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树木学》教案

《树木学》教案

《树木学》教案
《树木学》教案

《树木学》B教案

开课专业: 草业专业

任课老师:谢磊

开课时间:一年级第二学期

总学时:32 (其中,讲课:16 实验:16)

使用教材: 张志翔主编《树木学》(北方本)

教案说明: 本教案内容以50分钟(1学时)为一单元, 配合与课件教材使用

讲课学时: 16,实验学时16

学分:2

实践教学:1.0周

一、总体教学目标

树木学是林学水保和草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本课程和相应的实践课,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树木分类的基本概念、熟练树种识别的工具书、熟悉主要植物类群及其代表植物,对那些在科学研究、经济利用、生态及自然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种类要求重点掌握,尤其是构成我国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的种类。

应重点掌握的科有:苏铁科、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红豆杉科、木兰科、八角科、樟科、蔷薇科、豆科(包括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蓝果树科、杨柳科、壳斗科、桦木科、胡桃科、桑科、大戟科、山茶科、龙脑香科、杜鹃花科、越桔科、桃金娘科、芸香科、无患子科、漆树科、槭科、木犀科、紫葳科、棕榈科、禾本科之竹亚科。

要求熟悉或一般性了解的科:罗汉松科、三尖杉科、山茱萸科、五加科、忍冬科、金缕梅科、山龙眼科、鼠李科、鼠李科、卫矛科、冬青科、野牡丹科、楝科、茜草科、紫葳科、马鞭草科、玄参科。

二、教案文本

单元1

1、教学内容: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绪论

2、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要求、《树木学》学习方法,了解该课程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2)树木分类的基本知识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物种的概念

(2)分类方法、分类的主要和次要等级

(3)植物命名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树木学》课堂学习要求

(2)《树木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3)《树木学》的作用及其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4)基本概念:树木、树木学、种、学名、双名法、属、种加词、分类、自然分类、人为分类、分类等级

(5)分类的主要和次要等级

6、作业及思考题

(1)复习《植物学》中学习过的树木分类有关的主要形态术语

(2)预习植物分类系统、分类依据、检索表、树木分布区、裸子植物门、苏铁科、银杏科单元2

1、教学内容:分类系统、检索表、裸子植物门、苏铁科

2、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树木分类的系统;

(2)了解检索表的类型、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

(3)介绍裸子植物门、苏铁科、银杏科植物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哈钦松系统、恩革勒系统

(2)检索表的编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3)裸子植物门的特征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基本概念:分类系统、种群、生态型、分布区、植物区系、特有种、检索表、定距检索表、平行检索表、球花、球果、孢子叶、孢子叶球、苞鳞、种鳞、珠鳞、鳞盾、鳞脐(2)树木分类的主要依据

(3)树木分布区的类型及其形成

(4)植物分类系统类型及其理论基础

(5)植物检索表的类型、结构及使用方法

(6)裸子植物门的特征及分布特点

(7)苏铁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预习内容: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

(2)教材内容编排采用什么分类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3)裸子植物门具有什么特征?你知道哪些植物属于裸子植物?

(4)苏铁科有什么特征?在校园内有哪些代表植物?

(5)树木的分布区是如何形成的?影响树木分布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6)树木的分布区有哪些类型?

单元3

1、教学内容:裸子植物分类之银杏科、松科

2、教学目的

松科是裸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

(1)银杏科特征

(2)松科的特征及其主要代表类群

(3)松科主要属的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4)松科植物在自然分布上的特点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银杏科特征

(2)松科的特征

(3)松科主要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银杏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2)松科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3)松科代表属:云杉属、银杉属、雪松属、云杉属、冷杉属、油杉属、铁杉属、黄杉属、落叶松属、松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银杏科具有独特的特征?

(2)松科具有哪些特征?

(3)云杉属、冷杉属和油杉属具有哪些主要区别特征?

(4)松属植物可以划分为哪些类群?

(5)松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价值?

(6)松科不同的属地理分布有什么特点

单元4

1、教学内容:裸子植物分类之杉科、柏科

2、教学目的

(1)识别杉科特征及其主要代表类群

(2)识别柏科的特征及主要其代表类群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杉科、柏科特征

(2)松科、杉科、柏科之间的区别及演化趋势

(3)杉科、柏科主要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杉科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2)杉科代表属:水杉属、杉木属、柳杉属、台湾杉属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3)柏科特征及其分布特点

(4)柏科代表属:侧柏属、柏木属、福建柏属、翠柏属、圆柏属、刺柏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松科、杉科、柏科具有哪些特征?它们在演化上的趋势是什么?

(2)柳杉属和台湾杉属有什么重要区别?

(3)侧柏属、翠柏属和福建柏属具有什么类似特征?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4)圆柏属和刺柏属有哪些共同特征和重要区别?

单元5

1、教学内容:裸子植物分类之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

2、教学目的

(1)识别罗汉松科及其代表植物

(2)识别三尖杉科及其代表植物

(3)识别红豆杉科及其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的特征及其区别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罗汉松科特征及分布

(2)罗汉松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三尖杉科特征及分布

(4)三尖杉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5)红豆杉科特征及分布

(6)红豆杉属、榧树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红豆杉科的特征是什么?它们之间具有哪些重要区别和共同点?(2)罗汉松属植物有什么应用价值?

(3)三尖杉属和红豆杉属植物在医药上有什么价值?

单元6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分类形态学基础(1)——根、茎、叶形态特征

2、教学目的

根、茎、叶是植物分类的重要特征,本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

(1)了解根与植物分类有关的术语及其含义

(2)了解叶与植物分类有关的术语及其含义

(3)了解茎与植物分类有关的术语及其含义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叶的类型及形态特征

(2)茎和枝条的形态特征

(3)根、茎、叶的变态类型及其在分类上的作用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根系类型:直根系、须根系

(2)根的变态:肉质直根、块根、支柱根、呼吸根、气生根、攀缘根、寄生根

(3)枝条的形态特征

(4)芽的类型

(5)茎的习性类型及分枝方式

(6)茎的变态类型:地上茎、地下茎

(7)叶的基本结构

(8)叶脉的类型

(9)叶的着生方式

(10)叶片的形态

(11)叶的类型

(12)叶的变态类型

6、作业及思考题

(1)什么是枝条?它具有哪些基本形态特征?

(2)茎具有哪些分枝方式?它们分别出现在哪些主要植物类群中?

(3)茎有哪些变态类型?每种类型有哪些代表植物?

(4)如何区别羽状脉和掌状脉?

(5)如何区别单叶和复叶?

(6)复叶的“回”是什么含义?在实践中如何区分一回、二回、三回及多回羽状复叶(7)如何区别叶刺、茎刺和皮刺?

(8)复叶具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试列举1-2种代表植物。

(9)叶有哪些变态类型?每种类型试列举1-2种代表植物。

单元7

1、教学内容:花和花序

2、教学目的

花和花序是树木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

(1)花的定义

(2)花的基本结构、类型及其在分类上的价值

(3)花序的定义

(4)花序的类型及其在分类上的作用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花和心皮的定义

(2)花的类型

(3)花序类型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花的定义

(2)花的基本结构

(3)花的类型:按花的组成划分、根据雌雄蕊状况划分、按花被的排列方式划分及对称性划分、按花被的离合划分、根据子房位置分

(4)花序的定义

(5)花序的类型

6、作业及思考题

(1)概念:花、心皮、离生雌蕊、两性花、单性花、杂性花、单生花、花序、单花序、复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总状花序、葇荑花序、伞形花序、伞房花序、头状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佛焰花序、隐头花序、圆锥花序

(2)花序是如何反映植物进化趋势的?

(3)如何区别总状花序、伞形花序和伞房花序?

(4)如何区别上位花、周位花和下位花?

(5)葇荑花序主要出现在哪些植物类群中?它和穗状花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具有离生雌蕊的花主要出现在什么植物类群中?

(7)如何理解雄蕊、心皮是叶的变态?在复雌蕊中如何辨别心皮数目?

单元8

1、教学内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教学目的

果实是树木分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与果实有关的术语:(1)果实的定义

(2)果实的基本结构

(3)果实的类型

(4)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果实的定义及其与裸子植物种子的区别

(2)不同类型果实的含义

(3)如何正确区别每种植物的果实是什么类型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果实的定义及其来源

(2)果实的类型

①真果和假果

②单果、聚合果、聚花果

③单果的类型

A. 肉质果:核果、浆果、柑果、瓠果、梨果

B. 干果

a. 裂果:蓇葖果、荚果、角果、蒴果

b. 闭果:瘦果、颖果、坚果、翅果、分果及双悬果

(3)种子的类型

(4)植物形态演化趋势

6、作业及思考题

(1)如何区别真果和假果?

(2)浆果和蒴果具有哪些共同点?

(3)如何区别聚花果和聚合果?举例声明。

(4)蓇葖果、荚果和角果的区别。

(5)种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6)在花和果实中,植物形态的演化趋势是怎样的?

单元9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1)

2、教学目的

(1)被子植物门特征

(2)双子叶植物纲特征

(3)木兰科、八角科、樟科特征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被子植物门特征

(2)双子叶植物纲特征

(3)木兰科及主要属的特征

(4)八角科特征

(5)番荔枝科及主要属的特征

(6)樟科特征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被子植物特征及主要分布特点

(2)双子叶植物纲特征

(3)木兰科特征及系统演化地位

(4)木莲属、木兰属、含笑属和鹅掌楸属特征及代表植物(5)八角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6)番荔枝科特征、分布特点

(8)番荔枝属、暗罗属和瓜馥木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被子植物具有哪些与裸子植物不同的特征?

(2)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类群?

(3)木兰科具有哪些特征?它在系统进化方面具有什么价值?(4)木兰属、木莲属和含笑属有什么差别?

(5)把八角科从木兰科中划分出来的依据是什么?

(6)番荔枝科有什么特征?在自然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7)樟科有什么特征?在系统进化上有什么意义?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8)樟属植物可以划分为哪些类群?

(9)楠木属和润楠属、山胡椒属和木姜子属之间分别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差别?

单元10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2)

2、教学目的

蔷薇科是被子植物十分重要的一个科,种类多、分布广,形态特征多样,在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应掌握:

(1)蔷薇科及代表类群的特征

(2)苏木科、含羞草科和蝶形花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蔷薇科特征

(2)蔷薇科亚科的划分

(3)苏木科、含羞草科和蝶形花科特征以及它们间的相似点、不同点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蔷薇科特征及其价值

(2)蔷薇科亚科的划分

(3)绣线菊亚科特征及代表属特征

(4)蔷薇亚科特征及代表属特征

(5)苹果亚科特征及代表属特征

(6)李亚科特征及代表属特征

(7)含羞草科特征

(8)金合欢属、合欢属、猴耳环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9)苏木科特征

(10)苏木属、凤凰木属、羊蹄甲属、酸豆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11)蝶形花科特征

(12)红豆树属、崖豆藤属、紫藤属、紫檀属、黄檀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蔷薇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本科植物有哪些重要价值?

(2)蔷薇科各亚科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3)编制蔷薇科的亚科检索表。

(4)你熟悉的蔷薇科植物有哪些?

(5)腊梅科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6)含羞草科、苏木科和蝶形花科为什么也称豆科?它们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区别是什么?(7)编制含羞草科、苏木科和蝶形花科的检索表。

(8)豆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价值?

(9)列举一些你熟悉的豆科植物。

单元11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3)

2、教学目的

(1)安息香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山矾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山茱萸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4)蓝果树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5)金缕梅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山茱萸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蓝果树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金缕梅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安息香科特征

(2)安息香属、银钟花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山矾科特征

(4)山茱萸科特征

(5)梾木属、四照花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蓝果树科特征

(7)喜树属、珙桐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8)金缕梅科特征

(9)枫香属、马蹄荷属、的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安息香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2)山矾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3)蓝果树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本科植物具有什么价值?

(4)山茱萸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5)金缕梅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本科植物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单元12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4)

2、教学目的

(1)杨柳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桦木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壳斗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4)胡桃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杨柳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壳斗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胡桃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杨柳科特征

(2)杨属、柳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壳斗科特征

(4)栗属、栲属、石栎属、栎属、青冈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5)胡桃科特征

(6)胡桃属、化香属、枫杨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什么是葇荑花序类?包括哪些主要的科?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2)杨柳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3)杨属、柳属植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壳斗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5)栗属和栲属、栲属和石栎属、栎属和青冈属分别具有哪些共同和区别特征?(6)壳斗科植物在分别上具有什么特点?

(7)胡桃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单元13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5)

2、教学目的

(1)桑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山龙眼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木棉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4)大戟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5)山茶科特征及蛋白植物

(6)龙脑香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桑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大戟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山茶科特征及代表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桑科特征

(2)桂木属、桑属、无花果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山龙眼科特征

(4)山龙眼属、银桦属特征

(5)山茶科特征

(6)山茶属、木荷属、柃木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7)大戟科特征

(8)油桐属、野桐属、橡胶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9)龙脑香科特征

(10)龙脑香属、裟罗双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桑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本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2)桑科植物果实具有什么特点?

(3)松科哪些属植物的枝条具有环行托叶痕?从哪些特征可以与木兰科植物区别?(4)山龙眼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5)大戟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大戟科具有哪些重要的经济植物?

(6)木棉科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7)山茶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8)龙脑香科植物具有什么重要特征?本科植物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单元14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6)

2、教学目的

(1)杜鹃花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桃金娘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鼠李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4)柿树科特征即代表植物

(5)芸香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6)楝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杜鹃花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2)桃金娘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3)芸香科特征及代表类群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杜鹃花科特征

(2)杜鹃花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桃金娘科特征

(4)桉树属、红千层属、白千层属、桃金娘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5)鼠李科特征

(6)枣属、枳椇属、鼠李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7)柿树科特征

(8)柿树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9)芸香科特征

(10)花椒属、柑桔属、金桔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11)楝科特征

(12)楝属、桃花心木属、香椿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杜鹃花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2)桃金娘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本科植物有哪些重要经济植物?(3)芸香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本科植物具有什么价值?

(4)鼠李科具有哪些重要特征?本科有哪些你熟悉的植物?

(5)柿树科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6)楝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特征?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单元15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7)

2、教学目的

(1)无患子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2)漆树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槭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4)木犀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5)茜草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无患子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2)漆树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木犀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无患子科特征

(2)无患子属、荔枝属、龙眼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漆树科特征

(4)芒果属、漆树属、盐肤木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5)槭科特征

(6)槭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7)木犀科特征

(8)木犀属、女贞属、素馨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9)茜草科特征

(10)风箱树树、栀子属、咖啡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无患子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有哪些著名种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2)漆树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有哪些著名种类?

(3)槭科植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4)木犀科具有哪些重要特征?有哪些常见的木犀科植物?

(5)茜草科具有哪些重要特征?本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植物?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单元16

1、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类群(8)

2、教学目的

(1)紫葳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2)马鞭草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玄参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4)单子叶植物纲特征

(5)棕榈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6)禾本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3、教学重点及难点

(1)紫葳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2)单子叶植物纲特征

(3)棕榈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4)竹亚科特征及代表植物

4、授课方法及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5、讲课具体内容

(1)紫葳科特征

(2)梓树属、凌霄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3)马鞭草科特征

(4)柚木属、紫珠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5)玄参科特征

(6)泡桐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7))单子叶植物纲特征

(8)棕榈科特征

(9)棕榈属、棕竹属、椰子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10)禾本科、竹亚科特征

(11)刚竹属、刺竹属、单竹属特征及代表植物

6、作业及思考题

(1)紫葳科、马鞭草科、玄参科具有哪些相似特征?这几个科的重要区别有哪些?(2)单子叶植物具有哪些特征?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是什么?

(3)棕榈科具有哪些重要植物?本科植物具有哪些重要经济植物?

(4)竹亚科具有哪些特征?在经济是有什么重要价值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观赏树木课程教案

1 观赏树木课程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观赏树木》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和园林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对园林规划设计、绿化施工、园林养护管理等园林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主要研究园林树木的分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园林用途、栽培要点等理论和实践知识。其中,掌握各种园林树木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树木在城市绿化重大作用,是本课程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观赏树木》是园林和观赏园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讲授观赏树木的分类、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城市园林树种选择及观赏树木配植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园林树木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观赏特性及植物群落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基本能够独立进行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规划、配植应用等既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一系列专业技能,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作贡献。三、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五、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观赏树木》.潘文明.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8 (二)推荐参考书目《园林树木学》.卓丽环,陈龙清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 《园林树木学》.陈有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中国树木志》.郑万钧.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目录 绪论................................................................................................................................................. ...... 2 第1章观赏树木的分类....................................................................................................................... 4 第2章观赏树木的园林特性 ............................................................................................................... 9 第3章观赏树木的习性..................................................................................................................... 19 第4章观赏树木的分布..................................................................................................................... 27 第5章观赏树木的园林应用............................................................................................................. 39 第6章观赏树木的配置..................................................................................................................... 42 第6章针叶观赏类.............................................................................................................................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全套

公共关系学习课程教案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要点·难点解析 第一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及其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一词源自英文的Public Relations。Public一词可译作“公共的”、“公开的”,也可译作“公众的”。Relations则宜译作“关系”。因此,中文表述可称为“公共关系”,也可称为“公众关系”。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1.管理说;2.传播说;3.传播管理说;4.咨询说; 5.关系说;6.协调说;7.形象说 各种公共关系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都有其合理性。实际上各种定义之间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这些定义都有助于我们去把握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本教材赞同“传播管理说”,即“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格鲁尼格教授的这一定义科学、严谨地表述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及其本质属性。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一)公共关系本质的确定依据和方法 首先,将复杂的公共关系过程简化以后可以发现,公共关系活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 其次,在公共关系的这三个要素中,“组织”和“公众”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Communication,也译作“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 可见,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通过传播沟通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的双向交流。据此可以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公共关系本质上是组织机构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与沟通。”而现代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双向传播与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它渗透到公共关系原理和实务的各个方面,是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关键。 (二)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编版] 组织行为学教案(精品课程) 第一章概述 ★目的和要求 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与行为 2、群体心理与行为 3、领导心理与行为 4、组织心理与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征 1.多学科的交叉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组织管理的实践中来解释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学科。 也就是说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上这些学科的一些特点,由于组织行为学是多种学科相融的产物,因此它同时具有原有学科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特点。 2.情景性 强调的是权变的方法,即不存在那种对任何组织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最佳管理模式。 3.系统性 组织是一个大系统,研究组织行为必须从整体出发,既反映人的行为一般规律的自然属性,又反映人的社会生活规律的社会属性。 4.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属于应用性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才是我们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呢,我认为学习组织行为学为我们在纷繁的管理活动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可能是这样考虑问题,学了组织行为学之后,对于管理中人的行为我们就有一些理性的知识,它会帮助我们正确的处理管理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勤于思考,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科学性 力求严格的科学调查和实验,用客观事实进行论证。 多层次性

园林植物分类基础教案

教案1(2学时):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掌握园林树木的定义和作用,了解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要求:教师要通过介绍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明确 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园林树木的作用; b. 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 教 学进 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手段 第一节植物与园林植物45讲授、多媒体 一、植物的概念 5 二、植物分类学简史 5 二、园林植物的概念 5 三、园林植物的作用 3.1. 美学作用10 3.2. 生态作用10 3.3. 经济作用10 第二节我国的园林植物资源45讲授、多媒体 一、种类繁多15 二、特有、珍惜植物多10 三、类型丰富 5 四、品质优良、特色突出 5 五、中国园林植物对世界的贡献10 思考思考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对园林建设的意义

教案2(8学时): 第二章植物形态学和解剖学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园林树木学基本的形态学术语,并了解园林树木具重要分类学价值的形态结构特征。 要求:结合实际,利用校园树木向学生展示园林树木的营养器官及生殖 器官的的形态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学术语,以期在今后的生活 实践中加以利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a. 营养器官形态学术语;b. 生殖器官形态学术语 教 学进 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手段 第一节植物的细胞和组织45讲授、多媒体 一、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20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25 第二节植物的营养器官135 一、植物的根45讲授、多媒体 1.1 根的结构25 1.2. 根的功能 5 1.3 根的变态15 二、植物的茎45讲授、多媒体 2.1 茎的结构20 2.2 茎的功能 5 2.3 茎的变态20 三、植物的叶45讲授、多媒体 3.1. 叶的结构15 3.2. 叶的类型25 3.3. 叶的变态 5 第二节植物的生殖器官180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福建农林大学2018年硕士自命题考试说明 001作物科学学院 《作物生理学》考察考生对作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生理过程,特别是在逆境条件下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生理机制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运用学习的知识分析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现象的能力。 《遗传学》考查考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对遗传学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遗传学历史和发展现状的了解。内容涵盖孟德尔遗传、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群体遗传以及新发展的基因组学等。 《农业知识综合一(作物)》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基础、生态学基础和气象学基础三部分。 《农学概论》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学与作物生产、作物的起源与分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品种改良、作物栽培技术、作物种植制度、现代农业等。 002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的水分代谢,矿物质营养的基本原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植物生长物质,植物生长、生殖与逆境生理;核酸、蛋白质、酶及维生素等生命基本物质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生物氧化,糖、脂类、蛋白质、核酸等的代谢。 《植物保护概论》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农业有害生物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知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 《植物保护学》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基本知识,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农业综合知识一(植物保护)》考试内容范围说明:植物学基础知识、植物生理学基础知识、遗传学基础知识。

003园艺学院 学术型: 《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物质代谢、能量转化、生长发育生理、环境生理及其生长发育的调节与控制。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基本设备、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在园艺植物(果树或蔬菜或花卉或茶树等)上的应用。 专硕: 《园艺植物生物学》: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对园艺植物的影响,园艺植物的繁殖,园地选择与建园。 《农业知识综合一(园艺)》: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现代农业基础知识(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物防治、园产品安全生产等)。 004林学院 《森林生态学》:森林环境,森林能量环境,森林物质环境,森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森林种群的结构与动态,森林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关系,森林生物遗传变异与进化,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群落演替,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地理分布,森林与全球气候变化。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导论,森林及其分布,主要森林树种概述,森林的功能,林木良种生产与壮苗培育,森林培育基础及育林技术体系,森林健康,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景观形成因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变化,景观生态分类与评价,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数量化方法。 《数理统计》:概率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备注:复试时考《数理统计》考生需带计算器)。 005生命科学学院

园林树木学教案

园林树木学教案gardening trees science 课程编号:02009 总学时:54 实验学时:18 开课学期:4或6 学分:2.5 教案撰写人:刘慧民 开课专业:园林 内容简介 1d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以观赏植物为对象,研究其分类、形态、生态、种质资源繁殖与栽培、园林配植与应用的专业骨干课。是集观赏植物、园林艺术原理绿地规划设计等理论、园林苗圃、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园林学科的重要分支。也是园林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了众多的学科领域,将这些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园林树木学是一门独特的边缘学科。通过学习本门专业课,可为观赏植物的造景与配植、园林绿化与美化彩化奠定基础,本课程既含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应用科学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以形态识别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树木的形态与生态造景功能,以完成树种选择与搭配的任务,创造优美合理的园林植物景观,为园林综合设计打下基础。 二、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园林树木的应用分类、群落理论、树种规划、常见种类的造景功能、群落设计为本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树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 三、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参观实习的教学机会,识别常见园林树木,掌握其绿化功能,能熟练运用所学树种,创造园林植物景观。 四、改革思路与说明: 增加南方园林中的著名绿化树种,开阔学生专业视野,扩展学生毕业去向。 (一)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园林树木学陈有民林业出版社 2.黑龙江树木志周以良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3.植物造景苏雪痕林业出版社 4.观赏花木栽培任步钧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5.园林树木学卓丽环中国农业出版社 6.东北地区观赏树木图谱辽宁科技出版社 2d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园林树木学(III)实验教案

园林树木学实验 教案 课程名称:园林树木学(III) 课程性质: 适用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实验/总学时: 48 使用教材:园林树木学 开课单位:园林专业 授课教师:李明银 授课班级:园林12级3班 开课时间: 02.09.2012 实验方式:分班

实验项目表 实验一园林植物形态术语的识别、观察与描绘实验二园林树木学物候期观察 实验三、树木春态识别 实验四、园林树木识别特征调查 实验五、成都植物园树木识别特征调查 实验六、园林树木学检索表的编制 实验七、园林树木移植 实验八、绵阳公园(校园)园林树种的调查 实验九、园林树木应用与配置调查 实验十、园林树木群落配置与设计调查分析

实验一园林植物形态术语的识别、观察与描绘 一、目的 1、掌握校园园林植物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概念与类型变化; 2、学习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 3、用现场教学形式加强与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材料 香樟、天竺桂、悬铃木、榕树、腊梅、广玉兰、棕榈、紫薇、南天竹、紫藤、垂柳、雪松、园柏、刺柏、侧柏、柳杉、樱桃、樱花等的枝叶或花果。 三、观察内容 1、乔木、灌木、藤本,常绿、落叶; 2、直根系、须根系,定根、不定根; 3、总状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 4、单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单身复叶,叶序,脉序; 5、花及花序、花托、苞片; 6、单果(肉质果、干果)、聚合果、聚花果; 7、种子、种皮、胚、胚乳。 四、过程与步骤 1、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现场,边走边介绍,植物科属名称、形态特征、术语表达,进行现场教学、现场辅导; 2、学生边框边记录变提问。 五、作业安排 每一学生分一园林树种进行植物形态特征的描述 六、思考题 1、园林植物根、茎、叶、花、果、种子等类型变化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公共关系学教案

《公共关系》电子教案 课程的地位与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公共关系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完善各类社会组织、这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历史重任。 课程的主要特点: 1、学科新,发展快。 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综合性、多功能融为一体。 课程主要教学要求: 1、通过公共关系学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本书十二章内容及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2、内容掌握层次: 重点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熟练运用、全面准确表述。 一般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简明概述。 一般了解内容:要求学生知道、了解,以扩大知识面 3、考核内容 重点掌握内容、一般掌握内容均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的内容作为考试的次要内容。 教学进度计划: 本课程为电大公共卫生管理(本科)开设的课程,计划24课时,面授辅导时间为5月28、29、30日三天,共12章内容,每天辅导4章内容。 第一章公共关系基本概述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公共关系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2、掌握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3、知道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的归属。

4、了解公共关系的研究范畴。 二、教学重点: 公共关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公共关系概念的基本含义 1.“公共关系”一词的来源 “公共关系”一词来自英文Public Relations ,简称PR。public既可译为“公共的”,又可译为“公众的”。relations则译为关系、交往等。综合两个英语词汇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将Public Relations译为“公众关系”更为确切。由于目前使用“公共关系”的译法已成了约定俗成,这里也延续这种叫法。 2.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 公共关系这一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得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一般的公共关系状态和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公共关系又表现为一种活动,它是由日常公共关系活动和专门性的公共关系活动构成。 3.公共关系定义 公共关系概念的基本含义是:组织机构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去改善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以达到组织自身顺利发展的目的。 公共关系的完整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其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的全部关系的总和。它发挥着管理职能,开展着传播活动。社会组织通过有效的管理,旨在谋求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组织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力;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旨在争取社会公众的谅解、支持与爱戴,谋求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利益得以实现。第二节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1.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指各种类型的社会群体,它包括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军事组织、宗教组织等。这些组织都是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 2.公共关系的客体--社会公众 公众是社会组织开展各项公共关系工作的活动对象。公众是指任何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的,有着某种共同利益,并为某一特定组织的工作产生互动效应的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doc

组织行为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 目的和要求本章概括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作为全课程的引论与向导。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 对组织行为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并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 学习目的与目标 一、定义组织行为学 二、明确组织行为学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三、描述组织行为学的三个目标 四、列举管理者使用组织行为学概念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会 五、列举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相关的学科 六、描述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有关概念,术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难点是学生刚刚接触这门学科,因此在了解学科 术语时,应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强理性认识。同时逐步掌握研究这门学科的方法。 ★ 教学内容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了解这门课是研究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学科。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 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案例导入 你对人的心理了解多少? 弗洛伊德 本我:是内心深处最本质的想法,是潜意识,表现为情绪;自我:是心灵的检察官和思想工作者,表现为理智、文化与修养; 超我:是心灵的“外部环境”,表现为法律、道德与习俗,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的境界。 讨论: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一、个体行为:核心问题是沟通与文化“其实,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我很不喜欢你讲话的口气和态度” 。这体现了理性的逻辑思维和感性的心理状态之间的距离,表现为心灵之间的距离。 二、群体行为:核心问题是领导与团队 三、组织行为:核心问题是系统和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