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
政治地理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世界政治地理试卷(选修课)

学号:1055020123 班级:1003 姓名:张晶

1.美国重返亚太的政治地理背景有:

(1)当今世界世界文明中心开始新一轮的空间位移,权力中心重新回归太平洋,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世界的重心将由大西洋转至太平洋。加之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所以美国开始实施“重返亚太战略”。

(2)亚太地区近年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强劲增长,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同时中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使得中国在亚太地区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威慑力逐步加强,威胁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

(3)美国霸权地位在下降,表现在经济相对实力不断下降;政治霸权受到制约;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人民币的严峻挑战;中国军事现代化快速发展,对美国全球霸权构成威胁(4)俄罗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不断恢复对美国霸权地位提出挑战。

(5)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成为反对霸权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改变了美国任意摆布世界命运的政治地理格局。

(6)西方阵营的分化以及日本试图成为“正常国家”的举动也牵制了美国的霸权行径。

(7)冷战后,国际政治地理格局多极化趋势,更使美国“霸权梦”难以实现

除此之外,亚太地区经济、科技、金融等发展水平均跻身世界前列,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使美国不得不加强对亚太地区的注意力,以稳定其霸权地位。

我国应采取的战略:

正确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理性看待美国重返亚太,与美国和平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强化国防力量,坚持“有限威慑,韬光养晦,壮大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采取巧妙策略,瓦解西方阵营。加强与个别西方国家的合作,加强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

联合反美力量,反制西方压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壮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联合反美国家,加强合作,和平共处,共同抵御美国的霸权主义。

更加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妥善处理分歧,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2.东南亚在中国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南部,有一大片以半岛和岛屿为主的地理区,这就是东南亚。冷战时期,东南亚曾长期是国际政治地理的“热点地区”。冷战后这里仍然是大国角逐的重要场所。正确认识东南亚的地缘战略价值以及大国博弈的战略态势,对于正处于崛起阶段的中国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东南亚是我国冲破第一岛链,打破美日合围的主要“突围”方向。如何突破第一岛链,那是一个很困难的工程,韩国,日本,琉球群岛,台湾,南海。每一环锁链都让美国人牢牢的抓在手里,无论我们选择那个方向,都是不可能的。只有东南亚与我国关系还算缓和,把握住东南亚,就把握住了突破第一岛链的关键。

(2)东南亚是我国重要的原料来源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东南亚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工业重要来源地;又由于东南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在东南亚有较大的市场。

(3)东南亚扼守着我国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它扼据亚洲和澳大利亚,印度

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连接印、太两洋的交通纽带和亚澳两洲的桥梁,是连接东西方交流的要道,是世界海空运输的一个枢纽之地。

在大国争夺东南亚的过程中,中国的优势有:

地理优势: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有着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地缘优势。而且在中南半岛上,中国还与其中几个国家接壤,这就使得双方在开展一系列活动中,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济优势: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十分可观,而且与东南亚的经济贸易往来也十分频繁,并且成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双方的双边贸易合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文化优势:中国与东南亚在古代就有着经济贸易往来,而且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顶峰。另外,东南亚多中国移民,他们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亲情,这对于中国争夺东南亚,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军事影响:

在大国争夺东南亚的过程中,中国的劣势有:

领土争端:相邻近的地理位置虽然给中国与东南亚来往带来了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领土争端,主要表现在在南海领土争端。这无疑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

中国威胁论: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一直在鼓吹中国威胁论。由于中国近年来迅速崛起,难免会让周围一些小国家内心产生不安,而这种情绪在西方的宣传中被扩大,以致影响了与中国的交往。

双方的其他矛盾:虽然东南亚多华侨,但深入来看,中国与东南亚在宗教、民族、文化等方面也有着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也会或多或少的造成中国与东南亚的隔阂。再者,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

3.中东长期是国际政治地理中热点地区的原因有:

特殊的.地理位置:“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连接两洋三洲五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丰富的石油资源: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因此,从近代来时,中东地区就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重视,成为他们加强对东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纽带,建立殖民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基地。二战后,大国在这里的争霸更是变本加厉。

水资源之争: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中东地区常年受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所以人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十分匮乏。而有限的有水的地方,边会引发人们之间的矛盾。

民族关系复杂性:由于中东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这里民族构成十分复杂。而民族构成的复杂,进一步导致了各民族宗教的矛盾。再加上被三大教派都奉为圣城的耶路撒冷的存在,使中东地区矛盾进一步激化。

大国插手:世界几大强国在中东地区都进行了势力干预,这就进一步激化了中东地区的矛盾。

4.乌克兰危机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说明了

政治危机源于经济危机,对外经济依存是国家安全的软肋。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以及依赖西方经济的经济困难国家转移,引发全球觉醒时代和阿拉伯之春。此次,西方为避免刺激俄罗斯和中国,未用“乌克兰之春”或“橙色革命”等口号,但实质无异。乌克兰国内经济困难,处于债务违约及破产边缘,为外部操控提供可能。乌克兰政变是西方所一手策划,西方利用的是乌克兰不想过于依赖俄罗斯的倾向。

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民主。如果在一块民主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土地上面进行所谓的民主普

选,一旦问题积聚到一定程度或者有外国势力的介入,那么带给人民的将不是民主的果实,而是斗争,动乱与分裂,带给国家的,则是更持久和更严重的伤痕。

5.收获、体会、感想:

通过学习这个学期王国梁老师的政治地理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国家领导人在对待国际政治事件时的所采取对策和策略的意图,而不在只是单纯的批判国家领导人的软弱无能,不在只是把问题想得表象那样简单,开始学会用政治地理的视野分析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了解到美国霸权在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巨大阻碍,以及与美国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要想真正的崛起,必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等方面赶超美国,最起码要与美国持平,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大国,而不是现在所谓的大国。同时,也要清醒的认清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只是利益关系,懂得: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此外,也要大力联合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及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家,积极合作,共同遏制美国霸权,维护世界和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学生能做的事情有: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个人只有了解对手,才能战胜对手;一个国家也一样,只有了解其他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只有从青年开始了解关注政治地理和国际热点,才能对这些问题产生思考,以便于在将来将所学能有所用,为国家报效自己的一己之力。

其次,学到老活到老,一个人因为它拥有的知识而美丽,所以,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是我们在大学里上好的最后一课,也是给我们人生增加内涵,拓宽视野,加强自身的修养的一个好机会。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服务于社会,绝不参加各种邪教组织的活动以及分裂国家的组织,要树立爱国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积极进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政治地理历史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注意: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交换,是因为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任何人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销售者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1)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1)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A、价值尺度职能 (1)含义: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职能。 (原因: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是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货币。

B、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区别。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交换。 (3)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2)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 (2)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注意: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由国家或特定地区发行的。二是国家强制使用的。纸币没有价值,之所以能代替货币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家的强制力。)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任何数量的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2)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论述当代全球地理政治格局的发展基本现状 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 发展基本现状: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不是亘古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继承性。首先,世界政治格局有一个形成、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格局要代替旧的格局。其次,新格局的产生是旧有格局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旧的格局在冲击下不断调整,并产生新的特点,逐步向新的格局过渡,因而新旧格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苏联集团的分化、美国集团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巨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欧洲和德国分治、东西方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和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为特征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中国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实力出现,甚至被视为触发从两极向多极转化的标志。 目前的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是: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想搞一极独霸,但没有经济实力;经济实力雄厚的欧洲和日本,前者向政治—体化迈进,后者—心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国际坐标未定、但地位和作用均重要的俄罗斯,拥有1亿多人口,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占全球4/5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由帝国主义列强支配的殖民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和前苏联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前苏联取代了所有其它列强,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超级大国。由于美国固有的霸权主义和前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以及各自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当他们并肩消灭了共同的敌人后,便按照大国的势力范围构筑各自的帝国。于是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缘政治对抗。这种对抗的形式是"冷战",主要手段是军备竞赛和武力威胁,争夺重点在欧洲大陆和亚洲边缘地区,其影响涉及到世界每个角落。于是在战后最初20年内,美苏共同构筑了"海洋世界"与"大陆世界'相对抗的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

中国政治传统中的政教合一 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传统中政教合一的色彩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道、法三家在政治思想上有各自的传统和争论,在对于智性这一方面同中国的政治传统密切相关;在中国政治历史上,“反智”总是作为主流传统而存在,但是在不同时期,儒、道、法三家如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的副标题中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思想的分野与汇流的过程。要讨论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的关系,就首先要明确反智的两方面含义,即对“智性”的憎恨和怀疑、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的轻鄙以至敌视,这样才能判断其思想是否是反智传统的支流。 这个分野特性首先表现在三家对智性的不同主张。儒家倡导的是主智论,从孔子主张知识分子入世行“道”到孟子的分工论,再至荀子的俗儒、雅儒、大儒分类,主张一种普遍性的士人政治,最后在黄宗羲手中完成了一次最系统的整理;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儒家思想中智性表现在对政治批评所持的态度上。东汉至明末期间的数次大规模的政治抗议和社会抗议的运动仍受到儒家所倡导的“庶人政治”思想的引导。相比之下,道家和法家却是反智性的思想传统。道家中老子作为始作俑者,提出“愚民”来控制百姓,达到政治的目的。黄老学派反智的根源在于他们的“一道”论,道统与政统是合二为一、互训的;法家将反智发展至系统完备:愚民政策的实行,提出“一教”的思想、“尊君卑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 然而,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何有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时有“外儒内法”的特征呢?儒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法家化了,这不是单纯地指儒家日益肯定刑法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而是在思想上发生了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自从叔孙通首次将“尊君卑臣”的观念植入儒学思想中,就一直存在于中国政治史中。逐渐地,法家的主张融入进儒学中,也加入了反智的队伍中。 如黄宗羲所言,战国之后的中国社会,“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成为一个以君主意志为轴心,以君主利益为本位的社会,天下成为家天下。王权主义兴起盛行,君主专制主义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色彩。专制政治并不仅仅停留在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政治运行上,更体现在传统思想意识形态上;专制作为一部大机器支配着传统社会各层面的运转;此机器的内在思想灵魂就是法家思想,强调绝对

中国省级行政区简介-地理方面

中国省级行政区简介(地理方面) 北京:中国首都,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北端。 天津:中国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位于华北平原。 上海:中国第一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的长江口。 重庆: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河北:地处华北,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 吉林: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处于日、俄、朝、韩、蒙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辽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 黑龙江:中国最东北的省,西部属松嫩平原,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北部、东南部为山地。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国内陆的腹地,属于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 青海: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浙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连安徽、江西,北接上海、江苏。 台湾: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承东启西、联南望北。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大部分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称湖南。 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于江南地带。 江苏:中国东部沿海省份,简称“苏”,位于华东地区。 安徽:中国东部的省份,简称“皖”,属于华东地区,省会合肥市。 广东: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省份,与海南隔海相望。 海南:中国第五个经济特区,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有闻名于世的四川盆地。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市,简称“贵”或“黔”。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东部草原辽阔,西部沙漠广布。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宁夏: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简称宁,首府银川。 广西:地处中国华南,北回归线横贯全区中部,有“绿城”之美称。 西藏:位于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简称“藏”。 香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 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毗邻广东省。

从政治地理学角度

109092012079 林茜旖地本2班 问题:从政治地理学角度,探讨外蒙古是否应该回归 我认为外蒙古回归时机未到。蒙古的一分为二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痛,对于如今外蒙古自1921年独立以来面临的经济落后的困顿局面,加上中国的二连等地的蒙古族富裕的生活对牧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于是蒙古国家大呼拉尔在几年前就有议员不断提出蒙古加入中国,但受到较大阻碍,而且中国政府方面也未作出积极回应。我认为外蒙古具有回归趋势,但就当下来说,回归时机未到,如果中国贸然为了民族情感而收复蒙古,所承受的压力将非常巨大,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蒙古国人口仅有200多万,地广人稀,土地较为贫瘠,以草原为主。蒙古的经济水平落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仍然以畜牧业为主,生产水平低下。蒙古虽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但出口潜力小。由于人口数量少,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小,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极小。近年来由于土地沙漠化,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下降,于是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用于出口,但出口的潜力也不大,一是蒙古国内本身交通不够便利,运输成本高,二是邻国俄罗斯自己本身的矿产资源丰富,不需要进口蒙古的,除了中国可能有需求外,其他国家基本由于成本问题需求很小。蒙古政府受到来自经济和自然的双重压力。 所以,基于蒙古当前经济形势,中国如果将其接受,反而需要调拨大量款项去支援该地区的发展,于国家整体发展形势不利,可能会拖累经济建设。 其次,战略意义不够突出。虽然蒙古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邻俄罗斯,南邻中国,蒙俄边境线长达3543公里,如果收复蒙古,可以使得中国北方疆域更有张力。但是如今中俄关系趋于稳定和平,蒙古的战略地位就显得不那么明显,而且一旦中俄发生军事摩擦,蒙古一方面可以成为缓冲地带,另一方面中国也不会因为与俄的边境线过长而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蒙古回归中国,则无疑给中俄关系蒙上阴影,而破坏中俄合作的战略大局。而且中国还不够强大,在统一祖国的诸多问题中,蒙古是排在后面的,远没有台湾、钓鱼岛、南海重要,我们不能因蒙古主动回归,就接受。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前,就不能因为为统一而统一,而丧失大好的发展实力的时机。 再次,是蒙古回归的动机并不强烈,意志并不坚决,有投机嫌疑。近年来,外蒙古不断接受来自西方,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军事援助,日本的经济支持。外蒙古逐渐向亲美、亲日方向靠拢。外蒙古由苏联的远东“前哨所”逐步转变成为了美国“监控前站”。中国要吞并外蒙古,美国必然不能接受。而且外蒙古已于上世纪加入联合国,成为了联合国成员国。中国虽身为常任理事国,但要让一个主权国家并入另一个主权国家,势必阻碍重重。美国也会因此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渲染中国以武力吞并他国的事实。近年,外蒙古人民与在蒙中国公民也时常发生摩擦,外蒙古人民内部的呼声也要加以考虑。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知识网络 单元知识结构 世界政治地理 格 局 世界经 济全球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讲析 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一)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1.世界政治地图概念:是表现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它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2.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14—1918年 起因:由于各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同步,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美、德、日等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意三国)与协约国(英、法、俄三国) 结果: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使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地图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领土大大缩小,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崩溃,欧洲出现了波兰、芬兰、匈牙利等新的国家;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英法元气大伤,美日力量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时间:1939-1945年 起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 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德、日、意三国)与反法西斯同盟(苏、美、中、英、法) 结果:轴心国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美苏强大,英法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政治上东西分裂,美苏两大阵营形成,成为东西对抗的两极格局。 综合国力竞争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 经济力量: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军事力量: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力量 内政和外交 科学和技术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

2020-2021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运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和评价地区性合作和冲突事件的方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国际关系意识和洞察力 重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 难点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和冲突的原因分析 教具有关图、表;文字资料;地图册;教科书 复习提问有人曾说:20世纪是人类动手的世纪,21世纪是人类动脑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动手的事件中,涉及范围最大,参加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家之多,卷人人数之众,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之重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近现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5.1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提出问题]大家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对阵双方是哪两个集团吗?战争的结局如何? 同盟国和协约国。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终。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析两幅图,比较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有何变化?战争对欧洲地理格局有何影响?

讲授新课 [媒体演示]动画演示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政治地图。尤其是教材提到的几个要点,应分先后逐次显示政治地图的演变过程。 [学生讨论](略) [小结] [设问过渡]现在返回来想一想,第一次大战前世界上有哪些强大的国家?(英国、法国、 德国、俄国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老殖民地国家不愿自动放弃殖民地,于是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战争的根源是国家实力与势力范围的不平衡。战争的结果导致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一次大变化,政权发生了更替,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那么这样的变化就能使世界获得永久的太平吗?答案是不可能。事实是,仅仅过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德、意、日经济的崛起,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教师设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有何变化? [教师引导]德国一分为二,美苏成为超级大国,广大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设问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几个片断,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哪两个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哪两个阵营?现在多极世界主要有哪几个政治经济中心? [媒体演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轴心国的侵略扩张过程,盟国的反击过程,战后的同盟国 协约国 德国缩小 奥匈崩溃 俄国革命 英法衰败 美日兴起

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05高三地理同步训练 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时间45分钟,赋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 训练指要 1.了解领土的空间特征:了解国力的概念及影响国力的主要因素;理解国力的地理意义。 2.了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特点;认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注意与时政热点结合分析,加深对此内容的理解。 一、选择题 1.第三世界这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形成于() A.地理大发现B.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变化最突出的大洲是() A.非洲B.欧洲C.亚洲D.美洲3.下列国家中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新出现的是() A.西班牙B.荷兰C.波兰D.法国4.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二战前非洲独立国家的是() A.埃及B.利比里亚C.埃塞俄比亚D.纳米比亚5.关于形成南北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国家资源贫乏 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C.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 D.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6.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最早出现的大洲是() A.大洋洲B.亚洲C.欧洲D.北美洲7.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8.下列国家不包括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是() A.美国B.加拿大C.墨西哥D.古巴9.关于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核心地区首先出现在美国 B.在美国经济向外扩散过程中,欧洲也加入核心地区 C.在世界经济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入核心地区 D.西欧经济首先位于世界经济核心地区 10.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技术、资本、服务的跨国界流动 B.科技进步和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大一统 官僚与文治 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一是“大一统”的传统;二是官僚政治的传统;三是文治的传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还是其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必须充分重视、认真研究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近代政治,历时甚短,新传统尚未定型。而古代政治传统,则相对凝重,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研究的,主要有三。 一是“大一统”的传统。“大一统”观念源自先秦,本意是天下诸侯皆统属于天子,“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春秋公羊传注疏》卷1)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政治追求和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在政治实践中,特别是明清两朝,它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式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机构,国家号令统一于中央,重要事务决定于中央。秦汉以降,尽管知识界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讨论时有发生,但并未产生重要的实际政治影响,“不过迂儒之常谈”。“封建” 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皇权集中成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明代,“国家罢除丞相,设府、部、院、寺分理庶务,事权归于朝廷”,皇帝实现了对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垄断(傅恒等编:《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100)。到清代,皇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康熙帝语,《清圣祖实录》卷144)。乾隆皇帝称:“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王先谦:《乾隆朝东华录》卷28)秦汉至明清的中国政体,实质上是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16世纪以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大一统”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这个时期,实现国家统一、抵御外来侵略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像北方游牧民族,自冒顿一统漠北,即在蒙古高原建立相对统一的政权组织,与中原地区相抗衡。在历史上,它往往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攻掠骚扰,给中原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甚至汉朝文景之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 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 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课后思考题

1、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要素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海陆位置:A、从战略地位来看 B、安全战略谋划来看 ②交通地理位置 ③政治地理位置 2、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 政治: 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选举、领土争端、外交关系 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支配权、占有权、管路权 政治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国际地位不稳定、军事力量的变化、领土的变更政治地理: 1)政治地理单元(P323)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一是国家级的,即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 二是国际级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三是国内级的,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政治地理单元:具有排他意义的空间实体、归属某一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对政治地理单元有支配权(主权与统治权)。 2)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条件) 政治实力结构: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相对活跃的要素) 3)政治地理过程 1. 政治扩散:政治事件的扩散方式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 2. 政治整合: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 治地理单元过程,或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3. 政治分离:主要方式有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 4. 主权的变化:主权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常因领 土变化、民族独立而变化。 3、对国家权利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 一、国家权利要素 (一)领土空间 1.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领土面积:领土规模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组成要素,领土规模往往决定着国家权力的其他 影响要素。 (二)自然资源:是相对稳定的国家权力因素,一国能掌握和控制的资源数量,成为衡量其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治论占主导地位,倡导“天赋王权”,法律地位卑下,成为权力的附属品和权势的工具;人性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殊途同归,以道德与政治的互渗为手段,为权力绝对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权力泛化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是谋取个体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衡量个体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中央高度集权和泛政治化是全能政府模式下国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全面控制社会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关键词】政治文化;人治;性善论;权力本位;全能政府。 【作者简介】伍俊斌,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广东行政学院政治学 ?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与 政治学原理、政治发展与政治变革、中国政治和公民社会研究。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

位卑下和工具性质,法律只是权力的婢女,它仅是权力运行所依凭的工具,法律的废立仅在君主的一念之间。且法律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刑法领域。这意味着,用暴力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生存是法律的首要任务。权力的绝对化和法律的卑微必然导致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情结。当法律不能承载个体对自身基本权益的追求,不能承载自由、民主、公平和正义等崇高价值时,“法律的统治”自然无从谈起。个体的正当诉求不能通过合法渠道得到解决,转而求助权力的直接干预会变得快捷而有效。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此之重要,以至于获得权力成为荣耀的事业,接近权力便有利可图。其结果不可避免的是法律权威的荡然无存和对权力的崇拜与迷信,当受压迫者的利益诉求长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有效表达时,他们通常运用暴力手段进行反抗[8]。人治是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社会不公的主要根源,也是历代王朝更迭、人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二、性善论 “人性”是人对世界和自身追问中的一个始

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政治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一政治的含义 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小到参与选举投票、大到国家领土和国家的关系等。 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如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如国家主权不容侵犯、势力范围得到尊重等。 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如领土的变更、军事实力的变化等。 二政治地理单元 1、概念: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2、划分,三个级别: (1)国家的,即具有明确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如美国、中国、英国等); (2)国际的,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北约、东盟、联合国等)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的,即由一国内部的行政区(如美国的州、县、市,中国的省、市、县等)。3、国家是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最重要的政治地理现象。 三政治地理结构 1、任何一个政治地理单元都有一定的政治地理结构,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 2、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主权、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要素。实力结构的变化,决定着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发展。 四政治地理过程 1、和政治地理结构一样,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这些过程,推动了政治地理结构的演化,使得政治地理单元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地理作用。 2、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包括: (1)政治扩散。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传播,形成政治事件的扩散,包括迁移扩散(移民、殖民方式,如美国成为具有英国政治传统的国家)和扩展扩散(某一政治地理单元发生的政治事件产生连锁反应,如20世纪50年代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两种。 (2)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德一体化进程、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等。 (3)政治分离。相对于政治整合而言,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等。 (4)主权的变化。是指某一政治组织及其全体公民对某一政治地理单元的支配权。这种支配权常因领土变化、民族变化而发生变化。 五国家的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