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看发烧

中医看发烧

中医看发烧
中医看发烧

中医看发烧:保暖,捂汗,防风寒,忌饱食

发烧

一、人体的温度

人体是恒温的,发烧就是超出了恒温的标准。

1. 新生儿期(从出生至满月):新生儿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成熟,有时体温高于37℃,但在37.5℃以下,仍为正常体温。体温以口温为基准,正常为36.5℃-37℃,腋温低于口温0.5℃,肛温则高出0.5℃。

2. 婴幼儿期(从满月至1岁):这个时期的宝宝比较好动不容易测得腋下体温,所以以测肛温为准,肛温标准:37.5度以上为发烧。1岁后基本都是以腋温为主。人体温度不受气温影响但腋温易受环境干扰,测体温时要求皮肤干燥,腋窝潮湿时应先擦干后再夹紧温度计,否则结果不准确。在冬季从室外进入室内后至少要半小时后测温才准确。

3. 1岁以上,腋下温度的发烧体温界限如下:

(1). 超过37℃可认为发热

(2). 体温在37℃-38℃为低热

(3). 38.1℃-39℃为中度发热

(4). 39.1℃-40.4℃为高热

(5). 40.3℃以上为超高热

二、认识发烧

1. 西医对发烧的认识,通过对临床的观察简单的归纳为:

(1). 无炎症性发烧。

(2). 有炎症性发烧。例如: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发烧就是有炎症性发烧。因此我们医院检查血液,就是看看是否有炎症存在。

2. 中医对发烧又是怎么认识的呢?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很多家长知道中医好,就是不明白中医对发烧认识的原理,所以才犹豫不决,宁可偏向西医治疗,也不模糊就医。

发烧在中医范围里分为两类:

(1). 内伤发烧:如有肾炎,肠炎,红斑狼疮,结核,肿瘤之类的发烧,发烧的特点是体温不高,基本上是处于低烧的范围,所以很容易辨认。

(2). 外感发烧:平时常见的高烧基本上都是外感发烧引起的。这是家长们最担心的,也是最容易出现后遗症的,如流脑。外感就是感冒,其原理是:受风寒风热之邪入侵,闭阻我们的毛孔,使得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发出来,导致体温升高。往往发烧时,都是没有汗的,这就是毛孔闭塞的证明。如果本身体内的热量过多,一旦出现毛孔闭塞了,高烧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且体温会很快升高,如:扁桃体炎伴随的发烧。而扁桃体经常发炎,犹如体内的热量在把扁桃体当烤肉一样烧烤。

三、退烧的处理原则

明白了发烧产生的机理,就知道退烧的处理原则了,即是把敌人赶出体内(只是针对外感发烧)。如下是中西医处理退烧的对照。

1. 西医处理发烧(不建议大家使用,迫不得已时才用)

(1). 首选物理退烧,减少衣服,多喝水,身体擦酒精降温。

(2). 使用药物退烧,如:美林,泰诺,退热栓等。

(3). 使用激素,专门针对顽固发烧,高烧反复。

2. 中医处理发烧

(1). 捂汗,保暖,防风寒,忌饱食。

(2). 小儿推拿

(3). 针灸退烧

(4). 刮痧退烧(因较痛,7岁以下的不提倡)

(5). 药物退烧:解表发汗,祛风退热。如麻黄汤,葱豉汤,银翘散,四逆散,新加香薷饮

(6). 高烧难退的,伴神昏的(这也是最容易烧坏大脑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清宫汤,清营汤。

回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发烧的护理方法,什么情况下退烧最快?普遍来说,吃美林或泰诺之类的,最终大汗淋漓,就退烧了。如果打吊针,也是边打针边出汗,然后慢慢退烧。而物理酒精擦浴,只是权宜之计,缓和病情。可见,退烧必须要打开毛孔、出汗。

前面解释过发烧的原理是:毛孔闭塞,使得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发出来,导致体温升高。因此,要想退烧,必须毛孔要打开;要想退烧快,汗要出得来,出得多,出得够!烧没退尽,是因为汗没出够。

四、退烧的处理方法

结合我本人的临床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点方法:

1. 捂汗保暖,喝热水,只吃热稀饭青菜,其他饮食不吃。不吃生冷食品和水果,不洗澡,避风寒,避空调。无任何其他条件下,可以单独运用此法处理。(无论风寒风热型发烧都适合)

2. 风热型发烧:

有点怕风,口干,流黄鼻涕,舌红,唇红,起疹子,小便黄,大便干,口臭,咽喉痛。

处方:葱豉芦根汤:葱白3根,淡豆豉5克,芦根10克,加入2碗水,煮开后,换小火再煮1分钟即可,热服。当茶饮,不区分一天喝多少次,每次少喝几口,当茶频频服用。喝完一碗,没汗出,就再煮一副,2小时后再喝,直到手脚都有汗出。

3. 风寒型发烧:

怕冷,手脚都是冷的,口唇青,面色青白,眼睛白色地方有青黑色,舌苔白,小便清。

处方:麻黄汤颗粒(药店购买,按说明加倍量服用,一天3次,喝完药后喝热稀饭,使汗出)

4. 食滞型发烧:

四肢冷,舌苔白腻厚,大便臭,口臭,腹部热,腹胀,怕热,口干。

处方: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加入3碗水,煮开后,换小火再煮5分钟。当茶饮,不区分一天喝多少次,每次少喝几口,当茶频频服用。多喝几幅烧可退。小孩时常腹痛冒冷汗的,也可服用此方,效果也比较好。

5. 暑季发烧:

怕冷,发热,无汗,舌苔白,大便烂,必发生在暑天。

处方:新加香薷饮(香薷5(后下)银花5连翘6厚朴8白扁豆9甘草1,加入3碗水,煮开后,换小火再煮5分钟,然后放香薷,再煮开后,换小火再煮3分钟,温服。当茶饮,不区分一天喝多少次,每次少喝几口,当茶频频服用。汗出则烧退。)

6. 小儿推拿法:

适应于5岁以下的小孩,根据临床经验,建议3岁以下的小孩使用比较合适些,年龄越小,推拿退烧的效果就越明显。

方法:清天河水300次(用推法,腕部向肘部推),推六府300次(肘部向腕部推),捏脊500次,拿风池、肩井各100次,推三关400次(腕部向肘部推)。

7. 小孩病情发展比较快,所以家里备一些急救药,就不会耽误治疗时间,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建议备用药:

(1). 紫雪丹(同仁堂):高烧不退,哭闹不停,烦躁不安的患者;

(2). 安宫牛黄丸:高烧不止、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

(3). 至宝丹:昏迷深重伴发热痰盛,不声不响的患者;

8. 高烧不退的情况,还可以采取针灸刺血疗法,在十个手指尖和耳朵尖、耳垂部位,用针扎破,然后挤出5-6滴黄豆大的血滴。此法对扁桃体发炎伴高烧疗效比较好。(提示:家长要在已经掌握操作方法下使用)

以上第7、8条方法是针对高烧不退、出现比较昏迷或者抽搐的情况,立即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快速控制病情的再继续发展,为治疗争取了时间。如果大家都能掌握好这些方法,就可以避免例如烧坏大脑等后遗症的出现。

五、关于“四豆饮”的个人观点

“四豆饮”是网上热衷推荐的治疗小儿发热抽搐的方法,其药方为:黄豆20粒、绿豆15粒、黑豆15粒、白饭豆15粒。

网上流传最广的煮法如下:

(1).豆子最好用非转基因的。

(2).方中量为一次用量,煮成药液一次喝完,不要剩,不可隔夜,过夜则变性。

(3).豆子一定要煮成豆沙状,一天三餐后各一次,一小碗。一般喝一到两次就能退烧。豆子在煮时是蛋白质和微量成分长期受热分解的过程,打成豆浆只是煮沸,分子没有被破坏,没有效果。可以泡,提前一天也可以。打碎再煮和豆浆是一个道理。

在临床中,若出现发烧尤其是高烧情况下,易引起头痛、呕吐、抽风。出现抽搐现象,称之为热极生风。火越大,风就越大,因此就产生了抽搐(俗语称抽风)。此时中医辨证为热入厥阴之像,为危险的时候,治疗的原则必须马上退烧祛风止痉。

有做饭经验的基本都知道,按照如上三点煮成“四豆饮”,要把豆子煮成豆沙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我认为在此危险情况下使用此方法是有失考虑的,因此不建议使用“四豆饮”作为退烧止痉用。

以上内容均来自婴幼儿国学早教亲子育儿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0859157.html,/,资料仅供参考,大家需对症治疗,转载请保留链接,谢谢合作!

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发热 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 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还要对有关体征的辨认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特点的辨认 1.卫气营血发热之临床特点: (1)卫分辨证:属卫气抗邪阶段,机体内发生各种防御代谢活动,没有出现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主症是发热,恶风寒,少苔,脉浮。 (2)气分辨证:属正未虚,抗病力强的阶段。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谢反应尚旺盛,脏器的病变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是可逆性的。主症是高热而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3)营分辨证:属脏器受损,功能障碍阶段。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并能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主症是发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斑疹隐隐,

中医内科学-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 病名:古代文献常称为“发热”、“寒热”、“壮热”、“大热”、“身灼热”等。 定义:凡卒感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客于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者即称外感高热。 临床特点:临床上以发热、恶寒、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体温持续升高或稽留不退,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等症。 范围:外感高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外感疾病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症状,在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伤寒病三阳证,以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此症,不过以温病各阶段最为常见。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等的主要表现之一。部分非感染性疾病的高热,亦可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系触感六淫(主要为火热、暑邪)或疫毒之邪。外邪入侵,机体正气与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而发热,或因热、毒充斥体内而高热,所谓“阳胜则热”。 西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外感高热,主要见于: ①急性感染性发热:包括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及寄生虫感染,临床上最为常见。 ②非感染性发热:(外感高热?部分属中医外感高热之范畴)如风湿热、药热、热射病等,由于变态反应,或物理性、化学性损害而引起。发病机制:体温的维持比较恒定。通过产热及散热之间的平衡由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进行调节。 内源性致热原:细菌、真菌、病毒、内毒素、原胆烷醇酮、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于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内生性致热原为一蛋白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其调节点上移。此时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重新调节,由此发生冲动,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此外,发出的冲动经运动神经使平静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这样产热就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内生性致热原如何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点提高,可能与其使下丘脑PGEl及PGE2合成增加有关。 阿斯匹林等药物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合成。肾上腺皮质类激素所以能使体温下降,因其可抑制PG的释放及抑制粒细胞释放内生性致热原,可抑制免疫反应使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少,内生性致热原产生减少。一般情况下发热主要是散热功能减弱,而在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体温升高,则主要是产热增加。 产热==散热 内生性致热原→PGEl及PGE2合成增加(阿斯匹林可抑制PG的合成)→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骨骼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到新的调节点→发热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对外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 1.发病季节及地区春温、湿温、暑温、痢疾、疟疾等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温发于春季,湿温发于雨湿季节,暑温发于夏至之后的夏季,而痢疾、疟疾以夏秋季为多见。又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均有严格的地区性。 2.伴随症状:外感高热,常伴有其他特别的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搞清病史,有利于病因诊断。例如发热而伴有肺系证候,伴有皮疹,伴有腹泻,伴有出血,伴有黄疸,伴有呕吐,伴有痞块,伴有关节肿大,伴有昏迷、惊厥等,均应考虑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史等,均可引起一些外感高热病证,注意询问,全面诊查,有利于及时确立诊断。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特点:(1)急性发热,热势可有波动,热型各不相同。(2)初起多有恶寒,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脉数等症。2.发病特点:有感触疫毒、六淫、温邪之病史,并见其它外感之兼症。(1)发病急,一般在三天以内。(2)病程短,一般在两周以内。(3)传变迅速。(4)四季可见,随季节。地域、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5)有一定的传染性。 3.病因病机特点:(1)系外感邪毒内侵。(2)正邪交争,阴阳失衡,导致热盛急候。(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4.诱发因素:素体亏虚,饮食失节(不洁),节令寒暑失常,疫毒弥漫,突遇六淫之邪,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5.热型 (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热势多在39℃以下,如表卫诸证,均常见此热型。 (2)壮热:指热势持续,高热不解,不恶寒,体温在39-40℃之间,甚至更高达数天至数用之久。一日之内,波动甚小,如气分高热、肺系邪热,热盛之暑热、湿热等。 (3)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如少阳病、疟疾等。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谈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之阳虚发热 08级中西医骨伤 王杰 200808030134 摘要:发热是疾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个症状,其病因不过外感内伤俩大类。内伤所导致的发热是指由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一般温度多不高,以低热为主。阳虚发热阳气虚衰,命门火衰,阴不制阳,火不归原,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于外于上所导致的真寒假热证。如不及时的治疗活正确的治疗将会导致真阳外脱阴阳离绝之危症。然治此证各家各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查诸家学说,自己认为当以火神派之四逆汤加肉桂方或仲景之四逆汤加猪胆汁汤或白通汤治之以竣补肾阳,引火归元,交通内外。 关键词:发热阳虚四逆汤金匮肾气丸阴阳真寒假热一:各大医家对阳虚发热的看法 《丹溪心法·发热》卷:阳虚发热病证名因阳气虚衰而致格阳、戴阳证的真寒假热症象。 《医碥》卷:“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无根之火,乃虚焰耳。证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却不能饮,肌表虽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元。误投寒凉立死。” 二:中医内科学之阳虚发热及其治法 症状: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恍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金匮肾气丸。本方为温补肾阳的常用方剂。虽为温阳方剂,但方中却配伍了养阴的方药,其意义在于阴阳相济。正如《景岳全书?新方人略》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以附子、桂枝温补阳气,山茱萸、地黄补养肝肾,山药、茯苓补肾健脾,丹皮、泽泻清泄肝肾以为佐。短气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1-20套)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1-20套)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1-20套) 08-04-12 17:46 发表于:《角落》分类:未分类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1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外感发热的热型是:() A.寒热往来 B.恶寒发热 C.潮热夜甚 D.持续壮热 2.感冒为外感病证,其病以下列哪方面的症状最为突出()A.表B.肺C.卫表D.肺卫 3.壮热汗出,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苔黄,脉洪大有力,其最佳选方是:() A.大承气汤 B.大柴胡汤 C.麻杏石甘汤 D.白虎汤 4.肺胀的病变首先在:() A.肾 B.肝 C.心肺 D.肺 5.厥证的治疗原则为:() A.开窍醒神 B.化痰醒神 C.醒神回厥 D.救逆回厥 6.瘿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A.肝脾 B.脾胃 C.肝肾 D.心肝 7.哮病的病理因素:()

A.以痰为主 B.久病体弱 C.饮食不节 D.情志失调 8.哮病发作时的病理改变以下列哪一项为主?() A.邪实为主 B.正虚为主 C.肺虚为主 D.正虚邪实 9.肺痈的病性主要是下列哪一项?() A.邪盛正虚 B.虚实错杂 C.邪盛证实 D.表热实证 10.患者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中满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发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加味桔梗汤11.证见干咳为主,痰少而粘,痰中带有血丝血点,色鲜红,咳声短促,午后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咽燥,胸部隐隐作痛,舌苔薄,舌边尖红,脉细数。其辨证属:() A.肺痨阴虚火旺证 B.肺痨肺阴亏虚症 C.肺痨气阴耗伤证 D.咳嗽肝火犯肺证 12.肺痨的病理性质以下列那一项为主?() A.以虚症为主 B.以气虚为主 C.以阴虚为主 D.以肺虚为主 13.记载用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治疗心痛的医著是:() A.《医林改错》 B.《金匮要略》 C.《证治准绳》 D.《世医得效方》 14.胸痹心痛本虚标实,标实当泻,以何法为重?()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淋证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淋证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低热,热势随情绪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辨证应属 A.气郁发热证 B.阴虚发热证 C.血虚发热证 D.气虚发热证 E.血瘀发热证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2题: 王某,女,31岁。午后至夜间发热,少腹按之疼,月经不调,经血有块,面部有瘀斑,舌有紫斑,脉象弦细。可选用 A.桃红四物汤 B.少腹逐瘀汤 C.血府逐瘀汤 D.膈下逐瘀汤 E.桃核承气汤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代表方是 A.半夏厚朴汤 B.四逆散 C.四海舒郁丸 D.丹栀逍遥散 E.柴胡疏肝散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4题: 第九章中医内科学5.下列哪一项不是内伤发热的特点 A.发病缓慢 B.发热病程较长 C.发热伴恶寒,恶寒得衣被不减 D.发热不恶寒,或畏寒得衣被可减 E.发热时作时止,或有定时,且多手足心热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5题: 中年女性,低热3月余,时觉身热心烦,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平素急躁易怒,胸胁胀闷。两乳胀痛,月经不调,口苦,舌略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中医辨证为 A.肝经郁热 B.气滞血瘀 C.血瘀发热 D.阴虚火 E.郁热伤阴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鉴别要点 A.发病急缓 B.发热是在上午还是午后 C.发热高低 D.发热初期是否伴有头身痛、恶寒、鼻塞等 E.病程长短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7题: 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粘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中医内科练习题500(答案版)

《中医内科学》练习题 1.感冒病证多发季节 A.春夏 B.夏秋 C.秋冬 D.冬春 E.四季 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出自下列何书 A.《仁斋直指方》 B.《伤寒论》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素问》 3.导致感冒的主因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E.湿邪 4.感冒的主要病机是 A.肺失宣降 B.肺气失宣 C.卫表不和 D.营卫不和 E.肺卫不固 5.下列哪项不是时行感冒的特点 A.为非时之气夹时行病毒伤人 B.全身症状明显 C.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 D.相互传染,呈流行性 E.发病季节性强 6.下列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E.饮食 7.首先出现感冒之名的医著是: A.《内经》 B.《丹溪心法》 C.《仁斋直指方》 D.《诸病源候论》 E.《金匮要略》 8.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最佳选方是: A.荆防败毒散 B.藿香正气散 C.补中益气汤 D.新加香薷饮 E.麻黄汤 9.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是: A.热邪 B.暑邪 C.六淫或疫毒之邪 D.湿热之邪 E.风邪 10.湿阻的病位主要在: A.肝胆

C.脾胃 D.肺肾 E.肾 11.白虎加桂枝汤主治痹证中的哪一证型? A.行痹 B.痛痹 C.热痹 D.尪痹 12.下列哪项是痛痹之主证? A.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关节屈伸不利 B.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屈伸不能 C.周身皆痛,痛无休止,举动步履艰难 D.关节剧痛,甚肿大,顽麻不除,屈伸受限 13.痹证共有的证候特征是 A.肌肤麻木不仁B.周身皆痛C.肢体关节疼痛 D.关节酸沉,绵绵而痛 14.痿病与痹证的鉴别诊断要点为 A.有无四肢痿软无力B.有无肌肉枯萎C.有无肢节疼痛 D.有无腰酸膝软 15.膏淋与尿浊的主要鉴别点是 A.有无发热恶寒 B.有无尿液浑浊 C.有无排尿疼痛感 D.有无血尿 E.有无口渴 16气淋虚证的主方是 A.无比山药丸 B.补中益气汤 C.沉香散 D.程氏萆薢分清饮 E.八正散 17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引起劳淋的病因? A.诸淋日久 B.过服寒凉 C.久病体虚 D.劳伤过度 E.情志失调 18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阴液耗伤者宜用下列哪种方剂治疗 A.金匮肾气丸合石苇散 B.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C.二神散合八珍汤 D.八正散合生脉散 E.六味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19.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痢疾的主症? A.腹痛 B.里急后重 C.便下赤白脓血 D.泻下粪便如米泔水 E.腹泻 20.疟疾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于人体? A.消化道途径 B.臭虫叮咬 C.蚊虫叮咬 D.人体接触 E.呼吸系统 21.外感咳嗽常以下列那种病邪为先导? A.寒邪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xx 因 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xx 因 (一)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① 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 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 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 ④ 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 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 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 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还要对有关体征的辨认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特点的辨认 1.xx 血发热之临床特点: (1)卫分辨证:属卫气抗邪阶段,机体内发生各种防御代谢活动,没有出现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主症是发热,恶风寒,少苔,脉浮。 (2)气分辨证:属正未虚,抗病力强的阶段。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谢反应尚旺盛,脏器的病变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是可逆性的。主症是高热而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3)营分辨证:属脏器受损,功能障碍阶段。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并能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主症是发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斑疹隐隐,烦躁,神昏,舌绛,脉细数。 (4)血分辨证:属于神经、循环功能障碍阶段,脏器损害进一步严重,免疫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可能致心、肝、肺、肾的功能衰竭、DIC水电解质、酸碱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C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 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一般说来,口腔温度在37. 3C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 37. 6C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C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

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 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证候特征] 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由于各脏腑感邪性质和病情轻重程度、病位以及传变不同,其发热特点也不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发热恶寒、但发热不恶寒、寒热往来、潮热 等。轻者热势不高,时间短暂,汗出而解;重者壮热持续不退,甚则神昏谵语,或抽搐惊厥,后 果严重。由于邪热疫毒较快由表入里,故临床上卫表证候出现时间短暂。再者热邪损伤津液,在发热同时表现口干烦渴等症。 本证起病急骤,多有 2 周左右的中度发热和高热,伴有与原发病相关病证,或心悸胸闷头昏,或咳喘胸痛痰多,或泄泻呕恶腹痛,或口渴尿多易饥乏力,或小便淋沥急痛,或斑疹黄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 外感病证:感冒、外感发热、湿阻、痢疾、疟疾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外感病证:感冒、外感发热、湿阻、 痢疾、疟疾 第一章外感病证 【主要证候及特征】 外感病证的主要证候有邪在肺卫、湿邪困脾、肠道湿热、邪在少阳以及肺热证、胆热证、胃热证、腑实证、膀胱热证等。这些证候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季节性、发病急、病程短,均不外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人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相应脏腑功能失常所致的证候。但不同外感病证因其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有异,它们的证候特征也各有区别。 【病机述要】 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决定于机体正气与病邪相互抗争的结局,邪胜正并引起机体脏腑功能失常则发病,一般外感病邪侵入,大多由表人里,有相应的转化或传变过程,但也有旋即转成里证者。因外感病邪的性质和作用部位的不同,引起功能失调的脏腑和证候特征就有差异,于是发生不同的外感病证。因此,外感病证的基本病机为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如外邪袭表则肺卫不和而病感冒,湿困中焦则脾胃不和而病湿阻,湿热滞肠则腑气不和而病痢疾,邪犯少阳则枢机不利而病疟

疾,正邪相争则常有寒热表现。 【治疗要点】 外感病证是外邪所伤,所以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首先是及时有效地祛除外邪。随外邪性质和证候特征不同,而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化湿、祛暑、通腑、截疟等治法,注意祛邪务净,此所谓“治外感如将”之意。其次要调理失常的脏腑功能。调理脏腑功能不仅有助于促进失调的脏腑功能早日恢复,也有助于祛除外邪。如外邪束肺,辅以宣肺治疗,不仅直接调顺肺气,宣肺也有助解表祛邪;又如湿伤脾气,当健运脾气,不仅直接恢复失调的脾胃功能,运脾也有助化湿祛邪,此所谓“治脏腑如相”之意。未病防病,既病防变,是外感病证治疗的又一重要特点。故注意防寒保暖、饮食卫生、搞好灭蚊等,对预防和护理时行感冒、痢疾、疟疾等外感病证都非常重要;既病之后,要密切观察如体温等病情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以免变生他病。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1.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 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 二、气病证治 1.气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 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治法:补虚益气 2.气陷证 【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治法:益气升提 3.气不固证 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 6.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治法:理气降逆 二、血病证治 1.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

2. 血脱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 脉微或芤等。 3. 血瘀证 【临床表现】 1. 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 2. 局部肿块,质 硬,按之不移; 3. 唇、 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 或 大便色黑如柏油; 5.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 7.脉涩,或结代, 或无 脉。治法:活血化瘀 4. 血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失眠甚则燥扰发狂、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 血色深红,或发 斑疹,或为疮痈;舌质红绛,脉数疾等。血热证以身热口渴,斑疹吐 、烦躁谵语、舌红绛、 脉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 5. 血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局部肌肤紫暗、冷痛,得温则减,遇寒 经色紫暗夹血块; 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弦涩等。治法:温经活血 三、辨津液证候 1. 津液不 足病证 表现:咽干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黄赤,舌 治法:养阴增液 2. 水液停 滞证 (一)水肿 1. 阳水 【临床表现】发病急,恶寒发热身痛,眼睑面部先肿,渐及全身,尿少,身 纳呆,苔白腻,脉浮或濡。 治 法:由表证者,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无表证者,健脾利水 2. 阴水 【临床表现】发病慢,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尿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 酸软,纳少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二)痰证 1. 风痰(肝风夹痰 上扰清窍 ) 【临床表现】痰清稀多沫;眩晕面青,胸胁满闷,时 有躁怒,苔白腻,脉弦 治 法:祛风豁痰。 2. 热痰(邪热煎津 成痰,上 犯于肺) 【临床表现】咯痰黄稠,咽喉肿痛,心中烦热,甚则发狂,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治法: 清热豁痰 3. 寒痰(寒凝为痰,上犯于肺) 【临床表现】痰清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肺化痰 4. 湿痰(脾虚湿聚为痰,痰浊犯肺) 【临床表现】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身重体倦,胸闷呕恶,苔白 腻,脉濡 缓。 治法:燥湿化痰 加重;月经后期, 红少津,脉细、 重,体倦,脘闷 畏寒肢冷,腰膝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试卷2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试卷2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9,分数:18.00) 1.治疗素体阴虚而肝郁发热者,宜用 (分数:2.00) A.滋水清肝饮√ B.加味四物汤 C.秦艽鳖甲散 D.加减葳蕤汤 E.逍遥丸 解析:解析:素体阴虚而肝郁发热属内伤发热,方用滋水清肝饮滋养肝肾、疏肝清热。 2.下列对内伤发热治疗叙述错误的一项为 (分数:2.00) A.阴虚发热治疗时,清虚火之剂只可暂用 B.肝郁发热时,疏肝不可过散 C.气虚发热补气升阳以升麻、柴胡为主√ D.瘀血发热时,不可投苦寒之品 E.湿郁发热,不可辛散发汗 解析:解析:升麻、柴胡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但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为主。 3.气虚发热的病机为 (分数:2.00) A.肾阳亏虚,火不归元,虚阳外浮 B.阴虚阳盛,水不制火 C.阴血不足,阳气亢旺 D.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E.湿邪内生,郁而发热 解析:解析:劳倦、饮食或久病等原因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引起发热,亦即气虚发热。 4.血虚发热的治则为 (分数:2.00) A.滋阴清热 B.益气养血√ C.温补阳气 D.活血化瘀 E.益气健脾 解析: 5.阴虚发热的首选方为 (分数:2.00) A.清骨散√ B.归脾汤 C.左归丸 D.一贯煎 E.大补元煎 解析:解析: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选用清骨散。 6.湿郁发热的首选方为三仁汤,下列哪组药不属此方组成 (分数:2.00) A.杏仁、白蔻仁 B.薏苡仁、厚朴

C.半夏、通草 D.滑石、竹叶 E.陈皮、佩兰√ 解析:解析:三仁汤由杏仁、蔻仁、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竹叶组成。 7.下列不属于内伤发热特征的是 (分数:2.00) A.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B.发热伴有头晕神疲 C.发热时作时止或发有定时 D.手足心热 E.发热伴有恶寒,得衣被不减√ 解析:解析:内伤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或有反复发热的病史。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也可以是高热,亦有少数患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发热而不恶寒,或虽感怯冷但得衣被则冷感即减轻或消失。发热持续,或时作时止,或作有定时。发热的同时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无力等症。 8.血瘀发热的首选方为血府逐瘀汤,若除发热外,肢体肿痛者可加 (分数:2.00) A.当归、川芎 B.地黄、桃仁 C.丹参、郁金√ D.秦艽、白薇 E.柴胡、乳香 解析:解析:血瘀发热伴肢体肿痛者,可加丹参、郁金、延胡索活血散肿定痛。 9.可谓是后世甘温除热治法先声的方剂是 (分数:2.00) A.大建中汤 B.小建中汤√ C.黄芪建中汤 D.补中益气汤 E.人参养荣汤 解析: 二、 A2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 10.患者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应属 (分数:2.00) A.阴虚发热证 B.气虚发热证 C.痰湿郁热证√ D.血瘀发热证 E.气郁发热证 解析: 11.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或骨蒸额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象细数,治疗应取何法 (分数:2.00) A.益气生血,甘温除热 B.滋阴清热√ C.益气养阴 D.养血解表 E.以上都不是

中医内科试题1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 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 A.体质 B.情志 C.行为 D.时间 2.首先出现感冒之名的医着是:() A.《内经》 B.《丹溪心法.伤风》 C.《仁斋直指方.诸风》 D.《诸病源候论》3.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最佳选方是:() A.荆防败毒散 B.藿香正气散 C.补中益气丸 D.新加香薷饮 4.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是:() A.热邪 B.暑邪 C.六淫或疫毒之邪 D.湿热之邪 5.湿阻的病位主要在:() A.肝胆 B.脾肝 C.脾胃 D.肺肾 6.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痢疾的主症?() A.腹痛腹泻 B.里急后重 C.便下赤白脓血 D.泻下粪便如米泔水 7.疟疾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于人体?() A.消化道途径 B.臭虫叮咬 C.蚊虫叮咬 D.人体接触 8.外感咳嗽常以下列那种病邪为先导?() A.寒邪 B.燥邪 C.风邪 D.湿邪 9.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饮食不节 B.情志失调 C.气候因素 D.劳倦过度 10.喘证的病位主要在:() A.肝肺 B.心肺 C.脾肺 D.肺肾 11.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那一期?() A.初期 B.成痈期 C.溃脓期 D.恢复期 12.下列病症除那一项外均可出现咳喘症状?() A.喘证 B.哮病 C.肺胀 D.感冒 13.肺胀的病性多属:() A.本虚标实证 B.实证 C.虚证 D.上实下虚证

中医内科学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中医内科学题库(1)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1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例哪项不是内科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体质情志行为时间 2.首先出现感冒之名的医着是: 《内经》《丹溪心法.伤风》《仁斋直指方.诸风》《诸病源候论》3.患者恶寒重,发热轻,头身困重而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缓。最佳选方是: 荆防败毒散藿香正气散补中益气丸D. 新加香薷饮4.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是:()热邪暑邪六淫或疫毒之邪湿热之邪 5.湿阻的病位主要在: 肝胆脾肝脾胃肺肾 6.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痢疾的主症?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泻下粪便如米泔水7.疟疾是通过哪种途径传播于人体? 消化道途径臭虫叮咬蚊虫叮咬人体接触 8.外感咳嗽常以下列那种病邪为先导?寒邪燥邪风邪湿邪 9.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气候因素劳倦过度10.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肝肺心肺脾肺肺肾11.患者时时振寒,壮热不寒,咳嗽气急,胸满作痛,咳则加重,转侧不利,咳 吐浊痰量多,有腥味,呈黄绿色,舌苔黄腻,脉滑数。属肺痈那一期?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12.下列病症除那一项外均可出现咳喘症状?喘证哮病肺胀感冒 13.肺胀的病性多属: 本虚标实证实证虚证上实下虚证14.心悸的基本治法是:养心安神宁心安神益气安神安神定悸15.“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出自:《金匮要略》《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厥论》《灵枢.五邪》16.最早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医着是: 《灵枢.海论》《灵枢.口问篇》《素问.至真要大论》《金匮要略》17..将中风

中医内科学题库

中医内科学题库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医内科学题库(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 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 B.地域 C.行为 D.时间 2.感冒为外感病证,其病以下列哪项症状最为突出() A.表 B.肺 C.卫表 D.肺卫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 B.烦渴 C.面赤 D.发热 4.泄泻的主要病因是:() A.暑邪 B.水饮 C.六淫 D.湿邪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 B.腹痛腹泻 C.有饮食不洁史 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内伤发热中气虚发热的主方应选() A.清胃散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黄连温胆汤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 B.沙参麦冬汤 C.二陈汤 D.泻白散 8.哮病发作时的病理改变以下列哪一项为主() A.邪实为主 B.正虚为主 C.肺虚为主 D.正虚邪实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 B.水凌心肺 C.肝气乘肺 D.痰浊阻肺 10.患者咯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异常腥臭,有时咯血,胸中满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发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A.沙参麦冬汤 B.千金苇茎汤 C.如金解毒散 D.加味桔梗汤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 B.大青龙汤 C.真武汤 D.平喘固本汤 12.肺痨的病性以下列那一项为主()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 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 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 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 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 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 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