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南农专硕考研农业生态学复习纲要

南农专硕考研农业生态学复习纲要

南农专硕考研农业生态学复习纲要
南农专硕考研农业生态学复习纲要

《农业综合知识一》农业生态学

重点章节已打上√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6、生物组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非生物组分为: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8、生态系统的结构系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

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与特点。

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10、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3大功能

11、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1)按环境分: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2)按人类干预程度分: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

第二节

1、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

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结构系指农、林、牧、渔、副(加工)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

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

4、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功能:(1)能量流(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

1、农业生态系统生物构成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立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7、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特征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8、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9、农业生态系统服从的规律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10、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

√第三章生物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又是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本特征: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即种群的共性,而个别种群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适应特征,不包括在此范围内。

3、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

1)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2)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大小: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内某个生物的个数的总数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4、种群的遗传特征

5、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

1、种群增长模型的典型类型:几何级数增长、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谛(S型)增长

1)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中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

2)种群的指数增长:在无限坏境条件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定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

3)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坏境下,由于种群数量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增长是有限的。坏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

逻辑斯谛曲线5个时期:

A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种群个体数量少,密度增长缓慢

B加速期随个体数的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

D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E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A许多相互作用的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B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C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1、种群增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 J型和S型增长均可见到,J型增长可以视为是不完全的S 型增长

2、季节消长:自然种群数量变动存在着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的差异

3、不规则波动:波动无周期性,数量也极不稳定(例子马世骏研究东亚飞蝗在我国大发生)

4、周期性波动:例子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5、种群的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爆发

例子农业生产中最闻名的爆发是害虫和害鼠

6、种群的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个水平上

7、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即种群衰落,甚至死亡。个体小,出生率低,生长慢,成熟晚的生物,最早出现此种情况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二、种群的空间动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1、种群对空间的需求:组成种群的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一定的空间

2、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格局及其位置上的变动情况

迁移和扩散是种群中个体在空间上的变动情况的表现

3、迁移和扩散:指种群中的个体因某种原因从某分布区向外移动的现象

迁移和扩散的原因:

1)种群密度过高使随拥挤效应出现的种群压力和进攻行为加强,这是引起扩散和迁移的主要原因

2)种群等级低及领域性弱的个体常被排挤,它们只好去寻找高等级个体未占据的、条件较差的栖息地

3)幼体长大以后被亲代驱逐出去而引起迁移

4)自然扩散也是许多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生态特征

扩散的方式:迁出、迁入、迁移

三、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分散利用和共同利用

按集群的稳定性可分为:暂时性集群、季节性集群、稳定而经常性集群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1.改变小气候

2.共同取食和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3.共同防御天敌

4.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和幼体的发育

三、种群波动的原因

1.非密度制约:与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来源

2.密度制约:原因

1)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 2)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对心理抑制使种群不能繁殖过多3)捕食者与猎物者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 4)治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

四、种群波动的调节

1.密度调节: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2.非密度调节: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

3.种内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

五、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

1、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有r对策和k对策

A适宜r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率高,具有较大扩散能力,适应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的生态特征

B适宜k对策的生物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有较大扩散能力,但有较前副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

C适宜r-k对策的生物具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产品产出的特点(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属于中间类型)

2、R - C - S –生活史式样

干扰型(R)指资源丰富的临时生境的选择

威胁忍耐型(S)指在资源胁迫生境中的选择

竞争型(C)指在资源丰富的可预测生境中的选择

与上述三种生活史式样相一致的可能资源分配方式,

R -主要分配给生殖,

C –主要分配给生长

S –主要分配给维持

第四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一、种群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中性作用

2.竞争:直接干涉型

3.竞争:资源利用型

4.偏害作用

5.寄生作用

6.捕食作用

7.偏利共生

8.原始协作

9.互利共生

二、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

三、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与寄生化感作用

四、种群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第四章生物群落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与特征

一、生物群落概念: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具有一定的外貌

3.具有一定的结构

4.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

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三、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组成 1.生态优势种 2.亚优势种 3.伴生种 4.偶见种或稀见种

数量特征: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包括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体积、重量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多度、密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

2.种的综合数量指标: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

有关多样性的指数(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发生的成层现象

1、陆生植物群落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和湿度,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

2、水生生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食物和氧浓度的质量分数

3、群落垂直方向层的分化主要取决于植物的生活型

生物群落的成层性使单位面积内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产生更多的生物物质,同时以复杂的营养结构维持着系统的相对稳定,为人类合理栽培作物群落提供了可贵的依据。如鱼的分层放养

二、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的差异性,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造成群落不同水平分布型的原因,主要是群落所处的环境,如土壤、温度、湿度、阳光及植物等方面分布的不均匀作用、物种的生殖特点、种间相互关系作用以及种的分工合作程度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作物、果树、树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及产量有重要影响

三、群落的时间结构:由自然环境因素的时间节律所引起群落各物种在时间结构上相应的周期变化

常常把群落的时间结构称为时相或季相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

四、环境梯度与群落分布

环境梯度一般包括海拔、温度、湿度、土壤、风与光等因素

五、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抑制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在海洋和陆地的交接处即海岸带和三角洲地区,边缘效应应更加明显,人们利用边缘效应,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处,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充分利用水陆交接处的边缘效应发展滩涂养殖,生产海带、紫菜、裙带菜、石化菜和各种贝类、鱼、虾等,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

第三节生物群落中的生态位

一、概念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是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基础生态位)

二、生态位理论

(一)生态位宽度也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指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二)生态位重叠和竞争

1.竞争排斥原理:自然界对环境要求很相似的两个物种大都不能长期共存,为食物或生活资源而竞争迟早会导致竞争力弱的物种部分灭亡或取代

2.生态位分异:对环境资源的不同利用使得不同的物种同时存在于同一区域,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分异

3.生态位重叠: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像

三、生态位理论的应用

生态位理论表明:1.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

2.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营养或年等生态位的分异和分离

3.群落是一个生态位分化了的系统,物种的生态位之间通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重叠现象,只有生态位生差异较大的物种,竞争才较缓和,物种之间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在水域进行立体养殖,利用林果冠层下的空间种植药材,培育食用菌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原因

(一)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在用3个特征定义描述:1.演替是群落发展有顺序的过程

2.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

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定点

(二)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外因和内因

1.外因演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生物群落的演替(气候性、土壤性、生物性和人为演替)

2.内因演替:在生物群落里,群落的成员改变着群落内部环境,而改变了的内部环境反过来又改变着群落的成员

二、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级群落

(一)原生演替:指的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旱生演替:从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原生演替

1.旱生演替系列(地衣群落阶段、苔藓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木本群落阶段)

2.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二)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

1.次生演替的速度次生演替系列中的各个阶段,演替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

2.次生演替的趋向当引起次生演替的外力作用停止后,群落一般都人趋向与恢复到受破坏前原生群落的类型,但在质量、层次结构和群落生境特征不完全一致

3.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完全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持续的时间

次生演替的性质及特点一般决定于:

1.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方式,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2.原生群落受破坏的面积

3.次生植物群落中对原生群落的生物成分和土壤特性的保留程度

4.生物繁殖体的种类、数量、距离和来源

5.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及地形状况

(三)顶级群落

顶级:群落演替系列最后的稳定阶段

顶级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稳定群落

顶级群落在理论上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

2.它的结构和组成已相对恒定 4.顶级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3.有机物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

三、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

1.群落的能流特征

2.群落发展与物质循环

3.群落的营养结构

4.群落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5.群落的稳定性

四、控制演替的集中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5、人类的活动

五、顶级群落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对撂荒地植物被演替的控制

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的利用

3、模仿群落演替的人工模拟群落

4、建立仿自然演替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5、农田杂草防除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一.概念

1、环境: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能量,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生态系统中有生态因子和生存因子。

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有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生物因子三大类。

生存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自然资源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可作为原料和能量输入系统并能在系统中转换为生物产品的因子。

二.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的作用:包括光,温,水等气候因子的生态作用,土壤自然体、土壤化学和土壤物理的生态作用。

A.气候因子

(一)光的生态作用:体现在光质,光量(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三方面。

对植物的作用

1.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大,分化,体积增长,重量增加关系密切;可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对植物繁殖影响很大等

2.光照时间:日照长度对植物繁殖特性有影响;与植物分布和起源有关系;对植物休眠,地下储藏器官形成有影响。

对动物的作用

1.光质中可见光对动物的生殖,体色变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2.光照强度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具有重要影响。

3.光照时间对动物繁殖存在不同作用。

(二)温度的生态作用

温度的节律性: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且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有规律性的,称为温度的节律性。

1.温度及其变化对生物的分布体征有重要作用。

2.温度影响生物体内生理生化反应。

在一定范围内一般每升高10。C可使生物反应速率增加2-3倍,这叫范特贺定律。

把维持生物正常生育的最高温度称为最大有效温度:使各种生物作用反应速率进行的最快的温度称为最适温度。

(三)水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表现在;①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②水作为溶剂,参与生物代谢;③水硬性生物产品的品质。

2.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影响。3.水可对生物分类、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

综合以上所得,气候因子与生物的关系表现在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生长发育、数量分布、和质量特征等不同方面。

B.土壤因子

土壤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自身、土壤化学、土壤物理性等对土壤生物区系及其分布的影响。

(一)土壤自然体的作用

1.是许多生物的栖息的场所。2.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3.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4.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二)土壤化学性质的生态作用

PH值的作用:

1.直接影响植物代谢。2.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3.对植物病害加以控制。4.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移与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植物生长等,都与PH值有关。

有机质的生态作用: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其次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可调节土壤物理性质及生物状况。

矿物元素的生态作用: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土壤的理化性质

1.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影响有: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扎根出苗;制约土壤盐类的溶解度、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

三.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性:综合性、主导因子性、同等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直接性、阶段性。

四.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从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归纳出环境与生物的关系表现为媒质关系和基底关系。

1、环境与生物的媒质关系

媒质:介质/媒介物,是一种与生物直接接触,包围在生物体四周的物质,水和空气是最基本的媒质。

2、环境与生物的基底关系

基底:指可供生物居住和活动的物体表面,与媒质有异同。

生物对基底的反应:向性与趋性、向触性、驱触性。

第二节.生物的生态作用

(一)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作用和影响。

1. 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2. 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

3. 提高了土壤质量。

4. 对土壤覆盖层的影响。

(二)森林的生态作用(最大的初级生产者)主要作用:

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 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 净化空气、防止污染。

5. 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 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三)淡水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作用)

吸收水中各种矿质养分,保持水土的洁净程度,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形成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四)草原、草山生物的生态作用

主要生物:天然牧草、人工牧草、草食牲畜,还有多种其他动物、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作用:改善土壤、增加植被覆盖度、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五)农田生物的生态作用,对无机环境产生影响

1. 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 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3. 对农田气候的影响。

4. 对净化环境的作用。

(六)生物因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 生物因素对某个物种的影响,只涉及种群中某些个体,很少情况下,才出现一个地区种群的全部个体被某种生物取食的现象。

2. 对于生物种群影响的程度常与种群的密度有关。

3. 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复杂,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4. 生物因素直接涉及到两个物种/与邻近密切相关物种之间的关系。

(七)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P107

1. 最小因子定律。

2. 耐受性定律。

第三节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1、生态适应性: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的一种表现。

2、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

3、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要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类群,称生态型。

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一下的分类单位。

生态型有: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5、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行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型,称生活型。

生活型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划分的,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分类型:1.浮游生物;2.土壤微生物;3.内生植物;4.一年生植物;5.水生植物;6.地下芽植物;

7地面芽植物;8.地上芽植物;9.高位芽植物;10.树上的附生植物。

6、生境和生态位

A生境:某一生物种群/生物群,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该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生境。(从生物生存的小区域方面来考虑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概念

B生态位: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类型:基础生态位,现实生态位,空间生态位。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1、能量:作为一种做功的动力,根据是否做功,可划分为动能和潜能。动能:正在做功的能量;潜能:尚未做功,但具有潜在的做功能力的能量;

2、生物化学能:储存在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潜在能量。

3、热能:一种广泛见于不同能量做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4、人工辅助能: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所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农药、饲料等。

人工辅助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强化和辅助生态系统中生物对太阳能的固定、转化、流动、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6、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连接起来的一个序列,组成一个整体,像一条链索一样,这种链索关系就被分为食物链。

食物链的三种类型:(1)捕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7、营养级: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也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

8、食物网:生态系统内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互相联结的―网络‖,这种网络称为―食物网―。

9、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与流动途径: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根据化学潜能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种不同的能流路径。

第二节能量流动与转化的基本定律

(一)热力学三个基本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被传递,在不同的形式中被转化,但数量上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即能量在转化过程中式守恒的。、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

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都是能量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的衰变过程,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过程。

3、熵与耗散结构

熵定律:一切自发过程总是向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耗散结构:利用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等不断地支换,使趋向和混乱状态的系统变为有序和稳定的状态叫耗散结构。

(二).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生态学研究中用以反映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生物个体数量、实物量和能量比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生态金字塔理论对提高能量利用与转化效率、调控营养结构、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林的曼效率与生态效率定律P125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

1、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

2、次级生产:指消费者、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的过程,这些利用初级生产量实现了能量再一次储存和积累的异养生物被称为次级生产。一.初级生产

1、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过程表示为:6CO2 + 12H2O + 太阳辐射能→C6H12O6 + 6H2O + O2

2、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内(年、小时、分等)、单位面积上(hm2、m2)初级生产积累的能量或者于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力(量),或称为第一性生产力(量)。二.次级生产

1、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1.营养级之间能量利用效率(或消费效率)

2.营养级之内的生长效率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辅助能

1、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包括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两类。

2、生物辅助能:来自于生物有机物的能量,如劳力、畜力、种子、有机肥、饲料等,称为有机能。

工业辅助能:指来源于工业的能量投入,也称为无机能、商业能、化石能,包括石油、煤、天然气、电等含能物质直接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工业辅助能,以及以化肥、农药、机具、农膜等本身不含能量,但在制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的物质形式投入的间接工业辅助能。

一.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能流分析是对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转化、散失过程的描述,一般多采用的是模型图解决法。进行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的几个步骤:

1.确定系统的边界。2.确定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3.确定各组分之间的实物能量流动或输入输出量。4.将实物量换算为能量。

5.绘制能流图。6.能流分析。

二.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

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

作用:以能值为基准,可以衡量和比较生态系统中不同等级能量的真实价值与贡献,能值分析把生态系统或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用统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能值分析的方法步骤:1.资料收集。

2.能量系统图的绘制3.编制各种能值分析表

4.构建系统的能值综合结构图5.建立能值指标体系

6.系统模拟7.系统的发展评价和策略分析

三.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

1.扩源

2.强库

3.载流

4.减耗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生物地化循环:地球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

同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的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化循环。

2 营养物质循环:对生命活动比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通常称为营养物质

循环。

3 生物地化循环:由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属于闭合式循环)和生物小循环(时

间短、范围小、属于开放式循环)组成,可分为气相型循环(eg:碳,氮,氧,水蒸气,氯,溴。氟等)和沉积型循环(eg:磷,硫,碘,钙,钾,镁,铜等),存在库(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储存的场所。Eg:植物库、动物库、水体库、土壤库)和流(物质是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Eg:能流、物流、信息流)两种状态。

4 碳循环: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经过植物呼吸、动物与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

燃烧等各种途径返回大气。

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质量分数上升的直接导致的后果,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具有重大影响。

5 氮循环:氮以氮气形式储存在于大气中,通过生物固氮、化学固氮、降雨输入农业生态

系统,再通过挥发、淋失、反硝化等损失和农业产品输出系统。

6 磷循环:含磷岩矿经过风化和化学分解成为可溶性磷酸盐,供作物吸收利用;可溶性磷

在土壤中易被固定成为难溶性磷化物。利用率只有10%~25%

7 钾循环:主要储存在岩石圈,通常土壤中都含富含钾,但主要为难溶性钾,多雨地区由

于土壤中可溶性钾的强烈淋失,易出现钾缺失。

8 水循环——驱动力:太阳能。组成:大循环小循环

水的物理性质:具有可溶性、可动性、比热高

9 我国水资源利用特征:(1)水源的总供应不能满足总需要(2)过量开采地表水及地下

水,形成地上断流、地下漏斗、水位下降、下游水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河流干枯、地面下沉(3)破坏植被导致区域水平衡失调(4)用水效率低,工农业用水矛盾大

(5)水资源受污染日益严重

10 物质流动的特征:(1)生物量与现存量(2周转率和周转期(3)循环效率

生物量(现存量):某一特定观察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周转率R: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个组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0或流入的量F1占库存总量S的份额。周转率R=F0/S=F1/S

周转期:是周转率的倒数,指该组份的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

循环效率:循环物质Fc占总输入物质Fi的比例。是衡量生态系统的功能强弱的重要标志。

11 物质循环的过程:是物质由简单的无机态到复杂有机态再回到简单无机态的再生过程,

也是系统的能量由生物固定、转化和消散的过程。

12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平衡:养分循环模式由植物库、家畜库、土壤有效成分库组

成。动植物所需养分沿土壤→植物→动物→土壤的渠道流动,组成多环的循环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输入输出项目多、数量大,物质循环开放程度高。

13 有机质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1)有机质是各种养分的载体;(2)为土壤微生物提供养

分;(3)具有和硅酸盐一样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有助于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

14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循环平衡的途径:(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

及其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桔杆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15 物质循环中的环境问题:(1)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土壤——以矿石为原料的磷肥、锌肥、

硼肥等对土壤的污染,水体——地下水的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大气——NH3的挥发、沼气CH4、有机肥的恶臭、反硝化过程中形成的NO和NO2等);(2)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浓缩

富营养化: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引起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主要指氮、磷。

生物浓缩(生物富集):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第八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

1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管理的生态系统,既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属性,又有人工管理系

统的属性。

1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1)自然调控(反馈机制、多元重复调节);(2)人工调控

(直接调控、间接调控)

3 反馈——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正负反馈机制,能在不同层次(个体、种群、群落、

系统)结构上行使功能控制。

4 生态阈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

力(临界值)。外界压力包括:自然灾害、环境因素、人类的获取、改造和破坏等。

5 多元重复补偿:在生态系统中,有一个以上的组分具有完全相同或相近的功能,即在网

络中处在相同或相近生态位上的多个组成成分,在外来干扰使其中1个或2个组分被破坏的情况下,另外1个或2个组分可以在功能上给予补偿,从而相对的保持系统输出稳定不变。

6 直接调控:(1)生境调控——利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环境(2)输入输

出调控(3)农业生物调控——是指在个体、种群、群落个水平上通过对生物种群遗传特性、栽培技术和饲养方法的改良,增强生物种群对环境资源的转化效率,达到调控的目的(4)系统结构调控(包括确定系统组成在数量上的最优比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最优组合方式)

7 间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因素,包括财贸金融、公交通讯、科学文化、政法管理

等,通过经营者对生态系统产生调节作用的有关社会机制。

8 系统分析:是从系统的总体最优和实现系统目标的途径最优出发,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段

和方法,通过一系列步骤,对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包括分析、评价、最优化方案提出这3个步骤

9 常用的生态系统诊断方法:(1)物流和能流分析诊断法(2)指标诊断法(3)区域综合

诊断方法等

10 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具有活力、稳定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

在结构、功能上和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它们就是健康的,否则是不健康的

健康生态系统的特征:(1)不存在失调症状(2)具有良好的回复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3)对邻近的其他生态系统没有危害(4)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有支持推动作用

11 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1)人类活动(2)农业、化肥、重金属及环境化合物

(3)生物技术(4)生态入侵(5)其他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

12 生态入侵: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

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

13 生态系统健康的原理:(1)动态性原理(2)层级性原理(3)创造性原理(4)有限性

原理(5)多样性原理(6)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分原理

14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是一个多科学、多领域、多层次的总和管理问题,包括技术、

经济、政策、法律、公众参与、伦理道德等多方面

15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研究应同时包括生物学、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社会公共政策

四个范畴

16 评估的步骤:(1)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的诊断(2)设计标准来辨别是否偏离生态系统

关键参数变化的正常范围(3)生态风险评估(4)建立环境变化、人类健康、经济机会和公众政策之间的相互联系(5)健康生态系统的管理、示范和推广

17 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方法:线性规划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

18 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的组成部分:(1)约束方程(2)非负值要求(3)目标函数

19 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1)系统分析(2)系统的结构分析(3)建立数学模

型(4)模型模拟与政策分析(5)模型的检验和评估

系统结构的分析包括:(1)分析系统总体与布局的反馈机制(2)划分系统的层次与子块(3)分析系统的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定义变量(包括常数),确定变量的种类及主要变量(4)确定回路及回路间的反馈藕合关系

第九章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一、农业资源的分类

按其来源分

1、自然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包括来自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物质。

2、社会资源:指通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

源,如劳力、蓄力、农机具、化石燃料、电力、化肥、农药、资金、技术、信息等。

按其重复利用程度分

1、可更新资源,也叫可再生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主要针对化石燃料、矿藏等。

按其是否存留性分

1、可存留资源:如大部分流失性资源,石油、煤、化工产品、农机具等

2、不可存留资源,如太阳辐射、热量、风能、潮汐能等资源

3、半存留资源,这类资源兼有存留和流失两种性质。如土壤中水分和养分。

二、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合理利用

1、农业资源的整体性指向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2、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导致农业资源的经济利用

3、资源的可跟新性及其合理适度利用

4、社会资源的不可更新性及有效利用

5、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其科学利用

6、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其因地制宜的利用

第二节我国农业资源状况与合理利用

一、我国自然资源状况

水资源包括降水量、河川径流和地下水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1、资源少2、分不均3、过熟林多4、蓄积量低

草场资源我国是草源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人均不及世界的一半。

二、我国农业的主要社会资源状况

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

2、农业市场化比较差,农业市场发育不健全

3、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4、农业现代化装备中等

5、农业能源供应不足

第三节生态平衡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所维持的一种协调状态。

2、基本特征

1]一定时期内生物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与速度

3]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4]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3、农业生态系平衡的特点

1】平衡是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会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2】人们可以通过投入而改变平衡的结构,不断建立新的平衡

3】应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二、生态平衡失调

1、标志:在结构上的标志1】一级结构受损,原有的生产者从生态系统中消失

2】二级结构变化,生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层次结构变化等。

在功能上的标志1】能量流动受阻

2】物质循环中断

2、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1】自然原因,如气候条件突变

2】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1、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2、不超过生态阀值

3、巧设食物链结构

4、生态环境的人为调控

5、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第四节全球环境变化与农业环境保护

一、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气温的升高和高浓度的CO2的条件下,全世界的农作物产量可能与过去

持平。

2、臭氧层耗损,紫外辐射量增加的主要危害包括:1】使皮肤癌和角膜炎患者增加,也会

损坏人的免疫能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猛增。2】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例如光化学污染。

3、环境污染严重

4、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

观多样性,4个层次。分别代表基因水平,物种水平,生态系统水平和大尺度宏观系统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生态整体,人类依靠生态系统净化水、净化空气、丰腴土壤。可见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第五节农业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

一、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

1、目的:首先,可以为研究农业结构和布局奠定基础

其次,可以为科学地划分农业区域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三,可以为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农业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农业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原则:1、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实行长远与当前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服务。

2、运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3、深入分析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4、依据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和因地制宜、羊肠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评价制宜的

质量等级及其合理利用的方向和途径。

三、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1、方法:按时间分,分为回顾性分析评价,现状分析评价,预测评价三类

按要素分,分为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农业用水环境质量评价,农田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

2、内容:1】农业污染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

2】工业、交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第十章农业生态与持续农业

第一节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农业的负效应

1、能源过度消耗

2、水资源紧缺

3、生产成本增加

4、污染加剧

5、其他污染产生的负效应

总之,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弊端也暴露出来。客观地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农业发展的途径和生产方式也不会完全相同,农业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将是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向,但需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三、国外―替代农业‖

模式有许多种,代表性的有: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

共同特点:尽可能减少现代工业产品,减轻工业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维持能力,组织生产。也称生态农业。

四、中国生态农业

1、特点:1】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组合2】劳动密集型与经济密集型相结合

3】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4】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5】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整体优化功能

3、中国生态农业与外国生态农业的区别:1】外国生态农业主要是针对常规农业高投入、

高能耗的种种弊端,尽量减少外部能量的投入,充分挖掘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身循环和发展潜力,通过对资源及环境的有序利用和保护,实现农业持久发展。但是实践规模相当有限,产量及经济效益低,相对于发达国家这种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2】中国生态农业在思想上和做法上与国外生态农业不同。中国生态农业是以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3中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的生产体系。

第二节生态农业原理及技术

一、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填补生态位在农业系统中使用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在生原理

5、生物种群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二、技术

1】立体种植与立体种养技术2】有机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这是生态农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手段)

3】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4】再生能源开发技术5】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配合的生态治理技术

四、生态农业典型模式

1】低温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模式2】四体一位的―庭院生态系统‖模式

3】―种、养、加、能源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

第三节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一、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1、自然法则:1】地域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生态演替原则、生态位原则等

2、社会经济技术原则

3、美学原则

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

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的恢复技术

2、生物技术,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恢复技术

3、生态系统总体规划、设计与组装技术

第四节持续农业

我国的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培训课件

导言 0.1 复习笔记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它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 (1)人类对于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以及相关的许多抽象观念,是在各个古典文明形成的时期出现的。有关语言的理性思考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2)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古希腊的哲学家、古代印度的思想家等,都提出了对语言的一般看法,并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对语言的最早的理性认识。 2.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在各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承成为文化发展延续的重要途径。这些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要得到学习和继承,都需要语言方面的分析和解释。这样,在许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都出现了语文学研究,这是语言的系统研究的开始。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语言学三大发源地的成就 ①中国传统语言研究

a.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们所使用的古代书面语体被后人学习继承,称作文言文。直至20世纪初,正式的书面语一直使用这种文言文的形式。 b.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主要是分析汉字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②古代印度语言研究 a.在印度,文化经典主要是宗教典籍,所用的语言是古代的梵语。最初这些经典是靠口耳相传,后来由文字记载下来。 b.古代印度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这些宗教经典的解读。古代印度的学者在对语言一般性质的认识以及具体的语音和语法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西欧语言研究 a.古希腊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语文学非常发达,已经有了系统的语法研究成果。 b.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语言研究传统,形成了拉丁语的语法研究体系。 c.西欧各国有一千多年时间在正式的场合都使用古典拉丁语,语言研究主要围绕拉丁语进行,语法、修辞、逻辑成为学校传授的主课,编出了种种语法、词典和读本,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西方语言学。 (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 1.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不是独立的学科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 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 生态密 。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 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语言学纲要》考研复习资料全

语言学纲要》练习题参考答案 导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 2 ?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 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 学两个领域。 3 ?语文学: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 而研究语言的。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语言研究成为语文学。 4?小学”: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六书)、音、义开始,就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5?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与应用语言学相对。主要以语言系统的描写、语言运用机制、语言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填空 1 ?古印度、古代中国、古希腊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3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4 ?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 5 ?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语言的两个有限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中作为基本符号的语素和词在数量上是有 限的,把语素或词组合起来构成词组或句子的规则也是有限的。语言的这两个有限性是区 别言语活动的基本特征。 2. 言语活动的两个无限 言语活动是以语言为工具展开的交际或思维活动,其中作为这个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一- 句子,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长的,在数量上可以是是无限多的。 3. 大脑左右半球分工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脑主管语言、逻辑、书写及右侧肢体运动,而右脑主管色彩、空间感、节奏和左侧肢体运动。大脑两半球分工是人类特有的,但出生婴儿大脑两半球没有分工。 4. 非语言交际工具或副语言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参加进来。我们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称为副语言交际工具。副语言交际工具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 不足。 5. 辅助性交际工具 指的文字、旗语、电报代码等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交际工具。这些交际工具若离开语言 就不能独立存在。其特点是: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

农业生态学课件复习笔记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文明与支持这个文明的自然系统之间不协调,以致出现了不能持续发展的关。 3、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 4、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5、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7、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 不仅在“ 垂直” 方向研究特定地点上的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且在“ 水平” 方向研究异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把特定地点上的同质区域称为景观元素。 8、生态系统区别于一般系统的特点 ( 1 )组分上包括生物,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 2 )空间上有明显的地域性。 ( 3 )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规律 ( 4 )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各生态系统都是程度不同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9、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 农业生态系统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10、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11、农业生态学的内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3)农业生态系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的地域分布特点和规律 4)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各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 5)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规律和方法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农业建设

《语言学纲要》考研修订版考研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

《语言学纲要》考研修订版考研复习笔记和真题 0-1复习笔记 ―、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住质 (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L语言现红 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迴具有的现象,它是G早纳人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 (1)人类对于世界上的齐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以及相关的许多抽象观念, 是在各个古典文明形成的时期出现的。有关语言的理性思考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2)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古希腊的竹学家.古代印度的思想家等,都提岀了对语言的一股看法,并且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对语言的最早的理性认识。 2.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语言甞的三大发源地 在齐个文明的发展过程?l', I l f代文化典籍的传欣成为文化发展延续的重要途径。这些政 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若作要得到学习和继承,郁需姿语言方而的分析和解 释。这样,在许多有若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都出现了语文学研究,这是语言的系统研究的开 始。中国、印度和希腊一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足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语苜学三大发源地的成就 ①中国传统语言研究 3.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大域的文化典籍,它们所使用的古代书面语体被后人学习继承,称作文言文Q宜至20世纪初,正式的书而语一直使用这种文言文的形式。 b?屮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主要是分析汉字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②古代印度语言研究 a.在印度,文化经典主要是宗教典鉛,所川的语言是古代的梵语。最初这些经典是靠口耳相传,后来由文字记载下来。 b?占代印度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这些宗教经典的解读C占代印度的学者在对语言般件质的认识以及具体的语音和语法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C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2.物质流。3.信息流。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 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农业生物能够更加高效地转化出人类所需的各种农副产品3.结构与功能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组分又包含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组分。4. 稳定机制方面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建立了复杂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形成了自然的自我调节稳定机制,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发展农业生态系统因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结构变短,自然调节的稳定机制被削弱,系统的自我稳定性下降。 5. 生产力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较高的光能利用率。 6.开放程度方面两者均是开放性的系统,但农业生 态系统要高于自然生态系统。7.能流特征方面因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大量输入与输出的开放系统,系统内自我维持的能量很少。8.养分循环方面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养分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9. 服从规律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同时受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规律即双重规律的支配。10.运行的“目标”方面自然生态系统运行的“目标”是自然资源的最大限度生物利用,并使生物现存量达到最大;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目标”是使农业生产在有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1.食物链(food chain):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2.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类型:草牧食物链,腐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4)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能量和物质被暂时储存和停留的位置亦即每一种生物所处的位置(环节)称为营养级。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各个营养级逐级减少的原因[重点]:①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表一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类别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构成生物农业生物、人类 环境组分自然环境人工调控 系统稳定性高低 开放性封闭开放 净生产力低高 服从规律自然规律自然和经济规律 第二章 §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 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4、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他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5、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成、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很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 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之间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态型: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型的形式: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生活型:指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境:指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2.2 种群 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1、空间分布形式:随机型均匀型成丛型(聚集型)

叶蜚声版语言学纲要学习笔记

叶徐版语言学纲要复习重点 导言 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舌位是指发元音时舌头隆起部分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前,指舌的前部隆起;后,指舌的后部隆起;高,指舌位隆起点距离上腭的位置,口腔开口度越小,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低:口腔开口度大,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如i.e.a的相同点是舌位前,不同点是舌位高低不同。嘴唇的圆展,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拢圆还是自然展开。不同元音的音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的。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

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 第三节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

农业生态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为以下词语序列加注国际音标(每字1分,共16分) 我们特别需要一批能够仰望星空的人 答:[?o m?n] [t‘ pi?] [?y ?iɑu] [?i p‘i] [n?? k?u] [?iɑ? uɑ?] [?i? k ‘u??] [t] [??n] 二、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鼻化音 答:鼻化音是指按发音方法分出的一种音。即发音时,鼻腔和口腔之间有软腭和小舌隔开,软腭和小舌下垂,如果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共鸣,就称为鼻化音(也称为半鼻音或口鼻音)。 2.哈里迪 答:哈里迪又称韩礼德,是英国当代语言学家。他是世界两大主要语言学派之一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世界语言学界的杰出代表和语言大师。他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是从社会功能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也是20世纪极具影响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对同语言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学科,如语言教学、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统计学以及机器翻译,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语言的社会变体 答:语言的社会变体是指社会方言。这种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和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词方面。社会中的人群由于年龄、性别、职业、阶层、阶级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间的交际相对稀疏,从而不同言语社团内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团的独特的语言特点。 4.亲属语言 答: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亲属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和对应关系。语系、语族、语支都是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建立的,称为亲属语言。如汉语和藏语、壮语、苗语,它们同出一源,是亲属语言。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 5.意音文字 答:意音文字是一种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意音文字有的字符提示语言符号的音,有的字符指提示语言符号的意义。提示音的字符称为声符,与音无关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称为义符。汉字就是典型的意音文字。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 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 B.生态系统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 B.动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态学 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四、简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考试大纲(50分) 第一章绪论(分值0-10%)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明确农业生态学在解决农业综合发展所面临问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2、考核知识点 (1)识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2)领会:农业生态学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分值0-10%) 1、学习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分、基本结构、基本功能;了解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2、考核知识点 (1)识记: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2)领会: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第三章种群(分值0-10%) 1、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了解生物种群的基本概念,种群的分布与动态变化,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其调节,并能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 2、考核知识点 (1)识记:种群与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 (2)领会:种群的增长:指数式增长和“S”型增长。 (3)综合应用:根据生物种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设计立体种植或立体种养的生物组成及其配置模式。 第四章群落(分值10-20%)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群落的基本概念,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各种结构特征,包括层次结构、时空结构与营养结构,并能将这些原理运用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 2、考核知识点 (1)识记:群落结构、生态优势种、食物链、顶极群落的概念; (2)领会:成层性与镶嵌性、群落的交错带与边缘效应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种群的生态对策(K-对策与R-对策)等。 (3)应用:利用群落的结构原理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结构。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关系(分值6-10%) 1、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类型,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规律和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及生物的生态效应。 2、考核知识点 (1)识记:生态因子;最小因子定律与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态型的概念与类型。 (2)领会:光、温度、水分、土壤和生物的生态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3)综合应用:从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出发,对一个特定地区的作物组成及布局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调整建议。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分值30-40%) 1、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关系及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了解碳、氮、磷和水四种重要物质的循环过程。初步掌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和农田养分循环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2、考核知识点 (1)识记:气相型与沉积型循环;能量金字塔;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领会:初、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关系;提高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

《语言学纲要(叶徐版)》名词解释(考研参考)

《语言学纲要》(叶徐版)名词解释 (考研专用终极版) 备考建议: 1.第一轮边读边理解,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前提) 2.& 3.第二轮着重记关键词,理解的过程中划出关键词。多读,理解记诵。 4.第三轮熟悉必要的专业套话,在能用自己的话连贯起关键词基础上,进一步 完善答题语言,说专业的话自然更能得老师喜欢。 5.三轮后就要抓重点牢记,结合报考学校的专业课历年真题有所侧重地复习, 考过的尤其是常考的在名词解释旁做好标记,必须牢记,不能混淆。 (名词解释只要反复多过几遍,很多就能脱口而出了,第一二轮会比较痛苦,但一轮是一轮的效果,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一定会一轮比一轮轻松,当你回望第一轮时的你,你自己都会佩服自己。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坚持就是胜利!) ( 致考研学弟学妹的话: 学弟学妹们好! 你们手里的这份名词解释的编辑是由两位考研方向为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学姐共同完成的,是我们一个个字日夜敲出来的,为的就是大家有最好的体验。(百分百诚意~~)这份资料主要作为叶蜚声徐通锵所著《语言学纲要》的备考资料之一。在《语纲》这本书的复习阶段,我们会发现它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不同,语言学的色彩更浓厚,专业术语多,很多地方晦涩难懂更是难以记诵。因此我们在备考时综合教材和三本参考资料书总结出一份较为通俗易懂的,较好背诵的名词解释。这份名词解释覆盖广,不同的报考院校所考深浅程度不同,可能遗漏点略有一二,但也是极为少数的情况。笔者也欢迎使用者多提建议,指出编辑中出现的错误。笔者认为,叶徐版的《语纲》名词解释只用这一份资料就足够了!两位编辑者都是考研过来的学姐,在总结过程中综合周围同学报考院校的历年真题,不断完善充实这份名词解释,标出了常考重点和基础知识点。“★”为院校常考或必须掌握的,“☆”是次重点。(指参考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多侧重报考院校命题规律而定。)在这里提醒学弟学妹们注意,对名词解释的全面掌握也有助于你的简答题和论述题,在答简答题和论述题时,涉及相关名词概念一定先答名词解释,这些都是满满的套路,不会做的题更该如此,在不会做题的情况下也能妥妥地得分。当然,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报考学校的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需要背诵的内容。(不过此份资料现在以单价12元/份出售,因为毕竟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希望得到大家认可和体谅,致谢!) 祝各位学弟学妹金榜题名! ~ 曾经也奋斗在一线的考研学姐们 导言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11、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12、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13、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