次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择业冲动,他们对待未来工作

的较高预期和城乡待遇差距,成为招

工难的原因之一。从企业角度来看,沿

海地区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劳

动力成本在其总成本中比重大,企业

为控制生产成本而压缩劳动力工资

上涨空间。由于企业生产结构升级与

优化的时滞性,短期内这些地区也难

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解决招工难

的问题。因此这些企业与农民工的供

求矛盾必然显现。

3推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的策略

新时期,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必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

学的统筹规划,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

两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这需要政

府、企业和农民各方协同配合,完善

政策、改善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素

质和能力。

1)从宏观战略层面,应统筹考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发展农业

产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

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创造就业

机会、扩大就业容量。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

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

移。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

地就近转移的产业基础,也是促进农

业发展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

力保证。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围绕农业发

展加工工业,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和

标准化生产方式吸纳部分剩余劳动

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同时加大农业

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

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培育与农业有关

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拓宽就业门

路,促进农业内部多渠道吸纳农村富

余劳动力就业。

(2)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农村

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决定就业机会和就业容量,要解决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应首先处理

好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容量的关系。

应发展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工业部门,

尤其是出口加工业。大力发展社区服

务业,扩大社区就业的领域和范围,

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就业

机会。其次,扶持中小企业和乡镇企

业发展,扩大就业岗位。要在资金、技

术、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优

惠,鼓励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再次创

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再次还

应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

三产业,特别是旅游服务业来引导农

民充分就业。

(3)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农村

劳动力就业空间。长期以来,我国的

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进程,现

有城市不可能容纳如此大量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由于大中城市在发展空

间上的制约性,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

展,将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主渠道。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

纽带和桥梁,进入比较方便,转移的成

本比较低;小城镇的发展可以带动

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

岗位。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培育非农

产业。应大力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中

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向县城或农村小

城镇聚集,以形成企业集群,扩大就业

容量,不断提高非农产业人口比重,壮

大城市规模,最终促进农村城市化,扩

大就业空间。

2)从制度建设和保障措施层面,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

引导和扶持作用,建立城乡统筹的就

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农村教

育环境和就业培训机制,培养适应市

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新一代农村劳

动者,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

职业稳定性。

(1)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

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能力。必须注重通过人力资源

开发和利用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教

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也是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调整农

村教育结构,增加培训投入。一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和普及农村9年制义

务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应尽快普

及高中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

村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

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充分发挥各级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

人口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要大

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的

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2)健全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保证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必须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彻底取消各地针对农民和外来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要发展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纳入服务的对象。

(3)改善农村劳动力迁移与就业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消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扫清障碍。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保障制度,必须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在养老保险、教育、医疗、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问题实现劳动者平等享受社会福

利和保障。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合

法权益的保护。发挥企业工会和行业

协会的作用,帮助农民工完成角色转

变,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城乡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蔡昉.民生经济学:“三农”与就业

问题的解析——

—中国经济50人

论坛丛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

[2]崔占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

业问题研究——

—走中国特色的

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

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农业现代

化研究,2011,32(1):46-49.

[4]李体欣,张琦.“二元经济”条件下

的我国劳动力转移问题研

究——

—基于我国农村的农地制

度对“民工荒”现象的理论探讨

[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106-

111.

[5]张俊良,刘飞.金融危机背景下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与对

策[J].农村经济,2010(12):121-

123.

[6]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

约束与突破—“三重”约束的理

论范式及其实证分析[M].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7]王琴.从“民工潮”到“民工荒”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

瓶颈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34):19739-19741.

The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red to Customary

Employment Research

ZHAO Lu

(School of Business,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Xi’an Shaanxi710061,China)

Abstract: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bigger,in the f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employment pressure,rural labor transfer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foreign re-searchers analyzed from various angles,the caus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way as well as the countries the practice of rural labor transfer.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domestic scholars from rural labor transfer factors hindering the employment,system defects such aspects of the research;The new period,our country must conform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he ru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 of science overall planning,speed up the rural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Key words:rural labor force;transfer;employment

CLC number:F323.6;F323.8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12)07-0095-04

doi:10.3969/j.issn.1003-0166.2012.07.020

当代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

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 日期:2013-03-05 中国妇女报 图为2010年不同职业的性别构成(%)。 “六普”为研究我国男女两性的就业现状、变化趋势与性别差异提供了丰富资料。研究表明,2010年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13.8个百分点,且20年来我国16岁~59岁女性就业率持续下降,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在职业构成中“白领”女性所占比例低于男性,部分职业与行业性别隔离严重。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5岁~64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为4.9亿,与2000年相比净增了6469.3万,比男性多增加663.5万。庞大的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挑战。女性就业不但关系到女性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本研究利用“六普”数据从就业、失业、行业、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我国女性的就业状况。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是反映劳动力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女性的就业与失业状况不仅取决于女性劳动力的供给情况,更取决于市场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以及政府就业政策的导向与保障情况,直接反映了女性就业意愿的实现程度。 ——就业状况 “六普”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在我国16岁及以上从业人员中,女性占44.7%,女性就业率为61.7%。本研究着重对16岁~59岁女性就业率及其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2010年16岁~59岁女性的就业率为69.9%,表明我国该年龄城乡女性近七成在从事有收入的社会劳动。与2000年相比,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均有所下降,但女性的下降幅度(7.0个百分点)大于男性(4.0个百分点)。此外,近10年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幅度比1990~2000年的5.8个百分点还要大,而男性近10年的下降幅度则略小于上一个10年(4.1百分点),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农民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的发展被置于发展的核心立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到关注农民发展,构成了农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主线。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民发展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研究涉及农民发展的概念、农民发展的主体、农民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民发展权问题。通过梳理研究文献,总结农民发展研究取得了成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发展研究。 关键词:农民发展;发展现状;农民发展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即三农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农民进城和学者下乡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社会景观。农民问题一直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农民问题研究引入了一个新的学术术语,即农民发展,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就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发展。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农民发展既是中国发展的面临的艰巨任务和有待于破解的最大难题。没有农民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农民发展概念的提出,把农民作为发展主体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从而产生了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学者们围绕农民发展的概念定义与内涵、农民发展的主体分类、农民发展的现状、农民发展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既有共识,也存在分歧。梳理近十年来有关农民发展的研究成果,总结农民发展研究的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可以进一步拓展农民发展研究的创新空间。 一、农民发展的概念 农民发展,作为一个新近的学术概念,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叶敬忠(2000)将农民发展定义为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实现农户及农村社区的变迁的过程。这种变迁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机制与立法、人力与性别、知识与技术及环境等方面。[1]李克强(2007)认为农民发展的内涵就是农民本质力量和本质关系的发展,即农民意识的发展,根本就是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2]赵宇霞等(2012)将农民发展概括为农民生存发展、本质发展和个性发展三个方面。[3]周明海(2008)综合现有发展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农民发展至少应有以下四层含义:农民发展的前提是获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农民发展的条件是政府均等化的资源投资,农民发展的态势在于可持续发展,农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消除贫困、实现实质自由。[4]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 专业:学前教育 班级:13学前4班 姓名:韩丽 指导老师:赵月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引言 (3) 1 绪论 (5)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1.2 概念的界定 (7) 1.3 文献综述 (8)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0) 2 大学生就业意向的相关理论 (12) 2.1 人力资本理论 (12) 2.2 职业生涯理论 (12) 2.3 理性选择理论 (13) 3 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14) 3.1 调查结果和资料来源 (14) 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14) 3.3 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15) 3.4 毕业生职业规划分析 (18) 3.5 毕业生就业反思情况分析 (19) 3.6 小结 (20) 4 毕业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21) 4.1 社会环境和制度 (21) 4.2 高校 (21) 4.3 家庭 (21) 4.4 毕业生主体 (22) 5 对策与建议 (24) 5.1 改革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24) 5.2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24) 5.3 树立合理择业观 (25) 5.4 培养科学就业观 (26)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附录 (32)

摘要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数及质量,甚至会决定幼儿教师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倦怠感。从而影响学前教育质量,本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来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现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发放《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从学生基本情况、就业意向、职业规划和就业反思情况等四方面进行分析。其次,从社会环境和制度、高校、家庭、毕业生主体四个方面对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3级学前教育专业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在系统的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原因的基础上,从改革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培养科学的就业观四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意向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学前教育;就业意向;职业认同

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某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选题的意义与背景: (一)选题意义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了应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竞争。就留住人才不具任何优势公司而言,公司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吸引一批优秀人才,用好、培养好现有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下,盘活现有人才,实施人才经营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流失是企业资源的最严重损失,这种损失有时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关键人才的流失将影响和带动大批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该公司的研究,调查影响企业人才流失的内外因素,提出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最终将结果运用在同类型的公司中,为他们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帮助其明确影响企业人才的流失,并针对原因,找到适合的留人办法。同时,对于企业人才来说,能够更加明确自己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有利于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选题背景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我国的人才市场建设起步晚,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人才的管理有许多不足之处。许多的中、小企业还没成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流动也频繁,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人才,人才的流失,也逐渐成为企业越来越重视的一个问题。研究表明,

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1论述中国梦的主要内涵以及与个人梦的关系。 答: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际上这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中国梦。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事业而言,中国梦是内容和形式的最佳结合。大学是一段追梦的岁月,大学生处于做梦的年龄,有着圆梦的期待;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现在,大多数当代大学生为了生计而去报考公务员、报考研究生,求稳之心理已经逐渐蔓延了大多数大学生的内心。公务员报名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图安逸的心理状态,一味追求“铁饭碗”。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标,丢失了理想就丢失了人生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主力军,更应树立宏伟的目标,怀揣远大理想,为国家更加富强奋斗个人奋斗成功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从山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我写的小说即将付印出版,他办的公司开始起步上路,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都是主角。 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才让自由女神成为梦想开始的符号。而今天的中国,正有越来越多人敢于梦想,也正有越来越多人梦想成真。 2论述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意义以及从哪些方面做起。 答:在国内外形势复杂的当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这些都需要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加以保障。未来国家海洋局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成。在海洋资源开发方面,既要注重开发能力的提高,又要注重开发格局的优化。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科技方面,刘赐贵指出,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海洋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3深化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更加全面、更加紧迫的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实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是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实力提升是首要任务,促进综合国力提升是根本目的。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同时,在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程中,社会各界应切实将科技创新作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推动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详解卓越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之道 中国女企业家是职业卓越女性领导的重要群体,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卓越女性领导教育程度提高,中国女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她们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据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个体和私营经济中的女企业家占总数的40%以上,她们领导的中小型企业盈利面在97%以上,销售收入在1个亿以上的企业已占到13%左右,并已有近50%的女企业家走向国际化发展之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女企业家接近80%,年龄在30至50岁的女企业家占到总数的76%. 田雨筠(资深管理模型专家,中国管理实战实力派代表人物;天下伐谋高级合伙人,通用管理学院院长.) 田雨筠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学历。具有20年管理实战,30年企业管理研究经历。在IT、金融、投资、教育、机械、汽车、医疗、房地产、贸易、国防军工、HR研究、文化传播等多个行业领域(含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中担任企业中高层以上管理者。 田老师做事低调、务实、谦虚;擅长管理模型教学和实战现场互动;案例深刻、生动、解惑.。田老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职业规划、思维训练。 为了让人们发掘自己的卓越性,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生活而提供支持的教练式领导力,才是当今社会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最需要的领导力。领导特质就是基于普通素质、又按领导角色的特点和要求而形成或具备的、专门适合于履行领导职能职责或者从事领导活动的个体特征。换言之,领导特质就是充当领导角色的个体为胜任并履行特定领导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领导影响和领导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是领导者个人借以生存、工作、发展和做出贡献的内在条件和特殊本领。 卓越女性领导领导者所拥有的独特的细腻同温柔,往往令她们在管理实践中大放异彩。另外的一些调查也证明“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协调能力比较好,更注重体察员工的心理需求。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做事认真、细心,稳定性强。”卓越女性领导管理者的韧性较强,在逆境中表现坚强。卓越女性领导善于沟通,比较容易说服别人。并且卓越女性领导处事细腻,决策慎重,企业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些都是成功企业家必备的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成长和社会转型,组织中关于领导的观念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体的潮流是从英雄主义的领导逐步转变为平民化的领导;由专权、复杂型的领导逐步转变为简约化的领导;由强权、刚性的领导逐步转变为柔性化的领导;由少数人的领导逐步转变为人本主义的“自我领导”;由显性化领导走向隐形化领导。与之相适应,组织对领导风格的性别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卓越女性领导性别取向所代表的柔性领导风格更加适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在敏感程度、投入程度和其他一些人与人之间关系等方面所具有的柔性化技巧,会使组织表现出更具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对组织内员工来说,女企业家和卓越女性领导经理人实施的柔性化行为管理机制也降低了因行为效果不确定所带来的收益风险。 传统的领导观念对卓越女性领导存有刻板印象,认为卓越女性领导比较人际关系取向、

女性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女性创业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在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县女性创业就业工作情况,促进我县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近日龙山县妇联走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部分乡镇、系统妇委会等单位及女性创业者,以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对我县女性创业状况开展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女性创业就业基本情况 龙山县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位于湘西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至今不通铁路,正在建设高等级公路,是一个典型的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全县共有34个乡镇(街道)462个村(社区)共57.3万人,其中女性人数27.9万,占总人口的48.7%。 近年来,龙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女性创业就业工作,通过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培训服务力度、加大贷款服务力度、加大创业服务力度,使广大妇女创业激情不断高涨、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创业途径不断拓宽、创业成效明显。据调查统计,我县共有就业人员32.5万人,其中妇女就业人员14.6万人,就业率达45%,主要从事的行业有社区服务业、家政服务、饮食、宾馆、超市、美容休闲、环卫、零售、维修、运输、医疗保健等工作。自主创业女性人数约1.2万人,主要投资于土家织锦、百合加工、服装、美容、餐饮、等行业。三年来,共为1304名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4976.8万元,带动3800余名妇女就业。全县女性创业就业状况具

有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结构方面。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里耶秦简为品牌的旅游服务业的强力推进,女性就业结构有所改善。第一产业就业女性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分布在第三产业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较大。从就业层次来看,尽管妇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但在第三产业中一些对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会计等行业,妇女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就业层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业途径方面。采取政府引导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式就业。据调查,就业女性中通过求职、应聘、录取或考取的比例为21.2%,外出务工的比例为30.3%,自谋职业(农村妇女从事种养殖业)比例为48.2%。 3、女性劳动者素质方面。女性劳动者中,只有小学学历的占18%,初中学历占54%,高中以上学历占28%。城镇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虽然比农村高,但与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适应岗位要求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很多妇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质偏低就成了多数妇女群体通病。 4、女性自主创业方面。我县自主创业女性比例约占就业总人数的3.8%,比例偏低。女性总的来说比较保守,冒险、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高新技术的掌握不够,资金的短缺,女性创办的实体规模普遍较小。 二、我县推进女性创业就业的主要做法 1、开展教育培训,增强女性创业就业本领。大力开展

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汇总

关于2013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意向调查汇总 毕业在即,又是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是选择继续读博还是走向社会呢?为了更好地了解我院毕业生的选择,更好的帮助我院毕业生选择更好的前程,为此,特进行此次就业意向调查。本次调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我院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联系了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完成了此次调查。 一、意向初步了解 本次调查详细的了解了学生对于自己前途的意向,以及对于自己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的想法,对于学校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次调查主要是从是否就业,如何就业,对于工作的要求等方面进行,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表1 就业意向初步调查表 从表1中,可以就是否就业、单位性质、工作地点、个人需求等方面初步了解我院研究生就业意向的情况: 1.我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共9名,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6名研究生选择就业,3名选择继续读博,就业的比例达到了66.67%; 2.对于工作单位性质的需求,我院学生总体上更加的偏向于全国各高校,其总体比例达到了55.56%;同时,国有企业也是学生期望的地方; 3.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我院学生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等地,少数学生期望回到自己的家乡或是京津沪等地方; 4.在个人的需求方面,我院学生基本上都十分看重自己今后在工作中的发展情况,基本上都将个人发展机会放在了首位;同时,对于薪酬的期望,我院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合适的期望值,基本上3000~5000元和5000~8000元的各占一半。 二、个人因素 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情况,所以,为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我院学生的就业,特作出了对于影响学生的各种因素的调查,现将其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开题报告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讨 专业12秋人力资源 学习中心苏州 姓名施丽花学号712116312003 指导教师傅夏仙 年月日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研究现状 中小企业在人才流失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关于中小企业人才流失这个课题,中外学者分别在人才流失对企业带来的危害和相关原因上进行了分析。 国外学者J.Hack认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企业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减弱。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从根本上来看,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他指出企业一旦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将会直接危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Lee Dyer在他的硕士学论文写作中指出,对于企业而言,人才流失是仅次于财务危机最大的企业危机。企业人才流失如果变得严重,不仅会直接危及企业的人才队伍,更是破坏了企业的发展能力。Amin W在分析了密歇根州6家农场后,对人才流失现象也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在他的研究中,他指出人才流失将会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减弱、生产效率下降,并最终体现到企业竞争力的减退。 关于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危害,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邢宏伟在对一家公司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人才流失是企业最大的危害,一旦出现人才流失情况,直接损失的是企业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能力,而后者对于企业而言,是最致命的损失。赵欣在对GJK企业人才流失进行研究后,则指出该企业近些年来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核心技术的丧失。人才流失后,尤其是转投竞争对手公司后,虽然有各种保密协议的约束,但是由于这些人才在本企业的实际工作,将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自己核心技术的外泄,只是比起那种故意泄露核心技术的损失要小得多。其次,人才队伍的不稳定,而且还将会加大企业成本,比如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适应时间等等。第三,对企业未来市场布局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关键产品的人才流失。 人是一种拥有各种需求的复杂生物,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曾经说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小詹姆斯等著,《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5页),如果企业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的需求,人才流失是个很自然的结果。 盛建英在对我国家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进行研究后,就指出目前很多家族企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存在用待遇代替精神关怀的问题,过分强调待遇而忽视人才的精神满足,结果导致很多人才对企业难以形成忠诚度,最终选择了离开。冯兆田则认为我国很多企业之所以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给人才所提供的环境空间太为有限。他以我国民营企业为例,指出目前很多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 2012年07月24日10:32 来源:《培训》2012年第7期作者:顾邦友申小玉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5 “她时代”的女性领导力发展。女性领导力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当今全球成长最快、最猛的力量是什么? “不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而是另一个群体——女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行为实验中心主任、米其林领导力和人力资源管理教席教授李秀娟博士如是说。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亚洲协会联合发布的《上升到顶端:亚太地区女性领导力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Vishakha N. Desai)在报告中就指出:“亚洲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而女性力量也在崛起。在过去三十年里,其他任何领域都没有像她们一样发展得如此之快。” 不过,尽管女性在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高层领导岗位上,她们仍然落后于男性。 那么,女性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如何?阻碍女性晋升管理层的原因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培养女性领导人才,并帮助她们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素描:全球与中国的女性领导力现状 《上升到顶端》报告中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董事群体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若以至少拥有3名女董事为评估标准,媒体(19.8%)、保险(18.3%)、银行(17%)、零售(16.7%)是女性董事占比最高的几个领域,汽车与配件(3.8%)、化工(3.8%)、工业产品与服务(3.9%)等领域最低。在亚太地区的公司董事会中,中国的女性董事比例为8.5%;澳大利亚最高,约10%;日本最低,仅为0.9%(见图表1)。 尽管男女不平等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职场“渗漏管”问题依然存在——面对从中级管理层向高级管理层晋升的选择时,很多职业女性主动放弃升迁,以免在社会上显得过于强势。日本女性退出中高层竞选的比例最高,超过70%,中国大陆次之,约为53%(见图表2)。

妇女就业创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妇女就业创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妇女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镇妇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妇女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新时期行之有效的运作方式,不断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充分调动妇女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创业与再就业,促进了我镇广大妇女素质的提高,努力推动实现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今年,镇委、镇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全民创业就业和文化建设上提出了大胆尝试的新举措。值此为契机,结合工作实际,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镇农村妇女的基本状况及需求,促进她们就业创业,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镇妇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认真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分析存在问题,对今后我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做法。 一、我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现状 据调查统计,目前,全镇农村妇女总人数30471,其中就业妇女人数4675人,主要从事工厂、环卫、绿化、家政、美容等; 创业妇女人数301人,主要投资于服装店、毛织加工厂、文具店、果园、个体户等。全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状况呈如下特点: 1、自主就业创业比例偏低。全镇就业妇女4675人,只占妇女总人

数的37.5%,自主创业妇女301人,占就业妇女总人数的2.4%。并且,妇女就业创业面窄、工种少,其中,就业于工厂和环卫的占总就业人数的68%,就业于美容、家政的占17%,经营个体或企业(自主就业创业)的仅占就业人口的7%。 2、失业率与文化水平成反比。全镇下岗失业的妇女人数为3625人,且她们的文化水平大多数集中在高、初中及以下学历,其中高中学历以上的失业率占5%,高中、初中学历及以下失的业率所占比例高达95%,突显了学历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的特征。 3、失业率与年龄结构成正比。下岗失业的妇女当中,35岁以下的失业率为15%,36岁—45岁之间的失业率为45%,45岁以上的失业率为40%,呈现出年龄越大失业率就越高的现象。 二、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中存在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意识不强阻碍了妇女就业创业 一是畏难情绪严重,进取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有近55%的妇女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满足现状,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妇女担心投资不赚钱,害怕失败,依赖政府思想很浓。二是缺乏主动脱贫意识,不愿接受新事物。“等、靠、要”思想严重,限制了农村妇女外出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三是守旧观念重,思想观念有待转变。“以农为本守家园”的保守观念及长期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大部分的农村妇女造成了思维和心理上的阻碍,依附男子生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很重,不愿意走出来创业,走出去就业。 (二)文化素质偏低束缚了妇女就业创业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基于国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现状,国内博物馆在几年近也开始陆续免费开放。但是,由于管理机制的缺失,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并没有达到十分完善,并且免费开放的标准没有达到整齐划一。具体表现在:同一层次的博物馆的硬件和软件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到同步的提升。不同层次的博物馆在免费开放的情况下硬件和软件并没有达到一个递增递减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对国外的免费开放博物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对他们的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学习,来针对国内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一举动作出一套完整的指南手册。 以下是对浙江博物馆以及湖北博物馆免费开放前后硬件和软件的变化的调查。 1.针对观众量的剧增,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实施日总人数控制测算。湖北省博物馆原设计的正常接待能力为日均3000人。针对免费开放后的变化,管理者对博物馆的现有接待能力进行了慎重的评估,认为每天5000人为可承受接待能力,因此决定将每天的观众量控制在5000人以内,以保证正常的参观环境和文物、观众的安全。 2)采取发放免费参观券的措施。为适当控制客流,采取了分时段发放免费参观券的办法。博物馆广播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咨询人员加强组织疏导,引导文明参观。在馆门口发票处增设了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天9?誜00开馆发票,上午发放3500张,下午发放1500张,全天基本控制在5000张,下午停止发票前派保安排在领票队伍末尾,及时劝阻后来观众改日再来,有效缓解了观众拥堵现象。 3)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采取提前预约的方式。为调节观众流量,博物馆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适当错开高峰时期,这样既保证了团队的参观质量,又保证了正常的参观秩序。 4)对观众集中的个别展室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对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等观众集中的展厅,加强引导,实施必要的人数控制。当人数太多时,及时通知安保人员组织观众在展厅门口排队进入,或劝导观众先看其他展厅,以控制和减少展厅的人流量。同时利用技术防范设施对金银玉器展厅和一级文物柜等重点部位进行严密监控,还派出保安在展柜周围人盯死守,并及时劝阻个别人不利于展柜和文物安全的行为。

90后大学生求职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以GZ大学城为例

90后大学生求职意向及影响因素研究--以GZ大学城为 例 【摘要】目的:通过对GZ大学城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求职意向,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大学生求职意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建议。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此次研究做出整理并总结,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问卷对GZ大学城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求职意向的情况:稳定、高薪、待遇好的工作是学生的首选;职业前景和晋升空间成为重要关注点;发达的工作地域成为热门;自主创业意识低,主动性不够。 2.学生求职意向的影响因素: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针对性以及专业的限制;学生个人兴趣的倾向以及择业观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国家就业政策对学生求职意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意向;就业指导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1999年我国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教育”转变成“大众教育”开始,截至2019年6月2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占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了教育大国。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使得每年的毕业生求职更加困难。据教育部统计,2020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同比增长40万,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复杂。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心理问题严重,会让学生产生对未来的恐惧,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可能会贬低自己,怀疑自身的能力,从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对大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自我定位,还可以更直观地为学校提供学生的求职心理和求职意向,给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调查研究的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来展开说明: 一是通过对GZ大学城的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进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求职意向并分析他们求职意向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从他们自身出发,对大学生求职意向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二是以提供更好的就业建议为出发点,设计问卷并开展在校学生调查和毕业生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求职意向及就业选择的实际情况,然后根据问卷中所得的个人、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大学生求职意向的因素以及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求职意向的。 三是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针对调查结果总结出大学生在求职意向上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大学生求职意向的因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拓展:概念,维度及提升策略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 有句话说得好--“展望未来,推动摇篮的一双手一定能够推动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解放,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政治,企业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领导者。在中国商业史上,“她力量”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汹涌澎湃的存在。30年前,伍淑清和她创立的航空食品开启了国内合资企业的先河。10年来,谢企华以掌门的身份叱咤钢铁业,并成为《中国企业家》惟一登上“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排行榜的女性企业家。而中国几个千亿级企业背后,更活跃着“铁娘子”身影。 2009年,2010年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相继推出两届“年度商界木兰”,把聚光灯打在这些女性企业家和女性领导者身上,她们的积极,热情,坚韧,稳健、锋利,强悍、活力,魅力以及她们所独有的女性领导魅力,让人惊叹连连。 2.预期目标 学术界在高度关注领导力的同时,尤其关注中国新时代女性领导力。本文以新时代女性领导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对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特质,发展优势和发展障碍以及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本文综合运用女性心理学,社会科学,领导科学,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多学科多领域,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出新时代女性领导力的概念,较男性领导其所独有的发展优势;结合现实社会,从女性个人,家庭,组织和社会三方面入手,探究限制女性领导者发展的障碍性因素;从而深入探究中国女性领导者该如何突破“玻璃天花板”,全面提升女性领导力,成为独具魅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新时代女性领导者。有句话说得好:“成功是别人对你事业的认知,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感知”。“真正的女性领导者要有魄力、能力、潜力,要有求知欲和上进心,不断完善自己”。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男女性格和领导方式差异的研究 在(Schein,1973)和(Schein,1975)的男女性格特征调查中显示,一些被认为是中层经理的性格特征里,大多与一般男性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因而,相比于我们对女性的行为期望而言,我们对男性行为期望更类似于我们对领导者的行为期望。 女性角色与人们对领导认知之间的矛盾带来描述性和说明性偏见(Burgess和Borgida,1999,Eagly和Karau,2002;Heilman,2001):描述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角色与领导力模式之间缺乏匹配,由此推导出,女性不具备基本的领导素质去承担领导者的角色;而说明性的偏见在于女性运用了男性化的领导力模式,违背了社会对她的性别角色期望。而Eagly和Karau(2002)提出“角色一致”理论,

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的现状全解

华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 院(系)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人力资源管理 办学形式:业余 年级:2014级2班 班别:校内 姓名:钟敏贤 学号:32号 论文题目: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的现 状与思考

评语: 评分: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4) 引言 (5) 一、我国女性就业现状及表现分析 (5) (一)女性就业机会不平等 (5) (二)职业选择范围狭窄 (5) (三)职业待遇不平等 (5) 二、我国女性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6) (一)我国经济利益关系影响 (6) (二)传统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思想 (6) (三)女性自身的因素 (7) (四)国家法律的薄弱 (8) 三、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相应对策 (8) (一)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8) (二)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机构 (9)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负担 (9) (四)合理设置适合女性专业,增强女性就业砝码 (9) (五)提升素质,加强女性就业竞争的基础条件 (9)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女性从业是女性拥有独立经济地位的保障,而女性拥有独立经济地位是实现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基础。做好女性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妇女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和谐。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体现在性别差异上便是女性“就业难”问题相当突出。现实生活中,受性别歧视影响,妇女就业的平等权利难以保障,就业机会及福利待遇不公是女性面临的最大经济困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对于女性劳动者来说,身体因素、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甚至是性别,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面临就业难的困境。要解决中国女性就业的难题,不能仅从某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多方面入手,抓住主要矛盾,例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制定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将从女性就业现状、就业歧视原因、消除就业歧视等多方面讨论女性就业歧视中的问题。 关键词: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对策研究——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对策研究——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姓名吕景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高晓清摘要自年全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攀升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严重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本课题旨在了解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的因素结合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提出加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和措施。本文对长沙师范专科学校的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意向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初步了解湖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目的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利己性、毕业生首次就业后的的岗位流动现象将十分严重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从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四个方面来解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政府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家庭的纽带作用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提升毕业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关键

词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意向旬’璐伊’伊’’’’’’伊仃打删脚黟矗】坷啪玎料Ⅱ卜一廿ⅡⅡ’如嘶一舰矾伊’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吕善夫加矿年月日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町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吕惹久日期勿口厂年≯月日导师签名百为彳荡日期掰月日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对策研究——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为例第一章绪论问题的提出在年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尽快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决策。自年到年我

国外人才流失研究综述

国外人才流失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人才流失的研究较早,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人才流失进行了众多研究,形成了诸多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人才流失理论模型的构建上,较有代表性的有: ①马奇西蒙模型 马奇西蒙模型(1958)最早出现在马奇和西蒙合著的《企业论》中,是关于人才流失模型中影响较大的模型。马奇和西蒙的模型可以被称为“参与者决定”模型他们的模型实际上是有两个模型共同构成,一个模型分析感觉到的从企业流出的合理性,一个模型分析感觉到的从企业流出的容易性。雇员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其对企业间流动的可能性的估计是这里的两个最重要决定因素。他们研究发现工作满足度是与人才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工作中各种关系的把握以及对工作角色或其他角色的胜任程度等是相一致的,它们的关系如图: 但是人才流失意愿并不等于人才真正流出。在人才感觉到的流出的容易程度的决定因素中,马奇和西蒙特别强调雇员所能够看到的企业的数量、他们胜任的职位的可获得性以及他们愿意接受这些职位的程度。马奇和西蒙模型对人才流出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将劳动力市场和行为变量引人到了对雇员流出过程的研究中,为以后研究人才流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模型缺乏充分的实证和经验性调查研究。

②普莱斯模型 普莱斯是美国对雇员流失问题研究卓有成就的专家,他建立了有关雇员流出的决定因素和干扰变量的模型,如图2.2。普莱斯定义了决定雇员流出的主要因素,它们包括工资水平、融合性(雇员在首属关系和次首属关系中的参与程度)、工具式的交流(直接影响到雇员所担当的角色)、正规交流(通论文下载过正规办公渠道传递信息),以及企业的集权化(权力集中程度)。前四种决定因素与雇员流出呈正相关性;第五个因素, 即企业的集权化与雇员流出呈负相关性。普莱斯模型的积极贡献在于它尝试将企业变量和个人变量结合起来探讨雇员流出问题。它给出了大量的个体人口学变量(如年龄,工龄等) , 这些变量通常与其他决定因素及干扰变量是相互作用的。 ③莫布雷中介链模型 莫布雷(Mobley, 1977)认为,在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中应该研究发生在人才工作满足与实际流出之间的行为和认知过程。他指出人才流出企业的过程如下: 雇员对工作的不满意会导致产生辞职的想法,之后会寻求对这种想法和行动的评价,进而衡量其它可能的选择方案,产生辞职意图,最终决定流出。Mobley 的主要研究理论假设是,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的意图这一变量才是可能立刻导致雇员流出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对工作的不满足。他强调将流出作为一个选择过程,并对把工作满足与流出的关系直接作为雇员流出的先兆的论点提出了质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