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报网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言论独立性研究

——从新记《大公报》“四不”方针说起

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纸媒发展的大趋势,报网融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和网络言论的交互融合虽有不少成功的尝试,但作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的报纸言论,其话语独立性及社会影响力却日益式微。本文从报网融合的概念说起,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中的纸媒言论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比较分析了新记《大公报》和当前纸媒所处媒介环境的关联性,结合《大公报》“四不”方针,对纸媒言论独立提出了四点建议。

关键词:媒介融合、报纸言论、网络言论、话语独立性、四不方针

一、报网融合概述

1、报网融合的定义

目前,大多数纸媒以自身品牌为中心,将视野扩展到网络上。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影响下,媒介融合在报纸和网络的融合不止停留在内容层面,已经深入到体制、技术、营销等诸多方面。一批主流媒体的报纸与网络的融合己经取得了丰富经验,如《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等。它们在内容和时效上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媒介融合的一种类型模式——报网融合。

林如鹏认为,“报网融合是将报纸和网络这两个主体合并成一个媒介形态,媒体在数量上减少了,但是通过合并融合成为更强大的主体的一种状态,就是出现“报不是报,网不是网;报就是网,网就是报”的现象。”

笔者认为,报网融合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从采编机制上看,要求报和网实行统一采集,各取所需;从管理上看,要突破条块的限制,从信息发布到产权经营层面都能够互通互联;从内容上看,则要求信息共享,话语相通,形塑整体的媒介态度以引导舆论。

2、报网融合的核心是言论融合

目前,国内众多报纸纷纷创建网络平台,致力于推进报网互动,在网站、微博公号、微信订阅号线上、实地线下全面撒网,实现了采编机制和管理经营上的初步融合。然而,在内容融合层面,大部分纸媒收效甚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我国报纸线上媒体使用功能进行了全面测试,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多媒体数字报纸阅读量差,1/3的纸媒新媒体与读者交互功能差,不太重视与读者的沟通。

究其原因,是绝大多数纸媒以办报思维来创办网络,把网络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报纸形态和内容的网络化延伸,报网融合产品话语缺乏独立性,过分迎合受众,导致报网言论分离,甚至反过来影响报纸言论,缺乏受众信任。

二、报网融合下纸媒言论发展现状

1、网络上的报纸言论:关注度低,引导力弱

报网融合的首要内容便是报纸上网。目前报纸在网络上的言论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是新闻跟帖、新闻论坛和新闻公号。

第一种是新闻跟帖。它是在浏览新闻后,去留言板发表言论,纸媒编辑可与之互动交流。这类言论有很强的自主性,少则三言两语,甚至一字“顶”,表示对前面的某条帖子很赞同;多则数百字,表达对网上所载新闻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可以看作是民意的反映。然而,目前很多家报纸均关闭了评论功能,或以简单的点赞、心情代替,目的可能是为避免水军简单的道德判断或者情绪的宣泄,造成负面影响,但也因此造成报纸网站沦为纸质新闻的搬运方,网络的交互功能被屏蔽,网民不再愿意在报纸网站看新闻,网站的跟帖数量也远不及商业网站。以南都网为例,其下的时事评论频道完全是南都报纸的电子版,只是增加了读者即时评论功能而已,这些见报言论的二次传播其最高点击率也只有4千多。

第二种是新闻论坛。它是各种形式的开放言论的通道和集散地,网民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浏览其他人的言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容易形成舆论。从内容来看,能够引起网民关注的都是敏感有争议的话题,如果话题本身不具有吸引力,就不能引起网民回帖参与讨论。目前在新闻网站论坛上,相当多的帖子是零回帖,无人参与讨论。“深圳新闻网”是深圳报业集团旗下的互动平台,包含论坛、相册、圈子、博客、活动等互联网社区主流功能。但作为深圳本地生活门户社区,虽有“今日深圳”、“新闻杂谈”等新闻栏目,也兼有深圳民生、娱乐、美食等其他栏目,但近年来论坛活跃度明显下降,论坛功能影响减弱,也只有在具有报网互动价值的新闻策划出现时,才暂时性地发挥作用,平常舆论引导能力较弱。

第三种媒体公号。包括微博公号与微信公号,也分为报纸公号和媒体人公号等。由于当今实名制的要求,报纸公号和媒体人公号多是转发热点新闻,进行民生互动,少设有专门的言论版块。以深圳商报的微信公号为例,深圳商报是深圳市委直属的经济性综合性日报,旗下注册微信公号共63个,其中关于行车相关5个,旅游相关6个,其它关于美食、购物、娱乐、八卦各有不少,而有关时政热点的公号仅有“深圳观察”、“深港创新圈”等2个建有固定的言论版块。作为经济类日报,其金融相关微信公号有10个,但大多是报纸金融言论的电子版,且这些公号开通多,建设少,与商业网站的言论频道相比,在内容整合的力度上不足,在更新速度上各个栏目也不一样,有的栏目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有的栏目是重点建设的,更新速度会快一些;有的版块更新快,但是疏于编辑。整体而言,63个公号的言论内容均阅读量均很少超过千人。

2、报纸上的网络言论:迎合受众,趋于媚俗

随着网络的兴盛,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也较多地渗入了网络特色。一方面,以往死板同一化的新闻文字得以变得鲜活,报纸言论富有时代活力;另一方面,报纸言论为迎合受众,出现了哗众取宠、低俗媚俗的现象,丢失了报纸言论的权威性。

目前,报纸上的网络言论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发表。

一种是刊登在专刊、专版中,给报纸言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专栏每期刊登一篇网友言论,这些文章最先在人民网上发表,经过筛选刊登在《人民日报》上;《楚天都市报》的楚天评论中“声音”栏目、法治在线中“热议”、“微博”

等栏目分别刊登网友的言论文章、热辣观点以及微博言论,现已作为《楚天都市报》搭建言论平台的一部分。但笔者在对《楚天都市报》言论版上刊登的网络原创言论进行抽样统计的过程中发现,单从言论内容来看,受众难以判断文章作者究竟是网民还是报纸评论员。另从署名上看,代表报纸的观点的不署名评论(即社论)在所有文章中只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评论文章都是署名评论,代表着作者个人的意见,其中评论员文章较少,有评论是所谓专家署名,有的评论署名甚至是网名,这说明公民、网民已经成为到纸媒日常言论的主力军。然而,受众看得亲切过瘾,并不代表他们就认可了,受众在报纸言论中更多的是想了解权威意见,而不是简单的网民意见。长久下来,报纸上的网络言论失去了吸引力,反而影响到报纸言论的公信力。

另一种网络言论是以网络民意的方式出现在言论文章中。如“大部分网友认为”、“据网络调查”、“——@XX网友”等。眼下,学界对政府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间是否存在网络舆论场,即网络能不能代表民意还存在争议。但我们必须承认,网络舆论并不等同于现实民意,它只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在报纸言论中引用网络舆论作为论据,然后运用报纸言论进行引导批驳,并不能完全作用于民意。并且,当今报纸中出现许多迎合受众需求、甚至哗众取宠的网络文章,例如“知音体”、“甄嬛体”、“淘宝体”、“网友对话体”及各种“网络语言”在报端、微信公号、微博客户端的盛行,多有纸媒编辑以“小编”、“亲”等进行网民互动,一方面的确是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进一步降低了纸媒的公信力,让纸媒言论沦为“售卖品”。

三、新记《大公报》与当前媒介融合的时期关联性

1、都处于社会矛盾转型期,言论素材涌现

新记《大公报》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929——1949年间。当时正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的转型矛盾突出,社会问题剧烈,残留的封建与殖民思想与革命振兴的进步思想针锋相对。而当今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型过渡期,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更加剧烈,外来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从议题的种类来看,转型期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领域可谈可议的话题越来越多。新世纪以来,报纸言论涉及的领域,比历史上其它任何时期都要广泛得多,它们几乎关注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所发表言论的题材内容,其触角更是伸向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2、都存在两大政治舆论场,言论冲突剧烈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发生权力争夺,报纸在其中起到引导舆论,引领民心的作用。在报网融合的情况下,纸媒作为“党的喉舌”与“网络舆论”的载体,需要进一步加强言论的独立性,引导社会舆论。

四、结合《大公报》“四不”方针,对独立纸媒言论的四点建议

.1、不党:政治家办报、文人议政

新记《大公报》指出,报纸要“不党”,要防范编辑工作受到政治力量的干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旧时对记者职能的一种提炼。纸媒言论属于意见范畴,报纸的诞生为政论家提供了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演说平台。因此,纸媒要引入各领域权威专家的言论,并加强社论评价。

新记《大公报》时期,国共两大政治舆论场冲突对立,报纸成为双方争夺民间舆论的主要阵地。新中国到底该由谁来掌控前进方向,谁对谁错?新记《大公报》由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由三人共组社评委员会,研究时事,商榷意见,决定主张,轮流执笔。最后张季鸾负责修正,三人意见不同时,以多数决定,三人意见各不同时,以张季鸾为准。因此,《大公报》秉承着“政治家办报、文人议政”的传统,形成了在国共两党群意争鸣中独树一格的报纸言论。

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的民主与法治意识日益增强,报纸言论被“社会评论”、“网络言论”所占领。2014年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发生30万次,报纸如何同样起到调和矛盾,力图分离网络舆论与民间舆论,具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于是,报纸言论呈现两种态势:一类“既红且专”,大量文件精神宣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一类“鱼龙混杂”,各界民流都可在上面留下点唾沫。

基于这一现象产生一些劣势,比如:感染力不强、说服力不够、现实性不强,特别是随着从小接受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新媒体的年轻人的成长,报纸言论如果不改理论文章的说教色彩,缺乏“大家”之言,或一味搬上网络上熟烂的说辞,就很难赢得年轻读者的青睐。

专家学者就政治事件发表意见,在报纸上进行口诛笔伐,成为公民了解信息,形塑舆论导向的重要渠道。我们看到,在各类言论针锋相对下,《人民日报》社论仍是反映中央的观点和立场的最具权威性的声音。

2、不私:不偏不倚,为民服务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纸媒很难与网络争夺新闻第一现场,为了抢占受众市场,一些纸媒开始无限“扩张”,偏离了本身的属性定位。南方报业旗下有很多网站,其中奥一网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深圳热线”合作的报网融合产物,成为网络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的平台。从言论上看,奥一网下设有广州、深圳、佛山、东江、番茄娱乐等多个频道,但由于缺乏人员和精力管理,各频道都对媒体言论进行了链接,没有分类,一长串文章标题,让浏览者甚是费解。此外,作为经济类报纸的深圳商报,其微信公号也力图涵括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结果不仅收效甚微,自身的优势领域也因能力分化而内容不精。

针对抗战期间的重大事件,《大公报》每每开辟专版专栏进行报道评论。1943年2月2日,重庆版发表《看重庆,念中原!》社评,对比河南灾民惨状,斥责重庆富豪奢靡生活。此文激怒当局,被勒令停刊3天。《大公报》也出版了过副刊《小公园》,开辟过四十多个专业性副刊,其读者群不尽相同,只要言之成理,就让其各抒己见。但是,所有副刊都能遵循统一的主题: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在战时则为抗战救国服务,形成了整体导向效果。

新记《大公报》强调,报纸要“不私”,主要是指报纸要不偏不倚,从报纸功能上明确了为公众服务的原则。正因为高规格的报纸言论必须出言谨慎,层层检查,所以在时效性上往往落后于网络等其它媒体。因此,纸媒在媒介融合过程中,除了要抢占新闻第一现场外,更要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

3、不卖:有闻择录,无闻缓录

报纸通过文字和静止图片进行传播,从传播特性来说,它价格低廉,购买和阅读都很方便,还便于读者收藏和进行深入思考。基于报纸的这些传播特点,报纸言论适宜进行深度报道和刊登有理论深度和思辨色彩较强的言论。

但由于报纸版面空间是有限的,所谓的“公众言论平台”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上去发表意见。于是,当下报纸版面费、软文费、记者车马费盛行,甚至出现了21世纪经济新闻网等报社受贿事件,报纸言论成为“有闻不录,无闻也录”的交易工具。

新记《大公报》指出,报纸要“不卖”,是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办报起家,《大公报》资金由吴鼎昌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面募款。三人专心办报,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有奉给的公职,保证了报纸言论的独立性。

随着报网融合提上议事日程,报纸言论和网络言论进行了一些分工,报纸言论出现多层次发展的趋势。报纸编辑在发布报纸言论时,要遵循“有闻择录,无闻缓录”的原则,对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按照编辑方针进行择录,对不了解的事情选择调查后再报道,避免拿钱毁言、拿钱进言等事情的发生,保证报纸言论的独立性。

4、不盲:基于政府,忠于民众

言论作为报纸这样一个“社会公器”的灵魂,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其为国立言、为党立言的严肃功用仍然是牢牢不可撼动的。纸媒作为“社会晾望哨”,需要基于政府,忠于民众,给予旗帜鲜明的表态,帮助人们认清形势,做出判断。

新记《大公报》强调,报纸要“不盲”,是指不“随声附和”、不“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态度争鸣,加以国外各方势力声音的胁迫,报纸的言论导向变得尤为重要。《大公报》始终坚持以民众需求为为导向,由三人共同研究时事,商榷意见,三人意见不同时,进行表决,最后由张季鸾负责修正。

在报网融合时代,纸媒还需加大新闻策划,加强新闻评论,对新闻进行分析引导,起到设置议题、聚焦舆论的功能。此外,报纸言论还需了解公众的需求,针砭时弊,对于重要的言论需要集体创作,帮助公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曾建雄.独家言论与报纸核心竞争力[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2.李良荣.新老媒体结合造就舆论新格局[J]国际新闻界2008.07

3.刘善征.纸上谈“网”开创报纸数字化新模式一以《新华日报.网眼》为例[J]传媒观察2009.08

4.林如鹏.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5.穆畅.网络民意下的媒体独立意识[J]青年记者2013,03

6.杨清波.报网融合的现实瓶颈与模式建构[J]新闻界2010.02

电子传媒与传统纸媒的较量

电子传媒与传统纸媒的较量 时间:2017-12-16 09:17:25 | 作者:学霸 某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是一家外国报社统计了中国人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而高居榜首的则是新闻软件“快看新闻”。为什么这个软件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呢?我不禁好奇地继续看下去。原来“快看新闻”会这么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它会根据用户点开的新闻判断用户的喜好,从而展现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种越来越智能的软件的诞生,正是为了迎合现代碎片化的社会。 而与越来越热门的电子传媒相比,传统纸媒的人气则是日渐下降。 最为常见的纸媒,当然非报纸莫属,但在碎片化的社会中,报纸却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一份报纸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说要满足所有不同人群的喜好,显然是不怎么现实的;并且,报纸的供应人群是大众,所以信息五花八门,自然是无法迎合碎片化社会中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在愈加碎片化的社会中,纸媒还是否有必要存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的确,电子传媒好处多多,各种智能化的程序充分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使用起来也比纸媒方便,但不可否认,传统纸媒仍在许多方面胜过电子传媒。 首先,为什么纸媒能够在信息时代流传下来?因为这其中凝结着在资源贫困的时期中,劳动人民的心血。在那种人类文明较为落后的时代,纸媒的出现大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使人类告别了在丝绸、竹简、羊皮等物上写字的时代,这何尝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又怎么能让它就这样没落呢? 其次,由于电子传媒的各种功能,容易使青少年等自制力较差的人群沉迷于其中,从而耽误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的时间,而电子产品的辐射也会使人的视力、身体健康程度下降,是电子传媒的一大弊端,而纸媒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最后,则是电子传媒的智能化造成的又一缺点——信息的局域性。在开头说过,电子传媒的智能程序使各种应用软件能根据用户点开的内容来展现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但这个功能却会使软件所展示出的信息变得单调,而有些重要的信息则不会显示。纸媒虽不能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但仍有很强的多样性,例如报纸上的各个版块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时事。 综上而言,纸媒的存在仍是有必要的,是不应该被淘汰的,而电子传媒的迅速崛起是福是祸,至今还很难预测……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互联网+”推进实体经济改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 陆峰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 我是来自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的,我叫陆峰。我们是长期从事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研究,最近大家探讨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是说,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最近两年来,2015年7月份的时候,咱们国家发布了“互联网+”战略,最近两年来,咱们国家的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是非常快。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咱们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时候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关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打垮了实体经济,针对这个负面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展开讨论,这种论述是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个人认为是实体经济当前发展的健康还是不健康,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是很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融合仍旧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跟互联网融合仍是虚拟经济。 我们知道4月21号的时候,习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时候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水平,不能脱实向虚。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是国家强盛的基石。近几年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实体经济传统的组织、运作、服务、商业模式带来了不少的冲击,让实体经济步入了发展的镇痛期。当前可以说是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正确看待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的颠覆性的影响,积极发挥互联网第一创新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将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新动能,开启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新方位。

我们知道,最近两年来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越来越快速,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前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动能重要来源。围绕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今天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就是说,“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主要讲讲就说是,“互联网+”战略下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有哪些大背景,这些大背景对我们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就是讲讲,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这个深刻影响主要是从互联网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包括技术的创新等方面带来的一些深刻的变革。 第三个方面主要讲讲,互联网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知道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开放发展。 一、“互联网+”战略下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背景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通用基础设施 2008年咱们国家工信部成立以来大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是不断的加快升级,经过过去的八、九年宽带普及提速的方面的努力,我们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云+网+端”这种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深刻的改变了我们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前我们企业搞信息化,哪怕是各个部门搞信息化的时候非常麻烦,因

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解决方法

附件2 中国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 “移动云”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客户和互联网客户推出的新型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计算、云存储、 云网络和云安全等基础设施产品,数据库、视频服务等平台服务 产品,并通过云市场引入海量优质应用。结合专线、CDN等运营 商优质网络资源,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政务云、行业云、混合云等 解决方案,中国移动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群,利用移动云的资源 与网络,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促进客户业务发展。国务院国 家政务云、湖南省政府政务云都选择使用中国移动“移动云”。 一、云主机 1.1、产品定义 云主机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IT资源,为客户提供按需使用的计算资源服务。客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CPU、内 存、存储空间、带宽以及操作系统等配置项来配置云主机,通过 灵活的计价方式和细粒度的系列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稳定性,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1.2、产品特点 (1)快速部署:客户可以随时申请资源,云主机从申请到生成仅需数分钟时间,快速投入使用

(2)弹性灵活:多台云主机即开即用,灵活扩容,支持CPU、内存垂直升级,最大程度满足业务弹性需求,客户可以根 据业务需求订购相应规格的云主机,降低使用成本 (3)简单易用:客户可以通过控制台完成对云主机的全项指标监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操作简单 (4)稳定可靠:云主机可用性不低于99.95%,提供宕机迁移、数据备份和恢复等功能,确保业务稳定。云主机备份数据以 多副本形式保存,数据可靠性可达99.9999999% (5)安全保障:提供密钥认证、安全组防护、防火墙防护、多用户隔离等手段,确保业务安全 (6)无缝拓展:云主机与移动云各种丰富的云产品无缝衔接,可持续为业务发展提供完整的计算、存储、安全等解决方案 1.3、应用案例 出版发行集团:中国移动协助发行集团提供电商服务,建设完成集图书及多种商品销售、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众多商家共同 经营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15458581.html,/)。 二、云存储 2.1、产品定义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 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

浅析新媒体时代纸媒困境与发展趋势

浅析新媒体时代纸媒困境与发展趋势摘要:新媒体时代,纸媒遭遇一些困境,有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但也有一些纸媒逆流而上,伴随唱衰纸媒的声音重整旗鼓,展现新的生机。在转型的“米”字路口,纸媒各显神通,使尽浑身解数,尽显千姿百态。 关键词:纸媒;困境;新媒体;转型;未来 1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现状 1.1简述2015年纸媒停刊潮 2015年伊始,饱经风霜的纸媒伴随着新年钟声发出一片告别声。 1月《杂文报》的停刊,掀起了2015年纸媒停刊的浪潮。浙江《都市周报》认为“换个角度,无限可能”,转战新媒体,期待在线上会迎来春天。 2015年7月1日,云南《生活新报》正式休刊。这份有着17年历史的报纸也曾在云南报业留下浓墨重彩,如今只剩下400多万的欠款和一群迷茫无措的记者。 九江晨报官方微博表示,将从2016年正式停刊。此外,微博还表示:九江晨报微博、早安九江微信、九江APP继续为大家服务。取而代之纸媒,“两微一端”在顺应时代的潮流下悄然占据着我们的生活。 除了报纸,杂志的生存也遭遇瓶颈,不管是普通杂志还是时尚杂志,不管是大众阅读还是小众化。从杂志起步的新兴代表《壹读》在2015年2月27日最终放弃了纸质版,壹读掌门人林楚方转投“今日头条”,在新媒体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瑞丽时尚先锋》在前不久宣布休刊,《外滩画报》从2016年元旦起正式休刊。杂志所独有的制作精良、印刷精美、阅读精英化、广告利润丰厚等主打优势,遭遇新媒体的严重冲击。 “末路穷途”的纸媒大多数选择了线上运营。有着30年报龄的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将于2016年3月26日发行最后一期,并全力转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15458581.html,网站和其他数字平台的生产和传播。 1.2简述2016年纸媒改版潮 在纸媒的“寒冬”里,依然有媒体选择迎风而立,并始终在坚守阵地,以期通过改版走出困境。 《东方早报》在2016年实行全新改版。澎湃在酝酿可视化新闻和一款英文领域的新媒体产品,可谓引领了时代潮流,并为传统媒体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网络利弊辩论赛反方

1.总结词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祸福相随,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就像一条大河,挟裹着珍珠和泥沙翻腾而下,既传播文明又倾泻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就其与大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交往方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信息资源共享、进行超越时空限制的交流等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我方认为网络对大学生影响弊大于利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因此,在当前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业和就业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某些大学生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这在调查结果中都有显示,在上面的举例中已提到。对于“网络世界存在的三大危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泛滥色情”的观点都表示认同,网恋现象时有发生。在对大学生对网恋的看法调查中,只有49%人反对网恋,可以尝网恋的占到了51%。个别同学还有网恋经历。 大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过长,减少了户外活动时间,不利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容易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如沉迷网络,既影响学习,又增加父母经济负担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 因此,我方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 总结词2 谢谢主席!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网络对于大学生弊大于利。 首先,网络中有相当多的色情和暴力信息与资源,这些信息与资源会使大学生的心理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之一是他们的自制能力不够强,这就使他们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以后根本无法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三,由于大学生的资金来自于父母,他们自己并不能谋生,这样,由于上网需要一定的资金,会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不必要的开销,而且这也决定了他们很少有人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那么他们伤亡的地点有一半以上都是在网吧,而网吧环境恶劣,也不利于他们的安全和身心发展。 第四,网络具有虚幻性,这就使大学生对于网络拥有过多的期望性,期望获得一些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东西,使他们的思想滞留在虚无缥缈之中,而逃避现实,脱离现实。 第五,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并不好,有很多人上网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遣,而并非所谓的查阅资料和学习,他们消遣没有休止,这样下去,长此以往,“人将不人”了。 第六,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认识还有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有了网络,就有了人生的许多东西,不惜从网络上抄袭他人的毕业论文和学术著作,使他们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第七,由于网络提供的信息和资源大部分是直接给出的,不利于大学生思考,不利于他们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形成,导致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和观点。因此,综上所述,网络对于大学生弊大于利。谢谢大家

纸媒

纸媒 传统意义上是报纸、杂志等以纸张为载体的媒体,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新开创的以二维码纸巾为载体的纸媒,能够很好地把线上线下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大的投放效果。 传统纸媒的优点 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被新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是传统媒体具有 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新媒体不可能轻易取代传统媒体的位置。传播时间长。 传统纸媒所以有这样的优势,一是因为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二是各大传统媒体都有强有力的班子,拥有先进的设备,新闻策划也各具优势和创新。三是传统媒体有丰富的经验。四是传统媒体有突出的区域特色。新媒体例如网络媒体是面向全国的,于是很多具有区域特色的广告在上面便没有立足的意义。而报纸、电视的特点是,地方观众经常对本地新闻或者资讯服务更感兴趣。五是传统媒体公信力强,权威性高。媒体的公信力由正确导向、思想高度、舆论主调、新闻真实、高雅格调、舆论监督、品牌特色、新闻精品、职业道德等几个要素构成。公信力的树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努力,树立起一定的公信力,新闻工作者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纸媒不能被数字化完全取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平台已经深入到各家各户,网络信息流传迅速使得众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消息。传统的期刊报纸行业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面临如此困境,报业转行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报业转型不能以纸媒衰退为代价的。 有人说,美国报纸错失了数字化的“黄金十年”,导致报纸错过了关键的“窗口期”,才出现现在这种报社纷纷倒闭,纸媒衰微的局面。 纸媒的数字化实际上是在加速报纸的衰退,从报业开始拥抱新媒体到现在,大部分报业所做的与新媒体相关的举动都是以加速纸媒的衰退为代价的。 PDF电子版上网,为网民免费提供报纸版面内容;报纸新闻网站则使网上报纸阅读更适合网络的阅读习惯,人们更容易更便捷地从网上获得免费的报纸内容;与新闻门户网站的合作,以极低的收入近乎于免费地提供内容给新闻门户网站,则使更多的人不再阅读报纸,都到网络门户上去看新闻;移动终端的兴起,报纸又纷纷到PAD上开辟新的“上供”基地——客户端,也都是免费奉送。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阅读纸媒,因为报业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免费渠道供人们阅读纸媒内容,而且是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报人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抱怨人们不读报纸呢?一切都是自找的。 这种以纸媒加速衰退为代价的新媒体运作是很糟糕的。这些举动的核心理念是:纸媒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进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进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互联网业、金融业和电子商务业之间的界线日渐模糊,行业融合日渐深入,已经形成新的“互联网金融”蓝海,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种种“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面对互联网金融演进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传统商业银行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谋变措施巩固自身地位,以在新的竞争格局中拔得头筹。 颠覆或融合?刚刚开始 当前,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众说纷纭,互联网和金融的边界在不停地突破和交叉。其实,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或融合才刚刚开始,二者要真正交融并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推动中国金融业进步,必然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个从转变到融合的过程。 余额宝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 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们淋漓尽致地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可以这么说,余额宝是第一款意识到了远尾客户价值的基金产品。而为了吸引这些平民客户,它也成为了第一款遵循“客户体验至上”理念设计的基金产品。这让发行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 互联网金融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巨变。当互联网技术将客户对象推至需求曲线的“远尾”后,针对远尾客户特性而出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平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规模制胜。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本身具有虚拟性,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大幅降低服务成本。这两点决定了互联网思维在金融行业中有广泛应用空间,并会带来深远影响。 网上售卖基金产品不甚稀奇。但在过去,基金一直被看作为投资领域的“奢侈品”。毕竟,会到银行或券商柜台来购买基金的人似乎都显得比较“高大上”。因此,传统理念里在网上卖基金时,基金也会把这类人群作为主要销售对象。但事实上,互联网通过降低基金销售成本,已经让基金的潜在客户群体大为扩张。那些资金量很小的人,可能不会为了赚取区区几块钱的收益而专门到柜台去排队,但在全民网络时代,网上操作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所

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以官媒国庆专题融合报道为例

23 融合与发展·研究官方媒体融合新闻下的转型之路 ——以官媒国庆专题融合报道为例 摘 要:“媒介融合”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历程之中是一个比较有深刻技术内涵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指引着市场的改革,并且在我国传统媒体改革中的热度一再攀升。备受瞩目与争论的“媒介融合”是通过在互联网新闻传播要求指导之下,进一步对新闻的样式进行修改。一系列的官媒专题报道传递出官方媒介正在向媒介融合发展的信号,尤其是在2017年的报道中更是强烈。本文将以此分析媒介融合情况下官媒融合新闻的应用及发展路径。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官媒;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23-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15458581.html,ki.11-4653/n.2018.09.006 文/邹佳琦 王新宇 詹慈媛 1.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1.1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特征 融合新闻报道,是指在互联网新型技术指导下,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语法规则”进行的重塑,这是传媒全球化所推动的媒介融合所衍生出来的新式报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融合新闻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1.1.1多媒体化呈现新闻信息 新闻融合是建立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多媒体化的新闻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信息,同时,也是将多媒体享受提供给用户。通过媒介的融合,多媒体手段为基础的融合新闻使得新闻传播的过程更加人性化和高效化,并且通过文字、图片(新闻照片、新闻漫画和新闻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传达新闻信息,有着更强的趣味性。 1.1.2媒介元素运用具有交融性 在媒介元素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通过对文字的深度价值、音视频的形象亲和力、互动设置的沟通便捷等相关优势的借助,新闻信息得以更好的传播。媒介元素的交融并不是将所有的媒介元素杂糅在一起,而是针对实际情况对媒介元素进行使用,以此进一步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 1.1.3注重互动、服务和用户体验 融合之后的媒体平台,集百家之长,并以其互动性著称。通过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中各项媒体的运用,让客户能够进行意见发表、内容创造以及信息共享。与此同时,新媒体对用户互动性的重视,进一步使得用户进行内容创造这一过程得到保障。新媒体时代“受众”逐步转变为“用户”,显著地提升了其地位。2.官媒运用融合新闻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正是这一趋势,给传统的传播方式与媒体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各路媒体为了在数字化时代中脱颖而出,纷纷采用了媒体融合这一手段,官媒亦是如此。 传统的媒体技术与传播途径所承载的新闻是比较单一的,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合到了新闻表达与传播之中,这就为官媒进行融合新闻这一转变创造了条件。融合新闻有两个特点:一是全方位;另一个是全过程。融合新闻在多种媒介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对新闻内容进行由内而外的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融合新闻有效地展示了新闻事实各个节点以及重点细节,以此将新闻的全过程展现给客户。 融合媒介手段在官媒中的采用,将有效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并且在对新闻传播不断优化的基础上,有效对新闻事实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正是如此,造就了融合新闻的真正价值。 3.官媒融合新闻案例实践及实际收效分析 2017年10月1日,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的重要节日,为积极响应民众的爱国热情,中央官方媒体在对此进行专题报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的突出效果,引导民众通过H5产品、爱国主题游戏和视频直播方式积极参与到节日中来。 3.1案例实践 3.1.1 H5产品 H5产品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结合的产物,由于其相比较于传统传播通道的显著技术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05T10:59:09.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刘峰华 [导读] 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刘峰华 身份证号码:45098119xxxx222312 摘要:近年来,通信工程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信工程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是通信工程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网融合;经济性;技术性;发展趋势 前言 多网融合技术在我国通信工程内部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之间的相关障碍,而且能够使得整个通信工程的项目过程得以更好地完善。由于其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众多优势,应用于通信工程中还能够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已成为通信工程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多网融合技术概述 多网融合是指在宽带信息网中,将光纤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将子系统包括管理和监控、安全防范等等网络控制直接接入,或在信息网中间接转入,以IP作为协议的基础,通过各种系统和技术的联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的分析和管理。换言之,就是通过管理合并各种子系统,对其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信息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从通信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多网融合技术来调整通信玩过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全面综合和融合通信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和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多网融合技术通过接入融合通信网络的插口和地址完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融合。在通信工程中实现多网融合,必须要处理通信网络中的IP协议,如果IP协议不能快速接入,那么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也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通信工程中进行多网融合,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来实现多网融合,充分发挥出多网融合的目的和效果。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是今后通信网络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全面结合当前的通信工程系统需求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选定目标,统一规划,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的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 多网融合的主要内涵体现为在应用和管理过程中将多种技术和系统实施有效的联合,进而在数据分析和管理方面达到统一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使不同的子系统实现统一化管理,能够对融合后的信息实施统一传输,最终在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多网融合的实现对通信工程而言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两点:首先,与通信工程相关的各种具有差异性的子系统在数据和管理方面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展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地址和插口的接入融合是成为多网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多网融合要想真正实现,完成对不同子系统信息的有效分析,IP协议的接入一定要保障。这成为衡量网络融合效果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从形态和形式两方面重视做好多网融合十分关键,这样才能保障多网融合最终取得实效。 三、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1、多网融合的经济性 通信工程是一种结合电子信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通信工程具有集成化、综合性、复杂性的重要特点,设计开发一个完成的通信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果想要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我们首先要考虑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实践分析,和传统的通信工程相比,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多网融合技术,能够节省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资金投入,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将子系统的控制网和网络信息网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了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资金投入,还简化了通信工程开发设计工序,具有其他通信工程技术没有的优势。因此基于多网融合通信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多网融合的技术性 1)提升功能。由于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具有优势,优势表现在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将通信工程中的每个系统结合。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可以节约通信工程的成本和商业占地面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多网融合技术的提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依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工程进度,分批建设和实现智能化系统。这样方便调整和更正漏洞,减少了通信工程开发商的投资压力,为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2)增值服务。与传统通信工程的应用技术相比,多网融合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中逐渐产生出越来越丰富的增值服务功能。这些功能被广泛应用在相关的各个领域,为用户带来新体验和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通信系统。 3、提升通信工程网络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联网应用模式、电话应用模式、电视应用模式等传统网络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但受其之间不兼容性的影响,通信资源会受到极大的浪费,而多网融合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可以有效的提升各种应用模式之间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提升通信工程的资源利用能力。另外网络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当通信方式和网络硬件模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时,通信工程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发展速度和整体性能等方面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为通信工程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信工程自身特性决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网络应用类型间的资源共享。 四、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不足及防护 多网融合技术有着如此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通信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直接接入宽带信息网存在安全隐患。

辩论赛网络使人疏远-靠近

辩论赛网络使人疏远-靠近

正方辩词:网络是人们更疏远 正方一辩陈述: 主席,评委,大家好!网络盛行的时代,英特尔不仅抓住了大学的学府,也深深的腐蚀着中小学的健康。网络,有它优秀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否认的是,它一样也是一切罪恶的同僚。很多人沉迷于人机交流,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而你的电子邮件怎能比得上你亲自为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擦擦后背揉揉肩来得真切、来的亲密呢?所以怎么就能说网络使人亲近了呢?这就是:网络使人疏远。 我们阐述了网络的便利性,我的阐明如下 一,网络的先天因素决定了它无法提供诚信发展的沃土,就是这样的虚拟性和欺骗性,造成人的心理戒备。使得网络交流都带有欺骗性,人与人之间也都随之带上假面具,所以在现实生活人们的责任与感情在网络世界里极度的被淡化,就是这样交流如无源之水,网络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疏远。 二,根据调查显示,上网的时间增长,网络用户的语言能力会出现障碍,用击键代替说话,久而久之,说话自然不灵活,口语表达能力下降,们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事例、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由于长期沉迷于网

以有网千里来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是千里姻缘一网牵。这些都无可辩驳地说明网络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它使世界变得没有了“国界。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阐明我方的观点: 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实现资源共享。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 第二:从汶川大地震到日本大地震,全世界人民都通过网络发扬了互助友爱、团结和互表关怀的精神。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就像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通过网络在弹指之间和家人、朋友取得联系,联络感情!所以说网络使人亲近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网络的出现,打破世界隔阂、文化樊篱!通过网络我们就能感受五彩缤纷的异国风情!也就是因为网络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得到一个飞跃.这就

传统纸媒的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目录 摘要....................................................................................................................... I 引言 (1) 一、相关理论研究 (1) (一)新媒体概念界定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3) 二、传统纸媒面临挑战及原因分析 (4) (二)传统纸媒面临的挑战 (5) (三)传统纸媒深陷困境的原因 (6) 三、案例分析:传统纸媒的成功实践 (7) (一)M报业集团简介 (7) (二)M报业集团新媒体营销的SWOT分析 (7) (三)M报业集团新媒体营销策略 (8) 四、品牌纸媒的实践带给全国纸媒的启示 (10) (一)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核心竞争力 (10) (二)优化巩固主渠道,搭建新渠道 (11) (三)明确市场定位,紧抓目标读者 (11) (四)探索“借壳还魂”,借助新媒体推广 (12)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传统纸媒的新媒体营销策略 [内容摘要]新时期,伴随着网络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媒体的发展前景巨大,相应的传统纸媒市场被抢占。基于传媒环境的变化,传统纸媒既要探索与新媒体和谐共生的道路,也要关注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媒体营销,有意识地利用新媒体在自身营销上寻找机会。本文基于相关理论,立足于实践,分析传统纸媒面临挑战及原因,并通过传统纸媒的成功实践案例,对传统纸媒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从中得到品牌纸媒的实践带给全国纸媒的启示,以期为相关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探讨。 [关键词]纸媒营销;新媒体;营销策略 引言 现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推进倡导创新,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的势头接踵出现,导致许多传统行业和产业的发展收到了空前的打击,纸媒就是其中之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现在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发展及其迅速,使纸媒这种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媒体,尤其是对于报纸来说,它们的发展深受限制。老报纸停刊、品牌纸媒转型,各种消息蜂拥而来。为什么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对纸媒的打击会如此的巨大?是互联网的发展过于迅速还是传统纸媒的运营方式的问题?难道是市场、战略、渠道建设、市场营销策略方面的缺陷导致我们的读报风向从互联网的时代脱轨了?及时是这样,仍然有一些传统纸媒分析利弊,全力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积极应对社会的飞快变化,使自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候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报纸发行数量持续飞快上涨,这又是为什么? 可见,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也并不是毫无生机可谋的,借助新媒体的东风也可以使自己更适应新时代,实现自身的发展。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的传播方式和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新闻学 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 代星郭继远 【摘要】媒体融合面临获取用户和盈利模式创新的双重挑战。本文以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从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拓展创新媒体的服务功能、重构新闻生产方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四个方面解析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生产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诸多挑战。第一,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覆盖面有所变窄,以网络为传播介质的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网络电台大大拓展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第二,传统媒体由专业记者生产的新闻信息产品因版面、时段限制,难以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垂直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大众点评、淘宝等基于朋友圈及地理位置的UGC类(用户生成内容)生活服务信息在用户需求占比越来越高。第三,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展示类广告模式,受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效果营销、大数据营销的挑战,广告主更倾向新媒体。第四,传统媒体的采编、纸张、发行等成本越来越高,其商业模式无法突破传统的成本收益曲线,而新媒体网络规模越大,传播成本越低,价值不衰减,形成了新型的商业模式。前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对用户的获取,迫切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渠道融合与内容创新:后两项挑战,可归结为商业模式。 身处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无论是从巩固和提升舆论传播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出发,还是革新图存,上述用户与商业模式的解析与重构,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都成为传统媒体迫切而紧要的任务。近年来,湖北日报传媒集

团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集团各类报刊期发量超过1300万份,新媒体日均受众突破3000万,传播能力明显提升,媒体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开端。 一、拓展获取用户的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用户获取信息渠道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不仅报纸等传统媒体,甚至PC端的门户网站也同样面临挑战。如国内用户量最大的腾讯网,日均用户突破1亿用了7年,其腾讯新闻客户端依托微信的渠道优势,突破1亿用户仅用了7个月。从2008年前后的移动浪潮开始,移动端人口碎片化,内容被分散到不同的渠道。谁掌握用户获得内容的渠道,谁就具备移动端的入口能力。“渠道为王”,需要传统媒体具备认知.也需要建立多渠道内容分发平台的能力。 (一)拓展传统发行渠道,提升党报主流舆论影响力。 检视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传统媒体仍然是最权威的信息平台和渠道,仍然拥有一部分稳定受众,其线下发行渠道通过运营仍有一定空间,绝不能轻言放弃或放松舆论阵地。2012年以来,湖北日报连续4年改版创新,改革党报发行体制机制,党报的舆论引领力大幅提升,成为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的固定选稿基地,湖北日报发行量也从21万多份增至63多万份,其中市场发行通过与传统连锁终端的渠道整合,从零起步到近20万份,总发行量与市场发行量均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列。发行量的大幅提升也大大激活了广告市场,对比全国纸质媒体广告增长乏力甚至下滑现状,湖北日报广告逆势上扬,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 (二)丰富媒体产品形态,拓展传播渠道。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曾发龙,罗 帆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介绍了目前几个运营商独立承建室分建设模式和从模式的扩容性、成本性和维护性探讨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从室 分多网融合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和共享AP 四方面论证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可行性,并结合工信部共建共享的要求,提出了几种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模式。关键词:LTE ;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共享AP ;POI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3)01-0224-02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由2G 向3G 、4G 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GSM/EDGE 、CDMA/EVDO2000、TD-SCDMA 、WCDMA 、WLAN 和LTE 等网络,涉及的频段有800MHz 、900MHz 、1800MHz 、1900MHz 、2000MHz 、2300MHz 和2500MHz 。目前,室分系统是由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独自承建各自网络并长期共存。在网络建设不断扩展和城市建筑物不断升高的同时,移动覆盖深度和KPI 考核要求,越来越多的小区需要建设室分。而且在室分建设过程中,由于建筑物存在的竖井空间有限,馈线路由固定、美观等因素制约,导致室分建设的难度加大。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2010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 施意见》[1] ,文件要求电信、移动和联通要共建共享相互之间的基础设施、电源、杆路等资源并提出相关考核要求。所以探讨三家室分融合建设方案就越来越有必要。 1目前室分建设模式 1.1中国移动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移动建设主要模式为:先经过两级合路。第一路为2G+TD-LTE ,第二路为TD-LTE+TD-SCDMA 。WLAN 在末端馈入GSM 一路。 1.2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最简单,经过两级合路,先是CDMA 和EVDO 合路,WLAN 在末端馈入。 1.3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也比较简单,经过两级合路,先是GSM 和WCDMA 合路,WLAN 在末端馈入。 2目前室分建设模式的问题 (1)一个室分站点由三个运营商分别与业主协调,进行重 复建设,导致电和天馈线等资源的重复应用。 (2)建筑物竖井等空间本来有限,而且经过三个运营商重复建设,一方面施工协调困难,另一方面也极大影响建筑物美观。 (3)由于三个运营商独自建设室分,没有统一协调,导致互相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3室分多网融合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3.1干扰分析 由于WLAN 一般在末端接入,其他系统信号在末端时,信号下降很快,一般只有15dB 左右,再与WLAN 合路,各系统与WLAN 发生的干扰已经很小。所以本节主要讨论的是CDMA800、GSM900、GSM1800、WCDMA 、TD-SCDM 和TD-LTE 各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 对被干扰系统有三种性能损失[2]需要在多网融合时考虑:接收机灵敏度降低、接收机过载和互调干扰。这三种性能损失对应干扰主要是: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为了将性能损失降到最小而不修改现有发送和接收单元,在多网融合室分系统建设时各系统之间的隔离度是必须考虑的。 系统同址站间相互干扰计算相关重要射频器件主要有: 有效的宣传,有的甚至不去宣传,在一个地区大规模建设基站,使得不了解辐射问题的人,产生了一些意见和投诉。也就近一步使得基站被认为会破坏生活环境,从而造成设备的丢失。 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民众了解基站的目的与作用。移动通信网络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来服务的,而不能仅仅只理解为企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做出的适当的行为。基站的建设应该通过运营企业来严格地完成,在建立基站的时候,要与百姓多沟通、多宣传,对于有基站建立在内的小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 3.2共同使用一个站址 在我国,基站的数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现在我国提倡的是节约型的社会理念,对于无线基站共同使用,是构筑未来 城市发展宏伟蓝图的需要。基站共址其本质就是为了节能环保,对城市的建设减少一定数量电磁波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减 少基站过多所带来的信号过乱的现象,这样能够更好地节约频率资源,优化城市的环境,使得城市的无线通讯方面更加和谐。 3.3建立基站的美观化 对于基站的外表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处理,来达到美化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建筑在居民小区内的基站,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居民对于电磁的恐惧,也可以使基站的寿命相应地延长。 作者简介:张伟博(1978-),男,安徽涡阳人,研究方向为工程现场管理;周潇(198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 网工程设计及优化。 2013年第1期(总第123期) 2013 (Sum.No123)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回顾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样几种可喜的变化。首先,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蓬勃发展,不断扩张壮大。不仅印数增加、受众扩大、影响力提高,而且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出现了一批报业集团、出版集团、新闻集团。其次,新媒体、新媒介急速发展,虽然新兴媒体目前还不能与传统媒体并驾齐驱,但增长速度让人不敢小视,互联网、手机短信以及大屏幕等各种媒介呈现暴发式增长态势。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优势仿佛荡然无存。没有了互联网的巨大信息量,有限的报纸、杂志版面只能刊登有限的信息。纸媒对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新兴媒体相比较而言也不具有优势。信息的较少选择、信息更新速度慢也让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放弃了对纸媒的使用。这是纸媒发展的症结所在,也是纸媒发展的优势所在。报纸、杂志这类传统媒体没有新兴媒体所具备的量大、速度快的优势,但这并不表明纸媒就会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失去竞争的优势。相反,当新兴的事物经历一段发展以后就会出现物极必反的征兆。 面对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纸媒仍能在其中屹立不倒,主要有以下优势。总之,信息传播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传播环境和媒体经营环境。面对新媒体的经营和传播挑战,传统媒体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在新的激烈竞争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实现新的发展。 (一)传统纸媒的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传统纸媒面对新媒体并非只有挑战。我们要看到传统纸媒的优势和面临的新机遇,寻找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道,推动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条件下传统纸媒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还有2010年“4.13”玉树大地震,就对主流媒体尤其纸媒客观、深度、权威报道给予了深刻的考验。对于设备复杂的电视媒体而言,灾情实况只能通过远距离的拍摄和报道进行传播,而纸媒记者在克服险难重重的情况下,深入灾区中心,用照相机和原始的纸、笔,写下一篇篇客观真实而又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主流纸质媒体记者发回的报道,成为各网络媒体争相刊载的信息来源。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纸质媒体等借助自己作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继续在策划选题、报道相关信息上为灾区人民和关心灾区重建的人们提供详细、权威的报道。这些正是作为传统纸媒的优势之所在,也是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 笔者对2008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的《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关于救灾重建报道的简要统计,并与报业集团所属的网站及“云网”进行内容的对比,发现有接近87.6%的网络相关报道来自纸媒的信息内容。同时,云南新闻摄影网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纪实”摄影报道图片,几乎全部来自云南各地的纸媒。 虽然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和技术方面被新媒体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是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新媒体在短期

网络使人更亲近疏远经典辩论赛完整辩词

网络使人们更亲近/疏远 正方一辩:评委、主席,大家好。 从前人们是天涯海角各一方,而今人们却可以有网千里能相会,从前即使是小国寡民,人们也是老死不相往来。而今人们却可以千里姻缘一网牵。网络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通讯脉络,它的出现使人与人除了正面交谈以外,还多了一种通讯管道。它的出现让人们的关心产生了量与质的改变,更亲近。从宏观而言,指的是全球人类减少隔阂,增加了解;从微观而言,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一种情感转变。因此,今天对方必须论证网络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了隔阂,建立起了种种藩篱,并使得好朋友反目成仇,如此对方的立场方能成立呀。而我方将从两个层面来论证立场。 第一,网络的出现,使人们便于沟通。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所有资讯,都可以在网上快速流通。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当所有的医学专家通过网络共享生机,为患病者朱丽而做出友善努力工作的时候,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说是网络让人与人之间更疏远了呢。从华东水灾到印尼华人惨案,再到科索沃危机。全球人类都通过网络发扬互助友爱的精神,互表关怀,在个人联系方面,网络让人类减少了时空的限制,让人类可以自由加强个人联系。今天我们留学在外,但是却可以在弹指之间和家人取得联系。 第二,网络提供了广大的交流空间,让人们呼朋唤友,无论是文教还是科技,人们都可以在网上寻找到知音。站在历史的这个角落之上,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之上,我们回首过去,看到网络就是让人们更加亲近,更加熟识,而我们展望未来还可以看到人类将与网络更加亲近。谢谢! 反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 首先,刚正方一辩告诉大家,我方的观点是“网络使人们更疏远”,那么她要我们论证朋友如何反目成仇,这和疏远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对方辩友不要夸大辩题。其次,对方辩友说她没有去过澳门,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澳门的一些有关信息,可是对方辩友,我与你一面都没见过,你我之间如何通过网络亲近呢?刚才对方辩友洋洋洒洒,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方面交流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是人际关系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交流主要有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两大类,而目前网络上的交流多数是信息交流,可是我们都知道,所谓亲近与疏远的问题,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与思想感情的亲疏问题,而网络又怎么能千斤重担一肩挑呢?马克思说得好,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网络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它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