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人格自我圆成之道——《西游记》的重要隐喻

一、简述人格,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

关于人格的定义是很多的,这里我们不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定义,然后浅谈《西游记》的重要隐喻——人格自我圆成之道。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是就人格而言的。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的特征。精神分析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

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将一生都毁坏,然而健全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人格的圆成不仅仅取决于自我,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两者作用下产生

的,是一个人在外界环境中佛心与魔心不断争斗的过程。

二、《西游记》全文概括,暗含隐喻所在—人格的自我圆成

《西游记》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从幼儿时我们就开始看《西游记》的动画片,那时的我们喜欢其中的情节,喜欢当像孙悟空一样的英雄,能七十二变打死各种各样的妖怪。我们不懂得其中的深意,那时的我们只是个孩子,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西游记》,我们不能领会,这也很正常。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的大环境,我们开始不在以孩子的童真角度去理解《西游记》,我们开始揣摩其中的深意。《西游记》作为文人创作神魔小说, 与古代的中国神话和外国神话相比, 其神话思维是自觉的, 而不是朦胧的; 是系统的, 而不是零散的; 是文学的, 而不是神话的。但它们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寓言性质。因而, 透过小说的神话外衣, 挖掘其蕴涵的文化意义,

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由取经队伍组成人员的出身、经历、遭遇和结果等事件序列所构成的意义, 是直接浮于故事表层一望即知的, 也是故事直接明示的部分,整部书貌似是一场接一场的与妖怪的打斗,是一个个比较简单的打斗场景构成。其实暗含了重要的隐喻,就是人格的重要磨练。《西游记》对取经人物及过程的设计, 是将一个原本佛教的故事道教化了。这一过程, 用小说中惯用的语言来表述, 是一个从“放心”到“归

心”, 从“有心”到“无心”, 从“多心”到“一心”的炼魔过程。在《西游记》中, “心猿”、“意马”这两个概念屡屡出现, 不仅出现在正文中, 而且出现在回目上。除了心猿、意马之外, 还有“正法”、“禅主”、“金公”、“木母”、“黄婆, 、“金气“木”、“土”等概念。上述概念分别指的是小说的某一具体人物。其中, “心猿”、“金公”、“金”均指孙悟空, “木母”、“木”均指猪八戒,“黄婆”和“土”则指沙僧, “意马”即指白龙马, 而所谓“正法”、“禅主”所指即唐僧。这些指代的概念, 其来源非佛即道, 此不赘言。在这里, 我们要特别注意“心猿”“意马”这两个概念。它们除了分指孙悟空和白龙马之外, 还共同代表了另一含义—“人”的欲念和臆想。在佛、道两家的用语中, 心猿意马常用以比喻人的思绪飘荡散乱, 不可把捉。万历刻本《西游记》陈元之序云“旧有序. .其序以为孙, 孙也, 以为心之神马, 马也, 以为意之驰。”在一般人看来, 心猿意马指的也就是与见性成佛相背离的世俗杂念。例如, 与吴承恩同时的散曲家冯惟敏在他《海浮山堂词稿》中就曾多次运用这一概念。一忽儿, 他用“锁不住心猿意马, 便做道见性成佛待子么”来描写思凡的僧尼《仙吕点绛唇·僧尼共犯第一折” , 一忽儿, 他又用“罢罢罢将意马牢拴,准准准把心橇紧谈”来描写剪发的女性《黄钟醉花阴剪发嘲罗山甫》。总之, 在佛道用语的影响下, 心猿意马的特殊含义为一般人所习惯和接受。亦即人心所固有的佛性。作为“禅主”,在《西

游记》第十三回与众僧讨论佛门定旨时就曾说“心生, 种种魔生,心灭, 种种魔灭。”“魔非他, 即我也。我化为佛, 未佛皆魔。”慢亭过客《西游记题询》在这一“我化为佛, 的过程中, 佛不在外, 而在我心中。“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所以小说虽然讲的是一个西天取经的佛教故事, 但在叙事中却同时使用了儒、释、道三套话语,实则向我们暗喻了,一个人人格修炼的过程。

三、人格初期的本真阶段

(一)孙悟空快乐的本我阶段—自出生到学艺归来

孙悟空可以说是一个大众最为喜欢的角色,大众对他的出生也不陌生。《西游记》中第一回便点出了孙悟空的身世,“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感之既久,虽有通灵之意。内育仙胞,一日崩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石猴”。孙悟空童年时代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它“行走跳跃, 食草木, 饮涧泉, 采山花, 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一日, 他为群猴找到水帘洞洞天作为安身立命之处而被群猴推戴为“美猴王”。自此,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朝游花果山, 暮宿水帘洞、春采百花为饮食, 夏寻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时节, 冬觅黄精度岁华, 过着不伏麒麟辖, 不伏凤凰管, 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 自由自在的欢乐生活。

生活在洞天福地里的美猴王一向快乐逍遥, 可当他突然意识

到人生之无常时马上悲从中来。意识到自己应该多学习本领,提高自己的能力。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要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努力的生活,这源自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当他听说“佛与仙与神圣三者, 躲过轮回, 不生不灭, 与天地山川齐寿”时, 立即决定于翌日辞别部属“云游海角, 远涉天涯, 务必访此三者, 学一个长生不老, 常躲过阎君之难”。花费十数个年头, 飘过两重大海, 穿越一座南赡部洲, 他终于来到西牛贺洲并拜“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里的须菩提祖师为师。祖师赐他法名孙悟空。六七年后, 祖师看他听讲认真, 智慧聪明, 能“识妙音” ,决定授他道法, 然而祖师提到的“三百六十傍门”因达不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孙悟空都不学, 于是祖师暗打哑谜, 撇下大众而去。孙悟空猜破机关, 祖师欣赏他的天资, 终于为他“开小灶”传授大法。又三年后, 祖师传授他“七十二般变化”与“筋斗云”。于是, 孙悟空具备了不老长生的能力和保证自己长生不老的手段。从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来说,这是孙悟空本我的本真体现,他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如饥、渴、性等。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说,他仅仅在求满足生理,安全、情感和归属上的基本需求,对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在这一阶段孙悟空处于快乐的本我时期,他的生活还未与社会发生任何的矛盾与冲突,而当孙悟空进一步的扩展个人空间时,生活不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二)本我的一度扩张,五行山下五百年。

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进人更大的生活空间, 得到社会的认可。孙悟空也不例外。这就面临着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社会化即通过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 从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属性, 为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而孙悟空对社会文化却缺乏全面的了解, 他没有等级意识、贵贱观念, 也不懂得要服从权威。在本领学成之后, 剿了混世魔王,各类妖王皆臣服与他。整日操演武艺,因无锋利剑戟,就到傲来国兵器馆武库中抢了一番。。因少件自己如意的武器和披挂,便大闹龙宫,势法施威,骋凶骋势,惊伤水族,唬走龟鼍。后因不服阳寿该终,便大闹阎王殿,弄神通,打绝九幽鬼使;恃势力,惊伤十代慈王。强消了猴类生死簿,寂灭轮回,各无生死。为了满足本我的要求,他不会考虑其他的,唯乐原则。

初任弼马温, 孙悟空并不清楚其级别之低, 没有什么不满。一天, 御马监的同僚们告诉他, 他才知道“这样官儿, 最低最小, 只可与他看马。”孙悟空得知, 不觉得心头火起, 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 称王称祖, 怎么哄我来替他喂马养马者, 乃后生小辈, 下贱之役, 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第四回)忽喇的一声, 把公案推倒, 取出金箍棒, 打出天门去了。后来, 孙悟空高高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 “遂心满意, 欢天喜地”。后王母设蟠桃宴一事使他明白, 他又被骗了。蟠桃宴只请那些领取傣禄的仙人, 孙悟空没有棒禄不在被请之列。他自以为“我乃齐天大圣, 就请我老孙做个席尊有

何不可”(第五回)却居然连列席的资格他都没有。一怒之下, 他“将仙肴仙酒尽偷吃了, 又盗王母仙丹, 又窃御酒若干, 去与本山众猴享乐”(第六回)从八卦炉里逃出之后, 他“因在凡间嫌地窄, 立心端要住瑶天”(第七回)索性叫玉皇大帝搬出天宫,大闹天宫。因罪孽深重,他遭受到了惩罚,被如来压到五行山下五百年。这一阶段是孙悟空本我人格受到阻力的阶段,孙悟空一味的扩展自我空间,来满足本我的需求。正如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说,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对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将一生都毁坏。他的本真人格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行不通了,意味着他需要健全的人格。人格磨练的警钟已经敲响。

四、人格的成长发展阶段,佛心与魔心的斗争

大闹天宫过后,便是取经故事的描述,也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此部分讲述了孙悟空皈依佛门,成为唐僧徒弟,保唐僧西天求取真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为求取真经,共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的是一个接一个的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和各式各样的妖魔,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用来作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小说第十七回写道:“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实际生于一念之间。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磨灭”(《西游记》第十三回),正是这个意思。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练,隐含的其实就是人格自我圆成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设计,依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说,是代表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其实质又是一个个体自我人格的分裂与整合。师徒四人在取

经途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其实就是一个完整个体自我人格的磨练。

1.唐僧—“正法”、“禅主”——超我

唐僧是求取真经的主要人物,是取经集团的核心人物,没有他就没有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前身是金蝉子,先前是在天庭列为神仙,因不认真参悟禅道,下凡投胎成一个普通人。从小在寺院里诵经念佛,表现出内心圣洁,一心向善,以慈悲为怀的“佛心”。前身是仙,且现在又是高僧,他得道的水准当然高出别人许多。虽然说唐僧降生以来到被如来封为“旃檀功德佛”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向西天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路途中,对妖魔鬼怪的真相不能识别、手无缚鸡之力、处处留露出“憨包”性格,给人以懦弱感。但他的精神境界是非常高的,他有崇高的理想,是超我的典型。在开始尽管他深知西天路远,虎豹妖魔,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他还是毅然坚持,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在取经路途中,当他面对一个有一个的艰难险阻,有时他被吓的止不住的流泪,有时还摔下马,在明知西天取经的道路上会遇到并且已经遇到很多的艰险的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打退堂鼓,无论是尸魔鬼王,还是妖精以及自然险阻,都不能打退唐僧西天取经的决心。正如书中所述,虽被妖怪所擒,“眼中流泪”,心中仍期盼“早赴灵山”。

在道德方面,他是一个大善者。如在孙悟空刚从五指山下出来时,身无寸缕,唐僧把自己的白布小衣给他穿,后又挑灯为他缝制了一件虎皮裙。观音命唐僧以紧箍咒收服孙,唐僧虽然听命,

但见悟空十分痛苦的模样,“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比丘国的国王要吃小孩心肝,他滴泪大骂“昏君”。就算路遇不明人士,面对别人有难,虽不知其底细,他也拗不过良知,毫不犹豫地相救。如被吊绑在树上的小孩儿,在林中呼叫的女子等,他就让徒弟们力相助;倘若未被救下,他那牵肠挂肚的急他人之急的“善心”便会焦虑不安,神情黯然。用他的口头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来教导徒弟们。帮助别人,解救苦难人,是其普度众生信念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教徒,他能抵制住物质、金钱、名利、美色等各种诱惑。。例二十六回的五庄观留友,四十八会的陈家庄待客,八十七回的风仙郡宴酬,九十六回的寇员外斋赠,对于长期过着风餐露宿生活的唐僧师徒来说,实是难得的舒适,但这无一能阻挡唐僧西去的脚步。面对美色,唐僧最终都能抵制。例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的几位菩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府,观音救难现鱼篮”中的河神之女,第五十四回的西凉女国国王,第五十五回的“色邪淫戏唐三藏”中的女怪,第八十回的“姹女育阳求配偶”中的白毛老鼠精,第九十四、九十五回中的玉兔精。这种种的诱惑不仅多,而且都是直指唐僧本人,一般都要与其结为夫妇。唐僧是怎样抵住诱惑的呢?我们知道,《西游记》在形成过程中受佛教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影响甚深,而禅一向讲究“明心见性”,小说中也一再提到“心生,种种魔生”这一问题。禅宗所见“明心见性”之“性”,自然是

侵染了很深佛教思想的“佛性”。事实上人心之中有的并非仅仅只是佛性,唐僧虽然一心向佛,可是他并不能完全脱离人的本性,亦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力比多,因此在修行过程中,这种不受意识控制的原始的性本能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他的内心,从而形成种种魔障,表现在小说中也就是种种女色对他的诱惑。这种诱惑可以说是唐僧“前意识”的一种表现。佛心与魔心的斗争,在斗争中,唐僧经常念诵《多心经》等佛经,正如《多心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无尔眼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界…“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着调解,并且超我始终占上风。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佛家的人性抑制,精神崇尚,是唐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超我”的圣哲,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超我如同良心或过失的无意识感觉一样,凌驾于自我之上,他好像是反映道德训条、社会禁戒、权威者的高尚道德一般,从儿时起就内化、积淀,构成超我”,并支配约束本我和自我,从而完成西天取经这一艰巨的任务。。

2.猪八戒——“木母”、“木”——本我

猪八戒,一个我们忍俊不禁的人物。他是一个典型的本我。这主要表现在他处处表现得难以抵制女色诱惑甚至极为主动的追求女色、贪吃、贪图小便宜等种种令人忍俊不禁的行为中。八戒本为上界的天蓬元帅,“只因王母会蟠桃,开宴瑶池邀众客。那

时酒醉意昏沉,东倒西歪乱撒泼。逞雄撞入广寒宫,风流仙子来相接。见他容貌挟人魂,旧日凡心难得灭。全无上下失尊卑,扯住歇”,才被贬下凡间的,下界之后又入赘高家,即使决定跟唐僧上路取经之后,不忘给老丈人交代:“你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快活”( 见第十八、十九回) ,这里八戒提到的“快活”二字十分耐人寻味: 照旧与你做女婿“快活”,那取经自然是不快活了,在八戒的内心深处所遵循的依旧是“本我”的“快乐原则”,跟随唐僧踏上西行之路只不过是“超我”对“本我”的暂时压制,八戒本人对取经大业并不是太感兴趣。因此,在后来的取经路上,他对女色诱惑总是难以抵制,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八戒闻得富贵美色即心痒难挠,并且说“和尚是色中饿鬼”,假借放马,先叫“丈母娘”,又几个“女儿”同时都要。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八戒在此追求的并非是爱情,而只是好其美色,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的性冲动,即力比多。这完全是“本我”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仍然服从“快乐原则”。至于后来“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回) ,要与几个蜘蛛精同塘洗澡,每遇女妖要求招赘唐僧,他都极力鼓动唐僧赶快应承( 第四十回) ,实在不像一个受戒出家的和尚,甚至马上要到西天了,看到嫦娥还动了欲心,“忍不住,跳在空中,把霓裳仙子抱住道: ‘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 第九十五回) 由此可见,八戒自始至终是色心难除,“本我”无意识不时流露,“超我”

对“自我”的克制极其薄弱,基本上可以说是顺从“本我”自然欲求,佛教所谓的清规戒律在他心里根本没有多大的位置。其魔性被他前世固有的欲念冲淡得支离破碎,人性与魔性交织着并且

极大地遮蔽着微乎其微的后者,二者都是“本我”的表现。“食色,性也。”猪八戒身上体现得相当充分。“自然之性”(李贽《初潭集》卷八) 在其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贪恋口腹之乐,酣睡,偷懒,耍小聪明,看见女人走不动,乐呵呵地恭维女人,亲近女人,正是这颗“欲心”才使这个圆整人物无疑成了或多或少的纵欲主义者,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享乐主义的典型,始终遵循快乐的本我原则,却时常受到唐僧等超我的约束,本我的想法能够很自然的流露,却很少能够真正的实现本我的想法。

3.沙僧——“黄婆”和“土”——自我

沙僧是作者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化身。“自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第二层次。“自我”的任务是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进行调和,消除二者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基本上属于“自我”的范畴。我们按照既有的身份、职业、性别、地位等条件,适当履行社会赋予我们的种种责任和义务,适当地满足自身种种需求,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既不贪婪放纵,也不崇高忘我,只是芸芸众生中普通一员。

沙僧无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其实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物,隐藏了“本我”的锋芒,又缺乏“超我”的光辉,只是一个平庸

的“自我”。正如曹炳建先生在他的论文《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中所写的:比起悟空的大闹天宫和八戒的调戏嫦娥,沙僧失手打碎玻璃盏并不算什么罪过,可他受的苦难却最多。但他却连一点抗争的念头也没有,只是默默忍受。西天路上,他不像悟空、八戒那样骂唐僧“脓包”、“罢软”,而是处处对唐僧表现出最大的恭顺和忠诚。沙僧对取经集团内部矛盾曾起到调解作用,促进了取经集团的团结。比如在第四十回“婴儿戏化禅心乱,辕马刀归木母空”中,唐僧被妖精一阵风掳了去,作者接着写道:行者道:“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沙僧闻言,打了个失惊,浑身麻木道:“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我等因为生前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归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了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悟空是气不过唐僧不知好歹,八戒早就惦记着回高老庄了,沙僧在这里表现出了相当的冷静和理智。

总之,沙僧的智慧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自我”对环境的应变范畴,只是说明“自我”在“本我”和“超我”的夹缝中有时会起伏波动,或屈服于本能,或走向崇高。

4.孙悟空——心猿”、“金公”、“金”——三者的糅合

上文我们讲到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行山下五百年,孙悟空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他接受菩萨的点化,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在这个阶段中, 虽然也受本我欲望的驱使, 但更多的时候他自我的言行要受到超我的影响,他的主要行为还是按照现实社会的要

求而进行的, 这期间他的本能—破坏的冲动也在不断调整和升华。

在此期间孙悟空有过三次离开取经队伍的经历,这是悟空佛心与魔心斗争的过程。恰好可以反映悟空人格的自我圆成。悟空的第一次离开是在第十四回,孙悟空打杀六贼与师傅唐三藏不和跑往龙宫耍子儿去了, 龙王用“圯桥进履图”开导他,“你若不保唐僧,不尽殷情, 不受教诲, 到底是个妖仙, 休想成得正果。”悟空闻言, 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 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 “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这次离开是必然的,对他来讲,他还没有真正领会取经的含义,而是为了自救。久被压抑的本我一旦获得自由, 要有一个与自我产生矛盾需要不断协调的过程。在这种不断协调自我、本我、超我的矛盾之中, 开始了从神化理想人格向社会现实人格的转化。然而刚刚脱离五行山的压制,孙悟空完全依靠内在精神进行自我约束,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实质约束——紧箍咒。“紧箍咒”又称“定心真言”, 它正代表了对人的精神追求起到某种约束和匡正的力量。它来源于神佛的世界,是保证孙悟空前往西天取经途中不逃逸、不越规的决定因素。

我们知道, 按照“道德原则”来行事, 总是与享乐主义的“本我”直接发生对立和冲突, 使得不到满足。《西游记》中常常出现的情节是, 孙悟空拿起代表“本我”的金箍棒, 准备痛痛快快大干一场的时候, 师父的“紧箍咒”响起, 使孙悟空痛苦不堪。像这一场情景生动的表现了孙悟空人格上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挣扎。孙悟空的第二次离开就是三打白骨精之后,起因是唐僧的误会。在本我冲动下,悟空毫无顾虑的打死了装做凡人的妖怪,他没有考虑到唐僧他们肉眼凡胎不能辨认出妖怪。而导致师父误会,被逐,离开。后在超我,自我,本我的协调下回到取经队伍中。

第三次离开,是因为路遇强盗,大开杀戒,被师父逐走。从情感上来看孙悟空并不想离开,但是从行为上,他做的却是有违西天取经之事。于是,内心的矛盾已经展开。单纯的依靠内心的克制和道德的约束,没有办法走到西天。为此,悟空此次归来必须有一个自我的全新发展。为此作者安排了两个隐喻,及真假美猴王和三调芭蕉扇。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孙悟空的内心开始斗争,是要做佛还是做魔,佛心与魔心的斗争被外化为孙悟空和妖怪六耳猕猴的斗争。其实质是孙悟空自己内心的斗争。从此之后,孙悟空确立了一心向佛的思想,摈除了内心的妖性和凶狠的一面,最终回归正途。三调芭蕉扇是另一个隐喻。火焰山所暗示的是,在修心过程中的浮躁和不安定,而芭蕉扇,代表的是清凉与安定。借到芭蕉扇的孙悟空,完成了

自我救赎的初衷,孙悟空彻底归来。从这以后他在没有离开取经的队伍,反而成为了唐僧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在“超我”人格的唐僧通过念紧箍咒来压制“本我”的放纵下, 以及自我觉悟的提高下,人性大大上升,“自我”人格放出绮丽的光彩,人格不断的圆成,渐向超我靠近。例如,悟空为了战妖魔请来水伯以水攻洞, 谁知魔怪用圈子撑住二门, 使水不能进洞, 门外却洪水滔天, 行者见了心慌道:“不好啊! 水漫四野, 淹了民田。未曾灌在他的洞里, 曾奈之何? ”唤水伯急忙收水( 第五十一回) 。他不仅拯救天下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 而且还常把这种爱心推及到国君郡主皇后公主身上, 如对朱紫国、比丘国、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天竺国、车迟国等, 他不光为他们排忧解难, 救苦救命, 降魔伏妖, 还教导他们以仁民爱物, 治国安邦之道。在他所走过的地方, 总是澄清妖雾, 扫除危害, 普降甘霖, 留下一片太平天下, 尤其是他对堕落妖魔如牛魔王一家的拯救, 终于使其脱离了吃人作恶危害苍生黎民的生涯, 走上了自新之路。这个时候的悟空已然不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顽皮猴子,他的妖心已退,佛心正炽。

五、人格圆成,终修正果。

当唐僧师徒历经十四年、十万八千里西天取经路上的种种艰辛, 功成行满,唐僧升为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白马为八部天龙马,五圣成真,其实也就是已经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圆成。取经集团的胜利来自于

师徒们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人格的自我圆成之道,在《西游记》中体现为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的相互协调,保证处于平和状态。禅主唐僧是超我的象征,取经路上的核心,精神上的巨大支柱;悟空——心猿被套上了金子打就的紧箍, 一个游走的行者;猪八戒一个西天路上的凡夫俗子, 一个完完全全的“人欲——本我”至上的典型,沙和尚——自我的象征,则以其阪依后的赤忱、笃厚, 扮演着与猪八戒绝然相反的角色, 这么一来, 西夭路上这一师四徒的小集团, 便成为一个相互映照着的矛盾统一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物, 都具有各自的象征意义,而将他们综合在一起, 所象征的恰恰是人格自我圆成的复杂状态。

在当今比较浮躁的社会,拥有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我们不能仅仅以本我快乐的原则来实现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们要保证三者处于平和状态,从而保证人格的正常发展。

西游记知识点汇总

长篇神话小说,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据,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存的《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但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2回叙述了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涵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人生真谛。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做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西游记》常考知识点

1、《西游记》卷首语: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大战牛魔王、偷吃人参果、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猪八戒大战流沙河、车迟国斗法、女儿国奇遇等。 3、唐僧收徒的四个地方:五行山救孙悟空、鹰愁涧收白龙马、高老庄收猪八戒、流沙河收沙僧。 4、《西游记》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孙悟空大闹天宫。 5、《西游记》中以沙僧或猪八戒为核心展开的故事:大战流沙河、高老庄娶亲。 6、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降妖杖。 7、《西游记》中,写到:“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如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这段说的是沙僧。

西游记主要内容概括

西游记主要内容概括 西游记主要内容概括(一)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西游记主要内容概括(二)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第一部分结果被如来佛降伏在五行山下;第二部分(第8-12回),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答案补充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西游记主要内容概括(三) 《西游记》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四天取经,遇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除魔,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 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受日精月华,一日受风,化为一石猴。石猴被众猴拜为美猴王。美猴王求师,得到菩提祖师的教导,还得到了一个好名字孙悟空。孙悟空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孙悟空打败混世魔王后,大闹东海龙宫,得到定海神针。龙王上报天庭。孙悟空有大闹地府,阎王上报天庭告孙去空,太白金星建议,把孙悟空召上天庭,做马夫。可孙悟空又返回花果山。 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但孙悟空连胜巨灵神、哪吒,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因蟠桃会上没请孙悟空,孙悟空便大闹蟠桃会,再次打败九曜恶星、四大天王,十万天兵,可最终被抓,压到五行山下。 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孙悟空拜唐僧为师,一同西天取经,路途中收服猪八戒、沙僧做徒弟,一路遇九九八十一难,但最终大功告成,被封为斗战圣佛。因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闻名天下。

中考名著《西游记》阅读练习题(精华版_含答案)

中考名著《西游记》阅读练习题(最新整理精华版含答案) 一、填空题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中,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全书共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1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12、《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美猴王 13、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如,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 二、列举简述 1、唐僧分别在哪些地方收了徒弟和马?分别给他们取了什么名?观音所赐的名分别是什么? 五行山救悟空高老庄收悟能鹰愁涧收白龙马流沙河收沙悟净 2、列举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 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3、列举师徒四人所遇的妖怪,四个即可。 白骨精、黄风怪、蝎子精、红孩儿 4、列举唐僧师徒西行路过的国名(四个即可)。 乌鸡国车迟国女儿国天竺国 5、说除塑造唐僧师徒四个形象外,还写到许多神仙,请列兴几个。 如来佛祖观音菩萨菩提祖师太白金星镇元大仙 6、悟空、八戒、沙僧使用的兵器分别是什么? 如意金箍棒钉耙禅杖

西游记小故事

《西游记》故事情节 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根据一老猴指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自称美猴王。 官封弼马温:悟空向东海龙王讨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知其厉害,便假意招安,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将其封为弼马温。 大闹天宫:孙悟空因向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从生死簿上勾销自己名字而被告上天庭,玉帝招他上界做弼马温。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计收猪八戒:高老庄高太公家高小姐被官府抢走,妖怪猪悟能救出高小姐后被高老汉招赘为女婿。酒宴上,妖怪酒醉现出真面,将高小姐锁在后花园。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弄清了妖怪的来历。原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大战流沙河: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八戒怂恿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二人结为兄弟。 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悟空与八戒)双战黄袍怪:唐僧误闯黄袍怪的波月洞。黄袍怪的夫人原是十三年前被掳的宝象国公主,她放走唐僧给父王送信。国王恳请八戒、沙僧降妖。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馆驿。黄袍怪变做俊俏郎君拜见国王,将唐僧变做老虎囚禁笼中。白龙马变作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悟空请来星神收回,救出公主,恢复唐僧原身,师徒重归于好。

《西游记》完整知识点

西游记知识 主要内容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西游记》,长篇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是神怪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所反映的主题: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悟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为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但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2回叙述了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涵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人生真谛。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做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西游记》知识点 1、《西游记》卷首语: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2、《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大战牛魔王、偷吃人参果、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猪八戒大战流沙河、车迟国斗法、女儿国奇遇等。 3、唐僧收徒的四个地方:五行山救孙悟空、鹰愁涧收白龙马、高老庄收猪八戒、流沙河收沙僧。

西游记主要情节概括

西游记主要情节概括 1、石猴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有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忽然有一日崩开,里面出现一只石猴。该猴发现水帘洞后被群猴拥戴为王。 2、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根据一老猴指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自称美猴王。 3、官封弼马温:悟空向东海龙王讨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知其厉害,便假意招安,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将其封为弼马温。 4、大闹天宫:孙悟空因向东海龙宫借得“如意金箍棒”,又去阴曹地府,从生死簿上勾销自己名字而被告上天庭,玉帝招他上界做弼马温。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旗号。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十万天兵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太上老君八卦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5、祸起观音院(大闹黑风山):唐僧悟空行到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得避火罩罩住唐僧,火烧禅院。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想开“佛衣会”炫耀宝物。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不能取胜后去请观音菩萨帮忙,观音变作白衣秀士,劝熊怪服下悟空变的仙丹;最终观音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 6、计收猪八戒:高老庄高太公家高小姐被官府抢走,妖怪猪悟能救出高小姐后被高老汉招赘为女婿。酒宴上,妖怪酒醉现出真面,将高小姐锁在后花园。悟空与师父来庄投宿。悟空变为太公之女。迷惑妖怪,弄清了妖怪的来历。原是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唐僧收他为徒,给他取名猪八戒。 7、大战流沙河:师徒三人来到流沙河畔,流沙河中妖怪径抢唐僧,八戒悟空去战,妖怪钻入水中,不肯上岸。悟空去见观音,观音让木叉与悟空同去。木叉叫出妖怪悟净。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过河。 8、四圣试禅心:骊山老母与观音、普贤,文殊菩萨变成母女四人,欲招唐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意在试探师徒四人禅心是否坚固,唯八戒意动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被捉弄捆于树上,八戒十分羞愧。 9、偷吃人参果: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误认人参果为婴儿而未敢食。八戒怂恿悟空偷果三个师兄弟一起分享,遭到二道童怒骂。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树逃离,却被镇元大仙捉回去。悟空求得观音医活果树,二人结为兄弟。 10、三打白骨精: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山中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一变美女,二变老妇,三变老翁,迷惑唐僧,均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妖怪,唐僧以为滥杀无辜大怒,逐走悟空。 11、(悟空与八戒)双战黄袍怪:唐僧误闯黄袍怪的波月洞。黄袍怪的夫人原是十三年前被掳的宝象国公主,她放走唐僧给父王送信。国王恳请八戒、沙僧降妖。沙僧被擒,八戒逃回馆驿。黄袍怪变做俊俏郎君拜见国王,将唐僧变做老虎囚禁笼中。白龙马变作宫女刺杀黄袍怪受伤。八戒来到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回孙悟空。悟空请来星神收回,救出公主,恢复唐僧原身,师徒重归于好。 12、夺宝莲花洞:行至平顶山,悟空让八戒巡山。八戒要躲懒睡觉,编谎骗人,但被变成啄木鸟的悟空一一听知,戳穿其谎言。八戒只得再去探路。被莲花洞银角大王捉去。银角大王又使用移山法,一面压住悟空,一面将唐僧、沙僧和白马掠回洞府。悟空挣扎脱险后,

西游记阅读练习题

五年级《西游记》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西游记》的作者是,全书共回,是一部小说。 2.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3.《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 4.《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大闹、真假、 三借等。 5.猪八戒又叫,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6.沙僧也叫,原为天宫中的,被贬下界,在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7.白龙马原是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上。 8.孙悟空成为美猴王后,为求长生不老,拜为师,并学会了、等神通,后受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9.《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投胎转世的,做了状 元的儿子,因父亲遇难,自幼出家,法名是。 10.《西游记》是我国之一,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 ,好耍小聪明的是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其中,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西游记》师徒四人共经历了()难,最后一难是()。 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归途师徒落水真假美猴王 2.孙悟空与红孩儿争斗中,后来大圣请来了(),才把红孩儿治服。 A.文株菩萨 B.太上老君 C.观音菩萨 D.如来佛祖

3.被孙悟空破坏的人参果树后来被()救活了。 . A.太白金星 B.文株菩萨 C.观音菩萨 D.王母娘娘 4.唐僧是()的人物,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 A.宋朝 B.明朝 C.秦朝 D.唐朝 5.第一次吃人参果没吃出味道的是()。 A.沙僧 B.孙悟空 C.哪吒 D.猪八戒。 6.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原来是()的弟子。 A.太上老君 B.孙悟空 C.观音菩萨 D.如来佛主 7. 唐僧在()收的猪八戒。 A.五庄观 B.白驼山 C.高老庄 D.火焰山 8.从八卦炉出来后,孙悟空拥有了()的本领。 A.七十二变 B.火眼金睛 C.筋斗云 D.铜头铁臂 9.《西游记》中妖怪们总要吃唐僧肉,是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 A.力气变大 B.个子长高 C.长生不老 D.天下无敌 10.孙悟空大战黄风怪导致了()受伤。 A.鼻子 B.眼睛 C.耳朵 D.尾巴 11.《天竺国招亲降玉兔》故事中,()收服了玉兔。 A.嫦娥 B.观音菩萨 C.哪吒三太子 D.如来佛祖 12.“三打白骨精”的“三”表示“三次”意思,请问下列词中哪个词中的“三”的意思与“三打白骨精”中“三”的意思一样?() A.三番五次 B.三顾茅庐 C.三思而行 D.三心二意 13.红孩儿的大号叫()。 A.圣婴大王 B.圣火大王 C.婴火大王 D.真火大王 14.狮驼岭三魔中的老二的真身是()。 A.青狮 B.白象 C.黑鹏 D.雄鹰 15.在《小雷音弥勒擒黄眉》故事中,悟空被困在()里面出不来? A.金圈 B.金饶 C.金球 D.金碗 16.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怎知那铁扇公主还记仇,无奈孙悟空变成了()哄骗了铁扇公主,借来了宝扇。

《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概括

《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概括 【大闹天宫】【大战二郎神】【如来镇悟空】【悟空拜师】【聚合取经队】【偷吃人参果】 【三打白骨精】【黑松林遇妖】【大战黄袍怪】【猪八戒巡山】【莲花洞降妖】【比丘国救小孩】 【计盗紫金铃】【火云洞斗妖】【收服红孩儿】【乌鸡国除害】【八戒哭师父】【车迟国斗法】 【收服青牛怪】【女儿国奇遇】【真假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大战牛魔王】【捉拿金鱼精】 【大战黄眉怪】【碧波潭夺宝】【狮驼洞降魔】【盘丝洞斗妖】【三探无底洞】 《西游记》电视连续剧剧情介绍 第1集 在东胜神州傲来国海滨的花果山顶有一块仙石。一日,仙石轰然

迸裂,惊天动地,化出了一个石猴。这石猴灵敏聪慧,他交结群猴,在水帘洞找到安家的好所在。群猴尊石猴为美猴王。美猴王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独自驾筏,漂洋过海,来到一所渔村。他拾得衣衫,偷来鞋帽,并去饭馆饮酒吃面,闹了许多笑话,也学了几分人样。猴王一路寻访,终于登上灵台方寸上,在斜月三星洞拜见了菩提祖师。祖师为他取名孙悟空。从此悟空参禅悟道,学习武艺,掌握了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花果山上,群猴却面临危难。悟空驾云回来,与混世魔王展开了一场厮杀。 第2集 美猴王战胜了混世魔王,花果山上喜气洋洋,小猴们每日操演武艺,十分快乐。悟空闯入东海龙宫,向龙王索取镇海神针——如意金箍棒。这棒虽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却大可撑天着地,小可变针,藏入耳内。悟空酒醉睡去,忽见两个阴差前来索命,悟空大闹阎罗殿,命判官取出生死簿,一笔勾去了猴类的生年死月。龙王、阎王上玉帝处告状,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抚猴王,请他上天作官。悟空欣然前往,

在武曲星君的捉弄下,玉帝封他做了弼马温。当悟空明白了自己不过是个马夫后,大怒之下回转花果山,扯起大旗,自称齐天大圣。玉帝不能容忍,叫托塔天王与哪吒率领天兵神将,杀向花果山。 第3集 身高力大的先锋巨灵神,敌不过乖巧伶俐的孙悟空,哪吒足踏火轮赶来救援,也被打得丢盔卸甲。玉帝只得二次招悟空上天,准他为齐天大圣,并派他掌管蟠桃园。王母娘娘要开“蟠桃盛会”,七个仙女到园中采摘仙桃。大圣听说王母娘娘没有邀他参加盛会,便驾上祥云,直奔瑶池宝阁。他痛饮仙酒,偷吃仙丹,带走仙桃,回转花果山。在观音的推荐下,玉帝派二郎神收缴悟空。悟空与二郎各显神通,大战不休,不分胜负。太上老君从空抛下金刚套,将悟空打倒。玉帝命天兵将悟空押上斩妖台,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却丝毫无损。群仙献策,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兜率宫,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过了四十九日,猴王依旧活泼乱跳地蹦出丹炉,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他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西游记》完整知识点归纳

《西游记》完整知识点归纳 西游记知识 主要内容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西游记》,长篇章回体长篇神话小说,是神怪小说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有《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所反映的主题:讽刺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歌颂悟空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为强权,乐观顽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但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2回叙述了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至100回

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涵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人生真谛。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做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忠勇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西游记》知识点 1、《西游记》卷首语: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西游记主要故事情节概括

西游记主要故事情节概括

西游记主要故事情节概括 一)《险渡通天河》 唐僧师徒来至通天河畔陈家庄,得知有妖怪灵感大王。每年一度祭祀,要吃童男童女。悟空、八戒为救陈家庄百姓之苦,变作小儿女,打败了妖怪。 妖怪用鱼女所献之计,作法使夏日满天飞雪,冻结了通天河。唐僧取经心切,踏冰渡河,沉入水底。 (二)《师徒生二心》 妖怪得到唐僧,大喜。欲与鱼女成婚,用唐僧作为婚宴。 悟空、八戒几番营救师父,皆未能胜过妖怪,只得求助南海观音。观音手挽鱼篮,收了鱼精。 唐僧师徒上路,过河时,老鼋自愿前来驮送,并请唐僧向如来询问自己何时方能转为人身,唐僧允诺。 西行途中,悟空打死强盗,唐僧怒其伤害生灵,责备悟空,悟空心中不平。 唐僧四人借宿于强盗之家。夜间,悟空见强盗杀妻,欲除之,又惧唐僧,姑隐忍不发。 (三)《真假美猴王》 次日,强盗追杀唐僧等,悟空忍无可忍,杀却众盗。唐僧大怒,又将悟空赶走。六耳猕猴乘机变作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 沙僧寻至花果山,见假猴王交出了假师徒四人,宣称要自去西天取经。沙僧大怒,打死假沙僧,但又被假悟空打败。 沙僧无奈,去落伽山观音处状告悟空,却见悟空正在观音莲台前诉苦。二人释疑,同去花果山找假猴王较量。 二猴难辨真假,去观世音处求助。 (四)《受阻狮驼岭》 真假猴王打得天昏地暗,难分胜负。二人上天入地,找众神灵辩别真假,皆无

结果。直到西天如来处,真相方才大白。悟空打死假猴王,六耳猕猴从此绝种。观音引领悟空至唐僧处,令师徒和好,勿再生二心。 八百里狮驼岭上,有几个魔头为害,一为青狮,二为白象,三为大鹏。孔雀公主对他们所为甚为不满。大鹏却暗恋着孔雀公主。 唐僧师徒行至狮驼岭,公主幻化人形,警告唐僧。却见唐僧仪容潇洒,芳心为之所动。 悟空变化小妖前去探路,打入了妖怪洞府。 (五)《遇仙孔雀台》 悟空与青狮斗法,唐僧却被孔雀公主掠去。 悟空以为师父被妖怪捉去,与青狮、白象苦斗,打破了阴阳宝瓶,钻进了妖怪肚中…… 唐僧被孔雀公主掠入了孔雀台中。公主愿与唐僧结百年之好,唐僧不为所动。却劝公主珍惜千年修行之身。公主恼怒,将唐僧迷倒,欲强生成婚。却被大鹏一起捉入了狮驼岭。 悟空打败了青狮、白象,驱赶着他们去狮驼岭寻大鹏讨要师父。 (六)《如来收大鹏》 悟空等到了狮驼岭,不但没有找到师父,反被大鹏一并捉去。三个魔头欢庆胜利,大鹏逼迫孔雀公主成婚。 悟空为救师父,几番苦斗,还是胜不了大鹏。恼怒之际,去西天找如来讲理,如来亲自将大鹏收走。 黑水河畔,黑水滔滔,妖怪变化梢翁,渡唐僧过河。半途,将唐僧与八戒摄入河底。 (七)《情断黑水河》 沙僧入河与妖怪相斗,被妖怪使法打败。 妖怪所霸占的黑水河公主,甚为怜悯唐僧,暗地设计相救。 悟空得黑水河神指点,去寻西海龙王,遇见妖怪派来请龙王赴宴的鱼精。悟空

《西游记》阅读测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名著阅读《西游记》专项练习 《西游记》 (一)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内容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二)经典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8)火烧盘丝洞(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 (三)作品特点: ①善于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孙悟空、猪八戒形象鲜明、栩栩如生;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奇特的夸张。 (四)人物—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1、孙悟空:他由仙石化成,手持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金箍棒,能够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公里。他被投入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了49天,反到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他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 性格特征——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 分析孙悟空的形象: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2、猪八戒:本是仙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形象。一方面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着要散伙,爱占小便宜,耍小聪明,贪恋女色,常因此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另一方面,他也还不失忠勇和善良。在与妖魔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错就改,还算淳朴憨厚,自有可爱之处。最后被封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忠勇善良、淳朴憨厚。 3、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最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4、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西游记》主要人物及评价(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孙悟空刚烈、直率的品行)真假美猴王(表现了孙悟空忠心和为真理而战)(2)猪八戒:高老庄(表现了猪八戒的好色、贪婪)、大战黄风怪(表现了猪八戒的懦弱、利己)(3)唐僧:三打白骨精(表现了唐僧的不辨忠奸)最终成佛(表现了唐僧的坚韧和不屈)(4)沙和尚:三打白骨精(表现了沙和尚的忠心)、最终成佛(表现了沙和尚的坚韧)

名著《西游记》主要内容及主要小故事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唐僧等人西天取经,一路降妖伏魔,走过十万八千里,前后十四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的故事,其中还有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偷吃人参果等精彩的故事。二、这部书的中心思想是: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将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形象化为妖魔鬼怪所设置的八十一难,以动物幻化的有情的精怪生动地表现了无情的山川的险阻,并以降妖服怪歌赞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战胜自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故事 1、《智取红孩儿》 红孩儿用计骗了唐僧后,又用狂风卷走了他。孙悟空找到红孩儿与之展开大战。红孩儿口吐三味真火,悟空无法取胜,便去求四海龙王施雨灭火,可是无济于事;又让八戒去向观音求救,结果半路上八戒被红孩儿假扮的观音擒了去;悟空变作牛魔王去救,也没有成功;悟空只好亲自到南海向观音求救。观音到了洞前,红孩儿几次问她话她都不应答,留下莲台便走了。红孩儿不知就里,坐上莲台结果被擒,但他死性不改,观音又让他戴上金箍儿,最终成了观音座前的善财童子。 2、.《真假美猴王》 唐僧因悟空又打死拦路强盗,再次把他撵走。悟空恐小猴们嘲笑,便去观音那了。却说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了唐僧,抢走行李关文,又把小妖变作唐僧、八戒、沙僧模样,欲上西天骗取真经。沙僧去求观音菩萨,于是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谁知真假悟空实在难辨:他们同到观音处,无结果;到玉帝那,照妖镜也不起作用;返回地面,师父难见分晓;到森罗殿,地藏怕惹是非;直到雷音寺如来佛处,佛祖才使假悟空现出原形。悟空气愤不过,将其打死。悟空也回到唐僧身边 3、《三借芭蕉扇》 唐僧师徒四人路过火焰山。由于山上一片火海,他们无法通过。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灭火焰山的火,悟空就亲自前往借扇。铁扇公主误以为是悟空害死了她的儿子红孩儿,死活不愿借扇给悟空。无计可施后,悟空变小,让铁扇公主喝进肚子,逼铁扇公主交出扇子。悟空拿着铁扇公主给的芭蕉扇回火焰山,可是火越扇越大,悟空才知道被铁扇公主骗了。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再次找铁扇公主要扇子,结果被揭穿。幸好观音让红孩儿回家解释事情原委,铁扇公主才肯将芭蕉扇借给悟空。于是师徒四人顺利过了火焰山,继续向下一站进发。 4、《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而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请孙悟空。孙悟空立即赶往波月洞。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装成其模样来到洞内,并诱使白骨精说出骗人伎俩,然后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5、《如意金箍棒》 悟空被菩阳祖师赶回花果山后,打败了混世魔王,又到傲来国拿了些兵器武装猴兵。但他对自己手中的破大刀很不满意,后经通臂老猿指点,迳到东海龙宫“借”兵器。虾兵蟹将扛

名著阅读《西游记》知识点

名着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 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经典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8)火烧盘丝洞(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主要人物 唐僧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着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金丹术、地煞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又作筋斗云)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最终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性格特征: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着略带倔强,但有些自恋自大。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嫦娥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小姐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 典型情节——调戏嫦娥、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点: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温和善良的,而且富有人情味。

名著《西游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精华版)

名著《西游记》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精华版) 一、填空题 1、《西游记》,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玄奘远出西域取经的事件。在《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慈恩寺法师传》中,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唐僧取经的故事经民间文艺演出,成为以后小说的素材来源。现在《西游记》是根据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世德堂版本整理加工而成的。 2、《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3、全书共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4、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5、《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 6、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菩提祖师,它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针,又唤如意金箍棒,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孙行者。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7、猪八戒又叫猪悟能,原为管理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获罪下凡,误投猪胎,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后经菩萨点化,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净坛使者。 8、沙僧也叫沙悟净,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金身罗汉。 9、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违逆父命被囚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驮负唐僧取经,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后在化龙池中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 10、《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1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12、《西游记》全书共一百回,孙悟空自号齐天大圣 13、请写出《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的题目:如,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

名著阅读《西游记》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名著阅读《西游记》复习资料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 主要内容:主要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包括唐僧出世", "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经典故事: (1)孙悟空大闹天宫(2)三打白骨精(3)车迟国斗法(4)女儿国遇难(5)真假美猴王(6)智取红孩儿(7)三调芭蕉扇等(8)火烧盘丝洞(9)天竺国招亲(10)灵山取真经 主要人物 唐僧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 性格特征: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孙悟空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金丹术、地煞术,七十二变和觔斗云(又作筋斗云)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最终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 性格特征: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但有些自恋自大。 猪八戒 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嫦娥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