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常用强壮穴

足三里、关元、中极、气海、神阙、中脘、膻中、百会、大椎、命门、膈俞、肾俞、涌泉、血海、三阴交。

足三里

足三里为临床常用的第一要穴。《四总穴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均列此穴为诸穴之首,有些古代针灸专家更认为本穴能够通治各种疾病。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证实,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经常按摩该穴,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当然,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合治内腑”的原则,还是以治疗脾胃病即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大量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实践均证实,针刺足三里对消化系统有明显影响。针刺后多数病例胃肠蠕动波幅度增加,原来蠕动亢进者则可产生抑制,对胃液分泌的影响也相类似,说明本穴对胃肠功能具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对实验性胃溃疡,针刺本穴后能促进其修复与愈合。在患者进行胆囊造影时,观察到针刺本穴对胆囊的收缩作用明显。针刺健康人足三里穴,其唾液淀粉酶含量可显著提高。

此外,针灸此穴对循环系统有良好影响,现代研究单刺足三里可出现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向反应,并且可以引起心率减慢。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出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则可兴奋其循环、呼吸功能,使血压明显升高,对心率、心脏功能也有调整作用。

针灸本穴对血液成分和机体免疫反应也有影响。对白细胞总数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针刺本穴还可以使支气管哮喘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液中胆碱脂酶的活性增加。在对机体形成的影响方面,针刺家兔足三里等穴可使血中调理素明显增加;使血清抗体滴定度比对照组增加10~32倍。动物实验还发现,针刺本穴可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迅速增加,可见到皮质和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表明足三里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的机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另外针刺足三里可加速血中乳酸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疲劳状态的恢复。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

[穴性功能]

本穴是治疗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临床应用范围最广泛。有健脾补胃,调和胃肠,升降气机,补虚扶正,泻热宁神,疏通经络等功能。

[主治概要]

1. 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广泛的良性调整作用。

2. 足三里作为人体三大强壮要穴之一,对增进机体防卫能力有重要作用。

3. 本穴有泻热、宁神之功,对阳明经热邪所致的神志昏乱,高热不退,目赤不明,急性乳腺炎等有治疗作用。

4. 针灸此穴对血循环系统及血液质量有很好的良性调整作用。

5. 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对脑血管病下肢不遂,下肢痿弱无力。膝以下疼痛,下肢水肿等症均有效。

[操作方法]

1. 病人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用40~50mm毫针沿胫、腓骨之间直刺,针深约25~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本法适用于大多数病证的治疗,如调理脾胃消化功能,泻热宁神,升压降压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2. 患者取仰卧位,用40mm毫针,稍偏向外下方进针,深约25~30mm,施提插泻法。使麻胀感传至足踝部,同时可以出现胫前肌抽搐。用于下肢不遂、膝关节及小腿疼痛等局部疾病。

3、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艾灸足三里,是足三里保健最经典的保健方法。民间即有谚语“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之说。《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常灸之保健防病,延年益寿,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预防衰老,对结核病、感冒、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肺心病.脑出血等都有防治作用。

4、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关元

本穴为最重要的强身保健穴,临床使用率极高,特别经常用于男、妇两科疾病。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临床使用中观察到,对本穴针灸并施往往能够提高疗效,因此要注意针灸两法的配合应用。

关元穴与肾俞、命门均为补肾要穴,但三穴又有所不同:肾俞重在滋补肾阴,补充肾水;命门侧重补益肾阳,助养命门之火;关元则为补益肾气要穴。

本穴治疗以上诸病,均属辨证选穴法,同时又属局部选穴法。施以针刺治疗时,要嘱患者排空尿液,以防伤及膀胱,妇产科病需经期针刺时勿深刺,避免引致子宫及其支持组织痉挛。

近年不少学者通过各种实验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对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作用,对防止缺氧不断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实验研究还证实艾灸家犬“关元穴”对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平均血压都有明显增加,但不增加心率。艾灸“关元穴”还能增加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以及Na+、Cl -、K+ 离子的排泄。通过艾灸“关元穴”抗小鼠肿瘤的实验研究,发现艾灸“关元穴”能显著地延长接种HAC瘤细胞后的小鼠存活期,但不能延长其最大生存期;艾灸在癌瘤生长早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艾灸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是与免疫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实验研究还观察到针灸小白鼠“关元穴”,血聚睾酮(T)含量和附性器官重量均有明显增加,提示针灸关元穴具有调整和加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的作用,在抗老保健方面有一定意义。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补养肾气,强壮身体,增加机体免疫机制的第一要穴。功能

培元固本,温经散邪。

[主治概要]

1.关元穴为全身三大强壮要穴(足三里、关元、气海)之一。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防卫作用。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用灸法。

2.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最常用的局部选穴。助孕:子宫虚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治痛经:冰品引发的痛经,热敷或灸此穴。

3.本穴为治疗肾虚所致的男科病的要穴,以治疗肾气不足型的性功能障碍为主。脐下肾间之气藏于此穴。肾虚而腰酸或阳痿者,用灸法。

4.关元为小肠募穴,对小肠消化功能减弱,清浊不分,完谷不化所致的慢性腹泻有效。

5.借关元峻补肾气之功,能治疗遗尿症。

6. 治虚喘:喘哮发作面色苍白,用灸法,特效。

7. 治糖尿病: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穴。

[操作方法]

1.患者宜排净小便,取仰卧位,放松腰带,暴露小腹部。用40~50mm毫针,从关元穴垂直进针,针深约30~4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机制,补虚强体。亦用于各种男、妇科病,泌尿系疾病及慢性腹泻。

2.患者体位同上。用50~65mm毫针从关元穴进针,与皮肤呈30°角向中极方向透刺,针深约45~55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患者可有针感向会阴部放射。3、灸法:灸5-15壮,温灸10-30分钟。

气海

气海穴为具有全身强壮作用的要穴之一,其补养作用与关元类似,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关元穴为峻补下焦肾原之气的主穴,其穴性只补不泻,故仅用于虚证;气海虽亦为强壮穴,但对气机又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故气滞气虚均可选用。此外,气海、关元与同属任脉的中极亦有所不同,气海、关元之穴性,总以补养为主;而中极为膀胱的募穴,以治疗中医辨证为膀胱的泌尿系统疾病为主,无补养作用。

气海穴治疗上述各病,多为辨证选穴法。该穴的局部解剖深层为子宫底部,孕妇灸刺皆忌,经期宜避免深刺。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与关元穴穴性近似,同为人体强身保健要穴。该穴还对气机有良性调整作用。功能补气益元,调经固精。

[主治概要]

1.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全身强壮作用。

2.本穴对下焦气机有特殊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

3.由于水液的代谢敷布有赖于气机的调整,故借本穴对下焦气机的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尿频、尿闭、遗尿之证。

4.气海穴可广泛用于男科病及妇科病。

[操作方法]

1.用长度为50mm的毫针直刺,进针约30~4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患者觉局部有针感。该刺法可达到补养全身作用,亦用于治疗常见的男、妇科疾病。

2.用40~50mm的毫针,针身与皮肤呈30°角向关元、曲骨方向透刺,针深约40~45mm,施提插补泻法,多数患者觉有酸麻感向耻骨联合方向放射,用于治疗膀胱疾病如遗尿、尿闭、膀胱炎等。

3.针身呈30~45°角向神阙透刺,进针约40mm,得气后缓慢捻针3~5分钟后起针或静置留针。用于疏理下焦气机,在各种疼痛性疾病中常选用本法。

4、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

⑴气海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⑵气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覆盖在气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⑶气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间用针刺数个针孔,

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稍有红晕为度。每次3~5壮,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现代也常用温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气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长期应用。

神阙穴

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阳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官。

【功用】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配穴举例】

配关元(均灸)治泄泻(《针灸资生经》八配百会、膀胱俞治脱肛(《针灸集神阙穴成》八配石门(灸)治水肿、小便不利(《腧穴学》)。

配关元,有温补肾阳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肠鸣腹痛。

配百会、膀胱俞,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

配石门,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

治疗

【操作】因消毒不便,故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

中脘穴

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主治概要]

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

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膻中穴

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膻中穴的主治病症为: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次要穴道之一,取穴办法:膻中穴位于胸部,以后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概要]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收缩。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堵塞;配中脘、气海治呕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肾俞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真阴即肾阴,又称肾水;真阳即肾阳,

又称命门之火。在病理改变时,同属肾虚,又有肾阴、肾阳、肾气的不同,针灸选穴也应注意有的放矢。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要穴,太阳为寒水之经,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故肾俞的主治重点应在滋补肾水。命门穴为督脉要穴,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为人体阳气最盛之脉,督脉所属28穴,多主补阳助火或泻阳清热,命门自然毫不例外,应以温补命火,强壮肾阳为主治。关元虽属任脉,但其全身强壮作用是肯定,中医理论认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是人体强壮之源,故关元的强壮作用实际是关元能够补助肾气的表现。

临床实践也证明,运用肾俞补肾阴,命门助肾阳,关元益肾气,对肾虚诸证分别不同情况施治,会有很好的疗效。当然,由于阴阳互根、阴损及阳之理,在选用命门助阳时也可配合肾俞穴共同使用,或与关元配合应用,只要运用得法,反能获相得益彰之效。

肾俞穴临床使用属辨证选穴法。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性功能] 本穴功专补肾,为滋补肾阴的第一要穴。功能益肾滋阴,摄精利水。[主治概要]

1. 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本穴为首选。辨证属肾阴不足者,仅选肾俞为主穴;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本穴与命门共为主穴。

2. 对辨证属肾虚的各种妇产科疾病本穴均有治疗作用。

3. 本穴是治疗肾虚腰痛的主穴。

[操作方法]

1.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用40~50mm毫针,呈45°角向督脉方向斜刺,针深约25~40mm,施捻转补法。用于各种肾虚证。

2. 患者体位同上。用40mm毫针直刺,针深25~30mm,施提插或捻转补法。主要用于肾虚腰痛,亦可用于肾虚各证。

3、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命门

本穴临床应用,多为辨证选穴法,用于肾阳不足所致诸证。为温补肾阳之要穴。

该穴与肾俞、关元三穴均为补肾要穴,但三者有所不同,命门穴以温肾壮阳见长,肾俞以滋补肾阴为主,关元则为肾气不足所首选,临床应根据不同辨证灵活选用。临床应注意,针刺命门穴过深时针尖阻力会突然消失,同时下肢有强烈触电感,即刺入蛛网膜下腔。一般针刺时,以不出现上述症状为宜。

实验室研究证明,艾灸家兔“命门穴”能显著提高正常家兔红细胞C8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花环率。艾灸组灸前与灸后比较、灸后与对照组(不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表明艾灸“命门穴”确有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定位] 第二腰椎棘突下。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肾阳不足,命火衰微而致的腰痛、男性性功能障碍、妇科病的第一要穴。功能温肾壮阳、培元补肾。

[主治概要]

1.命门穴是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主穴,以治疗辨证属肾阳不足者疗效最佳。对阳痿、早泄、遗精、尿有余沥、男性不育、男性性欲低下等男科病表现,均有治疗作用。

2.对辨证属于肾阳不足的部分妇科病如经行后期、经量过少、白带过多、更年期综合症、不孕症等有效。

3.腰为肾之外廓,肾之阴虚阳虚均可致腰痛。命门穴是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的慢性腰痛的要穴之一。常与腰阳关、十七椎、肾俞、气海俞等穴共同选用,可单用针刺,亦可用针灸并施或只用灸疗。

[操作方法]

1.患者取俯卧位,解开上衣,放松腰带,暴露腰部。视病人胖瘦,可选择长度为40~75mm的毫针备用。从第二腰椎棘突下进针,直刺或稍向上斜刺,针深约30~70mm不等,施捻转补泻法。广泛用于各种男妇科疾病。

2.患者体位同上。用50mm长的毫针从第二腰椎棘突下进针,约呈45°角向两肾俞方向刺入,深约40~45mm,施捻转泻法。患者双侧腰肌觉有酸胀感。用于肾虚所致腰痛。

3.灸法。由于灸法的温肾壮阳作用与命门穴的穴性相同,临床用命门时往往采用灸法。以用艾炷直接灸效果最好。

三阴交

三阴交虽为脾经穴,但从古典针灸医籍载述及临床实践观察,本穴治疗脾虚运化失司、水湿肿满、湿痰壅盛、脾不统血等证,均逊于阴陵泉、公孙、脾俞等穴。而对辨证属于肾水不足、肝血虚弱、瘀血内停的大量妇科病及男科病为首选要穴。另外,由于该穴有较强的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孕妇禁用。

[定位] 内踝最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见图12)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第一要穴,又为全身滋阴主穴。功能滋补肝肾,补养精血,调经治带,健脾利湿。

[主治概要]

1.三阴交一穴通三阴,故对大多数妇产科疾病均有极佳的良性调整作用。

2.男性性功能障碍所表现的遗精、阳萎、早泄诸证。

3.对部分胃肠消化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有效,如慢性肠炎,腹胀肠鸣,腹痛等。

4.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可治疗下肢不遂,小腿局部疼痛。

5.能调整水液代谢,可治疗下肢水肿、尿潴留、遗尿。

[操作方法] 本穴的进针方向及针刺方法有三种。

1.患者取仰卧位,下肢平伸,暴露小腿。用40mm毫针,紧贴胫骨后缘直刺,进针20~25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可广泛用于妇科、男科及慢性腹泻等病的治疗。

2.患者体位同上。用40~50mm毫针,针身与胫骨呈45°角向跟腱方向斜刺,进针25~40mm,施提插泻法。患者可感觉到如触电的针感向下肢末端放射,并出现下肢不自主抽动。用于下肢局部疾病,如中风病偏瘫,下肢特别是小腿疼痛、麻木等。

3.患者体位同上。用50mm毫针,针尖朝躯干,沿皮向心性针刺,进针可达40mm 以上,针刺到达要求深度后,不做任何手法,仅静置留针30分钟以上。且进针手法要轻,以患者不出现酸麻胀针感及疼痛为佳。适用于女性病理性非炎性白带过多及遗尿病。

内关

内关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有广泛的治疗作用,有人在四总穴的基础上加入内关、阿是,称六总穴,可见其重要性。临床治疗心胸胃疾患,属循经远端取穴法;治疗前臂不遂、正中神经及腕管综合征等,属局部选穴法;借其调神醒神作用治疗中风病则属辨证选穴法。

本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通阴维脉,与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共主胃心胸疾病。二者又有所不同,内关的主治从上而下,以心胸部疾病为主,腹部次之;公孙的主治却相反,从下而上,以肠胃、腹部症状为主,胸部次之。合理选配二穴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内关穴与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均能主治消化道疾病,二者相较又略有区别。内关穴仅对“心下”即胃脘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且以治疗实证为主,对肠道及脐腹部的疾病疗效较差。足三里则以肠府疾病或胃肠同病疗效最好,常用于胃肠系统慢性、虚性疾病。

内关穴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均有确凿的良性、双向性、整体性的综合治疗作用。针刺双侧内关穴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均能明显下降,部分血脂指标亦能有所改变,表明针刺具有调整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动力学的作用,为针刺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有人借内关穴的理气宽胸作用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膈肌痉挛;借其调神作用治疗癔病性失语,预防和治疗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及妊娠呕吐诸证,据报道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定位]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见图28)[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心、胸、胃疾病的第一要穴。尚能醒脑开窍及疏通上肢经络。功能宽胸理气,化瘀止痛,降逆止呕,安神解郁。

[主治概要]

1. 本穴对多种心脏疾病均有治疗作用。

2. 内关对人体血压有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根据病症不同,常与曲池、足三里、风池、三阴交、太冲或素髎、关元、气海、膻中、太渊、心俞、膈俞等穴相互配

合。

3. 本穴是治疗胃疾病的重要主穴。

4. 内关与水沟穴配合应用,具有较强的醒脑开窍作用。

5. 其他:本穴有很好的局部治疗作用。

此外,本穴对血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均有良性调整作用,可用于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操作方法]

1.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垂直进针,针深约25~40mm,施捻转加提插泻法,施用手法约1~3分钟,令较强的针感传至手部及整个前臂。用于治疗中风病,能起到醒脑开窍作用,同时对上肢不遂亦有效。

2.垂直进针方法同上,进针约25mm。或将针尖呈75°角向心性斜刺,施提插泻法,令针感向心胸方向扩散。用于心绞痛发作时,可达到通经理气,迅速止痛之效。用于心律失常、心悸,宜采用捻转补泻法。

3.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间选穴,针尖指向腕关节方向,针柄与皮肤呈30°角进针,针深约20~30mm,施捻转补泻法,用于正中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等局部疾病。

神门

本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故又为心经之原穴。心藏神,主人的精神情志。“神门”,顾名思义,乃心神之门,为临床调神、治神的要穴,其宁心安神之功能最为历代针灸医家所重视。《通玄指要赋》说:“神门去心性之呆痴”,《玉龙歌》中也有“神门能治痴呆病”,痴呆即指抑郁型精神病而言。《百症赋》说:“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是指神门能够治疗狂躁型精神病。本穴临床选用属辨证选穴法。

[定位] 掌后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

[穴性功能] 本穴是通治各种精神情志疾病的要穴。功能宁心安神,镇静解郁。[主治概要]

1. 本穴主治中医“神”的疾病,故在各种精神病,神经衰弱,失眠,癔病,老

年性痴呆,妇女月经周期性精神病等病证中均选为主穴。

2. 对部分心律失常有效,如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等。

[操作方法] 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暴露前臂,仰掌。取长度为13~25mm毫针,紧贴尺侧腕屈肌腱与腕豆骨相交处之桡侧垂直进针,针深约5~13mm,一般用捻转补泻法,针感可传至小指远端。

风池

风池穴是全身361个经穴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主穴之一,与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主穴有同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穴为治疗头部多种疾病的第一要穴,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等病尤为必取主穴。是辨证选穴法、局部选穴法、特殊效穴选取法等方法均常应用的经穴。

由于本穴具有很好的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的作用,故不少学者认为风池穴可作为老年人防病保健的强身穴。对预防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脑实质萎缩、中风病均有效。

本穴有多种针刺方向、针刺角度及针刺方法,可根据临床病证之不同灵活选用。使用时要十分注意进针深度及角度,一般应掌握不超过25~35mm为宜。个别病种(如假性延髓麻痹)虽可深刺,仍应注意方向并小心行事,国内有报道针刺风池穴由于角度、深度不当误伤延髓下段及椎动脉,致呼吸心搏骤停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故针刺本穴时仍应慎之又慎。

[定位] 胸锁乳突肌之乳突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大约与风府穴相平。

[穴性功能] 本穴为颅脑疾病的第一要穴,又为治疗肌收缩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的首选穴。功能散风清热,解表止痛,醒脑开窍,平肝熄风。

[主治概要]

1.本穴为治疗肌收缩性头痛(旧称紧张性头痛)的首选要穴。

2.风池穴有醒脑开窍及熄风镇肝等作用,故为治疗中风病的要穴。

3.现代研究证明,本穴对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有很好地改善作用。常与天柱、完骨二穴同用。

4.既名风池,顾名思义,本穴有很好的散风作用。此外,本穴还能平熄内风、潜镇肝阳。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

5.风池穴对五官科疾病有较广泛的治疗作用,如各种眼疾病、神经性耳聋耳鸣、急慢性鼻炎等,均可作为主穴或重要配穴使用。

6.本穴有局部治疗作用。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项部,皮肤常规消毒。取长度为40mm的毫针从风池穴对准对侧鼻翼进针,针深约25~30mm,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风池穴临床主治各病大多采用此刺法,如各种脑血管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风寒或风热外感、急慢性鼻炎等。

2.患者体位同前。取0.30×40mm毫针向对侧内眼角方向进针,针深不超过25mm,患者可觉得酸胀感向同侧头角放射。本角度为风池穴向上针刺的最高角度,若超过此高度,即有刺伤小脑之可能,故针刺时一定要注意角度与深度。施捻转补泻法。用于各种头痛、眼目疾病。

3.患者体位同前。用长度为75~100mm毫针施针,针尖朝向同侧喉结边缘进针,针深约可达60~80mm,施提插泻法,一般不留针,或施手法后将针提至40~50mm 留针。患者觉颈项咽喉部有酸胀及憋闷感。用于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

4.患者体位同前。用40~50mm的毫针,针尖对准对侧风池穴进针,所谓风池透风池的针刺角度。进针约40mm,施捻转加提插泻法,手法宜轻。用于颈型颈椎病、颈项部软组织劳损等局部疾患及足跟痛。

5.针刺风池穴治疗五官疾患,亦可采取对准病位的针刺角度。如治疗鼻疾患,针尖对准鼻部;治疗耳疾患,针尖指向对侧耳部;治疗眼疾患,针尖即朝向对侧内眼角。

膈俞

本穴是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自然应以治血病为主。因此不少人认为本穴能够通治各种血病。但细考古代针灸著述并结合临床经验,证明本穴仅有补血作用,可用于各种贫血,并无止血、凉血及活血化瘀作用。《类经图翼》说:“此血会也,

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医宗金鉴》说:本穴“更治一切失血症”均指失血性血虚用本穴能起到抗贫血作用。

由于本穴又兼有降膈上下逆气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降则血降,故也可以选本穴以止上窍口鼻出血,特别是脾虚统摄无权所致的便血、血崩诸证,运用本穴仅能补血并无止血功能。

膈俞与足三里、脾俞等穴均可用于贫血,但其意义不同。膈俞有生血补血作用,能直接作用于血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虚用足三里等穴是通过补脾胃、助生化达到气旺生血的目的,可以理解为具有间接补血的作用。

膈俞与血海均为治血要穴,二者也有区别,膈俞以补血为主,并借其降气作用以止上窍出血。血海重在活血化瘀及清热凉血,常用于妇科病的治疗。

[定位] 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补血第一要穴,兼有降气作用。功能补血养血,降逆平喘。[主治概要]

1. 本穴是唯一的直接作用于血虚的穴位,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

2. 膈俞有明显的降逆气作用,故对支气管哮喘、恶心呕吐及膈肌痉挛有效。

3. 借其降逆气作用以引血下行,对上窍出血(咯血、吐血、衄血)有效。

[操作方法]

1. 患者暴露背部,取俯卧位。用40mm毫针,从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进针,呈45°角向督脉方向斜刺,进针约13~25mm,施捻转补泻法。可达到补血及降气等多种作用。

2. 患者体位同上。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0.5寸之夹脊穴代替膈俞的方法同前。

3. 患者暴露背部,取端坐位或俯卧位。取准膈俞穴,在穴区周围用三棱针点刺3~5次,用闪火法拔罐令出血,出血量掌握在1~3毫升。起罐揩净血液后,用消毒干棉球按揉针孔以防感染。用于支气管哮喘实证发作期。

4. 针刺以后还可辅以艾条悬灸膈俞,每穴灸治20~30分钟,能够增强缺铁性贫血的生血作用。对寒性支气管哮喘亦有治疗作用。

百会

本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对多种疾病均有效,是督脉所属28个腧穴中临床应用最多的穴位之一,该穴既可用于局部即头面五官病的治疗,又可循经远端治疗脱肛,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少学者研究表明,针刺补泻百会穴可使阳虚病人血浆中明显增高的CGMP显著下降(F=4.68,P<0.05)而趋于常值;CAMP仅呈轻微变化;补法似以下降为主,泻法则以升高为主;CAMP/CGMP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F=5.10,P<0.05)而趋于常值,说明针刺百会穴对阳虚病人的调衡作用明显超过对正常人的影响。[定位] 头前后正中线上,入前发际5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治疗内脏下垂性疾病尤为其所长。具有升阳固脱,熄风醒脑之功能。

[主治概要]

1.本穴是局部治疗头痛眩晕的要穴之一。

2.百会穴有很好的升提阳气,举陷固脱的作用,主要用于肛门直肠脱垂(脱肛)及子宫脱垂。亦可用于胃下垂。

3.百会穴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配穴。

4.百会艾灸可治疗美尼尔氏征。对耳鸣、耳聋亦有效。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用长度为40mm的毫针,从百会穴从前向后进针,呈沿皮平刺法,针深约20~30mm,施捻转补泻法。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头痛、眩晕,中风病及部分美尼尔氏征。

2.患者取端坐位,去百会穴区周围头发,头皮涂少许凡士林油膏。用艾炷直接灸,艾炷小者如黄豆,大者可如花生米,当艾炷燃灼皮肤觉疼痛后可迅速除掉,或速将艾炷压灭。刺激量可随患者体质不同及病情之轻重掌握在25~70壮不等。亦可用艾条悬灸法,采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约30分钟。用于改善脑供血,治疗肛门直肠脱垂、美尼尔氏征及部分中风病患者。

3.百会穴治疗皮层性尿失禁宜采用穴位注射法。

大椎穴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大椎穴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主治概要]

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人体穴位配伍

配肺俞穴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穴、乳根穴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穴、双胆俞穴) ;配曲池穴预防流脑;配合谷穴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穴、命门穴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穴、定喘穴、孔最穴治哮喘;配曲池穴、合谷穴泻热;配腰奇穴、间使穴治癫痫。

刺灸法

斜刺0.5~1寸;可灸。大椎穴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防治感冒: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如有咳嗽可在双侧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

治落枕及颈肩不适:在大椎处涂上红花油类具治疗跌打损伤作用的按摩油,然后拔罐并留罐10分钟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几只火罐则效果更好。

治粉刺:采用刺血加罐的方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随即加拔火罐,以出血为度,10分钟左右起罐。3-5天进行一次治疗,可活血通络、祛毒养颜。

水沟

本穴虽无明显的调整阳气作用,但亦属督脉常用穴之一,为急症救治的重要选穴。本穴抢救休克、昏迷,治疗中风病及各种精神性疾病,均属辨证选穴法;治疗腰痛则属循经远端取穴法。

由于本穴的特殊临床意义,近年来对该穴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人中穴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表明,电针家兔“人中穴”可使失血性休克家兔的血压缓慢回升;可使中性白细胞、T淋巴细胞增加;可促进组织液内流补充血容量、并有防止血液

粘稠淤滞的作用。针刺家兔“人中穴”可使颈总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0.001),与合谷穴组、足三里穴组、耳尖穴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充分证明了“人中穴”所具有的特异性。有学者认为针刺人中穴的抗休克作用与改善内脏器官血流量及改善心功能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分析针刺“人中”前后家兔肝细胞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变化,发现针刺“人中”有促进休克家兔肝细胞LDH、SDH增强作用,因而能改善肝细胞的代谢状况,维护了细胞的代谢活动,延迟或部分逆转了休克对肝细胞功能的抑制和损伤。一些学者的实验证明了针刺家兔“人中穴”能使血糖含量及5~羟色胺浓度增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力增强,这些物质在抗休克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刺“人中穴”也可影响到失血性休克家兔肾上腺髓质释放的儿茶酚胺。有学者报告针刺“人中穴”对实验性呼吸节律紊乱有一定的调整作用,有明显的呼吸起动效应或节律恢复作用,这种作用是“足三里穴”或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P<0.05~0.001)。有的实验还证明了“人中穴”对呼吸暂停的起动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穴位特异性。[定位]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

[穴性功能] 本穴为针灸临床抢救各种急症的第一要穴。功能醒脑开窍,清热熄风,通络止痛。

[主治概要]

1.本穴广泛用于各种急症的抢救,是昏迷、昏厥、休克等病针灸救治的第一要穴。

2.水沟穴是治疗中风病的要穴之一。

3.水沟穴为主治癫狂病的“孙真人十三鬼穴”中的第一穴。借本穴调神醒神、醒脑开窍之功能,用于部分精神病。

4.水沟穴是治疗急性腰痛的重要选穴。

5.本穴对部分膈肌痉挛有效。

[操作方法]

1.患者取端坐位或立位,施术者或助手帮助固定患者头部,以25~40mm长毫针,针尖呈45°角向鼻中隔方向,速刺水沟穴,进针约0.8~1.2寸(20~30mm),施提插泻法。用于督脉走行线上的急性腰痛、癔病性失语以及部分精神性疾病。

2.患者取仰卧位,针具及针刺手法同上。进针约20~30mm,针尖刺向鼻中隔下,先将针朝一个方向旋转约360°,然后施强力提插泻法。用于抢救休克、昏迷、

昏厥,中风病,部分精神病及膈肌痉挛等病。

中脘

中脘穴为常用要穴之一,其特定穴含义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一—腑会。该穴的使用规律与足三里、阴陵泉、内关、太冲等常用四肢穴位不同,四肢肘膝以下的常用穴,需根据病位经脉所通,或根据经脉辨证结果,才能进行循经选配。而中脘位居躯干上腹部正中,为胃的体表投影区,所主治的病证均可理解为局部取穴,对中脘所能治疗的其他消化道、消化腺疾病,痰湿性疾病可视为临近选穴或辨证选穴。中脘治疗荨麻疹则属腧穴特殊效果的应用。

[定位]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穴性功能] 本穴为治疗诸多消化系疾病之第一要穴。功能和胃健脾,理气祛湿。[主治概要]

1.本穴为特定穴中八会穴之一—腑会,故可通治消化系统多种疾病。是治疗各种胃病,肠道疾病的必选主穴。

2.中脘穴有化湿去痰作用,中医辨证属湿痰亢盛的多种疾病均可取本穴治疗。

3.由于中医对部分神志精神性疾病如癔病、癫痫、晕厥、精神分裂症等病多辨证为湿痰亢盛,本穴又为健脾利湿去痰要穴,故对以上精神性疾病有效。

4.本穴是治疗荨麻疹的经验效穴。

[操作方法]

1.用长度为40~50mm毫针直刺,或稍向上或稍向下斜刺进针约40mm左右,施捻转或提插补泻法,患者觉局部有酸胀感。可用于中脘穴所能主治的大多数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痰湿亢盛性疾病等。

2.患者体位及针具同前。从中脘穴进针,针尖对准左侧天枢,针体与皮肤约呈30°角,进针约40~45mm,施捻转补法,患者可觉酸胀针感由上腹部向脐周及下腹部放射。主要用于治疗胃下垂。

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别名:地冲穴。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概要]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下肢瘫痪、头顶痛、咽喉痛、失音、舌干、小儿惊风、癫痫、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病、精神分裂症、奔豚气等。

人体穴位配合:配然谷穴治喉痹;配阴陵泉穴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穴、照海穴治癫痫。配太冲穴、百会穴治头项痛。

涌泉穴推搓涌泉穴俗称“搓脚心”,它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养生保健按摩疗法之一。

养生穴位

人体自身的神奇补肾法——你在外面花多少钱都学不到的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具体方法是:

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神灸堂) 昨天写了《冬病夏治正当时》一文,很想把艾灸单列出来说说。因为艾灸的舒适无痛、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对亚健康调治疗效尤佳等种种特点非常适合朋友们在家中自我保健。今天在维普网上查了很多理论资料,正准备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写一写,没想到这时一个叫“神灸堂”的博客从搜索引擎中跳出来。细细读来,记录的是一位青岛少年与艾灸的不解之缘。从艾灸救了她母亲的命,到学习、运用艾灸,到自己做手工艾条,再到开了自己的艾灸养生馆和淘宝店,一路走来,载满了他的真诚与努力。虽然素未谋面,但感觉在艾灸方面,他远胜于我。而他的博客,详尽又实用,从艾灸穴位、方法到如何自制艾盒、排烟器,到艾灸书籍的下载,一应俱全。于是,打消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直接放上“神灸堂”博客的链接http://blog.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6287387.html,/s/articlelist_1604657070_0_2.htm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下面转博客中的一篇文章:《艾灸保健常用穴位介绍及使用方法》 保健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 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五月俞穴之一, 为全身最重要的强壮穴。具有健脾胃,助运化,调气血,扶正气,壮元阳,桔风邪及强身壮

体益寿的作用,俗话说.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干",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或化脓灸。用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灸至局部有温热感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 (2)、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经穴,为足二阴与任脉之会,手太阳小肠的募穴。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 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才员"。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便秘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采用艾灶无疤痕灸或艾条温和灸,药物 (附子饼)敷灸,每次每穴5壮或15-20分钟,灸至小腹温暖舒适,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月灸10次。注意孕妇忌用。 (3)、灸气;每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调理冲任及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胃肠及肾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腹泻、遗尿、阳痪、遗精、月经不调、崩漏、中风、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气海者,人元气所生之地也".常采用艾灶灸、艾条温和灸。灸法同关元。 (4)、灸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脱经之背俞穴,具有补肾益精强健腰背,聪耳 明目,壮骨健身,温阳散寒等强壮作用。灸之能调整肾;功能,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调整膀脱张力,兴奋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主治肾虚

单桂敏艾灸穴位

单阿姨单桂敏艾灸治疗大全 家庭常见病艾灸穴位对照表 艾灸说明 1、艾灸总的原则是哪里不舒服就灸那里,再配合灸一些常用的穴位。 2、艾灸无需精准的穴位定位,艾灸中只要知道大概的位置即可 艾灸方法 1、使用艾条直接灸。(此方法不推荐,艾条燃烧的灰烬不小心会掉在身上烫伤皮肤,而且长时间拿着艾条手臂易抖动也容易烫伤皮肤。) 2、使用艾灸器具配合艾条、艾绒、艾粒艾灸。(强烈推荐!方便、安全!) 艾灸时间 每个穴位20-30分钟 内科艾灸篇 感冒 凤池,大椎,风府,合谷 急性支气管炎 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 肺腧,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 咳嗽 膻中,肺腧,膏肓,天突,风门,列缺 支气管哮喘 定喘,肺腧,膻中 支气管扩张 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 肺腧,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 肺腧,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 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 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 气海,中脘,内庭,脾腧 胃下垂 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 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 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 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 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 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 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 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 心腧,至阳,厥阴腧,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 心腧,内关,太渊,厥阴腧 糖尿病 关元,太溪 脱肛

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 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 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 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 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 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 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 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 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 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中风偏瘫 1,上肢瘫痪—肩井,手三里,曲池,外关,合谷2,下肢瘫痪—伏兔,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 癫痫 鸠尾,风府,筋缩,内关,丰隆 风湿性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血海,肝腧 类风湿关节炎 曲池,足三里,八风,八邪 妇科艾灸篇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

人体经络穴位常识:108个要害穴,拉筋与经络 经络系统组成 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什么是奇经八脉呢?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推荐:经络走向与穴位的详细定位 奇经八脉包括: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沟通脏腑,加强表里经的联系。 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重要支脉,起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人体穴位常识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尾闾不还乡,章门被击中,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必然见阎王,断脊无接骨,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穴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婴幼儿才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的疾患,如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泄、消化不良等。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小儿防病保健的许多宝贵经验。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 小儿百病之灸点" 。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 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如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 cm 上下)3~5 分钟,每周灸2~3 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无知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

5个穴位-大补

老公帮女○性按摩这五个部位胜过吃任何补品 女性每天做好这五个特区的保健时,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排毒清体, 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抗衰老的效果。 特区一:腹脐 养生关键词: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养生关键错误!未定义书签。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生延年的作用。 保错误!未定义书签。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养生关键词: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养生关键词: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疗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养生关键词: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 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十二经络图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奇经八脉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1、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

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2、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3、胃经:功效:胃为后天之本,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

人体保健的十大要穴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 骨中点处,和手心的劳宫相对。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针灸歌诀总结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这四个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肠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头侧颈项的病症取列缺,头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补能泻,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开窍醒神,对感冒发烧、各种头痛、鼻炎、牙痛、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还有补气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虚、脱证。 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够补益中气,相当于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合谷配合关元可以补气回阳,相当于参附汤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阴交有催产的作用,可以治疗滞产。妇女生产时气虚乏力,宫口难开,这时候针刺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有确切的催产功效。因此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在扎针几分钟之后就顺产而下,立竿见影,避免了难产和剖腹产之苦。但可惜的是,这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催产方法在医院里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产也越来越多。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

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风池:在双耳后、枕骨下,发际边缘的凹陷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各种感冒、头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经常揉按风池是预防感冒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风池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是治疗脑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语的特效穴位,这时可以配合风府、哑门等穴位使用。风池、哑门的深部为大脑延髓,扎针时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否则容易出意外,按揉风池,以指代针,就避免了这样的风险。风池配合太阳还可以缓解疲劳。 4、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于下焦的阴寒之地,为“阴中至阴”,如果饮食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就会引起胃痛、胃胀、便秘、腹泻、手足发凉、小便清频、月经不调、痛经和闭

几种常见的艾灸方法

1 肠胃不太好,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艾条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爽:艾灸(悬空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 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 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 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 10 艾灸可以治疗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 11 早泄可以艾灸关元、中级、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艾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还有三阴交.如果有了很好的效果,就可以隔天一次了.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可以艾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 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 16 十二指肠溃疡,艾灸的话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可以艾灸关元、子宫、三阴交和隐白. 20 宫颈炎可以用艾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21 肝郁的厉害,口苦、还有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22 预防经常感冒,艾灸最有效果。可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即可,用温和灸的方式或隔姜灸的方法。 23 提高免疫力的穴位是中脘、关元、足三里。 24 肝气不足,脾胃虚,肾阳虚。艾炙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 25 过敏性鼻炎可以灸:迎香、印堂、肺俞、合谷、大椎。

十二经络保养时间及主要穴位

十二经络作用表 十二经络主要穴位 1.十二经络主要穴位手太阴肺经 功能: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预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流鼻血。其它:经络所经过的关节障碍、肌肉酸痛。 走向:由头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 中府穴:胸骨旁开六寸,中在这里就是中气的意思,什么是中气,中气是指脾肺之气。中府是脾肺之气汇聚的地方,可以兼治脾肺的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脾的运化不好就会水肿,另外一方面可以治疗水肿。天府穴:腋横纹下三寸。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穴:肘横纹外侧。是原穴尺暗指肾,则指雨露、滋润,五行上来讲,肺属金,这个位置属水,金生水,也是指补的意思。尺泽是补肾的穴位,可治疗高血压、哮喘(因为可降逆气)。 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主管所有毛孔、孔洞。是治流鼻血、痔疮的要穴。对感冒不出汗起到发汗的左右。是肺经的一个郗穴。是治疗急性病,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的要穴。 列缺穴:两个合谷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等。头项寻列缺。 经渠穴:桡骨径突外侧推。治大便不畅,可以推小臂,还有从大肠经的腕处用力推至商阳穴。 太渊穴:腕横纹处,肺经的原穴,是大补穴,脉之会穴。 鱼际穴:大鱼际外侧。属火穴,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积食症。少商穴:食指外侧,治疗咽喉的要穴。咽喉痛,用三棱针扎少商穴,挤出一滴血,喉咙就不痛了。 2.十二经络及主要穴位之手明阳大肠经 功能:1:打通大肠经,有效防止皮肤病。 2: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3: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商阳穴:食指外侧,调节便秘。

人体十八个保健要穴

人体十八个保健要穴 从古今文献与临床应用实践证明,人体的长寿穴起码有十多个。祖国医学的奇葩经络学说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从有文字记载它已经成为完整的医学体系。这些长寿穴分布在任、督脉外,还分布于肾、膀胱、脾、胃、大肠经,这些经络为先天与后天之根源,又为多气多血之经络。 刺激穴位为什么能够抗衰老呢?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生、长、壮、老均与“肾气”密切相关。刺激长寿穴具有明显的增补肾气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专家研究刺激某些与肾、脑相通的穴位,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使大脑细胞活跃,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使脑细胞营养充足,延缓大脑的衰老。 还有很多研究证明,刺激穴位能提高性激素水平,起到延年益寿作用。尤其是提高睾丸酮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调整丘脑—脑垂体—性腺之间的功能。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可影响脂类代谢,关系到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即随着睾丸酮水平下降和雌二醇的升高,上述疾病的发生率会大大增加。刺激穴位对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和调节,将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近年来,许多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证明,刺激穴位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促使老年人T细胞上升,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及调节全身的内分泌功能,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的效用。下面介绍人体常见的保健长寿穴位的应用与保健方法。

1、合谷: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临床特效穴位,在全身体表的数百个腧穴中,合谷穴的治疗范围最为广泛,具有全身性的治疗作用。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刺激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所以有“面口合谷收”之说。总之,合谷穴为临床运用的主要穴,其疏风邪同荆芥,清燥热似黄芩,既主治经脉循行处的病症,又能适用于全身多方面的治疗,针灸临床之多用,不可不予以重视。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腹痛,消化不良,痢疾,便秘,瘾疹,丹毒,疔疮,臂痛,及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癔病,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2 足三里: 足三里又名下陵、鬼邪,它位于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会穴,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腧穴。俗话说“身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以足三里为主,再配以其他

经络穴位与养生

经络穴位与养生 脏腑与经脉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 脏指的是实心或有机构的器官,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腑指的是空心的器官,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另外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合并称为第六个腑,叫做三焦。 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储藏精气,脏含有“藏”的意思。六腑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五脏归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归属阳,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此外,还有督脉,在人的背部中线,属

阳;任脉在人的胸腹部中线,属阴。对人体而言,脏的重要性要高于腑。脏的经络都在身体的正面以及手脚的内侧,腑的经络都在身体的背面和手脚的外侧。当人体受到外力威胁时,只要蹲下来卷曲身体,所有脏器的经络都在内侧,不容易受伤,这种设计是考虑非常周详的。 十二经脉分为六对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同名经上下相通,互相交接(其实是一条经)。 脏腑之间肾与膀胱、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表为阳,里为阴,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互为表里。 子午流注说 十二经脉互相交通,互为表里,并按一定的流注次序(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运行气血,沟通表里,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经

妇科常用艾灸穴位图(学习相关)

妇科常用艾灸穴位图 1、卵巢保养:适应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女性通经,月经不调,阴道干燥等症。 2、子宫保养:适应于宫寒不孕,宫颈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症状 3、附件保养:适应于妇科炎症,骨盆炎症,下腹坠胀,乳房胀痛等症状。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姜、隔盐灸。 (1)、卵巢、子宫、附件是什么器官?功能是什么? 卵巢子宫附件是女性最重要的性器官,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呈椭圆形,重量为5-6克,内部表面光滑,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黄体素分泌的功能)雌激素的作用十分广泛,可促进和调节女性的生殖器的发育和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在雌激素作用下,女性才得以保持女性的特征,亭亭玉立的身材和细腻无暇的皮肤。 (2)、卵巢、子宫、附件功能的降低会给女人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医学界发现,由于卵巢子宫附件功能减低女性会出现自主神经失调,内分泌失调,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耳鸣,惊慌,多汗乏力,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焦虑,肥胖,皮肤产生色斑,粗糙起皱,乳房萎缩,阴部干松分泌物减少,性冷淡,痛经,月经失调,肠胃失调,情绪不稳定,更年期提前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容颜,给诸多的女性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幸福的生活出现了阴影。 (3)、女性生殖系统的保养有那些好处? 通过卵巢的保养(主要是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进行指挥调整)唤醒女性自主雌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女性从里至外的改变,减少色斑皱纹,消除痛经及妇科炎症,消除性冷淡等症状,重新塑造全新的自我。 (4)、哪些女性适应卵巢保养? 一般女性在25岁以后由于生理的原因,特别是生活的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的影响,都会使卵巢子宫附件的功能降低。都适宜作此保养,特别是伴有以下症状者,更应做卵巢子宫附件的保养。

大补气血的穴位汇总

大补气血的穴位和方法 神奇穴道彻底改变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疾病病(养生必读) 声明:请尊重原创者成果,可以转载但不可复制后发表!!本文章是作者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并花去一天心血,总结整理书写,刚发表便有数家删去图片另行发表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病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气血。归 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 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理想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 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1,气虚 肺气虚: 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 取穴:太渊肺输太溪;(太渊,肺输,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脾气虚: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不宜大泄。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血虚: 心血虚: 主证:心悸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 治则:养血安神 取穴:神门心俞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三阴交脾经之穴但 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头晕目眩心神不安耳鸣妇女月经少或停经面色苍白治则:补血养

艾灸的常用穴位与日常疾病的治疗

艾灸,乃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属于医外治物理疗法,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历时几千年。温灸美容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产生温热的刺激,配合艾油(或精油渗入)在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肤色,散发健康神采。 温灸养生在身体方面有六大功效:温肌散寒、疏风解表;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温中活里、强脏壮腑;温阴补虚、回阳固脱;行气活血、消火化淤;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身体方面:可疏通经络、和谐肮脏、平衡阴阳、调整生理机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强身健体。 艾灸的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身体各条经络穴位作用

健康身体 人体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目录 1足阳明胃经 (3) 2足太阴脾经 (4) 3手少阴心经 (5) 4手太阳小肠经 (6) 5足太阳膀胱经: (7) 6足少阴肾经 (8) 7手厥阴心包经 (9) 8手少阳三焦经 (10) 9足少阳胆经 (11) 10足厥阴肝经 (12) 11手太阴肺经 (13) 12手阳明大肠经 (14) 附:十二条经络的时辰表 (15)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从头到脚四白、厉悦穴腿的外侧美容的经:面部气色、皮肤松弛、长豆豆、面白气血不足调胃经。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下巨墟旁边。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向后)离穴不离经。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痰湿重适合。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小贴士:敲打面部、脖子、胸前、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胃经。 小结: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

人体十大保健穴位

人体十大保健穴位 1、合谷:位于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中点处,和手心的劳宫相对。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古人的针灸歌诀总结出合谷和列缺、委中、足三里这四个重要穴位的主治病症。肠胃肚腹的疾病取足三里,腰背疼痛取委中,头侧颈项的病症取列缺,头面部的病症取合谷。 合谷能补能泻,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开窍醒神,对感冒发烧、各种头痛、鼻炎、牙痛、中风不语、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还有补气的作用,能够治疗气虚、脱证。合谷配合足三里能够补益中气,相当于补中益气汤的效果;合谷配合关元可以补气回阳,相当于参附汤的急救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合谷穴配合三阴交有催产的作用,可以治疗滞产。妇女生产时气虚乏力,宫口难开,这时候针刺合谷用补法,三阴交用泻法,有确切的催产功效。因此孕妇是禁用合谷穴的。我爱人两次生产时都用了这种古老的催产方法,在扎针几分钟之后就顺产而下,立竿见影,避免了难产和剖腹产之苦。但可惜的是,这种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催产方法在医院里几乎已经没人使用了,因此造成的剖腹产也越来越多。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风池:在双耳后、枕骨下,发际边缘的凹陷处。 “风为百病之长”,风池对于抵御和排出风寒外邪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治疗各种感冒、头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经常揉按风池是预防感冒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经常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容易患颈椎病,按揉风池可以宣畅经气、舒筋活络,对颈椎病、颈项强直、疼痛等病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风池可以醒脑开窍、改善大脑供血,是治疗脑血管病昏迷、痴呆、失语的特效穴位,这时可以配合风府、哑门等穴位使用。风池、哑门的深部为大脑延髓,扎针时要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否则容易出意外,按揉风池,以指代针,就避免了这样的风险。风池配合太阳还可以缓解疲劳。 4、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于下焦的阴寒之地,为“阴中至阴”,如果饮食生冷或者腹部受凉,就会引起胃痛、胃胀、便秘、腹泻、手足发凉、小便清频、月经不调、痛经和闭经等多种病症,因此神阙保健是防病养生的重中之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