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罗彦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罗彦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罗彦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_罗彦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The Review and Outlook on Urban-rural Fringe Studies in China 罗彦LUO Yan 周春山ZHOU Chun-shan

【摘要】本文在国外城乡边缘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城乡边缘区的研究进行系统地回顾。首先把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酝酿阶段、兴起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其次对中国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和评述,主要包括边缘区地域界定、社会结构和问题、经济特征、城市规划和建设、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最后给予了总结并对今后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乡边缘区;城市空间;中国

【Abstract】With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urban spatial enlarges very q uickly.As the foreground of urbanization, Urban_rural fringe was taken into account by many researchers.Now,achieving Xiao_Kang social was pointed out as great aim by country.Urban_rural fringe should become the first district during the course. The search on urban_rural fringe began on 1980s,and become the high level in 1990s.There are three stages on the urban_rural fringe search in china.In the fist,this paper tended to explore the conception,feature and confirmation,in the recent years,the search tended to explore the model of economical develop ment,urban planning and buildin g、environ ment protecting and continuous develop ment and so on.At last,it pointed out some new fields of research.【Keywords】Urban_rural Fringe;Urban Spatial;China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

剧,城市空间扩展十分迅速。反

映在城市地域结构上的处于城市

化进程前沿阵地的城乡边缘区

(urban_rural fringe)就越来越受到

学者的重视。城乡边缘区的理论

萌芽可以最早追溯到1898年霍

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其中城市

地域结构的划分以及城区之间绿

带的划分等都隐含了部分城乡边

缘区的特征。后来的杜能环和伯

吉斯的同心圆学说在地域划分中

已经有了城乡边缘区的雏形。直

到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

路易从城市形态的角度进行柏林

的城市地域结构研究中首次提出

城市边缘区(Standstradzone,

Ur ban fringdge)。中共十六大提

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降低城乡

差别,而城乡边缘区则应该是首

先做出贡献的地区。因此,城乡

边缘区必将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

之一。本文重点查阅了改革开放

二十多年以来的城市规划、地理

学和经济学类期刊文章以及公开

出版的著作,系统回顾中国城乡

边缘区研究进展。

1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

进程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开始于

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中后

期达到研究高潮。相比国外的研

究进度明显滞后。但是国内研究

视角的起点比较高,发展比较快。

按照研究特点大体上可以把中国

城乡边缘区的研究进程分为三个

阶段:

1.1 酝酿阶段(1980年代末以

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

是计划经济。户籍管理等多方面

政策导致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

构。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国开

始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很多配套

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则具有实施的

滞后性,因此原有的经济和社会

模式仍然起到重要作用。当时中

国城市化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城

乡边缘区内容的影子,如城乡二

元结构研究,农村工业化研究等

等。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

立的研究对象,仅仅是提及到了

边缘区相关的一些特点,这为以

后的边缘区研究奠定了研究基

础。可以说是边缘区研究的酝酿

时期。

1.2 兴起阶段(1980年代末-

1990年代中期)

到198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

作用开始明显发挥,对城市而言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规模和数

量的增大。特别是一些沿海大城

城市规划【文章编号】1006-3862(2005)01-0025-06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城市规模和用地不断蔓延,形成了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城中村、城市郊区交通和环境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边缘区的研究开始独立成为研究对象,如1988年广州市规划局开始对城乡结合部的首次界定。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概念的界定以及边缘区特征,如崔功豪、武进的《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到1995年,顾朝林编著的《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的出版标志着城乡边缘区研究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因此,这段时间可以说是研究的兴起阶段。

1.3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今)

1995年后,中国市场经济实施力度越来越大。加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乡边缘区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并造成较多的社会问题。因此,这段时间研究内容开始细化,大量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边缘区社会、经济、规划建设、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问题,并且研究深度、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得到了提高,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城乡边缘区的研究开始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回顾

2.1 概念与地域界定

2.1.1 概念界定

城乡边缘区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划分按照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来定义,而广义的概念则除了狭义的标准外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及特殊用地功能[1]。因此其概念的界定就很多,如威尔文(1942)将城市边缘区定义为在已被承认的城市土地与农业地区之间的用地转变地域。普里沃认为城乡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受国外研究和学者翻译差异的影响,国内学者给城乡边缘区的称谓极其多样,如“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带”、“城乡边缘带”、“城乡融合区”等等,应该说这些概念有一些交叉重叠性。本文认为用城乡边缘区更妥帖一些。首先,生态学中的边缘区指的是两种生物群落的交界地区,这里物种和环境复杂,因此使用城乡边缘区明显指出了它是“城”与“乡”两种“生态”的边缘;其次,“区”有大有小,有规则有不规则,形状多样,可以不连续,而“带”则更多的表示出连续性,细长性的空间特征,由于城市边缘区受城市辐射影响的不同,地域大小不一样,辐射形状也不一样,加上受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可能有不连续性。

2.1.2 特征与形式

城乡边缘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①城乡边缘区是一个不连续的空间,受建成区“外延型”及“飞地型”城市化的影响,同时其生长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②是建成区工作性流动人口的主要扩散地,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大规模、快速度过渡的转化地,也是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最快的地区,界面变化快;③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被替代的概率大,抗干扰能力弱;④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复杂,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复杂,生态环境复杂等等[2-5]。

其表现形式包括轴向扩展模式(工业走廊型、居住走廊型和综合发展型)、外向扩展模式(集中连片发展、独立发展和飞地型发展)[6-8]和镶嵌型扩展模式(都市村庄和城中村)。同时受地形导向、环境导向、卫星城导向和交通导向等的影响,具体形态也多种多样。

2.1.3 组成要素与功能

城乡边缘区一般处于城市的郊区,这种位置决定了其功能和组成要素的特点。城乡边缘区主要由近郊工业区、农副产品基地和集散地、住宅新区、城市对外交通港站、物资流通中心与仓库区、绿色空间、科研文教区和其他非集约性用地设施等组成[5,6]。

2.1.4 地域界定

针对城乡边缘区的特点、形式和组成要素,有学者试探着在空间上找出城乡边缘区的界线。早在1968年普莱耳(R.G.Pr yor)曾提出过城乡边缘区具有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与城市差异的特征,但是缺乏案例的实践。直到1982年加拿大地理学家布里安特(C.B.Bryant)才首次用城乡边缘区内聚居人口(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之比来定量的给城乡边缘区划界。相比之下,国内城乡边缘区的地域界定则比较丰富,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以建成区特征为划定的主要依据。1988年有学者以原城市建成区的半径为划分依据,再以六个因素为辅助来确定:一是实际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比重,二是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三是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分布,四是土地利用的特点,五是与中心

城区各方面的联系,六是原有行政小区的完整性[9]。广州市规划局作为政府层面于1988年拟订了城乡结合部划分原则:一是近期城市建设发展的地段;二是城市居民和农民混居的地段;三是处于城市重点控制区附近的农民居住地段;四是城市主要出入口公路两旁各50米控制地段。

②以行政单位为划定的主要依据。也有学者以城市建成区的基本行政单位———街道为城乡边缘区的边界,外边界以城市物质要素(如工业、居住、交通、绿地等)扩散范围为限,将其中的产业相包容,互有飞地犬牙交错的地域划分为城乡边缘区,并进一步分成内缘区和外缘区两个层次。内缘区的土地利用倾向城市核心区,外缘区的功能特征则趋向于城市影响区[10]。

③以计量模型综合考虑。随着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有学者开始根据“断裂点”分析法,选取五大类20个指标,通过比较各指标要素的距离率减值来确定[11],也有用城市景观絮乱度对北京城乡边缘区进行界定,把城乡边缘区划分为准城市型、准乡村型以及城市与乡村型[12]。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特别是遥感分析得以广泛应用,开始有学者利用GIS分析技术,根据地物的物理特性,光谱分析以及红外特征对航空卫片判读的土地利用特征来确定上海城乡边缘区的界线[13]。

2.2 特征研究

国外城市边缘区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1970年代,如萨特斯(Suttles,1975)和贝利(Berry,1973)对美国城乡边缘区的社区结构的研究。布里安特(Bryant,1995)对城乡边缘区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兰卡姆布威(Nkambwe,1996)对非洲城乡边缘区土地利用的研究,兰葡(Lapping,1999)等对城乡边缘区管理的研究,还有对城乡边缘区居住环境、经济生产等方面的研究[14-20]。

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更多的是了解城乡边缘区,着重发展方面的研究,包括社会特征研究、经济特征研究、土地利用研究、规划建设研究和空间扩展演化研究等几个方面:

2.2.1 空间扩展特征

空间扩展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扩展阶段与主体的研究。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用地的日益紧张,城市部分功能开始向城乡边缘区转移。加上人口的集中和城市化的推动,城乡边缘区开始成为发展的新的热点。首先是一些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区域性对外交通、污水处理厂、体育馆以及会展馆等,其次是城市工业和居住功能,再次是商业功能等。

②空间扩展动力的研究。城乡边缘区的动态空间演化过程也就是农村向城市转型的过程,其空间演化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扩散力,如通过开发区建设、中心城市扩展、城郊工业整合;二是自下而上的集聚力,如乡镇企业的发展、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农民集资建设等;三是对外开发的外力,包括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等[21]。影响边缘区空间扩展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动力机制外还包括交通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6,22]。

③空间扩展规律的研究。顾朝林[6](1995)曾较完整总结了城乡边缘区空间扩展演化规律:一是地域分异与职能演化规律,北京就是这种典型的发展变化。北京经历了从早期的城郊分异萌芽时期到郊区化形成时期,再到农牧园艺区形成时期,到近远郊游览区建设时期,到文教区、工业区萌芽时期,城乡边缘区分化、职能差异形成时期等7个演化过程;二是从内向外逐渐推移规律,既开始由内向外,渐进扩散到同心圆圈层式发展等3个过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年轮”现象;三是指状生长———填充———蔓延空间扩展规律,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其经过“飞地”形成期、指状生成期、指状生长期、填充期、蔓延期和指状再生期等6个过程;四是轮形团块———分散组团———带形城市空间演化规律,以广州为例经过了轮型团块期、触角期、分散组团期、轴向发展期、带状发展期等5个过程。当然不同城市的城乡边缘区扩展形式是不同的,类型多种多样。

④调控机制的研究。城乡边缘区不可能无限制和盲目地空间扩展,必须采取一定的调控机制。而首先是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其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再次建设项目均衡布局、适度集中,最后要强化规划管理和执行[3,4]。

2.2.2 社会特征

城乡边缘区位于城市和乡村的交错地带,具有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组织形式,从单个家庭、邻里、社群、村庄到社区,既象城市又象乡村。整体上,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在城乡边缘区相互交错存在,更多地表现出乡村社区包围城市社区,由于职业等的不同,出现了相对集中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和干部

居住区。对单个乡村社区而言,随着城市的扩张,乡村社区一般经历都市边上的乡村———扩展区中的村庄———都市里的村庄的演化过程,同时也带来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就业结构、消费观念、社会文化等社区特征的变化[6,23]。边缘区人口特征历来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城乡边缘区人口结构复杂,表现为来源地多样,语言多样,职业多样,收入阶层多样,受教育程度不齐等,具有比较明显的社会分化现象[6,24,25]。但是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包括作为劳动力资源,是边缘区市场消费的主要群体,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等[26]。

2.2.3 经济特征

经济特征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产业结构的研究。城乡边缘区上接城市,下联乡村,在城乡经济大融合的作用下表现出混合交融的过度性经济特征[6]。这里不仅有第二、三产业,还有第一产业,因此决定了城乡边缘区主要以城市需求为主要发展动力,更多地发展成为城市的农副产品基地,工业开发区、商品集散地和仓库物流中心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区[4,6]。

②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南京为例把城乡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分为农业型边缘区发展阶段、半工业型发展阶段和工业型发展阶段[15]。当然在现在看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地区已经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城乡边缘区发展阶段也应该有新的发展特点,有待于后续者进一步研究。

表1 南京市边缘区发展阶段特征

Tab.1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stage of Nanjing`s urban fringe

发展阶段年份边缘区用地增长%发展特点

农业型阶段1949-1959129工业用地比重很低,农业用地占90%,城乡二元结构差别明显。

半工业型阶段1960-1979214工业用地增加,二产比重上升37.2%,居住用地发展不大,城乡界线弱化

工业型阶段1980-1989147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分别上升66.3%,12.2%,居住和商业用地协调。城乡界线不明显。

③投资特点的研究。随着城市经济的周期性和波动性,城乡边缘区的发展也呈周期性阶段特点:第一阶段,初级发展,这个时期城市新投资项目较多,但总投资额没有迅速增加,城乡边缘区表现为大量征地,占用农业和其他用地,一部分农民转入非农业人口;第二阶段,突进阶段,这个时期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和投资的比率猛然增加,消费增长率下降,贸易平衡恶化;第三阶段:停顿阶段,由于投资短缺加剧,形成“瓶颈”,使短缺与滞存并在,增长率下降,城乡边缘区发展速度也减缓;第四阶段,衰退阶段,计划投资和实现的增长率下降,边缘区建设主要靠地方财政收入和个人投资意向进行,发展缓慢,在景观上表现为高层、多层建筑和低矮住房以及大片菜地、果园和荒地紧邻排列的鲜明层次性[27]。

④存在问题的研究。城乡边缘区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性导致其发展也突现出诸多问题,包括:一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与经济发展统一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经济发展高速的矛盾;三是教育设施不足和教育事业滞后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四是公共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与居民对文化生活日益增加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等[28]。因此,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边缘区的边缘性问题,要及时解决和配套设施建设要与时俱进。

⑤发展选择研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休闲和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乡边缘区的旅游功能就得到加强,如可以通过发展周末度假、会议旅游、观光农业、主题活动等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29,30]。但是也得注意保护生态环境[31]。城乡边缘区房地产开发也越来越火。城乡边缘区的房地产开发一般有政府包办、无序扩张、中心企业支点型、卫星城镇、开发区、交通依托、风景名胜区、会展辐射型等开发模式[32]。一些中高层收入的通勤人士在边缘区买房[33],同时也带来城乡边缘区零售商业功能的增强。

2.2.4 土地利用特征

①用地功能转变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比较直观地反映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变化,其变化的过程就是农村用地特征向城市用地特征转变的过程。具体而言用地功能发生5个转化过程:普通农村地区———近郊农村地区———边缘区城市设施选址地区———城市边缘住宅———城郊商业用地[8]。

②土地利用特征研究。城市作用力和乡村作用力共同促进了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城乡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特征主要有:一是类型多,过度性强,城乡用地犬牙交错;二是动态变化大,用地被分割严

重,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不高;三是具有圈层状、放射状以及分散组团的利用结构[6,11,34]。

③存在问题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边缘区的土地呈现粗放性经营,问题层出不穷。包括:一是土地扩展失控,土地利用混杂无序;二是土地破碎、空闲和浪费现象严重;三是污染大,生态环境较差;四是土地价格混乱,开发盲目性严重,导致空间结构失调等[35]。

2.3 应用研究

1990年代中后期,边缘区研究开始向应用性层面转变,增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

2.3.1 社会管理

正是由于边缘区社会特征的复杂,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犯罪问题、社会保障缺失问题、出租屋消防和管理问题、边缘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缺位、社会稳定等问题[6,36-38]。学者针对这些问题作了一系列研究,如要求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的登记与监管,提出IC卡管理模式,经常抽查外来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保障社区安全,杜绝边缘区成为犯罪的滋生之地,再则也提出了较多人性化管理方式,如增加社区活动场所,丰富日常生活设施,加强精神文明教育和宣传等等。

2.3.2 规划建设管理

主要包括规划协调与建设协调研究两个方面。

①规划协调。城乡边缘区规划首先必须针对不同地区,如城市重点项目区周围、城际主要交通干线两侧、特殊用地等进行分区规划和管治,必须把城乡边缘区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加以考虑,注意城乡规划的协调性,实现城乡整体生长[39],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注意交通流量和流向问题,发挥边缘区交通的最大化效益[40];注重城市的宏观背景分析,要求在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片、分地区做规划,边缘区注意适度降低土地利用指标;充分利用边缘区的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规划效果,如广东省制定了环城绿带的规划指引,很大程度上就是更好地控制城乡边缘区的生态环境;最后还得注意地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对城乡边缘区的城市管理和资源整合问题[41]。

③建设协调。位于城乡边缘区的“城中村”问题比较典型,这几年研究的也较多。城市化步伐的推进,使以前的乡村进入城市建成区,导致城市景观中呈现出许多不协调的元素。加上城中村在土地利用制度、村镇建设制度等多方面与城市不同,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性和建设的经济成本。其解决的办法主要通过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运作模式进行改造,即首先是制度改革,包括变村民为居民的户籍改革、把村民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中、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收回土地为政府所有、给予村民一定的出让补偿等,再通过市场机制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和房地产商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统一规划和建设。2.4 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乡边缘区的发展过程遇到的众多问题促进了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城乡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由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和稳定能力、资源与环境保护能力等共同组成,这种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建设,满足城市人口、乡村人口和外来人口的需要,以及有限资金的合理分配,不仅重视经济的发展,更重视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环境和土地的永续利用[42]。与此同时,在城市边缘区的开发过程中还应十分注意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城乡边缘区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功能。此外,还要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建设的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耕地,特别加强城乡边缘区的“开发区”、“工业区”及“投资区”的管理,防止土地资源的浪费[43]。城乡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可通过合理选择城镇空间发展、城镇体系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宏观管治等方面去实现[44]。

3 结论

综观整个研究阶段,城乡边缘区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尽管城乡边缘区的称谓很不一致,但城乡边缘区概念基本统一;②随着新概念和新观念的引入,城乡边缘区研究开始向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除了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地域结构特征、边缘区组成与功能、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土地利用及空间扩展模式外,城市管理方面明显加强,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管理等方面;③研究方法逐渐丰富,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摆脱定性界定的不足。

今后城乡边缘区的研究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边缘区与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问题;②城中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③土地利用管理和监控问题;④如何更好承接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功能转移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周婕,朱定国.大城市边缘区演进及发展的实证研究[J].武汉

大学学报,2002(5):22-29.

[2]王永洁,朱秀丽.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研究[J].齐齐哈尔师

范学院学报,1996,(4):72-75.

[3]李秀霞,刘金国.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化调控机制研究[J].松辽

学刊,1996(1):66-69.

[4]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

研究.1998(3):19-23.

[5]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J].经济论坛,

2004(1):132-133.

[6]顾朝林等.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

[7]范磊.城乡边缘区概念和理论的探讨[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8

(3):28-33.

[8]晋秀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扩展模式[J].资源开

发与市场,2000(6):351-354.

[9]严重敏,刘君德.关于城乡结合部若干问题的初探[J].城市经

济研究,1989(2).

[10]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

4,317.

[11]陈佑启,周建明.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与空间布局

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8(1):10-17.

[12]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1):127-133.

[13]方晓川.浅议上海城市边缘区的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

(4):65-67.

[14]Bryant,Chris topher R.The R ole of L ocal Actors in Transforming the

Urban Fring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5,11,255-267. [15]Nka mbwe,Musis i;Arnberg,Wolter.Monitoring land use change in an

African tribal village on the rural-urban fringe[J].Applied Geography.1996,16,305-317.

[16]Lapping,Mark B.When City and Country Collide:Managing Growth

in the Metropolitan Fringe:Tom Daniels[J].J ournal of R ural Studies.

2000,16,397-398.

[17]Kirkey,Kenneth;Forsyth,Ann.Men in the valley:ga y male life on

the suburban-rural fringe[J].Journal of R ural Studies.2001,17,421

-441.

[18]Morris,Arthur;Ubici,Saul.R ange M 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on

the Fringe:the Cal denal[J].Argentina.Journal of R ural Studies.

1996,12,413-425.

[19]Bulte,Erwin H.;Horan,R ichard D.Habitat conservation,wildlife

extraction and agricultural expansion[J].J 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5,109-127.

[20]Weaver,David B.;La wton,Laura J.Resi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rban-R ural Fringe[J].Annals of Tourism R es earch.2001,28,439

-458.

[21]刘君德,彭再德等.上海郊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J].

城市规划,1997(5):44-47.

[22]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

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4):399-411.

[23]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50年的

变迁[J].社会学研究,2001(4):99-109.[24]刘君德,张玉枝,刘均宇.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J].

城市规划,2000(4):41-45.

[25]李伟梁.论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居民分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

(6):207-209.

[26]郭开怡.重庆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特点及影响[J].重庆

师范大学学报,2004(1):94-98.

[27]臧淑英.试论大城市边缘区的成长机制[J].人文地理,1998(1):

30-33.

[28]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2001(1):9-10.

[29]何彬.机遇关注边缘———浅析大型主题活动对城市边缘区发展

的影响[J].规划师,2002(04):77-80.

[30]宋红,马勇.大城市边缘区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2(3):376-379.

[31]王林,张文祥.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03(1):21-26.

[32]田雨.中国城市边缘新居住区发展模式分析[J].城市住宅,2002

(6):44-47.

[33]周春山.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州

市为例[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4]徐晓霞.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城市农副产品供应———以开封

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1(4):461-467.

[35]郑柯炮,张建民.广州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

城市问题,1999(3):46-49.

[36]陈峰云,闵敏,殷旭东.城市边缘区犯罪问题的环境影响[J].城

市问题,2003(2):45-48.

[37]孙树菡,张恩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J].经济与

管理研究,2002(6):8-13.

[38]庞永师,陈继勇,王学通.广州市城乡结合部现状调查与分析

[J].广州大学学报。2003(4):344-348.

[39]赵钢.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的规划建设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

2004(1):32-37.

[40]赵敏.城乡结合部交通规划与布局研究[J].彭城职业大学学

报,2002(4):76-80.

[41]李丽雅.特大城市边缘地区城市化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研究

———对特大城市边缘地区“撤县(市)改区”模式的透视[J].经

济地理,2002(4):46-51.

[42]牛文元.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0-22.

[43]瞿伟.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

报,2002(4):587-590.

[44]隆少邱.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以广

州增城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5):532-541.

作者简介:罗 彦(1979-),男,重庆人,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

周春山(1964-),男,河南人,中山大学城市与区

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

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

理及地理信息系统。

收稿日期:2004-10-20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中国梦复兴路

中国梦复兴路 《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

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范文5篇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范文5篇 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一个人梦想的追寻和实现,成就了中国的腾飞和光荣,这就是“中国梦”。 比如: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圆满发射,都是中国富强的表现。曾经,邓小平说过:”我要让中国富起来!“还有周恩来总理:”我要让中国强大起来!“后来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然而,我的中国梦就是——让中国变成绿色。 现在,因为伐木工过度砍伐树木,水泥厂越来越多,沙漠化越来越厉害,还有农业污水越来越多,把蓝色的小溪都变成了灰色和黑色。中国的环境越来越差,全是灰色和黄色。我实在是太心疼了,不忍心看下去,所以我逐渐的开始保护环境。在过年的时候,我会对爸爸妈妈亲戚朋友分别说:”今年不要放烟花爆竹了,您看那灰色的天空,还有电视上说的雾霾天气,环境多差呀!“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出去打扫卫生,甚至植几株草和花。植树节,我还会去植树。我还会有空的时候去贴几张”告示“,让大家不要破坏花草树木等。每个普通中国人的普通中国梦,都可以汇聚成一个伟大的中国梦!如果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那么我们的中国会越来越强大。如果每个人都嘴上说说,却不去实现,口是心非,那又有什么用呢? 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梦想,老师有希望学生成绩出色的梦,军人有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的梦,医生有希望病人早日康复的梦,宇航员有希望发星球更

多秘密的梦…… 同样,我也有一个美好的梦。我梦想长大以后当一位能歌善舞的舞蹈家,代表国家四处比赛,为祖国争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每周,我都要去文化馆上舞蹈课,上课前,我们都会自己拉拉腰、压压腿,做好课前准备,以免上课时把身体拉伤。虽然做了课前准备,可在练习时,总会清晰地听到自己骨头咔咔响的音。有时把一只腿放在厚厚的毯子上,另一只腿放在地上,摆成竖叉,大腿贴地,然后用手拉住后面那只脚,倒数二十秒,就可以了。可是,在这过程中,总会感到疼痛难忍,有时,我会疼得哭起来,有时,会疼得坐不稳,每当这时候,只要心里一想到那个美丽又美的梦,我就不觉得那么痛了,也轻松多了。有时在排练舞时,有的动作很难,练了很多次,可还是没做好。每当我相放弃不练了的时侯,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我在台上表演,台下的观众个个鼓掌叫好的场景。这些景象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从摔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来,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却好看的舞姿。每当我们表演完节目,崔老师总不忘鼓励我们一句‘你们今天表现得真棒!’虽然这话在别人听起来十分平淡,可我听起这话总能让我紧张不以的心平静下来,感受到温暖。通过自己的努力,我参加了许多比赛,每次拿到奖时,我都十分激动,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甜的,希望自己更上一层楼。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梦想会成为现实,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实现我美好的理想。 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梦想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点燃一根火柴来取得温暖,还是丑小鸭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脱去丑陋的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转型经济学产生已近20年,中国学者对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式、企业行为、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中国模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与国外转型经济学研究相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转型经济学;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2-0006-05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便已开始,转型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却起步较晚。随着1989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转型经济学在西方蓬勃发展,中国的转型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开始。大致来说,自1993年开始,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94年4月,樊纲就中国渐进式改革发表的新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6月,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出版,该书对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内涵作了规范和说明;1994年7月底,由上海文汇报理论部、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邀请了30余名中青年经济学家,联合召开“中国过渡经济

学”研讨会;1995年3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林毅夫表示,“现代经济学对于‘过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中国最早进行改革且成效最大,经验丰富,‘中心’抓住这一机会有可能对过渡经济学做出前沿性贡献。”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作为现实的总结和写照,转型经济学的发展也近20个年头。回顾转型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与国际转型经济学加以比较,对推动我国转型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构建原则问题 中国转型经济学是指转型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实践的结合。“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有着比其字面较窄的含义。第一,它是指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 文献;第二,它是指对中国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转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动力、方式和推进机制。宋承先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面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过渡经济学。谷书堂呼吁转型期中国经济学应把马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 刘树成 刘树成简介 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河北省武强县。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 《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在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现在,又到了要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文案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简本) 表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测度指标及分值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贸易组织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但中国在参与世界围的贸易中,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 缩写为NMC),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外国朋友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了解,2002年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对截止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测度,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由于报告的英文版正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国外读者,这里先给大家

提供报告缩写本的英文版。 一、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国家 众所周知,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 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征税措施。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也是各国公认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产业安全的合法手段。中国赞成和支持这一措施,一贯反对以倾销方式扭曲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秩序,反对以倾销损害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滥用反倾销,反对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实施歧视政策的手段。现在,确有一些国家利用某些贸易纠纷案件,把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人为地夸大对方国家所谓倾销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这些国家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这些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按照这些国家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口国经济的现实,导致误判。这种歧视性的做法, 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国家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给这些国家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给国际贸易公平秩序造成过度的摩擦和动荡。 中国是受损害较大的一个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NMC)的判断,之所以经常对华使用反倾销的政策,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他们确实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市场化的快速进展,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反倾销法律及程序不熟悉,同时对国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的变动不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也很少能向反倾销国家提供案子调查的广泛背景资料;而中国学者们虽然从推进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国市场化测度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从反倾销角度与国外同行讨论中国的NMC问题。因此,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误判一直没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纠纷而加深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倾销案件中,有非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譬如,有时会因涉及一些进口国相关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迁就了国企业的过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个别时期个别国家机构,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反倾销措施中掺进了某些政治因素。 实际上,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市场经济下,也存在不公平贸易的产品;非市场经济下,也可以有相互满意的公平贸易。同样是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会有败诉。因此,中国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NMC问题,并不是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公平的对待;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为了在反倾销中能得到一个非歧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需要耐心地、客观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经济快速转轨的进展情况,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本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向外国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极为详尽的调研成果。我们欢迎国外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共同来评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充分听取包括国外专家在的各方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充分交流,这不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也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改革成就中国梦(演讲稿)

改革,让中国梦不再只是梦 梦想是我们远航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因为梦想,人民的生活变得缤彩纷呈;因为梦想,生命变得无比厚重;因为梦想,举国呈现出空前的民族凝聚力。五千年民族魂,生生不息;一代代炎黄人,风雨前行;挥汗水洒热血,为国强盛。这就是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在历史上,中国和中国人是历来不缺少梦的。几千年前,书中就出现了“家道小康,天下太平”的描绘,无不体现了劳苦人民的理想社会图景,却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自主”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人的梦不但一直在做,而且为了到达梦境的彼岸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冲击。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 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历史资料与父辈的言语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了三十多年前的镜头。印象中它有萧疏的背景,十年动荡的阴霾才被刚刚拨开,满目创痍的中华大地正在艰难的回复着生机;印象中它有颓败的景色,画面中清晰可见疲惫不堪的人民静静的舔着自己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伤口;印象中它有破落的外观,恍如南柯一梦般的中国无可奈何的呆看着世界的日新月异。 这一切,我们不禁自问,难道,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强国梦,就只是一个梦吗?难道,实现我们强国梦的机会和可能就永远的被历史淹没了吗? 千百年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被这一刻屈辱的深深地震撼了,深深地刺痛了,东方巨龙的尊严在这一刻觉醒,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改革开放的序幕缓缓拉开。没有怨言,没有怨恨,只有一群人民,紧紧的跟在一个政党身后,咬着牙,挺着胸,默默的奋斗了三十多年。

这三十多年,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中国发展的三十多年,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三十多年。几十年间,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她以她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玉兔”将上苍穹,“蛟龙”深潜万丈。经济建设屡传捷讯,中国作家终摘诺奖。成就让我们欣喜,让我们高兴,我们不禁为伟大的祖国自豪,我们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向着梦想前行。守得云开见月明,腾飞的中国用实力向世界昭示了一切,中国梦不再只是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胜利闭幕,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营造了新的风气。全会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方向,也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并且勾画出了今后十年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必将带动我国经济实现新一轮的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必须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为了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当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以实干的精神,续写改革开放新的篇章。 眺望苍穹,二十一世纪的朝霞如此绚丽;放眼世界,二十一世纪的画卷壮美神奇;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舞台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纵的历史、横的现实,组成了时代的坐标,无数个坐标点连接成时代前进的航线,指向未来。一个伟大的国家,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正满怀信心地创造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改革的道路上,尽管还会有

最新版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10篇

最新版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10篇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锦绣河山。回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华夏神洲留下了太多的梦想奇迹。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举国欢庆,“统一梦”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从此,国家经济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小康梦”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2013年6月12日,神十问天,璀璨的星河中留下了炎黄子孙的身影,编织了千年的“飞天梦”也终于迎风远航……一个个梦想的实现,一份份成就的辉煌无不昭示着“中国梦”——“复兴之梦”必将在党的领航下乘风破浪、直挂风帆。 走过历史的长廊,回顾百年的沧桑,“中国梦”一词在岁月的书卷中熠熠生辉。作为一种最为朴素、浓烈的民族情感,它的萌发、形成之于耻深痛极的近代百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无论是谭嗣同“四万万人齐天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的哀恸,还是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的决绝,所体现的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与焦虑。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梦”也从“救亡图存”变为了“强国富民”。然而我坚信有一点却始终不会改变,那就是坚定的民族自信,国人始终坚信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终将转危为安、再

造辉煌,实现百年的“复兴之梦”。 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中国梦”既承载着国家的强国之梦、民族的复兴之梦,也包涵着亿万国人同胞千千万万个小小的梦想。有“富裕梦”,有“健康梦”、有“求学梦”……正是由于这些如涓涓细流般的梦想汇聚成河,才会让“中国梦”愈发的凝实。大学毕业之初,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我选择了公务员考试。最终,经过重重选拔、层层考验我来到了隆化这个美丽的小城。抛弃了国企的高薪,远离了父母的怀抱,背离了自己的故乡,踏上一个陌生城市的土地,在这里去拼搏、去奋斗,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我也曾无数次的扪心自问。时至今日,月余的法庭生活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复。这里也许没有车水马龙的的喧闹,却有着一份乡村独有的宁静;这里也许没有灯火通明的高楼,却能映照出一张张质朴的面容;这里也许没有频繁的人际交往,却有着一句句真诚的关怀。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找到了追寻梦想的原动力。 选择了到基层工作就意味着选择着艰苦;选择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就意味着肩负着责任;选择了到法院任职就意味着守护着公正。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体验到了从一个懵懂的书生向一名法院工作者转变的酸甜苦辣。现实和理想尽管错位不断,但热情和动力却与日俱增。基层法庭是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向农村,密切联系群众,受理的案件虽不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一、中国环境经济政策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146个国家中位居第133位。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管理方面相当薄弱。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空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资源和废弃物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本项研究中,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投入)政策、环境收费与价格政策、税收政策、金融(信贷、保险)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具体实施情况详见表1)。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经济激励约束、筹集

资金、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经济政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财政政策。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基础,环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典型的“共有资源”。共有资源具有明显的“无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无排他性”是指不可能排除那些不掏钱的人享受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好处,即“搭便车”,从而导致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非竞争性”是指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该物品另一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即该物品提供给额外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环境保护与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环境保护与治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往往难以进行,需要政府制定法规强制社会和企业施行,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主体减少环境污染,实施污染治理。 财政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也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环境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对环境保护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随着中国产品不断在国际市场遭受反倾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1],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这一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多数发达国家还没有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但在笔者看来,目前的中国已经基本达到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理应得到承认”[2]。下面笔者将从几个角度对本观点进行论述。 一、市场经济的国内外判定标准 事实上,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及机构都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进行了测试,但是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国内的测度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达到市场经济国家水平。如李晓西(2005)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73.8%,明显超过60%的市场经济国家临界水平。但在2004年的听证会上,美国代表认为中国离市场经济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2006)也明确表态短期内不会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欧美之所以不愿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其背后仍有“政治谈判的砝码”[3],不能完全以其作为定论。因此,在对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作出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欧盟等都曾提出过判定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但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1、美国提出的市场经济标准 美国在其《1930年关税法》第771节第18段对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六项要求:“(1)货币的可兑换程度;(2)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3)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4)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5)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要求该产业的产品数量和价格决策没有政府介入,所有重要的产品投入都是以市场价格支付的;(6)商业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4]。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

中国梦我的梦 有一种东西,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虽然他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人们心中产生巨大的力量。它,就叫梦想。上帝没有赐予我们翅膀,却赐予了我们会飞的心灵和能够梦想的大脑,使我们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我们在人生辽阔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 今年三月,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召开,关于“中国梦”的话题也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每个人或多或少也在思考“中国梦”的问题。 那么,中国梦是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梦想能够照亮生活,亦能成就未来。而有一个梦,它既是你的梦,也是我的梦,它是万千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个人的梦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我的梦亦如此。都说学生的主业是学习,的确如此,我的梦来自学习。我喜欢在午休时一个人独自读书的静谧;喜欢在难题前不停运用各种公式演算的执着;也喜欢与同学一起为一道题目争执不休的吵吵闹闹。这样所诠释的梦是理想之梦。 梦也来自家庭,对于我的成长,它最有发言权。平日里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一起吃饭时,父亲在饭桌上的高谈阔论;

坐在同一书桌前各自忙碌时,偶尔抬头与母亲随意交谈的闲话,都在影响着我对生活的态度。 有了梦,便要去追寻。三年前,在懵懂的状态下,在家长的引导下选好了脚下的路—上高中、考大学。渐渐地,考大学也真正成为了我的梦。清晰地记得,老师在中考前说“我们将做出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面对众多的学校,我固执地选择了朝中,心中似乎在坚守着什么。后来,随着一个个目标的制定,无数次为“自己的事”的奋斗,我逐渐明白,我是在坚守着自己的梦,并且开始懂得为了理想和追求而努力拼搏。其实走到现在,蓦然回首,才发现人生是一个条件从句,梦的方向并无过多区别,而我们最终选择的那个梦,正是因为被自己选择,被自己填充,才显得与众不同,才显得适合自己。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梦想就一定能够成真。我的梦,我们的梦,铸就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中国梦。可以想想,如果中国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那么世界梦一定会更加流光溢彩。

相关文档