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文档版本01

发布日期2018-9-24

版权所有?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7。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商标声明

和其他华为商标均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本文档提及的其他所有商标或注册商标,由各自的所有人拥有。

注意

您购买的产品、服务或特性等应受华为公司商业合同和条款的约束,本文档中描述的全部或部分产品、服务或特性可能不在您的购买或使用范围之内。除非合同另有约定,华为公司对本文档内容不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声明或保证。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邮编:518129

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1430025.html,

目录

前言 (3)

Revision record 修订记录 (4)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5)

1范围 (5)

2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

3总体安全技术要求 (6)

3.1 物联网终端安全框架 (6)

3.2 安全技术要求级别 (6)

4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 (7)

4.1 物理安全要求 (7)

4.2 接入安全要求 (7)

4.3 通信安全要求 (8)

4.4 系统安全要求 (8)

4.5 数据安全要求 (10)

4.6 芯片安全要求 (10)

5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 (10)

5.1 物理安全要求 (10)

5.2 接入安全要求 (11)

5.3 通信安全要求 (11)

5.4 系统安全要求 (11)

5.5 芯片安全要求 (12)

参考文献 (13)

前言

物联网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卫生、城市管理等领域,与一般信息系统相比,物联网信息系统中使用的终端具有安全防护水平参差不齐、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分布区域广、部署环境多样、安全功能受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终端应用面临软硬件故障、物理攻击、通信不正常、信息泄露或篡改、非授权访问或恶意控制等安全风险。为了提高物联网终端应用的安全防护水平,本技术规范针对终端应用提出了通用的安全技术要求。

本文主要面向:

?华为物联网终端合作伙伴,帮助合作伙伴提高物联网终端的安全性。

?华为物联网终端生态合作团队,帮助在生态合作伙伴选择时把关安全要求。

本规范主要基于中国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草稿)进行修改,并参考了中国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要求》(草稿)。后续版本将进一步参考国际上物联网相关标准对本规范进行完善。

为了适应华为业务特点,与《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相比,本规范在安全要求进行了适当的增强,包括:

a)将原增强级安全要求中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关于数据安全的部分)纳入到基础级安

全要求。

b)在基础级安全要求中增加了防止网络攻击方面的要求,避免少数终端被控制后对整

个网络产生影响。

c)在基础级安全要求中增加了对大规模广泛部署的终端的安全升级的要求,防止这些

终端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大规模控制,如美国物联网终端DDoS攻击情形。

d)在增强级安全要求中增加了对特别重要的信息进行TPM/TEE芯片级技术保护要求。

本规范中物联网终端指的是能对物进行信息采集和/或执行操作,并能联网进行通信的装置,不包括物联网网关。本文中所述物联网终端按照其自身具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大致可分为三类:

1)不具备自身数据处理能力的物联网终端:这类终端通常只进行传感数据采集、转换和上传,不具备信息处理能力,通常自身不具备安全防护能力,但为攻击者提供的攻击途径也很少,比如工业现场中的0-20mA传感器、普通流量计、普通水表、普通气表等;

2)不具备操作系统的物联网终端:这类终端通常集成有采集和/或执行功能模块、中央处理功能模块和网络通信功能模块,通常安全防护功能有限,但为攻击者提供的攻击途径也有限,比如居民智能水电气表、车检器、环境监测器、路灯控制器等;

3)具备操作系统的物联网终端:这类终端通常为信息处理能力较强,且自带操作系统的智能物联网终端,通常具有较强的安全防护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但也为攻击者提供了较多的攻击途径,比如平安城市摄像头,车联网OBD、T-Box、ECU,工业现场的控制网关,手持智能终端、手机或pad等。

本文适用于通用的各种类型的终端,针对特定类型的终端(如水表)的特定要求,在相应的章节中会特别的进行标注。

本文技术规范要求大部分针对终端本身,对网络接入和平台接入上仅提出一些基本的安全技术要求,当这些终端对接我司网络及平台时,具体的接口技术要求(如平台的认证鉴权接口及NB-IoT的3GPP AKA接口)请参考网络和平台对接口的具体说明。

Revision record 修订记录

华为物联网终端安全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应用在物联网信息系统中的物联网终端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和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

本规范面主要向华为物联网合作伙伴,适用于合作伙伴对物联网信息系统中物联网终端的设计、选型、部署、运行和维护,为物联网合作伙伴提供终端安全技术建议和参考。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通过终端,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

物联网终端 Internet of Things Terminal

能对物进行信息采集和/或执行操作,并能联网进行通信的装置。终端根据是否具有操作系统,可分为自身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的传感终端、具有操作系统的物联网终端和不具有操作系统的物联网终端。后文简称为终端。

传感器 Sensor

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数据新鲜性 Data Freshness

接收到的数据,相对最近时刻从数据源采集的数据而言,其内容未发生变化且其传输时间未超出规定范围的特性。

可信平台模块 Trusted Platform Module

是指符合TPM标准的安全芯片,它能有效地保护终端设备和防止非法用户访问。

可信执行环境 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是Global Platform(GP)组织提出的针对移动设备的开放环境安全问题,在设备上独立执行并与Rich OS(通常是Android等)并存的运行环境,同时给Rich OS提供从硬件到开源操作系统的更高级别的安全服务。

3 总体安全技术要求

3.1 物联网终端安全框架

物联网的主要特征是无处不在的传感网络,包含了大量的传感器和网关设备,同时IP 化和融合化,以及业务的开放性,这些特征导致物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相比传统的互联网存在很大不同。物联网中终端和传感器的漏洞将对整个物联网系统形成巨大的威胁,这些设备的安全威胁既包含其自身被入侵的威胁,也包含对网络侧和云侧的威胁。

物联网终端的安全包括物理安全、接入安全、通信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如图3-1所示。其中,“系统安全”中的“系统”指的是由硬件、固件和软件构成的终端整体。

图3-1 物联网终端安全框架

应用在物联网信息系统中的终端安全涵盖选型、部署、运行、维护各个环节。本规范第4章和第5章中的条款针对这些环节提出了安全技术要求。

本规范中的安全技术要求除特别指出适用于某种类型的终端之外,适用于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和不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

3.2 安全技术要求级别

物联网终端安全要求的级别与用户的具体应用相关,终端应该根据用户的安全要求选择相应的软硬件平台。

本文将终端的安全技术要求分为基础级和增强级两类。终端至少应满足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处理敏感数据或如遭到破坏会对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带来严重影响的终端应满足增强级要求。

4 基础级安全技术要求

4.1 物理安全要求

4.1.1 选型

物联网信息系统中选用终端产品时,终端产品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取得质量认证证书;

b)应满足物联网相关国家或国际标准所确定的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要求,比如

中国GB 4208-2008标准;

c)应满足相关国家或国际标准所确定的有关的专用产品或产品类电磁兼容抗扰度标

准,并通过该标准的电磁兼容抗扰度试验且性能满足需求,比如中国GB/T 17799.1 -1999、GB/T 17799.2-2003。

4.1.2 选址

物联网信息系统进行终端选址时,终端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选择能满足供电、防盗窃、防破坏、防水、防潮、防极端温度等要求的环境部署;

b)应选择能满足信号防干扰、防屏蔽、防阻挡等要求的环境部署。

4.1.3 供电

终端的供电应稳定可靠。

4.1.4 防盗窃和防破坏

终端应满足如下防盗窃和防破坏要求:

a)应部署在安全场所中;

b)宜采用防盗窃和防破坏的措施。

4.2 接入安全要求

4.2.1 网络接入认证

在接入网络时,终端应满足如下要求:

a)应在接入网络中具有唯一网络身份标识;

b)应能向接入网络证明其网络身份,至少支持以下身份鉴别机制之一:

1)基于网络身份标识的鉴别;

2)基于MAC 地址的鉴别;

3)基于通信协议的鉴别;

4)基于通信端口的鉴别;

5)基于对称秘钥机制的鉴别;

6)基于非对称秘钥机制的鉴别。

c)应在采用插卡方式进行网络身份鉴别时采取措施防止卡片被拔除或替换;

d)应保证密钥存储和交换安全。

4.2.2 网络访问控制

终端应满足以下网络访问控制要求:

a)禁用闲置的通信接口,包括但不限制:USB口、UART串口、SPI、RS-485、以太网

口、光纤口、CAN、ModBus等;

b)应设置网络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终端的网络访问。

4.2.3 网络攻击控制

少数终端即使在被外部控制后,也不应对整体网络产生影响:

a)禁止终端与网络之间进行全局路由协议交互,比如OSPF、BGP、RIP、IS-IS等,只能与网关或平台进行点对点数据交互。

4.3 通信安全要求

4.3.1 传输保密性

终端应对传输身份鉴别信息、隐私数据和重要业务数据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保护。

在通信层面,具备无线和有线网络通信芯片的终端应满足3GPP、ITU、IETF、IEEE、IEC、CCSA等标准组织所规定的网络通信传输安全标准和加密能力。

在传输层及应用层,应具备以下安全能力:

a)加密密钥能力:终端应具备与云端或上层网络单元(比如核心网、网管平台等设备)

之间进行非对称和对称加密密钥传输的能力,并具备从云端或上层网元获取CA证

书和双向认证的能力;

b)加密算法要求:数据传输中应使用RSA非对称加密算法或AES256及以上强度的对

称加密算法,要求使用RSA算法密码长度不能低于2048位,单向hash算法默认要

求使用SHA256及以上强度的能力。安全要求不高的信息,或对接方处理能力有限,

或对接方有降质需求情况下,终端可采用AES128、AES192和3DES,但不可因为降

质需求,造成对平台或上层网元的安全攻击;

c)轻量级加密算法:对计算能力受限的终端,应采用轻量级的加密算法;

d)加密协议要求:具备TLS1.1及以上加密协议能力。

4.3.2 传输完整性

终端应满足以下通信完整性要求:

a)应具有并启用通信完整性校验机制,实现鉴别信息、隐私数据、数字签名和重要业

务数据等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保护;

b)应具有通信延时和中断的处理机制。

4.3.3 无线电安全

终端应按国家规定使用无线电频段和辐射强度,并具有抗干扰能力。

4.4 系统安全要求

4.4.1 标识与鉴别

对于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满足以下标识与鉴别要求:

a)终端的操作系统用户应有唯一标识;

b)应对终端的操作系统用户进行身份鉴别。使用用户名和口令鉴别时,口令应由字母、

数字及特殊字符组成,长度不小于8位。

4.4.2 访问控制

终端应满足以下访问控制要求:

a)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能控制操作系统不同应用的访问权限;

b)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操作系统不同任务应仅被授予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

c)终端应能控制数据的本地或远程访问,严格管理不同用户所能访问的数据、访问权

限(读、写、执行);

d)终端应具有口令管理能力,具备弱口令、长期未变更口令等的终端进行识别和报警。

4.4.3 日志审计

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满足以下日志审计要求:

a)应能为操作系统事件生成审计记录,审计记录应包括日期、时间、操作用户、访问

发起端地址或标识、操作类型、被访问的资源名称、事件结果等信息;

b)应能由安全审计员开启和关闭操作系统的审计功能;

c)应能提供操作系统的审计记录查阅功能。

4.4.4 远程固件更新

对于大规模、大范围部署的终端,如水表、智能路灯、智慧家庭终端等,为了减少可能的安全漏洞产生的影响,这些终端应该提供远程固件更新能力:

a)提供远程固件更新接口,并连接到相应的设备管理平台接受固件更新指令;

b)在远程固件更新失败时,能回退到出厂状态,并能重新接受平台的指令;

c)在远程固件更新时,终端能对固件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签名验证;

d)远程固件升级前应该通过安全测试验证。

4.4.5 软件安全

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满足以下软件安全要求:

a)应按照策略进行软件补丁更新和升级,且保证所更新的数据是来源合法的和完整的;

b)软件补丁更新和升级前应经过安全测试验证;

c)对于处理能力较弱的终端,建议采用轻量级安全操作系统,比如LiteOS系统,并

应具备轻量级加密算法能力。LiteOS操作系统架构可参考附录B;

d)具备处理能力较强的终端,操作系统应安装物联网终端安全防护套件,包括SDK

或安全插件。架构可以参考附录C;

e)终端操系统需具备数据隔离功能,划设出安全隔离区,对于应用数据和操作系统之

间进行严格隔离;

f)终端操作系统应具备漏洞扫描、加速、修复、远程升级等功能。

4.4.6 接口安全

接口安全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禁用终端闲置的外部设备接口。

b)应禁用终端的外接存储设备自启动功能。

4.4.7 失效保护

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能在设备故障时重启。

4.4.8 系统管理

终端应具备统一纳管能力,上层IoT管理平台能对其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编号、读取、跟踪、数据隔离等,可根据终端能力而有所不同。

4.5 数据安全要求

4.5.1 数据保密性

终端应对本地存储的鉴别信息、个人隐私数据和重要业务数据等敏感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加密算法应符合国家密码相关规定。

4.5.2 数据完整性

终端应为其采集的重要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如:采用校验码、消息摘要、数字签名等。4.5.3 数据可用性

终端在传输其采集到的数据时,应对数据新鲜性做出标识,如采用时间戳。

4.6 芯片安全要求

涉及终端数据的处理、通信、存储等系统主要芯片应具备安全启动、数据传输加密等功能。

5 增强级安全技术要求

5.1 物理安全要求

5.1.1 选型

在满足5.1.1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a)物联网中使用的终端产品应经过信息安全检测。

5.1.2 选址

应满足5.1.2要求。

5.1.3 供电

在满足5.1.3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a)关键终端应具有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关键终端正常运行的供电时长要求;

b)应提供技术和管理手段监测终端的供电情况,并能在电力不足时及时报警。

5.1.4 防盗窃和防破坏

在满足5.1.4的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a)户外部署的重要终端应设置在视频监控范围内;

b)户外部署的关键终端应具有定位装置。

5.1.5 防雷和防静电

重要终端应采取必要的避雷和防静电措施。

5.1.6 特殊行业要求

对于特殊行业(比如电力、石油炼化、煤炭、化工、核工业等)的物联网终端,应满足国家和行业制定的相关物理安全标准和产品认证,比如防爆、防尘、防泄漏等。

5.2 接入安全要求

5.2.1 网络接入认证

在满足4.2.1a)c)d)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a)终端与其接入网络间应进行双向认证,双方至少支持如下身份鉴别机制之一:

1)基于对称秘钥机制的鉴别;

2)基于非对称秘钥机制的鉴别。

b)终端应能进行鉴别失败处理。

5.2.2 网络访问控制

应满足4.2.2的要求。

5.3 通信安全要求

5.3.1 传输保密性

应满足4.3.1的要求。

5.3.2 传输完整性

应满足4.3.2的要求。

5.3.3 无线电安全

应满足4.3.3的要求。

5.4 系统安全要求

5.4.1 标识与鉴别

在满足4.4.1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具有执行能力的终端应能鉴别下达执行指令者的身份。

5.4.2 访问控制

在满足4.4.2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a)终端应提供安全措施控制对其远程配置;

b)终端系统访问控制范围应覆盖所有主体、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操作。

5.4.3 日志审计

在满足4.4.3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保护已存储的操作系统审计记录,以避免未授权的修改、删除、覆盖等。

5.4.4 软件安全

在满足4.4.4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应仅安装经授权的软件。

5.4.5 接口安全

在满足4.4.6基础上,应满足如下要求:

终端接口的访问应具备认证机制。

5.4.6 失效保护

在满足4.4.5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a)终端应能自检出已定义的设备故障并进行告警,确保设备未受故障影响部分的功能

正常;

b)具有执行能力的终端应具有本地手动控制功能,并且手动控制功能优先级高于自动

控制功能。

5.4.7 恶意代码防范

具有操作系统的终端应具有恶意代码防范能力。

5.4.8 数据安全要求数据保密性

终端应对鉴别信息、隐私数据和重要业务数据等敏感信息采用密码算法进行加密保护。加密算法应符合国家密码相关规定。

5.4.9 数据完整性

在满足4.5.2基础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5.4.10 终端应对存储的鉴别信息、数字签名、隐私数据和重要业务数据等进行完整性检测,并在检测到完整性错误时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数据可用性

在满足4.5.3基础上,应满足如下要求:

终端应支持通过冗余部署方式采集重要数据。

5.5 芯片安全要求

在满足4.6基础上,对终端中特别重要的信息(涉及人身安全、重大财产损失、特别敏感的信息泄露等),比如视频摄像头、家庭网关、工业网关、支付终端等,应采用芯片级的安全技术措施,具备TPM/TEE安全功能,同时具备安全加密加速能力。

参考文献

[1] IoT Security Guidelines Overview Document. GSMA, 2016

[2] IoT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Service Ecosystems. GSMA, 2016

[3] IoT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Endpoint Ecosystems. GSMA, 2016

[4] IoT Security Guidelines for Network Operators. GSMA, 2016

[5] Guide to 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s (ICS) Security. NIST, 2015

[6] Security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hite Paper. WIND, 2015

[7]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草稿)

[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08)

[9]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

[1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第4部分:物联网安全要

求》(草稿)

[11] Security Solutions. TS-0003-V2.4.1. OneM2M, 2016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介绍

1. 物联网基础 ● 1.1物联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它的定义是: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 各类传感器等技术设备,使物体与互联网等各类网络相连,获取无处不在的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 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 ●2004年,日本提出u-japan计划,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任何人都能上网的环境。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出,无 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到来。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以此作 为经济发展战略。 ●2009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在无锡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并发表讲话, 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

1.2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物联网可用的基础网络有很多,其中互联网通常最适合作为物联网的基础网络,特别是当物物互联的范围超出局域网时。因此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目前任然是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下表具体描述了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比较。

1.3 运营商与物联网 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如图1-1所示,包括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等环节,涵盖了从标识,感知到信息传送,处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是芯片生产商,终端生产商,系统集成商以及电信运营商。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pdf

物联网体系架构知识总结 最初的物联网概念,国内普遍认为的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当时还被称之为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初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到今天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物联网的概念经过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扶持已经深入人心。现在的物联网已经被贴上了“中国式”的标签,其含义为:物联网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的等等的“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和有限的长距离和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计算机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互联网的环境下,采用时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体系

物联网技术架构及应用参考详解

物联网技术架构及应用参考详解 CASAGRAS是欧盟所支持的项目计划,主要在支持与协调全球RFID相关活动与标准化。参与此计划的专家除来自欧洲外,还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等。由于该份文件已经考虑到国际面向有关法规、标准与其它落实物联网的条件以及RFID在其中的角色,所以可做为各国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参考。 前言日前笔者已对物联网(IoT)的概念及其发展有所陈述,但对于其所涉及的技术说明则甚为不足,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补上这方面的资料。然而个人知识有限,手上的数据亦多片段不全,于是乎搜寻相关国际标准发展单位之数据库,希望更有系统的了解物联网技术,同时也能与读者分享。 CASAGRAS是欧盟所支持的项目计划,主要在支持与协调全球RFID相关活动与标准化,其全称为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 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zation。参与此计划的专家除来自欧洲外,还有来自中国、日本、南韩以及美国,其最终的报告RFID and the inclusive model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于2009年9月发布。由于该份文件已经考虑到国际面向有关法规、标准与其它落实物联网的条件以及RFID在其中的角色,所以除了帮助欧洲委员会发展物联网策略与实施路径;事实上,该份报告也可做为各国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参考。 以下仅摘译技术框架部份,做为物联网技术认知的起头。若读者自己想实时阅读全貌,可以CASAGRAS在网站搜寻,即可取得完整报告。 IoT技术框架概述对IoT的概念以及它与物理世界的接口技术或方法进行了解之后,计划目标已经过修订而不只紧抱RFID技术,也接受其它识别(Identification)、位置(Location)、通讯与数据撷取技术。 有以下三种硬件技术以及关联分层,可作为落实物联网的基础: 识别与数据撷取技术组成物理接口层; 固定的、移动的、无线的以及有线的通讯传输技术,以关联接口支持数据与语音传输; 网络技术(与通讯传输技术组合)促进以应用与服务为目的所支撑的对象群集。

华为视频终端操作说明

1 设备使用简要说明 一、终端平面图 1、前面版示意图1 编号名称功能 1 OLED 显示面板用于显示IP地址、会场号码、启动过程、升级状态、休眠状态和异常状态。 2 告警指示灯用于指示故障状态。 3 状态指示灯用于指示运行、休眠等状态。

2、TE40后面板示意图2 表1 接口说明 接口种类编号接口说明功能2

表1 接口说明 接口种类编号接口说明功能 音频输入接 口 1麦克风输入接口,XLR接口。连接卡侬接头麦克风。 2RCA接口,即莲花插头。L、R分别表示左、右声道。用于连接计算机、手机等声音输入源,接收声音。 5阵列麦克风接口。用于连接阵列麦克风(如VPM220)。 音频输出接口3RCA接口,即莲花插头。 ?SPDIF可以选择为左声道,也可以作为SPDIF音频输 出接口。 ?R表示右声道。 作为Line 1口,连接外置扬声器,作为预留音频输出口, 同时可作为SPDIF音频输出使用。 4RCA接口,即莲花插头。 L和R分别表示左、右声道。 作为Line 2口,连接外置扬声器,输出视频会场的声音。 视频输出接6VGA接口,支持VGA/YPbPr输出。第3路输出,作为预留的演示图像输出接口。 3

表1 接口说明 接口种类编号接口说明功能 口 7HDMI高清视频输出接口,最高支持1080p60分辨率。第2路输出,默认为会场演示图像输出接口,显示远端会场 的图像。 8HDMI高清视频输出接口,最高支持1080p60分辨率。第1路输出,默认为会场主视频输出接口,用于显示本地会 场的图像。 9摄像机接口,该接口是双层接口。高清输入接口。 视频输入接 口 10VGA接口,支持VGA/YPbPr输入。 11HDMI高清视频输入接口。最高支持1080p60分辨率。 其他接口12USB接口,支持2路USB。用于外接USB设备,如移动硬盘、U盘或者数据卡等设备13COM双模式串行通信接口。该接口可用于连接摄像机控制线,也可以用于故障诊断与维 4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技术框架与标准体系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初被定义为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功能的网络。这个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实质上等于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RFID标签可谓是早期物联网最为关键的技术与产品环节,当时人们认为物联网最大规模、最有前景的应用就是在零售和物流领域,利用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但ITU未针对物联网的概念扩展提出新的物联网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七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发布了《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研究报告,其中提出了新的物联网概念,认为物联网是未来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

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该项目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便于欧洲内部不同RFID和物联网项目之间的组网;协调包括RFID的物联网研究活动;对专业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源进行平衡,以使得研究效果最大化;在项目之间建立协同机制。 物联网与RFID、传感器网络和泛在网的关系: 1.传感器网络与RFID的关系 RFID和传感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传感器可以监测感应到各种信息,但缺乏对物品的标识能力,而RFID技术恰恰具有强大的标识物品能力。尽管RFID 也经常被描述成一种基于标签的,并用于识别目标的传感器,但RFID读写器不能实时感应当前环境的改变,其读写范围受到读写器与标签之间距离的影响。因此提高RFID系统的感应能力,扩大RFID系统的覆盖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感器网络较长的有效距离将拓展RFID技术的应用范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都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相互融合和系统集成将极大地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2.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的关系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

华为HG8245终端使用介绍

一、HG8245终端介绍HG8245外观图 HG8245的背面板接口 HG8245的背面板接口说明 接口/按钮功能 OPTICAL 光纤接口,带有橡胶塞。连接光纤,用于光纤上行接入。 连接OPTICAL接口处的光纤接头类型为SC/UPC。

接口/按钮功能 LAN1~LAN4自适应10/100/1000M Base-T以太网接口(RJ-45),用于连接计算机或者IP机顶盒的以太网接口。 TEL1~TEL2VoIP电话接口(RJ-11),用于连接电话接口。ON/OFF电源开关,用于控制开启和关闭设备电源。 POWER 电源接口,用于连接电源适配器或者备用电池单元。 HG8245的侧面板接口 HG8245侧面板接口说明 接口/按钮功能 BBU 外置备用电池监控接口,用于连接备用电池单元,对备用电池单元进行监控。 USB USB Host接口,用于连接USB接口存储设备。WLAN WLAN启动按钮,用于开启WLAN功能。WPS WLAN数据加密开关。 RESET 设备重启按钮。短按为重启设备;长按(大于10秒)为恢复出厂设置并重启设备。

HG8245的指示灯图 PON和LOS指示灯的状态说明 状态编号指示灯状态 说明PON LOS 1熄灭熄灭ONT被OLT禁用 2快闪(2次/ 秒) 熄灭ONT试图与OLT建立连接3常亮熄灭ONT与OLT已经建立连接 4熄灭慢闪(1次/2 秒)ONT接收光功率低于光接收灵敏度 5快闪(2次/ 秒) 快闪(2次/秒) ONT发光异常

二、登录配置界面 建立配置环境需要的参数名称说明 登陆HG8245终端的用户名和密码出厂缺省值: 管理员级:用户名:telecomadmin 密码:admintelecom HG8245终端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出厂缺省值: IP地址:子网掩码: 操作步骤 1、使用直连网线连接HG8245的LAN接口和个人计算机。 确认计算机浏览器没有使用代理服务器,下面以Internet Explorer 为例介绍检查步骤。 1)、启动浏览器,在浏览器窗口中,选择“工具> Internet选项”,浏览器弹出“Internet选项”窗口。在“Internet选项”窗口中,选择“连接”页签,然后单击“局域网设置”。 2)、在“代理服务器”区域框中,确保“为LAN使用代理服务器”前的复选框没有选中(不打勾表示没有选中)。如果已经选中,单击该复选框,取消选择,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2、设置个人计算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设置个人计算机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与HG8245的IP地址处于同一个网段。 例如:IP地址:子网掩码:、登录Web配置界面。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100.1”,然后按回车键,浏览器弹出登录窗口。 在登录窗口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telecomadmin,密码:admintelecom)。密码验证通过后,即可访问Web配置界面。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

物联网技术体系架构 应用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顶层,其功能为"处理",即通 过云计算平台进行信息处理。应用层与最低端的感知层一起,是物 联网的显著特征和核心所在,应用层可以对感知层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从而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 和科学决策。 感知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第三层(其它二层分别是应用 层和网络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皮肤和五官-用于识别物体,采 集信息。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 像头、GPS、传感器、M2M终端、传感器网关等,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类似。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传输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它在数据链路层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上, 进一步管理网络中的数据通信,将数据设法从源端经过若干个中间 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 服务。主要内容有:虚电路分组交换和数据报分组交换、路由选择算法、阻塞控制方法、X.25协议、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异步传输 模式(ATM)及网际互连原理与实现。 感知层的自组网通信技术主要针对局部区域内各类终端间的信息 交互而采用的调制、编码、纠错等通信技术,实现各终端在局部区 域内的信息交互而采用的媒体多址接入技术,实现各终端在局部区 域内信息交互所需的组网、路由、拓扑管理、传输控制、流控制等 技术。

感知层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指在局部区域内各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后 所采用的模式识别、数据融合、数据压缩等技术,以提高信息的精度,降低信息冗余度,实现原始级、特征级、决策级等信息的网络 化处理。 感知层节点级中间件技术主要指为实现传感网业务服务的本地或 远端发布,而需在节点级实现的中间件技术,包括代码管理、服务 管理、状态管理、设备管理、时间同步、定位等。 网络层主要用于实现感知层各类信息进行广域范围内的应用和服务 所需的基础承载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卫星网、广电网、行业专网,及形成的融合网络等。根据应用需求,可作为透传的网 络层,也可升级满足未来不同内容传输的要求。 应用层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专业系统相结合,实现广泛的物 物互联的应用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业务中间件和行业应用领域。

华为视频会议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华为视频会议系统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开机无启动音 原因分析:音频设置中音效大小为0 解决方案:操作遥控器在“系统->自定义设置->音频设置->音效大小”中利用遥控器上的“右方向”键将音效设为2或3 二、开机无界面无本地画面 原因及解决方法: 1、遥控器电池电量不足,更换遥控器电池; 2、终端视频输出设置有误,按住遥控器“MENU”键不放约5秒钟。 四、开机有界面无本地画面 原因分析:终端视频源选择不正确解决方案:通过遥控器正确选择视频源:按终端遥控器上“LOCAL”键,出现本地画面->按“LOCAL”键,出现5个视频源小图标->选择第1个小图标 五、音频自环时没有声音 问题描述:(音频自环:“系统->诊断/维护->本端自环->音频自环”)(取消音频自环:“系统->诊断/维护->本端自环->断开本端环回”)

六、GK未注册(“系统->状态->网络状态”中GK项显示没有注册) 原因分析:会议中有某个或几个会场有较大背景噪声,如空调声刚好吹在MIC上等,也可能是某个会场未关闭麦克风引起的。 解决方案:规避措施:主席会场操作遥控器在“会议->高级->闭音/开音”中,在会场列表中选中会场逐个进行闭音操作,找出产生噪声的会场,将其闭音,再将其他已闭音的会场开音。 解决措施:请引入噪声的会场注意会场秩序或关掉噪声源等 十、开机后在屏幕正下方出现闪烁的“?”,或屏幕提示GK错误 解决措施: 1、检查网线是否接对,网线和网线头是否已损坏; 2、检查终端的IP设置是否被更改; 十一、接入会议后画面有马赛克,不清晰 原因分析:由于网络带宽不够,或未设置正确的连接速度;

1、拔掉交换机上不必要的网络连接,保证会议的网络带宽; 2、在终端设备上把接入带宽设为512K; 3、及时与电信公司联系取得支持。 十二、在会议中途掉线后如何入会 方法:呼叫“183”重新入会。(按遥控器最上端“呼叫”键,输入183后选择呼叫)十三、遥控器失灵

关于物联网的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fb11430025.html, 关于物联网的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作者:王伟鑫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18期 摘要: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源,世界被逐渐改变着,说起工业革命,无疑计算机技术和 信息技术是其中璀璨的两颗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在经历了计算机、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之后,逐渐迎来第四次的技术革命浪潮——物联网。物联网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前景,在各国都受到了一定重视。本文简单介绍物联网的概念、架构以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物联网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物联网;架构;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并不是具体指某一技术,它是各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总称,除了那些技术特性相近的可以融合的技术之外,在不同的技术之间也因为物联网的存在能够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例如电子、生物、机械等毫不相干的科研技术,物联网将其融合形成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和项目。物联网可以让人与物、物与物进行交流拓展,因此应用广泛,需求大,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 物联网的概念及主要架构 (1)什么是物联网。准确来说,当前人们并没有对物联网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仅仅是笼统地将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品成为物联网。其具体做法为先进行扫描,再将互联网和物品相连,最后进行信息的交换、定位功能等的使用,在第一步主要用到红外感应技术等扫描技术来扫描物品的属性,第二部的进行则要依据相关协议,协议内容根据具体物品确定。 (2)物联网的三个层次。物联网的架构体系一般来说有三个层次:网络层、感知层和应用层。 网络层,顾名思义,就是各个物品的网络和互联网的连接融合,其往往需要通过一些设备来实现连接,最终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传递,并且要求传递的快速有效性。这项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生活中较常见到,现在流行的网上消费就是一个例子,其实质就是网络的连接和信息的传递,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将信息发送到银行的互联网,经过确认后就可以付费转账。 感知层的功能,顾名思义,任务就是进行感知,探测到物体的信息。主要通过传感器、红外扫描等设备技术实现。由此衍生出众多的分支进行研究,具体可研究设备的材料、主要技术和重要零件等。 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就是承前启后,承前面探知和处理完善的信息,接后面信息的传输和功能的实现。物联网的应用层可以分为扫描型、查询型和监控型等多种类型,可以说,前面的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