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填空练习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填空练习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填空练习答案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中国古代史填空练习答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二.夏、商、西周时期三.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一.秦朝的大一统

二.两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原始社会

1.政治:禅让制

2.经济:

(1)种植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中国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2)主要耕作方法:是用石刀、石斧、刀耕火种。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3)家畜饲养业: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

(4)手工业: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②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考古发掘证明,距今4800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二、夏、商、西周时期:(注: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两部分,东周由成为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朝和商朝的政治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父子相继或兄终弟及。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又称殷商。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夏商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西周的政治

1.分封制

2.宗法制

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的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西周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的工具。

5.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

(2)以宗法制为核心,以分封制为治国方式,以世卿世禄制为选官方式。

(3)将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有机统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4)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5)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商周的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四)商周的文化

1.文字:商朝汉字(甲骨文)已形成完整体系。

2.天文: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3.历法:夏朝,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春秋时期的形势

(1)王室衰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各国改革:

①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无论公田私田,按实物收税。

②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③特点:这些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2.战国时期的形势

(1)王室衰微: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战争以兼并为主,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

(2)各国改革: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促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②楚王任用吴起变法。

③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

3.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战国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土地制度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集体劳作到小农经济的形成

(3)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4)土地兼并问题

在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手工业

3.商业

(1)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而且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齐临淄、赵邯郸等。

(2)商业政策的变化:由鼓励商业发展到实行重农抑商。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构成“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②文化: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大国争霸推动了“士”阶层的活跃与发展。

③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2)表现:

(3)影响: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A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B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C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科技

3.文艺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一.秦朝的大一统

(一)政治: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

2.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秦王赢政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作用:

体现了皇权至上。

3.郡县制: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4.秦始皇

(1)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制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③疆域: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④文化:统一文字,官方以小篆通行全国,同时隶书出现。

⑤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

⑥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2)实行暴政,短暂而亡。

①文化:焚书坑儒

②经济: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怨沸腾。

③政治:刑法严酷

(3)总体评价:

秦始皇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最终因其实行暴政,短暂而亡。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秦朝经济

1.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以巩固国家统一。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秦始皇征调太急,赋敛过重,刑罚严酷.尤其是是建宫殿和骊山墓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

(三)秦朝文化

1.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通行全国。该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焚书坑儒,控制思想,摧残文化,造成恶劣影响。

二.两汉时期

(一)两汉时期的政治

1.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中朝制度的建立

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等官职,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推恩令与刺史的推行

(1)推恩令:汉初地方行政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汉景帝平叛“七国之乱”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刺史:地方监查机构。

(二)两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与水利

(1)犁耕技术:①耦犁:西汉推广,两牛三人②犁壁: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二牛抬杠:西汉晚期,二牛一人,生产力得到提高

(2)水利:①漕渠:(汉武帝时期修建),沿秦岭北麓开凿人工运河,与渭河平行,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时间大量缩短。②白渠:(汉武帝时期修建),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2.手工业

(1)丝织:丝织业发达,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欧,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2)制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商业

(1)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汉高祖时期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货币官铸、重税等。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使其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2)丝绸之路的开辟(外贸)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两汉时期的文化

1.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产生及特点

(2)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生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④确立儒家经典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影响:

①文化:汉代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政治: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2.科技:

3.文学——汉赋

4.艺术

(1)绘画:马王堆汉墓帛画,与战国帛画传承关系明显。

(2)文字与书法: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书法处于自发阶段。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政治:

1.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三省体制的形成:尚书省源于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后为牵制尚书台的权利,又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

(2)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2.北魏孝文帝改革——485年

(1)背景:

①条件: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鲜卑族经济发展滞后,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③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

(2)措施:前期以为主;后期以为主。包括

①土地制度: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②租调制

③三长制

④整顿吏治(俸禄制)

⑤迁都:

⑥移风易俗:

(3)作用:

①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政权。

④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4)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支持

二、经济

1.农业

(1)总体特点是:北方农业历经破坏和恢复,江南地区的农业的到了开发。

(2)水利工具:翻车,灌溉工具。

(3)土地制度:均田制。

(4)税收制度:租调制。

2.手工业

(1)冶铸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制瓷业:南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三、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兴起和儒学危机

(1)原因: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

(2)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

①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玄学。②佛教吸收儒学(玄学)渐趋中国本土化。2.科技:农学成就《齐民要术》

(1)时间:北朝的贾思勰

(2)内容:总结了东汉以后五百多年间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内容广泛、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

(3)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农书。

3.艺术

(1)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代表为东晋“书圣”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2)绘画:

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开创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一.政治

1.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其来源于魏晋时期的三省制,产生于隋,完善于唐。

(1)内容:

①三省:中书草拟、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②六部:隶属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作用

①三省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③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2.选官制度:科举制

(1)确立过程:

①萌芽: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创立:隋炀帝时,政府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完善:唐朝。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吏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②消极: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唐太宗登基:与玄武门之变有关,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

(2)统治思想:“存百姓”,以民为本,以德化民

(3)贞观之治

①表现: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原因:A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B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4)评价唐太宗

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开创了贞观之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一度骄奢,后有反省。

政治上:①吸取隋亡的教训,以存百姓为治国的政治思想。②知人善任,兼听纳谏。③制定《唐律》,仁义为本,刑罚为末。④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开创贞观之治。

经济上: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②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

文化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民族关系:“先战而后和”,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

中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4.地方:节度使制度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朝廷为加强边境的军事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设节度使,后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慢慢的就强大起来了。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二、经济

1.农业:

(1)农业政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度。(“庸”指纳绢或布代役。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2)农具: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水利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唐朝出现缂丝技术。

(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商业与城市发展

(1)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①出现闻名中外大都会,如长安,都市商业繁荣。

②城市中的市繁荣,自周秦迄唐代“市”有如下特点:

A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

B市场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市(市场)坊(居民区)分界

D有固定的交易时间

③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④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⑤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同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三、文化的全面繁荣

1.原因

(1)政治: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科举制的完善。

(2)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

(3)文化: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2.思想

三教之间互相吸收渗透,调和之风尤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3.科技

(1)雕版印刷术:

隋唐之际出现,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即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补充:原因: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佛教的兴盛,科举制度的推行。)

(2)火药:

源于古代的炼丹术,唐朝末年火药已开始用于战争,宋朝得到广泛应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预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4.艺术

(1)文学繁荣:

①唐诗: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的推动了唐诗的兴盛。代表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②传奇:唐朝人对小说的通称,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柳毅传》、《莺莺传》。

书法艺术达到新高峰。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3)绘画:

画家们创制法度,淋漓尽致的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代表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步辇图》,吴道子的人物画有吴带当风之称。

第五单元:宋元时期

一、两宋时期

(一)政治

1.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1)背景:

宋朝统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分裂灭亡的教训。

(2)措施:

①中枢权力机构:A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B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作用:加强了皇权)

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兵权: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B行政权:派文官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监督;C财政权:地方赋税除小部分留

高三中国古代史考试卷

高三中国古代史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王国,许多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很强的历史价值,据此回答1--10题 1.《诗经》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种现象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秦朝 2“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B.秦部署了全国统一的战略和策略 C.秦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是文盲 4.“一去紫台连朔漠(北方大漠),独留青冢(墓)向黄昏”。杜甫这句诗的典故出自于()A.张骞通西域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D.昭君出塞 5一位古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看出作者肯定王昭君出塞是因为 A. 昭君出塞是为了个幸福 B. 昭君出塞是为了国家利益 C. 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D. 昭君不畏艰难

6.“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 A.鲜卑族民歌 B.北方汉族民歌 C.匈奴族民歌 D.羯族民歌 7、以下诗句能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我国古代建筑有重要影响的是 A、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B、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C、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下列古诗中,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B.“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C.“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9.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B.虚心纳谏C.科举取士 D.勤政贵民 10“胡音、胡骑与胡汝,五十年来竟汾泊”。对此,准确的认识是 A. 唐朝统治者起源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 B. 频繁的民族交往使唐朝社会的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 C. 五胡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D. 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的重大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回答11--16题。 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思想理论基础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12.周实行分封制,而秦朝时李斯则坚决反对实行分封制。根据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最恰当的评价应该是 A.都是片面的 B.都是相对进步的 C.都阻碍了历史进步 D.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13.、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B.儒法之争激烈 C.仁政代替了法治D.封建统治思想成熟 14下列关于公元前210年某家四兄弟情况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老大应征筑长城,多年未归 B、老二应征去戍边,有人捎信说他阵亡了 C、老三是书呆子,整天在街上看诸子散文之类的书 D、老四收入粮食1000斤,全家人还经常挨饿 15.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刺史制度B.郡国并行制C.察举制度D.三公九卿制 16.唐初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根据唐朝制度,一道治理黄河的诏令从草拟到执行必须经过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户部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古代社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DOC

2016年春季2014级半期检测历史试卷 1、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 C引种占城稻增加粮食产量D清查为逃避赋税而隐瞒的土地数目 6、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8、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D边疆地区的大开发 9、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14、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D.道家最受欢迎 15、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22、《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B.井田制瓦解C.铁农具的使用D.周王室的日益衰

中国古代史重要事件年表(上)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精编 A、政治统治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 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 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 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 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 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 作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案:3、(1)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族诛”、“连坐”。(3)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 治的秦朝。(4)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 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场帝意扰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犊武,百性不堪,遂致灭 亡,此皆肤目所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为 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太宗曰:“以铜为镜…;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 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明代思想家李赞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 宗耳。不然,使遇好谈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谈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 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对哪些方面比较重视? (4)材料四李蛰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你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汇编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选择题 (本卷共有 30小题,每小题 1.5分,共 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 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 的发展。据此回答 1-4 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 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 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 .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 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 因而它长期的实行, 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 ( 《货殖列传》 ),说明秦汉 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 作的传记, 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 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 .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 .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 .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 .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 .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 .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 .修建防御工事 B .和亲与互市 C .进行战争 D .迁民屯边 张骞出使西域, 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 使当地文化丰 富多彩。据此回答 7-8 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 ,主要是由于 ( ) A .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C .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 ③井渠法 C .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回答 5-6 题。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 B .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D .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填空2016中国古代史重大历史事件编年表

2016年高一历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史发展脉路 1、中国古代史: ①原始社会:远古时期,石器时代,刀耕火种时期 ②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③封建社会: 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1840) ④社会转型期: ●________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________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缓慢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经济、文化表现) 2、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19———1949) ①从统治政府看: ●晚清政府(1840—1912)—— ●(中华民国)南京________政府(1912.1--4)——重要人物孙中山 ●(中华民国)______________政府(1912—1928)北京政府——重要人物袁世凯 ●(中华民国)南京___________政府(1927—1949)——重要人物蒋介石 ②从革命历程看:(领导阶级不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近代史前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_______________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近代史后期) 3、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________时期(重要时间1949——1954——1956)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要时间_______——1958——1966) 3.文化大革命十年(重要时间1966——1976)——徘徊中前进的二年(1976———1978)4.____________的新时期(重要时间_________——1992——至今)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中国古代史部分——材料解析题1

材料题1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这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伟》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别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时(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搞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要点:(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超过北方(1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靠南方(2分)。(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2分)。(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第,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材料题2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对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用权也,信可以守战也。——《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型,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得农主张。(10分)

中国古代史重大事件年表(下)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史历史事件表

公元前2070年夏(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禹 公元前1600年商汤 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 公元前770年东周周平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端)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秦王赢政 公元前202年西汉刘邦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5年东汉刘秀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16年汉桓帝<后汉书>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220年魏国曹丕 221年蜀国刘备 222年吴国孙权 265年西晋司马炎 317年东晋司马睿 420年至589年南朝宋、齐、梁、陈(四朝)386年至535年北朝北魏分裂东魏和西魏后为北齐和北周581年隋朝杨坚 589年隋朝军队统一全国 605年大运河开凿 618年唐朝李渊 641年唐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亲 755年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907年后梁朱温 960年北宋赵匡胤 1038年西夏元昊 1115年金国完颜阿骨打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 1127年南宋赵构(宋高宗)1206年斡难河源大会铁木真称汗“成吉思汗”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1271年改蒙古国号“元”忽必烈 1368年明朝朱元璋 1616年后金努尔哈赤1636年清皇太极 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下西洋 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宗在万岁山吊死1644年清军入关吴三桂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地手中收复台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1-1864 太平天国建立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2 京师同文馆成立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 中法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5 中日《马关条约》 1842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辛丑条约》签订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辛亥革命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4 红军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6 长征结束 1936 。12.12 西安事变 1937年7.7 卢沟桥事变 1937 八一三事变 1937.9 淞沪会战 1937.12 南京大屠杀 1938 台儿庄战役 1945 。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 重庆谈判 1945 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