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lexander Graham Bell

Alexander Graham Bell

Alexander Graham Bell
Alexander Graham Bell

(1847-1922)

Whenever you chat over the phone with a friend ,have you

ever appreciated this great invention by Alexander Graham

Bell ? H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ors of the 19th

century.

Bell was born on 3rd March,1847 in Edinburgh,Scotland. Althought Bell’s mother was deaf ,she was a great pianist and painter.His father taught deaf people how to speak and invented the “speech system”. Because of his parents,Bell was interested in working on soound and speech throughout his life.When Bell was a teen, he was brilliant. He and his brother made a speaking mechine in 1859,it could cry “Mama”.

As bell’s two brothers died of serious lung disease ,the Bell family moved to Branlford,Canada in 1870 for a better climate. In 1872 ,Bell opened a school for deaf students in Boston and became a professor at Boston University in the next year. In 1874 ,he began his work on telephone .He had an

assistant ,Thomas Watson.On 10th March ,1876,Thomas heard “Mr Watson,come here,I want you”f rom Bell through his testing telephone. The first telephone was invented.Then he ran the Bell Telephone Company in 1877. In the same year, he married one of his deaf pupils, Mabel Hubbard.

At that time, Bell believed that people from differet parts of the world would

be able to talk with each other in the future. In 1922 ,Bell died in Canada.

Questions

1.Where was Alexander Graham Bell born?

2.Why was Bell interested in sound and speech?

3.Read paragraph 2: “when Bell was a teen...” What is a “teen”?

4.What shows that Bell was clever in his youth?

5.Why did the Bell family move the Canada in 1870?

6.When did Bell run his own school in Boston?

7.When did Bell start working on the invention of telephone?

8.What was the first sentence said by Bell through his testing telephone?

9.Who helped Bell in the invention of Telephone?

10.When was the fist telephone invented?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罗马帝国的衰亡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也不是在一天就毁灭的! 《西方文化概论》认为罗马衰亡的原因是腐化堕落、残暴统治、连年征战、矛盾激化。但我认为罗马帝国衰亡是人们性关系堕落、生活奢侈和挥霍放荡的必然结果。腐败当然不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唯一原因,“关键是罗马帝国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罗马的国力和抵抗力的衰落,这就是皇帝和贵族对帝国的控制、膨胀的官僚集团、强迫性的法律规范、对中产阶级和自由民的过分的税收、用大部分的国力去支撑漫长国境线的防御、中央权威的不断削弱、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但透视导致罗马衰亡的每一个因素,无不与腐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腐败使后期罗马帝国公德丧失、风化败坏,政局不稳、行政乏力,赋税日苛、经济瘫痪,民怨沸腾、军队靡散。腐败使昔日强大无比的罗马帝国,成了一触即碎的风化物。 早期的罗马人“健康、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美德和荣誉是罗马共和国的宗旨,有抱负的公民都竭尽努力以求无愧于一次胜利所带来的庄严的荣誉。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国效力,这是罗马之所以能够历经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以生活俭朴而著称于世的罗马人,是辛勤的农夫和坚强的战士。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强盛,挥金如土的消遣娱乐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次数越来越多。罗马全年假日公元1世纪时为66天,4世纪

时竟达175天,罗马人以近半年的时间沉湎于观看奴隶角斗、斗兽、海战、戏剧等表演,其靡费之大极为惊人。 在这种崇尚奢侈享受的世风中,朴实勤勉的罗马人不见了,即使是作为中小生产者的罗马自由平民也十分鄙视劳动,认为劳动是一种耻辱,竞相追逐富裕和安逸,其中有不少败家者成为流氓无产者。仅罗马城的流氓无产者就多达80万)。他们终日游手好闲,靠国家和社会施舍生存度日,成为寄生并毒害社会肌体的赘瘤。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既然精神的贫弱成了整个民族的特色,那么在事业中也就不再有智慧了。”在罗马,当奢侈之风销蚀了罗马人的传统道德时,它也扼杀了自由、团结、爱心和创造力。安逸享乐磨灭了罗马人的进取心,曾经铸造了一个伟大罗马的那些因素渐渐消失,精神文化的没落成为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起点。 帝国后期,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腐败无能的皇帝只有靠军队维持其统治。塞维鲁皇帝曾说:“让士兵发财,其余的人皆可不管”,“他让那些士兵都戴上金戒指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让他们带着妻子安闲的住在军营中,尽量让他们过着舒适生活。他把他们的军饷加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并且先是告诉他们等着,遇有任何危险事务或喜庆节日可能会有额外的犒赏,后来则更变成了公开讨要。渐渐一个个养尊处优,自高自大并由于享有危险的特权而显得比一般人民位高一等,很快已完全无能进行艰苦的军事行动,却只会欺压人民,而且

彼得大帝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俄罗斯文化历史选修课作业

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农奴制度的残余也致使俄国一直无法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看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描述到: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了,然而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的俄国,广大俄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彼得大帝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通过改革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彼得终于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使俄国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国家变成了三面临海、地跨欧亚两洲的开放性欧洲大国之一。彼得一世通过战争,使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在和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为日后

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大帝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亚历山大和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和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 --323年)是马其顿国王腓力的儿子,是一个既有才能又有野心的人物。亚历山大勇敢果断,特别爱读《荷马史诗》,崇拜《伊利亚特》中的英雄阿溪里(一译阿喀琉斯),在事业中努力加以模仿。13岁时,受到希腊著名学者亚里斯多德的教育;16岁起随腓力一起远征,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两年后继位,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他在残酷镇压希腊反马其顿运动后,开始了对波斯的远征,首先占领小亚细亚,接着在叙利亚和伊苏斯与波斯军队展开激战,虽然波斯军队超过马其顿军队一倍,结果波斯军队反而被打得大败。亚历山大在占领叙利亚后南侵埃及,由于亚历山大表示保护和支持埃及的神庙,埃及的祭司便宣布亚历山大为太阳神的儿子,即古埃及国王的继承人。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公元前331年,他从埃及进入两河流域,与波斯军队再次决战,波斯军队虽多但仍被击溃,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在逃跑中被部下杀死。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帝国取代了波斯的统治。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侵入中亚,公元前327年占领印度河流域,由于印度的战象粉碎了“马其顿方阵”,再加上洪水的袭击,烈日的曝晒,马其顿军队连续作战,疲惫不堪,拒绝再战,亚历山大被迫,下令退兵。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队沿印度河南下,至于海口,兵分两路,一路乘船沿海岸撤退,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由陆路撤退,公元前325年回到了巴比伦。巴比伦成了地跨欧亚非三洲亚历山大帝国的都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终年三十三岁。 亚历山大帝国是个侵略性的军事帝国,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帝国内部矛盾重重。亚历山大一死,帝国仅仅存在十三年就瓦解了。亚历山大的部将为了争夺地盘,互相混战,结果帝国分裂为马其顿王国(在巴尔干半岛)、塞流西王国(在叙利亚)和托勒密王国(在埃及)三大帝国,以及几个小王国,后来这些国家相继被罗马所灭。

0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第一单元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5 ~10 世纪) 此单元分两章,第一章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蛮族国家的建立,第二章讲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特别要注意区别广义西欧封建社会与狭义西欧封建制度的不同概念:西欧封建社会的概念要大,西欧从3 ~5 世纪到15 世纪我们都可称封建社会,其特征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农民个体小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西欧封建制度的概念要小,主要指10 ~14 世纪这一段,其特征:①政治上是封主封臣制,②经济上是相应的封土制,③王权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 一、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 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住着着蛮族部落.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克尔特人住在高卢、西班牙、不列颠等地,这些地区很早被罗马征服,故克尔特人逐渐与罗马人融合.日尔曼人大多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逐渐向欧洲中部和东南部移民,大致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西起莱茵河,东到俄罗斯平原.在日耳曼人以东,住着拉夫人. 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重要的有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 公元前一世纪时,凯撒远征高卢,公元前49 年写《高卢战记》,说当时日耳曼人为氏族公社制,主要从事畜牧业,也搞农业,但还未完全定居. 过了150 年,罗马史学家塔西陀公元98 年写《日耳曼尼亚志》,这时一部分日耳曼人已定居下来.如在莱茵河沿岸的法兰克人,已经成为农业民族,相反,分布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仍以畜牧业为主.日耳曼人这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军事贵族及亲兵,遇事先召开贵族会议,再召开部落大会.日耳曼人已使用铁制工具和武器,主要活动是种地、放牧及战争.他们喜欢搞掠夺,认为流血比流汗高尚.

古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源-

古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源 摘要:古罗马帝国享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的盛誉,无庸置疑,古罗马文 明在西方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罗马的衰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它给西欧及整个人类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曾经有人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去世,是世 界文学史上一颗文学巨星的陨落”。我想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古罗马帝国对西方的影响, 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方文明发展史上一颗举行的陨落。古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由单一 的因素导致的,我将会在下文中追溯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根源。 关键词:古罗马帝国灭亡根源 正文: 尽管古罗马帝国确实强大过很长时间,却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但我们要 想知道古罗马是为何灭亡的,首先应该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罗马帝国(Roman Empire) 公元前27年—476年,现将其概括为两阶段: (一)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宣告统治埃及300年的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也最终造就了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取代共和国的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成为元首后,曾宣布要放弃战争,关闭战神庙,实际上仍在东征西讨,在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带大肆征服,占领了比共和国时期更加广大的领土。 从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为元首政治,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在元首政治时期,旧时的共和国机构尽管存在,但在政治上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以元首为中心又形成了另一套机构,元首掌握了军、政、财、神等大权。从公元284——476年为多米那特制,即公开的君主制。在多米那特制时期,罗马奴隶主彻底抛弃了共和国的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制。 罗马国家最初形成时,仅仅是一个小城邦国家。经过两个世纪的紧张征战,它不仅打败了周围的强敌,摆脱了被动和挨打的处境,还统一意大利半岛,再经三次布匿战争,战胜迦太基,其后又逐一征服马其顿、希腊半岛和叙利亚。罗马帝国开拓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土,并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将广大地区有效地纳入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成为在地中海地区统治时间最长的帝国。 公元2世纪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最为广大,它北至多瑙河以北的达基亚和莱茵河,西达大西洋和不列颠的大部分地区,南抵埃及和北非,东至两河流域,地中海成为内湖。其疆域之辽阔,只有相隔万里的中国汉帝国可与其匹敌。 简要概括之,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 (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

敲响罗马帝国覆灭的丧钟

敲响罗马帝国覆灭的丧钟 对西方世界来说,匈奴人的到来毫无预兆。据推测,北匈奴离开蒙古草原之后,逐渐分成了两个部落。其中一部居住在里海东部,被称为白匈奴人,后来一度侵入印度;另一部几经迁徙,于260年左右在黑海东北的钦察草原上定居下来。已经在西方世界的门槛上了,匈奴人却认为西方是一片荒漠,不愿渡过顿河西迁,直到过了将近一百年,一场严峻的饥荒才迫使一些匈奴人沿着黑海北岸西进,去寻找的新的生计,结果无意中发现了无边无际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公元350年以后,匈奴人举族西迁。 西方居民眼中的匈奴人纯粹是一幅魔鬼形象:他们“身体粗壮,手臂巨长,不合比例的大头,形成了畸形的外表”,“像野兽般生活,食生食,不调味,吃树根和放在他们马鞍下压碎的嫩肉”,他们终生游牧迁徙,没有故乡,没有历史,没有记忆。但他们的马术娴熟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他们的射箭技术是无与伦比的,他们能从惊人的距离射出他们的箭,箭头上装有像铁一样硬、能杀死人的骨头”。正如九百年后的蒙古人一样,没有任何一支欧洲军队堪与之匹敌。他们首先征服了黑海边上的游牧民阿兰人(Alans),将他们变为自己的盟国,大约在372年前后,他们侵入了哥特人(Goths)的领土。于是,我们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出场了。哥特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来自斯坎的纳维亚半岛,当年也曾是祸害罗马帝国的魔星。一个世纪以前,在第一次哥特战争(250-270)中,哥特人迅速从俄罗斯平原南下,一直打到小亚细亚和希腊,罗马帝国花了二十年时间才肃清了他们。不过从那之后,哥特人就学会了同罗马人和平相处,他们分为东西两部居住在帝国的东北边境之外:东哥特人居住在德涅斯特河(Dniester)东岸,而西哥特人居住在德涅斯特河与多瑙河之间。哥特人同罗马人比邻而居一百年之后,已经成了半个文明民族,他们创造了文字,建立了城市,开始农耕生活并皈依了基督教。哥特士兵在罗马军队中服役,而哥特贵族将子女送到帝国的大城市就学,如果不出意外,再过百十年哥特人或许就会被希腊罗马文明完全同化,从而和平地融入帝国。但匈奴人这个意外因素的加入改变了这一切。 哥特人南渡多瑙河 同样是蛮族出身,当年不可一世的哥特人尝到了小巫见大巫的滋味。东哥特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匈奴所征服。东哥特王鄂尔曼里克(Ermanric)在战败后自杀,王储维提摩尔(Withimer)在乱中继位,旋即战死。匈奴人胜利西进,大批东哥特人或死或降,一部分人在酋长阿拉提(Alatheus)和萨伏拉克斯(Saphrax)的率领下逃到同胞西哥特人的土地上。恐慌同样笼罩了西哥特人,让他们不战自溃,夹杂在气势汹汹的野蛮人和强大的罗马帝国之间,所有能跑的西哥特人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376年,在酋长阿塔纳里克(Athanaric)和非列迪根(Fridigern)等人的带领下,几十万哥特人涌到多瑙河边,向罗马守将呼告求救,请帝国准许他们渡河,逃避即将到来的浩劫。他们将永远效忠帝国作为报答。 这样大的决策当然要由皇帝本人定夺。西部皇帝瓦伦提尼安已经在去年逝世,儿子格拉提安(Gratian)继位,才只有十五岁;帝国东部由瓦伦斯一人统治,而瓦伦斯这时正在叙利亚和波斯争霸。一直以来,瓦伦斯都苦于罗马的兵力不够,打起仗来捉襟见肘。因此,当他听到哥特人请求入境避难的消息时,不禁惊喜交加:哥特难民有数十万人,其中有战斗力的少说也有十万八万,如果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加上罗马的纪律和装备,不难建立一支大军。有了这支军队作为基础,不要说击败波斯,就是重振罗马的霸业也指日可待。当然,瓦伦斯也考虑到,让大量的蛮族涌进国内有一定的危险,他于是下了一道还算谨慎的命令:可以允许哥特人内附,但哥特人必须交出所有未成年男孩作为人质,并且在渡河前缴纳所有武器。走投无路的哥特人一口答应,多瑙河上的大门终于对他们打开了。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其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最大区别在于() A.鼓励兴办手工工场B.建立强大的海军 C.增强了俄国的国力D.使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2.下列关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彼得一世改革的比较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对外扩张受挫,加剧了统治危机,是这两次改革的直接原因 C.都沉重打击了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 D.都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区别于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点是[] A.改变了俄国的社会性质 B.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提供了对外扩张的条件 3/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共同点是[] A.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使俄国成为中央集权国家 C.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都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历史风云网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历史风云网、(美)帕尔默等 《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一世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答案: 解析: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_罗马帝国的灭亡儿童故事

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_罗马帝国的灭 亡儿童故事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 公元1至2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它雄踞于地中海一带,俨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然而,到公元3世纪,罗马的奴隶制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农业衰落,政局动荡,帝国的没落已成无可挽回之势。 奴索主穷奢极欲,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他们的住所往往是一座华丽的建筑。其中,有供洗澡前进行运动的回廊,有温度不一、相互连接的暖气房。每进一个暖气房,温度就加高一次。洗澡的人在暖气房里,等全身汗出透了才用温水冲洗,再洗凉水,最后,还要遍身涂擦软膏,以防受寒。皇帝为了炫耀帝国的豪华,经常假借各种节日和纪念日举行盛大的活动。公元106年,图拉莫皇帝为纪念他在达西亚的胜利,连续举行123天的节日娱乐。公元4世纪,一个大官僚为儿子举行游艺庆典,7天就花了2000磅金子。宫廷内的奢侈腐化更是有恃无恐,仅御用美容师就多达数百人。 与此同时,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越来越厉害。今天立一个皇帝,明天又杀掉,成了家常便饭。在公元235年以后

的50年中,竟换了10个皇帝。 公元284年深秋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支庞大的罗马军队正匆匆行进,他们从波斯人那里掠夺了众多的财宝。不幸的是皇帝在回意大利的返程中突然死去。他年轻的儿子继位不到一个月,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躺在担架上返国。 “快走!快走!”近卫军长官阿培尔在担架旁来回奔驰,时而轻揭开担架上的被子看看。阿培尔揭被的当儿,抬担架的士兵闻到一种腐臭味,他们对此产生了怀疑,直到傍晚时分,队伍来到尼科美地区,士兵们这才得以弄清臭味的来源。原来,他们年轻的皇帝早已被人害死了,担架上担的其实是皇上的尸体。 “是谁杀死了皇帝?把凶手找出来!”激愤的士兵纷纷要求严惩凶手。 阿培尔向士兵申斥道:“你们想造反吗?皇帝死了再选一个就是了,谁要聚众闹事,就地处决!” 这时,一个高亢的声音响起:“你说得倒轻快!我看,该处决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一个月就谋害了两位皇帝!”说话的不是别人而是戴克里先。两人拔剑撕杀,阿培尔当场毙命,戴克里先被拥立为罗马帝国的皇帝。 随后,他大兴土木,建造起奢华的皇宫。在人们觐见他或是举行宫廷典礼的时候,戴克里先身穿织金的丝制衣服,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及意义

浅谈彼得大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及意义 彼得大帝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是俄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沙皇,他们在位期间,都对俄国的政治及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改革,对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两者的改革有很多的不同,但都推动了俄国的发展,在俄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荣的篇章。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动,主要是在北方战争期间(1700—1721)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彼得的许多改革措施是围绕着军事改革而展开的。所以,马克思认为彼得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为了击败堪称欧洲强国的瑞典,夺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战争前夕,彼得就着手改组军队。1700年彼得下令废除射击军,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同时,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大力培养军事人才。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为了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愿望,彼得于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为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总局,在其他

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据市政总局的规程,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1714年又增设3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时,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彼得一世不仅在军事、行政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大胆地进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主张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彼得一世不仅限制教会经济实力的膨胀,而且还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使教会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为了改变俄国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级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同时,彼得政府还通过各种途径,把西欧近代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俄国来。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在改革期间,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发展矿业和创办有如外国通常开设的那些工厂企业”。为此,彼得一世以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力量为指导,对全国地下资源、铁矿、铜矿、银矿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在巩固和扩大原有的场矿企业,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的同时,政府又以提供劳力和贷款等优惠办法,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起一批炼铁、炼钢、

亚历山大如何灭亡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如何灭亡波斯帝国 在前334年5月22日,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亚历山大大帝击败波斯帝国军队,那么你知道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如何灭亡波斯帝国的吗?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亚历山大如何灭亡波斯帝国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亚历山大如何灭亡波斯帝国 公元前334年4月,亚历山大在赫勒斯滂海峡亚洲一方的阿拜多斯(Abydos)登陆。他登陆亚洲后的第一件事是前往特洛伊吊祭阿基里斯墓,与薛西斯侵希途经特洛伊吊祭卫城者的亡灵同工而异曲,盖薛西斯是矢志替“亚洲”报仇。这分明是欧亚大对决的阵仗。5月,亚历山大在其腹地格拉尼库斯(Granicus)打了一场恶仗。在开战前,波斯的希腊雇佣兵头目罗得岛的门农(Memnon of Rhodes, 380;333 BCE)主张坚壁清野,但波斯众前敌太守不听他的,致有格拉尼库斯一战之败绩。波斯中央遂任命门农为西部军务统帅。门农手上现有300艘战舰,其他还在增援中,他的打算是直捣马其顿本部。这位希腊军人,让亚历山大遇到了强大的对手。门农并非等闲之辈,他曾将腓力派遣的先头部队逼退回小亚细亚的西北角。 在海上,波斯海军与希腊联合舰队的对比是400:160,为了减少兵力的无谓耗损,亚历山大索性解散海军,只留一小队维护经由赫勒斯滂海峡补给的畅通,而改采“在陆地上击溃敌舰”战略,由格拉尼

库斯战场南下,攻占爱琴海东岸港口:以弗所、米利都、哈里卡纳苏,沿途剥夺波斯的军港。这是险招,因为亚历山大必须占据整个地中海的东海岸线,除了每战必胜外,派驻每处的留守部队必须挺得住,此战略才生效。在解决了哈里卡纳苏后,亚历山大沿安纳托利亚南岸东侵,然后南略,进入叙利亚。在此转折处,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380;r.336;330 BCE)亲率10万大军拦截,却败于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 333;335 BCE)。亚历山大成功地南下,攻占腓尼基诸城邦,其中最艰苦的是推罗围城战(Siege of Tyre),该城筑于海岛上,以海堤联系大陆,守军用烧红的沙土洒向攻城部队,苦战始于公元前333年11月,至次年8月才告结束。 如果波斯采取门农以攻为守战略,在亚洲一方没了港口的波斯海军完全可以渡海占据对岸的希腊海港。但门农却在围攻亚洲一方的莱斯博斯岛密提林港时愚蠢地战死,他的继任者虽然切断了亚历山大与希腊本部的交通,但如今马其顿人已深入波斯建立基地,本土失守亦无大碍,希腊众城邦中也只有从未加盟的斯巴达倒向波斯,一切都太迟了。亚历山大攻陷推罗后,波斯海军已无陆地可停泊,亚历山大却获得腓尼基、塞浦路斯与罗得岛的海军,他将滞留在克里特岛的波斯与斯巴达海军解决掉。至公元前331年,东地中海的局势已大定,亚历山大且获得了埃及的海军。耐人寻味者,雅典有300艘战舰未投入,亚历山大只调动了20艘在赫勒斯滂海峡帮助运军需,其他只要求无所作为。如今希腊城邦的船舰再多,已在亚历山大的联合海军中占了劣势。在这里,我们看出亚历山大除军事天才外,还有卓越的

古罗马衰落的原因

内忧: 外患: 书P43P34 P38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心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罗幕洛被日耳曼雇佣军首领废黜,宣告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从历史的表象看,导致罗马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蛮族”的入侵。但是,罗马和“蛮族”的战争由来已久,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蛮族”根本无法和罗马相抗衡,它们的入侵大都被罗马击溃。因此,将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为“蛮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罗马的灭亡必然是其内部因素造成的。 经济方面 古罗马帝国亡于蛮族的军事入侵,但始于自身的经济衰落。首先是农业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由于帝国早期的对外战争使奴隶主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将手中的财富用于商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帝国从海外掠夺了大量粮食后,造成国内粮价下跌,于是庄园主们纷纷将自己的土地由原来的种植粮食改为种植经济作物以谋取经济利益。早在共和时期,“农学家伽图的庄园就把葡萄生产排在第一位,而将谷物生产排在第六位” 到了帝国晚期,由于无法再从海外掠夺粮食,农业人口的下降也导致庄园主们不愿大面积重新改种粮食,帝国的粮食产量因此严重不足,造成严重的农业危机,但奴隶主们并不愿意再进行农业投资,致使帝国的农业全面衰落。农业危机是奴隶制造成的,虽然帝国危机后改变了剥削奴隶的方式,即奴隶主将自己手中的土地进行分割,通过收取地租的方式交予奴隶耕种,试图通过这种温和的方式来调动奴隶的生产积极性,进而维护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隶农制是罗马奴隶主占有制生产方式危机的产物,是奴隶主为挽救危机对于奴隶实行的一种比较缓和的剥削方式,她是孕育于奴隶社会中的一种新的封建因素”气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同样也表明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己走上绝路。农业的衰落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因为农业的衰落无法再向工商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消费市场,帝国的工商业也因此日渐萎缩。 三:罗马衰亡的其他原因 (1)政治方面: 经济基础的变化才是古罗马帝国最终衰亡的根本原因,而人们常说的政治原因则不是特别重要,因为政治上的原因只是罗马具体的统治者衰亡的原因。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政治制度最明显的政治缺陷是缺乏明确的继承法,因此在帝王的继承上就出现了很多的纠纷和矛盾,而内战往往是事情的结局。此外,帝国时期,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再也不能给民众提供参与政治的机会,共和国下的积极的公民变成了帝制下的臣民,人们对国家开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对国家稳固必要的忠诚开始削弱。这一切给国家的稳定和长久带来了隐患,但并不一定带来罗马帝国的衰亡,与之相同,罗马的政治动乱也不可能带来帝国体制的灭亡。但是,罗马政治上的动乱却加快了帝国政治体制的衰亡的步伐,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古希腊城邦及雅典民主制,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分析希腊的地理特征对希腊政治的影响;通过材料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运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正确认识雅典的政治制度。 重点难点 【重点】雅典民主政治;希腊城邦的繁荣。 【难点】亚历山大帝国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雅典城邦建立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制度? 2、这种民主政治有哪些局限性? 3、亚历山大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4、亚历山大的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奥林匹克会歌歌词(节选) 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 塑造出钢铁般的躯干。 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映生辉, 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膜拜, 啊!永远不朽的古代之神。 歌词中所提到的地方犹如人间仙境,它是谁,究竟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活动一观察教材P16的内容和图片,思考:(1)古代希腊有怎样的地理环境? 答案提示:(1)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2)这与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大文明古国在地形或自然环境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提示:四大文明古国是紧靠大河流域,希腊是紧靠海洋。 2、阅读教材P16第2段,思考:自然环境对古希腊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而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3、阅读教材P17,思考:雅典城里有希腊城邦的居民有哪些人?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权力? 答案提示: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权的必要保障。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罗马帝国灭亡的启示

罗马帝国灭亡的启示 摘要:无庸置疑,罗马文明在西方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研究西方文明发展史的一篇论文,本文将就曾经强盛一方、统治长达五百年之久的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进行浅述剖析,并从中获得有用的启示。同时联系中国历史与现状,希冀能从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启示中国一条更宽广明晰的未来道路。 关键词:罗马帝国灭亡原因启示中国道路 正文: 一、罗马帝国简史 历史是世界的昨天,而今天是过去的延续,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世界曾经发生的事,如同我们不能不向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探求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及其启示之前,我们必须对罗马帝国的兴衰史有所了解。 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公元前27年—476年,现将其概括为两阶段: (一)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宣告统治埃及300年的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也最终造就了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取代共和国的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成为元首后,曾宣布要放弃战争,关闭战神庙,实际上仍在东征西讨,在多瑙河和莱茵河一带大肆征服,占领了比共和国时期更加广大的领土。 从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为元首政治,披着共和外衣的帝制。在元首政治时期,旧时的共和国机构尽管存在,但在政治上已经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以元首为中心又形成了另一套机构,元首掌握了军、政、财、神等大权。从公元284——476年为多米那特制,即公开的君主制。在多米那特制时期,罗马奴隶主彻底抛弃了共和国的外衣,实行公开的君主制。 罗马国家最初形成时,仅仅是一个小城邦国家。经过两个世纪的紧张征战,它不仅打败了周围的强敌,摆脱了被动和挨打的处境,还统一意大利半岛,再经三次布匿战争,战胜迦太基,其后又逐一征服马其顿、希腊半岛和叙利亚。罗马帝国开拓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国土,并通过一系列政治举措,将广大地区有效地纳入帝国的统治范围之内,成为在地中海地区统治时间最长的帝国。 公元2世纪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的疆域最为广大,它北至多瑙河以北的达基亚和莱茵河,西达大西洋和不列颠的大部分地区,南抵埃及和北非,东至两河流域,地中海成为内湖。其疆域之辽阔,只有相隔万里的中国汉帝国可与其匹敌。 简要概括之,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 (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俄国的改革(练习)(带答案解析)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选择题 1.《新全球史》中写道:“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使俄罗斯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 B. 沙皇专制统治结束 C.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 改革目的是保持俄国大国地位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农奴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发展,为保持俄国大国地位,1861年俄国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B。 2.19世纪初,俄国全国人口中农奴占很大比重。农奴世代被来缚在土地上,不能自由迁徙和务工经商;美国由于种植园使用大量奴隶从事棉花种植,利润丰厚,因此南方的奴隶贸易非常繁盛。这表明俄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相同问题是() A.农奴是廉价的劳动力 B.工业革命发展滞后 C.奴隶贸易非常繁盛 D.缺乏自由的劳动力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美国独立战争后,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而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造成北方劳动力缺乏,工业发展缓慢,只有解放黑人奴隶才能获得自由劳动力;俄国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者中近一半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农奴,他们没有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率低,致使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缺乏自由的雇佣劳动力,只有解放黑人和农奴才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项符合题意。 3.沙皇彼得一世推行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其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 ①派遣留学生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知识点总 结新人教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知识框架】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希腊城邦{ 地理范围 环境特点 早期文明城邦居民雅典的民主政治{ 伯里克利局限性亚历山大帝国{路线疆域 影响 【重点梳理】 1.希腊城邦 地 理范围 与环 境 古代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希腊半岛是古代希腊的主体。其地理环境呈现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很小,耕地十分有限 文明诞生 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各国后来被攻占,迈锡尼文明中断,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荷马时代

希 腊城邦(1)出现: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2)特点: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小国寡民”,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 希腊城邦(3)居民: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城邦的宗教活动、节庆演出、文体竞赛都以公民为主体。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2.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城邦雅典城邦位于希腊中部。经历几次改革后,雅典建立了民主政体,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一度成为200多个城邦的盟主。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 表现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但是,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3.亚历山大帝国 【知识延伸】 如何评价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东罗马帝国衰落的六个原因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罗马帝国衰落有六大原因,即奴隶制使自由人鄙视劳动,奴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再生能力疲软;充裕的财富,腐蚀了罗马人的精神;巨大游民阶级,给帝国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帝制制造了暴行和腐败,也造成了政治的不正常和不尽的纷争;罗马人创造力的全面萎缩;蛮族的压力和侵入及国内民众的反抗。 关键词:罗马帝国;衰亡;暴政;游民阶级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发生全面危机,395年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继续沿着衰落的道路滑行。罗马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的过去,原来是君临三大洲的无比强大的国家,它为什么会从巨人蜕变成侏儒,并导致最后死亡,也就是说它由强盛转为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做了不少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或由于片面或语焉不详,仍给人以云遮雾罩的感觉。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无力对其作全面详尽的解释说明,只能提供几条线索,供研究者们参考,以期将弥漫在这个问题上的云雾驱散一些,使我们对它看得明晰一点。 一个帝国从衰败到灭亡,通常会经历几个世纪。如中国历史上的周、汉、唐、宋、明、清几个王朝都是这样。罗马帝国从衰败到灭亡,也经历了好几个世纪。中国历史上有中兴局面,罗马也有。可夕阳虽然鲜艳明媚,却已近黄昏,中兴一时的繁荣,激活不了帝国生命力逐渐丧失日趋僵硬的躯体。 一、奴隶制使自由人鄙视劳动,奴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再生能力疲软 公元前2至公元2世纪,是罗马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奴隶制也随之发展到了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奴隶之多,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在上古世界上是仅见的。在中心地区,奴隶排挤了自由人成为主要的劳动力。虽则罗马的中心地区的各种用品,很大部分仰赖于外地输入,但奴隶的生产品在其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奴隶人口爆满,促进了罗马经济一时的繁荣,但就其长期意义来说,特别到帝国的后期,却对生产的进步发生消极作用,甚至使其不能维持。因为一方面奴隶与自己的生产品之间没有关系或很少关系,普遍缺乏生产积极性。奴隶主虽然也以恩威并用、确定责任、分明奖罚、以奴管奴等措施来刺激奴隶劳动的热情,可效果并不理想。奴隶以怠工、破坏工具和虐待牲畜等方式发泄心中的愤懑是经常性的。科鲁麦拉描述过田庄上的奴隶不负责任和偷窃田庄财物的情况:“他们会把牛租出去给旁人干活,对它们和其它牲畜都不尽心喂养。他们不精耕细作,谎报种子用量比实际用量大得多,对于种到地里的种子也不精心培养使之正常生长,把收获物运到场院时,每天打场都使用诡计或粗心大意而使收获量减少。因为他们自己偷,也不认真看守防止别人偷。”①科路麦拉.论农业[M].Ⅰ.7.他认为,把农业交给奴隶去耕作,“就像交给绞刑吏去惩办一样。” ②科路麦拉.论农业[M].Ⅰ.3.从事工商的奴隶由于会得到特许析产,劳动稍有热情,可由于析产一般是他们在主人的作坊或商号里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获得的,此前的时间直接为主人工作,消极怠工的几率自然比较高。 在奴隶来源充足,数量很多的时候,在中心地区,奴隶几乎担负了所有的生产和非生产劳动,这个时候自由人对劳动无论持什么态度,与生产的发展与维持的关系都不很大。可是,到了帝国晚期,奴隶来源趋于枯竭,同时社会逐渐走向贫困,前面的奴隶去了,后面难以为继,这时候,虽然有科洛尼等半自由人填补奴隶倒下来的位子,可是由于罗马寄生者数量很大,自由人这一社会成员的主体对劳动持消极态度并丧失了劳动能力对社会经济的维持和发展

历史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即位前,他亲眼目睹了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沙俄从荣耀的顶端跌落到了耻辱的谷底,沙皇尼古拉一世在作战连连败北的情况下精神崩溃服毒自杀。重振帝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身上。 因此他明白落后的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从继位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心实行改革。1857年,他成立了“农民事务总委员会”,开始筹备改革。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为俄罗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兴奠定了基础)改革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如将获得自由的农民组织到公社中,公社的公职人员由农民选举产生,但必须服从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 改革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批取得了自由身份但缺少土地的农民涌进城市做工。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 1861年以后,最重要的也就是1874年的军事改革了吧。 不过亚历山大统治后期思想越来越趋向保守,俄国离真正的宪政还很遥远。 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那种安定感,反抗斗争更加激烈了,1860年农民骚动126次,而改革之年1861年增至1176次。但俄国的政局大体上仍保持稳定,最终度过了这段混乱的阵痛期走向新时代。亚历山大本人则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他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从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79年,激进组织民意党判处亚历山大二世死刑,组成了刺杀组织训练专门的刺杀人员。在经过两次未遂刺杀之后,民意党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881年3月1日,埋伏在冬宫拐角的刺客将炸弹投向经过的沙皇马车,将沙皇的卫兵炸成重伤。沙皇以为自己又逃过一次刺杀,他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沙皇倒在血泊中,终因流血过多而死。他的改革成了他被杀的重要诱因,这也许是他始料不及的。 早年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1818生人。由于他的两位伯父,亚历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都没有子嗣,宫廷上下很早就意识到亚历山大有可能是未来皇储,是俄罗斯帝国的继承人。故而整个俄罗斯宫廷,包括父亲尼古拉在内,都对未来皇储的教育给予极大的重视。亚历山大的老师是当时俄罗斯最著名的学者茹可夫斯基,这是一位德高望重,人文气息极浓的学者。茹可夫斯基在对亚历山大的教育中没有严格划分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教育的界限,而且更重视对皇子的思想教育。茹可夫斯基曾直言不讳,指出他最担心的就是亚历山大在未来把整个俄罗斯人民当作军团,把俄罗斯当成军营。尼古拉一世却认为俄罗斯帝国的皇帝首先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否则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就在尼古拉一世和茹可夫斯基针对亚历山大展开的"思想教育争夺战"中,亚历山大既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教育,也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亚历山大在十九岁完成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