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餐后低血糖的症状

餐后低血糖的症状

餐后低血糖的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餐后低血糖的症状

导语:很多人一直被低血糖困扰着,低血糖总是头晕,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低血糖并不严重,没什么大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很多人一直被低血糖困扰着,低血糖总是头晕,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时候可能会觉得低血糖并不严重,没什么大事,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长期低血糖对我们身体健康很不利,一定要积极的调理,低血糖也有很多种,餐后低血糖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可能有很多人不是特别了解,下面一起分享下餐后低血糖的症状。

餐后低血糖,女性病人占多数,年龄偏低,主要表现有发作性的心慌、出汗、乏力,有“不由自主”感,并多在餐后2~4小时发生,因此得名餐后低血糖反应。

为什么病人进食后不久反而会导致低血糖发生呢?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发现,患有此病的人,平素多伴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官能症,如睡眠差、情绪易激动、紧张、腹胀、大结等,同时伴有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敏感。

餐后血糖的增高,刺激胰腺产生过多的胰岛素,反而引起血糖下降,病人则会产生一系列不适表现。如果在病情发作的当时测定血糖,会发现血糖值是低下的,但由于这种机会不多,所以较难“抓住”犯病时的真实血糖水平,导致病人长期得不到明确诊断,或误认为心脑血管疾患。

由此可见,凡具有下述特点的病人应考虑到反应性低血糖的可能:(1)女性(男性也可罹患)、年龄多在20~40岁;

(2)发作时心慌、出汗、无力,每次持续0.5~1小时;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低血糖诊疗常规

低血糖症 【病史采集】 1.低血糖症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致饥饿感、恶心呕吐、心悸、出冷汗、手足震颤,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精神异常、抽搐、大小便失禁、昏迷); 2.低血糖症发作特点:空腹抑或餐后出现症状,进食能否缓解,发作时间、程度、缓解情况; 3.有无诱因:剧烈运动、长期饥饿、腹泻、大量饮酒; 4.特殊用药史:降糖药、水杨酸等; 5.重症肝病史、肾衰及手术和某些内分泌疾病史:垂体前叶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6.有无上述疾病的症状:乏力、纳差等; 7.有无血糖检查结果; 8.体重有无变化。 【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2.可能病因及相应体征:皮肤、毛发、甲状腺等异常变化。 【辅助检查】 1.空腹血糖:<2.8mmol/L; 2.葡萄糖耐量试验呈低血糖曲线; 3.血清胰岛素及C肽测定:如为胰岛素瘤所致,胰岛素释放指数>0.4(血浆胰岛素μIU/ml/血浆葡萄糖mg/dl); 4.肝、肾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及甲状腺功能测定; 5.腹部脏器B超检查,胸部X线片。 【诊断标准】 1.低血糖诊断: (1)空腹、运动致使低血糖症状发作; (2)发作时血糖<2.8mmol/L; (3)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2.病因诊断: (1)胰岛素瘤:胰岛素释放指数、胰腺B超、CT定位有助诊断。 (2)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 1)午餐后低血糖,可自我缓解,非进行性发展; 2)OGTT:服糖后2~4h血糖降至空腹水平; 3)能耐受72h禁食; 4)胰岛素释放指数正常。 【鉴别诊断】 1.癫痫:检查血糖可区别。 2.脑血管意外:血糖可因应激而升高。 3.Ⅱ型糖尿病早期表现:常在下次进餐前出现低血糖,OGTT及IRT峰值延迟。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1)胰岛素瘤:手术切除。

低血糖的反应及处理

低血糖的反应及处理 主讲人:林华英 2012-06-28 一、低血糖的定义: 非糖尿病患者血糖<L,糖尿病患者血糖≤L者为低血糖。 二、低血糖的症状: 1、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 2、可表现为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或神智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等。 3、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 三、低血糖的危害: 1、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 2、低血糖可造成脑细胞损害。可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 3、低血糖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绞痛、心律紊乱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注:一次性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所带来的益处。 四、哪些原因可能引发低血糖(与药物无关): 1、过量运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 2、情绪不稳或骤变 3、过量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 4、糖尿病妊娠妇女在分娩结束后和哺乳期 五、哪些原因可能引发低血糖与药物有关: 1、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或过量 2、食物摄入不足,但没有及时减少降糖药量 3、合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 六、胰岛素与低血糖: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引起低血糖的因素: 1、注意胰岛素的作用高峰和持续时间 2、胰岛素剂量过大 3、进食减少而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4、不适当运动导致胰岛素吸收加速,使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消耗增加 5、合用具有降糖作用的药物 七、运动与低血糖: 1、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后进行运动,不要在空腹时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2、可在运动前、或用血糖仪测血糖,以了解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对血糖的影响 3、外出运动时,应随身携带“低血糖急救卡” . 八、低血糖贵在预防: 1、与医生沟通自己的低血糖现象,以便医生谨慎的调整剂量,选择低血糖发生效率较低的药物或胰岛素 2、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 3、注意预防运动和夜间低血糖: 就寝之前,血糖维持在5.5~7.8mm01/L水平,可以预防夜间发生低血糖。 4、限制酒精摄入,杜绝空腹饮酒 九、如何处理低血糖:

低血糖试题(课件)

低血糖试题 低血糖学习试题考核 1、女性,26岁,妊娠30周,发现血糖高1个月,明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控制后空腹血糖 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3。7%.近2周体 重无明显增加,考虑()。 A.继续原治疗方案 B.无需饮食控制 C.增加热量摄入,监测血糖?D。减少锻炼,减少 能量消耗? E.增加热量摄入,如血糖升高再控制饮 食 2、评价低血糖症时,常用的诱发试验是(). A.C肽释放试验 B.葡萄糖耐量试验 C.胰岛素释放指数?D。C肽抑制试验?E.饥饿 试验 3、保证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A。抑制肝糖原分解?B.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过强 ?C。胰岛素分泌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E。胸腺发育不全

4、男性,45岁,反复心悸、出汗5年,反应迟钝伴精神不集中1年。入院后多次血糖在1.6~2.3mm ol/L。首先考虑及处理()。 A.低血糖症,查肝功能除外肝源性低血糖症?B。低血糖症,查胰岛素水平除外胰岛素瘤 C。低血糖症,查胰岛素抗体除外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D。低血糖症,行诱发试验除外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 E。低血糖症,行CT除外伴肿瘤的低血糖症 5、诊断胰岛素瘤的依据是(). A。血糖2.6mmol/L? B.胰岛素37ρmol/L C.C-肽3 20ρmol/L D.胰岛素原24ρmol/L E.以上都支持诊断 6、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 A.抑制肝糖原分解 B.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过强 C.胰岛素分泌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E.胸腺发育不全 7、有关低血糖症,正确的是()。

A.因高血糖伴发多器官损害,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症? B.长期住院患者对药物更加耐受,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症 C。老年患者,意识能力差,常无低血糖症状? D.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 E.低血糖频繁发作,未意识就迅速陷入昏迷,称为未察觉的低血糖症......感谢聆听 8、不属于低血糖症状的是()。 A。便频? B.皮肤多汗 C。饥饿感 D.手颤 E.心率加快 9、Whipple三联征,包括()。 A。出汗、心悸、软弱无力? B.血糖低于3.9mmol /L?C。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有效 D.嗜睡伴呕吐 E.给予呋塞米后症状缓解 10、正常入餐后血糖的范围一般在()。 A.7.0~8.3mmol/L B.4。9~7.6mmol/L C.6。0~7.6mmol/L? D.7.8~8。3mmol/L E。6。0~8.6mmol/L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预防

低血糖 一、概述:糖尿病低血糖是指糖尿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低血糖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生命危险,尤其是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是致命的,也是血糖控制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对非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水平小于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严重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可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有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激动剂,其他种类的降糖药物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其他降糖药物和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二、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 1、交感神经兴奋(如视物模糊、、心慌、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 2、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是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常难以发现和及时处理。有些病人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三、低血糖分类 (一)严重低血糖: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二)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三)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mmol/L,但无低血糖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称可疑症状性低血糖),也应该及时处理。 四、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防治对策 1、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调整剂量。 2、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3、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低血糖试题

低血糖学习试题考核 1、女性,26岁,妊娠30周,发现血糖高1个月,明确诊断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控制后空 腹血糖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3.7%。近2周体重无明显增加,考虑()。 A.继续原治疗方案 B.无需饮食控制 C.增加热量摄入,监测血糖 D.减少锻炼,减少能量消耗 E.增加热量摄入,如血糖升高再控制饮食 2、评价低血糖症时,常用的诱发试验是()。 A.C肽释放试验 B.葡萄糖耐量试验 C.胰岛素释放指数 D.C肽抑制试验 E.饥饿试验 3、保证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A.抑制肝糖原分解 B.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过强 C.胰岛素分泌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 E.胸腺发育不全 4、男性,45岁,反复心悸、出汗5年,反应迟钝伴精神不集中1年。入院后多次血糖在1.6~2.3mmol/L。首先考虑及处理()。 A.低血糖症,查肝功能除外肝源性低血糖症 B.低血糖症,查胰岛素水平除外胰岛素瘤 C.低血糖症,查胰岛素抗体除外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 D.低血糖症,行诱发试验除外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 E.低血糖症,行CT除外伴肿瘤的低血糖症 5、诊断胰岛素瘤的依据是()。 A.血糖2.6mmol/L B.胰岛素37ρmol/L

D.胰岛素原24ρmol/L E.以上都支持诊断 6、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 A.抑制肝糖原分解 B.胰岛素分泌和作用过强 C.胰岛素分泌减少 D.交感神经兴奋 E.胸腺发育不全 7、有关低血糖症,正确的是()。 A.因高血糖伴发多器官损害,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症 B.长期住院患者对药物更加耐受,不容易发生低血糖症 C.老年患者,意识能力差,常无低血糖症状 D.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 E.低血糖频繁发作,未意识就迅速陷入昏迷,称为未察觉的低血糖症 8、不属于低血糖症状的是()。 A.便频 B.皮肤多汗 C.饥饿感 D.手颤 E.心率加快 9、Whipple三联征,包括()。 A.出汗、心悸、软弱无力 B.血糖低于3.9mmol/L C.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有效 D.嗜睡伴呕吐 E.给予呋塞米后症状缓解 10、正常入餐后血糖的范围一般在()。 A.7.0~8.3mmol/L B.4.9~7.6mmol/L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分析

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分析DOI:10.1665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d1608105.html,ki.1672-4062.2016.17.013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餐后低血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应用格列本脲),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应用阿卡波糖);比较两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第2周、第4周,实验组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7.50%、2.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15.00%(P<0.05)。治疗后第2周、第4周,对照组及实验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药期间,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17.50%(P<0.05)。结论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标签:2型糖尿病;低血糖;阿卡波糖;格列本脲 2007年中华医学会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生率达11.0%(其中,T2DM约占糖尿病总发生率的90%~95%),糖尿病患者人数已逾4千万,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三大问题[1]。低血糖是T2DM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最主要障碍,它可诱发多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可见,如何有效预防、改善T2DM患者餐后低血糖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该研究中,实验组应用阿卡波糖治疗T2DM餐后低血糖,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4月,根据该院80例T2DM餐后低血糖患者入院顺序将其顺次编号,将奇数者纳入对照组40例,偶数者纳入实验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5岁,平均(48.78±5.62)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11.42±2.39)年;身体质量指数(BMI)19.62~31.48 kg/m2,平均(23.77±3.04)kg/m2。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8~77岁,平均(48.84±5.70)岁;病程7个月~19年,平均(11.61±2.40)年;BMI19.74~32.07 kg/m2,平均(23.82±3.11)kg/m2。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以及BMI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及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T2DM诊断标准,且合并餐后低血糖[2];年满18周岁,认知能力正常,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严重肾功能受

4.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处理SOP

1目的: 为规范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处理,特制定此规范。 2适用范围: 全体研究人员 3相关资料:(无) 4内容: 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有:磺脲类等口服降糖药的过量使用;胰岛素的过量使用;胰岛素瘤;长期饥饿;迷走神经紧张症;特发性低血糖症;升糖激素缺乏;肝脏疾患等,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糖下降太快时,血糖虽然不低,但仍可以出现低血糖反应。 一)病因分类 1.血糖利用过度:磺脲类等口服降糖药的过量使用;胰岛素的过量使用;胰岛素瘤;长期 饥饿;迷走神经紧张症;特发性低血糖症等 2.血糖生成不足:升糖激素缺乏;肝脏疾患等。 3.病人机体难以调节: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糖下降太快时,血糖虽然 不低,但仍可以出现低血糖反应。 (二)诊断依据 1.确定低血糖症:依据Whipple三联征确定:1)低血糖症状;2)发作时血糖 低于2.8mmol/L;3)供糖后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 2.低血糖反应:糖尿病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出现饥饿感明显,出冷汗,头晕、心 慌等症状时,考虑为低血糖反应。 3.病史:患有糖尿病,正在应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者出现低血糖多属于药 源性低血糖症;出现于神经质的中年妇女的餐后低血糖多为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有严重的肝脏疾病基础者多是肝源性低血糖症;胰岛素瘤多表现为空腹低血糖,检测血胰岛素、C肽呈自主性不适当胰岛素分泌增多。

4.临床表现: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如多汗、心悸、饥饿、紧张等; 神经低糖症状如精神不集中、头昏、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昏迷等。 5.实验室检查 1)血胰岛素测定:了解有无不适当的胰岛素分泌增多。 2)饥饿等诱发试验:阳性支持胰岛素瘤诊断。 3)肝功能等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4)CT、MRI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 (三)治疗 1.低血糖发作时的处理: 1)住院患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老年患者并神智清醒者,可给予50% 葡萄糖注射液口服,病人年龄较大或并发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者,血糖 低于3mmol/l以下,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血糖在3mmol/L 以上的患者,可进食含有15~20g葡萄糖的食物或饮料,含服3~4片 B-D葡萄糖片或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等。进食后宜休息10~15分钟,如15分钟后仍感身体不适,血糖仍低,需要静脉注射高糖,直至血糖基 本恢复,病人在症状好转。神智障碍者,静注50%葡萄糖液40~100ml。 滴注5~10%葡萄糖液,并20分钟检测血糖,直至血糖及病情保持稳定。 神智清醒后改口服进食。低血糖纠正后,超过30分钟神志仍未能恢复者,可完善头颅CT检查排外脑血管意外,必要时使用甘油果糖250ml静脉滴 注,并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在家的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神智清楚者,先自行进食含糖食物,如 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再测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进食症状改善后 可再次复查。除了进食应该立即休息,如果症状改善不明显,可继续进 食,并加进食些水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含糖食物。若低血糖反应持续 发作,在家庭者,可考虑住院治疗。 3)避免低血糖反应,尽量做到定时定量进餐。糖尿病人应随身携带一些水 果糖、饼干等食品,若延迟吃饭,可先吃些饼干、水果等食物,再吃饭 时则应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最好不饮酒,饮酒时切记不能忘了进主 食。保持每日的运动量基本稳定。如果体力活动增加,活动前应适当进 食或加餐,或减少降糖药物剂量;避免空腹运动,尽可能在餐后1小时 参加运动。尽量避免在运动时需要剧烈活动的部位(如大腿、手臂)注 射胰岛素,可以选择腹部注射。查对降糖药的用量,在医生的指导下, 根据血糖情况做适当的调整。饮食:少食多餐;低糖、高蛋白、高纤维、高脂肪饮食,减少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发表时间:2016-05-16T16:33:15.103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黄文浩 [导读] 结论:临床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深入分析和认识,并给予预防性、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减少低血糖发作例次,保障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 黄文浩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太平卫生院 532200)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将2014年4月~2015年4月93例2型糖尿病社区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低血糖发作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积极的防治与干预策略。结果:入组93例患者中9例因低血糖入院,其中抢救无效死亡1例,余8例经积极防治与干预后症状明显缓解;84例住院期间低血糖发作,血糖指数1.8~4.0mmol/L,经临床对症干预后均在短时间内缓解,未见不良后果。结论:临床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深入分析和认识,并给予预防性、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减少低血糖发作例次,保障糖尿病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低血糖;影响因素;防治策略 糖尿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一种,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成人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已接近10%[1]。在糖尿病病情控制的诸多影响因素中,低血糖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往往会抵消长时间控制血糖所产生的益处,并有较大几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器官永久性损害,或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就此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93例2型糖尿病社区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纳入标准:①均与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相符;②均伴有体重下降、多饮多食以及多尿等高血糖临床症状;③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不低于11.1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不低于 7.0mmol/L、75g葡萄糖耐量2h血浆葡萄糖不低于11.1 mmol/L(三项指标符合任意两个或以上者)。其中男60例,女33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3.5±3.4)岁。 1.2 方法 监测入组患者末梢血糖指数,其中血糖水平超过3.0 mmol/L者应指导其食用水果、糖块或者饼干等食物;症状较为严重或者血糖水平低于3.0 mmol/L者,可给予40~60ml 50%葡萄糖注射液经静脉推注;对于低血糖反复发作、年老体弱以及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可经由静脉滴注5%或者1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患者血糖水平不超过6~10 mmol/L,待其低血糖反应缓解或消失后即可。 2 结果 入组93例患者中9例因低血糖入院,其中因合并败血症以及Ⅲ度压疮而抢救无效死亡者1例,余8例经积极防治后症状明显缓解;84例住院期间低血糖发作,均伴有饥饿感、胸闷、乏力、心悸、手抖、面色苍白以及出汗等临床表现,血糖指数1.8~4.0mmol/L,经临床对症干预后均在短时间内缓解,未见不良后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原因分析 3.1.1 药物因素 (1)胰岛素给药量过高,特别是在静脉泵注治疗的情况下患者极为敏感。(2)以消渴丸以及磺脲类药物为主的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3)患者病情缓解后未及时调整用药剂量;(4)未按照合理比例搭配长短效胰岛素,导致混合胰岛素注射治疗不佳;(5)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容易与降糖药物产生协同效果,导致后者作用加强或者药效持续时间延长[3~4];(6)患者盲信广告,私自服用其他治疗药物。 3.1.2 饮食因素 (1)患者注射胰岛素后长时间空腹或未及时进食;因过度饮食控制、进食量过少以及未及时加餐等因素影响;(2)患者空腹饮酒后未及时进餐,糖异生以及肝糖原合成受乙醇抑制,肝脏固有的血糖调节功能被削弱,引发低血糖反应。 3.1.3 疾病因素 (1)患者伴有肝肾功能不全,则会导致磺脲类药物以及胰岛素代谢清除发生变化,体内药物成分滞留时间延长;或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状态下给予中长效胰岛素制剂治疗;(2)受心脑血管合并症影响,机体调节低血糖的功能减弱,有较大几率出现低血糖事件。 3.2 防治对策 3.2.1 做好血糖监测。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医师应重点观察高龄、合并多种并发症、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病程较长、联合用药的患者,尤其是置泵3~7d属于胰岛素用药调整期,有较大几率出现低血糖反应[5],所以应重视访视,对患者血糖波动展开定时监测。一般应以餐前、午夜以及凌晨3时为监测重点时段。倘若患者出现前期低血糖表现或者血糖值处于正常数值底线、合并异常反应、不典型症状或者神志改变者均应及时对症处理:视具体情况行持续血糖监测或者加餐。 3.2.2 合理用药。首先应高值患者及其家属各类降糖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自行增减药物用量。应以短效制剂为药物首选,不建议直接给予磺脲类降糖药物。应遵循小剂量给药原则,餐前服用药物务必在半小时内服下,切忌拖延;餐中嚼服药物也应在进餐时随第一口食物服下。应注意的是,30%~40%胰岛素成分经由肾脏代谢,因此合并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调低用量,此外还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 3.2.3 饮食指导。告知患者用药量应与饮食量相互平衡,结合患者生活习惯、性别、身高、并发症、体重以及运动量等个人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处方。明确要求患者每天应控制摄入热量,达标即可,严禁超标。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做到定时定量,多摄入高纤维素食物,对血糖浓度稳定较为有利,适用于夜间多发低血糖者。 3.2.4 运动指导。糖尿病患者适度运动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控制体重和降糖药物用量。社区医师应帮助患者制定规律运动方案,通

低血糖概述

转自:《生物学通报》 2004年第39卷第5期 低血糖概述 郑云郎 (台州学院医学院浙江台州 318000) 血糖是指血液中各种单糖的总称,包括葡萄糖、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等,但主要是葡萄糖。正常人清晨空腹时静脉血糖浓度为3.89-6.11 mmol/70-110美国/dL)。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很重要,全身各组织细胞都需要从血液中获取葡萄糖,特别是脑组织、红细胞等几乎没有糖原贮存,必须随时由血液供给葡萄糖,以取得自身生存、代谢和功能所需要的能量。由于血糖浓度具有一定的生理性波动和正常人群对血糖的耐受力有差异,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 mmol/L(50 mg/dL)称为低血糖。低血糖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生化异常的表现,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血糖浓度过低,影响各组织细胞尤其是脑细胞的能量供给,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低血糖症状,如饥饿、疲倦、乏力、精神不集中、头晕、心悸、脸色苍白、出冷汗、手颤等.严重时出现幻觉、躁动、惊厥、神志不清、甚至昏迷(低血糖休克)、死亡。其反应程度高低与不同原因、血糖下降程度和速度、个体反应性和耐受性有关。低血糖反复发作,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超过6 h,则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即使以后血糖恢复正常。也常会遗留痴呆等症状…。对低血糖患者的处理,可给予口服葡萄糖或其他糖类如糖水或糖果等,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和升血糖药物,以快速提升血糖浓度.供给基本能量需要。当症状改善后应询问病史,查明原因和诱因,进行对因治疗。引起低血糖的原因颇多,其发生机制复杂。兹概述如下。 1 饥饿性低血糖长时间饥饿或不能进食时,外源性血糖来源断绝,内源性的肝糖原贮备有限,约为70-100g,10多小时即被耗尽,此时主要靠糖异生来维持血糖浓度。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当出现“供不应不求”时即发生低血糖。不吃早餐的人易发生低血糖,影响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效率。 2 运动性低血糖持续的剧烈运动或运动以后,由于能量消耗大,葡萄糖氧化分解迅速而量大,此时若未及时补充糖类食物,则可引起低血糖。 3 酒精性低血糖空腹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在肝内氧化,使NAD+过多地还原为NADH,造成乳酸转变为丙酮酸的反应受到抑制…,糖异生作用减弱。当有限的肝糖原被动用以后,即可发生低血糖。 4 反跳性低血糖是一种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而引起的低血糖。其机制可能是输注高渗葡萄糖液,刺激胰岛素的大量分泌,其浓度可高出正常的4-6倍。若突然停输高渗葡萄糖液,由于胰岛素的持续作用而使血糖浓度迅速下降,出现低血糖。 5 特发性低血糖多见于神经质的中年妇女。主要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过度。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为非器质性疾病,餐后2-3 h发作,系血糖利用过度性餐后低血糖。 6 药源性低血糖主要见于糖尿病治疗时,常因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如磺酰脲类等使用过量、使用后活动增加或饮食配合不合理引起。胰岛素通过增加血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来源而降低血糖,其作用环节有:1)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细胞转运葡萄糖进入细胞内;2)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3)促进糖原的合成和贮存;4)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5)促进糖转变为脂肪。口服降糖药以磺酰脲类为例,其作用机理是:磺酰脲类药物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阻滞了钾通道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增加,触发了胞吐作用,并促进胰岛素释放…。长期服用且胰岛素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的情况下,其降血糖作用仍然存在,这可能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有关。有一些药

简述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低血糖的处理

1.简述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及低血糖的处理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严重的饥饿感,发抖,出虚汗,肌无力,肢冷,头晕,嗜睡,心跳加快,,面色苍白,视力模糊,手足和嘴唇麻木或刺痛,焦虑不安,情绪不稳,神智不清甚至昏迷等。 发生低血糖时,轻症者,一般经口喂食糖果、糖水等食物即可缓解,疑似低血糖患者,应立即抽血做相关检查,并马上供糖,不必等检查结果。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60—150Ml,多数能立即清醒继而进食,未恢复者反复注射直至清醒;若神智仍不清者,可给以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推注后看情况给予100mg加入500ml葡萄糖中静滴。或给以高血糖素0.5—1ml肌肉注射。 2.患者的权利内容 平等的医疗护理权利;知情同意权;要求守密权;监督医疗护理权;因病休息和免除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了解医疗费用支配情况的权利;投诉的权利 3 医疗事故的内容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4 《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分几级 分四级一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2级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3级造成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4级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5 防范医疗事故的道德要求 1做到主动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利益和安全,保护病人的隐私等;2善于助人为乐与他人合作的工作作风;3崇高的道德情感同情责任事业情感;4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刻苦学习积极进取6 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几方面 物理性损伤;1机械性2温度性3压力性4放射性化学性损伤;由于化学药物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用药次数过多用药配伍不当等引起的损伤生物性损伤:微生物昆虫造成的伤害。医源性损伤;义务人员言谈及行为上的不慎而造成的患者生理或心理上的损伤 7.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 a.在保留灌肠前,对灌肠的目的和病变部位了解清楚,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及插入肛管的深度;b灌肠前嘱咐患者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液量要少,压力要低,使灌入的药物能保留较长的时间;c 肛门、直肠、结肠手术后的患者及排便失禁的患者不宜保留灌肠。8.急性尿潴留导尿时的注意事项 A导尿时应使尿液慢慢排出,防止膀胱内压迅速降低而引起膀胱内出血;b导尿应遵守无菌操作;c前列腺曾生病人导尿有困难时采用弯头导尿管;d如估计排尿功能一时难以恢复,应留置导尿管;e导尿管留置期间应每日清洁尿道口,引流系统应每日更换。 9.使用青霉素最严重的反应及其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有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性哮喘、循环衰竭、血压下降、惊厥、昏迷等。 10. 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判断

低血糖的反应机理

低血糖 机理 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波动于3.3-8.9皿见 VL(60-160吟dl)范围内,主要靠神经及内恻的调节。食物中的淀粉在胃肠道经过消化转变为葡萄糖后被吸收,血糖于餐后半小时上升,2h达高峰(不超过8.9mmol/L,通过以下途径刺激胰岛素分泌:①高血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②通过高级神经、边缘系统、下丘脑外侧核刺激迷走神经,抑制下丘脑腹内侧核与交感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③食物刺激胃肠迷走神经兴奋B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还刺激多种胃肠激素如胃泌素、胰泌素、抑胃肽、舒血管肠肽等刺激B细胞释放胰岛素;④抑制A细胞分泌胰高糖素,抑制儿茶酚胶等持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通过以上途径血糖于餐后3-5h恢复正常。 当饥饿或低血糖时,通过高级神经、边缘系统、下丘脑腹内侧核刺激交感神经并抑制迷走神经,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减少;低血糖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糖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等,促使肝糖原分解及肝糖异生增加,血糖回升至正常。长期禁食时,血糖水平也很少低于3.3 mmol/L,主要依靠增加肝脏中糖的异生作用维持。

胰岛素分泌过多、应用外源胰岛素过多或口服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又称升高血糖的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相对或绝对过少、食物长期摄人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肝糖贮存不足及肝糖异生的酶系异常等,均可引发低血糖症。 血糖过低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交感神经及脑部。低血糖早期刺激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主要为肾上腺素),促使胰高糖素分泌增多,致肝糖原分解及肝糖异生增加,同时刺激p一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心动过速、心悸、焦虑、震颤、面色苍白、出汗,饥饿感及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群。当血糖水平<2.5 mmol/L(45 mg/dl)时,脑组织供糖量不足。葡萄糖为脑组织主要能量来源,但脑细胞储糖功能有限(2.5-3.0 μmol/g脑组织),仅能维持脑细胞活动数分钟,需依靠随时的血糖供应。反复发作的低血糖且历时较久、缺糖较重时易导致神经系统病理解剖改变。低血糖脑部病变与局部缺血性细胞变化相似,主要为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胶质细胞浸润。神经系统各部对低血糖敏感性不一致,1、大脑皮质、海马、小脑、尾状核及苍白球最敏感,2、丘脑、下丘脑、脑干、脑神经核次之,3、最后为脊髓各 水平的前角细胞及周围神经。低血糖时大脑皮质最先受累,表现意识朦胧、定向力与识别力渐丧失、嗜睡、多汗、

女生低血糖的症状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女生低血糖的症状是什么 导语:一个人如果有低血糖的现象,那么平时反应能力可能变差,并且心情烦躁不安。女性低血糖之后,还容易影响到心情,会因为小问题而哭泣,并且身 一个人如果有低血糖的现象,那么平时反应能力可能变差,并且心情烦躁不安。女性低血糖之后,还容易影响到心情,会因为小问题而哭泣,并且身上无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惊厥,甚至使得呼吸暂停。女性低血糖后,第一要注意积极做检查,找出具体的疾病,第二就是要注意,适当的补充糖分。 低血糖的症状:(1)肾上腺素能症状包括出汗,神经质,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归因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可发生于肾上腺切除病人)。(2)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包括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可误认为酒醉),视力障碍,木僵,昏迷和癫痫。低血糖昏迷常有体温降低。 低血糖怎么办?通常急性肾上腺素能症状和早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给予口服葡萄糖或含葡萄糖食物时能够缓解。胰岛素或磺脲药治疗病人若突然出现意识混乱,行为异常,建议饮用一杯果汁或加3匙糖的糖水,应告诉病人家属这些处理办法。一杯牛奶亦可奏效。建议胰岛素治疗病人随时携带糖果或葡萄糖片。磺脲药治疗病人,尤其是长效药和氯磺丙脲,若饮食不足,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低血糖发作。当口服葡萄糖不足以缓解低血糖时,可静脉推注葡萄糖或胰高血糖素。 另外,有一种低血糖现象是正常的,比如说早上不吃饭之后,出去跑步锻炼身体,此时由于没有吃早餐,身体经过了一晚上的消耗之后,糖分的储存减少,再加上早上锻炼身体又大量消耗,这个时候是短暂性的低血糖,只要回家吃一顿早餐马上就能缓解。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的降糖治疗

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的降糖治疗 发表时间:2016-07-28T14:38:04.0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作者:郭莉1 刘占中1 张旭2(通讯作者) [导读] 本文对一例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以期找出预混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郭莉1 刘占中1 张旭2(通讯作者) (1江苏省徐州市传染病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 (2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江苏宿迁 223600) 【摘要】目的:观察预混胰岛素不同使用次数在控制血糖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对一例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病例分析,找出频发低血糖原因并对症治疗,更改治疗方案。结果:将患者降糖方案进行更改,由每日两次注射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改为每日三次,血糖控制平稳出院。结论:降糖方案由2针预混胰岛素改为3针预混胰岛素,午餐前加注一针预混胰岛素,有利于控制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水平,同时可减少早餐前及晚餐前胰岛素使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低血糖;预混胰岛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126-02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控制血糖疗效斐然,但对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次数及时间的研究却很少,合理的安排预混胰岛素的使用次数除可有效控制血糖外,还可大大降低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对一例2型糖尿病频发低血糖患者进行病例分析,以期找出预混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体重指数为23.10kg/m2,因“消瘦、口干7年”入院治疗。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体重减轻,由80kg逐渐降低至70kg,伴有口干、饮水增多,未就诊。4年前行胃穿孔手术发现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先后给予格列美脲(2mg qd)、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 qd)、阿卡波糖片(50mg tid)口服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1年前至我院门诊,查HbAlc达9.6%,尿微量蛋白大于300mg/L,A/C>117,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8-18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偶发午餐前低血糖,遂将降糖方案调整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4-16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为进一步治疗入院。 该患者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达170/100mmHg,口服吲达帕胺片(2.5mg qd)、奥美沙坦酯(20mg qd)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于150/90mmHg;2009年于我院行胃穿孔修补术,2012年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期)、高血压(2级,很高危)。入院后初始予以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8~16u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降糖治疗;予以吲达帕胺片(2.5mg qd)、奥美沙坦酯(20mg qd)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 qd)控制血压。后因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偏高,调整胰岛素剂量为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16-9-9u,患者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仍高,而夜间血糖偏低,故将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剂量改为14-11-8u,患者血糖控制稳出院。 2.讨论和分析 T2DM治疗上选择以饮食和运动疗法为基础,一般由单个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开始,当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调整降糖方案,可联合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理想的血糖控制方案应该是在降低血糖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同时减少血糖的波动[2],从而减少对靶器官的损伤[3]。该患者因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下降,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频发低血糖,该患者频发低血糖的原因,应如何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该患者使用2针预混胰岛素后反复出现低血糖现象,可能由如下原因引起①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达7年之久,胰岛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差;②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对胰岛素的降解及清除能力下降,易于出现胰岛素蓄积现象;③门冬胰岛素30包含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及70%精蛋白门冬胰岛素,即含有短效和中效两种胰岛素,二者在作用时间上有重叠,易于出现低血糖现象;④患者在饮食及运动方面不规律。以上均导致患者血糖水平出现较大的波动,进而会对靶器官产生严重损害。 从患者每天的血糖监测上可以看出,患者午餐后、晚餐前血糖升高明显,主要是由于早餐前予以的门冬胰岛素30的作用随时间而逐渐减弱,无法控制午餐后及晚餐前的血糖水平;患者出现早餐后、午餐前低血糖,主要在于早餐前予以的胰岛素剂量偏大,而夜间的低血糖现象,主要是晚餐前使用胰岛素剂量较大;所以本例患者的降糖方案由2针预混胰岛素改为3针预混胰岛素,午餐前加注一针预混胰岛素,有利于控制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水平,同时可减少早餐前及晚餐前胰岛素使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该患者胰岛功能较差,且肾功能下降,将2针预混胰岛素调整为3针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合理。此外,可以为患者进一步优化降糖治疗方案,可以给予患者四针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三餐前及睡前皮下注射,若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给予胰岛素泵治疗,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使用效率,使血糖控制更加平稳,减少低血糖风险。 3.小结 该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30早晚餐前皮下注射,频繁出现低血糖反应,将2针预混胰岛素调整为三餐前冬胰岛素30注射液皮下注射,可有效维持血糖平稳,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4],减少血糖波动,防止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进展[5]。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可选择四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 【参考文献】 [1]俞匀,卞茸文,欧阳晓俊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降糖方案转换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0):823-842. [2]苍爱军,闫明,王雨等.3种门冬胰岛素30联合用药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影响的比较[J].药品评价,2013,10(2):35-39. [3]杨东明,何华伟,鲁立文等.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777-3779. [4]童跃.门冬胰岛素30不同次数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差异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6):72-74. [5]钟玉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6A):44-45.

低血糖反应

患者,女,71岁,已婚,退休工人。 因“2小时前发作神志恍惚1次”入院。 患者今晨起床后未进食,家属为其皮下注射诺和龙50R(具体用量不详)后患者出现神志恍惚,睁眼不语,四肢可见自主活动,在家人扶持下上厕所小便一次,尿清亮,家人急送患者至我院急诊室,查随机血糖3.1mmol/l,给予5%糖盐水静滴后共约1小时患者神志转清,诉畏寒、全身抖动,否认发病前头痛、头晕、恶心、冷汗、心悸、胸闷、气短等症,未见呕吐、抽搐、昏迷、尿便失禁、发热、呼吸困难等症,行头颈部CT提示“颅内多发腔梗,脑动脉硬化表现,脑萎缩,颈椎病”,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提示心肌供血不足”,以“腔隙性脑梗死”收入我科。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尚可,精神欠佳,未进食,睡眠可,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改变,大便未解,小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有青霉素过敏史。 入院查体: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楚,吐词尚清,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眼震(-)双侧眼球活动无受限,左侧鼻唇沟浅,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可,双上肢肌力Ⅴ-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双上肢指鼻稳准,双下肢跟膝胫试验不合作,双侧痛觉对称,双侧腱反射对称性活跃,双上肢Rossolimo症(+)病理征阴性,颈软,克布氏症阴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定50分。 双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性罗音,心率58bpm,齐,未及明显

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 门诊资料:头颈部CT提示“颅内多发腔梗,脑动脉硬化表现,脑萎缩,颈椎病”,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ST-T改变提示心肌供血不足”,随机血糖3.1mmol/l。 入院诊断:脑梗死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 2型糖尿病 低血糖反应 诊断依据:老年人,急性起病,病史体征支持,影像学证实。 鉴别诊断:脑出血:起病急骤,多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脑部CT可见高密度血肿影。 诊疗计划:1.完善相关检查,追查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脑细胞,对症治疗。 3.告病重,视病情变化完善治疗方案。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关于低血糖反应的应急预案

关于低血糖反应的应急预案 1、低血糖反应急救的方式 使病人卧床,安静休息。 轻者口服糖水、甜果汁,或者食用蛋糕食物。 重者有条件静脉点滴5%~10%葡萄糖液。 低血糖反复发作,平时应到医院查清原因并进行治疗。 2、低血糖反应的预防措施 应吃一些甜食,或者喝一些糖水;由于有时低血糖来得迅猛,患者很快就昏迷了,根本无法自救,需要他人的的救助。所以糖尿病患者本人应告诉自己的家属、朋友,熟悉低血糖的表现和急救知识。另外,要随身携带一个卡片,一旦发生低血糖昏迷,以便得到他人的尽快救助。 预防措施:请医生制定合适的药量,不可随便加量;定时隔不久定量进餐;定时定量运动;经常监测血糖;禁忌饮酒;合用其他药时,应了解有无降血糖或者掩盖低血糖的作用。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和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平时随身携带一些甜食。 3、低血糖患者的注意事项 控制每日的进食量和进食时间,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在运动量增加时要注意能量的补充。糖尿病病人及家属应该充分了解低血糖反应的常见症状;学会血糖的自我监测,掌握一些低血糖的自救方法,选择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低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

止))也是很重要的。保持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疾病。 低血糖的症状有哪些 病理性低血糖,对于很多疾病的发生一般都是病理性疾病,然而对于此类型的低血糖,会导致很多的疾病他常常暗示着某种疾病的存在。比如糖尿病人服用降糖药过量,或者进餐量减少,以及酗酒、结核病、肝硬化、胰岛细胞瘤等。 饥饿性低血糖,大家在平时根本不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对饮食上同样不重视,那么肚子饿了就会产生的低血糖,他大多发生在饭后4个小时以内,如夜间、清晨、黎明等,不属于疾病。这容易发生这类情况的人可以少吃多餐,争取每隔3小时就吃一些东西。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补充糖分、水果、饼干等,症状可很快得到缓解。,这类人群应定期检测胰岛素水平,看是否患有胰岛素瘤。 反应性低血糖,此病有很多的特征和因素,然而对于这个低血糖的类型糖友们要注意,一般这类发病人群处于Ⅱ型糖尿病之前的阶段,有高胰岛素血症,很有可能在几年后出现糖尿病。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容易产生反应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有哪些 一个人之所以出现低血糖,其主要原因是他肝脏糖异生的能力下降了。在医院医生给病人注射葡萄糖来缓解低血糖的状况,这种做法无法是改善肝的糖异生能力不治本的。低血糖治愈靠的就是就是护肝,从而使肝的糖异生能力恢复正常。低血糖常见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