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张鸿声 刘宏志)

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张鸿声 刘宏志)

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张鸿声 刘宏志)
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张鸿声 刘宏志)

文学中的底层叙事(张鸿声刘宏志)近年来,关于当代文学的人民性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这反映了文学自1980年代末突然抛离对时代的关注而转向对自身进行审美主义的营构之后的一个重要转向。就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来看,事实上,在2000年前后,当代文学创作已经越来越具有人民性。

中国当代文学的人民性主要体现在近年文学中底层叙事、苦难叙事的兴起。自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越来越多的作家把笔触对准了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表现底层民众在社会转型期的困窘的生活状态,底层民众重新回到了主流文学视野的关注之内。相对于1990年代文学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都市小资们的风花雪月,或者歌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这不啻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就是描述了不同身份的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墨白的《事实真相》描述了一个民工被剥夺了话语权然后疯掉的故事。年轻的来喜满怀着希望进城打工,但是在城市挖了几个月的下水道后,他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包工头拒绝支付民工的工资。在他劳动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一桩凶杀案。但是奇怪的是,当整个城市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这个案子的时候,民工来喜,这个因为目睹整个事件而曾经被警察询问过的人突然成了一个局外人——没有人听他的关于这个谋杀案事实真相的诉说,连一个修鞋的老头也可以喋喋不休地诉说他想象中的或者道听途说来的谋杀现场的真相,偏偏他这个真正的目睹者被大家忽略了。小说指出来,这种情况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来喜的身份——他是一个民工。小说描述了一个细节:在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对他的女朋友夸夸其谈轰动这个城市的那桩谋杀案,似乎他是目击证人一样,当来喜的伙伴黄狗纠正那个年轻人的错误的夸夸其谈的时候,小说写道,“青年推了一下自己的眼镜,用嘲笑的口气说,好像你真的看见了,汽车?你知道蚂蚱从哪头放屁?”然后,黄狗的脸就红了。显然,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民工根本没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人认真的听他们谈话。这种存在的被忽视一方面带给他们精神的压抑,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存——也许就是因为他们是民工,所以他们的劳动果实才可以被包工头克扣而他们没有任何能力对此发出反抗的声音。来喜无法忍受这种压抑,最后疯掉了。另外,像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大年夜》,杨映川的《不能掉头》、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张楚的《长发》、邵丽的《明惠的圣诞》、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等,也都是关注底层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事实上,这样一批关注底层的苦难叙事也获得了主流文坛的认可,上述作品中就有多个获得各种文学奖项。

近年当代文学关注底层的苦难叙事增多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有关。一方面,19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也开始提升,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代替底层民众发言成为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而且,事实上,相当多的作家本身也是出身于社会底层,这种切身的疼痛也促使他们对时代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另外,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国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在社会成功人士不断增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工人下岗。同时,三农问题更加严峻,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而农民工进城之后又面临着物质生存和精神状态的双重困境。面对这样的情况,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进一步增强。面对困境中的弱势群体,作家们也很容易地从原来个人对弱者的悲悯转向了对整个弱势群体的关注。中国白话文学一直就有描写人民苦难的主题。新文学初期的白话文学中占据主流的就是对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的关注。所以,这样的描写也符合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很容易在中国文学场域中获得认可。但是,富有意味的是,在这些对底层苦难生活的描写中,除了对主人公经历的苦难或者辛酸人生的表达之外,这些作家表现出的惊人的一致性是对新富人阶层和权力者阶层的批判。为富不仁成为底层苦难叙事中富人的常见形象。《事实真相》中的包工头三圣、《不能掉头》中的李所长、《我们卑微的灵魂》中的老扁,等等,都是典型的为富不仁者。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显然和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有关。事实上,早在2000年前后,文学评论者王晓明先生就以社会学家的激情写出了《半张脸的神话》,对新富人阶层

进行了批判,指出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社会中的新富人阶层向公众呈现出他们成功、优雅的一面,但是大众传媒掩盖了他们富裕背后的东西,比如说致富的手段以及富裕之后的许多作为,等等。这显然和社会观念对于社会阶层的认知发生了矛盾。在主流的社会观念中,这些新富人阶层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在文学者关于底层苦难的叙事中,这些富裕者往往都是剥削者的代表,是道德卑下者,他们凭借他们手中的财富实施着对底层的压制。在对新富人阶层的不同描述中,当代中国的文学叙事和社会观念之间露出了一道缝隙。

在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在传统的阶级视野的叙事中,底层的苦难很容易就转化成革命的热情,所以,面对当时的苦难,新文学初期的作家往往表现出激烈的反抗。这也是新文学初期文学之蔚为大观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现在,阶级斗争显然已经弱化,虽然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存在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在当下无法找到合适的、恰当的表达话语。事实上,在当下的主流社会观念中,这样的贫富差距只是到达共同富裕的一个必经之路,这个现象只是历史中的一个短暂的阶段。而且,在当下的社会观念中,贫富是和道德无关的,甚至,贫穷只能说明是你自己能力不足。“和专制、压迫、劳役、苦难的传统社会里的穷人不同,这是一个‘合理化、阶层化、现代化’的社会,一个合理化、世俗化和市场化时代的穷人,……他们目前所受的苦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他们仅仅是受苦而已,或者说这是因为自身的无能、愚昧,或懒惰而受苦而已。”(《叙事美学》第六页,耿占春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所以,面对生活的苦难,面对暴富者的权力,当代作家在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之后并不能找出合适的话语来继续表述这些东西而往往以一种形式主义的技巧将其掩盖,比如《不能回头》中的黄羊以为自己杀了人,在外面逃亡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中他历经了底层流浪者的所有的痛苦,小说叙事过程中展示了底层的苦难,但是小说最后笔锋一转,却说导致他流亡十五年的,不是他真正杀了人,而仅仅是他十五年前做了一个杀人的梦。为了一个梦逃亡了十五年,最后的结尾的突然转折使得小说由社会批判转向了对人生的喟叹。

虽然当代作家对他们的苦难叙事做了形式主义的处理,但是从他们对苦难和对富人的表述中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和主流社会观念的认知的不同。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如何看待社会新崛起的富裕阶层?在当代文学的叙事中,作家们表述了他们和主流社会观念不同的看法。虽然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作家并不是最有发言权的专业人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家对当下社会状况的认知,对新富人阶层的认知显然体现了底层民间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文学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悖论之处,显然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当下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应该着力解决的地方。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第八节 文学叙事

第八讲文学叙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 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 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知识谱系: 讲义: 第一节叙事界定 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叙事。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

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 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 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故事,按汉语中“故事”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 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

古代文学复习题(三)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0分) 1.《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改变为终成眷属。 2.窦娥临行刑前的三桩誓愿是血飞白练_,_六月降雪__,亢旱三年_。 3.明初诗坛并称的“吴中四杰”指: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4.明中叶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田水月,其《四声猿》是《狂鼓史渔阳三弄》、《雌木兰》、《女状元辞凰得凤》、和《玉禅师》四个杂剧的合称。 5.“性灵”说的提出者是袁枚,“肌理”说的提出者是翁方纲。 6.《红楼梦》的流传一般称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脂批本系统,一是程刻本系统系统。7.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 8.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9.明末冯梦龙编创的“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10.“公安三袁”指明代湖北公安县诗人和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11“一人永占”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2.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魏禧和汪琬。 13.康熙剧坛被誉为“南洪北孔”的两个剧作家分别是洪升、孔尚任 14.元代的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杂剧与散曲合称为元曲。 15.元代“四大传奇”是指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6.明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后七子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核心。17.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 18.“神韵”说的倡导者是王士禛,“格调”说的提出者是沈德潜。 19.“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和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此流派名称。 20.《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元杂剧的角色类型有( A )。 A、末、旦、净、杂 B、生、旦、净、丑 C、末、旦、外、贴 D、旦、末、净、丑 2.元杂剧中一折戏的唱词就是一个( B )。 A、小令 B、套曲 C、诸宫调 D、摘调 3.《琵琶记》的女主人公是( D )。 A、李三娘 B、王昭君 C、钱玉莲 D、赵五娘 4.“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是《西厢记》中( A )的唱词。 A、莺莺 B、张生 C、红娘 D、老夫人 5.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是( A )。 A、《三国演义》 B、《列国志传》 C、《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D、《隋唐演义》6.猴行者的形象最早出现于( C )。 A、《大唐西域记》 B、《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C、《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D、《罗摩衍那》 7.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被称为( D )。 A、“公安三袁” B、“江南四子” C、“后七子” D、“吴中四才子”

中国现当代文学填空题归纳(部分)

1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体制语境主导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周扬第一次在文代会所说,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2类史诗小说:,梁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可归入这一类。 3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4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最初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所提出的。50、60年代“成长小说”的代表是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和高云览的《小城春秋》 5 茹志鹃50、60年代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1978年又选编出版了小说集《百合花》. 《百合花》(1958)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品,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如愿》《静静的产房》叙述建国后生活,与他人构成冲突,人在时代中精神变化。 6从1961年至1962年,文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题材创作的短暂潮流。代表性的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鲁亮侪摘印》、《顾母绝食》;冯至的《白发生黑丝》等。7“文革”期间的“地下小说”并不多,从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文学史地位考察,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的《波动》、靳凡

的《公开的情书》、礼平《晚霞消逝的时候》等最有代表性。 8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早被冠以“史诗“评价的十七年小说。9曲波的《林海雪原》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险恶结合得最为巧妙,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10赵树理50年代以后有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张兴来》 《互作鉴定》以及长篇小说《三里湾》。 11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12李准代表作:《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13柳青第一篇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篇《铜墙铁壁》代表作《创业史》,主要人物:新人梁生宝与他的父亲梁三老汉。 14梁斌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组成。 15杨沫《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静得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与余永“才子佳人爱情“,卢嘉川的“英雄救美”爱情,和江华的“政治爱情“ 16 50年代初开始,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方纪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和路翎的《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手批判。 17 50年代后,“干预现实“的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写爱情,婚姻题材的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丰村的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第六编元代文学习题集答案

第六编元代文学 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134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南戏和杂剧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净、旦、末、三类,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思想情节,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4、杂剧的曲调由少数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两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南北差异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生活习惯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杂剧;剧作多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激昂、明快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以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北方传来的杂剧;剧作更重视爱情的描写和个人情怀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可以增加衬字。作家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自然酣畅之美,与每以简直含蓄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二、填空 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神话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特点。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当时,“说话”有小说、说经、讲史、合声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爱情故事和公案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6、《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1、关汉卿,已斋叟号,大都人。至元、年间,活跃于创作圈中,是名震大都的梨园领袖。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不过他较能调适自己的。他的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马丽丹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宋元小说话本中存在大量的有关两宋帝都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东京昔日梦华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临安时下繁荣的再现。这些描写的叙事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二是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三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四是帝都场景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宋元小说话本;帝都描写;东京梦华;临安时尚;叙事意义中图分类号:I24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 (2007)06-0105-03 宋元小说话本指现存宋元话本中成就最高的 小说!一类。它在题材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烟粉,一是公案。从来源上讲,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通常所说的宋元小说话本,主要出自?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话本集。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大都热衷于描写两宋帝都,其中一方面是追忆昔日北宋东京的梦华,另一方面则是再现临安时下的繁荣。宋元小说话本这种描写倾向的普遍存在,不仅在于话本的特殊文体性质,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帝都多种场景的描写有十分重要的叙事意义。 一、宋元小说话本中的两宋帝都 1.东京梦华根据孙楷第、胡士莹、程毅中等先生的研究考订,现存宋元话本有40篇左右。其中以北宋帝都东京为故事背景的小说话本,大都是在南宋时产生的。北宋末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东京沦于胡虏,宋朝随之易代。当新的王朝在临安安定下来时,几乎所有迭逢变故的南宋人都处在痛定思痛的追忆中。感伤亡国南渡和追思故都繁华,这两种主题紧密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大量的宋元小说话本中。话本创作者对故都东京梦华的追忆,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个场景的描写: 首先是金明池。东京城外的皇家苑囿有琼林苑、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圆,是为 四园!。其中以金明池名声最著。?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 池在顺天门外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里许。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余步,有面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 于此。![1] 整个东京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去金明池游赏,这里也常常成为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发生地。其次是樊楼。樊楼是北宋东京最豪华的酒楼,在当时极为有名。?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如今且说那大宋徽宗朝,东京金明池边有座酒楼,唤作樊楼。!?东京梦华录#记载: 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2] 再次是相国寺。北宋时,皇帝常在此游幸祈祷,百姓更是常来此游览观瞻,烧香礼佛。?简帖和尚#: (皇甫松)只得勉强着一领紫罗衫,手里把着银香盒,来到大相国寺里烧香。!寺每月五次开放集市,也是东京商业贸易的重要场地。此外,在宋元小说话本中,东京的元宵节总是被极力突出和渲染。?戒指儿记#: 人人都到五凤楼前,端门之下,插金花,赏御酒,国家与民同乐。自正月初五日起,至二十日止,万姓歌欢,军民同乐,便是至穷至苦的人家,也有欢娱取乐。!这些关于元宵灯火的描写,与?宣和遗事#等书所记相符,可以看出宋元小说话本创作者对东京繁华风物的熟悉,当然更多的则是对往日升平景象的赞美。 2.临安时尚 靖康之难后,宋王朝仓皇南渡,对于大宋子民来说,这显然是一场灾难,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 ? 105? 收稿日期:2007-07-23. 作者简介:马丽丹(1981-),女,辽宁兴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07年第6期(总第41期)马丽丹: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 11月15日出版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元代文学笔记整理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 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 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P187-188 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2031 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 一、叙事文学 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 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因此

2017八月福师离线作业《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11

1、论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意义: 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 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 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 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 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 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 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 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答: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从五个方面概括为: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陈晓明:《反抗危机:论“新写实”》)。这一总结道出了新写实小说文本在叙述与故事两个方面的特征。如果纯粹从叙事学的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从叙事学角度看,“新写实小说”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新写实小说”的作家在对待生活和人物方面放弃了理性或理念的关照,他们的小说也就不再显示叙述者居高临下的姿态。 方方的《风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小说中,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幼婴,他宁静地观察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生活流水般地讲述他所看到、听到的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叙述者的智力判断力、甚至人生的经验明

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 薛川东 一、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经常能听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批评、建议。其中,涉及文学教育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有人认为“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更有人建议“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涉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怎样理解文学教育的含义,怎样确定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文学教育。但是,“语文”不等同于“文学”,文学活动不能承担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倘真将“文学”作为语文课的“主体”,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对此,叶圣陶先生是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提出来的。他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概括的第二个“基本观念”便是“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他对产生“国文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这种误识的主要原因作了精当的分析——“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古文,显然经史古文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于是不少人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因而便“偏重文学”,“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针对这种沿袭已久的误识,叶老据实拨谬,他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其中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 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蹊径,去发现那阅读的方法,不要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 廓清认识,明了文学教育在语文中的地位,是正确、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归宿。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依据——文选式的教科书便将文学作品放置首位。但在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文学的一般属性应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实例”和训练语文能力的“情境”,它的特殊属性才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文本”。 言至此,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已经凸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 因此,在非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无可指责,而在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则是语文教学的缺憾;至于“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显然是有悖于语文教学性质的设想。 当前,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对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此,试作如下描述。 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 4?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在元代文学史中,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学的主导地位。 元代统治者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等。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元代,我国的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戏剧包括杂剧和南戏。 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元剧作为叙事的文学,其审美特征是“自然”与酣畅。 周德清的一部在中国语音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中原音韵》 夏庭芝的《青楼集》 元锺嗣成的《录鬼簿》,大致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元杂剧作家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论述了戏曲、杂剧戏谱。 一、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1. 话本:宋元时期,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小说话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拟话本《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与歌唱。《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 3.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二、说唱文学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2.《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其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了基础。 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三、关汉卿 字汉卿,号已斋叟,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套数,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杂剧《窦娥冤》《西蜀梦》《单刀会》——“关羽戏”中最具特色,成就最高,《救风尘》《望月亭》(喜)《窦娥冤》的故事,与“东海孝妇”的故事很相似。 1. 分析《窦娥冤》的悲剧性|窦娥形象分析 1)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将她出卖,成了童养媳,这加重了她的的心灵创伤。岂料17岁,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成为寡妇。这接踵而来的苦难,使窦娥对“天理”产生了怀疑。 2)她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面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没有惊慌失措,她镇静、坚定,绝不示弱,以蔑视鄙弃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在在这里她的抗争,不仅仅是恪守妇道,更是一种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行为。 4)善良与反抗的对比 5)作家参照生活逻辑使反抗性格具有真实性 6)反抗性起点比较低 7)对官吏的反抗,带有社会性,表现对社会黑暗的揭露。窦娥一身清白,不怕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还自己公道,岂料贪官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

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18-01-25T11:19:21.2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作者:徐嫚华 [导读] 初中语文化教学过于传统,未能将文学教育放在首位,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思路,将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质量。 徐嫚华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名山中学 537006) 摘要:初中教育是必经之路,主要目的在于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但目前来说,初中语文化教学过于传统,未能将文学教育放在首位,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思路,将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质量。关键词:文学教育;初中语文;教学 一、引言 将文学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情感,开展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发展个性并完善人格。文学作品中打造大量个性鲜明形象,包含着极为丰富情感。学生在阅读学习时,在知觉表象基础上,除进行想象联想活动外,更要以推进情感活动的拓展、表达,这就是情景融合的境界。学生会综合自己的各项能力进行个性化审核,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张扬。这也是我们时代需求。通过作品典型文学形象及人道情感,让学生体会人生、感悟道德。二、文学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微观教学 在初中阶段文学教育下,不能过于传统,无论是教材文学作品或是教师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品,都不能过于宏大,要采用微观的教学方式。简单来说,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让学生急于去阅读,也不要过急发表对作品的意见。反之,需要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让他们自己去感悟。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在于不要怕错,要学会去悟,去思考,把自己理解的内容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有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2.创新之路 初中阶段文学教育要走创新之路,其创新的分配在于文学作品及学生间构建起平台。当学生自我阅读有感情后,再到教学发挥。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用丰富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创新。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教学中,学生多次阅读后有了息的感受。有的学生觉得济南的冬天很美好,没有凛冽的西北风。有的学生说济南的冬天很温情,想到济南过冬天。不管济南的冬天如何,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后的感受,是值得保留的。教师在此时,可以从作品内拓展到作品外,为学生开启不同的角度。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通过阅读,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作者爱的是什么?他对济南冬天的爱恋,让我们能感觉到什么样的情感?和文章的冬天对比,你们对冬天的感悟是怎么样的?”通过不同角度的提问,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可在思考中去感悟文学的魅力。 3.多元之路 初中阶段,文学教育需要走多元化之路。在文学的教育中不能是众口一词,这样就不是文学。所以现实下,这样的理论有很多,也不能单纯的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我们考试时的作文命题时,已演绎了无数的超越文学作品内的故事。因此对任何的文学作品中,教育学生时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一点一定要重视,在文学的解读中,其主旨不可偏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例如,可以采用微课教学法,做一些有关文学的小视频,让学生可以时常翻看。将一些经典的文学浓缩成小视频,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将教材拓展,例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后,可以将教材拓展,让学生学习更多有关《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让学生开拓视野。 4.培养之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需要初步培养文学欣赏的能力,发展成语言、思维,把自己的视野拓展。作为初中学生由心理到生理,均处在一个特定时期。他们人生、世界、价值观的判断,均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状态下。这时,极为需要良好的介质给予他们启发、引领。要知道,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影响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读了一部好书就好似和一个高尚的人谈心。增加了对事物的理解、辨识能力,让他们可以在作品中抒发情感、产生共鸣。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他们创建了更加开拓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不断去探究好奇心、兴趣,并且能调动学生形象思维,也可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具有熟悉、运用个性化文学语言潜能,文学作品的特殊语言形式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多元化的语言潜能,对写作也起到极为积极的作用。 5.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增加自豪感、民族自信心、陶冶高尚的情操。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化,如《诗经》、《西游记》、《聊斋》等等。通过古今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学习,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文学宝库中珍贵的财富。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善恶,是非观念、强烈的爱憎之情有正确、清醒的认知及分辨力。以此极大提升了语文素养,并且为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发扬也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文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为止,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约由16世纪起,文学教育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里,并且被重视起来,也成为了欧洲各国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时至今日,在文学教育与学习中,依然可以有效的培养我们对文学水准的陶冶,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增加人文素养,与我们平时的学习也不冲突,甚至可以是相辅相成的。进入到新世纪后,我们国家也加入了世界文化浪潮,文学教育各个级别学校中都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可见,在初中开展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1]饶永东.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20-34. [2]吕良素.从《春》谈现代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03):78. [3]蔡可.“五四”之后中学文学教育的形态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2):46-48. 作者简介:徐嫚华(1976-),女,广西北流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班级管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元代文学 (1-4 )章【圣才出品】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0.1复习笔记 一、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1.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在元代,居住于长城内外的各族人民,既有斗争,更有沟通、融合。元朝统治的一百三十多年,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2.文化的沟通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竭力要保持蒙古祖制。再加上人口的迁移,交通的发达,民族的杂居,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给汉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成分。 3.都市繁荣 元朝完成了南北的大一统,结束了唐末以来断续纷争、对峙的局面,也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商业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随着大中城市的涌现,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到包括戏剧创作在内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不能低估。

4.思想活跃 在元代,思想领域也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佛教、道教乃至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原地区同样得到发展。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特色,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松动。 5.儒生不幸的遭际 元代科举考试时行时辍,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很多儒生不再依附政权,或隐逸于泉林,或流连于市井,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意识随即异动。知识分子地位的下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也是促成杂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叙事文学的兴盛 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商业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城市人口集中。为了满足市民群众在勾栏瓦肆中的文化消费,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便得到进一步的繁荣。特别是戏剧艺术更能吸引市民观赏。因此,叙事性文学汇成了一股洪流。 2.话本小说的兴盛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其中“说经”讲演佛禅道理;“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争战,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到元代,“说话”继续盛行,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话本,以讲史居多,如《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